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田阳高中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原子构成(上课用)
- 格式:ppt
- 大小:868.50 KB
- 文档页数:30
《课题 1 原子的构成》教案教学设计思路:在仔细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对于每一个内容标准的模块仔细分析,原子的构成处于一级标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该主题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由于本节内容较抽象,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能进一步认识元素的概念。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习用微观的观念来学习化学。
逐步增强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激发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教学方法类比法,讲授法。
教学材料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原子的构成》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提出问题收集证据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在《天下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尺长的绳子,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取一半的一半的一半, 如此“日取其半”,总有一半留下,所以“万世不竭”。
这句话体现了物质无限可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哲学道理。
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
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呢?可再分,不可再分?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感受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吧。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
汤姆生发现电子。
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同学们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创设良好感受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及人们对事物认识无止境的追求。
回忆已有知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高中教学课件原子结构.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一章第四节“原子结构”。
具体内容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理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
2. 使学生了解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释化学现象。
3. 培养学生通过元素周期表分析原子结构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原子结构的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重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原子结构模型,元素周期表挂图。
2. 学具: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化学发展史上的原子结构理论,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思考。
2. 新课内容:(1)原子的基本结构:教师讲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引导学生了解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师通过原子结构模型和元素周期表挂图,讲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给出几个化学现象,让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进行分析。
4. 例题讲解:讲解与原子结构相关的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原子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电子云2. 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关系3.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1)①氧气与氢气反应水,是因为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与氢气分子中的氢原子发生共价键结合,形成水分子。
②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是因为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易失去,从而达到稳定的电子层结构。
(2)①碱金属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最外层电子为ns1,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1价离子。
原子的构成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化学》教材第三章“原子结构与化学键”的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详细内容包括原子核的组成,电子云的概念,能级与电子排布,以及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内部结构,掌握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电子云模型,了解电子在不同能级上的排布规律。
3. 能够运用原子序数和质量数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同位素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子云模型的理解,电子排布规则的掌握。
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构成,质子、中子、电子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图示,多媒体课件。
学具:笔记本,铅笔,原子结构图打印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引出物质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激发学生探索原子构成的兴趣。
教学细节:用多媒体展示化学反应的动画,提问学生关于原子在反应中的作用。
2. 理论讲解:利用课件和模型,详细讲解原子的内部结构,解释质子、中子、电子各自的功能。
教学细节:讲解中配合电子云图示,解释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
3. 实践例题:通过例题讲解原子序数、质量数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教学细节:以钠元素为例,讲解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原子结构。
4. 随堂练习:分发原子结构图材料,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电子排布规则,完成指定元素的电子排布图。
教学细节:在学生练习时,进行个别辅导,解答疑问。
教学细节: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电子排布规则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原子结构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负电荷,围绕原子核运动2. 电子云与能级排布3. 原子序数、质量数与元素性质七、作业设计答案示例:碳(C):1s² 2s² 2p²氧(O):1s² 2s² 2p⁴铁(Fe):[Ar] 3d⁶ 4s²2. 思考题:为什么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其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模型和图示,学生对原子的构成有了直观的认识。
高中化学原子的构成教案
课程:高中化学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了解原子的组成部分;
2. 掌握原子结构的实验成果及相关科学家的发现;
3. 能够描述原子结构,并进行简单的原子模型构建。
教学内容:
1. 原子的基本概念;
2. 原子的组成部分;
3. 原子结构的实验成果及相关科学家的发现;
4. 原子模型的构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入原子结构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引出原子的概念。
二、探究(30分钟)
1. 讲解原子的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
2. 简要介绍实验成果及相关科学家的发现:汤姆孙的阴极射线实验、鲍尔的原子模型、拉瑟福的金箔散射实验等;
3. 展示原子模型构建的实验,让学生自行尝试组装原子模型,理解原子结构。
三、归纳总结(10分钟)
总结原子的组成部分及相关科学家的实验成果,强调原子模型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根据所学知识,说说自己对原子的构成部分和结构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原子的构成和结构,通过实验成果的介绍和原子模型的构建,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
同时,通过对相关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原子的构成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基于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内容,详细讲解原子的基本构成,包括原子核、电子云、电子能级等概念,同时涉及原子序数、原子量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理解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组成及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原子序数、原子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解释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原子结构的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原子核与电子云的相互作用,原子序数、原子量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原子结构模型,元素周期表,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显微镜、电子秤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变化的本质,进而引出原子的概念。
2. 理论讲解:(1) 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云、电子能级等。
(2) 解释原子序数、原子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周期律解释元素性质的变化。
3. 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原子结构模型的搭建,观察并理解原子内部结构。
(2) 学生利用显微镜、电子秤等实验器材,观察并记录不同元素的原子量、原子序数。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原子结构示意图2. 原子序数、原子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4. 典型例题及解题思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相互作用。
(2) 计算给定元素的原子量,并分析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 根据元素周期律,预测某元素的性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原子结构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实践操作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