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中文1111 杨怡2011510006 摘要:在维多利亚时代以及后来,约翰·福尔斯笔下《法国中尉的女人》萨拉以她的活力、独立和勇气使她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她是一个引领时代的女性。她手握火炬,为那个时代成千上万的女性指引着方向,不至于在父权制社会中迷失自我。本文通过分析萨拉的不同身份,结合女性主义的观点,呈现了一个生活在传统的维多利亚时代,但却比现代男性更具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萨拉女性主义解读

约翰·福尔斯笔下《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故事发生在福尔斯在20世纪60年代居住过的一个英国小镇莱姆·里基斯,时间是英国维多利亚黄金时代。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有萨拉和查尔斯。萨拉出生在平民之家,是一位美丽、清纯、有文化的姑娘。有一位法国中尉身体负伤在医院接受治疗,由于不会英语,医生请来了萨拉做翻译,同时照料他的生活。他们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法国中尉身体恢复后搭船回国。在回国之前他跟萨拉订下了婚约,不久会来带萨拉一起到法国生活。可是法国中尉一去不复返,其实法国中尉是伪君子,欺骗了萨拉。书中表现了自由的主题,而开放式的结尾显示出福尔斯想给读者留下这样一种印象,小说家放弃了控制读者人物和情节的权力,而赋予了读者和小说人物充分的自由,不同的读者对小说人物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三个结尾似乎都有它的合理性,读这部小说就像是陷

入了一个迷宫。我们认为非常了解书中的人物是谁,在他们身上有可能发生什么,然而福尔斯却带给我们一连串的惊喜,他不断地给出一个又一个的结尾,使我们不断地回想之前发生过什么故事。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们不禁要问:萨拉是谁?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她一辈子为什么会经历那么多的选择?她究竟想要什么?

萨拉生于工人家庭,但是接受了在维多利亚时期女孩子所能接受的最好的教育。她的家庭背景注定了她要依靠自己,这是她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并不是所有生于工人家庭的女孩子都能够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去当女家庭教师来养活自己甚至是整个家庭。萨拉选择了这条路也做得很好,直到那个所谓的法国中尉的出现,萨拉勇敢独立是一个有责任感、受人尊敬的女家庭教师。比起小说中的其他女性人物,她这种独立的性格使她更像是一个现代女性。她生活态度乐观、自信、勇敢。在传统的维多利亚时代追求自己的生活。跟欧雷斯蒂娜不同,萨拉没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婚姻上,她认为男人不是结束苦难的唯一途径。对于浪漫的爱和幸福的婚姻,她有自己的理解。对于生活,她有着自己的理想,所以我认为萨拉对生活是充满热情的。

法国中尉的出现对萨拉来说无疑就是一场灾难。但同时也展示了萨拉的个性。传闻她与中尉发生了关系,但中尉并没有履行诺言,而是抛弃了她。有关她的流言蜚语传遍了莱姆镇。她成为声名狼藉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如果她没有那么浪漫,对生活没有那么热情,没有那么多愁善感,或者如果她是一个完全被维多利亚社会束缚住的女

性,或者她是一个和欧雷斯蒂娜思想境界差不多的女性。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萨拉与蒂娜是两个对比鲜明的女性。萨拉处处与维多利亚的时代成规背道而驰。她明明是处女,却要说自己已委身于法国中尉。莱姆镇的所有人都在背后骂她是个放荡的女人,她却置之度外。书中多次提到“萨拉犹如一头野兽”,她不是一个受男人统治的维多利亚女性。其实她并不在乎别人怎样谈论她,她知道自己想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她不想为了去适应这个社会而改变自己,也不是那种认为好名声胜过生活本身的人。对于萨拉来说,追求自由和独立是更加有价值和意义的。

有人认为萨拉是一个被维多利亚时代抛弃的人,尽管人们尽可能地在观察着萨拉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她的每一个表情和眼神,但是人们还是不了解她。因为萨拉是一个犯了大错的堕落的女人,所以人们都疏远她不跟她来往。难道她愿意成为或者被称为被抛弃的人吗?正好相反她尽可能地走进社会,与他人分享她的生活和经历。但是似乎没有人能洞察或理解她的内心世界。在别人眼中,萨拉只是生活在她的小世界里不愿意走出来。我认为萨拉只是对别人怎么看她、怎么称呼她不感兴趣,她也不拒绝那些带有强烈侮辱意味的称呼。这就使她更像是一个被抛弃的人。她的反应是很自然的,这正意味着她站得更高在她的思想里有着与众不同的东西,这是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所没有的。

通过分析萨拉的不同身份,结合女性主义的观点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在传统的维多利亚时代,但却比现代男性更具自我意识的女性。

一个勇敢地表达爱、但却遭受侮辱和误解的女性,一个坚信能够克服困难并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女性,一个能与男性主宰者共事并永不服输的女性,一个由于男女不平等而拒绝婚姻的女性,一个能为了自由而放弃一切的女性。萨拉是一个反抗父权制社会的先驱,一个性解放主义者,一个社会改革家!没有人能够阻止她追求自由权力和幸福的步伐。在维多利亚时代以及后来,她的活力、独立和勇气使她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她是一个引领时代的女性。她手握火炬,为那个时代成千上万的女性指引着方向,不至于在父权制社会中迷失自我。

参考文献

[1]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陈安全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陈榕.萨拉是自由的吗?——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最后一个结尾.外国文学评论,2006

[3]刘锋杰.文学批评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_飘_的女性主义解读

第5卷第2期2005年06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Jiangsu U 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o gy(Social Science Editio n) Vo l 5N o 2 Jun.2005 文章编号:1673-0453(2005)02-0076-05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荆兴梅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 摘 要: 飘在叙事策略上沿袭的是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上却超越了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立场。评论界对其女主人公斯佳丽持有两种评价,即!女魔形象?和!女英雄形象?。 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斯佳丽从!真女性?跃身变为!新女性?是战争和工业化的产物,她最后遭受的悲剧性结局是她在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生存现实的夹缝中无所适从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现实主义;现代性;女性主义;真女性;新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真正的女性文学开始于19世纪,而女性主义文学及理论的蓬勃发展则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 !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男女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1] 出版于1936年的 飘生逢其时地适应了这一潮流。以时间为脉络,这部作品仿佛是远古时代神话故事的一个现代翻版,它娓娓道来的是在巨大的历史变故之际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相应演变。它没有用乔伊斯、伍尔夫等现代派大师所青睐的意识流技巧,没有用斯泰因的立体主义小说创作模式,而是循规蹈矩地描摹扣人心弦的场景,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铺呈深邃悠远的感情。一句话,它没有跳出自荷马史诗 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勇敢地与残酷命运激战的西方现实主义窠臼,在叙事策略上并未给读者带来多少新颖感。然而在内容上它却对西方的文学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超越,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立场。如果说 简#爱表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觉醒用婚外恋的故事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那么 飘就是女权主义旗帜肆意的飘摇。 1927年初,米契尔开始执笔创作 飘,同一时间在另外一个国度里,英国现代派大师伍尔夫不仅把她的意识流小说经营得炉火纯青,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把女性主义理论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曾当过四年优秀记者的米契尔如果说不关注国内外文化政治发展的态势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她在小说中极力张扬女权意识也就毫不奇怪。斯佳丽的原形是作者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她实实在在地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同样作为战时新娘从富裕的种植园嫁到了亚特兰大。!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2](P13)作者的母亲也是亚特兰大社会的女性精英,她总是以积极的姿态带领女儿参加各种女权运动集会,并且还经常作慷慨激昂的演讲。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米契尔,塑造出斯佳丽那样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真是水到渠成般自然。 飘出版之时正值美国政治经济大萧条,罗 收稿日期:2004-12-16 作者简介:荆兴梅(1969-),女,江苏丹阳人,南京师大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男性探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 2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 3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 4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5 《紫色》中“家”的解读 6 从语言表达看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7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 8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词汇策略的研究 9 《老人与海》中的和谐关系 10 The Analysis of the Gothic Features of Wuthering Heights 11 英语中法语借词刍议 12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到多丽丝莱辛:论女性主义的发展——对比两位作家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 1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 14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15 简爱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16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 17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 18 论文学翻译中“原作之隐形”存在的必然性 19 英文科技产品说明书的语言特点与翻译 20 An Insight into Cause for Feminine Tragedy--A Case Study of A Rose for Emily 21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 22 Memory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23 论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文化差异 24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 25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 26 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27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 28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 29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 30 从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翻译 31 项目教学法在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 3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3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 34 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 35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开题报告+论) 36 唐诗意象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和策略 37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 38 39 On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Advertising Copies 40 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现如今图书被一刀切的分为两类,一类叫做“虚构类图书”另一类则为“非虚构类图书”。小说无疑统统划入“虚构类图书”一列,但实际上的阅读体验却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我们在看“非虚构类图书”时会不自觉地怀疑”这些是真的吗?”而在阅读小说时,我们的意识深处却相信这世界上某处真有其人其事,即使过去没有,即使到如今也未曾发生,未来也一定会出现,总之我们认为小说具有其真实性。这就是我们的读者。 但是在阅读《法国中尉的女人》这本书时,这种真实性感受却没有产生,或者说是被作者刻意的打压下去了,用他不断的改变故事的走向的方法,把这种真实性打破了,萨拉

不再是个饱满的立体的个人,而是个神秘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如同作者自己对虚构的说法,对“真实的”“想象的”的纠缠。 摘抄: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有一位希腊人说过,虚构无处不在。我发现这种新的现实(或者非现实)更令人信服。我希望你也会有我这种感觉:我无法完全控制我头脑中的这些人物,就像你无法控制——你的孩子、同事、朋友,甚至是你自己。但是这很荒谬吗?一个人物不是“真实的”就是“想象的”?如果你这样想,虚伪的读者,我就只能一笑置之了。你甚至认为自己的过去都不是十分真实。你给它添加枝叶,给它镀金或给它抹黑,进行删节,把它修补……把它编成了小说,总之,当你把它写成一本书,放在书架上的时候,那已经是一本歪曲事实的自传了。我们全都在逃脱真实的现实。这就是人的基本定义。 这明显是作者的不自信,他害怕读者不相信真有其人,害怕读者说这是他“想象的”人物,所以有这一“此处无银三百两”,这种不自信甚至愈写愈烈,后来干脆玩起了AB剧,彻底将其沦为虚构。 又或者是作者有意为之,他就是要拐弯磨脚的`告诉读者,其实查尔斯即是萨拉,萨拉也是查尔斯,而查尔斯加萨拉既是作者,作者通过这两个人说着他一个人想说的话,是他幻想自己摆脱了时代、血统、阶级和国家的束缚时,他并

简爱女性主义解读

Introduction Jane Eyre is such a great novel that it hold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It is also the masterpiece of Charlotte Bronte, who is a famous talented realistic woman novelist in English literature history.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s and adapted for movie, dazzling generations of readers all through the world.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female doctrine of Jane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realism. Jane is neither a very beautiful woman, nor rich, but her genuine, selfless love for Rochester, and her good personality strike us deeply. It was written successfully to portray its heroine --Jane Eyre , a independent woman, who takes an positive and progressive attitude toward love, life , society and religions, and who dares to fight for the liberty and equality. Jane's sufferings are the deep reflections of the lives of lower-class people in Britain . The author shaped her heroine as a lower-class, awaken, and new feminine , who resists oppression and social prejudice strongly, fight for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dignity firmly ,and pursue happy life consistently. It is rather rare in the novels of that period. The period when Jane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Jane Eyre) lived roughly corresponds with the time of queen Victoria’s ruling. Victoria who ruled over the British Empire for over 60 years was a well known queen in English history. She mounted the throne in 1837 when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a prosperous period. In the 1940s, British literature reached its peak. The realists were one of the main groups at that time, and the author of Jane Eyre belonged to this group. A brief information about Charlotte Bront? 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 was born in the family of a poor country clergyman at Haworth, Yorkshire, in northern England. In this period of tense class struggle appeared a new literary trend-critical realism.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 th century flourished in the forties and in the early fifties. The critical realists described with much vividness and great artistic skill the chief traits of the English society and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She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特征分析

摘要:约翰福尔斯是英国二战以后最负盛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以其娴熟的手法和高超的技艺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他一生的里创作了很多小说和非小说,其中以《法国中尉的女人》最有代表性。《法国中尉的女人》刻画了一位神秘,美丽,对自由的的向往的女性。本文将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存在主义;元小说;戏拟;开放结局 约翰福尔斯采用多维度叙事,首先塑造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女人萨拉,并于查尔斯互相吸引并相爱的故事。此外文章的第二个维度,一对青年男女演员因为演出《法国中尉的女人》而发生了感情。小说里两个世界随意的变换,让读者穿梭在两个时空里体会两种不同的爱情故事。其开放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 一、存在主义的体现 作为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贯穿了整个小说的始末。萨拉就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里面存在主义典型。与传统的“我思故我在”不同的是,存在主义强调的是“我在故我思”。就是说存在是先于本质的。存在主义的作品不强调文学作品描写了什么,而是在于强调内心复杂而虚无的感受,体验没有意义和荒诞痛苦的一生。我们反观萨拉的人生就不难发现萨拉的心路历程是复杂而且痛苦的。萨拉的第一段恋情是和一个法国的水手之间无果的恋情。这段恋情给萨拉带来了最深的伤害。在整个以维多利亚时期准则行事的小镇里,萨拉无异于是一个不检点的女人。但这样的伤害无疑是对萨拉心灵的清洗,甚至这种伤害让萨拉不去辩解日复一日的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在痛苦之中追寻着冥冥的自由。 “我知道这是注定的,我不应该嫁给任何人,所以我与羞耻结婚,是羞耻令我活了下来,我知道我和别的女人不同,我不会像她们一样有丈夫孩子和家庭的乐趣,有时我同情她们,我有了她们理解不了的自由,侮辱和责难伤害不了我,我不为世俗所束缚。” 约翰福尔斯没有替萨拉辩解,只是去展示个体的生存状态,存在的状态是孤独,痛苦,畏惧和绝望,这些特质在萨拉的身上被诠释的淋漓尽致。没有人能够理解的萨拉是孤独的,独自忍受非议和雇主的压迫的萨拉是痛苦的,不敢走向其他城市开展新的生活的萨拉是畏惧的,追寻自由却又无计可施的萨拉更是绝望的。存在主义指出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人只有在面对焦虑和痛苦时才能重新迸发寻找真正自我的勇气。那么萨拉在一波又一波的痛苦里不断探索她生命的本质,那就是自由。自由的绘画,自由的创作,解除非议的捆绑,世俗的束缚,在毫无自由的社会里寻找心灵正真的自由。 二、元小说特征 元小说的特征之一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语言风格进行了巧妙地戏拟。福尔斯尽可能的在风格,措辞,韵律,节奏和词汇上进行真实的模仿。不难看出实际上福尔斯就是在对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哈代的作品风格进行模仿。此外小说在作品里无时无刻的向读者提供着维多利亚的各种资料,名言警句,让读者仿佛就是置身于维多利亚时代当中。 元小说的特征之二反传统性。说到反传统我们就要说明何为传统。传统的作家和小说都致力于使得小说身临其境,尽量少的漏出作者存在的破绽。而元小说也可也说是新小说的一种,却反其道而行。它反对传统小说的模式和小说技巧,不注重塑造人物的构思情节,而致力于表达作者自身的思考和想法以及自己是如何构思和创作的。所以夹叙夹议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另一个特点。小说已经不是仅仅叙述故事,而更多地把福尔斯的思考和人生信条带入小说里面。 元小说特征之三开放式结局。约翰福尔斯给了我们三个结局,可以看出作者放松了对人物的控制,使得小说结尾呈现出开放性。查尔斯可能放弃了萨拉重新回到封闭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意识形态里面,可能查尔斯找到了萨拉重归于好。又或者查尔斯发现了萨拉对他引诱的把戏,看穿之后离开了萨拉去追寻自己的自由。存在主义是全文的主题,萨拉对自由的追寻,

《法国中尉的女人》叙事结构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剧作结构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剧作结构是套层结构,即制作者为我们平行地讲述两个时代的两对男女的情爱故事。套层结构是电影剧作结构中的高级形态。套层结构表现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既是编剧结构剧本的写作问题,更是导演结构影片的剪辑问题。其实,写剧本与影片剪辑是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经有人把剧本写作工作归结到编剧身上,同时把影片剪辑工作归结在导演身上。为了使大家认清这个问题,我们简单地排列一下影片的框架。大家会看到编剧与导演、剧本与剪辑是如何密不可分的。同时,我还认为,一部影片的好的结构,完全是一个技巧问题。打个比方:它就像一个牌手在打牌,一部精彩影片的结构就是一手洗得异常精彩的好牌。 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故事框架在电影中的衔接关系如下: 工(黑色文字为过去时空,蓝色文字为现在时空): 1.电影拍摄现场,安娜走向萨拉,走向大海。 2.查尔斯从窗口叫他的仆人山姆。 3.查尔斯在欧内斯蒂娜家花园,向欧内斯蒂娜求婚。 4.旅馆中,迈克与安娜睡在一起。电话将他们吵醒。安娜坐车去剧组。 5.萨拉的雇主杜弗小姐去世,牧师推荐萨拉去波坦尼夫人家。 6.查尔斯与欧内斯蒂娜的父亲谈论他们的婚姻和未来。 7.查尔斯与欧内斯蒂娜到海边散步。查尔斯看到了萨拉。查尔斯对萨拉一见倾心。 8.查尔斯与欧内斯蒂娜在客厅谈论萨拉。 9.萨拉在阴暗的房间里会见波坦尼夫人。 10.迈克与安娜在房间里谈论维多利亚时代的妓女。 11.查尔斯在山边来集石头标本时看到萨拉。 12.山姆给欧内斯蒂娜及其女仆送花。 13.查尔斯与农场主议论萨拉,并在途中遇到萨拉。 14.迈克与安娜排演电影片段“萨拉摔倒”。 15.萨拉摔倒。查尔斯扶住萨拉。两人在树丛中散步交谈。 16.波坦尼夫人指责萨拉擅自去海边。 17.查尔斯来到波坦尼夫人家做客。萨拉在客厅将幽会的字条递给查。 18.夜晚,查尔斯乌萨拉在教堂墓地见面。 19.旅馆中, 安娜与迈克睡在一起。迈克醒来, 他走到窗前凝视窗外,安娜梦中喊出丈夫戴维的名字。 20.查尔斯听格罗根医生谈论萨拉有抑郁症。 21.萨拉与查尔斯见面。萨拉向查尔斯讲述关于“法国中尉”的事。 22.波坦尼夫人的管家似乎发现萨拉的行踪。 23.萨拉在烛光中的镜子前、为自己画像。 24 查尔斯接到萨拉的信,得知她被辞退。查尔斯在谷仓等她。 25.格罗根医生为查尔斯分析萨拉的心理状况。 26.查尔斯与萨拉谷仓相见。查尔斯拥抱萨拉。 27.戴维来到伦敦、安娜告诉迈克。她要去伦敦。 28.查尔斯在花园向欧内斯蒂娜小姐谎称自己要去伦敦办事。 29 萨拉来到小旅馆等候查尔斯。 30.查尔斯在伦敦安排律师资助萨拉。

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解读

该思潮提出了实现男女差异性平等、认同差异、包容差异,并且认为差异并不必然带来性别歧视;呼吁建构女性自我意识,立志铲除地球上所有不平等现象与制度。概括地说,后女性主义思潮一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一种“受害者”哲学;二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原本就不该政治化,是女性主义人为制造出来的;三是认为对男女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来。 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解读 后现代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是在现代女权主义各大理论派别长达百余年的论争之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它是在面对当前的妇女生存状况和妇女问题,在反思现代女权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从另一种角度探寻妇女解放的途径而产生的。它试图发展出一套不依赖传统哲学基础的女权主义的社会批判范式。后现代女权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女权主义流派,它自身也充满了矛盾,各种理论侧重点不同,有时相互冲突、歧义百出,政治主张有同有异,缺乏一致性,作为与现代女权主义不同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否定所有那些高大宏伟和涵盖一切的现代理论,对关于社会、历史与政治的宏观理论进行彻底批判,并对所谓绝对真理、永恒基础和普遍性提出挑战;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提倡多元论的模式;反对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强调注重女性与女性、女性与男性因国家、种族、阶级、宗教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差异,呼唤人们注意女性内部千差万别的经验;反对现代社会中的统治关系模式;注重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的压迫,承认主体性和权力的构成性等。 女权主义对后现代理论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80 1、否定“宏大叙述”或“元话语”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要点是反对一切有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只有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理论才是有效的。女权主义借鉴了这一理论观点,对以往的女权主义进行了反思,把研究的重点从大一统理论的建构转向了分散的、局部的、小型的理论探讨。因为,从启蒙运动开始,所有的大型理论虽然都标榜其普遍性和性别中立的性质,强调两性差异的理论也自称是性别中立的,但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些理论都是以男性为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在思维方式上,女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例如,总要把事物分成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你与我、好与坏、高与低等,提倡重视他人、重视差异以及多元论的思维模式等。 2、话语即权力 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拒斥所有那些认为权力仅停泊与宏观结构或统治阶级手中,并认为权力本质上是压迫性的现代理论,他提出了一种关于权力的心的后现代观点,认为权力是生产性的、分散的、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它构造了个人的认同。 福柯指出,所有的权利都是生产性的,它产出知识,反过来知识又生产权力,知识和权力是一回事,没有什么区别。女性主义从福柯那里获得的启示是:福柯的权力形成学说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也不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蓝图,而是为我们提供如何看待既存理论的视角,以及从权利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它们的方法。它使女权主义认识到,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是如何为统治他们自己服务的,人们又是如何通过制造真理的过程管制他们自己的。受后现代主义“话语就是权力”理论的影响,女权主义的抱负之一就是要发明女性的话语。 3、标准化或正常化以及惩戒凝视 福柯认为,权力作用的重要方式是标准化或正常化(normalization) 及惩戒凝视(disciplinary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玛格丽特.米歇尔在其代表作《飘》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斯佳丽这一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斯佳丽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飘》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郝思嘉成长历程的描述,结合战争背景,体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它的时代进步性,既是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浓厚的女性意识赋予了《飘》强劲的生命力。本文将从爱情、生活和事业两方面分析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斯嘉丽在爱情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的女性主义思想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少女时期的斯嘉丽与阿希利的爱情;二是与查尔斯的第一次婚姻;三是与弗兰克的第二次婚姻,四是与男主角瑞德的第三次婚姻。 关键词:女性主义;《飘》;斯嘉丽;女性 Unscramble of the feminism of Gone with the wind Abstract: Margaret mitchell's famous novel Gone with the wind modeled the visualize of Scarlett is widely known by every barber.The reason that Scarlett's enchantment became enduring,is the outher's successfully modeled of character nature. Key Words: feminism ;Gone with the wind ;scarlett ;femininity

目录 一、超越时代的爱情观 1 (一)少女时期的斯嘉丽 1 (二)斯嘉丽的第一次婚姻 4 (三)斯嘉丽的第二次婚姻 4 (四)斯嘉丽的第三次婚姻 4 二、战后事业的崛起 6 三、战后新生活14 参考文献19 后记20 参考文献18 后记20 女性主义由来已久,它的的理论更是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基于这一现实,女性文学也随之蓬勃发展。"真正意义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那是随着人权运动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宜昌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的各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1]"在思想层面上,女权运动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平静下来,但到了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兴起。这次运动不但强调争取女权,更重视两性的角色分析,并开始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出现了许多女性主义的理论著作。"[2] 出版于1936年的玛格丽特.米歇尔的成名作《飘》正是适应了这一潮流。作者以经历了那次战火的洗礼的外祖母安妮.斯蒂芬为原型,"她常去见市长和市议会,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言语谴责男性的游手好闲与浪费时间,使那些大人物张口结舌无言以对。"[3](13),以亚特兰大及附近的种植园为背景,描写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小说中虽有对战争恢弘场面的描写,如亚特兰大破城当日五角广场的遍地伤兵,惊心动魄的逃难,枪杀等等,而其中最吸引人心的莫过于斯嘉丽和瑞德之间马拉松式的爱情。女作家始终以细腻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见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人物在作者流畅的文字作用下,栩栩如生。不仅展现了南方种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中文1111 杨怡2011510006 摘要:在维多利亚时代以及后来,约翰·福尔斯笔下《法国中尉的女人》萨拉以她的活力、独立和勇气使她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她是一个引领时代的女性。她手握火炬,为那个时代成千上万的女性指引着方向,不至于在父权制社会中迷失自我。本文通过分析萨拉的不同身份,结合女性主义的观点,呈现了一个生活在传统的维多利亚时代,但却比现代男性更具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萨拉女性主义解读 约翰·福尔斯笔下《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故事发生在福尔斯在20世纪60年代居住过的一个英国小镇莱姆·里基斯,时间是英国维多利亚黄金时代。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有萨拉和查尔斯。萨拉出生在平民之家,是一位美丽、清纯、有文化的姑娘。有一位法国中尉身体负伤在医院接受治疗,由于不会英语,医生请来了萨拉做翻译,同时照料他的生活。他们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法国中尉身体恢复后搭船回国。在回国之前他跟萨拉订下了婚约,不久会来带萨拉一起到法国生活。可是法国中尉一去不复返,其实法国中尉是伪君子,欺骗了萨拉。书中表现了自由的主题,而开放式的结尾显示出福尔斯想给读者留下这样一种印象,小说家放弃了控制读者人物和情节的权力,而赋予了读者和小说人物充分的自由,不同的读者对小说人物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三个结尾似乎都有它的合理性,读这部小说就像是陷

入了一个迷宫。我们认为非常了解书中的人物是谁,在他们身上有可能发生什么,然而福尔斯却带给我们一连串的惊喜,他不断地给出一个又一个的结尾,使我们不断地回想之前发生过什么故事。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们不禁要问:萨拉是谁?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她一辈子为什么会经历那么多的选择?她究竟想要什么? 萨拉生于工人家庭,但是接受了在维多利亚时期女孩子所能接受的最好的教育。她的家庭背景注定了她要依靠自己,这是她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并不是所有生于工人家庭的女孩子都能够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去当女家庭教师来养活自己甚至是整个家庭。萨拉选择了这条路也做得很好,直到那个所谓的法国中尉的出现,萨拉勇敢独立是一个有责任感、受人尊敬的女家庭教师。比起小说中的其他女性人物,她这种独立的性格使她更像是一个现代女性。她生活态度乐观、自信、勇敢。在传统的维多利亚时代追求自己的生活。跟欧雷斯蒂娜不同,萨拉没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婚姻上,她认为男人不是结束苦难的唯一途径。对于浪漫的爱和幸福的婚姻,她有自己的理解。对于生活,她有着自己的理想,所以我认为萨拉对生活是充满热情的。 法国中尉的出现对萨拉来说无疑就是一场灾难。但同时也展示了萨拉的个性。传闻她与中尉发生了关系,但中尉并没有履行诺言,而是抛弃了她。有关她的流言蜚语传遍了莱姆镇。她成为声名狼藉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如果她没有那么浪漫,对生活没有那么热情,没有那么多愁善感,或者如果她是一个完全被维多利亚社会束缚住的女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

在查尔斯与萨拉的这段禁忌之恋中,无疑是有引诱的成分在的。萨拉有精神疾患。格罗根医生对她的诊断就是:她刻意表现羞辱以博取同情和关注。不难看出萨拉去海边悬崖散步正是在给查尔斯“下圈套”,引他上钩。但她其实也不算罪大恶极,因为她的举动有如溺水者的垂死挣扎。萨拉美丽,聪慧,却命运多舛。其实像很多精神贫瘠的人一样,她只是渴求爱和关怀,而这实在不算伤天害理的罪行。 查尔斯会陷入这段感情,他自己也难逃其咎。明察秋毫如格罗根医生,查尔斯会爱上萨拉除了与对她的怜悯与敬仰有关以外,更多与“性”有关。尽管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压抑、避谈与“性”有关的事,但本能欲望并不会因此而减退。因而,尽管查尔斯在未婚妻欧内斯蒂娜面前表现得仪表堂堂,在萨拉面前他还是没能控制住如潮水般汹涌的兽欲。原因就在于萨拉在他面前伪装成了一个放荡的女人,使他无所顾虑。 萨拉聪慧、敏感、又极具洞察力。她的所作所为都有戏谑命运的成分在。在查尔斯强暴她时,她表现温顺,却将头撇向一边。这表明了她心里隐隐的抗拒。正如她自己坦言,她“牺牲一个女人最宝贵的东西,去满足男人一时的欲望”“是为了把自己永远变成另一个人,从过去的自己中挣脱出来”。但其实她并没有如愿以偿,即使后来她离开了查尔斯、成了艺术家的助手、衣着巨变、诞下孩子。 苦苦搜寻几月无果后,查尔斯终于知悉了萨拉的地址。当查尔斯万分激动地与她会面时,萨拉却以冷静到近乎无情的方式拒绝了眼前这个深深着迷于她的男人。她声明“自己变成了一个厌恶人类者”,“不想结婚”,并且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这番谈话让查尔斯渐渐醒悟了,他发现了萨拉真正的可怕之处:她的让步实际上是为了更深层的占有,并且“她现在所谓的幸福是又一谎言。在她内心深处,她仍然以同以往一样的方式在受苦”。她像流沙一样将查尔斯渐渐吞噬,却在最后时刻无情地抽离。 其实他们俩有这样的结局也并不奇怪,因为两人之间一贯存在不和谐现象。萨拉的坦率与聪慧远非查尔斯能理解。书中写到了萨拉两次神秘的微笑。首次是在两人目睹萨姆与玛丽偷情时,“她那双大眼睛忧郁、悲伤、坦率,流露出一种冷嘲的神态”。第二次则是在两人重逢后,查尔斯被她的言辞激怒时,那微笑带着“讽刺”的意味,仿佛在“告诉他对待生活不要太认真”。查尔斯从她的眼睛里“找到了一种精神,一种除了它自身以外一切都准备放弃掉的精神——为了保存它自身的完整,准备放弃真理,放弃感情,甚至放弃女人的端庄稳重”,但同时“背后隐藏着恐惧”。从此我才对萨拉的真正面目有所了解了。尽管外表坚强,她也只是个精神不健全的可悲的女人。她的不愿让步恰恰证实了她的懦弱。这种懦弱使她无法真正获得尘世的幸福。

法国中尉的女人 电影分析

一、本片的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在叙事风格上有何不同? 过去时空的叙事风格: 总特征:戏剧化 具体表现 情节特征:冲突明显、波澜曲折、惊天动地、冲突支撑情节 情景布局:布局严密、有明显的起承转合 演员表演:动作台词有明显的舞台剧特征 服装、布景:舞台剧特征 视听元素:人为痕迹较重 过去时空的叙事风格: 总特征:生活化 具体表现 情节特征:冲突淡化、隐藏 演员表演:动作台词随意性强、生活化 二、本片的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在剪辑、景别、构图、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和音乐等视听元素上有何不同? 1.剪辑 过去时空与现在时空本身 过去时空:较短镜头——较长镜头(萨拉与查尔斯由疏远到接近) 现在时空:较长镜头——较短镜头(安娜与迈克由接近到疏远) 2. 景别 过去时空: 中景、近景、特写较多“让你看什么” 现在时空: 全景、中景较多“随你看什么” 3. 构图 形式美: 过去时空:严格按照构图形式美的要求构图 现在时空:不大讲究构图、甚至相当随便

表现人物关系: 过去时空:单人构图——双人构图 现在时空:双人构图——单人构图 4.摄影机运动 过去时空: 固定机位比较多,运动为镜头焦距的变化(15:08-17:40) 现在时空: 运动镜头较多,更多机位变化,长镜头较多(01:00:30—01:01:05)5.照明 过去时空:由明到暗 萨拉:阴暗的室内或阴天、夜晚的室外 欧尼斯蒂娜:明亮的室内或阳光明媚的花园 结局:洒满阳光的室内(01:48:15-01:53:20) 现在时空: 由明到暗(01:54:00-01:56:20) 6.色彩 服饰色彩:查尔斯黑色灰色——浅色 迈克白色——灰色、黑白相间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浮出历史地表——现代 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 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5、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20、【德】E.M. 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习承俊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21、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2、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北京:三联书店 1997年版。 23、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作者另有《中国人的性 爱与婚姻》、《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等作品) 24、【美】克拉夫:《女性主义思想:欲望、权力及学术论述》,夏传位译,台北:巨流图书 公司1997年版。 25、王政等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2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版。 27、【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8、徐坤:《双调夜行船——90年代的女性写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9、盛英:《中国女性文学新探》,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30、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1、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心得体会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心得体会 导读:读书笔记《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法国中尉的女人》读后感心得体会: 《法国中尉的女人》〔英〕约翰?福尔斯著,陈安全译,百花文艺出版社,481页。 现如今图书被一刀切的分为两类,一类叫做“虚构类图书”另一类则为“非虚构类图书”。小说无疑统统划入“虚构类图书”一列,但实际上的阅读体验却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我们在看“非虚构类图书”时会不自觉地怀疑“这些是真的吗?”而在阅读小说时,我们的意识深处却相信这世界上某处真有其人其事,即使过去没有,即使到如今也未曾发生,未来也一定会出现,总之我们认为小说具有其真实性。这就是我们的读者。 但是在阅读《法国中尉的女人》这本书时,这种真实性感受却没有产生,或者说是被作者刻意的打压下去了,用他不断的改变故事的走向的方法,把这种真实性打破了,萨拉不再是个饱满的立体的个人,而是个神秘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如同作者自己对虚构的说法,对“真实的”“想象的”的纠缠。 摘抄: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有一位希腊人说过,虚构无处不在。我发现这种新的现实(或者非现实)更令人信服。我希望你也会有我这种感觉:我无法完全控制我头脑中的这些人物,就像你无法控制

——你的孩子、同事、朋友,甚至是你自己。但是这很荒谬吗?一个人物不是“真实的”就是“想象的”?如果你这样想,虚伪的读者,我就只能一笑置之了。你甚至认为自己的过去都不是十分真实。你给它添加枝叶,给它镀金或给它抹黑,进行删节,把它修补……把它编成了小说,总之,当你把它写成一本书,放在书架上的时候,那已经是一本歪曲事实的自传了。我们全都在逃脱真实的现实。这就是人的基本定义。 这明显是作者的不自信,他害怕读者不相信真有其人,害怕读者说这是他“想象的”人物,所以有这一“此处无银三百两”,这种不自信甚至愈写愈烈,后来干脆玩起了AB剧,彻底将其沦为虚构。 又或者是作者有意为之,他就是要拐弯磨脚的告诉读者,其实查尔斯即是萨拉,萨拉也是查尔斯,而查尔斯加萨拉既是作者,作者通过这两个人说着他一个人想说的话,是他幻想自己摆脱了时代、血统、阶级和国家的束缚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萨拉身上,体现在他假想的与萨拉共同的流亡之中。 摘抄:尽管查尔斯经历了自己制造的这一切痛苦,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要自杀。当他幻想自己摆脱了时代、血统、阶级和国家的束缚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萨拉身上,体现在他假想的与萨拉共同的流亡之中。他不再很相信那种自由了,他觉得自己过去只是从一个陷阱或监狱到另一个陷阱或监狱。但是在这种孤独旅行的状态下,他也还是可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他虽然成了一个流浪者,()但是他毕竟与众不同,无论他所做的决定结果证明是愚

简爱女性主义分析开题报告

简爱女性主义分析开题报告 题目:《简爱》的女性主义分析 《简.爱》作为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其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简.爱》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意识更是引起了当时以及后代人的广泛关注,而中外学者对《简.爱》中的女性主义也都持有各自的观点。 吴娟《从觉醒到回归的渐进---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探幽》(2010)表现了19世纪以跨世纪小说家简.奥斯汀为首,勃朗特姐妹及乔治.艾略特等一批优秀女作家相继亮相文坛,共同揭开了19世纪英国小说史上妇女创作艺术的崭新篇章。指出女性作为第二性和“多余的肋骨”,在父权社会的历史上是带着沉重的枷锁处于从属地位的。文章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论述从奥斯汀到乔治.艾略特等女作家的小说中所体现的19世纪英国妇女从觉醒到抗争,从出走到回归的曲折历程。她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妇女的处境,表达妇女的心声,以女性特有的目光来审视社会现实,生动的反映女性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中的坎坷命运,并深刻地揭示了她们的情感危机,道德困惑和反叛意识。 冯茜《夏洛蒂.勃朗特文本的女性社会主体意识》指出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在看似女性私人化的叙事中,透露着19世纪英国社会公众事务中的诸多信息。夏洛蒂.勃朗特把外在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现象转化为写作的一部分,一方面,小说折射出英国海外殖民的社会背景;一方面,小说也不乏关注英国社会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财产与婚姻

关系折射出诸多的社会问题。作品以边缘人向主流社会挺近的姿态,在双重历史语境下进行着对权利的去势与挑战,实现着作者鲜明的平等意识和女性主义的价值观。夏洛蒂的小说更是以第一人称的叙事与读者成为“同谋”,叙说着女作家自身的焦虑与无奈。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夏洛蒂是试图通过她的女性文本和阴书写突破女性自身的内囿和父权制的历史语境,抵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边缘化和在语言、意识上的陌视。 肖巍《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景观》(2001)指出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它旨在批评贬低和歧视女性伦理理论,建立男女平等的伦理学说。它主要探讨的主题有政治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性伦理等。认为当代主义伦理学是批判“父权制妇女观”、继承“父权制批判妇女观”的产物。而其发展又呈现出“破”与“立”两大主流,反映出女性主义伦理学的宗旨:批判和建构。并将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的理论特色概括为:关系中的自主性;情境的氛围;经验和情感的纽带;能力和实践的支柱;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视角;性别的分析范畴。周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2004)指出女性主义批评这种外来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经过引进、本土化和科学化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出现不同的特点,经历了被拒斥到接受、落地生根直至蓬勃发展的曲折历程。认为传统文化积淀和解放后意识形态对女性的规范,都忽略了女性意识中的自住性原则;当下的社会存在和生活方式遮蔽了性别身份的存在,对于性别差异缺乏充分的认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在当时文艺批评中处在边缘地位;这三点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