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
- 格式:ppt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98
现代诗四首
1.《错误》
现代·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2.《断章》
现代·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乡愁》
现代·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4.《偶然》
现代·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课外诗四首以下是四首课外诗
1. **《枫桥夜泊》** -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 **《凉州词二首·其一》** -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3. **《出塞二首·其一》** -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4. **《己亥杂诗·其五》** -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四首诗分别来自不同的诗人,题材各异,包括夜景、边塞、离别等。
中考文言文“地毯式”训练:八年级上《诗四首》一、《归园田居》(其三)1 诗中表明诗人身为文人而不会种田,又缺乏经验的诗句是,2 诗中能够表现诗人辛苦劳作的诗句是,3 诗中表现诗人回归大自然,美好愿望实现后的愉悦心情的诗句是,4 诗中描写种豆地点和长势的诗句是,5 诗中诗人描写诗人早出晚归,愉快劳作的诗句是,6 诗中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热爱的诗句是,7 诗中表明作者的劳动态度认真而勤恳的诗句是,8 诗中表明作者因不愿在污浊的世界中失去自我而与黑暗的官场生活决裂的诗句是,9 本诗作者是我国东晋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请写出你所喜爱的陶渊明的诗句,并谈一谈你的理解(除本诗外)10 景中凹显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二《使至塞上》1 诗中形容漫漫征程,孤寂艰苦的诗句是,2 诗中描写大漠独特的风光之美的诗句是,3 诗中表现诗人行程遥远、艰难的诗句是,,5 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抒发作者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6 诗中被清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的诗句是,7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塞外壮美景观的诗句,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8 诗中交待出使地点及目的地的诗句是,9 诗中暗示诗人政治生涯漂浮不定的诗句是,10 诗中最能表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特点的诗句是,11 苏轼评价王维诗说“读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请你写出能表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名句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三《渡荆门送别》1 诗中表现诗人对蜀中山水无限眷恋的诗句是,2 诗中描写山水景象的诗句是,。
,3 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游子留恋故乡的诗句是,4 诗中交代作者漫游行踪的诗句是,5 诗中描绘作者离开荆门山后,眼前呈现壮丽景象的诗句是,6 诗中与“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描写手法相似的诗句是,7 请写出我国古代诗句中表现送别之情的连续的两句8 诗人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9 诗中描绘了舟过荆门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四《登岳阳楼》1 诗中交代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的一句是2 诗中以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的一句是3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江、湖系之,交代岳阳楼的所在的一句是4 全诗中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的一句是5 本诗写景中,远景、近景合而为一的一句是6 描绘了湖面风平浪静,落日缓缓下沉,衬托出傍晚的安宁的一句是7 诗中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的诗句是,8 诗中交代了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的一句是9 诗中表现了诗人在思索,在徘徊,融入了些许惆怅的一句是10 诗中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的诗句是,11 诗中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的诗句是,12 诗中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了叙述其事的诗句是,13 表现诗人顾影自怜和无限悲凉的身世的诗句是14 诗中语意双关,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及诗人的无限悲恨的诗句是,参考答案一《归园田居》(其三)1 诗中表明诗人身为文人而不会种田,又缺乏经验的诗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诗》课文原文
《诗四首》课文原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四首》课文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渠县第三中学向超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目标2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一、导入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五言诗四首硬笔书法作品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每句五个字。
硬笔书法是指使用硬笔(如钢笔)进行的书法创作。
以下是四首五言诗的硬笔书法作品:
1. 春风吹又生,花开满园明。
柳绿莺声乐,人间好时光。
2. 山高水长路漫漫,行人脚步不停歇。
星河灿烂夜空明,心中有梦向前迈。
3. 朝阳初升照大地,鸟儿啁啾唤清晨。
田野间间绿浪涌,丰收在望心舒展。
4. 风吹草低见牛羊,田园风光美如画。
劳作农民收获多,家乡风景诉衷肠。
以上是四首五言诗的硬笔书法作品,希望能够满足你的要求。
诗四首教案_诗四首原文赏析课文《诗四首》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分别为:《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一、《归园田居其三》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有。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orG 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去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反。
【翻译】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有。
早晨起来到地里去除杂草,黄昏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只要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开心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宠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抱负的故居。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行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乱,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颜色是辉映全篇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比照,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部编版九下12课《诗四首》翻译、作者、
背景
诗四首
这篇文章介绍了部编版九下第12课《诗四首》的翻译、作者
和背景信息。
本课主要涉及四首诗歌,分别是《秋思》、《问刘十九》、《赤壁怀古》和《夜泊牛渚怀古》。
《秋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朱熹。
它描述了一个人在秋天时对故乡的
思念和感伤之情。
诗中运用了许多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
家乡的眷恋和对岁月流转的思考。
《问刘十九》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陆游。
它是一首抒发内心愤懑和对现实的
反思之作。
诗中以对刘十九的询问为引子,通过描绘当时社会的种
种不公和人情冷漠,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愤怒。
《赤壁怀古》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杜牧。
它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对英雄气概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壮丽风采的向往和景仰。
《夜泊牛渚怀古》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杨巨源。
它表达了作者在夜晚泊船时对过去辉煌岁月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诗中展现了一种对江南风景的赞颂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充满了浓郁的怀旧色彩。
以上是部编版九下第12课《诗四首》的翻译、作者和背景的简要介绍。
这四首诗各具特色,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抒发,传达了作者们对家乡、社会现状和历史的思考和感慨。
30 诗四首(归田园居、游山西村)●教材分析《诗四首》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是文言诗歌。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归田园居(其三)》《游山西村》都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但社会时代、作家经历、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差异,这两首诗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归田园居(其三)》表现出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游山西村》则表现了作家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念,阅读时要充分区别和体会。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背诵并默写诗歌,了解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其声韵美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德育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2.联想法。
3.点拨法。
4.讨论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诗导入,简介作者【介绍诗歌,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史,简介作者及背景,利于诗歌情感的体会】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其中的深厚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为下文赏读及背诵诗歌服务】三、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古代诗四首七年级上册
1.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归雁洛阳边。
4.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四首九年级下册(一)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东晋诗人、辞赋家。
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
他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后因厌恶官场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其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三)诗歌赏析。
1. 意境营造。
- 诗的开头四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揭示了“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诗人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古名句。
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抬头看到南山,这一画面营造出一种悠远、闲适、恬淡的意境。
“悠然”二字,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而“见”字用得极妙,它表现出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是不经意间的,不是刻意为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状态。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鸟儿结伴归巢。
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
-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但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种“忘言”的境界,更增添了诗歌的深邃感,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哲理和情趣。
2. 思想情感。
-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自由的向往。
诗人通过描写田园生活的种种美好,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反映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 同时也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