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史流派全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大纲第一节古典进化论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其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为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的。
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过程,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具有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2、殖民贸易的促进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
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
《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系统地借鉴生物进化理论阐述社会进化理论的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
”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4、古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
新文化史研究综述新文化史是20世纪70-8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史学新思潮,目前已经发展成当代西方史学的主要趋势之一,正如新文化史的主将、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所说:“新文化史是今天文化史研究中最主要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研究中最主要的形式。
”按照彼得·伯克的说法,新文化史分作七类:1、物质文化史,亦即饮食、服装、居所、家具及其它消费品的历史;2、身体史,它与性态史、性别史相联系;3、表象史,即对自我、民族及他人等的形象、想象及感知的历史,也就是法国人所称的“表象社会史”。
它正逐渐取代“集体心态史”;4、记忆社会史或“社会记忆史”;5、政治文化史;6、语言社会史;7、旅行史。
新文化史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国际学界的一场集体运动,不同国家的学者都参与其中,如美国的克利夫特•吉尔兹(Clifford Geertz)、英国的爱德华•汤普森(Edward Thompson),法国的乔治•杜比(Georges Duby)、意大利的卡洛•金兹伯格(Carlo Ginzberg)、俄国的阿伦•古列维奇(Aron Gurevich)。
新文化史是对旧的新史学的反动,它更注重考察历史中的文化因素,借助人类学、语言学、文学理论等学科的方法,通过对语言、符号、仪式等文化象征的分析,用文化的观念解释历史。
1989年美国新文化史家林•亨特在《新文化史》一书的导论“历史、文化和文本”中首次将这种史学研究新类型称为“新文化史”,以区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和约翰•哈伊津哈(Johan Huizinga)为代表的古典文化史。
我们通过与古典文化史的比较,可以看出新文化史的三个特色:首先,古典文化史的一个主要基础就是假定认为文化是具有一致性的,在他们那里,文化只是一个单数名词。
在许多传统文化史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词“时代精神”。
他们将文化看成是具有时代性的,特定时空下的文化是统一的,表现出共同的特征。
新文学思潮与流派1、在诗歌创作中具有农民的“忧郁”和“漂泊的情愫”的诗人是A. 艾青B. 田汉C. 田间D. 袁水拍2、两个口号的文学论争中的两个口号是指A. “国防文学”和“革命文学”B. “抗日救亡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C. “国防文学”和“抗日救亡文学”D. “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3、主张“为人生”文学的文学社团是A. 沉钟社B. 未名社C. 文学研究会D. 创造社4、诗人戴望舒前后诗风的变化是A. 从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B. 从现实主义转向唯美主义C. 从古典主义转向现代主义D. 从现代主义转向现实主义5、属于“革命文学”作家蒋光慈的作品是A. 《短裤党》B. 《二月》C. 《孩儿塔》D. 《为奴隶的母亲》6、“汉园三诗人”是指A. 何其芳、李广田、丰子恺B. 何其芳、丰子恺、卞之琳C. 李广田、卞之琳、丰子恺D.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7、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小说创作中社会剖析派的作家有A. 茅盾、沙汀、艾芜、废名等B. 萧军、吴组缃、端木蕻良、穆时英等C. 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D. 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李辉英等8、茅盾小说《蚀》三部曲包括A. 《春蚕》、《秋收》、《残冬》B. 《春蚕》、《林家铺子》、《腐蚀》C. 《幻灭》、《动摇》、《追求》D. 《幻灭》、《动摇》、《腐蚀》9、冰心小说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是A. 从《超人》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斯人独憔悴》等宣扬“爱”的哲学B. 从《斯人独憔悴》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超人》等宣扬“爱”的哲学C. 从《超人》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分》等宣扬“爱”的哲学的小说到D. 从《分》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到《斯人独憔悴》等宣扬“爱”的哲学的10、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诗人是A. 冯雪峰B. 冯至C. 徐志摩D. 戴望舒11、散文集《绿天》的作者是A. 朱自清B. 周作人C. 陆蠡D. 苏雪林12、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平民诗人”的诗人是A. 刘半农B. 艾青C. 臧克家D. 何其芳13、七月诗派的主要特色是A. 主张新诗格律化,主张“三美”B. 主张诗歌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C. 主张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形式D. 主张诗歌远离政治,否定文学的阶级性14、与“左联”进行论争的“第三种人”指的是A. 胡秋原B. 沈从文C. 苏汶D. 林语堂15、中国诗歌会的主要成员有A. 穆木天、蒲风等B. 陈梦家、朱湘等C. 汪静之、应修人等D. 冯至、冯雪峰等16、《礼拜六》是哪一个派别的主要刊物A. 浅草社B. 鸳鸯蝴蝶派C. 湖畔诗社D. 弥洒社17、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论争中围绕“问题与主义”进行论争的双方是A. 林琴南与陈独秀B. 林琴南与胡适C. 鲁迅与学衡派D. 胡适与李大钊18、文学革命后在“爱美剧”口号中发展起来的爱美剧是一种A. 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化戏剧B. 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化戏剧C. 以营利为目的的非职业化戏剧D. 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职业化戏剧19、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论著《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的作者是A. 胡适B. 鲁迅C. 钱玄同D. 陈独秀20、下列诗人中属于现代派的诗人是A. 殷夫B. 何其芳C. 田间D. 戴望舒21、茅盾的作品中,暴露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的黑暗统治的作品是A. 《幻灭》B. 《子夜》C. 《三人行》D. 《腐蚀》22、下列作家中属于“京派”的作家是A. 张恨水B. 萧乾C. 张爱玲D. 胡也频23、下列诗人中属于早期象征诗派的是A. 郭沫若B. 李金发C. 刘半农D. 冰心24、下面说法不符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是A. 自我写真B. 结构散文化C. 感伤抒情D. 讽刺笔调25、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巴金的作品是A. 《憩园》B. 《虹》C. 《第四病室》D. 《灭亡》26、下面属于闻一多创作的诗集是A. 《繁星》B. 《红烛》C. 《汉园集》D. 《女神》27、1921年成立于北京,“文学革命”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A. 湖畔诗社B. 创造社C. 文学研究会D. 沉钟社28、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倡导“文学革命”的是A. 周作人B. 胡适C. 陈独秀D. 钱玄同29、执着地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小说作家是。
文学流派知识:解读中国新世纪文学的风格与思潮中国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丰富多彩的,其涵盖了多种流派和文学风格。
新世纪前后,中国的文学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的文学思想和风格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以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学表达方式为主的新文学思潮。
在这些新思潮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如新古典主义、新写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青年派、网络文学等。
本文将就这些文学流派进行解读,以描绘中国新世纪文学的风格和思潮。
一、新古典主义在新世纪之初,中国文坛出现了一种文学流派——新古典主义。
它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新诠释,以及对文学传统的发扬光大。
新古典主义重视对文化的承继和发展,强调“文化的复兴”。
在这种思潮中,古典文学成为了一种可以使现代人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最佳代表。
而在新古典主义的文学创作中,作者竭力寻求一种极致的美感表现和境界体现,其典雅、简约、闲适、清静、安详的气息,给人一种出尘脱俗的感受。
同时,这种流派的作品也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新诠释和发掘,对当代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反思。
二、新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是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盛行的“写实主义潮”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学流派。
在新世纪的文学创作中,新写实主义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
新写实主义认为,真实社会生活的呈现才是文学的真正使命,它通过真实地反映生活、呈现真实的现实情境来探讨社会、人性的问题。
在新写实主义的主张下,作家的写作风格也变得更加写实,更加精益求精。
新写实主义有着强烈的批判性,在作品中不仅表达了对社会各种不公、不道德的斥责和批评,也对民众的疾苦、生存状态等进行了真实反映和关注。
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而在文学领域中,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
在文学创作中,后现代主义致力于对文学传统的破除和颠覆,强调对现代社会中诸多问题的反思、探究和表达。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性和多元性,它们往往缺乏传统的叙述结构和情节安排,采用一些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和破碎的语言风格。
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与走向【摘要】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始于文艺复兴运动,此后又经历了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现代主义运动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这些运动推动了西方文化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新文化的发展趋势是多样化和国际化,其对全球文化的影响日益显著。
未来,西方新文化有望进一步融合多元文化元素,拓展其影响力和包容性,为全球文化交流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西方新文化史,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现代主义运动,后现代主义,发展趋势,全球文化影响,未来展望.1. 引言1.1 西方新文化史的背景介绍西方新文化史的背景介绍: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始于中世纪晚期,当时欧洲经历着诸多变革和发展。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古代文化,并将其融入现代社会。
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艺术、音乐、文学等领域的繁荣和创新,开启了西方世界的新时代。
随后,启蒙运动的推动进一步强调理性和理性主义,对传统的权威和信仰提出挑战,为现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业革命的爆发则引领西方社会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新技术、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使得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活力。
20世纪的现代主义运动和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则进一步挑战传统文化模式,探索人类存在和社会现实的本质。
西方新文化史的背景介绍为我们理解西方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为我们展望西方文化的未来提供了一些线索。
2. 正文2.1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方新文化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其影响深远且持久。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古罗马和希腊文化的重新发现和赞美。
人们开始重新研究古代文明的艺术、哲学和科学,并试图将这些传统重新注入现代社会。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学者和思想家们致力于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思想观念,从而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它还对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开始重视个体的力量和创造力,这导致了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与走向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与走向西方新文化的兴起与走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它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被认为是西方文明中的一次重大转折点。
在这之前,欧洲大陆主要以基督教教义为中心,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带来了一种新的思想风潮和文化观念,奠定了西方新文化的发展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和学者开始重新关注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他们对古代哲学、艺术和文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
他们试图将古代文化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结合,寻求新的真理和价值观。
这种对古代文化的重视和研究,对西方新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艺复兴时期的基督教改革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新文化的兴起。
宗教改革者们提倡个人对信仰的直接体验和对宗教教义的独立思考,这种自由思想的推动促使了各种文化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17世纪,启蒙时代的到来进一步促进了西方新文化的发展。
启蒙思想家们主张理性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质疑传统的权威和观念。
他们试图推翻封建主义和专制统治,倡导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启蒙时代的思想进一步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并产生了大量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作品。
这些作品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对人类自由和进步的追求,为后来的西方新文化奠定了基础。
19世纪的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西方新文化的兴起。
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阶级结构更加复杂。
这种社会变革使得西方文化显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征。
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新的科技手段和媒体形式,如印刷术、电报、摄影术等,这些新技术为西方新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0世纪的西方文化进一步呈现出多样性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思潮提倡反传统、反体制的观念,对权威和规则提出质疑。
它强调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和娱乐化,对艺术、文化、传媒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现代的全球化进程也进一步加速了西方新文化的发展。
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与走向新文化史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和历史编纂中一个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它取代了经济一社会史而成为历史研究的主流。
新文化史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法国年鉴派史学、后现代文化批评和历史叙述主义、文化人类学。
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决定和影响了当今新文化史研究的基本形式与走向。
新文化史;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年鉴学派;后现代文化批评;历史叙述主义;文化人类学1989年,由美国历史学家林·亨特(Lynn Hunt)主编的《新文化史》一书,第一次明确地举起了“新文化史”(New Cultural History)的旗号。
亨特为该书所作的导论《历史、文化和文本》,从历史编纂的角度申明了新文化史研究的主旨,被看作是新文化史的一篇宣言书。
在“导论”中,亨特借用爱德华·卡尔(Edward H.Cart)在1961年时对社会史所作的命题阐发道:“历史研究越注重文化,文化研究越注重历史,则对两者愈有利。
”①(P22)她意在申明,文化史的研究将逐步取代社会史的研究而成为历史学的主流。
20世纪80年代前后,当代西方史学经历了一次由“社会史”向“文化史”的转向,亨特宣称,“由于社会学理论在历史学中之角色的激烈论战已衰退,标志着新文化史的崛起”(p10)。
为了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雅各布·布克哈特(Jarab Burckhardt)和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为代表的古典文化史相区别,这一新的文化史取向又被称为“新文化史”或“社会文化史”,它可以看作是近三十年来西方史学最主要的一个发展趋势。
在另一本书中,亨特对新文化史作了说明:新文化史“探讨方向的焦点是人类的心智,把它看作是社会传统的贮藏地,是认同形成的地方,是以语言处理事实的地方。
文化就驻在心智之中,而文化被定义为解释机制与价值系统的社会贮藏地。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现代文学的流派起源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来,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学流派和文学作品。
这些流派的起源与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样性,也展现了中国作家们在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和挑战时的创作态度和表达方式。
一、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文学的流派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白话文运动的提倡者们主张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表达思想和感情,以摆脱古文的束缚。
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鲁迅、胡适等。
他们的作品以真实、直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运动的倡导者们主张摒弃旧的封建文化,推崇科学、民主和自由。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大批文学家开始以小说、散文等形式探索现代社会和人类心灵的困境。
其中,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以及胡适的《无题》等作品,都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二、现代主义文学与“五四”文学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
现代主义文学主张以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为中心,追求艺术的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徐志摩、郭沫若等。
他们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创新性,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的“五四”运动也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这一运动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一大批年轻的作家纷纷加入到这场运动中,他们以激昂的语言和激进的思想表达了对旧文化和旧社会的不满。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胡风、闻一多等。
他们的作品以激情澎湃、锐意创新的特点,为中国现代文学打开了新的局面。
三、抗战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即抗战文学的兴起。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侵略和压迫,文学家们以抗战为主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祖国的热爱。
新文化史学名词解释
历史叙述类型的变化:叙事史的复兴或微观历史学的兴起,这些也可以称之为历史解释类型发生的变化。
新文化史的类别:
物质文化史:如饮食、服装、居所、家具以及消费品的历史。
历史学家以文化史的视角而非经济的视角来探讨,他们想表明:人们是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服装等诸物来达到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的。
身体史:它与性态史、性别史相联系,福柯是其先行者。
现在的研究包括姿态史、性史以及情感史、恐惧史和幽默史等。
表象史:即对自我、民族及他人等的形象、想象以及感知的历史。
如萨义德研究了西方人对东方的意象,雅克·勒高夫研究的中世纪人对来世的想象。
还有达恩顿的《制造路易十四》都是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语言社会史:语言史本是由语言学家从事的一门传统史学学科,受社会语言学家的启发,社会语言史成了一门由历史学家来从事的史学新学科,侮辱史、礼让史、行话史、谈话史以及语言与民族和地区意识之间的关系等都属于该领域。
政治文化史:集中于政治态度和政治实践的社会史:包括普通人与精英人物,地方自治与中央政府等。
厨房政治、社区政治等。
行为社会史:范例是旅行史,重在研究旅行共同体及其成员在国外的行为方式,目前又转向旅行文化史,关注旅行地的人们对异邦人的看法。
历史学的史学派别和流派历史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是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经验和行动的科学。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很广泛,包括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
由于历史学的研究涉及到各种不同的学科和领域,所以在不同的历史研究中,存在着多种史学派别和流派。
史学派别是各种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概称,它们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以及不同的学科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下面简要介绍几个常见的史学派别。
1. 思想史学派思想史学派是一种以研究人类思想史为主要内容的史学派别。
它主要着眼于研究人类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并力图找出人类思想的本质规律。
这种史学派别首先被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宣扬。
2. 社会历史学派社会历史学派是一种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变迁为主要内容的史学派别。
它主要着眼于探究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和发展变化,并分析社会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这种史学派别发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后在德国和英国得到普及。
3. 文化史学派文化史学派是一种以研究人类文化历史为主要内容的史学派别。
它主要着眼于探究人类文化的形式和演变,也包括文化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这种史学派别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古斯塔夫·福克。
另外,还有一些流派也十分重要,它们是史学派别的具体实践和探讨。
1. 传统历史学传统历史学是指以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欧洲历史学的主流为代表的历史学。
它主张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来研究史料,重视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该流派着重研究国家和政治事件,并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2.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历史学。
它主张要以物质生产关系为基础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关注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探讨人类历史的内在规律。
3. 结构主义历史学结构主义历史学是指一种以结构理论为基础的历史学。
它主张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都有一种固有的结构和意义,要研究这种内在结构,以发掘历史现象的本质。
总之,历史学的史学派别和流派众多,它们在历史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0世纪“新史学流派对史书体裁的综合创造内容提要“新史学派”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三大史学流派之一。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新史学”派史家梁启超、萧一山、张荫麟、吕思勉等人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史学勇于进行体裁创新的优良传统,充分吸收中西史书体裁之长,不仅提出许多卓有见识的编纂主张,而且进行大胆地史学实践,创造出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综合体裁,对20世纪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仍纪传之体而参本末之法”;二、寓传统体裁的精华于近代章节体之中;三、纪事本末体与典志体的大胆糅合。
这不仅说明近代以来史书体裁的发展趋向多元和综合,而且也证明中国传统史书体裁与近代西方新史体之间存在共通性,其精华符合于近代史学的要求。
关键词“新史学派”民族风格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典志体章节体涌起于20世纪初的“新史学”不仅是波澜壮阔的思潮,而且在“五四”以后形成蔚为壮观的流派。
其根本特点,首先集中体现于梁氏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而由于这一理论主张和学术方向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又符合史学发展的内在趋势,因而成为20世纪前半期一大批史家共同的信仰和旗帜,主要代表人物有夏曾佑、萧一山、张荫麟、吕思勉、周予同、杨鸿烈、陆懋德、金毓黻、王桐龄、卫聚贤和姚名达等。
这一派的共同特点和基本宗旨,主要包括:力矫繁琐考据和整理史料的学风,主张在史观统摄下对全部历史加以解释,努力探寻人类社会演进的基本法则,故而强调对历史背景和因果关系的考察,并坚信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强调历史是“整个的”,主张突破政治史范畴,描绘人类社会生活全貌,并以动的“情状”代替静的“事实”,因此反对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倡导以“民史”取代“君史”,重视叙述普通大众的生活状况;坚持史学的致用观和目的论,主张发挥史学的教育国民、关切现实以及推测未来等功能,但同时强调必须以真实、客观为前提;重视考察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倡导跨学科的治史方法;崇尚宏通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大规模“著史”,而非带有整理性质的窄而深的“考史”,讲求史书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等。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
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2、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
他们先后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洪流》等十余种刊物。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后期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
3、新月社是稍后出现的一个影响颇大的文学社团。
1923年由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他们多系英美留学生。
新月社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新月俱乐部。
1928年以前的前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梦侃、孙大雨等。
4、其他文学社团。
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文学社团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与贡献。
其中有①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等。
②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有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
③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的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1922年4月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
他们被称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
问题小说指五四时期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小说群体,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新小说的发端,其作家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构成。
“新文化史学”资料合集目录一、新文化史学的兴起与剑桥大学彼得伯克教授座谈侧记二、历史研究中的统一性与不统一性从年鉴学派到新文化史学的演变三、走向开放的综合新文化史学探析四、历史研究中的统一性与不统一性——从年鉴学派到新文化史学的演变五、新文化史学的兴起——与剑桥大学彼得伯克教授座谈侧记六、彼得伯克的新文化史学思想研究新文化史学的兴起与剑桥大学彼得伯克教授座谈侧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有幸来到剑桥大学,参加了一场由彼得伯克教授主持的座谈会。
彼得伯克教授是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也是新文化史学的领军人物之一。
座谈会的主题是“新文化史学的兴起”,旨在探讨新文化史学的发展及其对历史学研究的影响。
在座谈会上,彼得伯克教授首先介绍了新文化史学的起源和发展。
他指出,新文化史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强调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历史,历史中的人性和社会关系。
与传统历史学相比,新文化史学更加注重微观研究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中的人和事件置于具体的文化背景中进行分析,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历史。
随后,彼得伯克教授详细阐述了他对新文化史学的理解。
他认为,新文化史学是一种对历史现象的全面理解,将历史中的人和事件视为一种文化表达,并通过研究文化来理解历史中的事件和人物。
同时,新文化史学也强调对历史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在讨论环节,与会者纷纷就新文化史学的兴起及其影响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些学者认为,新文化史学的兴起改变了传统历史学的研究范式,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新文化史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历史的解读过于主观化、缺乏对历史的宏观把握等。
在总结环节,彼得伯克教授强调了新文化史学的重要性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他认为,新文化史学将继续推动历史学的发展,并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他也指出,新文化史学需要在跨学科的研究中寻求更大的突破,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中的复杂现象。
寸有所长而尺有所短:新文化史述评2013-07-30 10:34来源:《史学理论研究》查看评论一在西方,新文化史研究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80、90年代。
“新文化史”研究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在西方史学界出现了。
新文化史经典之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E.P.汤普森著)在1963年问世,《夜间的战斗》(卡洛?金兹堡著)也在1966年出版。
70年代较有名的作品,包括拉杜里的《蒙塔尤》(1975年)、卡洛?金兹堡的《奶酪与蠕虫》(1976年)、彼得?伯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间的文化和社会》(1972年)和《现代早期欧洲的大众文化》(1978年),等等。
如果把那些本身不属于新文化史研究,但对后来新文化史研究的发展影响很大的作品也算上,那么,在60和70年代,重要的著作还应包括米歇尔?福柯的一系列著作和海登?怀特的《元史学》(1973年)。
之所以出现新文化史研究,从史学内部来说,是对以前研究历史的方法的反动,尤其是针对新社会史的研究方法的不满;而从更广泛的学术背景来说,历史学家对文化的兴趣,也可以被看成是对60、70年代西方学术界的“文化转向”的一种反应。
那时,性别研究、后殖民研究、记忆研究、影视和广告研究、同性恋研究、多元文化研究等研究在“文化研究”的名义下兴盛,在某种程度上,一切都被看成是文化,而文化也影响了一切[1]。
文化研究在史学中的表现就是文化史研究的兴起。
可见,在西方的新社会史研究如日中天的年代,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新文化史的史学活动已经开始涌动。
70年代末,感觉敏锐的一些史家,如劳伦斯?斯通,已察觉到了史学中正形成一股叙事史复兴的潜流[2]。
到80、90年代,新文化史研究流行的趋势已不可避免,相关的成果大量问世。
由于这方面的作品数量很多,这里无法一一列举。
不过,我引用一些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文化史的发展势头。
本世纪初,加州大学教授约翰?R.霍尔在加州数字图书馆上检索了包含“文化史”这一术语的书名,他发现,这类著作的数量在1970-1979年为62部,1980-1989年增至99部,1990-1999年则达到181部,2000-2001年的18个月内,以文化史为标题的著作有25部。
而相关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
由于文化所涉及的面是如此的广泛,以致任何一个领域几乎都有新文化史研究的作品,正如彼得?伯克所说,“每样东西都有它自己的文化史,包括睡梦、食品、情感、旅行、记忆、姿态、幽默、考试等等”[3]。
1989年,美国历史学家林?亨特主编了一本名为《新文化史》的论文集[4],该书问世以后,这类以大众文化为取向的历史研究就被汇聚在“新文化史”的旗帜之下了[5]。
新文化史研究的凯歌高凑到90年代的中后期,那时,一些人开始觉察到新文化史研究中的问题。
1999年,由林?亨特和维多利亚?E.鲍纳尔主编的又一本论文集《超越文化转向》[6]问世,这本书就是90年代中一些重要的新文化史学家在一次名为“在文化转向时研究文化:历史学和社会学”学术讨论会上提交的论文汇集。
在这本文集中,学者们反思了新文化史,对新文化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甚至对“文化”概念本身,重新进行了检讨,并提出了在文化研究中要把社会的因素找回来,以及如何把文化的分析模式和社会的分析模式结合起来的问题。
自《超越文化转向》问世以来,十多年过去,新文化史研究依然是历史学者感兴趣的领域。
但是,以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为依托、在80、90年代处于霸权地位的那种文化史高潮在西方已经过去,当年的激情已经消退。
换句话说,以“解构”为目的的新文化史研究似乎已经完成了使命。
海登?怀特表示,在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中出现文化转向的意义在于解构,它使很多人认识到,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实在只是诸种可能中的一种[7]。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新文化史的学术史已暂告一个段落[8]。
二“什么是新文化史?”是一个不容易简而言之的问题,彼得?伯克写了整整一本书来回答这个问题,可见其复杂性[9]。
但新文化史有一些基本的特点还是很清楚的:它研究大众的文化;在研究方法上,新文化史研究主要采用叙事的方法,如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创造出微观史这样的历史研究新形式;新文化史研究也是西方学术文化转向、语言学转向大背景下的产物,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理论对新文化史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值得我们思考。
新文化史研究的个性极为鲜明,尤其在与此前流行的新社会史研究相比,新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方法、资料,及其研究的重点,都显得别俱特征,它称得上是一种史学的范式[10]。
是社会史研究中的一种范式[11]。
人们总是根据研究的对象给每个学科命名,与新社会史一样,新文化史研究的对象是人民大众或社会大众,只不过是它侧重于大众的文化,就像有学者说,新文化史就是历史学家在文化史领域进一步践行了社会史学家“自下而上的历史”的主张[12]。
所以,新文化史研究具有社会史学的属性,应当被看成是社会史研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类型,它使我们在研究人民大众的历史时多了一个研究的方面和一个看历史的视角,当然,也多了一种社会史写作的新形式,我们由此而获得了理解历史的新途径。
把新文化史研究放在社会史学的范围内来认识,把它看成是社会史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如同新社会史研究那样的一种类型,这种认识不仅符合实际,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在吸收新文化史成果的过程中,避免出现西方新文化史研究在发展过程中曾经与新社会史研究之间发生过的那种紧张关系。
要知道,在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史学史上,依据后现代主义的新文化史学者与以社会科学的理论为依靠的新社会史学者之间的学术争论充满了敌意[13]。
现在看来,这一经历更像是西方学术史走过的一段弯路,值得我们借鉴。
依我的理解,无论是新文化史还是新社会史,都研究人民大众的历史,因而都属于社会史研究,所不同的只是研究的侧重、方法、以及各自所依重的理论,它们应该可以互补或用来互相修正各自的偏差,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作为社会史学的一种型式,新文化史研究使社会史的一些重要主题的内涵变得更加丰满。
现在,我们认识到“阶级”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概念,或者简单地由经济地位来衡量和决定,文化在阶级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家庭”不再是抽象的类型划分,以及以数字形式来表示的规模和结构,家庭关系和内部感情、私生活中的态度和观念揭示了生动的家庭生活状态。
新文化史研究还使人们认识到,人民大众并不能靠阶级、集团等集合性的概念来说明,具体而生动的个人才是人民大众的基本成份。
新文化史还突破了新社会史的局限,使人们认识到,社会并不仅仅由阶级所构成,仅靠阶级这样的概念还不能对社会的不平等做出充分的解释,“性别”观念的引入,给社会史研究开辟了更广泛的空间。
“族群”关系的研究具有同样的效果,“族群”概念对于美国这样由多元文化组成的社会尤其重要。
总之,新的研究使新社会史学家与新文化史学家靠拢,他们意识到以前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开始重视文化。
而新文化史学家在史学实践中也逐渐地认识到文化不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文化也不具有决定性作用,他们也需要寻找“社会”,把大众文化看成是社会的文化。
至于“社会”究竟应作怎样的理解,当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但脱离了社会的大众文化肯定是不存在的。
新社会史与新文化史的相互靠拢,有助于社会史研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新文化史学者中的激进分子当然不愿认同于新文化史研究对新社会史研究的补充和扩大,那些具有后现代主义精神的新文化史学者否认历史的真实和客观性,认为一切都不过是语言/话语构成的文本,甚至连个人的经历都不过是话语而已[14]。
对这种激进的史学思想,已有过很多评说。
我想谈三点:第一、对于这些史学思想,我们不妨像后现代主义者强调多样性、差异性那样的态度包容之。
其实,很多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理论、观点和方法所持的态度更像现代主义者,他们一方面标榜差异性、多样性和个性,另一方面又致力于解构宏大叙事,终结现代史学,表现出强烈的“破坏性”,这有违于自己的本意。
第二、应当承认,后现代主义的史学思想不乏真知灼见。
比如,最真实的历史资料也是由语言而形成的,说它是一个文本并无任何不妥。
语言归根到底只是人们描述事物、表达意思、传递思想的媒介,由语言而形成的文本毕竟不是历史事实本身。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把全部发生过的事实充分地再现,而且也不一定能够把确切的信息表达出来;有时,它所包含的信息还容易被读者作不同的理解;文本也生产意义,作者在使用辞语和制作文本时,主观意图已经揉入其中。
因此,历史上留下来的文献、档案,的确只是一种文本,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具备客观真实性,需要经过历史学家的仔细分析和鉴别。
由此来看,语言学转向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学确实在提醒我们,要谨慎地对待我们长期以来深信不疑的“客观性”、“真实性”。
但是,第三,从基本面上讲,我们还是要承认,语言具有反映客观实在的功能,即使历史资料只是一个文本,但是,只要它所记录、表现的内容符合实情,仍不妨碍我们认定它具有客观真实性。
在这里,客观性和真实性将由人们共同来认定。
当然,历史学中不乏那种一直被人们深信不疑但后来被证实虚假的证据和资料,不过,这种事例与其说证明了历史资料的不可信,倒不如说,历史研究中的确存在着客观真实性,只是这种客观真实的状况需要我们去追求、去发现和确证。
所以,问题不在于历史资料是语言或文本,而在于作为语言/文本的历史资料是否反映了实在。
三叙事是新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新文化史学者借用文化人类学的“厚描术”,用讲故事一样的方式把历史人物的经历、观念、情感、态度、思想和命运等告诉读者,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形象,生动地刻画历史的细节,创造出了微观史这样一种新的历史研究形式。
微观史研究深受人们的喜欢,不仅历史学者,连普罗大众也喜欢微观史作品。
微观史研究深受欢迎,需要放在60、70年代(即依靠社会科学的概念、理论、计量统计和分析而进行历史研究的新社会史主导时期)西方史学背景下去看,微观史研究一改以往的社会史研究抽象、枯燥的写作风格,把叙事史重新带回历史学。
它的出现的确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事情,它告诉人们:对于小人物的历史,也可以这样来做。
不过,微观史研究也引起人们的议论,我们应该予以注意。
首先,微观史研究只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类型,而不是历史研究的全部,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喜欢微观史而去否定宏观的历史研究,也没有必要因为叙事能使历史研究变得生动而贬斥在历史研究中使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在历史研究中,宏大叙事和微观研究缺一不可,它们不仅相互补充、兼容,而且,因为有宏大历史作为参考和依托,微观研究才显示其价值和意义,正如拉杜里所说,微观研究就像一滴水与显微镜的关系[15]。
当然,微观史研究的价值并非必然体现在它能证明某个宏大叙事上,它也可以用于解构某个宏大叙事或重构新的宏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