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以小事折射人物美德的写法,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平易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景仰之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8)上节课,我们通过几件小事,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令人追思景仰。
本节课我们将从作者情感这一角度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教师:同学们,作者在记叙的同时也写出了很多议论性语句,找一找你认为含义丰富的句子。
(出示课件29)(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分析回答)学生:示例: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教师:同学们,文章开头写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为何还要写外面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出示课件30)(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是除夕,我们有除夕放鞭炮的习俗。
以乐景写哀情,用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衬托“我”极度悲哀的心情。
教师追问:同学们,如何理解“双层的悲哀”?(出示课件31)(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叶圣陶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逝世,对于“我们”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不仅是“我”的悲哀,也是全国人民的悲哀。
教师:同学们,一件件小事却蕴含着先生的种种美德,作者是怎样把人物的特点写出来的呢?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呢?(出示课件32)(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这些小事里面都蕴含着先生的种种高贵品质。
越是平凡,越是令人敬仰,也越是值得人们学习。
教师补充:作者选用这些小事,正是起到了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通过学习作者的写法,你有哪些写作心得?(出示课件33)(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注意观察写作对象,观察要细致而精确;学生:可以选取一些琐碎但是能够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小事来写文章,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理解以小事折射人物美德的写法,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平易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景仰之情。
第2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导入新课,交流展示师引导:上节课课后同学们阅读了吕叔湘写的《怀念圣陶先生》,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读书笔记,多角度、全方位感受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预设:吕叔湘不仅写了叶圣陶先生在普及汉语言文字知识和语文教育事业方面的巨大贡献,而且还重点叙述了他对友人的关怀鼓励,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充满人文情怀和雅趣,淡泊名利,不爱交际应酬,生活追求简朴等品质。
两位作者都表现出叶圣陶先生是一位躬行君子,人之师表。
◆活动二:析读文本,明确写法1.探究以小见大的写法师引导:一件件小事却蕴含着先生的种种美德,作者是怎样把人物的特点写出来的呢?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呢?请举例并说说。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这样一些琐碎之事,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又如: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
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师点拨: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这些小事里面都蕴含着先生的种种高贵品质。
越是平凡,越是令人敬仰,也越是值得人们学习。
作者选用这些小事,正是起到了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的作用。
2.体会文中叙议结合的写法。
师引导:作者先对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进行高度评价,然后叙述相应的事件呈现这种精神品质,这种叙议结合的写法我们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已经有所了解。
结合文中内容,具体谈谈这种写法在文中有什么好处。
(出示议论性语句,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推荐代表全班发言,师引导归纳明确)①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详案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写的文章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阅读。
所有的这些贡献都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发展。
上节课,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叶老的德行以及其在写文章方面的主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他在为人与为文方面的风范。
二、合作探究1.联系上下文,品析下面含义丰富的句子。
(1)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交流:从叶圣陶先生送客的小细节中,足见他在日常交往中的宽厚待人。
(2)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交流:“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
“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2.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文章是如何表现的?结合具体语句说明。
交流: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以小见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
作者的评论从侧面突出强化了这一形象。
如:(1)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高度评价了叶圣陶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
(2)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点: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学方法:点拨法——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传媒方式了解叶圣陶与张中行的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一、学情诊断我们上节课通过张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述,了解了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高尚品性,同时也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叶圣陶提倡“写话”,意思是作文要用语简洁,随便自然。
请大家想一想: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问题一:作者和叶圣陶先生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叶先生的逝世,作者的心里是无法言喻的悲哀。
请思考:作者在感情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问题二:本课原文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
”请思考这篇纪念文章在人物刻画方面有什么特点?问题三:本文是否实践了叶先生提出的“写话”风格?学生讨论后,明确: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4.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叶圣陶先生生活和工作中的几件小事,知道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
我们除了学习叶老先生的优秀品质外,对于他的写文章的主张也必须要学习。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叶老先生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探究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法1.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这样一些琐碎之事,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又如: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
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放慢阅读速度,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并画出疑难的地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找出文中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高度评价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1)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我的看法: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
)(2)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我的看法:这是对叶老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总的评价。
把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特点看作世人的表率,名副其实。
因为文中说:“《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通过前辈的话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3)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我的看法:通过送客、回信这两件事来表现叶老先生待人宽厚。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追思景仰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刻画人物“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3.理解叶圣陶在作文方面的主张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一、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逝世了,与叶老亦师亦友的张中行先生的悲伤不言而喻。
但在写作时,他把这种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
让我们来细细品味,读出潜藏在文字背后、深处的丰富感情。
1.品味表达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情感的语句,体会深切的怀念和追思。
(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2)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作者在第一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结尾“深重的苦心”的含义又是什么?学生交流后明确:“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指在除夕这个阖家团圆的好日子,却传来不幸的消息。
“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乐景反衬其哀情,倍增其哀。
“我”失去了一位相交多年、感情深厚的老师及朋友,表达了张中行对叶老的尊敬与爱戴。
“深重的苦心”的含义指深思熟虑、语重心长的良苦用心,这是对先生极高的评价。
只要动笔,只要写作,就会想起先生的写作主张,这是对先生最好的怀念。
2.品味作者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语句,体会深情的赞美和仰慕。
(1)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2)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3)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学生交流后明确:张中行先生敬仰叶圣陶先生的人格。
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不管是文字研讨还是日常交往,总是以他的真诚、热情、宽厚关怀人,帮助人。
《叶圣陶二三事》写作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过程3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体会本文叙事的语言精妙。
学习记叙一件事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带着“我是怎样去写这篇文章”的思考去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我们有了明确的写作目的,有了文章的结构提纲,也选择了要记叙的事件,那么,这些事,我们该如何处理详略?略写该如何写?详写又该如何写?二、感悟记叙事件的详略得当。
(1)自由读文章中记叙的八件事。
(2)思考:“我”该如何处理详略?哪件事详写,哪件事略写?明确:给吕叔湘描标点,是听说的,应该略写;与“我”商酌修润文字,是“我”亲历的,前后过程“我”熟悉,。
这件事既能体现叶老“待人厚”,又呼应后文“律己严”,这件事应该详写;日常交往送客人,事件小,可略写;误以为“我”住旅店,为“我”悲伤,能充分表达叶老对“我”的牵挂、惦念之情,又是与“我”有关,应该详写;“律己严”的三件事都传达着叶老的主张、叶老的苦心,叶老的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内容,是对叶老最好的缅怀,要详写。
(3)小结:事件多,一定要有详有略,避免文章啰嗦冗杂;有详有略可以让行文有韵律美;自己熟悉的、能突显人物特点、突出主旨的要详写,反之略写,这样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三、学习或详或略写地记叙一件事。
(一)学习略写一件事。
(1)边读课文中日常交往中“送客人”的部分,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合上书,自己将这两件小事记叙下来,将自己写的与作者写的比对。
(说明:这是一段极简洁的素描,朴实的语言蕴含浓浓的敬意,但这不是学生所认可的“好词好句”,学生极少关注。
教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美的路径,让他们写一写,将自己的语言与作者的语言对照,在实践中发现作者语言隐藏的美)明确:“客人拦阻他”“无论怎样说”“一定”“才”“还”“不断的”这些都是学生忽视的,但很能表现叶老“待人厚”的词语,同时,蕴含着作者对叶老的敬重与心疼。
(3)将课文与原文比对,看看是否同意编者的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