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影验光的理论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000.62 KB
- 文档页数:3
检影验光是准确的客观验光方法。
对于验光师来说,不仅要熟练掌握检影验光的方法,而且还应掌握好检影验光的原理。
检影验光的原理是学习检影验光的基础,以往关于检影验光原理的论述大多是从光束的角度去解释的,这与我们对一般光学现象的解释并不一致。
在几何光学中,我们研究的方法一般是从光线的角度分析光学现象,那么能否利用几何光学的基本方法,从光线的角度分析检影,从而研究采用普通方法无法分析的问题呢?经过研究,笔者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视孔,如果将视孔看作是光阑,那么需要从光束的角度分析,才能解释检影的原理。
如果将视孔看作是一个几何点,那么就可以利用几何光学的知识,从光线的角度分析检影验光。
本文将详细讨论如何采用单一一条主光线分析检影验光的原理,并且以此利用几何光学的基本知识推导出影动相对速度的公式。
1 检影验光的原理检影验光的光路图如图1所示。
由检影镜发出的光,经过眼睛屈光系统的折射在眼底形成一个光斑,由眼底光斑发出的光,经过检影镜的视孔,进入检查者的眼睛。
当检影镜向上转动时,眼底光斑也会随之向上移动。
当检影镜向下转动时,眼底光斑也会向下移动。
在检影镜转动的同时,由于患者眼睛的屈光状态不同,检查者会看到逆动、顺动、中和三种不同的影动图像。
图11.1 逆动由眼底光斑发出的光会在它的共轭焦点(即眼睛的远点聚焦),同时,我们将检影镜的视孔看作是一个几何点。
如果眼睛的远点位于检影镜前面(患者的屈光不正度小于检影距离的屈光度w,w为负),由眼底光斑发出的光经过眼睛屈光系统的折射作用,再经过眼睛远点和检影镜的视孔,进入检查者的眼睛。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它的光路图如图2所示,在图中眼底光斑位于视轴之上,那么它所对应的眼睛的远点应位于视轴之下。
在检查者看来,患者眼底反光是由位于视轴之下的位置发出的,检查者就会看到逆动影动。
图21.2 顺动顺动的原理与逆动的原理相似,由眼底眼光斑发出的光线经过检影镜的视孔和眼睛的远点,此时眼睛的远点位于检影镜后面且位于视轴的下方,顺动的光路图如图3所示,在检查者看来眼底反光是由眼睛的上方发出,检查者会看到顺动图像。
检影验光的原理与方法原理:。
眼的屈光系统相当于58D的凸透镜。
如果在眼前适当位置放一发光点,其发出的发散光线经过眼折射后肯定会汇聚成一焦点(也叫像点,以下同)在眼底的黄斑部;根据光线可逆原则,黄斑部某点发出的光线经过眼折射后同样会在眼前的某一适当位置汇聚成焦点。
这样的发光点与焦点就是一对共轭点。
在做检影时我们人为地将这对共轭点位置固定下来:比如在1米处检影-----------发光点在黄斑部,焦点在1米处;(相当于远点在1米,也就是近视-1.00D)比如0.67米处检影--------发光点在黄斑部,焦点在0.67米处;(相当于远点在0.67米,也就是近视-1.50D)比如0.50M处检影--------发光点在黄斑部,焦点在0.50米处;(相当于远点在0.50米,也就是近视-2.00D)。
再通过在眼前增加镜片来改变眼内射出光线的聚散度,使射出光线在指定距离处聚焦。
检影镜射出的光线为弱发散光线,进入眼后回照亮视网膜,视网膜黄斑部必定会将光线反射回来,反射光经眼屈光系统后:1,如果刚好在检影距离1.0米聚焦,则光影不动,眼近视1.00D;2,如果在检影距离1.0米内聚焦(意思是到达检影距离前反射光已经聚焦了),则光影逆动,眼近视在1.00D以上;3,如果在检影距离1.0米后聚焦(意思是到达检影距离时反射光还未聚焦),则光影顺动,眼远视,或1.00D内的近视,或正视;方法:以一米距离检影为例1,相对暗室,客人背靠墙,直腰,平视一远方固定目标点,你与客人面对面偏侧而坐,视线等高,你眼与客人眼相距1米。
2,执检影镜于你右眼前,通过镜的小孔正对客人的右眼瞳孔观察,分别在水平和垂直方位晃动检影镜,同时观察影动的状况:1)光影不动,不需加近视片,镜片为0,则0—1.00=-1.00,说明近视-1.00D;2)光影逆动,在眼前加近视片,直到光影不动,所加的片比如为-4.00,则-4.00-1.00=-5.00,说明近视-5.00D;3) 光影顺动,在眼前加远视片,直到光影不动,所加的片比如为+0.50,则+0.50-1.00=-0.50,说明近视-0.50D;比如为+1.00,则+1.00-1.00=0,说明正视;比如为+4.00,则+4.00-1.00=+3.00,说明远视+3.00D;3,用带状光检影,先将光带转到任意位置,在与光带垂直的方向晃动,观察瞳孔区的反射光带是否与眼外皮肤上的光带平行,不平行则有散光存在,需要调整检影镜光带使两者平行,记住此光带方位为经线A,与此光带垂直的方位为经线B,再分别测定经线A,和经线B上的屈光度数。
浅谈检影验光泰兴张勤眼科专科门诊部【摘要】检影是一种他觉法测量眼屈光状态的方法,需要长期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真谛。
检影镜又称视网膜镜,检影法又称视网膜检影法。
此种检查方法,工具简单,价格便宜,检查结果也不依靠被检者的主观状态,无论被检者是儿童或智力低下者,或对主观分辨不很确切者,此法均能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检影验光;静态检影;动态检影1.检影验光概述检影验光全称为视网膜检影法,是一种客观验光方法。
是由William于1859年于偶然间所发现。
他用检眼镜检查散光眼时发现一个特殊运动的反光。
直到1873年才由Cuignet 应用于临床。
1884年Smith建议用检影这个名词。
视网膜检影法这个词是由Parent于1881年所提出。
检影是一种他觉法测量眼屈光状态的方法。
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掌握真谛。
在现代验光技术中,检影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程序。
检影法是用检影镜将一束光线投射到患者眼屈光系统直达视网膜,再由视网膜的反射光抵达检影镜,穿过检影镜窥孔(简称检影孔),被验光师观察到。
这视网膜反射光即“红光反射”,是检影分析的主要依据。
患者屈光状态不同,其由红光反射而形成的顺动、逆动也不同。
验光师分析这不同的影动,在标准镜片箱中取出相应镜片来消解影动,直到找到中和点。
用来找到中和点的标准镜片与患者的屈光状态密切相关。
检影法又称视网膜检影法,检影镜又称视网膜镜。
检影镜有两类:点状光检影镜和带状光检影镜。
2.检影前准备①验光员必须是正视眼或屈光不正已全矫。
②检影需在暗室中进行。
③检影距离固定(1米,0.67米,0.5米)。
④患者14岁以下应麻痹睫状肌,14岁以上要注视5米视标,松弛眼调节。
⑤正确调整试镜架或综合验光仪的PD,前倾角和后顶距。
3.静态检影3.1规则散光的检影静态检影是指在散瞳麻痹睫状肌或不散瞳眼放松调节下检影验光。
检影要在光较暗的验光室中进行。
散瞳检影,瞳孔较大,影动往往不易中和。
瞳孔的中央部己中和,而周边部分在逆动。
检影验光的计算方法首先,检影验光的计算方法包括近视度数的计算和散光度数的计算。
在进行近视度数的计算时,医生会让患者通过看视力表来确定其远视力和近视力,然后根据测试结果来确定最适合患者的近视度数。
而在进行散光度数的计算时,医生会通过散光测试来确定患者的散光情况,然后根据测试结果来确定最适合患者的散光度数。
这些计算方法都需要医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检影验光的计算方法还包括视轴长度的计算和瞳孔距离的计算。
视轴长度是指眼睛的前后轴长度,而瞳孔距离是指两眼瞳孔中心的距离。
在进行视轴长度的计算时,医生会通过超声波生物测定仪等设备来测量患者眼睛的前后轴长度,然后根据测量结果来确定最适合患者的镜片度数。
而在进行瞳孔距离的计算时,医生会通过专业的测量工具来测量患者两眼瞳孔中心的距离,然后根据测量结果来确定最适合患者的镜片度数。
这些计算方法需要医生具备精准的测量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最后,检影验光的计算方法还包括眼镜度数的调整和配制。
在确定了患者的近视度数、散光度数、视轴长度和瞳孔距离之后,医生会根据这些数据来调整和配制最适合患者的眼镜度数。
这需要医生具备精湛的眼镜调配技术和丰富的眼镜配制经验,以确保配制出的眼镜度数符合患者的实际需要和使用习惯。
总之,检影验光的计算方法涉及到近视度数的计算、散光度数的计算、视轴长度的计算、瞳孔距离的计算、眼镜度数的调整和配制等多个方面。
这些计算方法需要医生具备专业的知识、精准的测量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检影验光的计算方法有所了解,并在需要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进行检影验光。
检影验光结果的计算方法
检影验光是一种常用的验光方法,主要用于评估儿童、老年人和视力障碍者的双眼视力状况。
检影验光结果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光明点:使用光源将光明点照射到被检者的眼睛上,观察光明点是否清晰锐利。
2. 判断光明点的大小:通过测量光明点的大小来判断被检者的双眼视力状况。
一般来说,光明点越大,被检者的双眼视力越好。
3. 判断光明点的距离:通过测量光明点与被检者眼睛的距离来判断被检者的双眼视力状况。
一般来说,光明点与被检者眼睛的距离越近,被检者的双眼视力越好。
4. 判断光明点的位置:通过测量光明点的位置来判断被检者的双眼视力状况。
一般来说,光明点在视网膜中央的位置,被检者的双眼视力越好。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检影验光结果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判断被检者的双眼视力状况,例如使用视力表、观察光明点的颜色等。
需要注意的是,检影验光结果只是评估被检者的双眼视力状况的一种方式,并不能作为最终的诊断结果。
如果需要进行正式的视力诊断,还需要进行其他测试和检查。
教你如何检影验光学习检影验光,我们还常常从光学模型眼入手,学会观察眼底反光、影动及中和过程;然后逐步过渡到真实的人眼验光。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模型眼检影和真实人眼的检影步骤。
一、光学模型眼检影光学模型眼是学习检影法的重要工具。
模型眼结合附加镜片可以模拟各种屈光不正,供初学者练习检影。
模型眼本身无调节、无注视移动和瞳孔固定,而且屈光介质清晰,特别适合检影验光练习,允许初学者集中精力检影和矫正屈光不正。
结构上,模型眼为一中空的圆柱套筒,模仿了人眼的光学结构,其最前面是表盘(子午线标志的刻度)、瞳孔、镜片槽(供放置镜片)。
瞳孔的后面是一个正球镜,其作用等于人眼晶体和角膜屈光力的总和。
套筒的后端是一个盲端,内贴有眼底图能够产生眼底反光。
套筒的内部分可以伸缩,产生眼轴改变,相应的屈光度也就发生变化。
然而,套筒上的刻度只能大概反映其屈光状态,即模型眼上显示的度数一般不准,所以使用前必须先校正为正视眼,然后在镜片槽上放置已知镜片,模拟各种屈光状态进行检影验光练习。
(一)检影验光的一般准备(1)首先,我们要熟悉检影镜、模型眼和试镜箱。
特别要花一点时间熟悉试镜箱的配置和镜片上的标记。
正镜放在试镜箱的右边,负镜放在左边。
球镜放在外边,柱镜放在中间。
所有镜片的手柄上都有标记(+或-),通常是彩色标记(在美国,黑色标记表示正镜片,红色表示负镜片;在欧洲正好相反),镜片的屈光度数也标记于手柄上。
(2)准备软尺或者细绳,以便于测量距离时使用。
(3)准备半暗室,使我们容易看清光带,同时也能够看清镜片上的屈光度数。
(4)安置模型眼的高度,使其视轴与我们的视轴高度平行或者一致。
(二)眼底反光和影动观察步骤怎样才能找到中和点呢?假设检查者位于出射光线的光锥中,远点位于检查者之前或之后的某个位置,现在通过检影法观察眼底反光和影动;(1)首先必须观察和判断是顺动还是逆动,即远点位于检查者的前面还是后面。
(2)如果看到顺动,加正镜片。
当看到顺动时,远点位于检查者之后某处,需要加正镜片(会聚出射光线)将远点移至检影镜处,此时,可看到中和过程。
140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5·2021检影验光原理新解徐斌检影验光是一种常用的客观验光方法,实践证明,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检影验光原理,可以有效提高验光师的验光水平。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对目前检影验光原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检影验光原理进行新的解释,以期与同行探讨交流。
1 目前检影验光原理存在的问题目前常见的检影验光原理的解释(如图1)比较繁琐,而且也不全面,主要问题在于它将检影镜的视孔看作是孔径光阑,而孔径光阑的作用是限制由眼底光斑发出的光束,但是在实际检影过程中,会看到在接近中和时,顺动影动往往是一个小圆光点,随着检影镜的转动而快速移动。
显然此时检影镜的视孔不是孔径光阑,因此目前的理论是不能解释这种影动图像的。
图12 检影验光的原理2.1 检影验光的光路图检影验光的光路(如图2):由检影镜发出的光,经过眼睛屈光系统的折射,在眼底形成一个光斑,由眼底光斑发出的光,再经过检影镜的视孔,进入检查者的眼睛。
当检影镜向上转动时,眼底光斑随之向上移动,当检影镜向下转动时,眼底光斑向下移动。
显而易见,检影镜的转动和眼底光斑的移动是一种“顺动”关系。
当检影镜转动时,由于被检眼的屈光状态不同,检查者会看到逆动、顺动、中和等3种不同的影动图像。
图 22.2 影动的形成原理在检影中,一般认为眼底光斑是发光点,检查者看到的眼底光斑像的移动就是影动(顺动、逆动和中和)。
假设眼底光斑是向上箭头的图标(如图3),那么检查者看到的像就是:O点表示眼睛的共扼焦点,由光线的直线传播性质可知,在A点检查者会看到正立的像,在B点会看到倒立的像,在O点会看到被检眼的瞳孔充满光。
图 3验光师之家因为O点同时是被检眼的远点,因此在远点前检查者会看到正立的像,在远点后会看到倒立的像。
由于检影距离的要求,实际检影时检查者只能看到眼底光斑模糊的像,不能确定是正立还是倒立,只有通过转动检影镜,判断顺动或逆动才可以确定是正立或倒立的像。
检影验光法1.检影验光法是一种客观检查法,原则上医生应对每一个屈光不正的病人都应检影验光,作到心中有数,然后再根据检影度数配镜,结合自觉情况适当调整,即节省时间又易得出正确的处方。
2.设备①本法需在暗室进行,所需器械包括平面反光镜及暗室灯,以100W磨砂灯泡为好,光源放于被检者耳侧。
②被检者可用:A:睫状肌麻痹剂(散瞳验光)适用于调节力较强的青少年,检查前为使睫状肌麻痹应滴1%阿托品,日二次,连用五天,或托吡卡胺5分钟一次共5次即可。
B:不应用睫状肌麻痹剂,即小瞳孔验光,此法虽可避免因用药造成短时间的近视力朦胧,但对青少年调节紧张患者不易到达使调节充分松弛,应用小瞳孔验光,暗室应较大,以便患者能尽可能向远方注视,放松调节,小瞳验光配镜适用于18岁以上患者及一般集体屈光不正检查,或已通过散瞳验光配镜,已戴镜数年,需要重新调整者,对于首次需要验光配镜的青少年,应以散瞳验光为好。
检影验光属于客观验光法,通常用检影镜照亮被检者的眼底,用检影镜直接观察从被检者眼底反射出来的光线的聚散度,来确定被检眼的屈光状态,(正视、近视、远视)。
3. 检影验光法的基本原理检影验光是通过找被检眼的远点达到验光的目的。
远点指的是被检眼完全调节时,在空间与视网膜的共轭点。
共轭点是两个对应点和可逆点,物和像就是共轭点,检影验光的过程就是通过检影镜在空间寻找视网膜的点的过程,该共轭点就是被检眼的远点。
屈光不正:睫状肌松弛状态时,5米以外来的平行光线经屈光系统聚焦于视网膜之前或后方,称非正视眼也叫屈光不正(加眼轴与屈光力配合关系)A:正视眼:5米以外来的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在睫状肌放松状态时(即在调节静息状态下)恰好聚焦于视网膜上。
光学特点:①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②远点位于眼前远穷远,视网膜与无穷远共轭。
B:近视眼:由于眼轴太长或屈光力太强而使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的前方,称为近视。
眼轴长是因眼球过度生长,角膜曲率半径过小或晶体小造成的屈光力过强是生长不足的表现,每一种近视以上两种都可能同存在,(近一步阐述近视)光学特点:①平等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视网膜由发散光形成模糊圈。
简述检影验光的光学原理
检影验光是一种常用的眼科检查方法,用于测量和评估眼球的屈光状态和眼球的调节功能。
其光学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光的折射定律:光线从一种介质(例如空气)射向另一种介质(例如眼球组织)时,会发生折射。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光线在折射时会发生弯曲,这种折射的大小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有关。
2. 眼球的光学系统:眼球是一个复杂的光学系统,包括角膜、晶状体等组织。
角膜为眼球提供大部分的屈光度,晶状体则可以通过改变曲度来调节眼球的屈光状态。
3. 光的成像:当光线通过眼球的光学系统时,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这个实像是通过眼球内的光线折射和聚焦形成的,反映了眼球的屈光状态。
4. 视觉的解释:视觉中枢会对视网膜上形成的实像进行解释和处理,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清晰的图像。
在检影验光过程中,医生会使用特定的仪器和工具,如自动验光仪和配镜架,通过调节透镜的度数来模拟不同的屈光状态,并观察被检查者对图像的清晰度和变
化的反应。
通过分析不同屈光状态下的反应,医生可以评估眼球的屈光状态,如近视、远视、散光等,并进行相应的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