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检验结果范围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6
t检验中t值的正常范围介绍t检验是统计学中一种经典的假设检验方法,用于比较两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在进行t检验时,我们通常会计算出一个t值,用来判断样本均值之间的差异是否真实存在。
本文将讨论t检验中t值的正常范围,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两组均值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
t值的计算在t检验中,t值的计算是基于样本均值、标准误差和样本大小。
公式如下:t = (样本均值1 - 样本均值2) / sqrt(标准误差1^2 / 样本大小1 + 标准误差2^2 / 样本大小2)在样本均值相同且样本大小相等时,t值为0。
当t值越大,说明差异越大,反之,t值越小,说明差异越小。
t值的正常范围在进行t检验时,我们通常设定一个显著性水平(significance level),表示我们对样本均值差异的容忍度。
常见的显著性水平有0.05和0.01。
当t值落在显著性水平对应的t临界值范围内时,我们认为两组均值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
以显著性水平为0.05为例,一般来说t值小于-1.96或大于1.96都可以认为是显著的差异。
这是因为,如果差异真的不存在,那么t值落在这个范围之外的概率只有5%。
类似地,当显著性水平为0.01时,t值小于-2.57或大于2.57可以认为是显著的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t值的正常范围是根据显著性水平和样本大小来确定的。
当样本数量增加时,t值的范围会变得较大,因为我们对大样本差异的判断标准较宽松。
相反,当样本数量很小时,t值的范围会比较小,因为我们对小样本差异的判断标准较严格。
t值和置信区间除了判断两组均值之间差异是否显著,t值还可以用来计算置信区间。
置信区间是用来估计总体均值的范围。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95%的置信水平,也就是置信区间的范围可以覆盖总体均值的95%。
在t检验中,置信区间可以通过样本均值和标准误差来计算。
对于给定的t值和样本大小,我们可以使用下列公式计算置信区间:置信区间 = 样本均值± t值 * 标准误差 / sqrt(样本大小)结论在进行t检验时,t值是用来判断两组均值之间差异是否显著的重要指标。
编辑本段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1、收集尿液的时间:任何时间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
一般肾病病人为观察前后结果则规定一律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
2、药物会影响检查结果: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再做尿常规检查可影响检查的准确性。
3、尿标本必须新鲜:尿液停放几小时后,白细胞即可破坏而脓尿消失,葡萄糖被细菌分解,管型破坏,细胞溶解等问题出现,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有什么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4、尿标本必须清洁: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
按排尿的先后次序,可将尿液分为前段、中段、后段。
因前段尿和后段尿容易被污染,因此,做尿常规和尿细菌学检查时,一般都留取中段尿.应使用清洁容器装取尿液,如医院提供的清洁尿杯。
5、有些病症需多次检查:尿路感染者脓尿常呈间歇性,故宜多次反复检查才能下结论。
对于尿路出现异常的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最好的检验方法,方便又快捷。
需要注意的是,做尿常规检查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才能获得最准确的结果。
编辑本段解读报告注意事项1、如果尿液在膀胱内储存时间过长,中性粒细胞可能破坏,释放酯酶到尿中,导致尿干化学检查结果白细胞阳性,而显微镜检查则为阴性,此种情况应以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结果为准。
2、肾移植患者排异反应可导致尿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无酯酶,干化学分析为白细胞阴性,而显微镜检查则有白细胞,应以显微镜检查为准。
3、肾脏疾病尿中红细胞常被破坏而释放出血红蛋白,因此显微镜检查可无红细胞存在,而干化学分析血红蛋白(隐血)呈阳性,此时将标本加热煮沸1min,冷却后再测,如隐血仍未阳性,此应以后者结果为准。
4、如果镜下发现红细胞,而尿液干化学分析隐血阴性,如果蒸馏水破坏试验阳性,则可能为维生素C等还原性物质的干扰而成假阴性,或者是试纸失效,应以镜下结果为准.[2]贫血的临床分级——内科护理学二、生化检查。
Bas#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10∧9/L),Bas%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 0-1(%),Eos#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Eos%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HCT红细胞压积: ,HGB血红蛋白: 【男】120-160(g/l),【女】110-150(g/l)Lym#淋巴细胞计数: (10∧9/L),Lym%淋巴细胞百分比: 20-40(%),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20-360(g/l),MCV平均红细胞体积: ,Mon#单核细胞计数: ,Mon%单核细胞百分比: 3-12(%),MPV平均血小板体积: ,Neu#中性粒细胞计数: 2-7(10∧9/L),Neu%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50-70(%),PCT血小板压积: ,PDW血小板分布宽度: ,PLT血小板计数: 100-300(10∧9/L),RBC红细胞计数: 【男】(10∧12/L),【女】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SD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WBC白细胞计数: 4-10(10∧9/L)↑①感染(化脓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N(10-13um)②出血(急性大出血后1-2小时)、③中毒(代谢性、化学性、生物性)、④损伤(外伤、手术、烧伤、心梗)、⑤肿瘤(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①感染(G-杆菌:伤寒、副伤寒,病毒,原虫:疟疾、黑热病);②血液系统疾病;③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线、r射线、放射性核素,苯铅汞、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药及抗甲状腺药;④单核-吞噬系统功能亢进;⑤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核左移(不分叶粒细胞>5%):常见于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白血病和类白血病等。
核右移(5叶中性粒细胞>3%):巨幼细胞贫血、造血功能衰退: ↑①过敏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0%以上)E (13-15um)②寄生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0%以上)③皮肤病④血液病⑤某些上皮系肿瘤(肺癌等)⑥急性传染病(但猩红热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⑦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临床意义甚小↑①过敏性疾病B (10-12um)②血液病③恶性肿瘤④其他:糖尿病,传染病↓临床意义甚小↑①病毒感染、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梅毒螺旋体、弓形虫L (6-15um) ②肿瘤性疾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④移植排斥反应:GVHR、GVHD注意:再障、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时中性粒细胞减少,故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但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并不增高。
临床血液检验内分泌疾病检验值正常参考值范围及临床意义一览表英文简称中文名称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T4 甲状腺素儿童:83~194nmol/L;成人:65~155nmol/L 1.增高: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先天性遗传性甲状腺结合球蛋白增高症、急性传染性肝炎、间歇性血卟啉病,服用甲状腺素、雌激素类药物及避孕药、奋乃静等。
2. 降低:见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严重肝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活动性肢端肥大症、遗传性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减少症、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
FT4 游离甲状腺素10.3~31.0pmol/L。
同“T4”,但FT4不受血液中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改变的影响,因此直接测定FT4对了解甲状腺功能比总T4更有意义。
T3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儿童:1.4~4.0nmol/L;成人:1.8~2.9nmol/L 1.增高:甲状腺机能亢进症、T3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机能亢进复发先兆。
2.降低: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单纯性甲状腺肿及低T3综合征(其他系统的疾病可出现T3 降低,称低T3综合征):常见于胃癌、急性或慢性肾衰、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FT3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儿童:5.1~10.6pmol/L成人:5.4~8.8pmol/L同“T3”,但T3在血中99%以上和TBG等血浆蛋白结合,游离部分更能可靠反映甲状腺激素的生物活性。
rT3 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0.54~1.46nmol/L 1. rT3是诊断甲亢最灵敏的指标,灵敏度较T3、T4高。
甲亢时血清rT3浓度高,甲减时rT3浓度低。
轻型及亚临床型甲减的诊断rT3优于T3及T4,但不如TSH(促甲状腺素)灵敏。
2. rT3结合T3、T4测定可判断疗效。
甲亢治疗中若T4 、rT3均低于正常,表明用药过量;甲低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时,若rT3、T3明显升高,T4正常或偏高,则提示用量过大。
3.鉴别原发性甲低和低T3综合症。
一、血液检验(一)血常规检验(二)贫血及溶血检验(三)止血及凝血检验凝血四项血管壁、血小板功能及相关抗体检查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查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凝分子标志物检查(四)肝、胆、胰腺疾病检验(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肾脏疾病检验体液免疫学检验细胞免疫学检验免疫血清学检验自身抗体检验(六)心脏及代谢类疾病检验血糖、脂类代谢检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七)无机离子及微量元素检验无机离子微量元素血气与酸碱分析(八)内分泌疾病检验(九)肿瘤标志物检验(十)过敏性疾病的检验(十一)感染性疾病检验二、尿液检验(一)尿液干化学分析尿沉渣定量检查尿液其他检查三、其他检验(一)粪便检验(二)精液及优生优育免疫学检验(三)脑脊液检验(四)浆膜腔积液与关节腔积液检验浆膜腔积液检验关节腔积液检验(五)痰液检验(六)胃液与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胃液检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七)分泌物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淋球菌检查一、血液检验(一)血常规检验白细胞(WBC,LEU)计数【正常参考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儿童:(5.0~12.0)×109/L。
【临床意义】1.增多:(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白细胞最高,儿童略高于成年人;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寒冷及情绪激动时等白细胞数都可增高。
一个人的白细胞总是下午比上午高一些,因此对白细胞处于临界值者,应注意定时检查,尤其是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观察中的病人。
(2)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如大叶性肺炎、猩红热、丹毒、败血症、阑尾炎、脓肿、脑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3)急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急性铅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
(4)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心肌梗塞等。
(5)急性失血、出血和溶血:如外伤大出血,肝、脾等破裂,脑出血,血型不合输血等。
Bas#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0-0.1(10∧9/L),Bas%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 0-1(%),Eos#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0.02-0.5(10∧9/L),Eos%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0.5-5(%),HCT红细胞压积: 40.0-54.0(%),HGB血红蛋白: 【男】120-160(g/l),【女】110-150(g/l)Lym#淋巴细胞计数: 0.8-4(10∧9/L),Lym%淋巴细胞百分比: 20-40(%),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27.0-34.0(pg),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20-360(g/l),MCV平均红细胞体积: 80.0-100.0(fL),Mon#单核细胞计数: 0.12-1.2(10∧9/L),Mon%单核细胞百分比: 3-12(%),MPV平均血小板体积: 6.5-12.0(fL),Neu#中性粒细胞计数: 2-7(10∧9/L),Neu%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50-70(%),PCT血小板压积: 0.108-0.282(%),PDW血小板分布宽度: 9.0-17.0(),PLT血小板计数: 100-300(10∧9/L),RBC红细胞计数: 【男】4-5.5(10∧12/L),【女】3.5-5.0(10∧12/L) RDW-CV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11.0-16.0(%),RDW-SD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35.0-56.0(fL),WBC白细胞计数: 4-10(10∧9/L)↑①感染(化脓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N(10-13um)②出血(急性大出血后1-2小时)、③中毒(代谢性、化学性、生物性)、④损伤(外伤、手术、烧伤、心梗)、⑤肿瘤(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①感染(G-杆菌:伤寒、副伤寒,病毒,原虫:疟疾、黑热病);②血液系统疾病;③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线、r射线、放射性核素,苯铅汞、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药及抗甲状腺药;④单核-吞噬系统功能亢进;⑤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核左移(不分叶粒细胞>5%):常见于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白血病和类白血病等。
临床血液检验感染性疾病检验值正常参考值范围及临床意义一览表英文简称中文名称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HAT 嗜异性凝集试验≤1:14(红细胞凝集法)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嗜异性抗体滴度常达1:14以上。
一般认为在1:14以上,隔周检验抗体滴度上升4倍以上者,诊断意义更大。
少数正常人、血清病患者、何杰金病、少数淋巴网状细胞瘤和单核细胞白血病等患者,嗜异性抗体可呈低滴度阳性。
CA 冷凝集试验1:32以下(红细胞凝集法)本试验是最常用于检验肺炎支原体所引起的非典型肺炎的非特异试验。
患者血清中常出现高滴度的冷凝集素,当凝集效价≥1:64或双份血清效价4倍增高为阳性,阳性者85%具有抗肺炎支原体抗体存在。
其他如传染性单核细肥增多症、重症贫血、疟疾、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腮腺炎、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血管炎、淋巴增殖性疾病、特发性冷球蛋白血症、干燥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链球菌感染性肾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也可出现阳性。
AIDS 艾滋病的免疫学检验抗HIV1+2抗体(ELISA法):阴性;HIV-RNA(RT-PCR法):阴性1.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其传播方式主要是性传播、经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
当感染HIV数周至半年后,绝大多数病人血清中存有抗HIV抗体。
2.抗HIV抗体阳性:如无任何临床症状,可为病毒携带者。
抗HIV阳性可持续数年、数十年以至终身,是重要的感染标志。
3.抗HIV抗体阳性,特别是确证试验结果阳性,并伴有临床症状时,可诊断为艾滋病。
(可参见本节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检验)抗HTV 流行性出血热抗体ELISA法:阴性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病原体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EHFV),鼠是主要的病毒携带者和传染源。
人体感染后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上以发热、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
临床检验实验室检验项目及正常参考范围临床检验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医疗机构,其检查结果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以及后续治疗过程的监控和评估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临床检验实验室检验项目及其正常参考范围。
血常规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参考范围为男性(4.50-5.50)×1012/L,女性(3.80-5.00)×1012/L。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容积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参考范围为(4.0-10.0)×109/L。
血红蛋白(HGB)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红细胞中所含有的一种蛋白质。
正常参考范围为男性(130-175)g/L,女性(115-150)g/L。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指在一定容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参考范围为(100-300)×109/L。
生化检验谷丙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是一种酶类蛋白,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中,当肝细胞损伤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
正常参考范围为男性(10-40)U/L,女性(7-35)U/L。
谷草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也是一种酶类蛋白,同样存在于肝脏细胞中。
当肝细胞损伤时,AST也会释放到血液中。
正常参考范围为男性(15-40)U/L,女性(10-35)U/L。
血尿素氮(BUN)血尿素氮是血液中的一种氮代谢产物,对肝脏和肾脏的功能有很好的反映。
正常参考范围为(2.9-8.2)mmol/L。
血糖(GLU)血糖是血液中的糖类物质,对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正常参考范围为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
微生物学检验抗生素敏感实验抗生素敏感实验主要用于呼吸道、泌尿道等感染的病原菌的敏感性测试,以帮助指导临床治疗。
正常参考范围根据具体病原体与药物种类而不同。
细菌培养及鉴定细菌培养及鉴定是检验细菌的生长情况、种类和数量等信息,以指导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
生化检验各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33生化检验各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1、总蛋白TP 正常参考值55.00-85.00g/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2、白蛋白ALB 正常参考值35.00-55.00g/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
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3、球蛋白GLO 正常参考值15-35g/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感染,如化脓性感染、梅毒、麻风、结缔组织病。
主要以Υ-球蛋白增高为主。
感染性疾病:结核病、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麻风病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变。
多发性骨髓瘤。
减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后、先天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4、白/球比值A/G 正常参考值 1.00-2.50。
临床意义减低: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
如治疗后白蛋白提高至正常或接近正常,A/G比值接近正常,表示肝功能有改善。
故检测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其比值,可估计肝脏疾病的病情核预后。
5、总胆红素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6、直接胆红素DBIL 正常参考值0.00-6.00umol/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7、间接胆红素IBIL (游离胆红素) 正常参考值0.00-17.39umol/L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8、谷丙转氨酶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参考值0-40IU/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常规检验结果解读要点常规检验是临床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通过对血液、尿液、粪便等常见样本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然而,对常规检验结果的解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结合临床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综合判断。
本文将针对常规检验结果的解读要点进行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这些检验数据。
一、血液常规检验结果解读要点血液常规检验是评价机体内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血液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贫血程度、炎症反应、感染情况等。
以下是常见血液常规检验指标及其解读要点: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蛋白质,其水平可以反映贫血程度。
正常值范围为男性130~175 g/L,女性120~160 g/L。
如果Hb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贫血。
2.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和感染情况。
正常值范围为4~10×10^9/L。
如果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说明患者存在炎症或感染。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机体的止血功能。
正常值范围为100~300×10^9/L。
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出血倾向。
4.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体积可以反映红细胞的大小。
正常值范围为80~100 fL。
如果MCV偏高,可能说明患者存在巨幼细胞性贫血;如果MCV偏低,可能说明患者存在小细胞性贫血。
5. 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压积可以反映血液中血小板的比例。
正常值范围为0.108~0.282。
如果PCT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说明患者存在血小板减少症。
二、尿液常规检验结果解读要点尿液常规检验是评价肾功能和泌尿系统健康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尿液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水代谢、肾小球滤过功能等。
以下是常见尿液常规检验指标及其解读要点:1. 尿比重(SG):尿比重可以反映尿液的浓度和稀释程度。
正常值范围为1.003~1.030。
检验科参考范围是指在进行医学检验时,医生或实验室人员参考的正常范围值。
这些范围值通常是根据大量数据和临床经验得出的,用于判断患者的检验结果是否正常。
检验科参考范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地理位置、族群、性别以及生理和病理条件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年龄、性别、种族、生理周期、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参考范围。
检验科参考范围的制定通常基于统计学原理。
通过对大量正常人群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各项指标的正常范围。
例如,在测量血糖时,实验室会根据大量健康人群的数据得出血糖的参考范围。
然而,检验科参考范围也不是绝对准确的。
由于个体差异和生物学变异,有些人的检验结果可能不在参考范围内。
此外,实验室误差、样品污染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检验结果与参考范围不符。
因此,医生在解读检验结果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病史,综合判断。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室需要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和校准。
质量控制包括对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的误差进行控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校准则是用于确保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常使用标准品进行校准。
总之,检验科参考范围是医学检验中的重要概念,用于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检验结果是否正常。
虽然参考范围可以提供一定的指导,但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为了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验室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校准,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Bas#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0-0.1(10∧9/L),
Bas%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 0-1(%),
Eos#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0.02-0.5(10∧9/L),
Eos%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0.5-5(%),
HCT红细胞压积: 40.0-54.0(%),
HGB血红蛋白: 【男】120-160(g/l),【女】110-150(g/l)
Lym#淋巴细胞计数: 0.8-4(10∧9/L),
Lym%淋巴细胞百分比: 20-40(%),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27.0-34.0(pg),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20-360(g/l),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 80.0-100.0(fL),
Mon#单核细胞计数: 0.12-1.2(10∧9/L),
Mon%单核细胞百分比: 3-12(%),
MPV平均血小板体积: 6.5-12.0(fL),
Neu#中性粒细胞计数: 2-7(10∧9/L),
Neu%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50-70(%),
PCT血小板压积: 0.108-0.282(%),
PDW血小板分布宽度: 9.0-17.0(),
PLT血小板计数: 100-300(10∧9/L),
RBC红细胞计数: 【男】4-5.5(10∧12/L),【女】3.5-5.0(10∧12/L) RDW-CV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11.0-16.0(%),
RDW-SD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35.0-56.0(fL),
WBC白细胞计数: 4-10(10∧9/L)
↑①感染(化脓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N(10-13um)②出血(急性大出血后1-2小时)、
③中毒(代谢性、化学性、生物性)、
④损伤(外伤、手术、烧伤、心梗)、
⑤肿瘤(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①感染(G-杆菌:伤寒、副伤寒,病毒,原虫:疟疾、黑热病);
②血液系统疾病;
③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线、r射线、放射性核素,苯铅汞、氯
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药及抗甲状腺药;
④单核-吞噬系统功能亢进;
⑤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核左移(不分叶粒细胞>5%):常见于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反应,白血病和类白血病等。
核右移(5叶中性粒细胞>3%):巨幼细胞贫血、造血功能衰退
: ↑①过敏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0%以上)
E (13-15um)②寄生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0%以上)
③皮肤病
④血液病
⑤某些上皮系肿瘤(肺癌等)
⑥急性传染病(但猩红热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⑦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
退、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临床意义甚小
↑①过敏性疾病
B (10-12um)②血液病
③恶性肿瘤
④其他:糖尿病,传染病
↓临床意义甚小
↑①病毒感染、百日咳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梅毒螺旋体、弓形虫L (6-15um) ②肿瘤性疾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
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④移植排斥反应:GVHR、GVHD
注意:再障、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时中性粒细胞减少,故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
高,但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并不增高。
↓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①生理性增加:婴幼儿及儿童
L(14-20um)②病理性增加:某些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
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
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多
发性骨髓炎、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无临床意义
↑(>400*10~9/L)①原发性增多症(骨髓增生性疾病)
②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多在
<500*10~9/L)
↓(<100*10~9/L)①生成障碍:再障;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
血;骨髓纤维化晚期等。
②破坏或消耗过多:ITP、SLE、DIC、TTP等
③分布异常:脾肿大(肝硬化、Banti综合征)、血液被
稀释(输入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浆)等
BIL胆红素:- 0 umol/L(mg/dl),
BLD隐血:- 0cells/uL(cells/ul),
BXB白细胞:2+ 125cells/uL(cells/ul),
GLU葡萄糖:- 0 mmol/L(mg/dl),
GX.管型:0.000000(个/μL),
JJ.结晶:0.000000(/HP),
KET酮体:- 0 mmol/L(mg/dl),
KLGX.颗粒管型:0.000000(个/μL),
MJ.霉菌:0.000000(个/μL),
NIT亚硝酸盐:-(umol/L),
NSYJJ.尿酸结晶:0.000000(个/μL),
PHPH值:5.00(),PRO蛋白质:- 0 g/L(mg/dl),RedCellBlock.红细胞:6.000000(个/μL),
SG比重:1.02(),
UpCellBlock.上皮细胞:0.000000(个/μL),
URO尿胆原:- 3.2 umol/L(mg/dl),
VCVC:- 0 mmol/L(mg/dl),
WhiteCellBlock.白细胞:60.000000(个/μL),
xj.细菌:0.000000(/HP),
xz性状:微浑(),
ys颜色:黄色()
白细胞白细胞:未见(),
包囊包囊:未见(),
鞭虫卵鞭虫卵:未见(),
大便性状大便性状:软便(),
大便颜色大便颜色:黄色(),
钩虫卵钩虫卵:未见(),
红细胞红细胞:未见(),
蛔虫卵蛔虫卵:未见(),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未见(),
霉菌孢子霉菌孢子:未见(),
上皮细胞上皮细胞:未见(),
夏雷登氏结晶夏雷登氏结晶:未见(),
隐血隐血:阴性(),
脂肪球脂肪球:未见()
A/G白球比例:1.1-2.6(),
ALB白蛋白:38-53(g/l),
ALP碱性磷酸酶:40-150(U/L),
ALT谷丙转氨酶:6-40(U/L),
AST谷草转氨酶:10-42(U/L),
AST/ALT谷草/谷丙:1.1-2.5(),
BUN尿素氮:2.9-7.2(mmol/L),
C1氯:92-108(mmol/L),
Ca钙:2-3(mmol/L),
CO2二氧化碳:20-29(mmol/L),
CREA肌酐:35-97(umol/L),
cys-c胱抑素C:0-1.25(mg/L),
DBIL直接胆红素:0-7(umol/L),
Fe血清铁:5-32.6(umol/L),
GGTr-谷氨酰转肽酶:7-32(U/L),
GLB球蛋白:20-40(),
GLU血糖:3.51-6.11(mmol/L),
IBIL间接胆红素:2-17(),
K钾:3.5-5.5(mmol/L),
LDH乳酸脱氢酶:103-227(U/L),
Na钠:135-155(mmol/L),
PO4磷:0.81-1.65(mmol/L),
TBA总胆汁酸:0-15(umol/L),
TBIL总胆红素:3-22(umol/L),
TP总蛋白:65-83(g/l),
UA尿酸:146-419(umol/L)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1-35(S),FIB(CON)纤维蛋白原:2-4(g/l),
PT凝血酶原时间:10-14(S),
PT(INR)国际标准化时间:0.75-1.35(),
TT凝血酶时间:14-21(S)
Anti-cc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阴性(RU/ml),
ASO抗O:阴性(),
ESR血沉:0-20(mm/h),
RF类风湿因子:阴性()
HBcAb乙肝核心抗体:阳性(),
HBeAb乙肝e抗体:阳性(),
HBeAg乙肝e抗原:阴性(-)(),
HBsAb乙肝表面抗体:阴性(-)(),
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金标法):阴性(-)(),Pre-S1-HBV乙肝病毒前S1抗原:阳性(),
RPR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检测:阴性(-)(),TPPA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阴性(-)(),
抗-HAV甲型肝炎IgM抗体检测:阴性(-)(),
抗-HCV丙型肝炎抗体检测: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