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_图文
- 格式:ppt
- 大小:4.55 MB
- 文档页数:57
形势与政策报告——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第一篇:形势与政策报告——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随着世界经济与国内经济的起伏变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每年发生着变化,但不管怎样,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观与其就业密切相关,关注大学生就业观已成为社会的焦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是我国教育肩负的重任。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1. 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现象。
有不少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把“外资公司”、“全球500强企业”当作首选,根本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这导致他们就业的道路越来越窄。
事实上,随着国内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已经远远超过了大中型企业。
而许多大学生出于“求稳”的心态,看不上小型的私营企业,他们只愿意选择大中型企业,因此失去了许多原本非常好的工作机会。
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度的加剧,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求职心态所造成的。
2.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
由于高校就业体制改革,大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就业、签约、违约、毁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致使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
求职履历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第一道关卡。
为了能在就业市场抢占先机,多数大学生会在毕业前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但也有少数大学毕业生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武装自己,造成了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认可度下降。
3. 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一定距离。
职业道德教育起步不可谓不早,也不可谓不严,但事实上一些大学生上岗后出现工作不负责、怠慢客户、顶撞上司、违反职业道德要求而被“炒鱿鱼”的情况,显示了他们职业道德水平低下。
大学生在学校受到的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这种状态,难免使他们感到困惑,这些现象潜在地影响了社会的持续发展。
形势与政策题目: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难,不上大学压力更大。
我们面前的问题无非是:面对庞大的没有任何职场经历的人群,我们社会该怎样作出调整尽快吸收他们融入到各种行业中去?面对“有事没人干”的地区性矛盾,大学生又怎能自愿选择去那些资源贫穷并且仍被不断侵吞的落后地区?教育司的有句回答我认为很精辟:“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实际上是全社会就业压力传导的结果。
”如果还跳不出大学生这一符号,硬要把一些片断的求职火爆、大学生干起民工活这种事情拿出来晒一下眼球,看看笑话,我们将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对知识的轻视和无知,也将是各个行业职业人才继替上的中断。
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各级政府、高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形成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强大合力。
对各级政府来讲,要把中央各项部署落到实处,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
要将大学毕业生就业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放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加强统筹安排。
积极深化户籍、人事和用工制度改革,清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障碍。
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
落实企业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使各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蓄水池”。
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强对参加基层就业项目的大学毕业生的指导、管理和服务。
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引导和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开展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减少成本、提供方便。
对高校来说,要把促进就业作为头等大事,努力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
要全面落实就业的“一把手”工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的“三到位”,健全就业工作体系。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创业教育与服务,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大学科和专业调整力度,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就业需求导向型的转变。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几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分析对策1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现状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在逐渐的扩大,每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在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错配,大学生就业地点相对集中,学生的就业压力在逐渐加大。
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首先是高校中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不够合理,很多课程中的内容过于陈旧,大学生的就业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例如有些课程中介绍求职的难易程度和薪酬待遇的高度和受教育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并不合理。
更为严重的是,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在不断提高的,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该符合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从市场的需求来改变大学生课程体系。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不够完善和全面,并且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观念过于落后,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大的作用,这就导致一些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就业观念。
其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大学生就业观念错位。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分析及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备受关注。
就业形势的改变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市场需求以及政府政策的影响。
为了帮助大学生应对挑战并成功就业,本文将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许多传统行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减少,同时新兴行业和技术领域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
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并且需要具备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此外,随着人才供给的增加,大学生的薪资水平和就业待遇普遍下降,导致许多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和困境。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大学生就业政策。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例如,政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贷款和优惠政策;建立了各类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招聘机会;并推行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税收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培训等。
这些政策旨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缓解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
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政策环境,大学生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来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成功率。
以下是一些建议:1.提升专业技能:大学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学习和掌握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际技能。
此外,积极参与实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2.广泛拓展人脉:建立和拓展人脉对于大学生找工作至关重要。
与同学、老师、校友以及行业内的人建立联系,参加相关的职业活动和交流会,了解行业动态和就业信息,寻找就业机会。
3.加强就业准备:大学生需要提前进行就业准备工作。
包括编写和完善个人简历,积极参加招聘会和校园宣讲会,提前进行面试模拟和准备。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参加相关的职业培训和就业辅导,提高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能力。
4.积极开展创业: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支持政策和创业培训。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政策的理解与认识从九十年代末开始,我国开始大学扩招,在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大学生资源过剩,就业压力增大的现象,近几年发生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
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
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
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
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
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
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分析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政策挑战,这不仅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也是我国当前重要的社会经济议题。
本文将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政策对其产生的影响。
一、就业形势分析1.1 技能需求升级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传统产业的需求明显下降,而高端制造业、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
大学生面临着技能需求升级的压力。
1.2 职业结构转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而传统的制造业和第一产业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
大学生需要适应职业结构的转型,积极追求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就业机会。
1.3 就业竞争激烈每年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而就业市场所能提供的岗位数量相对有限,导致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加剧。
大学生需要提升自身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二、政策分析2.1 高等教育政策政府通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等措施,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此外,还通过加强高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实习机会,使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2.2 就业创业政策政府通过引导民众创新创业,推动创业环境的改善,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支持。
例如,设立创业孵化基地、鼓励银行给予创业贷款优惠等,激励大学生积极创业。
2.3 跨地区就业政策中国的就业市场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一二线城市相对于三四线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例如提供补贴、优惠税收、人才引进政策等。
三、政策对就业形势的影响3.1 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使他们更具吸引力并更容易获得好的就业机会。
此外,与社会企业的合作也增加了实践经验,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
3.2 就业创业政策的影响就业创业政策的实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便利,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经过了去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关注。
去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然而2015年,大学毕业生有749万人,大学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
据《2014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尽管2014典范企业在市场上收入平均增长23.4%,招聘规模达到38万人,平均每家招聘683位大学应届毕业生,比2013的606人增加了12.8%。
但2015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
加上14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201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
据调查,本年大学生期望月薪降至2500元!创5年来新低,但调查发现已经签约的大学生,平均实习月薪为1800元左右。
专家建议,毕业生可关注口碑好的中小企业。
2015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今年,中国将有749万名研究生、大学生。
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可预计2015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40万。
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12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1.2%的大学毕业生。
对此,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分析认为,由于多数行业在2011至2013年期间招募的大学毕业生规模较大,加上全球经济依然不景气,诸如IT、机械和汽车等行业的招聘遇冷,更深刻的原因则在于企业技能要求和大学毕业生技能的矛盾。
史上最难就业季,苦了孩子,坑了家长。
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要进一步增强信心,打好基础,完善机制,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袁贵仁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以开阔的思路和务实的作风,全力做好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749万——这是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
1%——这是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大致比例。
两个数据,反映出大学生创业难、创业配套政策跟不上的尴尬。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教育部近日发布的一项年末例行公告《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这一条内容被“臵顶”为最重要的部分。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相信现在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有一个不愿相信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大学生就业现状非常严峻。
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残酷。
大学生人数多,但是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水平,所以几年来中国大学生数量激增,失业率也上升。
其次,虽然企业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很多公司不招收应届大学生,因为我们的经验少,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与企业要求的不对口。
这些使我们就业更加困难。
就业困难,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对于对本专业没有兴趣或者不擅长半专业的学生,这是一次跨专业的绝佳机遇。
因为毕业之后一旦涉足某一行业并工作几年,之后的就业方向就很难在发生改变,原因有两点:第一,没有人愿意让几年的学习、精力的付出和资本的投入付之东流,都希望自己获得的经验能是以后晋升的资本和筹码,隔行如隔山,一旦再跨专业,就要从头学起;第二,年龄越来越大,内心越来越希望稳定,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日安定下来,跨行就要顶着巨大的心里压力,那时的我们早就磨掉了刚毕业时的激情与冲劲,跨行艰难无比。
所以说严峻的就业现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遇。
挑战更不必说,如何在新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一步一步迈向理想的职业发展道路,对于初出茅庐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要想让自己在职场上有竞争力,关键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知识等等。
首先,作为学生,至少要有自我学习能力。
这种能力是作为学生我们首先要具备的,大学的学习生活相对开放,没有升学压力的束缚,有更多的自由时间,那么我们有必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可行的学习计划,例如:在大一上半年我们可以设定阅读两本计算机的相关书籍、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一些书籍,了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以我个人为例我在读大一时才刚刚开始接触电脑,那时梦想就是能买一台自己的电脑,可是作为农村的孩子,家里的经济条件是不能承受的,没办法就是整天泡在图书馆看一些自己迫切需要的书籍,这样同样能达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