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15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的命运大都是多灾多难。
本文分析了作者对这些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接露,主要论证了这些知识分子悲剧命运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关键词]鲁讯知识分子形象鲁讯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现代中国最具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他在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命途多灾,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
通过描写他们的悲剧命运,鲁讯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努力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虽有同情,但同时也有批评。
通过他们,揭示了近代文学史中,知识分子在作为弱国子民的悲哀几对东西方文化的反省与选择的双重重负下,觉醒、挣扎、辗转、不屈不挠地探索革命道路的历史,给我们探索知识分子道路以有益的启示。
二、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鲁迅在谈到他怎么做起小说来时,曾说他是“抱者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出于此,他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是说,他小说的主人公多选取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痛苦,生活十分不幸;鲁迅希望唤醒人们起来改革这痛苦的人生。
虽然有批评,但更多的是同情。
即便是对待孔乙己这样一类思想毛病较严重的知识分子,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的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狂人”的形象是一个“迫害狂”的真实形象,是鲁迅着意创造出来的一个“精神界之战士”的真实形象。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这个艺术形象的出现标志着鲁迅对中国革命问题的第一个重要的探索。
鲁迅《狂人日记》中,紧紧抓住“迫害狂”这一特点来写。
狂人,诚然是鲁迅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艺术形象来塑造的。
他希望在“风雨如晦”的这个时候,在“决无窗户”的铁屋子开要闷死人的这块地方,出现精神战士,能够大喊起来,惊起昏睡着的人,是他们从麻木、昏暗中奋醒起来,“出于荒寒”而进“于善美则健”,以“毁坏这铁屋”,以掀掉着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席,毁坏安排这人肉筵席的厨房。
目录一、有启蒙思想与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1二、在社会生活中挣扎的平庸文人------------------------------------------------2三、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 3四、深染恶习的腐朽文人--------------------------------------------------------4五、总结----------------------------------------------------------------------5六、注释及参考文献-----------------------------------------------------------6内容摘要:“五四”时期,鲁迅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其中尤以描写他们因婚恋不能自主的痛苦者为众,也有不少是反映他们失学、失业以及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和苦闷的;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却是着眼于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并包蕴着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
本文把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划分为四大类,以前两类为基本依据,结合鲁迅的作品,通过对每类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初步探究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独特之处以及鲁迅先生对知识分子所处的社会地位,即肩负的历史责任,所面临的生存境地,所觅得的人生出路若干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启蒙思想;平庸主义;牺牲品;腐朽文人Abstract The "May fourth" is period, Luxun’ is fast to regard knowledge numerator living as the novel of the topic too much, among them particularly then describe them because of the Marriage can't independent pain and sufferings for people , also have the not a few is to reflect they drop out of school, unemployed and meet rejection everywhere in the society with the depressed of, fast knowledge in Luxun’s numerator topic novel, is a relation to fix attention on in them with feudal system to display the society life primarily and however of, the history function that is molecular to the knowledge considers. This text divides the line cloak-and-dagger knowledge in the artistic in fast Sir in Luxun’s numerator image as the four major type, past two analysis for is basic basises, combinative fast work in Luxun’s novel , passing to each typical knowledge numerator image, the first step investigates cloak-and-dagger artistic in fast Sir in Luxun’s inside knowledge numerator image of special impose and fast Sir in Luxun’s knowledge numerator a history for of social status, then carrying duty, the viewpoint that exist a life for, find exit some problems that face.[Key words] Luxun’s novel ;Knowledge numerator;Image;Enlighten the thought;Mediocre doctrine;Sacrifice the article;Rotting scholar浅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张在成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始终是其文学创作关注的一大重点。
浅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先生真实的描述了旧中国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他们的命运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很多,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是代表人物。
这些人物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但都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露,特别是对当时的科举制度的强烈抨击。
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这个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形象也受到了黑暗社会的摧残和迫害。
这些形象憎恶黑暗的社会,他们有极强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震撼着每一个人。
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知识分子在任何历史阶段,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层,而任何一个反动统治阶级总要造就和网罗一批知识分子,作为剥削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利用科举制度,诱使知识分子走上追逐功名富贵的道路,充当他们统治人民的鹰犬。
但是,大多数考不中的人们,却被他们造就成一无所有的废料,如果出身贫穷或家境破落,那就要潦倒终身,落魄而死。
孔乙己和陈士成都是在后一条路走向终点的。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
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情了受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下面具体分析这两知识分子:孔乙己是一个辛亥革命前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提要:“五四”前夕至1926年间,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三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一是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一心求功名的封建文人,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牺牲者;二是灵魂完全腐朽的,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肚子男盗女娼的文人渣滓,他们是封建制度的追随者;三是具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是封建制度的反叛者,也是鲁迅笔下最重要的知识分子形象。
另外,鲁迅在他的叙事性散文中,同样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成长的轨迹。
关键词:知识分子觉醒深思思想性个性解放反叛鲁迅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最杰出的继承者,也是现代现实主义的创造者。
他把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引进文学创作领域中。
在他的笔下一尊尊典型的人物塑像,展现在读者面前,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殿堂,构成了一道不朽的壮丽景观。
鲁迅的小说中一大重要题材就是知识分子生活。
他的笔下塑造了以下三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一、在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
如孔乙己(《孔乙己》),陈士诚(《白光》)等,这些落后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受到鲁迅的非常关注。
鲁迅在鞭挞他们的灵魂时,也对他们怀有一定的同情心,因为他们也是受了毒害的被侮辱被损害者,是被封建制度吃掉的一类。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
他曾热衷科举,一心想上爬,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落到了即将求乞的地步。
他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
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
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伤疤——“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立刻颓唐不安。
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他和一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一样,鄙视体力劳动,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不会营生。
他以“君子固穷”为戒律,却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最后落到打折腿的惨境。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字数500字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是一个经典而又有深意的人物形象,他们多以重视自身文化修养,拥有深厚的精神底蕴,文学才华开阔的眼界。
他们崇尚清新的美学追求,厌恶俗套与浅薄无用之事,勤奋努力,追求完美。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们大多有着超凡的才智,并以此得到他们全面的博学,在思想上都有着独特的思考,充满了洞察力与智慧力量。
他们有着宽广的视野,能够从全方位的角度把握大局,用理性的观点阐述问题,思考问题,以探究真理。
同时也有着敏锐的品识,通过分析对事物的观察,能够洞察复杂的社会关系。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们,不仅表现出才智与博学,更表示出他们心中所拥有的远大理想,他们以智慧与勇气,不断去追求真理,努力去追求完美,勇敢与坚守,他们是鲁迅小说里最让人称道的人物之一。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孤独者的悲剧人生一、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鲁迅是一个世纪以来的一座文学丰碑,他以其思想的冷静深邃和艺术的独创和成熟,为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扛起一面大旗,站在世纪之交,肩负黑暗的闸门,用力揭出国人灵魂及传统的一角,“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的《南腔北调·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达到用文艺来教育人的思想作用,进一步改造国民劣根性的目的。
在他的小说中,史无前例地把生活于恣睢麻木之中的平凡的农民甚至是破落形象的农民搬上历史舞台,为中国现代文学阵廊增添了一组卑琐、丑劣又可以当作镜子观照国人灵魂的丰满文学形象,也把小说的地位和主题意识抬高到一个新的历史台阶,在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的吸收中反思,在借鉴与消化外来文化中批判传统,从而产生一种跳跃,一种对历史、传统及外来思想的超越,所以说,在小说领域中,鲁迅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当然,鲁迅对小说从形式到内容的开拓不单是表现在其农民题材的系列小说中,而且表现在其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在某些方面,其艺术技巧甚至比前者更趋于成熟——表现出现代性技巧,就其知识分子形象而论,是可以和其农民形象互相辉映,双峰并峙的,无论从认识的深刻,还是解剖的犀利、准确,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大主体形象是鲁迅小说世界里的双子星座。
下面我就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中作一浅探。
“五四”时期进步的知识分子是作为启蒙的先锋出现于思想文化界的,影响所及,知识分子题材成为“五四”小说的热门。
鲁迅写农民不以滑稽和哀怜为目的,他写知识分子同样是不以感伤和顾影自怜为基点的。
他比同时代作家站得高,目光如炬,身手不凡,在有限篇章中写了知识分子的诸多类型,几乎囊括了“五四”前后新旧知识分子阶层的全部构成,于热门题材显示了主流作家的风度。
鲁迅写了三代五个类型的知识分子。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卷97页。
)第一类型有《孔乙己》中的丁举人,《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和《离婚》中的七大人。
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前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一位巨匠,鲁迅通过其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这其中,观察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看到许多典型的形象和特点。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几个知识分子形象入手,旨在探讨鲁迅如何塑造知识分子形象。
一、叶圣陶叶圣陶被认为是鲁迅描绘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
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叶圣陶被描绘成一个典型的书生形象。
叶圣陶的形象描绘了鲁迅笔下的一类知识分子,他们虽然读书很多但思想浅薄,缺乏担当和责任感。
叶圣陶在小说中只注重文学创作,而对生活中的问题显得漠不关心。
这种表现方式在鲁迅笔下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暴露了知识分子的虚伪和无能。
二、鲍照在《呐喊》一书中,鲁迅描写了一个鲍照的形象,这个形象受到了小说中其他人物的逼迫,终于疯掉了。
鲍照被塑造成一个不幸的知识分子,他处于社会的底层,没有任何的尊严和尊重。
鲁迅通过塑造这个形象,告诫所有的知识分子不要无视社会的底层,同时也让底层人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权利和尊重。
三、孙少安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孙少安是一个典型的文人形象。
在小说中,孙少安对自己的文学才能非常自信,但他的自信实际上是虚伪的,他习惯于异化自己的感情和精神生活,表面上沉浸于文学创作,实际上却缺乏真正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
这种现象在现今社会中也存在,在鲁迅笔下被指出并警示。
在鲁迅的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被塑造成了很多种不同的样子,但其中一个共性是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无论是身份高贵还是处于最底层,都没有逃脱这种问题。
在鲁迅看来,知识分子应该担当起社会责任,为人民服务,同时也要发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分子要抛弃虚伪的面具,秉持对真理的坚定信念,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第一篇: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二是具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以吕纬甫、魏连殳等为代表;三是“五四”后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以子君和涓生等为代表。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写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批评他们,和写贫苦农民一样也是出于同情,是希望他们克服这些弱点和缺点,以便更好地担当起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Summary:The novels written by Lu Xun in the image of the intellectual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First,the intellectnals were poisoned by the feudal education system,such as Kong Yiji and Chen Shicheng;Second,the modern intellectuals who had a desire to make progress and chang the requirements,such as Lv Weifu and Wei Lianshu;Third,the young personality who pursued the bourgeois of liberation after “5.4”Movement,such as Zi Jun and Juan Sheng and so on.We can see that Mr Lu wrote the weaknesse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intellectnals that were written in Lu Xu’s novels by analysing and researching the characters.Lu Xun criticized and sympathized the intellectuals ,the same as farmers.Lu Xu wished they could overcome these weaknesses and shortcomings in order to assume their mission given by history.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Key words: Lu Xun novel intellectuals figure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目录摘要 (2)关键词................................................................................2 引言 (4)一、本文阐述的背景 (4)二、鲁迅小说中三类知识分子形象 (5)三、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态度 (8)四、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揭示的社会意义........................................11 结语.....................................................................................13 参考文献.. (14)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引言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运多舛、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
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画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一、鲁迅在自己作品中描写知识分子的社会环境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用那么多的篇幅来描写知识分子,对他们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决非出于偶然。
他既不象有的评论家所说是为了表现自己“心灵的历程”,也非仅仅为了写出知识分子生活的痛苦和无奈。
他对知识分子问题显出很大的兴趣,对知识分子倾注巨大的热情,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就鲁迅进行小说创作的前前后后,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动。
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导致了清王朝的覆亡。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转眼间成为过去,人们被压抑的承重心情很自然地感到一时的轻松。
但是,兴奋的心情并不等于客观现实,资产阶级革命由于没有触动旧社会的根基,原有的社会问题并没有解决。
即如孔乙己的生活出路问题,科举制的废除,取仕的道路完全断绝,他们就丧失了仅有的一点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力量,然而孔乙己们的悲剧命运在辛亥革命之后毕竟并未成为过去,相反,还是当时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二、鲁迅对他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究竟持何种态度鲁迅对他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究竟主要抱什么态度,是否如一些评论者所说的主要是批判或批评?形象本身最说明问题。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 (3)Abstract (4)前言 (5)正文 (5)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5)1、孔乙己、陈士成之类——封建祭祀品型 (5)2、孔乙己陈士城的人物形象具体分析 (6)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7)1、四铭、高尔础——一味拥护型………………………………72、四铭、高而基的人物形象具体分析…………………………8三、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10)1、子君、娟生之类——爱情悲剧型 (10)2、子君、涓生人物形象具体分析 (11)结语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鲁迅先生一生中有许多作品,其中小说大概有三十多篇。
而在这些小说的众多人物形象中,注重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就有十五篇之多,而通过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也反映了他艺术创造的风格和特点。
鲁迅描写了好几代知识分子的形象,使之构成为一个可以烛照历史进程的系列,既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历史生活中所肩负的重任,也表现了他们的软弱或妥协,多方面揭示了他们梦醒之后而无路可走的精神危机,为他们的新的出路进行长期的思考和探索,而鲁迅自己也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之一,在这些题材的作品中,也有着鲁迅本人心灵经历的痕迹和思想的投影。
鲁迅不是孤立的描写知识分子,而是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对他的描写对象给予肯定或批判。
关键词:封建制度;牺牲品;封建社会;知识分子AbstractLuxun in life there are many works, including novel probably has more than 30 articles. Many characters in these novels, focus on shaping the image of intellectuals have fifteen texts, and by his intellectual image vividly reflected the social phenomenon at that time, also reflects his artistic style and features. Luxun describes the image of intellectuals of several generations, can make is to constitute a temporal history series, both represent the intellectuals in history in the shoulder the burden of life, also shows the weakness or compromise, they many reveals the spiritual crisis of them after waking up and getting nowhere, for their new way of long-term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and luxun himself is also one of intellectuals at that time, in the theme of works, luxun has a projection of the trace of my mind and thought. Luxun is not isolated descriptions of intellectuals, but with their own personal experience, its subject matter, to give you or critical of him.Key words:T he feudal system, victim, intellectuals of feudal society前言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他的作品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上地位显赫,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人物塑造上、主题的开掘的深广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有《孔乙已》、《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塑造了三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
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1、孔乙己、陈士成之类——封建祭祀品型《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这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完全是旧式知识分子。
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
陈士成这个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2、孔乙己陈士城的人物形象具体分析《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知识分子:关于孔乙已和陈士成。
只要一想《孔乙已》和《白光》,眼前就会浮现这样两幅冷酷与凄厉的画面: 一幅是在“咸亨酒店”里,时节是秋已过,看看将近初冬,酒店里很冷清,没有顾客,小伙计正在打盹儿,忽然间听得一个很低的声音说“温一碗酒”。
小伙计睁眼看时又全没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原来孔乙己已对着门槛坐着。
脸上黑而且瘦,这个经常给酒店带来“快活”空气的人物,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着。
掌柜的还像往常一样,笑着对他说:“你又偷了东西了!”孔乙己没有声辩:“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背负着把他迫向死路的生活和心灵上的残酷重压,“坐在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从此也没有再见到他。
活着无足轻重,死了也很快被人遗忘了。
另一幅是在一座破落的宅院里,老童生陈士成圆睁着赤红的双眼,忽然举起一只手屈指计算着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蓦的从书包底下抽出誊真的制艺和试帖来,拿着往外去,刚进房门,看见满眼都是明光,连鸡也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
眼光格外的闪烁,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忽然一个声音出现了“左弯右弯”……白光如一柄白团扇,遥遥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
他便狮子似的抓起锄头,发狂的掘下去,终于掘出了一个烂骨头……幻想也随之破灭。
这次又没有考中,而且掘藏也失败了,“量金量银不论斗”,……忽然耳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这里没有……到山里去……”于是,他含着大希望的恐怖惨然出奔了。
第二天,有人在离西门十五里外的万流湖里看见了一个浮尸……这两幅画面都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这两个人物的精神上的严重毒害与摧残,在他们身上都散发着腐朽的封建士大夫气息。
但是,这两幅画面给读者的感受,却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使人感到心灵上的刺痛和沉重,人们瞧不起他,但又忍不住要同情他;后者仿佛误走近一具腐烂恶臭的尸体,使人感到恶心和憎恶,不得不掩鼻而过。
知识分子在任何历史阶段,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层,而任何一个反动统治阶级总要造就和网罗一批知识分子,作为剥削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利用科举制度,诱使知识分子走上追逐功名富贵的道路,充当他们统治人民的鹰犬。
但是,大多数考不中的人们,却被他们造就成一无所有的废料,如果出身贫穷或家境破落,那就要潦倒终身,落魄而死。
孔乙己和陈士成都是在后一条路走向终点的。
在第一幅画里,鲁迅借助孔乙己的形象,深刻的揭露了科举制度怎样摧残和毒害一个善良贫穷的读书人,并愤怒谴责了封建豪绅阶级和那黑暗残酷的环境怎样给予了这个小人物以严重的侮辱和损害。
小说是通过第一人称的酒店小伙计对于孔乙己的观感讲述了这篇故事的。
到咸亨酒店喝酒的主顾,历来分两个等级,“靠柜外站着”,买一碗酒喝的,是那些“傍午傍晚散了工”的“短衣帮”,能“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的坐喝”的,“只有穿长衫的”主顾。
而孔乙己却是唯一站着喝酒的穿长衫的人。
这个有着“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青色脸色,皱纹间又时常夹杂些伤痕的老人,虽然穿着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却显然不是“长衫主顾”的一类,而是属于“短衣帮”那一伙的。
在咸亨酒店里,他又是怎样一个“穿长衫的”可笑人物啊!他是那样贫穷而又颓唐,衰老而又迂腐,“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令人发笑。
据说他原来也读过书,可是他既无财产,又无靠山的家世,注定了他的终于没有进学的命运,而封建教育又把他变成一无所能,不爱劳动,好吃懒做的废料。
于是,愈过愈穷,一直弄到给人抄书,将要讨饭,以至偷窃……除了供人愚弄和嘲笑,别无生活价值。
可是,孔乙己潦倒穷困到这种程度,却还是舍不得脱掉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以显示自己读书人身份。
当人们故意问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还要“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人们问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却使孔乙已“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一层灰色”……这幅幅讽刺的画面都说明孔乙已的生活虽然已经濒临绝望的境地,却还迂执的沉溺在腐儒的自尊自大的幻梦里,死守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律条,而冷酷的现实又极端残忍的嘲弄了他这种轻视劳动的腐朽观念,无情的把他逐出长衫的行列扔向短衣帮。
总之,孔乙已是—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
短衣帮也处在社会最底层,然而他们对豪强者充满敬畏,对不幸者又肆意嘲弄。
他们以看见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的样子为乐事。
惟利是图的掌柜只是惦记着孔乙己是否交清了酒钱,孔乙己不再来之后,他也只是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根本不关心孔乙己的命运。
还有那个始终没有出场的丁举人,只因为孔乙己偷了他家的西便“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更是残忍狠毒。
孔乙己就是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这样冰冷的人群中,连一声微弱的抗议也没有,多么悲惨。
《白光》里的陈士成,同样也是一个穷愁潦倒,上不去也下不来的老童生。
尽管作家字面上无一贬词,但在他冷隽讽刺的笔触下,却完全呈现出一种与写孔乙己大不相同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小说通篇没有过多的触及到陈士成的生活环境,或者简直可以说,这是一篇精彩的白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