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 格式:pptx
  • 大小:132.87 KB
  • 文档页数:5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近端小管:重吸收大部分水和溶质、泌氨
• 曲部:肾小体周围,细胞立方或低柱状,核大、圆、位于基底部,胞浆嗜酸、略颗粒,刷 状缘
• 直部:又称降支粗段
• 髓袢细段:浓缩
• 连接近端小管直部和远端小管直部
• 远端小管:
• 直部:又称髓袢升支粗段,单层立方上皮,可分泌Tamm-Horsfall蛋白 • 致密斑 • 曲部:又称远曲小管,重吸收NaCl和Ca2+
几种激素对肾小球滤过的影响
激素 Ang II NE ET-1 NO PGE2 PGI2
机制
血管效应
RBF
IP3/Ca2+
收缩

Ca2+
收缩

IP3/Ca2+
收缩

cGMP
扩张

cAMP
扩张

cAMP
扩张

GFR 不变或↑ ↓ ↓ ↑ ↑ ↑
肾小球滤过
• 大分子溶质
• 孔径屏障
• 内皮细胞窗孔:70-100nm • 基底膜:胶原纤维形成的可变凝胶,一定压力下可变形通过 • 足突细胞:之间有裂孔膜形成的丝状结构,间距4nm
为IV型胶原)、糖蛋白、蛋白聚糖
• 肾小球滤过屏障:肾小球内皮细胞表面的细胞衣(多糖蛋白质复合物)、肾小 球毛细血管的有孔内皮细胞、肾小球基底膜、足细胞裂孔隔膜
肾小体
• 肾小囊
• 肾小管盲端扩大并内陷构成的双层球状囊 • 基底膜较厚,1200-1500nm
肾小体
• 肾小球旁器
• JGA(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 • A位于肾小球血管极的一个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特殊结构 • 维持肾小管-肾小球反馈系统、调节肾素的合成及分泌
• 电荷屏障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 肾髓质的渗透梯度
• 髓质外带:逆流倍增;
• 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细段(AQP1:尿液浓缩)→髓袢升支(过钠不过水:尿渗透 压降低)→远曲小管→集合管(大量AQP2:尿液浓缩)
• ADH针对的是集合管的AQP2
• 皮质内带:尿素的转运和再循环
• 髓袢升支细段和降支细段、集合管自髓质内带开始对尿素的通透性逐渐升高,形成 尿素为主的髓质内带渗透梯度
• 醛固酮
• 增加ENaC,促进Na进入细胞,增加管腔侧的负电位,促进钾的排泌 • 增加Na-K-ATP酶活性,增加细胞内和小管液间钾浓度差,促进钾排泄
• 利尿剂
• 襻利尿剂:抑制髓袢升支粗段NKCC2,减少K重吸收,同时由于该部位Na重吸收被减少,导致远端肾 单位Na增加,促进K排泄
• 噻嗪类利尿剂:抑制远端小管NaCl共转运体,抑制Na及Cl的共同重吸收,导致远端Na增加,促进K分 泌
• Na-K-ATP酶 • 基底膜Cl转运
• 调节
• ADH:影响NaCl重吸收而调节逆流倍增 • 前列腺素:参与局部对NaCl重吸收的负反馈 • 肾上腺能激素 • 盐皮质激素
肾脏对钠和水的重吸收
• 远端肾单位
• 重吸收8%的Na
• 重吸收率下降,但调节作用增强;出现上皮性钠通道(ENaC)是醛固酮调节位点; 钠的重吸收伴随钾及氢的分泌
肾脏对钙的调节
• 正常体钙的分布
• 99%在骨组织 • 血钙
• 离子钙 :50%,发挥生理功能 1.05-1.23mmol/l • 蛋白结合钙:40%,主要结合白蛋白 • 小分子结合钙:10%
• 钙平衡
• 食入钙20-25%由肠道吸收,10-20%经肾脏排出 • PTH:促进肠道重吸收钙、增强肾小管1α羟化酶活性 • 1,25-OH-D3:促进钙在肠道的吸收,促进溶骨,促进肾脏钙重吸收 • 降钙素: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影响远端小管钙重吸收
• 连接小管:泌K+ 释H+ 重吸收Ca2+
• 远端小管曲部和皮质集合管起始段的过渡节段
集合管
• 不是肾单位的组成部分
• 主细胞:
• 遍布全长,占细胞总数60-65% • 存在AQP2,由ADH调节 • 有Na通道,参与Na重吸收
• 嵌入细胞:
• 散布
肾间质
• 肾单位以及集合管之间的间叶组织 • 由间质细胞及半流动状态的细胞外基质组成
肾小球滤过
• 调节
• 交感神经:强烈交感刺激→缩血管→GFR↓ • 激素及血管活性物质
• 血管紧张素II:出球小动脉比入球小动脉敏感100倍。
• 血容量不足→Ang II↑→增加了肾小球内压,避免血容量不足导致的GFR下降
• 去加肾上腺素:收缩出入球动脉,减少GFR • 异丙肾上腺素:小剂量增加血流和GFR,大剂量减少血流和GFR • 内皮素:收缩血管。
以保障肾髓质高渗透压梯度,以浓缩尿液
肾脏神经
• 主要由来自腹丛的交感神经支配 • 交感神经支配各级肾脏血管、肾小球、肾小管 • 来自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纤维仅分布于肾盂和输尿管平滑肌
肾血流调节
• 神经调节
• 交感神经:缩血管
• 低血压→交感兴奋→髓质血流增加、皮质血流减少→少尿或无尿
• 体液调节
• 儿茶酚胺
• 血管内皮损伤(eg 妊娠中毒、急慢性肾衰竭)→ET↑→肾血流减少,GFR↓
• NO:舒血管 • 前列腺素:一些扩血管(PGE2、PGI2),一些缩血管(TXA2)
• 自我调节
• 肌源性反应:肾血管平滑肌压力感受器 • 管球反馈:肾小管滤液流经致密斑时,流速及成分影响入球小动脉阻力,从而影响GFR
• 球旁颗粒细胞:分泌肾素 • 致密斑:远端肾小管接近肾小球血管极时,紧靠肾小球的上皮细胞变得
窄而高,形成一个椭圆形隆起,称致密斑。感受肾小管NaCl浓度,调节 肾素分泌 • 球外系膜细胞:位于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和致密斑之间 • 极周细胞:位于肾小囊壁层和脏层移行处
肾小管
• 占正常肾皮质体积的80-90%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 水通道
• AQP1:近端肾小管及髓袢降支细段 • AQP2:集合管主细胞管腔侧的细胞膜及囊泡膜
• 短时调节主要通过穿梭机制调节细胞膜上的AQP2再分布
• AQP3-4:集合管主细胞的基底侧细胞膜上
• 尿素转输蛋白和Na转输蛋白/Na通道
肾对水平衡调节障碍相关疾病
• 尿崩症
• 遗传性中枢性尿崩:ADH合成缺陷,由于长期ADH缺乏,AQP2表达下降 • 遗传性肾性尿崩:ADH-V2受体障碍 • 获得性肾性尿崩:肾脏对ADH反应下降
运(先主动运输把钠泵出产生浓度梯度,Na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时产生的电位差驱 动Cl转运)
• Na通过近端小管细胞基底膜由细胞进入细胞间质:大量Na-K-ATP酶 • 调节
• 球管反馈(滤过增加→重吸收增加) • 儿茶酚胺 • 血管紧张素II • PTH:降低Na和P的重吸收 • 甲状腺素
肾脏对钠和水的重吸收
肾脏对钙的调节
• 98-99%的钙在肾小管重吸收 • 近端小管
• 近70% • 细胞旁被动转运(2/3)和跨细胞主动转运
• 髓袢升支粗段
• 约15% • 电压依赖的细胞旁转运
• 远端肾小管
• 10-15% • 主动转运
肾脏对钙的调节
• 血钙浓度
• 升高导致重吸收减少
• PTH、维生素D:增加钙重吸收 • 降钙素:增加尿钙 • 钠及细胞外容量:增加导致Na、Ca排出均增加 • 酸碱:酸中毒导致尿钙增加 • 利尿剂
• 肾盂、肾盏粘膜均为移行上皮,节律蠕动,具有促进排尿作用
Leabharlann Baidu
肾脏血管
• 心排量20-25%经过肾脏 • 肾动脉→肾段动脉→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小叶间动脉→入球小
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毛细血管网→ 小叶间静脉 • 2级毛细血管网 • 肾内血流分布
• 血流不均一:皮质血流快、髓质血流慢 • 髓质血流慢使肾小管重吸收的溶质在肾髓质间隙潴留,达到很高浓度,
• 皮质肾间质
• I型皮质间质细胞:位于肾小球基底膜与毛细血管之间,产生EPO • 单核或淋巴细胞
• 髓质肾间质
肾盂、肾盏
• 肾盂
• 附着于肾窦内侧 • 是输尿管上端的囊状扩张
• 肾盏
• 肾盂向肾实质内伸出2-3个肾大盏,继续分支形成8-9个肾小盏 • 每个肾小盏包绕多个肾乳头 • 乳头管被覆单层柱状上皮,开口于肾乳头,乳头侧面逐渐变成移行上皮
• 髓袢
• 重吸收25-40%的Na
• 不等渗;与钾的重吸收相互促进;调节因素不同于近端小管
• Na通过髓袢升支粗段上皮细胞管腔膜由管腔进入细胞
• Na-K-2Cl同向转运体(NKCC2) • 管腔膜K的再循环 • Na-H交换蛋白(NHE)
• Na、Cl通过髓袢升支粗段上皮细胞基底膜由细胞进入间质
肾小体
• 肾小球
• 毛细血管襻
• 体内唯一介于两条小动脉之间的毛细血管床,静水压高有利于滤过功能,另外也导致血 液异常物质易于沉积
• 内皮细胞:约覆盖毛细血管表面积的30%,胞体有窗孔 • 脏层上皮细胞:即足细胞。足突之间的间隙为裂孔,由裂孔隔膜桥接。 • 系膜:位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小叶的中央部分,由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 • 壁层上皮细胞:肾小囊外壁 • 肾小球基底膜:内疏松层-致密层-外疏松层,约270-380nm。包括胶原(主要
肾脏对钾代谢的调节
• 肾小球钾的滤过
• 钾离子可自由滤过
• 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
• 占50%,机制不清
• 髓袢升支粗段钾的重吸收
• 吸收量仅小于近端肾小管 •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腔侧存在NKCC2,需要成比例同时转运三种离子,因此钠和钾的重
吸收相互影响。临床常用的襻利尿剂为NKCC2抑制剂,导致Na、Cl、K重吸收都下降。
• 去甲肾上腺素:血管收缩,减少肾血流 • 异丙肾上腺素:小剂量增加肾血流,大剂量收缩肾血管 • 肾上腺素:舒张入球小动脉,收缩出球小动脉,利尿 • 多巴胺:减少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极大剂量可收缩血管
• 乙酰胆碱:增加肾血流 • ADH:外层皮质和内层髓质血流减少,内层皮质和外层髓质血流增加 • 其他:RAS、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NO、内皮素
正常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肾脏胚胎发育
• 前肾→完全退化 • 中肾→男性:输精管、附睾、输精小管
女性:大部退化、卵巢冠、副卵巢 • 后肾→成年肾
肾脏解剖
肾脏大体解剖
• 部位:
• 左肾:上极平第11胸椎下缘,下极平第2腰椎下缘 • 右肾:上极平12胸椎,下极平第3腰椎
• 体积
• 正常成年男性 11×6×3cm,左肾略大于右肾 • 中国男性多<10.5,女性<10
• 肾衰竭时尿浓缩障碍 • 慢性疾病时水潴留:可能和特殊状态下ADH分泌增加,ADH依赖
的AQP2表达上调相关
肾脏对钠和水的调节
• 近端小管
• 重吸收60%的Na
• 基本等渗重吸收、和其他物质的重吸收耦联、各段不均一、两个阶段重吸收
• Na通过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管腔膜由管腔进入细胞
• 驱动力为电化学梯度 • Na-H交换、Na-Glu同向转运、Na-氨基酸同向转运、Na-Cl协同转运、生电性Na-Cl转
肾脏生理
肾小球滤过
• 肾小球滤过率(GFR):
• 正常人GFR 120ml/min,40岁后开始下降,每10年减少10%,80岁后减少 40%左右
• 滤过分数
• GFR与肾脏血浆流量的比值
• 决定因素
• 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血压、入球小动脉阻力、出球小动脉阻力 • 肾小球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血浆胶渗压、滤过分数 • 肾小囊内静水压 • 超滤系数:毛细血管通透性、滤过面积
• 螺内酯:拮抗醛固酮保钾 • 盐酸阿米洛利、氨苯蝶啶:对细胞腔面Na通道直接作用抑制钠钾交换
• 酸碱平衡
• 代碱:抑制HCO3重吸收,使远端小管液中Na、HCO3-增加,Cl下降,刺激K分泌 • 代酸:刺激集合管H-K-ATP酶,分泌H的同时,促进K转运到细胞内
•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排H障碍,导致K分泌增加
• 远曲小管(DCT)和连接小管(CNT)
• DCT重吸收5%的Na,起始部存在管腔膜Na-Cl同向转运,是噻嗪类利尿剂的作用位 点
• 集合管(CD)
• 重吸收2-3%Na,存在大量ENaC,受醛固酮调节
• 调节
• 醛固酮:结合盐皮质激素受体(MR),促进ENaC转录,增加ENaC密度 • ADH:有种属差异 • ANP与缓激肽
肾脏大体解剖
• 肾脏结构
• 肾蒂:(前→后)肾静脉、肾动脉、输尿管 (上→下)肾动脉、肾静脉、输尿管
• 肾实质:
• 皮质:肾皮质包绕髓质,并伸入肾椎体之间,称为肾柱 • 髓质:肾髓质的管道结构有规律地组成向皮质呈放射状的条纹,称髓放线,向内则
集合组成椎体称为肾椎体,肾椎体的基底朝向皮质,尖端朝向肾窦,称肾乳头
• 远曲小管钾的排泄 • 皮质集合管钾的排泄
• 不再重吸收,而是进行钾的排泄 • 钾顺电化学梯度进入管腔
• 髓质集合管钾的重吸收和再循环
肾脏对钾代谢的调节
• 钾的摄入
• 高钾促进钾的排泄;或促进醛固酮分泌,调节肾脏排钾
• 钠的摄入
• 钠增加细胞外液容量,抑制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加钾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