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黔中经济区引领下的贵州城镇化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5
贵州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贵州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贵州要走向现代化,城镇化是重要的发展战略选择。
【关键词】贵州城镇化经济发展
一、引言
城镇化,即城市化,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在人口、资源等要素向城镇流动、聚集或城镇自身的发展及素质提高,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进一步分工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及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为与国家公布的正式文件的提法一致,本文涉及的“城镇化”与“城市化”是同一个意思。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状况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较低,可以说,经济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城市化实现的历史。
栗战书指出:贵州未来最具潜力的发展动力在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也在城镇化,抓城镇化就抓住了投资拉动的助推器、抓住了加速发展的牛鼻子。
从做好“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的需要来看,贵州贫穷,表现在农村,根子在城市,根本出路在城镇化。
本文采取对比法,从贵州与全国部分省市的数据对比,为分析贵州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作铺垫。
对城镇化水平的衡量,采用城。
推进黔中经济区的建设思路和政策建议作者:张晓阳来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第01期摘要:贵州经济发展长期处于欠发达、欠开发地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严重滞后。
当前,已经进入国家规划层面的“黔中经济区”建设,为贵州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贵州应当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黔中经济区”的早日形成和科学发展,这对贵州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推动贵州总体上由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转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黔中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战略机遇;政策建议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Qianzhong Economic Zone(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04, China)Abstract:The Economwhose main reason l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stays behind. Currently, the construction of “Qianzhong Economic Zone” entering national planning provides a significant strategic opportunity for accelerat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Guizhou, which Guizhou should grab, take effective steps to promote the early formation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Qianzhong Economic Zone”. This is enormously strat egic for Guizhou re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pecially boosting Guizhou transition from agricultural to industrial civilization.Key words:Qianzhong Economic Zon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strategic opportunity, suggestions中共贵州省委十届九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加强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明确将按照以贵阳为中心、迅速培育黔中经济区的原则,不断优化城镇发展布局,加快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梯次明显、优势互补、辐射作用较强的城镇体系。
贵州城镇化发展研究摘要: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而城镇化的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和主要潮流。
而处于中国西南的贵州省的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差距大约在15年左右。
城市化水平的滞后已然成为了贵州省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飞跃的瓶颈。
放眼未来,城镇化是贵州省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战略支撑。
鉴于此,有必要对贵州省的城镇化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推动贵州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城镇化发展目标,实现城镇化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三非城市偏向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最早提出“城镇化”概念是西班牙的工程师赛达(A. Sedan),他于1867年在其著作《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中提出“城镇化”,目前这一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
城镇化道路在国外开始的比较早,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城镇化水平,基本完成了城镇化的进程,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因此国外对城镇化的研究时间早、范围广、程度深。
到20世纪60年代城镇化进入系统研究阶段。
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过程的轨迹是一条被拉长的S型曲线”,并且将城市化进程大致划分三个阶段。
80年代后,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新兴的亚太地区,各国学者从国际化的角度来确定那些对经济转变有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沙利文从经济学角度对城市的地租与土地利用等经济问题,以及城市贫困、种族隔离、教育与犯罪等社会问题都给予透彻的分析,并对城市问题的相关性进行了探究。
而进入90年代以后,各国学者加强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推进,我国城镇化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对城镇化的研究也大量开展起来。
这方面可供借鉴的研究较多。
汤安中(2009)研究认为“城市化问题归根结底是怎样使农民变成城市居民问题”。
城镇化是指人口和经济资源向城镇转移,城镇不断扩大的过程。
由于历史原因,上世纪末,贵州城镇化姗姗来迟,城镇人口少、规模小、基础差、实力弱等问题十分突出。
至今,贵州城镇化率仅为30%,低于全国平均17个百分点,在全国处于最低水平。
城镇化发展滞后,导致了贵州农村农业人口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协调、经济发展缓慢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新时期,贵州吹响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进军号角,重点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提上了贵州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
一、城镇化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对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会产生重大作用。
第一,城镇化有利于促进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贵州落后的主要症状在农村,农村落后的主要原因在城镇,解决农村落后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城镇。
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早已做出了二元经济的消解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经济发展的结论。
目前,贵州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仍相当落后,在贵州4000万总人口中,有2800万人口沉淀在农村。
2009年贵州农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比重仅为14%,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的比重则高达71%,这充分反映了贵州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落后程度。
因此,将农村农业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是目前快速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其重要的作用表现为:一是解决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减少农村人口和劳动力,有助于提高现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且,输出的劳动力还会将收入的一大部分反哺农村,增加了农民的人均收入。
二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后,不同程度地会增长知识和提高劳动技能,返回家乡的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当地发展经济和带头致富的能手,普遍提高了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三是有利于减轻农村的生态压力。
贵州土地资源有限,大量人口沉淀农村,为了生产和生活,必然乱开乱垦、乱砍滥伐,造成山林破坏、水土流失。
贵州工业经济与城镇化进程作文《贵州工业经济与城镇化进程篇一《贵州工业的崛起》贵州,以前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个山多的地方,感觉和工业啥的不沾边。
但这几年,贵州的工业经济那可是像小火箭似的往上蹿。
就说我有次去贵州的一个小镇,以前那地方就只有一些零散的小作坊,做着些粗糙的手工制品。
但是等我再去的时候,哇塞,大变样。
一路上看到新建了好多厂房,那一排排的建筑就像整齐列队的士兵一样。
我还溜达到一家生产电子设备的厂子里去瞧了瞧。
之前这地儿可都是农田呢。
这厂里的设备都老先进了,好多都是我没见过的高科技玩意儿。
厂里到处都是忙碌的工作人员,他们熟练地操作着各种仪器。
从物料的引进,到产品的组装,再到最后的检测,一环扣一环。
我问了一个在那工作的小哥,他跟我说现在这厂子里的订单可多了,什么北上广深都有客户要他们的产品呢。
这贵州的工业变化可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啊。
这工业发展起来了,那就像是给城镇化的列车加足了马力。
篇二《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生活》贵州工业发展起来带动城镇化进程加快后,人们的生活那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还拿那个我去过的小镇举例吧。
以前镇上的路坑坑洼洼的,一下雨全是泥。
现在呢,宽阔平整的马路四通八达。
路两边那些店啊,一家比一家看着洋气。
以前镇上就那么一个小超市,东西还不全。
现在呢,大商场都盖起来了,里面什么东西都有得卖,从时髦的衣服到精致的小摆件。
买东西的人也是熙熙攘攘,热闹得很。
而且娱乐活动也多了不少呢。
以前大家吃完晚饭也就是聚在一起唠唠嗑,现在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场里的儿童游乐区。
我就见到几个大妈在商场门口商量着是去看电影还是带孙子去游乐区玩呢。
这种新变化谁能不喜欢呢,这城镇化进程一加快,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土里土气的小镇子咯。
篇三《工业与城镇的美好未来》贵州的工业经济和城镇化如今就像是一对好伙伴,手拉着手大步向前走。
还回到那个小镇子去看,随着工业越来越发达,以后的城镇肯定更有看头。
估计马上就能看到一些更好玩更现代化的东西了。
推动贵州城镇化的财政政策思考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表现是一致的。
贵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比较低,以公共财政理论为依据,掌握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财政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财政政策杠杆作用对城镇化建设产生作用,以此促进贵州城镇化进程。
[关键字]城镇化经济发展财政政策贵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比较低,政府应充分发挥经济发展较快的黔中的辐射作用,尽快建设黔北经济协作区,积极推动毕节、六盘水、兴义等能源富集区的可持续发展,支持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民族地区的跨越发展,按照“黔中带动、黔北提升、两翼跨越、协调推进”的规划,构建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以公共财政理论为依据,掌握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财政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财政政策杠杆作用对城镇化建设产生作用,并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以此促进贵州城镇化进程。
一、城镇化理论概述1、城镇化主要是指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镇转化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经济城镇化。
第二、人口城镇化。
第三、城市建设和生活环境城镇化。
第四、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
2、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经济城镇化的直接结果表现为人口城镇化,即乡村人口不断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因此城镇化率的高低通常能反映城镇化的发展水平。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二、贵州城镇化现状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贵州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中之重和重要途径之一就有城镇化带动战略。
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对转变贵州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贵州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起到“引擎”的作用。
据上表数据,2000年贵州城镇化率仅为23.87%,十年后的2009 年贵州省城镇常住人口有1135.22 万人,城镇化率也仅为29.9%,比2000 年只提高了6 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西部大开发实施,贵州省城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黔中经济区略论作者:冯永辉钱龙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3期[摘要]贵州是全国贫困面最大的一个省份,是典型的欠发达、欠发展,欠开发区域。
贵州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远远滞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达15年。
贵州应紧紧抓住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快打造区域性的增长极,形成黔中经济区,发展黔中城市群,带动全省经济奋力崛起,实现贵州三化建设历史性跨域。
本文重点分析归纳了黔中经济区的基本情况和优势,论证了打造黔中经济区的必要性,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黔中经济区;增长极;政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41-02黔中经济区这个概念并非新近才有,陈钊(2004)①在其《发展西部经济核心区的对策》一文中,已经对比分析了包括黔中经济区在内的西部10个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10个经济核心区的实力。
然而,黔中经济区由理论概念变为政府决策却是发生在最近两年。
2010年6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黔中经济区名列其中,成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18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
2010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中,黔中经济区被列为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的12个重点经济区之一,被定性为第三层次的区域性增长极。
2011年3月,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黔中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2012年,国发二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层面对贵州发展经济,建立黔中增长极的高度重视。
文件指出要把黔中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
巩固贵州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地位,打造三个示范区: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
贵州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发展机遇,全省上下必须紧紧把握这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奋力推进贵州奋力崛起。
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探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本文以贵州省为研究区域,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为指导原则,以“创新、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以构建产城互动、环境宜居、人民富足的绿色城镇、美丽乡村为目标,突出贵州省的山地特色,分析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以及问题,从人口、产业、空间、生态环境、人文情怀角度提出贵州省新型城镇建设化的发展思路。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以来,党中央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建立环境宜居、开放和谐、共享创新的新型城镇。
贵州省地处西南腹地,有其独特的省情,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
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贵州城镇化发展的现状贵州省贵安新区、遵义县、玉屏自治县、湄潭县四县区于2015年11月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这一政策的实施加快了贵州省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贵州省政府根据本省省情提出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
本文主要从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城镇化角度来探讨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从人口城镇化角度来看,2015年贵州省城镇人口万人,全省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化率为%,比2000年提高了个百分点。
但与%的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产业城镇化角度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三大产业产值比重进一步调整,2000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015年贵州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为::。
二是第二、三产业中就业人口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下降,比重由2000年的%降至2014年的%,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上升,由2000年的%和%分别上升至2014年的%和%。
黔中城市群的理解
贵州将以黔中城市群为重点,加快构建贵州特色网络城镇化体系。
在2010年11日召开的贵州省城镇化推进大会上,贵州将走一条差异化、非均衡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重点支持以贵阳为中心,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为支撑的黔中城市群加快形成。
黔中城市群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区,处于成渝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昆明都市圈和南宁都市圈的中间,规划范围涉及贵阳、遵义、安顺、毕节、黔东南、黔南等6个市(州)及贵安新区的33个县(市、区),对西南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当前世界大变局的背景下,在一带一路、内外循环等多重国家倡议和战略的加持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启动,也意味着中西部城市群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期。
黔中城市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翘楚,已经成为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黔中城市群是带动贵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要支撑。
黔中城市群建设对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浅析黔中经济区引领下的贵州城镇化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城镇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推进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适时提出了黔中经济区的规划构想。
按照这一规划要求,贵州将以黔中经济区为核心,以贵阳——遵义、贵阳——安顺、贵阳——凯里、都匀为轴线,若干区域中心城市组团发展的山区特色城镇体系。
充分利用该区域内具备较好的交通和经济基础,将黔中经济区打造成为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的重点经济区,并以黔中经济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黔中经济区的打造,体现了贵州通过城市化,调整全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动经济大发展的战略意图。
通过黔中经济区的构建,着实积极稳步推进贵州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经济发展城乡统筹一体化正文城镇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科学发展观中的五个统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城乡统筹,城乡统筹即使城乡一体化思想的一个最明显的体现。
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是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体现。
城镇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镇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对于城镇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变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黔中经济区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实现经济社会整体大发展而提出来的。
贵州省委十届九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明确将按照以贵阳为中心、迅速培育黔中经济区的原则,不断优化城镇发展布局,加快形成一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市为基础的梯次明显、优势互补、辐射作用较强的城镇体系。
黔中经济区,包括贵阳市全部和遵义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部分地区,划分为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以内的核心圈,距贵阳环城高速公路约60公里的带动圈,距贵阳环城高速公路约120公里的辐射圈。
六盘水市、黔西南州、毕节地区、铜仁地区要结合各地实际,以政府(行署)所在地为中心组团发展,带动形成区域城市集聚区。
与此同时,以县城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产业支撑、富有地域特色、人居环境良好的小城市、小城镇。
7月份在北京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黔中经济区已被列为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的“重点经济区”。
现在将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谈我所认识的在黔中经济区框架下的城镇化。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原因(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省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加快城镇化进程至关重要。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体现。
城镇化水平低,就难以实现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城镇化水平低,已经严重制约我省实现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抓手。
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加快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农业化进程,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资源的集约使用和技术创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结构的合理布局,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
二、黔中经济区与贵州城镇化(一)以黔中经济区为龙头,促进区域经济竞相繁荣发展在贵州“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把黔中经济区作为“十二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准确定位区域功能、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中部崛起、带动全省和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把黔中经济区建设成为全省工业化的带动区和城镇化的核心区。
根据黔中经济区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集运和码头、机场等大型交通设施为依托,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带,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按照500万人口远景目标,把贵阳市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及物流集散基地、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全力打造做强核心圈,加快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带动圈,逐步拓展辐射圈,以贵阳连接周边地区的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依托,建设一小时经济圈,增强黔中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推进遵义市、安顺市、都匀市、凯里市融入黔中经济区。
推进六盘水市、兴义市、毕节市、铜仁市结合各地实际组团发展。
大力培育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二)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路网基础设施建设。
以城市综合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加快建设快熟铁路体系,增强城市之间的连接通道。
加强各区之间的联系,着实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
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坚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系统化、网络化、立体化建设市政公用设施。
加强供水设施、节水系统和水源工程建设,确保每个县城及县级以上城市有一座中型以上水库或几座重点小型水库,确保每个乡镇有一个以上小型水源供水工程,切实满足城镇居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促进城市公交向郊区和农村延伸,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乡乡通公交。
提高城镇燃气普及率和供应保障率,完善供电网络和信息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人口管理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
加强地下管网建设,统筹协调各类工程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鼓励建设地下公共管沟,完善防洪、排涝、人防、防震减灾和公共消防等设施。
加快城镇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突出自然环境特色,鼓励创建生态示范城市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示范县,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
保护好城镇饮用水源地和城镇中现有的河流、水塘湿地,严禁破坏自然的开山、毁山、毁林行为。
实行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和垃圾分类收集,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到2011年生活垃圾处理实现“一县一场”,建成一批重点建制镇、工矿区、旅游景区生产生活垃圾填埋场。
加强农贸市场和公共厕所建设。
加大机动车尾气、饮食油烟、建筑扬尘和噪声等综合整治力度,到2015年全省县城以上城镇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超过300天。
加快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按照城镇发展需要,扩建一批、新建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确保长期居住在本区域的所有适龄儿童都有学上。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到2012年创建60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在贵阳市花溪区集中帮助省属高校搬迁扩建,其他城市也可以集中建设高校集聚区。
加快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心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一步健全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
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和家政服务,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
统筹规划和加快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体育馆(场)、文化广场、城镇绿地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
加快改善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
大力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为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的进城务工人员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通过新建、改建、购置、租赁等方式筹集廉租住房房源,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现有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有效整合资源,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异地移民搬迁,搞好50户以上村寨内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编制实施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为契机,加快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大力实施粮食增产工程、超高产示范工程、粮油产业化工程等重点项目,优化品种结构,普及良种良法,强化科技支撑,保证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继续抓好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示范带。
加快发展农产品、畜产品、中药材等加工业,推进农村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建成一批集现代农业经营展示、农业劳作体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观光农业示范基地。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新格局,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
调整和优化工业区域布局,规划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进各类开发区扩区调位,大力发展煤炭、电力、烟酒、化工、冶金等重点支柱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中药、特色食品、旅游商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立足我省经济长远发展,着眼形成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发展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强化政策支持,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信息网络、节能环保、生物育种、航天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链、集聚区和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
围绕建设泛珠至东盟国际旅游大通道,抓好一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旅游服务设施项目、旅游景区景点项目和旅游娱乐项目建设。
遵循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突出地域化与个性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和会展等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骨干企业,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农业服务、交通运输、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大中城市要大力发展特色街区、商务楼宇和服务经济,努力建设一批具有产品特色、经营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的综合性或专业性商业街区,形成服务业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紧密结合的重点商务区。
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坚持“责权统一、重心下移”的原则,加快强县扩权改革,赋予县级党委和政府更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权。
把发展县域经济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从当地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出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
依托县城、重点小城镇和各类开发区、大企业,大力推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贸易集散地和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