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之介入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6.00 MB
- 文档页数:30
腹主动脉瘤治疗方案简介腹主动脉瘤(AAA)是主动脉瘤的一种常见类型,通常指主动脉腹部部分的病变。
主动脉瘤是主动脉壁的局部膨出,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主动脉破裂而引起致命的出血。
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方案可以采用手术治疗或经导管介入治疗。
1. 手术治疗1.1 开腹手术开腹手术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一种传统方法。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通过腹部切口暴露出主动脉瘤部位,并进行瘤体切除和主动脉重建。
这种手术方法适用于瘤体较大、瘤壁薄或合并其他并发症的患者。
1.2 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腹部小切口导入腔镜和手术器械,进行主动脉瘤修补。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但适应症有一定限制。
1.3 内镜辅助手术内镜辅助手术是结合腹腔镜技术和开腹手术的治疗方法。
通过内镜引导下对瘤体进行操作,可以减少开腹手术过程中的创伤,并保证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经导管介入治疗2.1 支架植入支架植入是一种常用的经导管介入治疗方法。
医生将导管引入到主动脉瘤处,然后在瘤体内部植入金属支架,以加强瘤体的结构,防止瘤体破裂。
支架植入是一种无创、创伤小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瘤体较小、瘤壁较厚的患者。
2.2 内膜修复术内膜修复术是一种通过导管送入的装置修复瘤体的方法。
医生会将修复装置引入到主动脉瘤处,并将其展开覆盖在瘤体内部,通过撑起瘤体壁来防止瘤体破裂。
内膜修复术是一种无需手术切除瘤体的治疗方法,对于一些高危患者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
3. 术后护理与注意事项3.1 术后监测术后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指标,以及瘤体修复情况和血管通畅度。
术后患者通常需要在医院密切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术后恢复良好。
3.2 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术后患者需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体重、平衡饮食,以及规律的锻炼。
医生可能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药物治疗,例如抗高血压药物、血管扩张剂等。
3.3 定期随访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诊,医生会进行影像学检查和生命体征监测,以确保瘤体稳定或缩小。
动脉瘤的手术和介入治疗现今正不断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材料为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空间,但是要想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还应该了解和掌握手术和介入治疗不同部位的动脉瘤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学会尽量避免和处理它。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动脉瘤手术和介入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
一、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1、出血术中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出血基本上来自血管损伤,损伤的原因是解剖变异和操作不当。
解剖时可能误伤副肾动脉、腰动脉、肾动脉和髂动脉,但是发生率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做近心端吻合口时,如果用力过大或者宿主动脉薄弱,可能将主动脉撕裂而不察觉,待移除动脉钳后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因此必须根据宿主动脉的病变程度收线打结。
发生这种出血时,可用手指压迫肾上腹主动脉,重新用动脉钳阻断主动脉,用细线轻轻缝合,加涤纶片、毡片或小块肌肉压在吻合口修补处再打结。
我们常在人工血管与腹主动脉吻合时,应用垫片(如加涤纶片)加强缝合的方法,可有效避免血管撕脱,防止吻合口出血。
最危险、最难处理的是左髂静脉损伤,匆忙中盲目压迫止血,又将裂口撕大,累及下腔静脉。
发生静脉损伤后切勿惊慌失措,可用示指以适当的压力探查和压迫出血点,然后缓慢移除手指,发现破口,迅速缝合。
在显露瘤体颈部时,如果不熟悉解剖关系,损伤肠系膜下动脉和左肾静脉在所难免。
肠系膜下动脉结扎即可,而肾静脉流量达500ml/min很难控制。
术后的失血性休克主要来自腹腔内出血,腹腔内出血主要来自吻合口,而且主要来自近心端吻合口。
术后血压如经输血后仍不能维持,又除外心源性休克时应考虑内出血,必须立即重新剖腹探查,逐层检查创口,逐一检查吻合口和可能损伤的血管。
发现出血部位后加以修复,吻合口出血或破裂是造成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吻合口出血的唯一处理方法是手术止血。
任何不必要的“观察”都会导致严重后果,宿主动脉条件太差,人工血管和缝线材料不佳以及手术技术失误都可导致术中大出血。
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质控要点:一、适应证(1)腹主动脉瘤的直径大于或等于5.5cm者。
(2)随访过程中其直径每年增加超过1cm者。
(3)有症状的腹主动脉瘤。
(4)动脉瘤直径4.5-5.5cm者,患者及家属意愿强烈,可行腔内治疗。
二、相对禁忌证:近端瘤颈直径>28mm;瘤颈长度<15m m;瘤颈角度>60°;瘤颈呈圆锥形(瘤颈近远端直径差>4mm);腹主动脉分叉处直径<18m m;髂动脉直径<7mm;髂动脉严重扭曲或双侧髂动脉瘤等。
三、禁忌症1.腹主动脉瘤的位置或形态不适于腔内隔绝手术者,如范围广泛的胸腹主动脉瘤或近端瘤颈<1.5cm因而无法固定移植物者。
但近年已开发出近端带有裸支架的移植物,近肾腹主动脉瘤已经不是绝对禁忌证。
2.导入通路病变使手术难以完成者,如双侧髂动脉严重狭窄扭曲以至导丝、导管不能通过。
3.有严重伴发病,如严重心肌供血不足、心律失常、难以纠正的心力衰竭,严重肾功能障碍,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
4.并存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疾病,预期寿命不超过1年者。
5.穿刺部位局部感染及高热者。
6.1个月之内的大面积脑血管意外或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
7.造影剂过敏的患者。
四、术前准备事项:1. 基本完善项目术前需患者及其家属签署《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手术知情同意书》。
2. 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心肌酶、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型、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检测;(3)12导联心电图、胸片、彩超(心脏、腹部、颈动脉及双下肢血管)检查;(4)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检查(如近期已查,可不再重复检查);3. 特殊检查项目:(1)主动脉CTA评估血管条件。
(2)头颅 CT 检查:近期(1月内)有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病史的患者,同时伴有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
五、术期用药选择:1.根据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情况对症治疗。
腹主动脉瘤那些你不知道的要点如果你很忙,至少先看一下下面这七个要点吧。
临床关键点1. 腹主动脉瘤在破裂之前通常没有症状,而随后死亡率为85%-90%。
2. 症状性患者需要紧急修复。
3. 尽管最优筛查队列有争议,但是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的现今推荐:对有吸烟史的65 岁到75 岁男性进行筛查,从未吸烟的65 岁到75 岁的男性选择性筛查。
4. 男女性择期修复术瘤体的临界直径分别为5.5cm、5.0cm。
5. 腔内修复术虽然在术中及短期死亡率比开放性手术低,但是这两种术式远期(8 到10 年)死亡率显示没有差异。
6. 腔内修复术的患者术后需要长期随访监测以防止小几率的动脉瘤囊再灌注及后期破裂的发生。
7. 决定施行预防性修复术(是否应该施行;如果应该,应选择哪一种的术式)必须把解剖结构(不是每一个患者的解剖结构都适合做腔内修复术)、手术风险及患者的选择考虑在内。
下面,先来看一下病例。
简介76 岁的老年女性左下腹疼痛2 天。
CT 显示憩室炎、附带一直径为5.6cm 肾下型腹主动脉瘤。
病史中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肥胖。
她是一个吸烟者,每年80 包烟。
此案例该如何处理呢?临床问题尽管普遍认为动脉瘤的临界直径为 3.0cm,但是腹主动脉瘤是一个节段性,全层腹主动脉壁扩张可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 50%。
自然病程中瘤体扩张不断进行;然而,每个动脉瘤进展情况不一:有的保持稳定好几年,有的进展迅速。
判断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最佳预测指标是动脉瘤的大小。
动脉瘤在破裂之前通常无任何症状。
瘤体一旦破裂常危及生命:85%-90%。
到院的患者生存率只有 50%-70%。
因此,对待腹主动脉瘤的目标在与其破裂之前鉴定清楚及处理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发生在横膈膜和大动脉分叉处之间。
分型:瘤体累及一个或者多个内脏动脉的起源处称为肾上型,累及到肾动脉称为肾型,瘤体起始于肾动脉之下称为肾下型。
瘤体越靠近头侧,手术修复越难。
大概 85% 的腹主动脉瘤是肾下型并常累及髂总动脉。
腹主动脉瘤介入手术麻醉方法的比较孟昀【摘要】选择ASAⅡ~Ⅳ级,经影像学确诊,并符合支架置人手术条件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局麻,B组全麻,对比术中血压、心率变化、使用降压药及升压药情况.B组使用降压药的病人明显少于A组,但B组在全麻诱导后插管前有10例使用升压药.1例术中出现造影剂过敏反应.麻醉方法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手术需要合理选择.局部浸润麻醉效果差,术中血压波动较大,但适用于合并慢性肺部疾病的病人.全麻患者术中血压波动较小,但要求病人心肺功能较好,以便术后顺利拔管.【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2(023)010【总页数】2页(P1764-1765)【关键词】腹主动脉瘤介入手术;局麻;全麻【作者】孟昀【作者单位】天津市天和医院麻醉科,天津,3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1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类严重的血管外科疾病,多伴有严重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等疾病。
腹主动脉瘤一旦破裂,如不及时进行外科治疗,24h生存率极低[1]。
此类患者有病情危急、麻醉耐受差、麻醉风险大、死亡率高等特点[2]。
我院自开展介入手术以来,对术中麻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将我院对46例腹主动脉瘤介入手术的麻醉方法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46例AAA患者均经影像学确诊,并符合支架置人手术条件。
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62~81(平均67.2)岁;体重55~87 kg;ASAⅡ~Ⅳ级。
术前合并高血压病37例,冠心病17例,脑栓塞病史11例,2型糖尿病24例。
随机原则分为A、B两组,A组23例实施局部浸润麻醉,B组23例实施全身麻醉。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病情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术前30min肌注地西泮10mg,东莨菪碱0.3 mg或阿托品0.5mg。
患者入导管室去枕平卧,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监测无创血氧饱和度、心电图、无创血压、左桡动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有创动脉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连续监测中心静脉压(CVP)。
腹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手术步骤
腹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手段,主要用于治疗腹主动脉瘤等血管疾病。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种手术的具体步骤。
1. 术前准备:在进行手术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
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生化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等,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合手术。
2. 麻醉:手术需要进行全身麻醉,因此医生会在手术前给患者进行
麻醉。
麻醉师会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3. 腹部切口:医生会在患者的腹部进行切口,一般是在脐下或腰部。
切口的大小和位置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4. 插管:医生会在切口处插入导管,通过导管进入血管内部。
一般
会使用X线或超声等影像学技术来引导导管的位置。
5. 放置支架:在导管的引导下,医生会将支架送入主动脉内部,并
将支架放置在腹主动脉的瘤体位置。
支架的放置需要非常准确,以确保支架能够完全覆盖瘤体并固定在血管内部。
6. 隔绝术:在支架放置完成后,医生会使用特殊的材料对支架进行隔绝,以防止血液再次进入瘤体内部。
隔绝的材料可以是聚合物或金属丝等。
7. 结束手术:在隔绝完成后,医生会将导管和支架等器械取出,并缝合切口。
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确保手术后恢复顺利。
总之,腹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一种高风险、高技术的手术,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患者在选择手术前,应该仔细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介入治疗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介入治疗腹主动脉瘤(AAA)合并髂内动脉瘤(IAA)的临床效果,探讨不同介入手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医院就诊的20例AAA合并IA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开放手术组和经皮血管介入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经统计分析,开放手术组中5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其中1例患者死亡;经皮血管介入组中1例患者出现术后出血,经保守治疗后痊愈。
术后随访1年,开放手术组中1例患者出现AAA再度扩大,需要二次手术;经皮血管介入组中无AAA再度扩大的情况发生。
结论经皮血管介入治疗AAA合并IAA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在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应优先考虑经皮血管介入治疗。
引言腹主动脉瘤(AAA)是指腹主动脉在腹部局部形成局限或弥漫性扩张,直径>30 mm为诊断标准。
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疾病,其主要并发症是瘤体破裂导致的致命性出血。
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内动脉瘤(IAA)是腹主动脉瘤的罕见并发症,临床上病理生理特点不同于普通腹主动脉瘤,病情危害性更大。
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方案之一。
对于合并髂内动脉瘤的患者,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旨在观察介入治疗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选取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医院就诊的合并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内动脉瘤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45-75岁,平均年龄60岁。
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
1.2 方法根据患者意愿,将研究对象分为开放手术组和经皮血管介入组。
开放手术组采用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经皮血管介入组采用经皮血管介入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1.3 观察指标观察开放手术组和经皮血管介入组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
肿瘤介入治疗优缺点肿瘤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通过导管等介入器械将药物、化学物质或物理能量直接送到肿瘤部位进行治疗。
该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1.微创性:肿瘤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通常只需一个小切口或者直接穿刺,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2.局部疗效好:介入治疗可以直接送药物到肿瘤灶部位,使药物浓度高于全身浓度,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还可以直接使用高能量射线、射频等物理能量破坏肿瘤细胞,提高治疗效果。
3.多适应症:肿瘤介入治疗适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包括肝癌、肺癌、肾癌、骨肿瘤等。
不同类型的肿瘤可以选择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更加精确地对肿瘤进行治疗。
4.可重复性:肿瘤介入治疗可以多次实施,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多次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还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5.术后恢复快:由于创伤小、术后痛苦少,患者术后可以更快地恢复,可以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减少对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缺点:1.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并发症:肿瘤介入治疗虽然是微创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出血、感染、内脏损伤等。
尤其是在操作技术不熟练的情况下,风险可能更高。
2.治疗效果不稳定:肿瘤介入治疗的效果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的患者可能对治疗没有明显的效果,甚至可能出现复发。
由于肿瘤介入治疗无法全面清除肿瘤,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3.适应症限制:肿瘤介入治疗并非所有肿瘤都适用,例如肿瘤已经转移到远处器官,或者患者身体状况较差的情况下,可能不适合进行肿瘤介入治疗。
4.技术要求高:肿瘤介入治疗需要医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术,对于一些复杂病例,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由于技术要求高,可能存在技术水平不一致的问题。
5.治疗过程中对患者有一定的不适感:由于需要进行切开或穿刺,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有一定的不适感,例如疼痛、不适等。
由于每个患者的耐受性不同,可能会对治疗产生一定的心理和生理压力。
腹主动脉瘤介入手术后瘤体感染并破裂死亡医疗纠纷1例发布时间:2021-09-03T03:02:31.663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8期作者:石苏梅[导读] 唐某,男,53岁,腰部胀痛3天,2020年3月1日到某市人民医院就诊。
桂林市正诚司法鉴定中心广西桂林 541001关键词:腹主动脉瘤;经皮腹主动脉瘤介入治疗;腹主动脉瘤感染并破裂;医疗纠纷1案例1.1简要案情唐某,男,53岁,腰部胀痛3天,2020年3月1日到某市人民医院就诊。
腰椎CT检查见“两侧髂总动脉上方腹主动脉瘤并周围渗出,夹层动脉瘤未除外”,拟“腹主动脉瘤、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收入院。
入院查体:体温正常。
辅助检查:白细胞17.22×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93.7%;C反应蛋白103.99mg/L,超敏C反应蛋白>5mg/L。
医方诊疗计划:目前体温正常,暂不考虑感染;主动脉溃疡后呈瘤样突出,随时有破裂出血风险,病情仍较重,给予控制血压、心率治疗,择期行腹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
2020年3月4日行主动脉造影+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
术后第二天拆除股动脉穿刺处止血装置,手术穿刺口无渗血,血肿。
术后第五天,体温37.9℃。
复查:白细胞17.51×109/L,中性粒细胞细胞比值89.1%;C反应蛋白104.l0mg/L;降钙素原测定4.473ng/ml。
考虑存在感染。
术后第六天发热,最高达40.1℃。
无咳嗽、咳痰及腹部伴随症状。
复查腹主动脉CTA:提示动脉瘤斑块内多发小点片状气样低密度影,考虑产气杆菌可能性大,停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改美罗培南加强抗感染治疗。
术后第八天10时20分患者突然出现气促、面色苍白、出冷汗、呼之不应,两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
立即心电监护、面罩吸氧,心电监护显示心率145次/分,血压67/47mmHg,血氧饱和度68-76%,大动脉搏动弱。
听诊心音弱。
医方考虑感染性休克可能性大,给予加强补液,胸外心脏按压,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升压,10时45分气管插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