特级教师《孔乙己》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9
《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孔乙己》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其中涉及到社会现实,社会分层及其他问题,批判社会现实的社会秩序和显示阶层结构。
《孔乙己》是一门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本文重点介绍《孔乙己》在中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首先,《孔乙己》的课堂教学实录及主要的内容介绍:1.课堂教学重点:(1)首先,学生需要深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主要人物、背景以及故事中的内容等。
(2)其次,学生要加深对课本的理解,重点理解书中的主题,及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3)最后,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证。
2.教学难点:(1)首先,《孔乙己》这本书是一部古典文学,学生体会其语言风格及文笔上的差异,较难理解其语义及主题思想。
(2)其次,文章中所涉及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秩序等问题,对于学生们来说,也较难从理论上理解和掌握。
3.课堂教学活动:(1)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各种细节,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作业应用: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检查自己的理解情况,并可以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对教学的效果进行一定的反馈。
(3)教师发言: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对课文的理解及研讨结果进行解释,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就课文中出现的社会现实等问题进行讨论研究。
以上是本篇文章围绕《孔乙己》在中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所介绍的内容,其中重点介绍了课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课堂教学活动。
首先,要说明的是,《孔乙己》是一部有深刻启发意义的古典文学,涉及的社会问题及主题也非常复杂和有深度,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理解其语义及主题思想非常重要。
另外,考虑到学生们学习能力的差异,课堂教学活动也要针对性,可以利用小组讨论等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提出正确的指导,让他们能够用正确的观点来认识社会现实,更好地思考社会秩序。
总而言之,《孔乙己》作为一部具有深刻启发意义的古典文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深度和系统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文学,特别是其语义及其对社会现实的见解,使学生能跳出自身认知的局限,开阔视野,深入思考社会发展问题。
《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一、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品析,理解典型人物的塑造和小说主题的批判性。
2.读鲁迅精神,联系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孔乙己形象的现实批判价值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三、写作背景:《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
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五·四”前夕的中国社会,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即将爆发。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
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
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
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鲁迅在“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说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时的事,那时距1911年的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距1919年的“五·四”运动约20年,距1905年的废除科举制度也还有一段时间。
尽管在1898年中国社会有过失败的“百日维新”运动,但并未动摇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
所以《孔乙己》反映的是封建阶级统治时代的事,孔乙己生活在未经革新的古国里。
《孔乙己》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文化常识——科举制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孔乙己》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比较孔乙己的变化,解读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重点)2.通过分析孔乙己不变的因素,解读悲剧人生的成因,探究孔乙己的社会意义,阐释对国民劣根性的认识。
(重点)3.通过辩论新时代下孔乙己的新出路,归纳自立自强、与时俱进的新读书人形象。
(难点)教学过程:一、解字词,读字音师:孩子们先看一下,咱们学习的方法是批注吟诵学读书(生读)。
好,先解字词,读字音(大屏幕出示:一、解字词,读字音),好,你读一下。
(大屏幕出示:羼水、荐头、阔绰、声气四词及其解释。
)生:羼水(chàn):混合,掺杂;荐头(jiàn):介绍职业的人;阔绰(chu ò):阔气;声气:这里指态度。
二、细读文,察体温师:很好,孩子们,这四个词语我们一定要掌握,会读、会写、会解释。
文章是人写的,人是有体温的,那文章也是有体温的,再看看这篇文章,它每段的温度如何,凉的还是热的。
大屏幕出示:酒店、酒,给人感觉是凉的,还是热的……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
师:这段文字是凉的还是热的?生:凉的。
师:怎么你得出凉的呢?生:热的。
师:到底是凉的还是热的,从哪里看出是热的?生:热热地喝了休息。
生:可以随时温酒。
生:有热水。
师:哦,有热水。
文章一开头,这酒店给人是一种凉的还是热的感觉?生:热的。
师:嗯,是热的,酒店里有酒,那你爸爸喝酒的时候,喝的是凉的还是热的?生:凉的。
师:那是白酒。
如果是绍兴黄酒,热了喝更好,明白了吗?酒喝到肚里是凉的,还是热的?生:热的。
师:文章开头,酒店和酒给人的感觉是凉的还是热的?生:热的。
师:对,酒店是热的,酒也是热的。
(大屏幕出示酒、热。
)请在第一段批注“热”字。
酒店与酒是香醇的,温暖的,温馨的,热烈的(再次大屏幕出示。
特级教师《孔乙己》课堂实录第一篇:特级教师《孔乙己》课堂实录《孔乙己》课堂实录饶美红(吴丹青点评)(曾获全国鲁迅作品课程教学银奖,《语文建设》2012年第1期)《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执教:饶美红饶美红:杭州市建兰中学校长,第二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杭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
(课前播放茅威涛的越剧唱腔《回字歌》,渲染气氛。
)一、导入:孙伏园先生的评论引出《孔乙己》。
师: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还把它译成了外国文。
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乙己。
二、初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师:课前我们都已预习过,通过对课文的通读,孔乙己留在你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或者说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生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生2: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生3: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的情景。
师:你能配上动作把这一段朗读一下吗?(学生摇头换脑并伸出五指做孔乙己状形象地朗读。
)师:从这段话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生1:孔乙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生2:他是一个好玩、可笑的人。
生3:他是一人迂腐的人。
师:但老师觉得这情景是这篇课文中唯一能让人感到温馨的地方。
有同学有同感吗?生1:他自己钱不多,买了为数不多的茴香豆还要给孩子们吃。
生2:这里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师:同学们都很有感触,孔乙己留给你们还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吗?生:“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给我印象也还深。
师:你认为窃和偷意思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生:……师:其实两者意思一样,偷是口头语,窃是书面语,你们说孔乙己自己知不知道两者意思是一样的?生:知道的。
师: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生1:人们用口头语“偷”来嘲笑孔乙己,孔乙己为了辩解而用古词语“窃”,故意在字面上做文章。
生2:说明了孔乙己这个没落封建文人的迂腐、可悲。
课文《孔乙己》教学实录【课堂实录】(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这是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第二篇,这篇小说的结尾非常特别,结尾是这样说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PPT出示句子)请大家打开课文,看看是否是这句话?在这句话中,我特别注意到两个词,一个是“大约”,一个是“的确”。
请大家说说“大约”和“的确”各是什么意思?生:“大约”表示估计和不确定。
师:“大约孔乙己死了”表示不确定孔乙己有没有死,有可能死了,也可能没死。
生:“的确”表示确实和对真实情况的一种肯定。
(二)把握孔乙己的形象师:“孔乙己的确死了”就表示孔乙己肯定已经死掉了。
那么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PPT出示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要求及思考角度)师:请大家在课前熟悉孔乙己的情况下,先从孔乙己自身的情况进行独立思考。
(3分钟)要求:1、在课前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重点阅读文中对孔乙己的描写和介绍。
2、划出能证明你结论的语句,并通过在原文旁作批注的方式加以说明。
现在开始。
(2分25秒)师一边巡视一边提醒:请注意是文中对孔乙己进行描写和介绍的文字。
通过对这些描写和介绍的思考,想想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可以把你的一些想法和思考直接用批注的形式写在原文旁边。
(师巡视,有的同学批注非常精彩,提醒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时间)师:(7分35秒)时间到。
同学们读书非常仔细认真,对孔乙己的描写和介绍找得非常准,有很多批注很精彩,现在我们进行小组内交流,先看要求:(PPT出示)教师重复问题,朗读要求。
小组内轮流发言(3分钟)综合出本组的最佳答案。
(2分钟)师:(11分22秒)我看大多数小组已经讨论完毕。
(PPT出示要求3):请各组的记录员综合组内的最佳答案写在白板上。
具体的格式,我们见屏幕上的要求。
格式:我们组认为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并没有死),因为?……?……?…………师:写要点就可以了,否则白板不够写的,一会儿还可以请发言人上台根据白板上的要点进行解释说明的。
《孔乙己》课堂实录饶美红(吴丹青点评)(曾获全国鲁迅作品课程教学银奖,《语文建设》2012年第1期)《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执教:饶美红饶美红:杭州市建兰中学校长,第二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杭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
(课前播放茅威涛的越剧唱腔《回字歌》,渲染气氛。
)一、导入:孙伏园先生的评论引出《孔乙己》。
师: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还把它译成了外国文。
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乙己。
二、初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师:课前我们都已预习过,通过对课文的通读,孔乙己留在你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或者说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生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生2: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生3: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的情景。
师:你能配上动作把这一段朗读一下吗?(学生摇头换脑并伸出五指做孔乙己状形象地朗读。
)师:从这段话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生1:孔乙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生2:他是一个好玩、可笑的人。
生3:他是一人迂腐的人。
师:但老师觉得这情景是这篇课文中唯一能让人感到温馨的地方。
有同学有同感吗?生1:他自己钱不多,买了为数不多的茴香豆还要给孩子们吃。
生2:这里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师:同学们都很有感触,孔乙己留给你们还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吗?生:“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给我印象也还深。
师:你认为窃和偷意思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生:……师:其实两者意思一样,偷是口头语,窃是书面语,你们说孔乙己自己知不知道两者意思是一样的?生:知道的。
师: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生1:人们用口头语“偷”来嘲笑孔乙己,孔乙己为了辩解而用古词语“窃”,故意在字面上做文章。
生2:说明了孔乙己这个没落封建文人的迂腐、可悲。
师:同学们讲的都非常棒,《孔乙己》这篇经典的课文在你们的父辈和老师读书时候就有,有意思的是这两天老师问了一些年长者和一些和我同时代的人,让他们说说多年后孔乙己留在他们脑海里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这几幅孔乙己的经典画面:(大屏幕呈现下述文字)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回字有四样写法,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师:好象跟我们的同学说得不谋而合,看来这就是经典的不朽之处,无论经过多么长久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一样的。
师:根据以上这些文字的叙述,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生:读书人!师:怎样的读书人?能否在前面加个定语。
生1:可笑的读书人!生2:迂腐的读书人!生3:善良的读书人!师:国际知名的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先生认为:孔乙己是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师:在你们的印象中,读书人的社会地位是如何的?生1: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应是挺高的。
生2: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嘛!三、再品孔乙己,他是一个有着悲剧性格的“边缘人”。
师:那就让我们去看看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如何?假如我们让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孔乙己那个年代,你能在咸亨酒店众多的酒客中,一眼就认出哪个是孔乙己吗?请根据文中的话说说理由。
生:能,根据第四小节中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师:为什么说他是唯一的?生:根据文中第一小节的描述,站着喝酒的是短衣帮,而穿长衫的是要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师:也就是说孔乙己既不属于短衣帮,又不属于穿长衫的主顾。
但是,他只要踱进店里坐着不就可以成为长衫主顾一类了吗?他能坐着喝吗?生:不能,因为他太穷了!经济地位不允许他坐着喝!师:那么只要他脱下长衫就可以归入短衣帮了。
他愿脱下长衫吗?生1:不能,他太穷了,只有这么一件衣服,所以脱不下来。
师:你认为他没有换洗的衣服,果真是这样吗?生2:不对,我觉得是他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他认为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
生3:他喜欢与众不同。
(全班大笑)师:那这个孔乙己太有个性了。
生4:在他的思想里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自己和短衣帮归属在一起。
生5:他企图用一件长衫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的思想意识不认可他脱下。
师:所以真是欲上不能,欲下不甘啊!既不能踱进店里去喝,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脱下长衫。
孔乙己成为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孤独的边缘人。
四、三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
师:这么一个不属于任何群体的边缘人,是否跟别人没有任何关联了?生:文中第九小节这样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说明他还是和别人有关联的。
师:能从文中找到“这样”的具体表现吗?生1:第四小节,满口之乎者也……他说窃书不能算偷,大家都笑了。
生2:大家说孔乙己捞不到半个秀才时,店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生3:孔乙己和邻居孩子之间的‘多乎哉?不多也’,也都是笑声。
生4:第十一小节,孔乙己说:“跌断,跌,跌……”,大家便哄笑。
师:静下来,让我们想一想,这些真的好笑吗?如果我们就是孔乙己,考不上秀才举人,可笑吗?没钱不能多给孩子茴香豆,可笑吗?没钱只能去偷书,可笑吗?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可笑吗……让我们觉得可笑的分别是孔乙己的什么事?生1:窃书不能算偷,这里表明了孔乙己没落、迂腐。
生2: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说明被人家取笑戮到内心隐痛时孔乙己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
生3:“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这句话显示了孔乙己最诚挚的人性,但由于生活的窘迫,这人性不过是笑料的一部分罢了。
生4:“跌断,跌,跌……”孔乙己此时的神态是“低声,恳求”说明他很可怜!生5:突然发现让人们觉得可笑的分别是孔乙己的“偷窃-落第-迂腐-断腿。
”师:确实如果我们是站在酒客的角度,觉得孔乙己是可笑的。
但我们以孔乙己自身的角度去想想,这一切对于孔乙己个人来说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痛,那为什么每一次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悲凉,人情冷漠。
师:孔乙己他自认为是一个读书人,有身份的人,可他的一举一动却成为人们无聊生活中的笑料。
可见他们的快乐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他们在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
孔乙己这么一个悲苦的人的形象就很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师:但让我们感到更辛酸的是,文中继续写道:“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生1:说明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生2:他只不过是一个玩物,一块笑料,一个废物。
生3:他是一个可有可无、毫无价值可言的人。
师: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读出?生:第十小节中“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师:是在什么情况下我才觉得的?生:掌柜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还欠十九个钱呢!”师:文中这十九文钱总共提到几次?说明了什么?生1:四次。
生2:十九文钱成了他的代名词,他曾经存在过的唯一证据。
生3:十九文钱似乎标志着他存在的全部价值。
师:是的,所以当这十九文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这个卑微的名字便永远从冷漠残酷的社会消失了!师:还有吗?生:第十小节,“谁晓得?许是死了。
”师:什么样的情境下有这样的对话的?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一下,来体会一下当时他们的心情。
(学生分角色朗读)师:谁晓得?许是死了。
他们用的是什么口气?生1:漫不经心,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嘴答。
生2: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
师:讲得真好!这种刻意为之的“轻描淡写”更加强了悲剧的效果。
我们一般在谈论什么东西逝去的时候会用这种口气?生1:动物生2:我们家的宠物死了,我也不会用这种口气。
师:可见孔乙己连动物也不如。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读到了什么信息?生1:丁举人的凶残行径。
生2:但没有人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
师:说明了什么?生: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麻木到了触目惊心、令人寒心!师:有人说:“人没有错,错的是时间。
”一个小小的孔乙己,谁会去关心他?一个小小的举人在那时可以草菅人命,而没有一个人去阻止,都只是旁观。
或者说在看戏,戏中谁死谁活与我何干?漠视像习惯一般存在,再装着没事人样,然后再看戏。
师:文章最后还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请听课文十一至十三小节,请同学们边听边在文章中找依据。
(学生听课文录音边思考)生1:我认为他死了,因为前文说孔乙己品行好,从不拖欠,但现在—二年过去,还欠十九文钱。
生2:我也认为他死了,因为原先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而现在他被打折了腿,黑而且瘦。
天气又逐渐转凉。
生3:我认为他没死,他可能到另外的地方去谋生了。
生4:我认为他死了,因为他这么好酒,如果没死,他爬也要爬来喝酒。
师:中国酒的历史比文学的历史更长,曹雪芹,他是“举家食粥酒常赊!”这位同学分析得挺有道理,孔乙己这么好酒,如果还活着,一定会来喝酒的。
生5:我认为他没死,可能这个社会上有好心的收容了他,并给他好酒喝。
(全班大笑)师:你怀着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是的,或许他被好心人收留了。
生6:我认为他已经死了,因为原先别人嘲笑他,他会争辩,而现在是“不十分分辩”,说明他心都已经死了。
生7:天气已转凉,且他这时穿着的是“破夹袄”,刚才我们说孔乙己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脱下那件长衫的,可此时他已脱下,这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这一小节,请同学们默读,然后告诉老师,此时如果我们再到咸亨酒店去找那个标志性的孔乙己还能找的到吗?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生:找不到了,孔乙己此时已被迫脱下长衫,换上了短衣帮的“破夹袄”。
师:长衫脱下那他该归属于短衣帮了!生:这回他终于坐下来“喝酒”了,不过并不是坐在隔壁的雅座里,而是坐在一个蒲包上喝。
师:鲁迅先生让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让我们震惊,他先前塑造的那一个高大的孔乙己的形象已倒塌,这是一个人精神的萎缩。
鲁迅先生让他最后一次出场也没有归属,他始终是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可怜的读书人。
所以著名作家刘再复认为:“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师:如果说“大约”印证了“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说明没有人去关心他,让我们读到了隐含着的社会的冷漠的话。
那么我们同学们刚才找出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孔乙己的确死了。
“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
让我们彻底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凄凉。
五、走进鲁迅先生,他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师:孔乙己的确死了,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当老师再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内心感到无比的痛苦,孔乙己他存在过吗?于是写下了这段文字:春天已经来临了,孔乙己也的确死了,死在那个被冷落的墙角。
听说,他死时还不停地唠叨着:“人固有一死。
”的确,这一次他真的死了,死在人们的唾弃和冷眼中,死在这个春天已经来临的季节。
孔乙己被几个收拾垃圾的人草草地葬了。
没有墓碑,因为他无名无姓;没有吊客,因为他无亲无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