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尔滨城市广场景观环境艺术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9
第!卷第"期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月,$-./0%$1,20/34253.26-%7-.0%8/29:.;27<=6:&,())*文章编号:+*>+?*!(@(())*))"?)+>>?)(城市广场设计的思考———论广场环境设计中的几点因素戴志勇,简杨(南昌理工学院,江西南昌@@))+@)摘要: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
因此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
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
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
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关键词:文化氛围;建筑环境;协调与统一;自然环境;轴线中图分类号:A#BC*&!D D文献标识码:5D D《辞书》上记载“广”为“宽阔”、“宏大”也。
广场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它为人们提供了交往、聚会、娱乐、休闲等活动的公共场所,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标志。
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它曾有过五四运动的光辉历史。
天安门城楼庄丽雄伟,它的庄严肃穆的图形是我国国徽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民英雄纪念碑耸立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央,它是为纪念+C")E+B"B年间为我国革命而牺牲的先烈而建立的巨大石碑,为全国人民所敬仰和缅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广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广场在市政建设规划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试从国内一些城市广场的建设作了一系列调研,对城市广场环境设计中的几点因素提出自己一些看法,从而进一步探讨广场设计中的一些具体事项。
D D一、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者应该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D D设计城市文化广场时,要考虑其周围的文化环境,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如传统、历史、原始艺术、风土人情、古代传说、宗教、民俗、文学与书法等等。
论哈尔滨城市广场景观环境艺术研究作者:于娟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1期摘要: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职能空间,提供人们集散、交通、集会、仪式、游憩、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的场所这一概念贯穿着文明的历史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可谓是城市的“会客厅”和“起居室”。
罗伯特.詹森在《城市广场的梦想》一书中指出:“我对自己创造的城市空间经常感到失望,是因为我们期望他们会与锡耶纳或巴塞罗那那样的城市空间一样经典,但却不一定是我们所得到的。
本文主要论述哈尔滨城市广场的定义、类型、以及存在的不合理的设计。
关键词:景观环境;艺术研究;城市广场一城市广场的定义(1)广场的语言定义欧洲语言当中的“广场”一词要追溯到古希腊词“platia”,它当时意味着“宽阔的路”;德语的广场“platz”一词指城镇中建筑物前或建筑物之间的大面积空地,也可指自然界中的开阔场地;中文广场语意指面积广阔的场地,广,广阔也,地,则场地也,(仅限物质层面,缺少人文内涵)。
(2)学术性定义二战以后,城市广场的研究无论是从物质空间层面还是社会学层面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维多诺韦茨描述:“无论是何种形式和尺度,无论是封闭还是开放的空间,广场始终是由人创在的并以某种形式为人的交流服务的场所”。
根据J.B.jacson,1985年的观点,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静态休闲活动的城市空间形式。
凯文林奇认为“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化区域的核心部位,被有意识的作为活动的焦点。
(3)笔者给广场的定义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
其主要功能是漫步、闲坐、用餐或观察周围世界。
与人行道不同的是,它是一处具有自我领域的空间,而不是一个用于路过的空间。
当然可能会有树木、花草和地被植物的存在,但占主导地位的是硬质地面。
广场往往位于城市的节点上,是城市景观风貌和气候的重要体现,是城市景观形象的标志和亮点,是城市文明和地域文化的象征,也是城市形象评价的重要参照点。
·园林·绿化·环保·文章编号:1009-6825(2013)04-0209-02基于哈尔滨市九站公园景观环境的设计探讨★收稿日期:2012-11-24★:东北林业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作者简介:毕迎春(1977-),女,讲师;田大方(1961-),女,教授;王婧(1989-),女,在读硕士毕迎春1田大方1王婧2(1.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6)摘要:以哈尔滨市九站公园滨水环境设计为例,从阅读场地,感受自然过程,体会场地的精神等出发,通过景观的形式阐述对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以滨水区规划理念为依据,再现了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对改善城市日益恶化的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水文化生机做了有益的尝试,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滨水景观,环境设计,多元性,可持续性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0引言城市景观服务于人们的生活,体现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气息。
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使得作为生态湿地重点部分的滨水区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和污染,城市滨水区自身生态功能退化,其服务功能也在不断地弱化,城市居民的滨水文化生活质量也因场地的破坏而日益恶化。
而滨水地区是城市中具潜力的地域。
从城市滨水区标志性景观建筑到船坞、码头、仓库、厂房到休闲场所乃至生态湿地……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日趋多元化,其景观环境设计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哈尔滨市九站公园滨水环境设计为例,探讨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滨水区景观的组成要素进行梳理和整合,使其在满足生态、经济的前提下,提供给人们优美的景观和多样的开放性空间。
1九站公园滨水区景观环境设计1.1现状分析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站公园,是带状江畔公园。
设计地段占地约11.2hm 2,设计围绕松花江沿岸规划,满足老城区居民以及游人的生活、旅游、交通等需求,有充分的活动休闲的空间,良好的景观并合理地组织交通。
哈尔滨市城市环境设计调研报告组员: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小组分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简介:本小组以“时间轴”的顺序对于兆麟公园、斯大林公园、群力体育公园进行调研分析。
兆麟公园:始建于1906年,公园的兴建经了四个发展时期,初建命名为“董事会公园”,后改为“特别市公园”,解放后更名为“道里公园”。
一九四六年三月九日,李兆麟将军安葬于此,后经黑龙江省政府命名为“兆麟公园”。
哈尔滨兆麟公园坐落在繁华的市中心地带,周围大厦林立,与美丽的松花江隔道相望,公园占地面积8.4公顷,是哈尔滨人休闲度假的圣地,气势磅礴“冰灯游园会”更是吸引来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
一、交通流线分析兆麟公园主入口的交通引导功能较弱;城市公园入口是交通序列的第一要素,是交通系统的第一阶段,是游人由外部空间向内部空间过渡的开端,也是内部空间向外部空间的结尾,具有强烈的交通组织功能。
对于汽车时代的今天,兆麟公园的交通引导功能明显不足。
随著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美感和空间的进一步追求,兆麟公园的入口设计显然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再次,因为城市公园是一个复杂的场所,他既要服务于公园,也要服务于城市,充当一个过渡的空间,兆麟公园与城市的过渡性较弱,不能使游人享受到由此及彼的一种放松感,容易造成游览过程中心理的突变。
兆麟公园的设计是延中轴进行的,主入口、桥梁、山体、纪念碑基本成一条直线,这也符合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思路,入口、山体、桥梁等构筑物、纪念碑共同组成了一组高低起伏的有机形式。
因此在这里主入口发挥的起引的作用。
主入口坐落在森林街,而不是其他街道,并不只是因为与后部纪念碑相呼应,还因为森林街可以东西向无限延伸,,而南北方向的两条街道却没有,从而满足了主入口的利用尺度,极大的增加了公园的交通流动性。
二、周边环境分析兆麟公园周边大致有四部分主要的区域、上方橙色的区域临近江边主要是商业区与住宅区的结合,左边蓝色的区域临近中央大街,有许多商业建筑以及饭店酒店,主要以商业区为主,右侧绿色区域以学校、住宅为主,还有许多的单位,主要以办公区和住宅区为主,下方的三个颜色区域以学校、政府机构为主,主要以办公区和商业区为主。
设计与理论090 / 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以哈尔滨索菲亚广场为例STUDY ON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OF URBAN SQUARE IN COLD REGION—A CASE STUDY OF HARBIN SOPHIA SQUARE长春工业大学 林慧颖 李金玉广场,本文中的城市广场主要是指休闲娱乐广场。
2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2.1寒地气候因素对于寒地城市来说,影响居民外出活动的主要原因就是寒地城市的室外持续低温,并存在降雪量大的问题,且寒地气温低的同时通常伴有风速较大的北风,若缺少围合等遮挡物的阻拦,风速会更强。
2.2寒地社会因素近年来,中国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寒地城市增建的大量广场缺少理论指导,并且文化精神匮乏,从而导致寒地广场利用率低。
2.3寒地经济因素我国北部的寒地城市在经济发展上明显不敌南方的温暖城市,并且寒地城市由于资金和环境等方面的约束导致广场的规划建设方面还相对较为欠缺。
2.4寒地人文因素在寒地城市广场建设的大背景下,不同人群对广场的需求存在差异,合理的广场景观设计需要对当地人们生活习惯进行调查,并将它体现在广场的细节处理上,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广场的吸引力。
3 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方法3.1结合空间特征的设计3.1.1广场的空间尺度设计寒地城市广场与普通城市广场的空间尺度标准存在差异。
寒地广场的设计宜小不宜大,应从构成上减少寒地冬季气候的影响,并形成多个小广场连续成群的效果[3]。
通过对比多个寒地城市的特点和广场尺度适宜性,笔者认为寒地城市广场的适宜规模是面积小于6hm²,最大尺度不应超过11hm²。
3.1.2广场的围合设计寒地广场风速较大气温较低,围合可以起到防风御寒的重要作用,并且会让人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减弱寒风侵袭。
寒地广场的围合物通常有建筑物、植物、道路或者自然地形等。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哈尔滨城市景观探究【摘要】本文针对哈尔滨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上日益缺失的现状,从地域文化视角下探讨其现状,阐述了城市景观设计中尚需解决的问题,究探讨如何构建特色性的哈尔滨城市景观,并紧扣相关问题提出了系统解决与提升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哈尔滨;地域文化;城市景观[ abstract ]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harbin regional culture in city landscape design is the absence of regio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current situation, elaborated the city landscape design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research, explores how to constru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harbin city landscape, and closely related to issues raised system solu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y and suggestion.[ key words ] harbin; regional culture; city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正文】城市景观就是城市这个各环节相互作用的系统所具有的外在表现,它可以包括城市的轮廓、整体结构及其区域空间布局、地质地貌、绿化、水体、以及街道广场、建筑、桥梁、小品及雕塑等具体的城市景观实体因素,包括一个城市自身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生态环境、发展历史等等社会人文因素。
城市景观,是展现城市面貌的窗口,也是城市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地域文化是由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孕育和形成的。
论哈尔滨城市广场景观环境艺术研究摘要: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职能空间,提供人们集散、交通、集会、仪式、游憩、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的场所这一概念贯穿着文明的历史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可谓是城市的“会客厅”和“起居室”。
罗伯特.詹森在《城市广场的梦想》一书中指出:“我对自己创造的城市空间经常感到失望,是因为我们期望他们会与锡耶纳或巴塞罗那那样的城市空间一样经典,但却不一定是我们所得到的。
本文主要论述哈尔滨城市广场的定义、类型、以及存在的不合理的设计。
关键词:景观环境;艺术研究;城市广场一城市广场的定义(1)广场的语言定义欧洲语言当中的“广场”一词要追溯到古希腊词“platia”,它当时意味着“宽阔的路”;德语的广场“platz”一词指城镇中建筑物前或建筑物之间的大面积空地,也可指自然界中的开阔场地;中文广场语意指面积广阔的场地,广,广阔也,地,则场地也,(仅限物质层面,缺少人文内涵)。
(2)学术性定义二战以后,城市广场的研究无论是从物质空间层面还是社会学层面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维多诺韦茨描述:“无论是何种形式和尺度,无论是封闭还是开放的空间,广场始终是由人创在的并以某种形式为人的交流服务的场所”。
根据j.b.jacson,1985年的观点,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静态休闲活动的城市空间形式。
凯文林奇认为“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化区域的核心部位,被有意识的作为活动的焦点。
(3)笔者给广场的定义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
其主要功能是漫步、闲坐、用餐或观察周围世界。
与人行道不同的是,它是一处具有自我领域的空间,而不是一个用于路过的空间。
当然可能会有树木、花草和地被植物的存在,但占主导地位的是硬质地面。
广场往往位于城市的节点上,是城市景观风貌和气候的重要体现,是城市景观形象的标志和亮点,是城市文明和地域文化的象征,也是城市形象评价的重要参照点。
二当代背景下的哈尔滨城市广场的类型(1)城市中心区城市广场的类型近些年,哈尔滨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步伐也快了起来,新的城市空间布局在新经济条件下发生了结构性调整。
市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对户外公共空间和交往空间有了新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在市区户外空间里休闲,户外活动也丰富多样,城市广场以及户外空间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街道广场(中央大街步行街)街道广场是道路人行系统的组成部分,为行人提供休息、杂谈、等候的场所;街道广场一般设置休息座椅、花坛、种植树木、形成一定的绿化空间;街道广场还设置喷泉、雕塑等公共艺术品以增加场所的文化韵味。
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步行街是目前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
1925年改称为沿袭至今的“中央大街”,现在发展成为哈尔滨市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
当车辆禁止通行时,它就有可能扮演广场的角色,即变成一处人们可以漫步、坐下来吃东西以及观察身边活动的场所,步行商业中心经常位于老城区,有几个连续的街区构成,完全或主要用于步行。
风格各异的西六道街、西七道街、中央商城、车辆厂住宅楼前等四处休闲广场,构成了中央大街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城市新风景。
(3)建筑广场(索菲亚建筑艺术广场)索菲亚广场位于美丽的松花江南岸,占地5万平方米,以其独特的建筑景观、欧域风情闻名于海内外。
区内标志性建筑——索菲亚教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07年,曾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规模宏大,雄伟壮观。
广场与建筑位于同一地块内,是建筑物后退形成的开敞空间;建筑广场是建筑物和道路相互联系的过度空间,中心休闲广场、建筑艺术广场均为景区内敞开式文化广场,夏日绿草茵茵、花团锦簇.音乐喷泉翩翩起舞、景区内镭射厅、信息港、影吧、淄旱冰及啤酒广场、冷饮广场等休闲娱乐项目和服务配套设施齐全。
通过室外雕塑、花坛、喷泉、标牌、引导交通、进行方向暗示和空间隔离作用。
目前,索菲亚广场占地0.8万平方米,周边被哈一百、曼哈顿商厦、中艺商厦、金太阳商厦等建筑紧紧包围。
教堂观赏空间严重不足、周边人流集散空间紧缺、静态停车矛盾突出、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周边环境脏、乱、差。
作为哈市重要旅游景观的索菲亚教堂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交通广场(哈尔滨火车站及哈西客运站站前广场)交通广场是交通节点,以疏散、组织、引导交通流量,转换交通方式为主要功能的广场;广场紧靠交通枢纽车站,与本站的出入口相接,通过垂直、水平的交通工具,疏导人流。
注意人车分离,合理组织人流,物流和车流的动线,最大限度地保障乘客安全与便捷;交通广场一般要附设一定数量的机动车停车场地,并配置座椅、餐厅、小卖部、书刊报纸零售处,银行自动取款机等设施,为人们提供生活的便利。
该工程可使进出旅客在一个地点实现火车、地铁、公交、出租、公路客运五种交通方式的换乘,东广场也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站前广场之一。
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结合,形成立体式的新模式。
新站在设计上弥补了老火车站的欠缺(5)历史性广场(博物馆建筑广场)博物馆广场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地处哈尔滨市最繁华的中心城区,是哈尔滨市区主轴线--东西大直街和红军街的交汇处。
博物馆广场在20世纪初叫做“中心广场”,是以圣·尼古拉教堂为中心的不规则放射性广场,是哈尔滨城市建设开始的源头。
有“哈尔滨客厅”的美誉。
由于历史原因,哈尔滨市地标建筑圣·尼古拉教堂及周边一些有价值的老旧建筑的被强行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建成了一批现代建筑(黑龙江省电力大厦),广场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出现了新老建筑不和谐的建筑如今,空间环境质量差,文化气息匮乏等诸多问题,前不久省电力大厦拆除了,计划将重现老广场的原貌。
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博物馆广场在近期的发展变化出现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交通混乱;第二,缺少绿化;第三,缺乏有吸引力的逗留活动场所;第四,由于近年来广场中破坏性的建设活动,造成景观混乱和空间秩序的失衡。
(6)纪念性广场(防洪纪念塔广场)纪念性广场常常是历史上通过重要事件留下痕迹的地方,或许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的场所。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松花江南岸,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
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
哈尔滨市政府于1958年建立此塔,以志纪念,从此便成为东北第二大城市哈尔滨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但是周围过多的高层建筑破坏了广场的天际线。
三哈尔滨城市广场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建议(1)问题与改进建议1)植物配置广场的绿化是个现代广场设计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是哈尔滨的绿化设计差强人意。
由于缺少树木,一些游客在夏天不得不打着遮阳伞。
根据广场的性质、功能、规模和周围环境进行广场绿化设计;公共活动广场周围宜栽种高大乔木,集中成片绿地不小于总面积的25%,并且宜设置成为开场绿地,植物配置通透疏朗;车站、码头、机场的集散式广场,集中成片绿地不小于广场总面积的10%,纪念性广场的绿化应该有利于衬托主体纪念物;广场绿地不仅具有空间隔离、美化景观、遮阳避尘等多种功能,还应该在综合考虑广场的功能空间关系、游人路线和视线的基础上,形成多层次、视觉性强、好管理的绿化空间。
但是哈尔滨广场的植物配置品种单一,空间组织单调,在今后的设计中应利用多样化的种植来提高并丰富使用者对于颜色、光线、地形坡度、气味、声音和质地变化的感受;在视线、树荫、维护方面考虑植物长成时的最终高度和体量;利用树木来遮蔽邻近的建筑墙体,如有需要,可以让阳光照到建筑物窗前。
2)休闲座椅哈尔滨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四季分明,特殊的气候类型对座椅材质的选择就更加重要,可以选择那些座位看起来很暖活的材料,在设计时优先考虑木质长椅,尽量避免那些感觉生冷(混凝土、金属、石头),或是那些坐在上面可能损坏衣服的材料。
但是从现有的这些广场来看,广场并没有很好的满足这些要求而且也没有满足各种类型的休息者的要求;座椅的布置在午间有灿烂阳光的地方,和温度很高的地方缺少遮蔽;在增加广场整体作为容量的时候,辅助座位(眺台、座强、允许做在上面的护墙)并没有很好的融入广场设计之中,当休息人数较少时,会使人们坐在座椅休息时产生恐惧感;哈尔滨的城市广场在设计时可以使座位的排列呈线性(长椅、台阶、边沿),环形或者朝向外部,以允许人们可以同陌生人挨得很近进行交流,同时不必进行视线接触;座椅位置的选择也很重要,应该可以允许人们在阳光和背阴之间进行选择。
(2)地面铺装好的地铺会提高广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但哈尔滨的地铺设计并不是完善,差强人意。
哈尔滨夏季多雨,冬季多雪,所以地铺的功能性事关重要,夏季排水不通畅,冬季不防滑,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在设计时应考虑主要的交通路线是否符合广场使用者“所希望的路线”;如果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人,那些限制步行的地方是否用上了卵石或大的硕石,是否利用了铺装变化来标明人行道向广场的过渡,同时又不妨碍人们的进入。
(3)公厕公厕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情况。
城市广场是相对集中的场所,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一种形式,因此公厕的设计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调查发现,哈尔滨的公厕建设数量远远不达标,市民不满主要是找不到活卫生不达标,所以只能到附近的商场或快餐店,希望在今后的城市建设和规划设计中,能够注意这个问题。
(4)环境艺术小品设计景物包括雕塑、柱、碑、水景等,是广场空间景观的节点,其设计的成败关系到广场品质的高低;环境小品既包括独立的小型艺术品,也包括经过艺术处理,具有特色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报刊亭、电话亭、垃圾桶等)。
近些年随着哈尔滨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景观小品的设计也在不断的发展进步着,景观与环境小品能够设定统一的主题,符合广场的氛围风格的统一和变化;在位置的选择上也能考虑人的走动路线和空间的组织,但部分仍还随意摆放,没有很好的与绿化设施组合,无法形成形成趣味性空间。
(5)通用设计概念通用设计在哈尔滨还没有普及,而且无障碍设计也不是很完善,在通用设计国外已经列入了法典中,它的潜在目的在于使公共生活能涵盖更多的人群,它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设计方式,满足残疾人的需求不再仅是涉及基础坡道,基于“所有人利用度”的概念,入口、标识、场地设施等等开始得到整体的考虑,之前,多为残疾人设计反映的是一种“孤立但平等”的思想,强调精心考虑过的设计不仅应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同时能为其他所有人使用。
四小结城市广场也是城市里最具人性的场所,因此它能聚集社会里各个阶层的人,促进社会的融合。
城市广场是一段历史,它记载着一种城市文明的进程;城市广场是一种传统,它影响了整个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广场是一种空间,它蕴藏着城市生活的精华;城市广场始终处于一种运动状态,它的构成、它的特征、它的属性以及它的角色都在不断地变化和转换着。
参考文献[1]《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作者: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俞孔坚,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2]《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作者:albert j.rutledge,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