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拯
- 格式:ppt
- 大小:544.50 KB
- 文档页数:1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
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翻译: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
起初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建昌县的知县。
因为父母年纪都很大,包拯辞去了官职,得到了监和州税的职位。
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了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几年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
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
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
”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
包拯调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
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进贡的名义,索取了数十倍的砚台送给权贵。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文言文翻译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包拯》原文与译文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包拯原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
……当天长县知县。
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
”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死后谥号为“孝肃”。
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考取进士。
出任天长知县(今属安徽滁州天长市)、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等地。
因政绩卓著,升任监察御史。
曾上书建议朝廷采取裁汰冗官、选将练兵、轻徭薄赋、抑制贵戚权限等措施。
至和三年(1056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当时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
后调任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
63岁病逝,谥孝肃。
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戏剧、小说、影视剧等,令其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1包拯,一位影响了千年的,在百姓心目中是断案如神,秉公办理,不畏权贵的大宋清官,更有人将之神话成冥间的“阎罗王”。
除此之外,如《宋史·包拯传》中评价包拯是“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四大名著《水浒传》在开回中将包拯进行神话,并称作是“文曲星”化身;明末著名小说集《龙图公案》将包拯断案进行明细化,将之推崇至与忠义之神关羽并列的“公义之神”。
历史上的包拯,也是和小说,电视剧中的那样神吗?诸如“包待制”、“包龙图”、“包青天”、“黑脸包公”、“包孝肃公”等等称号又是怎么来的?而据野史小说,电视剧等都包拯从小被抛弃等传说,又是真的还是假的,又经过什么背景来演化呢?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包家村(今安徽肥东县解集乡包村)人。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4月11日),包拯出生于一官宦家庭。
祖父是受赠“太子少傅”的包士通,祖母是追封为“冯翊郡太夫人”的宣太夫人。
父亲是进士出生,官至工部虞部司员外郎的包令仪。
母亲是追封为“口阳郡太夫人”的张太夫人。
他自小就熟读诸子百家,且时常与父一起探讨学术。
包拯自娶了娇妻,中了进士后,便被朝廷任命为“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然而包拯见父母老了,便推辞了。
朝廷又给包拯“监和州税”的官职。
这时,包拯的父母大概是想念儿子,于是,不让包拯离开。
《清贪官传》原文和翻译:xx传xx传——《xx》卷三一六[说明]包拯(999—1062),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
天圣朝进士。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
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
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
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
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
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夷犹、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过了很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
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
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
”好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惊讶又是佩服。
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
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
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
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好久,包拯被授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
当时张尧佐被任命为节度使兼宣徽两院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和包拯一齐对此进行辩论,话语十分恳挚。
又曾建议说:“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
《包拯传》原文及译文宋史原文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即解官归养。
后数年亲继亡。
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译文(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包拯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钱进行贸易,每年累计亏损十多万,包拯上奏全部罢除。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贵成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
人们把包拯笑比黄河水清了,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
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
”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
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
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谢全部毁掉。
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在三司任职时,凡是各库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摊派,老百姓负担很重、深受困扰。
包拯特地设置榷场进行公平买卖,百姓得以免遭困扰。
官吏负欠公家钱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机会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儿抓起来,包拯都给放了。
包拯性格严厉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嫉恶如仇,但没有不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的,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
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饭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
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
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资料来源《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包拯传》参考资料:/Art/2006/05/16/Article_20060516438 7_1.htm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
报国尽忠,临政无阿。
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这世代流传的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
包拯后来说他“生于草茅”,指的是他降临在今肥东县一农家。
但其父包令仪考中进士做了知县后不久,便把家迁到合肥城内。
包拯少时在城内香花墩读书,他28岁中进士,因孝义居家陪侍父母十年后出仕。
包拯 ( 公元 995 ~ 1062 年 ), 字希仁 , 北宋著名的司法、监察官员 , 是中国历史上历千年而不衰的一代名公。
其“以法律提衡天下”的法治主张以及执法如山的实践 , 特别是作为颇具中国特色的清官文化的代表人物 , 不能不使人产生与现代法治之间的某种联想。
重新审视包拯的法律思想 , 追溯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 进而揭示其现代意义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探讨的课题。
一、包拯的法律思想与实践民本主义是包拯法律思想的出发点。
他认为“民者 , 国之本也 , 财用所出 , 安危所系 , 当务安之为急” ( 《包拯集·请罢天下科率》 ) 。
如果“大本不固 , 则国家从何而安哉” ( 《包拯集·论赦恩不及下》 )! 因此 , 他主张“大缓吾民以安天下” ( 《包拯集·请出内库钱帛往逐路籴粮草》 ) 。
在立法上 , 包拯认为应当贯彻“公私利济” , “于国有利、于民无害”的原则 , 从这一原则出发 , 包拯经常深入民间 , 体察百姓疾苦 , 为民请命 , 提出“薄赋敛 , 宽力役 , 救荒馑”的谏议 , 并极力主张节省国家费用 , 要求减冗吏 , 减冗兵 , 减修建 , 省奢侈。
除了“大缓吾民”以外 , 他还看到了法律的作用 : “法令者 , 人主之大柄 , 而国家治乱安危之所系焉……法令既行 , 纪律自正 , 则无不治之国 , 无不化之民……” ( 《包拯集·上殿札子》 ) 。
因此 , 要“以法律提衡天下”。
包拯认为法令必须是稳定性与适时变动性的统一。
法令一经制定 , 不能朝令夕改 , 失信于民。
“诏令人主之大柄 , 而国家治乱安危之所系焉 , 可无慎乎” ( 《包拯集·论诏会数改易》 ) 。
同时 , 他还主张因时因事而立法 , 因为“发号施令 , 在乎必行” ( 《包拯集·论星变》 ), 所以 , 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法律 , 该废除的要立即废除。
包拯的故事包拯的故事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
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
累迁监察御史,建议年),任"包青天"及"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许久后,包拯才去吏部接受调选,担任天长知县。
是当时人们孝的榜样者。
清正廉明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又升任殿中丞。
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
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不久,拜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
当时张尧佐除任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包拯一起奏论此事,认为应追夺对张尧佐的任命,或者选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经营管理,请求一概与商贩流通交换。
又受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
又依次递上唐魏徵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
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
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除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曾经提议太平无事时把军队调到内地,没有答复。
至此时,请求:"解除河北驻守军队,把他们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兖、郸、齐、濮、曹、济各郡,如果有紧急情况,没有误时的忧虑。
如果说驻守军队不能立刻削减,请求训练民兵,稍加供给干粮,每年的费用,不到驻守军队一个月的开支,一个州的赋税,那么供给的人数就多了。
"没有答复。
调任知瀛州,各州用官府的钱做买卖,年累计亏负十多万,都上奏加以除去。
因丧子请求任政务清简的郡职,""包立谁,这是怀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