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土个案作家的重评看文学史的叙述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199.95 KB
- 文档页数:2
乡土文学的叙事策略与表现乡土文学作为文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千姿百态和深厚底蕴。
它不仅描绘了乡村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更深入挖掘了乡村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乡土文学的叙事策略之一是注重真实的细节描写。
作者们通过细腻地刻画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房一舍,以及农民的日常生活细节,如耕种、收获、祭祀等,为读者构建出一个充满质感和真实感的乡村世界。
这些细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画卷。
比如,在沈从文的《边城》中,对湘西小镇茶峒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的细致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片土地的宁静与美丽。
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是乡土文学常见的叙事策略。
乡村中的人物各具特色,他们的性格、命运和行为方式往往受到乡村文化和传统的深刻影响。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乡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如,鲁迅笔下的闰土,从一个活泼机灵的少年变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中年人,这一人物形象的转变,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压迫和摧残。
乡土文学还常常采用线性的叙事结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讲述乡村故事。
这种结构清晰明了,让读者能够跟随故事的发展,逐步了解乡村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以白鹿原为背景,讲述了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展现了白鹿原上几代人的恩怨情仇和生死悲欢。
在表现形式方面,乡土文学善于运用地方方言和俗语。
方言和俗语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还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比如,莫言的作品中就大量运用了山东高密的方言,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此外,乡土文学对乡村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乡村的山川、河流、田野等自然景观,在作者的笔下往往被赋予了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它们不仅是乡村美丽景色的展现,更是乡村人民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象征。
比如,贾平凹的《秦腔》中,对陕南乡村风光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古朴、神秘的氛围,与小说的主题相得益彰。
论中国乡土小说的二重叙述困境3贺仲明提要: 中国乡土小说的叙述存在着二重困境:一是叙述姿态上,作家们常陷入城与乡、外与内的深层困惑中;二是在叙述特征的追求上,作家们对地域性的理解存在着严重的误区。
这二重困境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乡土小说的成就和发展。
关键词: 困境 叙述 乡土小说作者贺仲明,男,1966年生,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南京 210097)中国乡土小说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那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艰难开端,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寻求西方资源,进行文化启蒙和政治变革的紧要当口。
在这种背景下,乡土小说自被命名之日起就成为了知识分子表达文化启蒙的重要阵地,也被作为演绎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变革的重要场所,获得了特别的发展。
然而,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在给乡土小说带来繁荣的同时,也赋予了它许多难以摆脱的困厄。
这在乡土小说的叙述上就有非常显著的表现。
叙述姿态:“游子”的迷茫 中国乡土小说叙述者的身份很有特点,他们极少有乡村中人,而是普遍具有“乡村游子”的背景。
他们一方面与乡村具有着不可割舍的密切关系,或者曾经是乡村中之一员(如军人、知识分子),或者在乡村生活过(如下乡干部、知青),但另一方面,他们在叙述时又都脱离了乡村人的身份,明确地在文化和心理居于乡村之上。
他们以与乡村若即若离、蕴涵着内在悖反精神的游子姿态,叙述着乡村和乡村人的故事。
延伸开去,可以发现,这种“游子”特征也体现在乡土小说叙述的多个方面。
如在叙述人称上,中国乡土小说多以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也往往在其中融注了很强的感情色彩,但作家们又多以批判作为基本的创作理念。
于是,这些乡土小说大多都是抒情和批评的复杂交织,充满着自我的张力。
再如乡土小说的叙述方法,虽然作家们都纷纷表示对乡村的感情和关注态度,但他们的叙述语言都是知识3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5CZW014),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04ZWB00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俗叙事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俗叙事叙述家的视角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俗叙事,往往以叙述家的视角展现,通过叙述家的叙述来呈现出乡村生活的多样性和细腻程度。
叙述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对乡村的观察为基础,深情地描写乡村的风物、人物和生活场景。
他们使用细腻的笔触,打破了乡野与现代社会的隔阂,展示出中国农村地区的独特魅力。
例如,刘半农的《六尺巷》以叙述家的视角描绘了中国北方乡村的风土人情。
他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入的刻画,展示了社会转型中远离繁华城市的乡村,围绕着种田、盖房、赶集等熟悉的乡俗而展开的生活。
他以叙述家的视角去重塑了小人物的形象,使得他们生动起来,成为了一部分了解乡村民风的窗口。
叙述家的视角还可以多角度展现乡俗叙事。
他们可以通过别具一格的描写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例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通过女主角的视角,详细叙述了她在乡村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包括日常生活、乡俗文化、社会风气等方面的点滴细节。
通过女主角的叙述,王小波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思考,塑造了一个独立、思想自由的女性形象。
乡村人物的视角除了叙述家的视角,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俗叙事还可以通过乡村人物的视角展现。
乡村人物的视角通常更加亲切和真实,他们以自己的身份和经历来叙述乡村的风情和乡俗文化。
他们对于乡村的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他们的叙述往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真实。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的福贵就是一个从小到大生活在农村的普通农民。
小说中通过福贵的叙述,展示了乡村人民在历经战争、饥荒等灾难后依然乐观坚强的精神风貌。
福贵通过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有力地传递出一种浓郁的乡村情怀。
乡村人物的视角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乡村的习俗和传统文化。
乡村人物的视角使得叙事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读者更容易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乡土文学情节归纳方法与技巧乡土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民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农村人民的生活经验、情感和价值观念。
在乡土文学中,情节是构建故事的重要元素,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因此,掌握乡土文学情节归纳方法与技巧对于写作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至关重要。
乡土文学情节的归纳方法之一是通过时间顺序来组织故事。
这种方法可以使故事的发展逻辑清晰,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故事的起承转合。
例如,在描述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他们的日常生活,包括起床、吃饭、劳作、休息等等。
通过时间顺序的组织,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真实性和历程感。
乡土文学情节的归纳方法还可以通过空间顺序来组织故事。
这种方法可以使故事的场景更加丰富多样,读者能够感受到不同地域的人文风情和地理特点。
例如,在描述一个乡村故事时,可以通过描绘不同的村庄、田野、山林等地方的景色和人物形象来展现故事的情节。
通过空间顺序的组织,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的宁静、纯朴和独特魅力。
乡土文学情节的归纳方法还可以通过情感线索来组织故事。
这种方法可以使故事的情节更加紧凑,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例如,在描述一个农民家庭的故事时,可以通过描述他们的爱情、友情、亲情等情感线索来展现故事的发展。
通过情感线索的组织,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乡村人民的真实情感和生活态度。
除了归纳方法,乡土文学情节的归纳技巧也至关重要。
首先,要注意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情节的发展应该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环境的约束,不能出现突兀的转折和矛盾的行为。
其次,要注意情节的高潮与低谷。
情节的发展应该有起伏和冲突,既要有引人入胜的高潮,又要有稳定和反思的低谷,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张力。
再次,要注意情节的合理安排。
情节的安排应该符合故事的主题和情感需要,不能过分夸张或刻意制造悬念,要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乡土文学情节的归纳方法与技巧是写作优秀乡土文学作品的关键。
论20世纪乡土文学的创作心态与叙事方式作者:杨剑龙来源:《社会科学》2009年第04期摘要:20世纪20年代乡土作家放逐与回归的心态,呈现出思乡与归乡的叙事方式;30年代左翼作家的革命与京派作家的超脱心态,形成了激愤与宁静的叙事方式;50年代翻身当家作主的心态,形成了乡土文学创作的翻身叙事与颂歌叙事两种模式;80年代回忆与反思的心态,形成了乡土抒情、乡土反思两种叙事倾向;90年代强调生命体验与融入野地,呈现出家族叙事与归乡叙事两种模式。
20世纪乡土文学具有由个人化叙事向民族化叙事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乡土写实与乡土抒情的两种叙事方式、创作的手法呈现出不断开放与丰富的趋向。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创作在不断发展兴盛中,仍然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关键词:乡土文学;创作心态;叙事方式中图分类号:I206.6;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09)04-0173-07作者简介: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上海市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200234)以农立国的中国,农村题材创作成为20世纪文学的主要内容,其中以作家故乡农村或小城镇为题材的乡土文学,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心态,形成了中国20世纪乡土文学不同的叙事方式:从20年代乡土文学的兴起,到30年代左翼乡土创作、京派的乡土文学;从50年代的乡土颂歌,到80年代的乡土反思,等等。
20世纪乡土文学在创作心态的变化中,形成了不同的叙事方式,构成了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发展与嬗变的流脉。
一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指出:“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为《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不过在还未开手来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已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了……”为故乡所放逐,走异路逃异地,成为20世纪20年代乡土作家的一种相似的境遇。
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俗叙事【摘要】这篇文章从多重视角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乡俗叙事的重要性。
在概述了乡俗叙事的主题。
在分别探讨了乡土文学与当代中国现实的关系、地方色彩与民俗文化展现、人物刻画与情感表达、现代性冲突与价值观念碰撞,以及叙述技巧与叙事手法。
通过这些不同的视角,揭示了乡俗叙事中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文章进行总结,强调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乡俗叙事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乡土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乡俗叙事, 中国现代文学, 多重视角, 乡土文学, 地方色彩, 民俗文化, 人物刻画, 情感表达, 现代性冲突, 价值观念, 叙述技巧, 叙事手法, 总结1. 引言1.1 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俗叙事概述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乡土文学与当代中国现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乡土文学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变化和冲突。
乡土文学也通过对乡村文化的展现,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
乡土文学中的地方色彩与民俗文化展现,不仅是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当代乡村生活的真实描绘。
通过对地方色彩和民俗文化的展现,乡土文学使读者感受到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韵味。
在乡土文学中,人物刻画与情感表达是叙事的重要元素。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乡土文学展现了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挣扎,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与传统乡土文学相比,当代乡土文学中更多地表现出了现代性冲突与价值观念碰撞。
通过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进行对比和碰撞,乡土文学探讨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叙述技巧与叙事手法上,乡土文学始终保持着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通过多样的叙述方式和手法,乡土文学既传承了传统文学的韵味和情感,又融入了现代文学的新思潮和风格,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学魅力和艺术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俗叙事是一门展现乡土文化与现代社会联系的重要文学形式,通过对乡村生活、民俗传统、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描写,反映了乡土文学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新特点和趋势。
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现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基于中国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体现了思想上的多元化,每一种思想都是作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能力而进行的乡土叙事。
因此,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的乡土叙事,是其依据某些规律虚拟出来的,作者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乡土中国的思想主张。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应该认识到作者根据自己的思想主张所进行的乡土叙事是和当时的历史真相没有多大关系的,它们仅仅是作者依据自己的审美而创作出来的。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并加以反思,对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乡土文化乡土文化主要是指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风俗,也是稳定文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现代文学的不断发展下,乡土文化出现了不同的叙述视角,而文学作家作为表达乡土文化的代表,从不同的角度对乡土文化做出叙述,因此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从而产生了对乡土文化的片面性,使其失去了原生态的乡土文化特色。
因此,站在多视角下对乡土文化进行正确的理解,并发挥乡土文化的自身特色,能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一、启蒙思想下的乡土文化从启蒙思想开始,乡土文化就受到了礼教的批判,由于礼教是传统文化的倡导者,而乡土则是民族的文化,因此造成了二者的文化理念不同。
同时,启蒙思想更是把“乡俗”作为重点的批判对象,并在一定程度上了“乡俗”的积极作用。
例如,“节烈”是与礼教无关的,但礼教却在不断“乡俗”文化。
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乡土文化又从“礼教”的角度出发,对各样的“乡俗”现象进行叙述,启蒙作家把“乡俗”置于“苦难”中,并以此推论“礼教吃人”的罪证,从根本上违背了礼教的“礼以教人”的思想观念。
与此同时,文学作家站在礼教的角度去批判“乡俗”,并不具备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由于乡土文化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来的,也是民族人民的智慧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