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诗歌创作艺术的现实主义个性化特质
- 格式:pdf
- 大小:396.13 KB
- 文档页数:6
臧克家(1905--)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
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
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这个时期,臧克家的诗篇幅短小,却颇具概括力。
他除有意识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
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
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除了继续做短小隽永的小诗之外,臧克家还创作了一部人物传记体长诗《李大钊》。
这部长诗从多个角度,包括战斗、家庭等方面将一个革命先驱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现出来。
臧克家的诗歌意象研究内容摘要:臧克家是一位中国韵味十足的诗人,在他的笔下,抒写了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诗歌凝重涵蓄,善于创作意象,发现意象。
常以复杂的现实生活浓缩在诗歌的艺术形象上,以独到的理论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坚实基础。
特别是他笔下的乡村景象:质朴、亮丽、沉甸甸等,具有无数反映现实的具象体,把无数的灵魂注入乡村世界,注入他的诗歌里,具有生命的景象。
关键词:臧克家诗歌意象臧克家是一位具有中国风格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歌中的乡村意象构成他情感和生存的世界家园。
首先我们要明白意象是什么?意象一词有两种说法:一是意加象,二是意之象。
意加象是我们传统的说法。
胡应麟在《诗薮》里早就说过:“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就是说,意象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处理。
意之象最早是国外的说法,指心意在物象上象征出来的一种艺术加工。
而我们一般认为,意象乃表意之象,即渗透诗人主体情意的客观事物的具体之象,是意与象的统一。
它可以营造某种氛围,创造联想的空间,是诗人情感的外化。
臧克家出生于乡村,有更多的人文社会的关怀和乡村经验。
一、运用象征性意象。
象征性意象使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感性形象的有机统一,它以整体性的结构出现在诗中。
如体现他生命本质的作品《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坚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作者塑造了一匹不堪负重的老马形象,“老马”就是苦难人民的具象。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低下”“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这不仅仅是一匹老马的形象,作者应用实景联想到当时的苦难的民众,在国民党统治的军阀混乱时代,命运悲苦的民众就如这匹老马。
臧克家笔下的老马显然成了坚忍主义农民本性的象征。
这里是一种象征性意象。
二、在营造的氛围中,创造联想的空间。
诗歌的写作有时不如散文那么充分饱满,往往有跳跃性的,断断续续的,往往留出艺术的空白,制造形象的残缺。
臧克家:现实主义与中国风格吕进(西南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重庆400715)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来说,臧克家是一个丰富的存在,他的文学活动长达70余年。
2002年底面世的《臧克家全集》共有12卷,近630万字。
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一页,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
臧克家以新诗名世,但是,被诗名遮掩了的散文也有很高成就。
应当说,在创作的时间和数量上,他的散文是与诗平分秋色的。
包括《野店》、《蛙声》、《山窝里的晚会》、《海》、《炉火》、《我的诗生活》在内的散文和回忆录,是留给散文评论界的一个大题目。
晚年的臧克家,年老多病,不能接触新鲜生活,因此“老来意兴忽颠倒,多写散文少写诗”。
“我大力抓住了散文,以抒发我的诗的情趣。
”[1](第10卷P700)臧克家的诗,很少散文化的倾向;他的散文却寻求着诗化——内中都蕴涵着诗魂,这就确立了臧克家散文的品位。
有的偏爱者甚至有“文胜于诗”的说法。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始,臧克家也拿起了旧体诗笔。
他说:“有些境界,用新诗写出来淡而无味,如果出之旧体,可能成为精品。
”[1](第10卷P704)他的旧体诗,绝句居多,真挚,灵秀,不用典,不一定拘泥于固有格律,颇为同好称道。
“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书怀》),“诗情不似潮有信,夜半灯花几度红”(《灯花》),“摩肩不识面,但闻报数声”(《早出工》),都是名句。
《老黄牛》中咏牛,咏人、夫子自道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更成了报刊新闻报道、摄影美术作品的常见标题——以至使许多人误以为古诗名句。
臧克家也是有影响的诗歌理论家。
自古中国的诗评即有两类:诗人谈诗和理论家谈诗。
臧克家的诗评自然属于前者。
从1934年在《文学》上发表《论新诗》开始,臧克家的诗论有几十万字:有诗论,有诗人诗作论,也有古典诗词歌赋的鉴赏。
他的论文,是诗的理论,也是诗一般的理论,不发空论,不摆架子,亲切纯朴,生动活泼,文采独具,由于是“长期诗歌道路跋涉中的体会和心得,其经验的切实、审美的精微、评价的深致、感情的浓厚,以及表现中的文采和独特风格,却是一般纯理论性文章难以企及的”[2](P415)。
浅论臧克家诗歌的艺术特色臧克家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也是迄今为数不多的老作家之一。
这位“世纪诗翁”从开始学写新诗至今,已有80 年的创作历程。
论艺术生命的持久,创作内容之丰富,作风之严谨,技巧之娴熟,语言之精练,都具大家的风度。
曾被朱自清称自臧克家先生开始,“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并且赢得了“农民诗人”“乡土诗人”的称号,从此,一举成名,蜚声诗坛。
出版有《从军行》《淮上吟》《臧克家诗选》和人物传记长诗《李大钊》等。
一、臧克家诗歌的创作内容臧克家是位贡献卓著的人民诗人。
其创作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无人可比;他所代表的那种贴近现实的风格更是谁也不可替代的。
臧克家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艺术个性驰誉中外。
他的诗大多精巧工炼,不会博大雄健之作;多以抒情短诗闻名于世,不会洋洋洒洒的长篇叙事诗。
他诗歌的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诗人凭借对生活深刻痛切的感受和体验,将现实中人和物的本质特征,形象地展示出来。
脍炙人口的《老马》一诗,体现了《烙印》的特色:“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诗中采用了象征、隐喻手法,以马喻人,又以人的思想感情拟写马,达到了象征与写实的完美统一。
2.以热情的笔触歌颂了民族解放战争。
诗人在《从军行》的《序诗》里唱道:“诗人啊,请放开你们的喉咙,/ 除了高唱战歌,/你们的诗句将哑然无声。
”这是诗人激情的自白,也是对沸腾现实发出的战斗号召。
从《古树的花朵》对爱国将领范筑先的抗日行为发出了由衷的礼赞,表达了中国人民大众誓死抗战的心声,是他在这一时期诗作中最中心的主题。
3.揭露了黑暗现实。
40 年代中期,由于国民党统治区寒冷窒息的政治空气、民不聊生的现实和万众切齿的情绪,都给诗人以教育。
二、臧克家诗歌的艺术特色臧克家成为三四十年代令人注目的诗坛新秀,自出版诗集《烙印》之后,初步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个性。
臧克家的主要作品引言臧克家,1920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思想内涵,为中国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深入探讨臧克家的主要作品,分析其文学风格和艺术价值。
一、《山村春色》《山村春色》是臧克家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通过描写一个贫穷山村的故事,展现了农民艰辛的生活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1 动人的情感描写臧克家在《山村春色》中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使读者对贫苦农民的处境产生共鸣。
他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景和人物的内心活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困境的忍耐。
例如,“夜空中的明星,微弱而近,天宇透亮,村寨显得更是静穆”(臧克家,《山村春色》)。
1.2 社会现实的反映臧克家借助身临其境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
他对贫苦农民内心的戏剧性冲突和家庭场景的生动描写,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乡村的辛酸与渴望。
这种真实的描写让读者对社会责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臧克家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描写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湖北的城南街区为背景,展现了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和努力追求幸福的精神。
2.1 平凡人物的伟大臧克家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普通人民的艰辛努力和无私奉献。
他将目光聚焦在普通百姓身上,以平凡的人物展示伟大的品格和坚韧的意志。
他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琐事和命运抉择,使这些普通的人物在读者心中获得了伟大的意义。
2.2 回忆与历史的交融臧克家在《城南旧事》中将个人的回忆与历史的记忆相融合,通过对旧时代的描绘,唤醒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他巧妙地运用叙事手法,纪实与虚构相结合,使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三、《草木春秋》《草木春秋》是臧克家所著的一部散文集,该作品以自然为基础,展现了生命的无穷魅力和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3.1 自然的美妙描绘臧克家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然界的美妙景色。
他深入审视自然界的万物,描述了四季更迭、花香鸟语、山水如画等自然景观。
臧克家的抒情风格章亚昕臧克家的抒情风格,在于写实与古典的结合。
随着时世的变异,诗人与时俱进,摆动于写实与古典之间,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写作时期,这也就造成了抒情风格的动态性。
一、古典与写实的结合:臧克家的校园写作。
大革命失败后,有许多革命者转移到了革命文学这个新的文化阵地。
臧克家也一样,通过校园而走进了诗坛。
但是与其说他是校园诗人,不如说校园成为诗人走向诗歌的契机。
从参加大革命的战斗者,到成长为抗日战争的战地诗人,对于臧克家而言,上大学这段犹如世外桃源的学习生活,恰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由于在校园学会写诗,昔日的战士便有机会成为大时代的歌者。
1929年夏天,臧克家考入大学补习班;1930年到1934年,臧克家在山东大学中文系追随恩师闻一多学诗。
20世纪20年代的大学校园多是新文学的摇篮,青岛的作家学者群也以大学教授为主力。
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是著名诗人闻一多,他曾经加入的清华文学社,更是现代诗坛的重镇。
闻一多慧眼收高徒,自然成为新诗史上的一篇佳话。
因为写在试卷上的三句杂感,诗人臧克家考进了山东大学。
考上了山东大学,臧克家才成为著名的诗人。
这三句神奇的随感,像《天方夜谭》中“芝麻,开门!”的咒语,它是:“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闻一多就是冲这三句话,收了他为门下弟子。
臧克家说:“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而内容却不简单。
它是我尝尽生活的苦味,从中熔炼出来的哲理,也是我在武汉大革命失败之后,极端苦痛而又不甘落寞的一种无可如何的悲痛消沉心情的结晶。
”而1927年闻一多自己,也曾经在武汉北伐革命军政治部工作。
正是这种类似的感情经历和共同的生活经验,才使三句话成为连接两颗心的桥梁。
此后,无论闻一多的办公室还是他的家中,都可以常常看到臧克家的身影。
而臧克家用三句杂感打开的艺术宝库,就是闻一多的《死水》。
臧克家熟读《死水》,诗集里的二十八首诗,他一口气反复捉摸了好几年,几乎每一篇都能背诵。
关于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资料摘要:一、介绍臧克家及其作品背景二、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主题及结构三、解读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独特之处四、探讨作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五、总结臧克家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正文:一、介绍臧克家及其作品背景臧克家(1905-2004)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曾用名臧瑗仲。
他自幼喜爱文学,曾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与鲁迅等人有过密切交往。
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对臧克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3年,臧克家创作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以表达对鲁迅的敬意和怀念。
二、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主题及结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首抒情诗,主题围绕着对鲁迅的缅怀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诗中通过对比“有的人”和“有的人”,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全诗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描述了鲁迅逝世后的感慨、对鲁迅个人品质的赞美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三、解读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独特之处1.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比“有的人”和“有的人”,突显了鲁迅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
这种对比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彰显了主题。
2.抒情诗特点:作品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敬仰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设问、借景抒怀等,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3.现实主义风格:臧克家在诗中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切和对人民命运的担忧。
这种现实主义风格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探讨作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
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臧克家诗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丁尔纲·摘 要:在五四文学革命大潮中,彻底砸烂了旧诗的枷锁,奉西方自由诗为楷模,新诗取得了赫赫业绩。
但也丢掉了以民族化、大众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
崛起诗坛的臧克家,继承古诗与民歌的优秀传统,学习五四新诗的长处,汲取新诗效法西方的经验教训,从创作到理论,全面建构新诗的中国特色:把鲜活的人民口语提炼成诗语;大致押韵,大体整齐,形成新诗的“外在的韵律”;追求形象化,着力推敲千锤百炼,托物寄意,借事传情,以丰厚的生活积累、正确的思想、燃烧的感情和严谨的态度创造典型的意象与意境,尤其注重塑造“典型的人生的形象”,建构起新诗的“内在的韵律”。
这些成就,使臧诗成为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臧克家就是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
关键词:臧克家 新诗 中国特色 奠基者 开路人中国诗歌的蜕旧出新,始于带改良色彩的1868年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口号和1899年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口号的提出。
但真正意义的“诗界革命”,则始于五四新文学运动。
其总口号当然是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所提出的: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诲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其历程大体分新诗尝试期(1917—1919)与新诗鼎盛期(1919—1927)两个阶段。
前期解决了用白话取代文言写诗的问题;后期才真正显示了新诗创作的实绩:不仅形成了从表现人生为主到表现工农为主的现实主义新诗,从表现自我为主到表现“大我”为主的浪漫主义新诗两大诗歌主潮;还次第出现了从象征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其他诗潮。
胡适、郭沫若、刘半农、刘大白、闻一多、冰心、朱自清、徐志摩、李金发、蒋光慈……等诗坛星座,就是其建树的辉煌标帜。
对五四新诗,著名诗评家吴奔星生前有个总体评价:“比较重视新诗的现代化,而忽视了新诗的民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