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总统制在法国确立原因启示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法国半总统制理论探源
姚文虎
【期刊名称】《政法论丛》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半总统制的理论源于法国学者的论述.法国半总统制是对分权制衡理论与公民投票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它不但在稳定法国政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页数】3页(P93-95)
【作者】姚文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093/097
【相关文献】
1.美国总统制与法国半总统制比较分析 [J], 程顺
2.美国总统制与法国半总统制比较分析 [J], 姚晓强
3.法国特色:半议会半总统制 [J], 刘绍春
4.法国"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的民主传统溯源 [J], 杜娜;王娜娜
5.浅论法国半总统制和美国总统制的异同及其原因 [J], 吕媛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半总统半议会制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宪法所规定的,以总统为国家权利中心,以总理为政府首脑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法国是民主共和制国家人们根据他的政体特征又把它成为“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法国国家机构由总统、政府和议会组成总统是国家元首这点很重要不管是实权还是名义都是总统还是武装部队的统帅任期五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法国不设副总统一旦总统不能履行职务由参议院议长代理总统总理则是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但是这里有一点非常奇特也是法国的一个特点就是“左右共治”法国实行多党制政党林立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常我绝对优势因此往往是及各党派联合才能形成议会多数派并组成联合政府所以法国国内基本分为左右两派由于权力分立总统和议会各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因此可能出现议会与总统来源不同的现象也就是说总统是左派而议会多数派是右派议会多数派是左派而总统是右派这样的现象产生总理领导政府却对议会负责因此如果总统按照自己的意愿任命的总理无法得到议会的支持总理领导的政府就无法正常运行因此总统必须接受议会提名的总理而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任命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总统利用宪法赋予的权利在法国政治舞台上发挥主要作用任免总理主治政府主持内阁会议直接领导国家行政权力的实施尤其是在国防和外交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总统可以通过解散国民议会举行公民投票宣布紧急状态等控制国家局势决定国家命运而总理领导政府具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由于总统和总理都有行政权人们把法国的政体领导体制称为“行政双头制”一般来说总统和总理有基本分工:总统掌握大政方针总理负责具体执行总统占主导地位总理听命于总统总统的施政重点是国防外交总理的施政重点在内政经济总的来说总统的权力大于总理用我们正是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总统的那一头大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任期5年(2000年6月改为5年,定于9月24日举行全民公决,之前是7年。
),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总统有权任免总理和批准总理提名的部长;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可不经议会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在非常时期,总统拥有“根据形势需要采取必要措施”的全权。
一、半总统制的含义半总统制又名半议会制,又名议会执政府制。
是指以总统为国家权力中心,以总理为政府首脑的一种政府模式。
是一种具有总统制的实质,但在形式上保留议会制的外衣,而且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又在实际上掌握行政权力的政治体制。
二、半总统制的特点1. 总统为国家真正的权力中心,由国会选出的内阁总理只是辅助性质。
2. 内阁的实际权力大大减弱,但其地位相对稳定,政局较平稳,不易发生剧烈震荡。
3. 国会的权力相对缩小。
三、半总统制与总统制的区别从根本上比较,半总统制政体实质上是总统制,因其具有总统制的以下两个特点:1. 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掌握着全国主要的最高行政权力;2. 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国会仅能从立法上对其实施影响,但不能利用不信任案迫使其辞职。
但同时又具有议会制的两个特点:1. 内阁由在议会中占多数的政党组成;2. 政府向议会负责。
从某种意义上说,半总统制下总统的权力比总统制下总统的权力要大,因为半总统制国家的总统拥有解散议会权、提议举行公民投票,甚至可以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时行使非常权力,而总统制下的总统一般不具备这些权力。
所以半总统制国家的“三权分立”实质上成了围绕总统的权力,因为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实际上总统都凌驾于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之上。
四、实行半总统制的国家由于各自宪法、传统、现实状况以及政党生态的不同,而会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模式。
按政府首脑的任命方式划分:内阁首长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推举产生,总统任命、免除、替换须征询议会的意见:法国、奥地利、冰岛、芬兰、立陶宛、波兰、罗马尼亚、葡萄牙、斯洛文尼亚、摩尔多瓦、斯里兰卡、蒙古国等。
内阁首长由总统任命、免除、替换不须征询议会的意见,其职位更类似于一个超级部长:中华民国、大韩民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格鲁吉亚等。
按实际运作中的偏向性划分:实际运作上偏向内阁制:奥地利、冰岛、芬兰、波兰、葡萄牙、蒙古国等。
法国半总统制与美国总统制比较分析法国半总统制与美国总统制比较分析当代西方,就政治体制而言,西方所有国家都是实行议会民主、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制度。
但在具体的组织方式上不同国家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的总统制模式和法国的半总统制模式以及英国、德国的议会内阁制模式,而这些国家均以自己的形式进行着良好的运转。
下面我就法国的半总统制与美国的总统制不同的现象进行浅近的比较分析,并探究形成这种现状的产生原因。
(一)比较美国总统制和法国半总统制异同总统制与半总统制,二者仅仅相差一个“半”字,但总统拥有的权利却有很大的不同,法国的半总统制究竟与美国的总统制有怎样的不同,我就总统的产生方式、总统与内阁的关系、总统与议会的关系三个方面对美国总统与法国总统之间的权力差别进行了比较1、总统的产生方式两国总统都由选民选举产生,都不受议会的限制,其权力都来自于人民,尽管美国总统仍然是间接选举。
但是从宪政制度上,法国总统的地位是高于三权之上的,而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但受到其他两权的制约。
所以总体看来,美国总统地位不如法国总统的地位高。
2、总统与内阁的关系。
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这是总统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美国总统不仅享有任命权,而且享有免职权。
内阁只是辅助总统做出决定的集团顾问。
法国总统可以根据总理的提议任免政府其他成员。
另外,法国总统还负责主持内阁部长会议,而部长会议不采取投票表决,主要是为总统提供咨询,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做出评论。
由此看来,法国总统的权力和美国总统不相上下。
然而,法国毕竟存在一个政府首脑——总理,总统一般都要任命议会多数派的人为总理,使得总统的权力受到很大的限制。
3、总统与议会的关系虽然美总统的权力不断膨胀,但是其与议会之间仍然是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关系。
而法国则不同,法国总统在这方面有着美国总统无法匹敌的权力。
法国总统对外代表国家,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他有一系列的外交权力。
总统在行使外交权和国防权时,一般具有排他性。
法国是什么制度
法国是一个半总统制的共和国制度。
法国政治体制由宪法规定,既有总统,也有议会,并实行分权制衡。
首先,法国的总统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机构,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五年。
法国总统拥有广泛的权力,包括国家安全事务、外交政策、军队指挥、权力授权等。
总统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对国家的运行负有主要责任。
其次,法国的议会分为两个部分:国民议会和参议院。
国民议会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共有577个席位,代表全国各个选区。
参议院由选举团选举产生,共有348名参议员。
议会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的职责。
然而,在法国政治体制中,总统拥有较大的权力,议会对政府的控制相对较弱。
第三,法国是一个分权制衡的国家,政府权力分散在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独立的机构之间。
行政方面,法国政府负责实施国家政策和法律,并由总统任命。
立法方面,议会负责制定和修订法律,虽然议会对政府相对较弱,但它对立法的决定具有重要影响力。
司法方面,法国拥有独立的司法体系,由独立的法院负责审判和解决纠纷。
此外,法国的地方政府也具有相当程度的自治权。
法国划分为18个大区和101个省,每个地方设有地方政府,负责地方事
务的管理和决策。
总而言之,法国的政治体制是一个半总统制的共和国制度,政
权分散在总统、议会和司法体系之间,既有国家层面的权力,也有地方层面的自治。
这种政治体制旨在确保政府权力的制衡和分散,以保障民主和法制的实施。
浅论法国半总统制和美国总统制的异同及其原因作者:吕媛媛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22期[摘要]法国在第五共和国之后开创了一种民主的新模式---半总统制。
这种政体与总统制的区别表现在政府须向议会负责这一点上,这样的政体与总统制相比,总统的权力有很大不同。
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国家,美国与法国采取不同的政体模式,并以各自的形式良好的运转下去是有其路径依赖的。
[关键词]总统制半总统制异同原因一、美国政体和法国政体的基本概况美国的总统制共和政体,是依照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建立起来的。
立法权属于国会,但总统对国会的立法拥有批准和搁置否决权,国会也可在一定的条件下推翻总统的否决,行政权属于总统,但总统任命部长和缔约时,须经参议院三分之二的议员同意,国会两院对总统和部长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弹劾,司法权属于联邦法院,法官如无失职行为,得任职终身,但须经总统任命,国会批准。
法国现行的政体形式是1958 年戴高乐建立第五共和国以后,开创的民主制的一种新模式---半议会半总统制度。
它是一种介于议会制与总统制之间的政体。
这种政体,总统负责国防、外交、宪政政策,国务总理负责其他政策,国务总理由总统任命,宪法虽未规定须由国会同意,目前则由国会行使同意权,总统则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
总统有权解散国会,将法案交付公民投票,行使部分权力时不必总理副署。
这种政体,在总统掌握重要权力这一点上具有总统制特点,但是在政府须向议会负责这一点上又具有议会制特点,因而被称为“半总统制”。
二、法国的半总统制与美国的总统制的主要异同法国的半总统制在总统掌握重要权力这一点上具有总统制特点,但是在政府须向议会负责这一点上又具有议会制特点,两国政体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立法机关与总统的关系上看:在法国,总统任命驻外使节,进行国际谈判,缔结和批准条约在军事上,总统是武装部队的统帅,主持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
法国政体概要法国政体:在法国,总统和议会都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理一职由议会的多数派出任。
由于过去实行的是总统7年制、议会5年制,不同的选举时间,总统和议会多数派就可能不是来自同一阵营,因而造成总统和总理二人一个来自左派,一个来自右派,形成“左右共治”的局面。
这也是法国政坛独特的现象。
半议会半总统制在1946~1958年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的政体是议会制,即全民选举国民议会议员,由国民议会中占席位最多的党派出面组阁。
那时候总理大权在握,总统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没有任何实权。
由于议会内党派众多,而且议会有弹劾政府的权力,因此一不小心,多数派联盟便会分裂,造成政府倒台。
在第四共和国存在的短短12年间,共更换了20届内阁!政府的频繁更迭造成政局不稳,国家动荡。
1958年,曾因反对议会制而退出政坛的戴高乐上台,建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他重返政坛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改宪法,制定总统制。
出于稳定政局的目的,他继承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总统任期7年的传统。
他一方面削弱了议会的权利,剥夺了议会任命总理和批准政府组成的大权;另一方面大大增强了总统的职权,甚至赋予总统在“非常时期”可以解散议会、进行全民公决等权利。
1962年他宣布法国总统应由全民直选产生,并于1965年当选为第五共和国第一位直接选举出来的总统。
然而,第五共和国的政体并非绝对的总统制,议会对总统仍有制约,主要是:议会可以弹劾政府,迫使其下台;对议会通过的法律,总统须在15天内签署,最多只能让议会复议一次;总统不得在一年之内两次解散议会。
“左右共治”在这样的政体下,总统只有得到议会多数派支持时,才能充分行使权利,反之,只能与反对派分享权利,把总理一职和组阁权交给政治对手。
实行半议会半总统制政体的初期,反对党势单力薄,总统的执政地位稳定,长达7年的总统任期又使其能够充分施展手脚,总统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活跃在法国政坛上的主要政党是右翼的保卫共和联盟和法国民主联盟以及左翼的社会党和共产党。
半总统制在法国确立的原因初探及启示摘要:法国国体的确立及其特征有其自身的路径依赖和特点, 其之所以形成迄今较为稳定的半总统制政体,根本上是由法国的民主思想和法兰西特有的政治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文章首先对半总统制作简要梳理,其次对法国特有的传统集权政治基因和卢梭的公意思想,以及来自法国国民性格对法国政体的影响做了深入分析,并得出对中国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半总统制公意国民性格
一、半总统制在法国的确立及其特征
二战结束后,法国经济得以高速发展,大型企业渐居主导地位,垄断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提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能力。
而第四共和国的政体则是行政权软弱无力、政权更迭频繁。
戴高乐于1946 年6月在巴耶与9月在埃皮纳尔的两次演说阐发了要在法国加强总统权力的主张。
他抨击第四共和国”政党万能”而”总统权力太小”并表示”行政权力绝不能从立法权中产生,甚至间接也不行”①可说是对其诉求的直接表现。
这一立场与坚持实行议会制的左翼政党发生尖锐冲突.戴高乐在自己的政治设计无法实现时选择了辞职。
1958年5月,驻阿尔及利亚殖民军发动叛乱,法国出现严重政治危机。
政府频繁更迭和政局动荡引起法国人民强烈不满,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现状,戴高乐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实现了建立强有力总统制的国家的改革主张,法国从此进入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时期。
1958年宪法扩大了总统和行政权力,总统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一
种新的政府体制---半总统制确立。
法国半议会半总统制是一种介于议会制与总统制之间的政体。
这种政体的特征是:1、总统处于国家权力的中心地位。
2、两院制
议会的地位明显下降。
3、政府由总统控制。
二、原因分析
(一)法国的民主传统
在法国大革命前的启蒙运动中,有两个重要人物对于法国大革
命及以后的政治制度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一位是孟德斯鸠,坚持代
议民主制。
一位是卢梭,坚持直接民主制。
这两种民主制确立了法
国两个民主传统。
1、孟德斯鸠的代议制民主理论对”半议会制”的影响
孟德斯鸠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法国根据其理论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
第五共和国时期,内阁对议会
负责,当议会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总理必须向总统提出辞职。
总统对议会则是间接负责,因为总统任命政府总理,主持部长会议,
特别是总统对政府的决策起重大作用,而政府要对议会负责。
因此,总统要对议会予以重视,得不到议会信任,政府就会无能为力。
2、卢梭思想对”半总统制”的影响
法国半总统制的本质是行政集权, 表现为有机统一的三个方面: 公民直接投票; 议会权威下降; 总统权力集中强大、地位超脱并只对选民负责。
而这与卢梭公意思想的三个方面:以公意思想为基础
的直接民主理论、反代议制思想和英雄史观, 具有密切联系。
(1)卢梭的公意学说
卢梭认为, “国家并不起源于强力, 而是起源于社会契约,社会契约是一切文明社会的基础”②。
当每个订约者将其自身的全部权利毫无保留地转让给整个集体而构成共同体时, 社会契约便形成了, 人们便从自然状态进入了社会状态。
通过社会契约而形成的共同体不是一个松散的组合体, 也不是”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而是一个有机的道德共同体, 是”公共的大我”, 而这种共同体的意志就是公意。
在卢梭看来, 公意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首先,公意是永远正确的。
其次, 公意是稳固的、不变的。
它一经宣示就成为一种主权行为, 就构成法律, 作为公意体现的法律不容许有哪怕是细枝末节的修改。
(2)以公意学说为理论基础的英雄观
卢梭认为, 公意只是一个抽象的东西, 它最终应外化为法律, 这就需要一个立法者。
但在他看来,人民是不能担当这一神圣使命的,作为立法者, 应具备以下素质: “有一种能够洞察人类的全部感情而又不受任何感情所支配的最高智慧; 它与我们的人性没有任何关系, 但又能认识人性的深处; 它自身的幸福虽与我们无关, 然而它又很愿意关怀我们的幸福; 最后, 在时世的推移里, 它照顾到长远的光荣, 能在这个世纪里工作, 而在下个世纪里享受。
”
③可见, 卢梭所需要的立法者,是一个洞察人性的超人,正是这个神秘立法者在社会之外为社会立法, 才将人类从野蛮的自然状态
转入文明的社会状态, 这就使卢梭的公意学说由人民主权论走向
了英雄史观。
(二)文化模式溯源
政体是现实在观念和意识上的反映,因此政体的产生必须要适
应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的需求并符合一个民族的性格。
法国”半总统半议会制度”产生的民族文化背景包括下述三方面:
首先,从传统的经济与政治基因来看: 1789年大革命前身的法国是一个封建农业国,农民约占全国人口的3 /4。
农耕文明传统深厚国家的政治特点表现为轻民主而重秩序的行政集权。
法国的议会制最终为具有集权特点的半总统制所取代,其深层原因,即在于深受
小农生产方式制约的法国社会的组织和整合机制脆弱。
议会不能有效融会和表达民意,因而难孚众望。
也正是由此,法国总统更多地是在政治纷争中以不偏不倚的仲裁人角色而自我期许。
其次,从国民思想来看:法国人好抽象理论,在行动时,必得先有一个周密的计划或系统理论作依据。
于是遇到理论与实际相左之处,法国人宁可坚持原则而牺牲实际利益。
唯理主义的始祖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立志将数学的精确与清晰引入哲学;而英伦出现的更
多是经验主义:各种学说、理论只有当它可以被现实经验所证实,才能成为可靠的知识被人接受。
德国学者埃里希·卡勒尔作了这样的概括:”理性主义和用理性驾驭自然的愿望是法国哲学的主调,而
且我们看到它们影响了法国生活的各个方面。
”④
三、几点启示
(一) 世界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各国政治体制必须适应本国国情。
美国的总统制、英国的议会君主立宪制、德国的议会制、法国的是半议会半总统制是其在各自的历史中发展出的,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
因此,世界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每个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国情选择自己的政治体制的权利。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 合理、科学的权力配置是政治体制良性运行的关键。
法国历史上既试验过总统制、又试验了议会制,最后选择了半议会半总统制,其国家政权的性质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只是政治权力的配置在不同的国家机构之间进行调整。
但不同的政治体制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却迥然不同,总统制在法国导致了专制, 议会制在法国导致了政局不稳, 半议会半总统制则引领法国走上了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强国的道路。
因此,我们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国家政治权力的合理配置。
注释:
① [法]戴高乐.希望回忆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 年版第4页
② [法]卢梭. 爱弥儿[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97页
③ [法]卢梭. 社会契约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26页
④ [德]埃里希·卡勒尔. 德意志人[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第252页
参考文献:
[1][法]卢梭. 社会契约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2][法]卢梭. 爱弥儿[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
[3][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8
作者简介:杨云瑾(1985-),女,汉,山西人,上海大学国商学院,行政管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