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著名刀剪企业300多家
- 格式:xls
- 大小:158.00 KB
- 文档页数:50
阳江制刀历史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历史悠久,而近年来,该市刀剪行业更是蓬勃发展,成为阳江最具特色的行业,规模居全国首位。
至2008年底,阳江共形成刀剪生产企业11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5000万至1亿元企业有20余家,全行业年产值达160亿元,约70%产品出口到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刀剪产量约占全国同行业的65%,出口量约占全国同行业的85%。
该市拥有国家专利1800多项,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国家免检产品3个、出口名牌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9个、广东省著名商标17件。
更值得一提的是,始于2002年的中国(阳江)国际五金刀剪博览会,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五金刀剪行业的知名展会品牌,为逛到专业生产商、采购商、创建了全球化的交易平台,赢得了海内外客商的广泛赞誉。
千年制刀之城据了解,公元557年英雄冼夫人屯兵两阳,在阳江地区制作兵器,清《冯氏族谱》载:“……冯大将军之墓生平所用八十二角鹅眉锦大刀纳于冢中”。
冯大将军即冼夫人孙子冯盎,曾任宋康令,公元646年病死,葬于阳江北山。
这“鹅眉宣锦大刀”即阳江俗称的“大杀刀”。
其后,制刀工艺传至民间,生产各种民用刀,奠定了阳江制刀业的悠久基础。
清初,阳江刀一直以小作坊(打铁铺)形式生产,县城形成了大规模的制刀作坊,其生产基地即现在的打铁巷。
打铁巷附近一带集中了十数间这类打铁铺,打出的产品时时供不应求,打铁铺除生产菜刀外,同时还生产禾镰、镰刀、布剪、日用小刀、剪等,产品多是木柄的低档产品。
从那时开始,阳江刀逐渐被人认识推崇,知名度日益提高。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阳江老刀匠何传利以其祖辈相传的沿世绝活制作的“何传利”菜刀享负盛名。
“何传利”菜刀因其钢水清、刀锋利、既能切肉,又能斩骨(小骨头),故又称“文武刀”,使用时不需换刀,深受厨师钟爱,阳江城商家、酒楼纷纷到何氏打铁铺订做菜刀,外地商客亦慕名而来。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阳江平冈良朝刀匠梁季芙研制出一种硬度适宜、造型美观、可以刮胡须、削铁不卷刃、耐用好用的牛角柄小刀,取名“季芙小刀”。
阳江五金刀剪成首个产值超500亿产业集群阳江有三宝,豆豉漆器和小刀。
其中由小刀发展壮大的五金刀剪产业经过30年时间,已经发展成为我市首个产值超500亿的产业集群。
这项传统产业是如何华丽嬗变的呢?横贯阳江的325国道中段,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五金刀剪企业。
阳江十八子集团就是其最中之一。
这家从手工作坊发展起来的企业,经过30年时间,已经成为集科研炼钢、生产、销售、旅游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大型品牌企业。
过去以传统手工生产碳钢菜刀的生产手段,被更加现代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取而代之。
除了磨削、在冲床、抛光、检测等多个环节,十八子也实现了设备升级。
在技术上,十八子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创新和研发,直接推动传统焊接刀具改进为连体直出刀具,以及人性化的套刀面世。
首创全球“炼钢、制刀、技术一体化”制刀模式。
随着设备和技术的升级,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年产值也从1988年的5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4.5亿元。
阳江十八子集团公司总经理李积回说,从我们第一次改革开始,一把刀的切点在哪里,必须要如何改进它,要改进他要在那些设备上改造,当时我就觉得设备技术,必须跟着市场,跟着时代,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进行升级。
十八子集团是我市五金刀剪产业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
从它的发展之路可以寻找我市五金刀剪行业发展足迹。
虽然市场对五金刀剪的需求量大,但在20多年前,阳江民营企业做刀大都是在一块钢板上画出形状,然后硬裁出一把刀,生产规模很小,产品结构单一。
广东银鹰实业集团公司总经理麦桥说,在前期刀剪制造这方面,整一个刀剪行业在前期都经历很多痛苦,从最早全市手工来做,说是半自动化,其实也谈不上,就是一个砂轮和马达在转,全靠人手工自己操作,我印象很深的就是个人的产值也就是5000-6000元,一年一个人的产值也就是5万元。
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只有改革创新才有出路。
阳江企业家们大胆摒弃传统生产刀具的落后观念,生产设备也从手工生产转变为半机械生产。
做大做强阳江刀剪产业的思考【内容提要】阳江刀剪产业是阳江民营经济的重头戏,近几年来蓬勃发展,不断壮大,现已经成为阳江地区最具特色、最有活力、块头最大的工业产业,并且其发展势头依然迅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努力把刀剪产业做大做强,使阳江成为全球重要的刀剪生产中心,已经成为阳江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入全球经济生产链条的战略选择。
本文针对阳江刀剪产业当前所处的有利形势和面临的发展障碍,对做大做强阳江刀剪产业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求为阳江刀剪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刀剪产业做大做强困难对策刀剪产业是阳江地区土生土长的经济部门,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阳江地区最具特色、最有活力、块头最大的工业产业。
进入新世纪,产业成长的内、外部条件均有所变化。
随着世界刀剪产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阳江刀剪产业进—步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制约和先天缺陷也进一步凸现出来。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如何认清当前阳江刀剪产业的优势和与劣势,使阳江刀剪产业在更深、更广程度上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从而做大做强阳江刀剪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试就阳江刀剪产业兴起的原因、当前的有利形势、存在的发展障碍以及发展对策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阳江刀剪产业迅速崛起的原因阳江刀剪产业之所以在上世纪末开始迅速强势崛起,超越国内所有对手,并以其产业规模大、产业集聚程度高、科技创新迅速、市场占有率高、外延影响力大等优势,成为全国刀剪生产的领军者,阳江也由此成就“中国刀剪之都”,是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市场的聚集效应驱动阳江刀剪产业爆炸式增长阳江曾有“三件宝”饮誉世界:小刀、豆豉、漆器。
但现在,漆器沉寂下来了,豆豉也正处于发展低潮,不见昔日名气。
而小刀则在1997年之后,随着国营阳江小刀总厂的破产,大量的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骨干或进入民营企业工作或自创企业,民营经济的机制优势与原有的工业优势全面结合,使得阳江刀剪业迅速发展兴旺起来。
中国最锋利的菜刀排名
1、阳江十八子。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十大刀具品牌,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名牌,行业领导品牌,中国刀王,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方位经营的综合大型品牌企业。
2、上海双立人。
双立人的优质刀剪餐具大获成功,几乎囊括了所有世界性的奖项,美誉传遍全球。
双立人在德国、西班牙、中国和日本拥有生产基地。
除了厨房刀具,各类剪刀各式西餐具外,更逐步延伸至锅具,炊具,不锈钢桌面产品,德国军刀,美甲产品等,成为优质不锈钢制品领域内的行业领导与先锋。
3、上海张小泉。
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在狠抓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的各项公益活动,数十年来,始终贯彻执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
九一年以来,连续十五届荣获上海市百货行业协会“百花杯”金奖企业,多次被区政府授予“文明单位”,连续多年被市商业系统评为优质服务先进集体。
阳江市阳东区天一刀具有限公司
阳江市阳东区天一刀具有限公司坐落于美丽的刀剪之乡-广东阳江,创建于2009年,是一家工贸一体的外向型企业,公司主要生产高端厨房刀具,产品畅销欧美各国,为世界高端刀具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工厂占地2万平米,拥有员工近300人,月生产双钢头高档刀具产能达25万支,工厂集设计,开发,生产,出口于一身,累计获得国家专利100项,德国红点大奖10余项。
天一刀具秉承“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一把好刀,在这里你,可以轻松地工作,在这里,你可以愉快的生活”宗旨,坚持不断地进行产品设计升级,工艺技术升级和管理升级,立志为打造世界高端刀具品牌而努力。
阳江陶瓷刀驰名品牌(陶瓷刀具十大排名)第一:银鹰 ((阳江陶瓷刀王,一线品牌/牌子,欧美畅销陶瓷刀具)广东银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于1979 年,现属下国内销售公司:广州德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银鹰——陶瓷刀贵族精品风。
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和赞同。
今日的银鹰在不断改进陶瓷刀的配方与制造工艺的同时,还为品牌注入新的时尚健康生活元素,倾力为消费者打造一个“时尚,健康,环保,生活”的全新厨房健康生活享受风。
第二:阳江十八子 (阳江十八子集团创建于1983年,厨具品牌)集团公司通过工贸合作、经济互补的经营方式,使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
被国家科委日用五金技术开发中心批准为“中国菜刀中心”、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广东省计委、广东省经贸委、广东省科委联合授予“广东省五金刀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中国刀剪十大知名品牌”、获得“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连续十年重合同守信用单位”、阳江市“科技兴市十项工程实施单位”和“重点发展工业企业”等200多项荣誉称号和奖项。
第三:巧媳妇(1成立于1996年,厨用刀;勺、瓢;刀叉;切刀)巧媳妇厨业有限公司来自“中国刀剪之都”—广东省阳江市。
公司成立于1996年初,现址位于阳江市阳东那霍工业区325国道北边,是一家集日用五金餐、厨具设计开发、制作、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企业。
公司拥有工业用地五万平方米,已建成面积两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宿舍和现代化办公大楼,在职员工四百多人。
公司自创和引进了多套先进的自动、半自动生产设备,年产量达1200万件(套),已成为阳江市刀具行业几大生产企业之一。
第四:居家夫人(创建于1990年的民营企业不锈钢刀具厨具)阳江市居家夫人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90年的民营企业,坐落于“中国刀剑之都”广东省阳江市325国道东城工业开发区。
目前,公司专业生产“居家夫人”不锈钢刀具。
做大做强阳江刀剪产业的思考【内容提要】阳江刀剪产业是阳江民营经济的重头戏,近几年来蓬勃发展,不断壮大,现已经成为阳江地区最具特色、最有活力、块头最大的工业产业,并且其发展势头依然迅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努力把刀剪产业做大做强,使阳江成为全球重要的刀剪生产中心,已经成为阳江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入全球经济生产链条的战略选择。
本文针对阳江刀剪产业当前所处的有利形势和面临的发展障碍,对做大做强阳江刀剪产业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求为阳江刀剪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刀剪产业做大做强困难对策刀剪产业是阳江地区土生土长的经济部门,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阳江地区最具特色、最有活力、块头最大的工业产业。
进入新世纪,产业成长的内、外部条件均有所变化。
随着世界刀剪产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阳江刀剪产业进—步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制约和先天缺陷也进一步凸现出来。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如何认清当前阳江刀剪产业的优势和与劣势,使阳江刀剪产业在更深、更广程度上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从而做大做强阳江刀剪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试就阳江刀剪产业兴起的原因、当前的有利形势、存在的发展障碍以及发展对策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阳江刀剪产业迅速崛起的原因阳江刀剪产业之所以在上世纪末开始迅速强势崛起,超越国内所有对手,并以其产业规模大、产业集聚程度高、科技创新迅速、市场占有率高、外延影响力大等优势,成为全国刀剪生产的领军者,阳江也由此成就“中国刀剪之都”,是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市场的聚集效应驱动阳江刀剪产业爆炸式增长阳江曾有“三件宝”饮誉世界:小刀、豆豉、漆器。
但现在,漆器沉寂下来了,豆豉也正处于发展低潮,不见昔日名气。
而小刀则在1997年之后,随着国营阳江小刀总厂的破产,大量的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骨干或进入民营企业工作或自创企业,民营经济的机制优势与原有的工业优势全面结合,使得阳江刀剪业迅速发展兴旺起来。
刀剪之都广东阳江逾七成企业遭遇用工荒刀剪之都广东阳江逾七成企业遭遇用工荒2012年03月02日 09:52中新社阳江3月2日电(记者陈明)春节过后广东部分地区出现的“招工难”现象目前仍在持续,招工补岗已成企业日常运营中的常态。
中新社记者在广东阳江走访时了解到,当地企业目前在人力资源上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技工难请和普工难招。
尤其是技能人才紧缺,逾七成企业“口渴”。
据受访的6家大中型企业介绍,春节过后很难招到当地的技能人才以及熟练工。
虽然当地技工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但留在当地企业就业的不足五成,外流现象较为突出。
由于技术工序把握着企业生产的命门,技工缺位导致不少企业春节后生产难以正常化,外贸型企业不得不理性面对一张张大大小小的订单。
一些技工缺位现象严重的中小企业,为保证依约交货,不得不慎重接单。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阳江市2011年高校、中职中技毕业生约3.2万人,而在当地和外地就业的各占一半。
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据了解,阳江存在用工缺口的工种主要集中在熟练技工、普工和中高级管理、技术人才,尤其是技能人才供不应求,技能人才缺口近3000人。
受访企业反映,技工紧缺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五金刀剪行业。
阳江是“中国刀剪之都”,业内企业达1500多家,生产总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量的85%。
如果全部企业的生产都能正常化,从业人员将超过15万。
阳江相关官方人士表示,企业薪酬偏低是造成招工难和留人难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为此,阳江大部分企业在近两年来都实施了加薪战略,涨幅普遍在10%至20%之间,技能类工人的月薪已普遍超过3000元人民币。
尽管如此,还是难解部分企业的用工之“渴”。
对此,阳江市企业家商会方面表示,企业应对缺工现状的有效办法,除了以提薪的方式留人招人外,关键是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依靠先进的自动化生产提高产能,从而逐步减轻用工压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