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园林风格浅议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1. 引言1.1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兴起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兴起源于20世纪初期,哈尔滨作为东北亚的重要商港城市,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移民,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哈尔滨开始兴建许多新的建筑,其中包括了“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中华巴洛克”建筑是一种结合了欧洲巴洛克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独特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融合了西方的尖顶、壁柱和拱门等元素,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翘角和琉璃等特点。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哈尔滨的建筑在当时的东北亚地区独具特色,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2. 正文2.1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历史背景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的东北地区兴起了一股强烈的西化浪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移民。
在这种背景下,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开始呈现出浓厚的西方特色。
由于哈尔滨位于较为北方,气候寒冷,建筑设计中也融入了适应寒冷气候的考量,这使得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凝聚了西方建筑美学的又与当地气候和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随着哈尔滨的发展壮大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这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得到了更多的展现和传承,成为哈尔滨城市风貌的一大特色。
历史背景的影响使得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在不断吸收西方建筑元素的也保留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展现出历史和现代、中西文化的融合之美。
2.2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建筑特征一、异国风情的外观设计。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建筑外观常常呈现出欧洲巴洛克风格的特征,如复杂多变的线条、华丽的装饰和雕刻等,给人以奢华、精致的感觉。
二、尖顶和圆顶的搭配。
在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尖顶和圆顶的结合,这种设计既展现了欧式建筑的尖锐和立体感,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圆润和神秘感。
三、对称和平衡的布局。
城市公园游览哈尔滨的城市公园感受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城市公园游览哈尔滨的城市公园感受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
在这座城市的闹市区域中,有一些城市公园,它们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近触大自然的场所。
在这些城市公园中,游客可以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体验着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哈尔滨的中央公园。
中央公园位于哈尔滨市中区,占地面积广阔,拥有大片的绿地、湖泊和花坛。
公园内植被丰富,有各种各样的树木和花草,四季分明,景色宜人。
无论是春天的樱花盛开,还是夏日的碧水荷花,亦或是秋天的红叶满林,都能给游客带来不同的美丽景观。
此外,公园内还有湖泊,湖面碧波荡漾,游客可以划船漫游湖上,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舒适。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城市公园是索菲亚教堂公园。
这个公园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是一座结合了东方和西方风格的公园。
公园内有一座精美的索菲亚教堂,教堂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俄罗斯和中国传统的元素,给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感觉。
周围的绿地和花坛被精心布置,给人一种宁静和优雅的感觉。
在公园的角落,还有一些小商店和咖啡馆,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感受哈尔滨独特的文化氛围。
除了中央公园和索菲亚教堂公园,哈尔滨还有其他一些城市公园也值得一游。
例如,香坊公园是哈尔滨市南岗区的一个大型综合性公园,它拥有广阔的草坪、美丽的湖泊和丰富的植被。
香坊公园是哈尔滨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城市与自然融合的典范。
此外,哈尔滨的太阳岛公园和冰雪大世界也是不可错过的景点,它们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冰雪景观,并参与各种冰雪运动。
在游览哈尔滨的城市公园时,除了欣赏自然景观,游客还可以感受到人文的魅力。
哈尔滨这座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些底蕴融入到城市公园中,给游客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例如,在中央公园的中国东北抗联纪念馆,游客可以了解到中国东北地区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
论哈尔滨城市景观的特色及优化方式摘要哈尔滨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多元文化, 由于内外诸条件和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使其成为具有独特风貌的历史名城。
异域风情与东方文化相互交融汇成了哈尔滨独特的风格。
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西文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有“文化之都”、“东方小巴黎”之美称。
哈尔滨的城市建筑别具风韵,蜚声中外,不仅有林林总总的欧式建筑,也有传统的中国古典建筑,近年来又建设了若干现代建筑,使这个城市呈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而正是哈尔滨市独特的城市发展历史,塑造了其独特的城市景观。
关键词特色景观景观优化优化方式一哈尔滨城市的特色景观1.城市特色城市特色由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构成,自然因素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本因素。
人工因素是指人为建设活动的成果,它是形成城市特色最活跃的因素。
2.城市景观广义的城市景观是一个城市或城市某一个空间的视觉综合体,包括景观各要素的结构特征、功能特征、文化特征、人的视觉感受以及其中的社会生活等。
狭义的城市景观则强调人们视觉所感受到的城市的审美环境。
3.城市特色景观所谓“城市特色景观”就是指一座城市景观在内容和形式上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它是指城市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之处。
城市的个性特征,是一个城市长期的历史文化积在城市规划和建筑中凝结,并通过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民俗风情、环境景观外在表现出来二哈尔滨城市特色景观的典范1.哈尔滨文庙哈尔滨文庙始建于1926年,占地2.3万平方米,是黑龙江省现存最完整的仿古建筑,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一座孔庙。
整个结构为南北向三进院落,属于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
前院是首进院落,院内松柏苍翠,丹墙回绕。
中院是文庙主体,正殿大成殿,超过了曲阜孔庙大成殿横阔9间的规格,为横阔11间(9堂2夹室)的重檐庑殿顶大殿。
殿内供孔子及四配神、十二先贤牌位。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最大的城市之一,在建筑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为“中华巴洛克”的建筑风格。
所谓“中华巴洛克”,就是指哈尔滨市历史上兴起并影响至今的一种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受到了巴洛克艺术的影响,并且融合了东方的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下面我们来浅析一下这种建筑风格的特征。
中华巴洛克建筑的最大特征就是其独特的外观形式。
这种建筑风格往往采用了尖顶、拱门、浮雕等巴洛克艺术的元素,并且将它们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相结合,成为了一种全新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建筑通常呈现出华丽、夸张的外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色彩丰富多样。
这种建筑风格善于利用色彩的对比和搭配,使建筑物更加生动和有趣。
常见的色彩有金黄色、红色、粉红色等,这些色彩的使用使得建筑物更加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中华巴洛克建筑注重细节的雕琢。
这种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往往有许多的浮雕和雕塑作品镶嵌其上,这些雕塑和浮雕通常都是精美的,细节处理得非常精致。
这种精雕细琢给人一种繁复的感觉,使得建筑物更加美观和考究。
中华巴洛克建筑常常采用对称的布局形式。
这种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往往呈现出左右对称的结构形式,这种对称不仅体现在平面布局上,还体现在立面设计上。
这种对称的布局形式给人一种稳定和谐的感觉。
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哈尔滨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是在巴洛克艺术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的一种全新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建筑物外观华丽、色彩丰富,注重细节的雕琢和对称的布局形式。
通过对这种建筑风格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哈尔滨独特的建筑文化。
浅析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形成及特征作者:杨点墨来源:《工业设计》2022年第08期关键词: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形成;特征哈尔滨到处充满了西方的味道,这里的建筑颇具西方韵味。
哈尔滨现存的老建筑有四百多处,包括新艺术风格、文艺复兴风格、折衷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等。
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与建筑装饰风格,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
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起步较早、近代化水平较高的建筑形式。
其包括公共建筑、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数量可观的宗教建筑和少量规模较大的早期工业建筑。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那一幢幢历经百年风雨、带有中西方元素的建筑,使人们触摸到了这个城市百年的人文风物,折射出那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艺术形态。
1 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形成1.1 自然环境条件哈尔滨冬天的户外气温偏低,要保证大楼内部的正常气温,必须采取较好的隔热措施。
通过对墙体和房顶进行加厚,并减小开窗面积,从而使得哈尔滨现代的建筑形态“以实为主”。
在平面布局上尽可能地缩短墙体的长度,降低热量损失;在颜色方面,以黄白为主要色调,使人感到温暖。
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国北部的传统风格。
1.2 物质技术条件哈尔滨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这里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获取建筑用的木材非常方便。
但哈尔滨市和周边的石材资源匮乏,哈尔滨建筑的外立面使用石材的较少。
建筑材料使用最多的为砖,由于与其他建材相比,它的生产和运送更容易、成本更低、建造更容易。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在哈尔滨市内出现,但钢筋混凝土框架多作为结构,隔断墙多为砖砌。
1.3 社会历史条件一般来说,中国地方建筑风格的形成,自然环境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是主要因素,但哈尔滨是个特例。
近代以来,受历史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从城市规划到城市建设都与西方建筑有相似之处。
一百多年前,哈尔滨还是一个小村落。
1898 年中东铁路建设,大批欧洲移民涌入哈尔滨,也为哈尔滨带来了西方文化。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也是我国哈尔滨市区内中华巴洛克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
其建筑艺术风格呈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被称为“中华巴洛克”,代表着哈尔滨城市建筑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符号。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建筑形式、装饰特点等方面,对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一、历史背景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首次出现可追溯至上世纪初,那个时期哈尔滨处于历史上的“黑龙江封建军阀混战时期”,各种文化、建筑元素相互融合。
同时,哈尔滨也是当时的东北重镇,吸引了大批的外来移民和资本,因此形成了一种风格狭窄、历史地域性极强的建筑艺术特征。
二、建筑形式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建筑形式特征主要表现在平面布局、建筑外形、建筑高度三个方面:1、平面布局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建筑平面呈“L”型或“U”型,主体建筑建于前段,后面附有宽敞的庭院。
这种平面布局体现了巴洛克艺术风格对建筑空间布局的一种特殊讲究,既强调艺术性又强调实用性。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建筑外形呈现出庄重华丽、装饰繁复、造型对称等特点。
建筑划分明显,采用多个建筑体进行组合搭配,形成了整齐、简洁、明朗的外观风格。
3、建筑高度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建筑高度主要以中高层为主,多为三至五层。
建筑高度的这种特征既是对地区的环境、气候条件的一种因应,同时也反映了建筑艺术的发展趋势。
三、装饰特点1、建筑立面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建筑立面装饰特点主要表现在拱形、柱形、窗扇以及浮雕、雕刻等细节上。
侧重于香槟色和金色这类用于装饰的颜色,强调华美、柔美、精美的感觉。
2、窗帘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窗帘主要采用曲线形材料,如扭曲的木条、手工铁艺等,增添了建筑立面的流动感,使建筑更加具有装饰性。
3、屋顶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屋顶主要采用瓦、石材等材料,屋面造型呈拱形、尖顶等形状,增加了建筑的高低变化的艺术效果。
哈尔滨中国亭园的凝香园介绍哈尔滨是中国东北部的一座美丽城市,以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而闻名。
在这座城市里,有一处古色古香的园林——凝香园。
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索一下这个迷人的亭园。
凝香园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
这个园林占地面积广阔,布局精巧,颇具江南水乡的风情。
园内有精美的亭、台、楼和水榭,点缀着青砖红墙,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进入凝香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宏伟的大门。
门楼上方是一块巨大的匾额,上书着“凝香园”三个大字。
门楼两侧是华丽的屏风墙,墙上有精美的浮雕,展现着园林的独特韵味。
穿过门楼,一条宽阔的柏油路向前延伸,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柳树和红花绿树,给人一种宁静和和谐的感觉。
沿着道路前行,我们来到了华丽的主建筑群。
这里有一座精致的亭子,名为“翠岩佛阁”。
这座亭子有两层,底层是供佛的场所,上层则是供游客休憩的茶座。
亭子的外观红墙绿瓦,内部则是木质结构,悬挂着精美的灯笼,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
沿着园中的小道,我们来到了一片宽广的草坪,名为“明月草坪”。
这里是凝香园中最大的一片绿地,草坪上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
每逢晚上,这个草坪上还会举行音乐会和舞台表演,在灯光的映射下,整个草坪都散发出一种梦幻般的美丽。
除了以上这些景点,凝香园还有许多其他的特色之处。
比如,里面有一个名为“清风洞”的地下室,里面陈列着许多明清时期的文物和古董。
还有一个名为“游园亭”的地方,这里是观赏园中美景的最佳位置,可以眺望整个凝香园的美景。
同时,还有一个名为“风情岛”的小岛,是园中的一块独特的风景,常年有上百只白鹭栖息其中。
凝香园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园林,也是哈尔滨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园内都会人流熙攘,家庭、情侣和朋友一起来这里游玩、聚会。
在这里散步、喝茶、聊天,可以让人尽情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哈尔滨中国亭园的凝香园是一座充满江南园林风情的园林。
它的美丽景色和精致的建筑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光临,也成为了哈尔滨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作为中国北方的一座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着丰富的建筑遗产。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是当地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之一。
这种风格独特而典雅,成为了哈尔滨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
本文将从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特征入手,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建筑艺术。
一、建筑外观上体现的荷兰和俄罗斯特色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外观格外引人注目,其特色之一便是在保持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融入了荷兰和俄罗斯的特色元素。
这种融合体现在建筑的外立面设计、建筑构造以及装饰细节上。
在外立面设计上,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多采用立面对称的设计,像素心形窗、飞檐、拱券、钟楼等特色元素相得益彰,多为欧洲巴洛克式的图案,但在细节上增加了一些荷兰和俄罗斯特色的装饰。
在装饰细节上出现了一些荷兰风车、俄罗斯教堂样式的图案,使得建筑外观既具有巴洛克的奢华和华丽,同时又能展现出荷兰和俄罗斯的独特气息。
二、建筑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上的独特设计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建筑内部,结构设计上多采用了巴洛克建筑的对称布局和曲线构造,营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空间效果。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内部的结构设计体现出了对称布局的特点,大厅、走廊、楼梯等布局匀称,体现出了巴洛克建筑的奢华和庄严。
这种对称布局也让建筑内部显得规整美观,给人以舒适和宽敞的感觉。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内部的曲线构造也是其独特之处。
曲线构造不仅能够增加建筑内部的虚实对比,也体现了建筑内部的立体美感。
这种曲线构造多表现在门窗、天花板、楼梯等部分,使得建筑内部更显得华丽而丰富。
三、建筑装饰上体现的中西合璧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装饰风格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建筑装饰上,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充分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为建筑增添了不少魅力。
在建筑装饰上,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多采用了欧洲巴洛克式的浮雕、壁画、瓷砖等装饰方式,并在其中加入了一些中国传统的图案和装饰元素,比如龙、凤、云纹等。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被誉为中国的“中华巴洛克”之都,这里拥有众多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建筑。
在哈尔滨,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华巴洛克的独特之处。
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丰富多样的装饰。
常见的装饰元素包括雕塑、浮雕、壁画、拱门和石柱等。
这些装饰元素通常以花卉、草莓、鹿角和葡萄等自然元素为主题,营造出一种华丽而诗意的氛围。
另一个特点是建筑外立面的多样性。
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通常采用对称式的设计,建筑外立面上布满了窗子、阳台和雕塑等元素。
这些元素排列有序,创造出一种组织严谨的艺术效果。
巴洛克风格还注重对称和比例的表达,通过精确的计算,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中华巴洛克的建筑还注重建筑的纵深感和层次感。
这种层次感通常通过建筑细节和前后错落的布置来实现。
在建筑的立面上,高低错落的窗户、阳台和雕塑等元素被巧妙地安排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层次分明的效果。
这种层次感使得建筑不仅具有纵深感,还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
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还注重建筑细节的精致。
建筑的窗子、门框和栏杆等细节处,通常会加上繁复的装饰,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这些细节装饰通常呈现出弧形和螺旋的形态,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中华巴洛克建筑还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建筑常常采用浅色的墙体和金色的装饰,营造出一种奢华而富丽的氛围。
建筑的屋顶常常采用弯曲的形状,来增加建筑的视觉效果。
中华巴洛克建筑具有丰富多样的装饰、多样性的外立面、纵深感和层次感、精致的细节和独特的特色。
这些特点使得中华巴洛克建筑成为哈尔滨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的赞赏。
中华巴洛克建筑不仅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哈尔滨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城市,也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在这座城市中,有许多保存完好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这些建筑体现了哈尔滨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成为了哈尔滨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华巴洛克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种建筑风格,它融合了欧洲巴洛克艺术的特点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在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征:中华巴洛克建筑独特的外观设计。
这些建筑通常以对称的形式呈现,立面厚实而富有质感,与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相似。
建筑的立面通常采用浅色的石料,装饰有各种花纹和雕塑,富有立体感和装饰性。
建筑的外观常常给人一种庄严、高贵的感觉。
中华巴洛克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
这些建筑的门窗、栏杆、花砖等部分,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装饰,使整个建筑显得精致而富有层次感。
巴洛克风格强调对称和对比。
在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称的装饰和对比的色彩,如对称的窗户和花砖、对称的雕塑和栏杆,这些设计使建筑更加富有变化和张力。
中华巴洛克建筑融合了欧洲巴洛克元素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在这些建筑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欧洲巴洛克建筑的华丽装饰和对称设计,也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斗拱、橱窗等元素。
这种融合使中华巴洛克建筑既具有东方的独特韵味,又能展现西方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和文化认同。
中华巴洛克建筑体现了哈尔滨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的初、中期,是哈尔滨作为俄罗斯移民城市的重要遗产。
建筑的装饰和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融合,同时也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和人民的努力奋斗。
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哈尔滨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它融合了欧洲巴洛克的特点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格。
这些建筑的外观设计精美,注重细节和装饰,融合了东西方的特色,同时也承载了哈尔滨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中华巴洛克建筑成为了哈尔滨的城市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是一个拥有浓厚的欧陆风情的城市,而“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哈尔滨的一个独特的建筑文化现象。
这种建筑风格是在哈尔滨发展,几乎在整个东北地区都占有一席之地。
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与欧洲的巴洛克式建筑密切相关,但其拥有自身的特征,下面将对其建筑艺术特征进行分析。
一、装饰奢华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特征之一是装饰奢华。
这些建筑装饰着琳琅满目的细节,包括石雕、铁艺、壁画、雕塑等。
墙壁上的立体装饰、拼贴装饰和局部壁画均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纹饰和立体感。
此外,中华巴洛克建筑使用钢筋混凝土这样的现代建材,与众不同的是中华巴洛克建筑在选材和建造过程中坚持使用传统材料,如红砖和木材。
由于装饰的奢华和使用传统材料,中华巴洛克建筑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建筑文化,成为哈尔滨独有的建筑风格。
二、对称平衡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另一个特征是对称平衡。
许多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设计采用对称的布局,如相同的窗户、相同的楼梯和相同的雕塑布置在楼房的两侧,并试图在视觉上保持平衡,表现出建筑在结构和形式上的稳健性和整洁性。
三、异国情调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第三个特征是异国情调。
中华巴洛克建筑外部和内部的装修和装饰在风格和主题上都体现了异国情调。
例如,建筑上的圆形或拱形门,曲线形装饰,西方风格的柱子,以及为了适应寒冷天气而添加的中式屋檐等都反映了中华巴洛克建筑深受欧洲建筑和东方建筑的影响,不仅仅是一种风格,而是检验时间、历史和文化的民族文化珍品。
四、多元色彩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第四个特征是多元色彩。
许多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外立面装饰是色彩鲜艳和多彩的,包括绿色、红色、金黄色等。
这些颜色和饰品使建筑物看起来非常时尚和独特。
颜色的使用提高了建筑的美学价值,使中华巴洛克建筑成为哈尔滨城市建筑的一件艺术珍品,也获得了“哈尔滨彩色文明”的称号。
总述来看,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哈尔滨的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它通过装饰奢华、对称平衡、异国情调和多元色彩等多种建筑艺术特征,表达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民族文化的差异和城市文化的多彩性,是哈尔滨独特的建筑文化载体,启示我们尊重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哈尔滨园林风格浅议位于祖国最北部的省会城市哈尔滨,是座美丽的江城,有其独特的城市风貌,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和园林三方面的地方风格。
本文试对园林地方风格问题作一浅识。
一、园林地方风格的概念风格,是艺术作品所共有的一种特征。
黑格尔在论述艺术美时曾指出:“风格就是服从所用材料的各种条件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且它还要适应一定艺术种类的要求和主题概念生出的规律”(《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
“风格总是意味着通过特有标志在外部表现中显示自身的内在特性”(〔德〕威克纳格:《诗学。
修辞学。
风格论》)。
“如果说意境是内容形式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中偏重于内在意蕴的方面,那么风格则是其偏重于外在形态的方面。
风格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蔡仪:《美学原理提纲》)。
园林艺术,是以主要用真实的自然材料来表现自然美和人在自然里的生活之美为特征的。
它和建筑、城市规划以及实用工艺一样,都不属于无功利目的的纯艺术领域,但又包含有相当的艺术成分。
所以,园林作品和其它种类的艺术作品一样,也有其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洛乃至个人风格。
园林的地方风格,是由造园者的主观因素(思想、情操、趣味、修养等)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等客观因素相统一所形成的特征,是当地的社会生活内容与园林艺术形式相统一而在整体风貌上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色和特征。
“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亚里士多德:《诗学》)。
用形容词汇来说明一种风格,是我国文艺理论批评史上论述风格的传统方法。
其特点,是以一定的语词符号作为输入信息,触发人们的美感联想,凭借积累的审美经验去领会、想象和再创造,去把握作品整体风貌特征的美。
但是,由于园林较之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来说,有着更广泛的综合性,所以,对园林地方风格的确切表达,一直是学术界所关心的重要课题。
我认为,园林构景的主体应是地貌创作、植物造景和园林建筑三者的有机结合。
对园林地方风格的表达,离不开具体园林形式。
形势是风格的寄托,是对形象的抽象,风格要由形式来表现。
因此,园林的地方风格应该是人们对当地园林形式的一种能动反映,是对当地一系列园林信息的综合概念。
园林地方风格的形成,与当地园林内容与形式的产生条件密切相关。
就自然条件而言,有地理状况、植被面貌、气候因素、园址环境以及造园材料的资源等。
就社会条件而言,包括的范围更广,主要有:地方的材料成功运用所形成的浓郁乡土风貌;地方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审美习尚;地方的民风民俗和社会生活特点;地方的民族气质与性格特色;地方的经济发达水平等等。
所以,不同的园林地方风格是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各种因素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综合结果。
二、哈尔滨的园林风格(一)就自然条件的作用而言,哈尔滨位于北纬45°41′,东经126°37′,海拔171.7米,年均温3.5℃,年均降水量526.6毫米。
夏无酷暑,冬有严寒。
在每年长达七个多月的采暖期里,人们很少户外活动。
双层玻璃窗吸收了阳光中90%以上的紫外线。
所以,哈尔滨人倍觉夏天的可贵,迷恋着到园林里去野游,充分享受一下阳光、碧水、树荫等大自然气息。
这是哈尔滨园林在游憩内容上的特色。
公园的主要游览期是夏季,六、七、八三个月里的游人量可达三、四百万人之多。
市民们大都携家野游活动。
在沙滩、水面野浴(包括日光浴和江水浴),在花间、林下野餐。
据调查,每户市民一年至少要这样玩一两次。
这已成为哈尔滨人必要的一种生活方式。
与此相应,园林的景点和设施也主要适应夏季活动的需要,如日光浴场、天然游泳场、划艇、舢板、野营地、露天舞池、绿化剧场、冷饮餐厅、游乐器械等等。
象文化公园1959年建设的露天大舞池,同时可供五百多对舞伴翩翩起舞,花墙内外的啤酒花、丁香花随风飘香。
驰名中外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也在此拉开序幕。
这里成了哈尔滨人最喜爱的游憩场所之一。
哈尔滨地处寒温带,自然植被是以松、栎、榆、桦等组成的针、阔混交林。
据调查,在园林里露地生长的木本植物约143种,但其中适应性强、栽培广泛的仅十余种。
园林里作为主景的乡土树种是家榆和丁香等,故哈尔滨又有“榆都”和“丁香城”的别称。
象兆麟公园和文化公园,大部分就隐没在清新的榆荫之中。
丁香和榆叶梅,是园林里主要应用的花灌木。
五月江城丁香开,花团锦簇,芳香飘逸,洋溢着春天的喜悦。
夏季,园林植物景观以杨、柳,榆为主调。
如斯大林公园沿江柔美飘拂的绦柳,冠大色浓的小青杨树群,为雕塑、花坛和园林建筑提供了良好的背景。
冬季,黑皮油松,樟子松、红皮云杉等针叶树,在皑皑白雪覆盖下愈显苍劲青翠;享有“林中少女”美称的白桦,以其洁白的枝干,挺拔的树形给雄浑的北国风光增添了旖旎的色彩。
(二)就社会条件的作用而言,哈尔滨是1898年随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兴起的近代城市,这就带来了相当多的俄罗斯及欧洲文化的影响。
它不仅促使整个城市形成了比较统一的欧式建筑风格,而且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市内现有的12个公园,建城初期规划留下的大片绿化用地,以后发展成为较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
哈尔滨园林在艺术形式上明显地表现出受苏联园林文化影响的痕迹。
在布局手法上,基本采取有轴线的整形式平面,游览线沿轴线方向布置,景区和景点依轴线作对称或拟对称的排列。
笔直的花园式林荫道,几何形的游憩广场,规整的花坛、草地,修剪精细的植篱等等,结构井然有序,园景简洁开朗。
例如,斯大林公园以一条滨江大道为主轴,四条城市街道与之垂直相交,自然地形成了公园的四个出入口。
在轴线的起点、终点和交点,都以园林建筑、雕塑、喷泉、模纹花坛等作为局部构景中心。
轴线中央,矗立着壮丽的主景——“塔镇江天”群雕建筑,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兆麟公园、文化公园、动物园(下图)等均采用主副轴线相交,拟对称地组织景点、景区的手法,以整形的广场和林荫路网构成平面布局的轮廓。
这样,不仅易使园林重点突出,主景升高,让景色在有规律的变化中层层展开,给人以富有节奏韵味的美感;而且游客容量大,分布较均匀,游览导向明确,并能使园林与城市的总体风格相协调,从而为广大哈尔滨人所理解和欣赏(参见封底《哈尔滨园林》照片)。
在园林建筑方面,基本没有中国传统建筑卷棚、歇山之类的立面形象,而采用比较统一的俄罗斯建筑风格。
如斯大林公园里的江畔餐厅、太阳岛餐厅、江上铁路俱乐部等,一般多为木结构,高尖顶屋面,门窗周围有雕花图案镶边,利用外廊柱和墙面的虚实对比来增加光影变幻的体积感,檐部装修也很丰富。
多数建筑色彩鲜艳、装饰华丽、小巧玲珑,富有异国情调。
象文化公园大门,就借鉴巴洛克式(Baroque Style)手法,立面上用双柱一组突出垂直分划,在三个连续的拱券之上安放门标,造型轻快简洁。
园林建筑着色多为米黄、乳白、粉红、淡褐等。
这些温暖淡雅的色彩与浓绿的树丛背景恰成对比,使形象更加鲜明。
近年来,还出现了运用反映当地风土特色的瓷砖壁画装饰墙面等新形式。
(三)就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作用而言,哈尔滨园林也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在哈尔滨的园林里,没有诗词楹联和典故传说用以表达中国传统式的“造园意境”。
点景之物主要是一件件的雕塑,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为国内其它城市所不及。
例如,斯大林公园里就布置了十五处雕塑景点,既有纪念性主题的,也有牧歌式主题的,风格不同,情趣各异。
其中以大型群雕——“塔镇江天”最为宏伟。
它由防洪胜利纪念塔顶的青铜圆雕和塔身四周的浮雕组成,基座上一面是环状双层喷水池,另一面是个小音乐台。
它与半圆形的柱廊背景建筑一起,融入辽阔的江天景色,用无声的诗句,表达“劳动人民是新中国的主人”这一崇高意境。
公园轴线的东西两端,各放一尊天鹅雕塑。
这是因为黑龙江省的版图形如天鹅,诗人们把哈尔滨喻作天鹅颈下闪烁的明珠。
于是,美丽的天鹅便成为哈尔滨市的城徽。
那展翅高飞的天鹅,不正寓意着哈尔滨人美好生活的未来吗?此外,还有许多牧歌式的抒情雕塑小品,以巧妙的构思、优美的造型,表现人们生活中的片断,丰富了园景的诗意。
如:“起步”、“读”、“琴声”、“夏日”、“再来一个”、“我们劳动去”等等。
雕塑在哈尔滨园林里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是受欧洲园林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受植物造景条件的局限而扬长避短。
除运用青铜、石头、水泥等刚性材料外,还以植物和冰雪之类的塑性材料创作园林雕塑。
比如,由于气候寒冷,能直接春播和秋播露地应用的花卉种类很少,所以,哈尔滨人就大量运用五色草模纹花坛作为园林里花卉装饰的主调。
寒冷对植物造景不利,却为哈尔滨人在民间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园林里的冰雕雪塑提供了优越条件。
人们取材于松花江的天然冰块,通过雕刻、造型和配光,在园林里创造出一个个冰雪艺术品的世界。
不仅如此,在景点设计上还巧妙地把观赏与游乐融为一体,制作了冰滑梯、冰迷宫、冰转椅等。
在北国寒凝大地的漫长冬夜里,冰灯之光给人们带来了温暖的希望和美的享受,吸引市民参加户外活动。
从1985年起,每年的1月5日被定为冰雪节,全市各公园的冰灯游园会都在这天开幕。
冰灯工艺与雕塑艺术的融合,使哈尔滨之冬的园林景观独具风姿。
寒冷的气候和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不仅使哈尔滨人十分喜爱夏季在园林里的游憩活动,而且很重视儿童的户外娱乐活动,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儿童公园。
1956年6月1日,园内的儿童铁路剪彩通车,成为公园的主要活动内容和主景。
孩子们自己驾驶着“少先号”机车,牵引六节满载游客的车厢奔驰在环形小铁路上。
这项活动使孩子们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学习做新中国的小主人。
他们那鲜艳整齐的制服、活泼天真的笑脸和热情周到的服务,为公园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以至于凡是到哈尔滨来观光的中外宾客,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都要来坐一次儿童火车,这在全国的公园里也是独一无二的。
应当指出,尽管哈尔滨园林受苏联园林的影响较大,但是,哈尔滨又毕竟不是俄罗斯,有它自身的环境条件和人文特色。
“一个民族如能接受其它民族所产生的艺术形式,正因为这一承受的形式能够反映他自己民族的生活和现实的缘故”。
(汪菊渊:《外国园林史纲要》)如,纤巧华丽的园林建筑,一方面是吸收了俄罗斯民间建筑的某些风格特点,另一方面也为是了适应哈尔滨的自然条件:尖屋顶承雪压力小,有利于抗御风雪严寒;采用木构形式,便于就地取材;温暖艳丽的装饰色彩,能打破冰天雪地的萧瑟单调;等等。
整形的布局方式,虽说主要是受苏联文化休息公园规划理论的影响指导,但哈尔滨河滩台地的地形条件也适于营造规则式的园林。
还有,哈尔滨人的性格比较淳朴、直爽、粗犷、热情、喜欢听轻音乐和跳交谊舞,爱好插瓶花、喝啤酒和集体游乐,讲究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等等。
市民的这些性格特点、生活习尚和审美趣味,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园林地方风格的形成。
三、发展园林的地方风格从上所述,可知园林的地方风格,既具体地表现于园林的艺术形式,又植根于园林的社会生活内容,是在一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积累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