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沙漠奇遇记》教案3新疆教育版(新)
- 格式:doc
- 大小:197.00 KB
- 文档页数:10
八年级语文教案:体验沙漠之旅,品味丝路文化。
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沙漠的形成原因与特征,了解丝路的历史背景与交流变迁。
2.激发学生探究沙漠和丝路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化意识的提高。
3.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准备1.学生需要提前准备一些必备物品,如帐篷、水壶、食物、防晒霜等,以备在活动中使用。
2.教师需要提前花费一定的时间准备宣传资料、有关沙漠和丝路的知识介绍、地图和影像等。
3.通过一系列的讲解和文化巡演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丝路文化。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沙漠的美丽与危险、丝路的历史与文化多样性。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
2.分组活动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擅长领域,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
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紧密合作,互相配合完成各自的任务。
3.前往目的地在前往沙漠和丝路遗址的路上,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尝试深入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4.营地建设在到达目的地后,学生需要在现场搭建帐篷、旗杆、篝火,组织起营地。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野外生存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培养自己的勇敢、耐心和毅力。
5.丝路文化巡演在营地建成之后,每个小组需要准备自己的文化巡演活动,展示丝路经济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同时向其他小组了解别的区域的文化信息,形成知识和体验互通的局面。
6.早起观景在清晨时分,小组成员需要早起观景,借助日出的美景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
同时,也要学习到早起的好处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7.回营整理活动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要整理好周围的环境和物品,把营地还原到荒漠原貌。
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分析自己在其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听取小组反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性思维、文化情感体验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了探究和实践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在跨学科合作过程中的学习和发展,增进了跨文化互动和交流的理解和情感认同。
沙漠之旅——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沙漠的形成、特征和生物群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掌握描写风沙天气、沙漠里动物的特性和生存方式的词汇。
3.培养观察、表达、创新、合作的能力。
4.阅读能力的提升:快速阅读与理解文章,贵在把握文章核心要义。
5.写作能力的提升:学习如何写出情感、议论、记叙文。
二、教学重点:描写风沙天气、沙漠里动物的特性和生存方式的词汇。
三、教学难点: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3.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方法。
五、教学内容:这是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让学生们走进沙漠之旅,探索神奇沙漠的奥秘。
本课程主题为“沙漠之旅”,以《沙漠风情》为主要课文,穿插了多个相关的课文,突出了语文的多元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涵盖了议论文、情感描写、记叙文等多种写作类型。
1.热身课前播放《神秘沙漠》的片段,让学生们了解沙漠,清楚沙漠分布范围、气候、地形、生物群落等,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面的课程打好基础。
2.预热介绍一下沙漠的形成、特征和生物群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沙漠是由于气候环境的缘故而形成的。
其特征是气候干燥,降水少,气温的日夜差距大,温度变化迅速,以及大量的风沙天气。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适应这种环境的特殊的动植物及其生存方式。
3.阅读请学生们阅读课文《沙漠风情》,尝试快速阅读理解文本,找到段落主题,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词语的含义,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其他相关的语文文章,例如《蝉鸣喧腾的沙漠》、《穿越大漠》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文章和写作方法。
4.写作本课程中,主要介绍了两种写作类型:议论文和情感描写。
先以写议论文为例,让学生们明确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概括文章的要点,分析各种细节,阐述自己的观点,结合实例进行论述。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话题,例如“人类活动给沙漠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等,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阅读材料和经验进行思考并进行撰写。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2.探究作者示异释疑的行文思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3.认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成因。
2.体会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示异释疑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沙漠(亦作砂漠)是指沙质荒漠,地球陆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
因为水很少,一般以为沙漠荒凉无生命,有“荒沙”之称。
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沙漠中还是有许多生物的。
沙漠地域大多是沙滩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经常出现。
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很少。
沙漠里有时会有可贵的矿床如石油。
沙漠气候干燥,它也是考古学家的理想之地,因为可以找到很多人类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2气候地貌与生活:热带高地和沙漠视频欣赏3、古诗中的沙漠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5、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6、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7、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8、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9、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
10、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1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12、无数铃声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1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二、感受沙漠欣赏一组沙漠图片,并用语言描绘你对沙漠的初步感受。
小结:我所看到的沙漠是空旷的、茫无涯际的、浩翰的、荒芜的、神秘的、人迹罕至的……揭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三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
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
四、初读课文,把握生字生词(边读边圈画)1.结合书下注解,借助工具书,解决书后“附录三”《字词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圈画的词语的音形义。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竺可桢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相信科学这一伟大真理。
二、学习重点1.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2.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三、学法指导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2、学会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学习说明文。
3、在品析精妙语句中,熟读课文。
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熟悉下列词语不胜其苦:(bù shèng qí kǔ)承受不了痛苦。
单枪匹马:(dān qiāng pǐ mǎ)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
也说匹马单枪。
戈壁:(gē bì)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光怪陆离:(guāng guài lù lí)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渴不可耐:(kě bù kě nài)因口渴而忍受不了。
可望而不可即:(kě wàng ěr bù kě 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接近。
即:靠近,接近。
初叶:(chū yè)指某一历史时期的最初一段。
戳穿:(chuō chuān)①刺穿。
②说破;揭穿。
文中取义②。
海市蜃楼:(hǎi shì shèn lóu)①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
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
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
古人误认为蜃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也叫蜃景。
②比喻虚幻的事物。
文中取义①。
饶有兴味:(ráo yǒu xìng wèi)指兴趣很浓。
饶,丰富。
啁啾:(zhōu jiū)拟声词,形容鸟叫的声音。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李木子教学目标浏览课文,说出文中的内容。
通过探究文中的奇妙现象,激起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说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学习其巧妙构思。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的内容。
学习本文巧妙构思,掌握其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文中的奇妙现象教具图片教学方法搜集信息法质疑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交流资料,激趣导入交流课前师生搜集的有关沙漠的资料,师适当补充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文中具体介绍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深入阅读,质疑讨论(要求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质疑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重要问题,如下列问题要尽量涉及)“魔鬼的海”这一光怪陆离的沙漠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并试着解释这一现象。
“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成因相同吗?为什么?文中的“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一句在段落中的作用?在写沙漠的两个奇怪现象时,为何先写现象,再写原因?可否调换顺序?文中开头部分写了古人的看法,有何作用?四、拓展延伸,深入探究先让学生畅谈对沙漠深入认识,师再次出示图片导入:沙漠有壮观奇妙的一面,也有狰狞可怕的一面,我们要正确认识沙漠,才能征服沙漠。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总结归纳,畅谈体验(以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假如你是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假如你是位科研人员,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假如你是位文学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假如你想学习写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板书设计:内容技巧魔鬼的海语言生动、严密海市蜃楼构思巧妙、有吸引力沙漠鸣沙摇曳。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学会从科学角度来作出解释。
2.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征,体会科学小品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色。
3.激发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重点: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
难点:对奇怪现象的解释。
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激发兴趣用玻璃杯装满水,中间放一根筷子。
请学生解释筷子弯曲现象,用物理知识来阐明其中的道理。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介绍了哪些现象,能否作出正确解释呢?板书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提出“四到”读书法(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请学生上黑板注音,让学生纠正。
强调辨析与积累。
竺可桢(zhú zhēn)唐僧sēng ) 佛教( fó) 戳穿(chuō )干燥(zào )海市蜃楼(shèn )不胜其苦(shèng 能承受)可望不可即(靠近、接近)(明朝刘基“白云上青天,可望不可即”同义:望尘莫及)描写沙漠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思考:1.古代的人说沙漠是怎样可怕?(法显说有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就要死亡;玄奘说沙永远流动,人多迷路。
)2. 课文具体介绍哪些奇怪的现象?各是什么样的?是怎样做科学解释的?(小组讨论,对照图片,板书相关内容)魔鬼的海→温度下高上低】温差光线折射科海市蜃楼→ 下低上高】学道理说明鸣沙→ 温度外力摩擦(小结出事理说明文是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进行说明的)小结,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并学会从科学角度来作出解释。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思考: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
试从文中找几个句子分析这一特点。
(多媒体展示前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讨论)1.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看不见)一只走兽(野兽)。
第八课沙漠奇遇记班级: 初二班授课时: 年月课程: 汉语授课老师:一,课题第八课沙漠奇遇记二,课时分配一共五课时第一课时讲解词语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第三课时复述课文,语言项目第四课时综合练习第五课时自读课文,口语交际三.教学目的1.知识点(一)听说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1.能听懂综合练习中的录音,做出正确答案。
2.根据口语活动的内容,能进行流利的对话和讨论(二)读写要求,以课文为中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1.学会全课文生词,能读准写对,并能理解和应用2.熟读课文,理解全课文的内容,能背诵课文,复述课文大意3.能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和语言项目的重点词语,并能说话,在生活中正确运用(三)思想教育方面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意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它们,鸟类使我们天空不再单调,鸟类让我们拥有了幻想的翅膀。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生词的用法,并能用它们来造句,能独做出综合练习和自读课文部分的练习。
2.掌握语言项目列中的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型的意思,并能用它们来造句。
难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复述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课文大意。
2.能听懂综合练习中的录音内容。
第一课时讲解词语一.教学课型:讲练课二.教学方法:讲解法三.教学手段课本书,有关文具,辅料等。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候2.由班长用汉语报告学生出勤情况,教师了解学生交作业的情况3.宣布本课的教学目标(二)复习旧课1.让两位学生背诵第六课的一,二自然段。
(三)开始新课检查生词预习情况让学生朗读生词,齐读,指名读讲解生词1.搭(动):有“支”,“架设”的意思。
例:搭床,搭车2.袭(动):冲,闯过去。
例:袭击,偷袭。
3.航(动):①船,②航行。
例:航远,夜航。
4.添(动):加,增多。
例:添加,增添。
5.返(动):回,过来。
例:返回,往返。
6.融(动): 融合意思。
例:融合,融金。
7.油亮(形):有光,闪亮。
例:油亮的头发。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学目标:1.理解沙漠中奇观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这种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写法的好处。
3.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所带有的一定的文艺色彩。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这种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写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所带有的一定的文艺色彩。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导出目标二、学:自主预学1. 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完成下列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玄奘.()戈.壁()戳.穿()万顷.()海市蜃.楼()僧.侣()(2)解释下列词语。
单枪匹马:光怪陆离:可望而不可即:2. 二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和有关参考资料填空。
竺可桢(1890-1974),家、家和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有。
3. 三读课文,回答问题,并提出你的疑问。
(1)课文里提到的沙漠里的可怕的、奇怪的现象有哪些?三、议: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中的内容。
(二)文本感知。
1.阅读第2、3两段,思考:沙漠到底是不是像法显和玄奘说的那样恐怖吗?为什么在他们看来沙漠是如此的恐怖呢?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了吗?2.阅读第4段: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思考:这一段中,作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来解释这一现象的?3.朗读第5段后思考:作者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沙漠中“鸣沙”现象的原因?4.作者解释了一些沙漠里奇怪现象的原因,你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5.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5):(三)合作探究:1.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1)“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了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
”这一句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2)文中说明“鸣沙”的成因,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3)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至八摄氏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课方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荒漠里的奇异现象》教课方案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教课目标:1、认识文章介绍的荒漠里的奇异现象。
2、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全部独特现象。
3、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的特色。
教课课时:二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2、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字词教课。
戳( chu )穿海市蜃( sh n )楼玄奘( z ng )单枪匹马:比喻独自行动,没有他人帮助。
斑驳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琐。
可望而不行即:只好够看见而不可以够靠近,形容看来能够实现而实质难以实现。
2、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1):描绘荒漠里的一些奇异可怕的现象。
第二部分( 2— 5):科学地解说荒漠里奇异可怕现象。
三、阅读第一部分。
思虑:荒漠里可怕的情景详细的表现有哪些?学生谈论后明确:先写法显和玄奘两个人物对荒漠可怕和惧怕的感觉。
而后详细描绘了他们文章中的可怕现象:荒漠中,有好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久流动着,非常恐惧;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举目远看净是沙,十分荒芜;认不出路,不过循着以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么凄惨!这些描绘让读者胆战心惊,也激发读者的兴趣。
四、阅读第二部分。
1、阅读第2、 3 两段,思虑:荒漠究竟是否是像法显和玄奘说的那样恐惧吗?为何在他们看来荒漠是这样的恐惧呢?荒漠里的一些奇异现象能够正确解说了吗?学生谈论后明确:其实荒漠里其实不像法显他们说的那样恐惧,我们的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好几次横穿荒漠,并无什么鬼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