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胡乐传播和佛教东传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佛教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自从古代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佛教的传播进行探讨。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佛教源自印度的摩揭陀地区,始于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播,最终传入中国。
在那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于生活的意义和超越的追求有了更多的思考,因此佛教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接受。
佛教的传入为后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佛教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中亚地区,二是经过东南亚和中国南方的海上交通通道传入中国的东南地区。
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翻译经典、建造佛塔和寺庙,以及传教士的宣讲等。
三、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发生了融合。
佛教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也对中国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中融入了佛教的元素,佛教的艺术和建筑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还对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佛教的智慧和教义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佛教在中国的传承与变迁佛教在中国传承发展了几十个世纪,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多次的兴衰,但在中华民族的心中始终保持着恒定的地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向世界传播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自古以来就积极参与了国际交流与传播,它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中亚和东欧,通过海上交通通道传播至东南亚和日本,甚至传播至欧洲和美洲等地。
中国佛教不仅使中国的文化与世界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也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了解和学习佛教的机会。
古代的佛教传播与信仰佛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的宗教,早在公元前6世纪,它就开始传播到中国及其他东亚地区,并在当地深深扎根。
古代的佛教传播与信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包括了佛教的教义、传播途径、信徒的信仰行为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古代的佛教传播与信仰,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阐述。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播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开始向中国及其他东亚地区传播。
佛教的传播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僧侣的传教活动,他们以身作则,传授佛教教义;二是通过佛经的翻译和传播,将佛教教义以文字的形式传达给信众。
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中原地区如今的中国大陆成为了主要的传播中心。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佛教文化能够顺利地传播到中国。
而在中国的南海地区,佛教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地。
佛教的传播在中国及东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信仰,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二、古代信徒的佛教信仰古代的佛教信仰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方式。
佛教提倡无私、慈悲、舍己为人等思想,这些价值观成为信徒信仰行为的核心。
古代信徒通常会前往寺庙或道观朝拜,燃香虔诚祈祷。
他们相信佛祖能够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可以解除病痛、消除灾难。
另外,佛教讲究修行,信徒们通过参加僧人的法会、诵经、念佛等方式来积累功德,希望在今生或来世获得更好的回报。
他们相信通过善行和修行,可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此外,佛教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信仰形式,例如观音信仰、药师佛信仰等,这些信仰形式在古代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崇拜。
三、佛教文化的影响古代的佛教信仰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教义的传播使得人们思想上产生了重大的变革。
佛教强调解脱生死的迷茫,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智慧,使得许多信众在佛教的指导下摆脱了迷信、残酷的礼教,认识到生命的真谛。
佛教文化还对艺术、建筑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著名的佛教石窟、寺庙等建筑物充满了精美的雕刻和壁画,展示了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31-40集第31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下)公元前139年,张骞奉西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
他们首次从长安出发经过康居-今巴尔喀什湖至咸海之间、大宛-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塞尔甘纳盆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到达安息-今伊朗,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由于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所以,德国地理学家里希霍芬和赫尔曼将此路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张骞的两次西行之后,使世界的东方与西方之间,使者相望于道、往来不绝,使中国和中亚、南亚、西亚诸王国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关系,丝绸之路由此始然。
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
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
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
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大夏-在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
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这条道路。
古代相当多的东南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都利用此道。
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新疆库车的克孜尔千佛洞以及其它许许多多中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形式多样的、融合了多种外来文化的造像、壁画、器物、服饰和碑刻等,构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丝绸之路博物馆,向人们展开了一幅生动鲜活的丝路画卷,讲述着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畅通、商贸繁盛,敦煌经济得以发展,石窟营造也进入了繁盛时期。
敦煌石窟艺术绵延千年,既继承了本土汉晋艺术传统,吸收了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的艺术风格,又不断融合域外的印度、中亚、西亚的艺术风格,向人们展现了中国佛教美术的发展历程。
壁画中的舞蹈形象,如西域乐舞、民间宴饮和嫁娶场面的歌舞,宫廷吉庆、天宫仙界的飞天、供养伎乐,乃是丝绸之路歌舞的博物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它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融合过程,并分析佛教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佛教以其独特的理念和修行方式吸引了一部分人的注意。
佛教的传入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扎根并传播开来。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和被接受。
佛陀的教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传播与汉传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主要以译经和传教为主。
早期的译经活动使得中国人能够了解佛教的教义与修行方法。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对于佛教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佛教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儒家思想等有着相似之处,佛教与中国文化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2.中期传播与民间佛教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渐深入,几个不同宗派的佛教逐渐兴起。
民间佛教在佛寺和庙宇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普通人民虔诚信仰的对象。
这一时期,佛教的仪式和礼节也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风格。
3.后期传播与地方宗教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继续传播并在地方上产生了更多的变化。
不同地域和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习俗和信仰方式,佛教也在这种环境下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宗教。
地方宗教将佛教与当地的信仰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国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影响佛教在中国传播与融合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精神寄托与心灵寄托佛教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寄托。
在个人遭受困境或者社会动荡时,佛教教义的内化与修行,给予了人们一种寻找内心平静和希望的力量,成为人们渡过难关的精神支持。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是一个历经千年的历史过程。
佛教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的传播途径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入手,探究中国古代佛教传入与发展的重要历程。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随着佛教在印度的传播和发展,佛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信仰之一,并延伸至亚洲其他地区。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域,吸引了佛教的传入。
佛教传入中国具体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
当时,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流逐渐增加,而佛教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同时,汉朝王朝对于宗教与哲学的开放态度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环境。
佛教经过最初的传播,于汉朝晚期开始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
二、佛教传播途径佛教传入中国有多个主要途径。
除了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线路外,佛教通过海路、山区等渠道也进入了中国各地。
其中,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之一,与中亚、南亚以及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佛教大量的经典、经文、佛像等随着商队的往来传入中国,逐渐形成融合了汉族文化特色的佛教文化。
另外,佛教的传播也离不开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通过海上交通,佛教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得到较早的传播,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社会发展了不同的流派和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汉朝时期的初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蓬勃发展、隋唐时期的全盛时期,以及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革与发展。
1.汉朝初传:佛教在中国最早的发展阶段,受到来自西域的影响,形成了最初的教派和教义。
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各个流派纷纷涌现,丰富了佛教的理论体系与信仰形式。
3.隋唐盛世:隋朝和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获得了官方的支持与推崇,大型的佛教寺庙开始兴建,佛教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佛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与发展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播,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广泛流传的宗教之一。
佛教最早于公元前4世纪出现在印度,并于1世纪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在中国的古代,佛教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影响深远的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的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西域的丝绸之路,当时的中国正值东汉时代,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也十分活跃。
将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商人和僧人通过陇右走廊传入,另一种是印度僧人高僧摩诃迦叶和竺法兰等人通过柬埔寨传到中国。
由于丝绸之路的通行和佛教教义的合理性与精神感染力,使佛教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
最早的佛教经典是由悉达多王所编撰的《律藏》和阿育王时期的经藏,通过翻译、编辑和传抄的方式,逐渐形成完整的佛教教义,并且在中国受到了乐于接受的人们的欢迎。
佛教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的传入和发展、隋唐时期的繁荣、以及宋代之后的衰落。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教义的传播主要依靠的是当时已经存在的六宗道学,通过对佛教理论与道家、儒家思想的比较、融合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文化氛围。
创立了华严、涅槃、天台、禅宗等诸多宗派,同时,还传播了佛教的技术和文艺,如佛教艺术、建筑、医学、占卜等。
隋唐时期,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唐朝的开放政策,外交联系日益频繁,佛教文化也逐步被正式认同,佛教在政府和民间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此时期,佛教寺庙数量的增加、僧人数量增加,佛教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
从宋代以后,佛教开始走向衰落。
主要原因是中央政权对宗教的打压和禁止,以及社会大众对佛教的认识逐渐淡薄,佛教文化渐渐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漠然而过。
结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经历了数千年,曾经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在今天的中国,尽管佛教在政策上受到限制,但其文化和价值仍然深入人心,蕴藏着无限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门源于古印度的宗教,充满着智慧和教诲。
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就以其深远的影响力深入人心,并在中国长期繁荣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巨大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期。
当时,丝绸之路成为了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
正是通过这条古代丝绸之路,佛教的传教士们将佛教经典和教义带入中国。
在汉朝末年,由于内忧外患,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矛盾和动荡。
这种背景使得中国人渴望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佛教的好消息迅速传遍了中国各地,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与支持。
二、佛教的传播与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
中国道教、儒家思想和民间信仰都与佛教发生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融合使得佛教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并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相互渗透的情景。
佛教的独特教义和修行方法深深吸引了中国士人和学者的注意。
他们努力将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佛教学派,如华严宗和禅宗。
这些学派代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并对中国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宗教信仰上,还涉及了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塑造。
佛教思想强调修行、慈悲和舍己为人的精神,这对中国社会起到了令人瞩目的改变作用。
在古代中国,佛教徒发起的修建寺庙和僧院为贫困人们提供了无私的帮助与物质支持。
佛教的传播和兴盛使得佛教徒在社会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并且,佛教在积极推动和弘扬文化教育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在中国展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充满着宗教和哲学的智慧。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和佛教雕塑艺术成为了中国建筑和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雄伟壮观的佛塔、精美绝伦的佛像以及壁画和石刻作品,直观地展示了佛教的信仰和审美观念。
浅析儒释道三教关系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传播中国佛教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虽然创立于古印度,却兴盛在中国。
外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即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在同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外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固有的以儒、道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之中,儒佛道三教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这构成了汉代以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正是在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中佛教不断得到了发展,而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三教关系史。
源远流长的中国思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递嬗演变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以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
从三教关系中来透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传播。
佛教中国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征,大体经历了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道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吸收融合、独立创造,以及入宋以后,内外融合、渗透合一的历史过程。
宗教传播既是宗教生命力的表征,也是其救世精神的要求。
两汉之际,佛教东传华夏,开始了它的中国化(也就是与儒道相融合)的进程。
首先来说一下政治传播,宗教对国家的政治影响是通过宗教对政治人物和政治过程的影响、通过宗教组织的强大舆论攻势和政治动员效果来实现的。
比如说宗教参政议政:南北朝时期史称“黑衣宰相”的僧人慧琳和史称“山中宰相”的道士陶弘景都曾积极参与国事。
宗教领袖与国君和政要互动实际上是相互需要和利用宗教组织本身的发展也需要政权的支持。
再比如统治集团有其主导的意识形态,这是居于领导地位的集团、阶级的代表或政党的统治意志、原则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统治者的政治纲领和政策也以意识形态为思想后盾,国家政权在依靠手中拥有的强制手段进行统治之外还需要在道义和意识上为自己的合法性进行辩护、制造舆论,这在南北朝时期尤为明显。
古代佛教的传播与演化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源于印度。
佛教的传播与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传承。
尤其是古代的佛教传播和演化,为佛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前6世纪末,释迦牟尼在印度佛陀菩提树下成道,创立了佛教。
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和扩散,公元前4世纪,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当时,中原地区已经有儒家、道家、墨家等多种思想文化流派。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佛教与中原文化发生了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佛教的演化和变革。
二、中国佛教的演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西汉时期,至唐朝时期达到鼎盛。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主要采用了翻译、传带、译经等方式。
在此基础上,佛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传承。
在中国的佛教中,南北两宗最为著名。
南宗以禅宗为代表,重视内心体察和领悟;北宗以律宗为代表,重视戒律的遵守。
这些宗派的形成,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化提供了广泛的场所和机遇。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化还产生了圆光、天台、净土等流派,形成了多样化的佛教教义。
在唐朝时期,佛教达到了高峰,许多佛教名山和寺庙也在此时期兴盛。
佛教的传播和演化被视为中华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三、佛教中国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化产生了众多的变化和离奇故事,比如永明经案、三论宗争论等。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化中,融合了中原文化的一些特点,从而发展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主要表现为“人离土殊”和“物去精华”的两个方面。
在中国的佛教传播和演化中,佛教吸收了许多中原文化的精华和特色。
比如佛教的禅宗就吸收了道家的秘法、阴阳思想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禅修法。
佛教还吸收了儒家的伦理观念和思想,从而建立了自己的道德准则。
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往往是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和交流相结合的。
佛教中国化的另一个方面,则是指佛教在传播和演化中,逐渐丧失了自己在印度的本土性,并吸收了中原文化的一些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这段时间的佛教传播史、宗教文化和社会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华文化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阶段。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最早传入汉地的实际上是周朝时期的西域摩揭陀人,在中国西北地区留下了一些坐佛和石窟,这是早期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的起源之一。
但是真正的佛教传播要从东汉末年开始。
东汉末年,司马昭定都洛阳,佛教教义开始传入,洛阳的寺庙和信徒逐渐增多。
三国时期各国政权多繁荣,民间信仰盛行,佛教传到各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其中最早的佛教宗派是硕朵塔,由于缺乏教规而在三国末年灭绝。
同时,三国时期还有一些传道者如拘谨、佛陀跋摩等传播佛教教义。
二、魏晋时期佛教的发展魏晋时期佛教宗派开始多样化,佛教中随着以佛陀大成者为首的大乘佛教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佛教流派和宗派,如:东晋永嘉佛教、南北朝天台宗、华严宗等。
随着佛教宗派的不断扩大,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愈加显著。
佛教信仰善于整合不同的诸子百家思想,魏晋时期佛教与道教的有机结合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佛教中的慈悲思想与道教中的强调修行同样引起人们的共鸣,使得两者在中国文化中大为发展。
同时,佛教僧侣的生活方式也给中国古代文化带来一定的影响,不过更为深入的影响是佛教与中华文化的交融,这也就使得佛教能够被融入中华文化中。
三、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发展日新月异,同时又碰到了农民起义和政治动荡的冲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魏的天台宗和南朝的华严宗。
南北朝时期正是中国佛教宗派起伏的时期,佛教的发展不管是在宗教上还是文化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此时佛教进一步融入中国文化及经验,在南北朝期间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宗派与思想,形成了与中华文化的双向交流。
此时期更是佛教化政治的重要阶段,佛教教义的倡导者先虽不至于直接执政,但确实达到了颇有影响的地位。
四、结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不仅仅是佛教教义的发展,还有佛教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此时期佛教对中华文化的交融也达到了最高峰。
探索胡乐传播和佛教东传的关系
作者:姚锐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9期
【摘要】早在公元一世纪,佛教就已传入我国,伴随着宗教的传播,胡乐以及大量西域乐器也大量涌入我国,使我国的古代音乐发展出现百花争艳的局面,本文探讨胡乐传播和佛教东传的关系。
【关键词】佛教传播;龟兹乐;石窟
公元一世纪中期,佛教由天竺传入我国,佛教信徒为了能更好地向民众传播教义,常常会利用民间音乐,植入宗教内容,用来吸引民众。
但是,由于天竺语言和中国的区别,曲调难以通用,所以佛教歌曲甚少从天竺传来。
梁代僧人慧皎在他的著作《高僧传》中也明确论证了这一点:“自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
良有梵音重复,汉语单奇,梵響无授。
”
虽然慧皎表明了佛教歌曲基本取自于东传后中国土生土长的民间音乐,但是,自公元四世纪开始,已有天竺、龟兹等佛教大国的音乐传到中原,《隋书.音乐志》:“天竺乐,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重四译来贡男伎。
”后又有记载“龟兹者,起自吕光灭龟兹,因得其声。
”“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
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
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
”……大量史料论证,可见西域音乐传入对中国本土音乐的影响是深远的。
然而,佛教本发源于西域,这些西域音乐是否本身就带有佛教色彩,它们对佛教东传是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成了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特以龟兹乐为例。
龟兹是我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位于今我国新疆库车一带。
在源远流长的龟兹文化影响下,“以歌言声,以舞言情”成为龟兹各民族的典型特征。
龟兹乐舞就起源于此。
在极长的历史时期内,龟兹都是处于丝绸之路上中西交通要塞,宗教、文化、经济等都极其发达。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道:“屈支国……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善,管弦伎乐,特善诸国。
”又称:“珈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经教律义,取则印度。
”僧人和寺庙的惊人数量昭示着佛教的兴旺程度,佛教文化已然渗透于龟兹人民生活每一部分,而且据今考古发现,克孜尔千佛洞等几个著名佛教洞窟都建立于此,可见佛教在龟兹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的时代。
北方割据混战,导致大量西方北方人民南迁,这也使得各族音乐文化开始碰撞融合。
然而西域乐舞的东传很大一部分伴随着混战中佛教文化的传播。
古代著名译经师高僧鸠摩罗什在佛教东传就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有《晋书》卷九十五载:“苻坚闻之,密有迎罗什之意。
……乃遣骁骑将军吕光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谓光曰‘若获罗什,即驰驿送之。
’”史料证明,苻坚命吕光发动对龟兹战争的目的,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得到佛教教义,抢夺高僧鸠摩罗什。
又在《隋书.音乐志》上有记载:“龟兹者,起自吕光灭龟兹(公元384年),因得其声。
”可见龟兹乐的东传与佛教东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龟兹乐由西域传入中原,真正地广为流传,实际是在隋唐时期开始,随着佛教达到鼎盛,佛曲也得到广泛流行,那时不论中原还是边疆,龟兹乐征服了所有人。
唐代的九部乐乃至十部乐,其中有七部与西域的佛曲有关。
如《天竺乐》,乐伎舞伎都必须穿袭装、堪称盛唐歌舞之冠的《霓裳羽衣曲》就是“扬敬述进《婆罗门曲》,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而成的。
龟兹乐被唐王朝编为大唐十部乐之一,可见龟兹音乐对大唐影响之深。
记载的乐部有《破阵乐》《上元乐》《大定乐》《圣寿乐》《光圣乐》《长寿乐》等。
今天依旧广为人知的《胡旋曲》就是当时的代表作之一。
据《隋书·音乐志》记载,佛曲也进入了隋代宫廷。
又据《册府元龟》卷五六九,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将《龟兹佛曲》改为《金华洞真》,将《急龟兹佛曲》改为《急金华洞真》。
这说明古龟兹在盛唐以前已有佛曲,盛唐时仍然袭用。
据今考证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我国现在部分佛教寺庙里依然有少部分的唐代音乐保留下来,可以猜测这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唐代音乐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保持了佛教最本真的色彩,才使它们能够在悠长岁月中依然拥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由于早期音乐传播主要靠人们的言传身教,而且西域音乐的遗留资料少之又少,我们今天没有办法去具体考证它们音律色彩,也没有办法断定西域音乐和佛教传播的千丝万缕的具体关系。
但是,自公元四世纪以来,由于佛教在我国广泛传播影响,使北朝的石窖、南朝的诗歌以及音乐、歌舞、绘画、书法和大规模的寺塔建筑交相辉映,并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古时期东方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观,今天作为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各式各样的石窟,里面描绘音乐舞蹈场景绚丽多姿的壁画为我们再现了一段音乐表演的真实历史。
放眼中原,如果从公元3世纪开凿的首批石窟算起,到明清小规模的开凿和重修,佛教石窟在我国已延续了上千余年。
而在这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北魏和盛唐无疑是两个高潮,它们形成了中国石窟前后400多年持续开凿的旺盛时期,被称为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的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便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西域音乐的东传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都画下了特有的绚烂一笔,而且我始终相信一条真理,艺术源于生活。
而文化艺术始终反映着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各方面的发展状况。
而音乐,作为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它伴随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生活,并渗透到各个历史时期和社会的各个层次,当然与佛教也是有着深远的因缘关系。
参考文献
[1]张莉,甘庭俭.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中的音乐形态考察[J].四川戏剧.2012,1.
[2]李小荣.试论佛教音乐极其东传[J].法音,2001.2
[3]陈洛.楚楚胡乐入汉声——谈龟兹乐对汉族音乐的影响[J].艺术探索,1987.
作者简介:姚锐(1994—),女,安徽铜陵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