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史_一种历史研究范式的困惑与超越
- 格式:pdf
- 大小:464.67 KB
- 文档页数:5
新文化史研究综述新文化史是20世纪70-8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史学新思潮,目前已经发展成当代西方史学的主要趋势之一,正如新文化史的主将、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所说:“新文化史是今天文化史研究中最主要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研究中最主要的形式。
”按照彼得·伯克的说法,新文化史分作七类:1、物质文化史,亦即饮食、服装、居所、家具及其它消费品的历史;2、身体史,它与性态史、性别史相联系;3、表象史,即对自我、民族及他人等的形象、想象及感知的历史,也就是法国人所称的“表象社会史”。
它正逐渐取代“集体心态史”;4、记忆社会史或“社会记忆史”;5、政治文化史;6、语言社会史;7、旅行史。
新文化史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国际学界的一场集体运动,不同国家的学者都参与其中,如美国的克利夫特•吉尔兹(Clifford Geertz)、英国的爱德华•汤普森(Edward Thompson),法国的乔治•杜比(Georges Duby)、意大利的卡洛•金兹伯格(Carlo Ginzberg)、俄国的阿伦•古列维奇(Aron Gurevich)。
新文化史是对旧的新史学的反动,它更注重考察历史中的文化因素,借助人类学、语言学、文学理论等学科的方法,通过对语言、符号、仪式等文化象征的分析,用文化的观念解释历史。
1989年美国新文化史家林•亨特在《新文化史》一书的导论“历史、文化和文本”中首次将这种史学研究新类型称为“新文化史”,以区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和约翰•哈伊津哈(Johan Huizinga)为代表的古典文化史。
我们通过与古典文化史的比较,可以看出新文化史的三个特色:首先,古典文化史的一个主要基础就是假定认为文化是具有一致性的,在他们那里,文化只是一个单数名词。
在许多传统文化史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词“时代精神”。
他们将文化看成是具有时代性的,特定时空下的文化是统一的,表现出共同的特征。
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研究作者:于露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古往今来,关于文化史,历史学研究的脚步从未停歇。
而新文化史学的浪潮在一批具有独特,创新性思维的文化史学家的带领下逐步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梯。
并且,近年来,新文化史的发展与转化,也引起了整个史学界的关注。
而在转向时期陆续出版的一些著作,也给了新文化史学者新的启迪,新的研究方向。
本文从新文化史的理论创新研究和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化方向等方面做出一些简要的分析,供各位学者参考。
关键词:新文化史;历史学;文化转向很多人都将历史学定义为是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费尽心力将过去所发生的事件与时间,人物等准确对应并牢固记忆的一个学科,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们对历史学的学习和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误解。
认为史学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无聊乏味的科目。
使得历史学的研究根本无法达到一个更深的地步。
继而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研究似乎也面临着一个新的瓶颈。
但若是我们能够明白“读史使人明智”的道理,以古鉴今,将过去发生的事情对照如今的社会环境,社会背景,审视现在,规划未来,这样的话,不仅不会感受到史学研究的乏味与无趣,还能使史学的研究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一、对新文化史的简要概括新文化史是对传统史学的批判与发展,传统的史学思想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处于根深蒂固的地位,而我们想要发展新文化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而新文化史的发展有什么特点呢?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新文化史更注重对人文社会范畴的研究。
传统史学更侧重于一个事件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军事,国力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忽略了其对人文社会,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影响和分析。
而历史学的转向研究便发展到将一个事件给当时社会所带来的所有影响进行透彻的分析,包括其对当时的国家力量产生的影响,和对当时文化层面的影响,都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二,新文化史主张从文化的角度对历史进行解释。
通过对文化符号等的分析,来解释当时事件对当时社会和现代社会所产生的不同的文化意义。
中国新文化史研究进展及特点杨峰《光明日报》(2013年04月03日11 版)大陆学界的新文化史研究有着多种称谓,或曰社会文化史,或曰新史学,或笼统地称为新文化史。
称谓不同,其学术旨趣亦大有区别。
总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两支。
一是以中国社科院刘志琴、李长莉、首都师大梁景和等为代表的学术团体,他们并未将社会文化史作为社会史的对立面,而是将其视为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社会史,有时候甚至是将其作为社会史的一个分支学科和分支领域来对待的。
刘志琴在该领域的理论贡献比较突出。
早在1993年,她就撰文呼吁从社会史角度考察中国文化的历史个性,主张开展中国礼俗文化的研究,近来又积极主张研究中国人的休闲生活,注重考察中国人的生活意识。
她的代表作《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以大众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的变迁为研究对象,提出世俗理性,精英文化的社会化,贴近社会下层看历史,以及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相互渗透等问题。
在她看来,社会文化史是从文化史和社会史交叉的边缘而萌生的新的研究领域。
在此基础上,李长莉进一步对社会文化史作出界定,认为它是一门社会史和文化史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要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生活、大众文化与思想观念相互关系变迁历史的史学分支学科。
社会文化史与社会史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二者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成为新时期历史学复兴的两翼。
她强调,关注社会与观念的互动、民众生活与观念的互动是社会文化史的重要取向。
梁景和提出社会文化史的三个关注,关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互动,关注社会生活与观念形态的互动,关注日常生活与国家意识的互动。
应该说,这一学术旨趣和定位,与社会史比较而言,并无太大的区别,甚至可将其视为是中国文化史研究者的一种社会史转向,与西方学界的“文化转向”则有着较大差异。
此外,在刘永华主编的《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一书后记中,也提出了他个人对“社会文化史”的一种理解,即“社会文化史不同于社会史、文化史的地方,就在于这种方法强调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应结合社会史分析和文化史诠释。
新文化史文献综述摘要:“文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早已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仅从“文化”一词在社会中的使用率就可以略有体会,例如:“企业文化”,“民族文化”,等等这些数不胜数,在网络上输入“文化”这一词条,出现的相关内容更是多达100,000,000个,可见“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发展完善的历程,“文化”自然也不例外,本文就着重对涉及“新文化史”的过去、现在的相关文献进行简单整理,以期梳理一些线索,为未来的写作提供一些便利。
关键词:文化文化史新文化史文化的外延很宽泛,涉及的内容也很多,是一个很难准确界定的概念。
但是吉尔茨对文化的定义,被许多新文化史家所广泛采用。
他写道:“我所采用的文化概念……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符号学的概念。
同马克斯﹒韦伯一样,我认为人是一种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网中的动物,我认为文化就是这些网。
”1文化史,即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研究分支,它是历史学和文化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就其狭义而言,文化史曾与学术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如蔡尚思所著《中国文化史要论》。
一方面文化史研究或文化研究多集中于文化总体,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国民性、中西文化比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问题的研讨;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2新文化史是最近三十年来,西方历史学界出现了一股新的国际性潮流,由于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将社会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因而被称作“新文化史”,又被称为“社会文化史”。
3一、新文化史在西方发展的文献回顾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我们可以将此事件看作为开端,在1989年,由美国历史学家林﹒亨特主编的《新文化史》一书,他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打出了“新文化史”的旗号,而亨特为此书所作的导论《历史、文化和文本》又从历史编纂的角度申明了新文化史研究的主旨,其被看作是新文化史的一篇宣言书。
继而新文化史开始出现发展的势头,随着后来大批优秀作者的涌现,新文化史传播就一发而不可收拾,尤以美、法两国为甚。
《重修定州城隍庙碑记》读史札记城隍庙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守护神。
《说文解字》中所记载的关于“城隍”的最初含义是:“城,以盛民也。
”“隍,城池也,有水为池,无水为隍。
”城隍的原意本是护城的壕沟,后来延伸为城市的守护神。
目前学者普遍认为城隍作为神出现发轫于《礼记》中所记载的“八蜡”中的“水庸”。
城隍信仰具有很浓厚的官方色彩。
清代中后期的一部地方志《定州续志》①中,《艺文》卷的《重修定州城隍庙碑记》中记载到定州的地方官王榕吉,也是这篇碑记的作者,上任后在地方耆老的建议下组织重修了破败依旧的定州城隍庙。
城隍的信仰最初出现在汉代,隋唐时期已经十分普遍。
明清以前城隍神的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如给城隍封爵赐号,遣官致祭等等。
明清以后,统治者更是通过强制手段传播城隍信仰。
明太祖朱元璋曾于洪武二年对礼官说:“明有礼乐,幽有鬼神。
若城隍者,历代所祀,宜封新爵。
②”经过明太祖的改革与倡导,城隍信仰被纳入国家祭典,成为了带有封建色彩的官方制度。
清代入关后基本上承继了明代对城隍神的祭祀传统,根据《清实录》、《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的记载,明清两代赐封城隍神封号数量大致有120个,匾额数量178个③。
历代帝王推崇城隍神信仰,一是为了顺应民意,二是为借助1/ 6城隍信仰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真正意义上的城隍祭祀出现在三国两晋时期。
由于城隍信仰来源于护城的壕沟,战乱时期人民祭拜城隍神,祈祷城隍能够抵挡住敌军的进攻、保护城池。
进入唐代以后,国家渐渐进入相对和平的时期,城隍祭祀的意义已经从保护城池转变为祈祷免于灾害,农业丰收。
地方官在遭遇旱涝灾害的时候,会代表地方百姓祭拜城隍并求祷。
碑记中亦提到“神庥于今六年,雨泽偶愆,祷于神,灾祲偶作,亦祷于神,神之惠我多矣”④。
古时候有“神之亲民者莫如城隍”的说法。
除了保佑一方百姓免于战乱,风调雨顺,城隍神还有另一重身份,即主管生人亡灵的“冥官”。
人民奉城隍为阴间地方官,希冀对善人与恶人及时给予报赏与惩罚,弥补人间王法的不足。
教育史学理论研究新进展述评作者:张亚君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17期自20世纪初教育史学创立以来,到目前发展已近百余年,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教育史研究者的不断探索研究,先后涌现出许多新兴领域,使得其学科开始走下圣坛回归现实。
本文以教育史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为对象,探讨当代教育史学理论的研究内容,以期在多元的研究视域下促进教育史学科建设取得实际性的进步。
一、教育史学理论研究的最近领域概述教育史学研究者不断对教育史的研究领域进行反思和突破,为此领域的延伸与拓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目前一些学者提出了教育史内的新兴研究领域,如教育活动史、教育生活史、教育身体史、教育叙事史等。
(一)教育活动史一是教育活动史的含义。
李浩泉和周洪宇认为:“教育活动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多种方式来互动式参与教育过程的历史。
”[1]周洪宇认为:“教育活动史是以历史上教育活动的发展及历史过程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互动式参与教育过程的演变、发展的历史。
”[2]二是教育活动史的研究内容。
樊艳艳认为:“教育活动史的内容应包括:一是各类学校办学史、校长活动史、教师活动史等,二是非正规教育活动史、课外活动史、读写活动史等,三是社会教育活动史、民间活动史、家庭活动史等等。
”[3]周洪宇和申国昌认为:“教育活动史主要研究历史上各种以促进人有价值发展为目的的活动,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参与的教育过程。
”[4]三是教育活动史的研究方法。
刘来兵认为:“教育活动史研究要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野来构建完整的教育活动史的变革过程。
”[5]黄宝权认为:“教育活动的研究视角应从上层转向普通民众,研究重点应从宏观转向微观,历史撰写应从分析转向叙事。
”[6]周洪宇和李艳莉认为:“教育活动史应做到:一通过日常史学等把握日常教育活动,二通过图像、形象、影视史学把握感官符号。
”[7]黄宝权指出:“教育活动史在研究视野上要下移,在编纂体例上要突出“通”“特”“活”的特点。
陈宝良的“得鱼”与“忘筌”明朝延续了270多年,在此期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今人阅读明史时,面对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纷繁事象,有时会产生如坠浓雾的困惑感。
在一篇短文中,我曾将晚明时代概括为两个字:“变”与“乱”(参看《变与乱:光怪陆离的晚明时代》,《博览群书》2012年第4期)。
但对于怎样“变”,怎样“乱”,却又觉得很难说得清楚。
近日拜读了陈宝良的新著《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得到很多启发,觉得自己对明朝“变”与“乱”的认识,一下子清晰、深化了不少。
近些年来,明史研究比较繁盛,而思想史和社会史都是十分活跃的领域,相关成果层出不穷。
令人稍感遗憾的是,治思想史与社会史者,术有专攻,歧为两橛,两者之间缺乏深度的融合与互渗。
陈先生有意打通思想史与社会史的界限,因而该书借鉴了“新文化史”(New Cultural History)的理路,力图对明代士大夫进行系统的“精神史”(Intellectual History)研究。
所谓“新文化史”,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出现的一种史学新思潮,目前在当代西方史学中已蔚为大宗,正如该思潮的代表人物彼得·伯克所说:“新文化史是今天文化史研究中最主要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研究中最主要的形式。
”国内学界虽然对新文化史已做过诸多介绍,不少学者也在模仿实践,但具体成果尚不够丰富,该书可以说是这方面一个可贵的新尝试。
如果仅从表面上看,该书论题的选择和论述的方式,可能不太合乎新文化史的主流:新文化史强调眼光向下,注重地方知识,偏爱特殊人群和细小事件,而该书则是以精英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的是宏观论述的方式。
可以说,如同彼得·伯克早期撰写的那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一样,该书仍是“一本高级文化的社会史”,并未完全契合新文化史“把研究的重点转向民众文化”的趣向。
此外,新文化史兴起之前的古典文化史,将“文化”视作一个单数名词,因而特别注重总结文化的“时代精神”;而新文化史所说的“文化”则是复数的,特别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话语建构的多样性。
从“两种文化”到“三种文化”刘振【期刊名称】《《科学(上海)》》【年(卷),期】2019(071)005【总页数】4页(P37-40)【关键词】两种文化; 三种文化; 范式; 解难题【作者】刘振【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斯诺在1959年的瑞德讲坛上提出“两种文化”,当时西方社会的智识生活已分裂为自然科学文化与人文学科文化。
半个世纪后,学术研究呈现“三种文化”样态:自然科学文化、社会科学文化和人文学科文化。
究其原因,既是学科演化的促进,也受到划界标准的影响。
某些学科的学者聚拢在一个核心范式下,从事着常规的“解难题”活动,方使得社会科学文化从两种文化分离出来,成为第三种文化。
斯诺斯诺(C.P.Snow)敏锐地观察到西方智识生活曾经出现的分裂状况,将其命名为“两种文化”,并同情地阐释科学家团体中的理性乐观主义精神,希望人文知识分子能够虚心向科学家学习。
放眼当代,学术研究领域已出现三种文化并存之势:社会科学文化从人文学科文化中分离出来,成为第三种文化。
这既是某些社会科学模仿自然科学之故,也有赖于学科概念精确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然而,人文研究领域仍有不少学科并未走上“科学化”之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斯诺初提“两种文化”我相信整个西方社会的智识生活已日益分裂为两个极端的集团。
......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特别是最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
[1]1956年10月,斯诺在《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上发表文章,提出“两种文化”(the two cultures)概念:自然科学文化与人文学科文化。
1959年,他将许多文章结集成册,以《两种文化》作为书名正式出版。
斯诺认为,整个西方社会的智识生活已经明显分裂为两个文化阵营:科学家团体和人文知识分子。
这个观点令许多人困惑不解,如数学家哈代(G.H.Hardy)意识到,按上述标准,自己竟然不是一个“知识分子”。
新文化史与中国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加深,新文化史与中国研究的日益凸显。
新文化史作为一门新兴的史学分支,强调文化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研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对话与交融关系。
本文将探讨新文化史与中国研究之间的,并分析这种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主体部分1、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与成果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社会文化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等。
这些方法注重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历史,把历史事件和现象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
例如,对社会习俗、民间信仰、文化观念等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时期的特定行为和社会现象。
在研究成果方面,新文化史强调对历史上的文化现象进行微观分析和跨文化比较。
这使得我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同时,新文化史的研究成果也为中国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2、新文化史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近年来,新文化史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研究。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入研究,学者们试图寻找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确立文化自信的基础。
此外,新文化史还为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式。
例如,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观念、华夷之辨、天人合一等重要思想,新文化史学者运用跨文化比较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研究,也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
3、新文化史在西方的研究进展在西方学术界,新文化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特别是在欧洲一体化和全球治理等议题上,新文化史的研究为解释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具体来说,新文化史对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跨文化交流和价值观冲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同时,在全球治理领域,新文化史也从文化因素的角度分析了全球秩序的重建和国际合作的历史演进。
这些研究不仅拓宽了我们对西方现代社会的认识,也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分类号密级林?亨特新文化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二零一三年五月摘要兴于世纪、年代的新文化史,被誉为继年代中西方史学“路标转换’’后的又一次重要转折。
在这场重大史学理论运动中,美国当代史学家林?亨特率先提出“新文化史一词,为新文化史摇旗呐喊;她结合诠释学的相关理论,革新历史解释方法,推动历史解释理论的演变;她将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科思维融入历史研究之中,以跨学科的视角分析史实,完善了历史研究范式,奠定了新文化史的理论基础。
作为新文化史思潮旗手的林?亨特在史学实践中强调以新理论、新方法、新视角研究历史,不懈探索历史研究理论,不断完善新文化史理论体系,使新文化史思潮得以蓬勃发展、蔚为壮观,使新文化史研究成为当今史学界显学。
可以说,林?亨特是新文化史最杰出的代表,是新文化史思潮中当之无愧的理论奠基人、思想先驱。
本文依据新文化史家林?亨特的论著,系统阐释林?亨特新文化史的涵义,论述其史学研究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视角,揭示其新文化史的独特性,展示新文化史思潮的本质与特征。
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共三个部分组成。
绪论主要介绍林?亨特史学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论述研究林?亨特史学的意义,阐明本文的写作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主要介绍史家林?亨特及其与新文化史的复杂关系。
作者通过林?亨特学术历程的叙述,理清新文化史的内涵,阐明林?亨特与新文化史思潮的关系;通过将林?亨特新文化史与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文化史进行对比研究,阐明两种“文化史”之间联系与区别,揭示林?亨特新文化史的进步性;通过将林?亨特新文化与年鉴学派所倡导的新史学进行比较,探索两者“新”之不同,凸显林?亨特新文化的革命性。
第二章主要论述史家林?亨特新文化史的三种历史分析方法。
林?亨特将诠释学的分析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之中,结合具体的史学实践不断完善历史解释模式、分析方法,从而构建了新文化史的分析方法体系,即文本分析法、表象分析法、话语分析法。
第三章主要探讨史家林?亨特史学实践中的跨学科视角。
新史学名词解释1. 新史学(New Historicism):新史学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和学派,主要由文学理论家Greenblatt和Cultural Materialism学派的Williams等人提出和发展。
新史学强调历史研究不能仅关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传统的历史要素,而应该将文学、戏剧、艺术等文化现象纳入考量,从中探索历史和文化的关系。
新史学反对历史的客观性,强调历史是一种主观的叙述和解释,历史的理解需要考虑到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态。
2. 文化历史学(Cultural History):文化历史学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它通过对文化现象、文化产品和文化意义进行研究,探究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和文化特征。
文化历史学关注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强调文化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社会学调查、艺术品分析等。
3.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种思想潮流和文化现象,主要在文学理论、哲学、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有较大影响。
后现代主义强调语言的相对性、意义的多样性和历史的主观性,批判现代主义的普遍性和解释的单一性。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权威主义、理性主义和大故事(metanarrative)持怀疑态度,主张尊重多元性和个体差异。
4. 化身(Embodiment):化身是文化和社会研究中的一个概念,指个体和群体在特定文化环境下,通过身体和行为来体现特定的文化象征和社会意义。
化身强调身体不仅是一个生物机体,更是一个社会建构的实体,个体通过身体的表现和行为来参与社会和文化。
化身研究强调身体的体验、感知和情感对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5. 认同政治(Politics of Identity):认同政治是针对以身份认同为基础的政治行为和社会动态的研究。
认同政治关注个体或群体的身份建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这些身份认同对于政治参与、权力关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新史学》名词解释(二)《新史学》名词解释导论•新史学:一种新兴的历史学派,强调多元视角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对历史进行深入探讨和解读。
•跨学科:结合多个学科领域,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
•多元视角: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每个视角都可以提供全新的认识和解释。
新历史学派•文化史学:研究历史事件和现象对文化的影响,强调文化在历史中的作用和演变过程。
–例子:通过分析某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可以了解该时代的价值观和思想传统。
•社会史学:关注社会结构、阶级和群体行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考察社会经济、政治、权力关系等方面的历史变迁。
–例子:研究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分析农民阶级的变迁和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
•经济史学: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活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探讨经济因素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
–例子:研究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出现和发展。
新史学方法•口述历史:通过采访和记录个人经历、见证或参与过历史事件的人物,获取具体事件的细节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例子:采访存活的二战老兵,了解他们亲身经历的战争场景和感受。
•跨文化研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和现象,探索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例子:比较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探讨两个文明之间的异同。
新史学的影响•历史修正主义:针对传统历史观点的挑战和修正,提出新的观点和解释。
–例子: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解释存在争议,新史学派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并进行研究,可能对传统观点进行修正。
•批判性思维:通过批判性思考历史事件和现象,不再盲从传统解释,而是提出有根据、有逻辑的质疑和分析。
–例子: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不同因果关系的可能性。
•历史教育改革:新史学方法的应用也促进了历史教育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跨学科的能力。
–例子:在课堂上引入新史学的研究案例,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综合分析。
以上是针对《新史学》相关名词的解释和举例说明,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1年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二部分专题一(二)新史观解读与针对训练(含解析)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
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
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发展为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近代化范式等多种史学范式。
1.文明史观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着眼点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等。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真题例析(xx·广东高考)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1.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等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
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
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新史学名词解释新史学是一种以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来研究历史问题的学科,它主要包括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等研究领域,强调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解释。
下面将对新史学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文化史:文化史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变迁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的思想、价值观、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历史变化。
文化史主要运用历史考据和理论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文化遗产、文献和其他史料的研究,来深入了解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背景。
2. 社会史:社会史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以及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社会史研究的重点包括社会组织、社会阶层、社会制度等。
社会史主要使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以揭示社会规律和社会历史的特点。
3. 经济史:经济史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发展和经济制度的变迁。
它关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研究农业、工业、贸易等经济领域的演变过程。
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比较分析、计量经济学等,通过对历史经济数据的挖掘和解读,揭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决定因素。
4. 口述史:口述史是一种将个人和集体记忆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的方法。
它以口述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访和记录的方式,收集并整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口述史料。
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包括访谈技巧、叙事分析等,以便从个体记忆中获得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多样性。
5. 性别史:性别史是一种关注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在历史中的演变和作用的研究方法。
它研究性别差异在社会制度、家庭关系、劳动分工等方面的表现和影响。
性别史主要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和社会学等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档案的分析,揭示性别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内容:- Whitfield, S. J. (2006). The new history: Confessions and conversions. Routledge.- Burke, P. (2001). Eyewitnessing: 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McCourt, D. A., & Rocha, F. (Eds.). (2017). Oral history in Latin America: Unlocking the spoken archive. Routledge.- Scott, J. W. (1988).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okyr, J. (2009). The Enlightened Economy: An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 1700-1850. Yale University Press.- Thompson, E. P. (1966).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Penguin.- Chartier, R. (1991). The cultural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Appadurai, A. (1986). Theory in anthropology: Center and periphery.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8(2), 356-361.。
《新史学》名词解释(一)《新史学》相关名词解释1. 新史学(New History)•解释:新史学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和学派,强调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新解读和重新评价,试图打破传统历史学的研究框架和观点。
•举例:新史学家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中的非传统资源,如口述资料、遗物等,重新审视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真实性和影响力。
2.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解释:结构主义是一种分析方法,强调以系统和结构为单位来研究和解释相关数据和现象,而非着眼于个体的行为和意识。
•举例:新史学中的结构主义分析可以应用于与历史事件相关的社会结构、文化符号等方面,通过揭示其中的模式和规律,揭示历史事件的深层影响力。
3. 叙事(Narrative)•解释:叙事是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故事化呈现和叙述的过程,强调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时序。
•举例:新史学中的叙事元素将历史事件元素有机地串联起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事件之间的关联和背后的动机。
4.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和文化理论,强调对权威、真理和历史的怀疑,并关注个体经验和多元视角。
•举例:新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可以导致历史研究者对传统历史观点的批评和重新审视,以及对非主流历史事件的重视。
5. 科学史(History of Science)•解释:科学史是研究科学发展和科学家贡献的学科,关注科学知识的形成、科学方法的演变等方面。
•举例:新史学中的科学史研究可以通过探索科学家的生平和科学思想,解读和评价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和对历史进程的推动。
6. 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解释:文化转向是新史学的一种重要理论趋势,将文化因素置于历史研究的核心,强调历史事件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举例:新史学中的文化转向可以通过研究某个历史事件的文化背景、象征意义等方面,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和意义。
7. 材料转向(Material Turn)•解释:材料转向是新史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对物质文化和物质遗产的关注,试图通过分析物质记录和遗物来还原历史事实和文化现象。
2020年温州市龙湾区海城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度历史:整体史研究新尝试倪凯①进入21世纪以来,“深度历史”成为整体史书写的新范式,它注重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引入生物学、人类学以及遗传学等知识,以探寻人类身体和人类文化的进步。
②微观史、新文化史、历史人类学、性别史等新史学的根本目的是“以小见大”。
然而在实践中,很多史学研究者过于关注对某个具体问题的刨根问底,却忽视了整体意义,导致史学碎片化。
历史时间的碎片化是一种认识的碎片化,例如纪元、时代、时期、时段、朝代等,历史学家会根据需要,在绝对时间之外建构出便于理解的相对历史时期,当然这也跟不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对历史(时间)的认知范围有关。
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斯迈尔指出,对于过去的研究来说,历史时间的碎片化产生于高度随机性的历史趋势。
19世纪60年代的时间革命扩大了人类历史的时间范围,短时序列将(人类生活的)世界想象为大约6000年的历史。
深度历史突破了传统史学依靠文本资料书写历史的短时序限制,将史前时代纳入史学研究的范畴,史学研究的时间上限被追溯到600万至800万年前,当时人类祖先刚从类人猿的祖先中分化出来。
③历史的碎片化还表现在研究历史的学科的多元化,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学、考古学以及区域研究等都涉及对人类过去的研究;这些研究有自己独立的话语系统,这导致了历史研究的分散化。
深度历史主张跨学科研究,斯迈尔指出,考古学家、生物进化学家以及古人类学家的许多分析方法事实上适用于古代与近代社会的研究。
在19世纪以来的人类学中,血缘关系与语言的研究连接了短时序与长时序。
新的领域,例如基因学,允许分析者在更为宏阔的时空范围内开展研究,遵循基因传递的脉络,将生活着的人类与祖先的人群联系起来。
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放射性碳元素的测定方法,使得绝对时间(太阳历时间)和相对年代(例如白垩纪、旧石器时代)的测定变得日益精确可靠,这为深度历史的时间突破提供了可靠的时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