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27.79 KB
- 文档页数:2
全身麻醉药使用规范全身麻醉药使用指南为了加强我院全身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根据《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法律规定,特制定本管理规范。
按照作用范围,麻醉药分为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
通常大型手术都会使用全身麻醉药。
全身麻醉药是指患者机体暂时失去知觉与痛觉的药物。
根据给药方式,全身麻醉药又分为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两种类型。
一、吸入性麻醉药吸入性麻醉药多为挥发性液体(如乙醚、氟烷等),少数为气体(如氧化亚氮)。
它们可经呼吸道迅速进入体内而发挥麻醉作用。
麻醉的深度多随脑中麻醉药的分压而变化。
麻醉的诱导和苏醒的速度取决于组织中麻醉药张力的变化速度。
在药物方面,其在血中的溶解度则是影响麻醉作用的主要因素。
因其血/气分配系数影响血中药物的分压,也影响在脑中的分布,终至影响进入麻醉的速度和深度。
七氟烷是一种含氟的吸入麻醉药。
其最小肺泡内浓度(MIC)在氧及氧化亚氮的混合气体中为0.66%,在纯氧中为1.7%。
与恩氟烷者相似,为氟烷者的1/2.其半数致死浓度(LC50MAC比恩氟烷者大。
诱导时间比恩氟烷、氟烷者短,苏醒时间三者无大差异。
麻醉期间的镇痛、肌松效应与恩氟烷和氟烷者相同。
本品的呼吸抑制作用较氟烷者小;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比异氟烷者小;对脑血流量、颅内压的影响与异氟烷者相似。
本品不引起过敏反应,对眼黏膜刺激轻微。
在麻醉诱导时,以50%-70%氧化亚氮与本品2.5%-4%吸人。
使用睡眠量的静脉麻醉时,本品的诱导量通常为0.5%-5%。
麻醉维持时,应以最低有效浓度维持外科麻醉状态,常为4%以下。
本品主要经呼气排泄,停止吸入1小时后约40%以原形经呼气排出。
它在体内可被代谢为无机氟由尿排出,按尿中氟量计,其代谢率为2.89%,比恩氟烷者(0.96%)高,比氟烷者(15.7)低。
综上所述,本文介绍了全身麻醉药的使用指南,特别是吸入性麻醉药中的七氟烷。
对于麻醉药的使用,我们应该遵循规范,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
吸入麻醉药的规范使用指南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一个挺重要的话题——吸入麻醉药。
听起来有点儿专业,别担心,咱们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聊聊,绝对让你在轻松的氛围中也能学到点儿东西。
说到麻醉,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医院、手术、还有那些让人毛骨悚然的针剂。
吸入麻醉药就像是个温柔的小白兔,能帮你轻松入睡,不用担心会有啥不舒服的感觉。
吸入麻醉药,它的使用可不是随便的事情。
想想吧,就像开车,上路前得先检查车况,确保一切正常。
麻醉师就是那个“司机”,负责把你送入梦乡,确保旅途安全。
每一种麻醉药都有它的“个性”,不同的药物适合不同的情况。
就像选衣服,得根据天气、场合来定。
要是你是个对麻醉药过敏的人,那可得提前告诉麻醉师,毕竟咱们可不想在手术台上“上演一出好戏”。
再说说麻醉的环境,医院的手术室就像个隐秘的秘密基地,里面可是高科技设备齐全,麻醉师的“武器”也相当厉害。
环境得保持干净、安静,手术台上得有足够的空间。
麻醉师会在你身边,给你调节浓度,确保你在适合的状态下入睡。
没错,麻醉不是个“万事大吉”的过程,需要时刻关注你的状态。
说到麻醉的使用方法,通常是通过一个小小的面罩,像呼吸新鲜空气一样。
你只要躺在那里,轻轻吸一口,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个麻醉药就像悄悄的魔法,慢慢把你带到梦乡。
就像一阵轻柔的风,温柔地把你推入无忧无虑的世界。
可千万别担心,麻醉师会在旁边关注你的一举一动,确保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使用麻醉药的时候,可得遵循一些规范。
比如,术前要禁食,这就像你准备去旅行前得把肚子饿得咕咕叫一样。
这是为了确保你在麻醉过程中不容易呕吐,安全第一嘛!术前的评估也很重要,医生会询问你的病史、用药情况,确保没有任何“潜在的炸弹”。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啊,我就小病小痛,没什么大不了”,但是,这个可不是小打小闹,得认真对待。
麻醉药的效果因人而异,有些人吸进去没多久就开始打瞌睡,而有些人可能需要一点儿时间。
就像喝酒,有的人一杯下去就醉了,有的人却是“铁打的汉子”。
老年麻醉药理—吸入麻醉药对老年患者而言,麻醉医师最关注两大问题,即麻醉诱导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和麻醉后复苏的问题。
因此本章节主要从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两方面阐述目前常用吸入麻醉药应用于老年患者的药理学特点。
一、异氟烷异氟烷具有镇静催眠、镇痛、肌松及顺行性遗忘作用。
其MAC为1.15%,血/气分配系数较小,肺泡内浓度很快上升并接近吸入气浓度,吸入后药物浓度在血脑间迅速达到平衡,故诱导迅速,苏醒亦快。
由于异氟烷在体内生物转化极少,几乎全部以原形从肺呼出,所以对肝肾功能无明显损害。
鉴于以上特点,异氟烷适用于老年患者,然而需注意以下药理学特点。
(一)随年龄调整药物剂量对所有吸入麻醉药而言,老年患者仅需较低的吸入浓度便可达到预定的麻醉深度,有荟萃分析显示达到1.0MAC所需要的吸入麻醉药的浓度随年龄增加而呈现一致性降低。
不仅如此,40岁以后,吸入麻醉药的MAC值每10年下降4%~5%。
有临床研究显示对于80岁的老年人,异氟烷的MAC为0.92,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药效动力学发生变化,对异氟烷的敏感性提高。
因此对老年患者来说,麻醉诱导和维持阶段异氟烷的吸入浓度应低于年轻人。
(二)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与其他吸入麻醉药一样,异氟烷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为明显,可引起血管扩张,诱发全身性低血压和心肌血流灌注减少,减少心肌氧供。
虽然异氟烷不如氟烷那样对β肾上腺素能受体有较明显的兴奋作用,但是仍可增强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导致剂量依赖性心率增快,心肌氧耗增加。
此外,异氟烷被证实具有较强的冠状动脉扩张作用,在存在冠脉狭窄的动物模型中,异氟烷会引起心肌局部血流灌注的改变,即冠脉窃血,使缺血区心肌血供进一步减少,甚至导致局部心肌急性缺血坏死。
近年来,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提示吸入麻醉药对心脏、脑以及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害有保护作用,特别是吸入麻醉药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已成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热点。
动物研究发现在冠状动脉阻断之前给狗吸入30分钟异氟烷,停止吸入后30分钟阻断冠脉血供,与对照组相比,异氟烷预处理组心肌梗死的范围较小,提示异氟烷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
常用吸入麻醉药几种吸入麻醉药的药理作用及特点一、氟烷氟烷(fluothane, halothane)又名三氟氯溴乙烷,1951年由Suckling合成,1956年Raventos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详细研究,1956年Johnston首先应用于临床,从此氟烷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
【药理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氟烷为强效吸入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
但镇痛作用弱。
与其它吸入麻醉药有相同的扩张脑血管作用,使颅内压升高。
2.循环系统氟烷对循环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心肌和扩张外周血管。
氟烷麻醉时,血压随麻醉加深而下降,其下降程度与吸入氟烷浓度相关。
血压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氟烷直接抑制心肌,使心排出量中等度减少;又有轻度神经节阻滞作用,使外周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也随之下降。
由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中枢性抑制,削减了去甲肾上腺素对周围循环的作用,从而降低交感神经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有效作用,使氟烷对心血管的直接抑制得不到有效的代偿。
由于压力感受器的敏感度改变,限制了交感肾上腺系统作出相应的反应。
氟烷引起的心排出量减少,虽与其它麻醉药的程度相似,但因失去交感神经反应,血压下降表现的更为明显。
氟烷能增加心肌对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敏感性,给氟烷麻醉的大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后可产生室性心动过速。
但氟烷应用于人时,若PaCO2正常,并不出现室性心律失常;而CO2蓄积的病人或存在内源性儿茶酚胺增加的其它因素时,则可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氟烷麻醉中低血压伴心动过缓时,宜慎用阿托品,因阿托品可使迷走神经张力完全消失,从而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3.呼吸系统氟烷对呼吸道无刺激性不引起咳嗽及喉痉挛,小儿可用做麻醉诱导,且有抑制腺体分泌及扩张支气管的作用,术后肺并发症较少。
氟烷对呼吸中枢的抑制较对循环的抑制为强。
随着麻醉加深,通气量减少,直至呼吸停止。
氟烷使支气管松弛,易于进行控制呼吸。
4.消化系统术后很少发生恶心和呕吐,肠蠕动恢复快,但对肝脏影响较大。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吸入麻醉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 掌握吸入麻醉装置的使用方法。
3. 观察吸入麻醉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4. 评估吸入麻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二、实验原理吸入麻醉是指通过呼吸道吸入挥发性麻醉药物,使患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从而达到暂时性意识丧失,不感到周身疼痛的一种麻醉方法。
吸入麻醉药物在体内分解代谢较少,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出体外,因此具有可控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体重20-30g)。
2. 吸入麻醉装置:麻醉机、流量计、麻醉气体(异氟烷)。
3. 监测设备:呼吸监测仪、心率监测仪。
4. 其他:注射器、手术刀、缝合针、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适应性饲养,观察其基本情况。
2. 将小鼠置于麻醉机内,打开麻醉机,调节流量计,使异氟烷气体浓度达到2%。
3. 通过观察小鼠的行为表现,判断其是否进入麻醉状态。
4. 使用呼吸监测仪和心率监测仪,实时监测小鼠的呼吸和心率变化。
5. 在麻醉状态下,对小鼠进行手术操作,如开腹、缝合等。
6. 手术完成后,逐渐降低异氟烷气体浓度,使小鼠逐渐苏醒。
7. 观察小鼠苏醒后的行为表现,评估吸入麻醉的效果。
五、实验结果1. 在2%异氟烷气体浓度下,小鼠迅速进入麻醉状态,表现为四肢无力、意识丧失。
2. 呼吸监测仪显示,小鼠呼吸平稳,心率稳定。
3. 手术操作过程中,小鼠无疼痛反应,麻醉效果良好。
4. 逐渐降低异氟烷气体浓度后,小鼠逐渐苏醒,表现为活动自如、意识恢复。
5. 苏醒后的小鼠无不良反应,麻醉效果满意。
六、实验讨论1. 吸入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适用于各种手术操作。
2. 异氟烷气体是常用的吸入麻醉药物,具有可控性强、安全性高等特点。
3. 在实验过程中,需注意调节异氟烷气体浓度,确保麻醉效果。
4. 手术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小鼠的生命体征,确保其安全。
5. 术后逐渐降低异氟烷气体浓度,使小鼠逐渐苏醒,减少不良反应。
医院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南医院麻醉药品在临床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手术、疼痛管理以及其他治疗过程中的麻醉。
正确的应用和使用麻醉药品可以确保手术过程顺利进行,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同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为了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掌握医院麻醉药品的临床应用,本指南将对常用的麻醉药品进行介绍和说明。
一、全身麻醉药品1. 巴比妥类药物巴比妥酸盐主要用于全身麻醉中,具有较强的镇静和催眠作用。
临床上常用的巴比妥类药物包括戊巴比妥、苯巴比妥等。
在使用时需注意剂量控制,避免出现严重的抑制作用。
2. 酮类药物异丙酚是一种常用的全身麻醉药品,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中。
在使用异丙酚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确保安全有效。
3. 吸入麻醉药氧氟醚、七氟醚等是常用的吸入麻醉药,它们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使患者产生麻醉状态。
在使用吸入麻醉药时,需要控制浓度和通气量,以确保麻醉效果的达到和维持。
二、局部麻醉药品1. 利多卡因利多卡因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品,适用于表浅手术和镇痛处理。
在使用利多卡因时,需注意避免过量使用,以防止对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
2. 利多卡因利多卡因也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品,适用于手术和疼痛处理。
在使用利多卡因时,需密切观察局部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调整用药方案。
三、镇痛药品1. 吗啡类药物吗啡和芬太尼是常用的镇痛药品,能够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和慢性疼痛。
在使用吗啡类药物时,需注意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等指标,避免呼吸抑制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2. 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也常用于镇痛治疗,适用于轻至中度疼痛。
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需要注意剂量和用药频率,避免出现胃肠道和肾脏方面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医院麻醉药品时,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和用药指南,确保合理、安全地应用药品。
同时,对患者的疾病情况、生理状态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适合的麻醉药品和用药方案,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麻醉药的应用及临床效果观察麻醉药指的是用于无意识状态下保证手术、诊断以及其他医疗操作安全进行的药物。
麻醉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广泛,能够有效控制疼痛、放松肌肉以及产生无意识的状态,为医生提供操作空间,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重点分析麻醉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和观察结果。
一、麻醉药的分类及作用机制麻醉药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两大类。
全身麻醉药包括静脉注射麻醉药、吸入麻醉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抗痛、镇静和失去意识的作用。
局部麻醉药主要是通过阻断神经的传导,使局部感觉丧失而达到麻醉效果。
二、全身麻醉药的应用全身麻醉药广泛应用于手术过程中,其中静脉注射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是最常见的应用形式。
静脉注射麻醉药常用的有丙泊酚、咪达唑仑等,吸入麻醉药则包括氟烷、异氟醚等。
这些药物的应用可快速诱导和维持麻醉状态,且具有快速清醒的优势。
三、局部麻醉药的应用局部麻醉药常见的应用形式有皮下浸润麻醉、表面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等。
皮下浸润麻醉主要用于小手术或切口修复过程中,表面麻醉则适用于浅表部位的手术,如眼科手术。
神经阻滞麻醉是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来实现麻醉作用,适用于较大范围的手术或疼痛治疗。
四、麻醉药的临床效果观察1. 疼痛控制:麻醉药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或局部神经传导的作用,有效控制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提供舒适的手术环境。
2. 动态监测: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师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3. 病人恢复:麻醉药在手术结束后会逐渐代谢,患者会从无意识状态中渐渐清醒,同时麻醉师会监测患者的呼吸、循环、意识恢复等指标,确保病人的安全。
观察结果显示,麻醉药在手术结束后能够迅速清醒,无明显的副作用。
4. 术后并发症:虽然麻醉药在手术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某些患者可能出现由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恶心呕吐等术后并发症。
为了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并发症,麻醉师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
总结:麻醉药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控制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提供良好的手术环境。
麻醉学吸入与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技术吸入与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又称为静吸复合麻醉,如前所述,具体方法有多种。
由于静脉麻醉起效快,维持时间短,对呼吸道无刺激性,患者舒适易接受,而吸入麻醉的深度易于控制和管理,故临床上常采用静脉麻醉诱导,吸入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术前准备与一般的全身麻醉相同。
随着七氟配等新型吸入麻醉药的出现,吸入麻醉诱导或静吸复合诱导在临床上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一、麻醉诱导1.静脉诱导一般采用静脉全身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和肌肉松弛药复合,静脉全身麻醉药多为丙泊酚 1.5~2.5mg∕kg或咪达嗖仑0∙02~0.05mg∕kg0麻醉性镇痛药以芬太尼为主,诱导剂量一般为2~4ug∕kg,也可用舒芬太尼、瑞芬太尼、阿芬太尼以及依诺伐等。
肌肉松弛药除经典的琥珀胆碱外,维库澳锭、泮库溟锭、罗库溪铁、阿曲库锭等用于静脉麻醉诱导也逐渐增多。
这些新型的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不仅起效快、效果好、没有去极化肌肉松弛药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还具有中时效的肌肉松弛效果,因此在临床中逐渐被广泛使用。
2.吸入、静吸复合诱导由于经济费用高、操作复杂、患者不易接受等原因,这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相对有限,前者主要用于小儿麻醉,后者用于气管插管困难的患者。
有研究者观测意识消失时间、诱导期间呼吸暂停发生率、诱导并发症、第一次喉罩插入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对七氟醒和丙泊酚的诱导效果进行比较,经Meta分析后可以发现,七氟酸和丙泊酚具有相似的诱导效应,但由于七氟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较频繁,患者不满意倾向稍多,丙泊酚作为理想的麻醉诱导药仍然更具优势。
二、麻醉维持1.吸入麻醉维持气管插管后,用吸入麻醉药维持麻醉。
一般吸入1〜2MAC的挥发性麻醉药,常用恩氟烷和异氟烷,吸入浓度为2%~3%,可同时吸入50%〜66%的氧化亚氮,麻醉效果更好。
目前,已有麻醉效能更强、不良反应更小的挥发性麻醉药七氟烷和地氟烷用于临床。
2.静脉麻醉维持在麻醉诱导成功后主要依靠静脉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肌肉松弛药维持麻醉。
吸入性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经肺泡进入循环,再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使其抑制,产生意识消失而不至于感到周身疼痛,称为吸入麻醉。
吸入麻醉是全身麻醉的主要方法,其麻醉深浅与药物在脑组织的分布有关,当药物从体内排出或在体内代谢后,病人逐渐恢复清醒,不留下后遗症。
吸入麻醉药在体内代谢、分解少,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出体外,因此吸入麻醉容易控制,所以安全、有效,是现代麻醉常用方法之一。
1 吸入麻醉方法1.1 开放点滴法开放点滴法是用金属网麻醉面罩,上覆盖4~8层纱布,放在病人口鼻上,以往应用乙醚点滴,现有时应用恩氟烷进行点滴诱导。
本装置方便简单,呼吸阻力及机械死腔均小,适合于小儿。
但麻醉加深较难,深浅难以控制,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并严重污染手术室,有发生严重燃烧爆炸的危险,此法不能行辅助和控制呼吸,现应用很少。
1.2 支气管镜侧管吹入法本吹入法应用于咽、喉、声门手术和2岁以下小儿麻醉维持,本法器械简单,易操作,死腔和阻力均小,不足的是麻醉不易加深,空气污染严重,不能进行辅助呼吸,但应用高频通气防止低氧血症。
2 吸入麻醉药2.1 异氟醚化学性质稳定,遇光不分解,药本身有刺激味,可影响诱导顺利进行。
2.1.1 药物特征(1)优点:①不燃烧不爆炸,化学性质最稳定。
②麻醉诱导迅速,MAC为1.2%,诱导浓度为1.5%~3.5%,维持浓度为0.7%~2.1%,镇痛作用中等程度。
③苏醒快,恢复亦快。
血/气系数1.48。
④对循环影响小,对血压影响主要是扩张外周血管,能降低心肌氧耗及冠状动脉阻力,并不改变冠脉血流量,对心功能抑制小于安氟醚和氟烷,它使心律增快,但心律平衡,术中合用肾上腺素不引起严重心律失常。
⑤有良好肌肉松弛作用,可增强非去极化肌松剂作用,麻醉中可免用肌松剂,适用重症肌无力病人麻醉。
⑥无中枢性兴奋性,无抽搐和惊厥。
对颅内压升高少,适用颅脑手术病例。
⑦对肝、肾功能无毒性或毒性甚小,适合肝、肾功能较差病例。
麻醉科常用药物使用麻醉科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无论是在手术过程中还是在疼痛治疗中,麻醉科医生都需要熟悉并合理使用各种药物,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在麻醉科常用药物使用方面,有一些重要的药物需要特别关注和了解。
一、吸入麻醉剂吸入麻醉剂是麻醉科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常见的吸入麻醉剂包括七氟醚、异氟醚和氧化亚氮等。
它们通过麻醉机供气系统提供给患者进行吸入,进入患者的呼吸道后产生麻醉作用。
七氟醚是一种强力的全身麻醉剂,常用于大手术和复杂手术中。
它的起效快、效果持久,但对于心脏和肝脏功能不好的患者使用需谨慎。
异氟醚是一种相对较安全的麻醉剂,常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
氧化亚氮是一种非常安全的吸入麻醉剂,常用于辅助全身麻醉和疼痛治疗。
二、静脉麻醉药物静脉麻醉药物是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的药物。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咪达唑仑和芬太尼等。
丙泊酚是一种短效静脉麻醉药物,常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
它具有快速起效、作用持久和血液耐受性好的特点。
咪达唑仑是一种镇静催眠药,用于短时间的手术或者治疗过程中帮助患者放松和安眠。
芬太尼是一种强力的阿片类药物,常用于复杂手术中的镇痛管理。
三、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常用于手术过程中的局部麻醉。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等。
利多卡因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作用迅速,麻醉效果持久。
布比卡因是一种高效的长效局部麻醉药物,常用于术后疼痛管理。
罗哌卡因是一种短效局部麻醉药物,常用于表面手术和浅层组织麻醉。
四、镇痛药物镇痛药物在麻醉科中广泛使用,用于帮助患者减轻或消除疼痛感。
常见的镇痛药物包括吗啡、舒芬太尼和布洛芬等。
吗啡是一种强力的镇痛药物,常用于术后镇痛和严重疼痛管理。
舒芬太尼是一种非常强力的阿片类药物,常用于手术过程中的镇痛。
布洛芬是一种非处方镇痛药物,适用于轻至中度的疼痛缓解。
总结起来,麻醉科常用药物的使用对于手术和疼痛治疗至关重要。
麻醉科医生需了解不同药物的特点和作用机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
地氟烷和七氟烷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刘海桐姚俊岩李士通理想的吸入麻醉药应具备易挥发、对呼吸道无刺激、麻醉强度大、可控性好、体内代谢少、对呼吸循环影响小及无肝肾毒性等特点。
随着新型吸入麻醉药的开发和研制,以地氟烷和七氟烷为代表的第三代卤素类吸入麻醉药,与传统的恩氟烷、异氟烷等相比,理化性质及药理作用等更接近理想,使吸入麻醉的临床应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本文就近年来地氟烷和七氟烷在临床上的对比研究作一总结。
1.理化性质与药理作用地氟烷易挥发,室温下稳定,不易燃烧爆炸。
其血气分配系数为0.42,脂肪/血分配系数为27,在现有的吸入麻醉药中最小,因此良好的麻醉可控性成为地氟烷最为突出的优点。
由于组织溶解性低,地氟烷能更快地排出体外。
已有研究证实,与七氟烷相比,应用地氟烷的病人术后复苏更迅速,气道保护性反射恢复更快,拔管时间及清醒时间更短[1]。
Dexter等[2]的荟萃分析表明,在麻醉苏醒期应用地氟烷的患者其拔管时间比使用七氟烷者缩短了20%~25%。
复苏及拔管更加平稳迅速,可使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医疗费用减少。
此外,地氟烷在体内几乎无代谢产物,对肝肾功能影响极小,因此应用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可无需调整给药浓度。
然而,地氟烷具有刺激性气味,吸入诱导过程中,容易出现明显的气道反应,如呛咳、喉痉挛、呼吸暂停以及心率加快和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3]。
因此地氟烷用于麻醉诱导存在争议。
与七氟烷的剂量依赖性血管舒张作用不同,地氟烷存在天花板效应,更高浓度时能激动交感神经,同时升高心率和动脉压[4,5]。
但有学者报道,吸入浓度为1.0 MAC时,地氟烷和七氟烷并没有交感兴奋的表现,而吸入浓度达1.5MAC时,地氟烷才出现短时的交感兴奋现象,这可能与采用低流量麻醉、地氟烷浓度增加较缓慢有关[6]。
相比之下,七氟烷血/气分配系数为0.69,脂肪/血分配系数为48,比异氟烷、恩氟烷等均低,但比地氟烷高。
因此七氟烷组织溶解度比地氟烷高,从组织中洗脱的速度比地氟烷慢。
关于常见麻醉药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研究作者:赵平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21期赵平麻药可令机体暂时对某一部位失去感觉,待药力消失后即可恢复,在人和动物的外科手术中必不可少。
相较于对人类,在动物手术中使用麻药要更加复杂,因此在兽医临床中应用的麻药种类较多。
当前应用在兽医临床上麻药可分为吸入性和非吸入性两大类,每一类都包含了不同的麻药品种,对不同麻药进行合理应用才能更顺利完成手术。
本文主要对兽医临床上几种常见的麻药作了介绍,希望对这些麻药的合理应用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1、非吸入性麻药(1)水合氯醛水合氯醛是一种抗催眠和抗惊厥类的药物,使用常规计量即可令动物进入睡眠状态,而且药物发挥作用的过程特别温和,不会对小动物产生任何负面影响,也不存在副作用。
这种药物发挥作用的原理和巴比妥比较相似,能够发挥和生理睡眠十分相似的作用,因此后遗作用也极其轻微,另外如果动物因为高热综合征而出现了惊厥,那么可使用的大剂量的水合氯醛进行抗惊厥处理。
水合氯醛的使用主要是通过静脉注射来完成的,在无法静脉注射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灌服,但是灌服有可能因为胃部内容物的影响而降低药效,因此不是必要不采用灌服的方式。
水合氯醛有可能导致动物出现嗜睡的表现,并且延长的苏醒时间,此事为了帮助动物迅速苏醒可取适量苯甲酸钠咖啡因进行注射。
(2)硫喷托纳硫喷妥钠也是巴比妥类药物,这种药物的作用时长比较短,通常在静脉注射后很快就会发挥麻醉作用,因此也被称为静脉麻醉药。
硫喷妥钠的优点主要有药效快、并发症少、无兴奋、不需要长时间诱导,常规剂量可维持25分钟左右的麻醉效果,并且在药效褪去以后极少引发机体出现恶心、呕吐的现象。
缺陷是药效维持时间过短,而且也无法全面实现肌肉的松弛和抑制痛觉,因此喷妥钠特别适合使用在一些需要诱导麻醉和抗惊厥的小型手术中。
有喷妥钠多呈粉末状、淡黄色,具有吸湿性特征,容易和水以及乙醇融合,硫喷托纳的性质不稳定,其溶液长时间放置以后会发生水解,粉末也容易和空气中的水分接触而使药物变质,因此通常都会保存在密闭的瓶中,使用之前再取出配制。
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 引言麻醉药品在临床医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正确合理的应用能够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并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麻醉效果。
为了规范麻醉药品的临床应用,本文将介绍麻醉药品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
2. 麻醉药品分类根据作用机制和药理特点,麻醉药品可分为以下几类:•局部麻醉药:主要用于表面麻醉和局部麻醉。
•静脉麻醉药:通过静脉给药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吸入麻醉药:通过吸入方式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镇痛药:用于镇痛和疼痛管理。
•辅助麻醉药:用于提供额外的麻醉效果或辅助麻醉过程。
3. 麻醉药品选择原则在进行临床麻醉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麻醉药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麻醉药品选择原则:•个体化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和病史等因素,选择适合的麻醉药品。
•麻醉深度控制:根据手术类型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麻醉药品以达到所需的麻醉深度。
•药物相互作用: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过敏。
•安全性和效果平衡:选择既安全又具有良好麻醉效果的药物,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
4. 麻醉药品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麻醉药品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4.1 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准确计算所需的药物剂量。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例如静脉、肌肉或口服给药。
4.2 药物储存和管理•麻醉药品应存放在干燥、阴凉的药品储存室中,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药品管理应符合相关规定,包括定期检查药品过期情况并及时更新。
4.3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使用麻醉药品时,应注意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例如过敏反应、肺部不良反应等。
•及时处理和监测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安全。
4.4 麻醉药品配伍•注意麻醉药品的配伍问题,避免不同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或化学反应。
•在使用多种麻醉药品时,需要注意相互作用,合理选择和调整药物剂量。
5. 结论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是麻醉学中的关键环节,正确合理的应用能够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并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麻醉效果。
吸入性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
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经肺泡进入循环,再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使其抑制,产生意识消失而不
至于感到周身疼痛,称为吸入麻醉。
吸入麻醉是全身麻醉的主要方法,其麻醉深浅与药物在
脑组织的分布有关,当药物从体内排出或在体内代谢后,病人逐渐恢复清醒,不留下后遗症。
吸入麻醉药在体内代谢、分解少,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出体外,因此吸入麻醉容易控制,所
以安全、有效,是现代麻醉常用方法之一。
1 吸入麻醉方法
1.1 开放点滴法
开放点滴法是用金属网麻醉面罩,上覆盖4~8层纱布,放在病人口鼻上,以往应用乙醚点滴,现有时应用恩氟烷进行点滴诱导。
本装置方便简单,呼吸阻力及机械死腔均小,适合于
小儿。
但麻醉加深较难,深浅难以控制,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并严重污染手术室,有发生
严重燃烧爆炸的危险,此法不能行辅助和控制呼吸,现应用很少。
1.2 支气管镜侧管吹入法
本吹入法应用于咽、喉、声门手术和2岁以下小儿麻醉维持,本法器械简单,易操作,死腔
和阻力均小,不足的是麻醉不易加深,空气污染严重,不能进行辅助呼吸,但应用高频通气
防止低氧血症。
2 吸入麻醉药
2.1 异氟醚
化学性质稳定,遇光不分解,药本身有刺激味,可影响诱导顺利进行。
2.1.1 药物特征
(1)优点:①不燃烧不爆炸,化学性质最稳定。
②麻醉诱导迅速,MAC为1.2%,诱导浓度为1.5%~3.5%,维持浓度为0.7%~2.1%,镇痛作用中等程度。
③苏醒快,恢复亦快。
血/气系
数1.48。
④对循环影响小,对血压影响主要是扩张外周血管,能降低心肌氧耗及冠状动脉阻力,并不改变冠脉血流量,对心功能抑制小于安氟醚和氟烷,它使心律增快,但心律平衡,
术中合用肾上腺素不引起严重心律失常。
⑤有良好肌肉松弛作用,可增强非去极化肌松剂作用,麻醉中可免用肌松剂,适用重症肌无力病人麻醉。
⑥无中枢性兴奋性,无抽搐和惊厥。
对颅内压升高少,适用颅脑手术病例。
⑦对肝、肾功能无毒性或毒性甚小,适合肝、肾功能较差病例。
⑧浅麻醉下对子宫收缩力无明显影响。
(2)缺点:①药液稍有刺激味,影响诱导,使病人出现屏气、躁动、咳嗽等。
②对呼吸有较
强抑制作用,增加肺阻力,使肺顺应性和功能余气量稍减。
③深麻醉时,大于2MAC心输出
量减少12%~25%,血压下降明显,应避免较深麻醉。
④价格昂贵。
2.1.2 适应证:临床上适应证同安氟醚,且优于安氟醚,对老人、心脏病患者、肺动脉高压病人、冠心病病人影响较小。
它不引起抽搐适用于癫痫病人;对颅内压影响不大,适用于颅高
压病人;有较强肌松作用,适用于重症肌无力病人。
2.1.3 禁忌证:①深麻醉不适用于心脏瓣膜狭窄病变病人,因其扩张周围血管。
②深麻醉不
适合产科手术,因影响子宫收缩,使产后出血增加。
2.1.4 麻醉方法:
(1)诱导:异丙酚2~2.5mg/kg或多美康1~2mg/kg,芬太尼4~5μg/kg和维库溴铵0.1mg/kg,静注后控制呼吸,肌松后插管;或氧化亚氮50%、氧50%加异氟醚吸入,先开至0.5%,30s
后到1%,浓度升至2%~3%,维持1~2min,病人意识消失,气管内插管。
(2)麻醉维持:①为了维持1.3MAC,氧化亚氮和氧(30%:70%)吸入,异氟醚的浓度为1.3%~1.4%。
②单纯吸入异氟醚,浓度为2.0%(0.7%~2.1%)。
③与静脉麻醉合用,如1%普鲁卡因
+0.08%~0.1%司可林复合液或异丙酚+芬太尼、多美康麻醉时,吸入0.6%~1%低浓度异氟醚
是临床上常用方法之一。
2.1.5 注意事项:①诱导时,异氟醚吸入浓度应逐步增加,不可迅速加大吸入浓度。
②与氧
化亚氮合并吸入时,可加速诱导,与芬太尼、硫贲妥钠等合用时,MAC值可降低。
③和肌
松剂同时使用时异氟烷用量可适量减少。
2.2 七氟醚
2.2.1 药物特点
(1)优点:①药物无气道刺激性,不增加呼吸道分泌物。
②诱导和苏醒都快。
③对循环系统
抑制较轻,不增加心肌应激性,可以和肾上腺素合用,不引起心律失常。
④可在普通的蒸发
装置中使用。
(2)缺点:①和碱石灰作用不够稳定。
②吸入体内后在体内分解和稳定性较差。
③与氧化亚
氮合用时镇痛效果不如异氟醚。
④对肝脏组织有一定毒性作用,造成一定损害。
2.2.2 适应证:①头颅、胸、腰各大中小手术。
②全麻下甲状腺切除术,骨科的腰椎及关节
手术。
2.2.3 禁忌证:无特定禁忌证,肝功能严重损害者不用为好。
2.2.4 麻醉方法:应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麻醉维持期吸入1.5%七氟醚、氧化亚氮和氧(30%:70%)。
也可在开始时注入1.3mL,1min注入0.3mL,以后每5min注入3次,每次0.3mL,即
可维持手术所要求麻醉深度。
2.2.5 注意事项:七氟醚在国内目前处于临床试用阶段,还没普及临床使用,世界上只有日本学者提供了支持七氟醚临床使用的证据。
欧美学者多数认为,七氟醚除在麻醉诱导和苏醒方
面比异氟醚较快外,其他方面不会比异氟醚更优越。
所以七氟醚在临床广泛使用前景目前仍
不乐观。
参考文献
[1]张微.3种镇痛药物对异氟烷MACBAR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0年07期.
[2]赵高峰,秦凯,李向宇,招伟贤.舒芬太尼靶控输注对七氟醚MAC_(BAR)影响[J].山东医药,2009
年36期.
[3]龙健晶,张宏.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时不同靶浓度对七氟醚MAC_(BAR)的影响[J].中国药物应用
与监测,2009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