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常见原因防范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对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误诊15例原因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急重症之一,由于心肌梗死发病前心脏的情况不同,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并发症,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因素,临床表现形式形形色色,再加上病情变化迅速,致使相当数量的急性心肌梗死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
为了引起基层医生的重视,对辽宁省庄河市中心医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80例心梗患者中早期误诊的15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误诊情况入院时48 h内共误诊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48~80岁。
其中误诊为晕厥发作5例,急性胃炎、胰腺炎3例,急性脑血管病例3例,急性左心衰竭2例,室性心律失常1例,低血压休克1例。
1. 2 误诊原因①因症状不典型者被误诊。
②由于首诊医师对疾病缺乏认识、经验不足。
③医技检查人员未掌握心梗的心电图演变或心梗患者的各种生化标志变化的规律。
2 讨论2. 1 由于症状不典型发生误诊2. 1. 1 以晕厥为首发症状大约15%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以晕厥为首发症状,晕厥后可能出现胸痛或类似症状,也可能无明显不适,后一类患者易发生误诊。
晕厥发生的机制可能由于一过性心排血急剧下降引起脑缺血,也可能由于严重的心动过缓或快速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导致心排血量急剧减少。
2. 1. 2 以上腹部不适如腹痛、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不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特别是伴有糖尿病,还有老年人,当以上腹部不适、恶性、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容易误诊为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等。
2. 1. 3 与脑血管意外并存的急性心肌梗死一些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与脑血管意外并发,称为“心脑卒中”。
此类患者心肌梗死的症状易被掩盖,“心脑卒中”治疗极为困难,预后凶险,识别此种情况十分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脑血管意外患者可出现一些心电图改变,典型者称为CV A型或尼加拉瀑布样T波心电图改变,与急性心肌梗死加以鉴别。
另外,脑血管意外患者血清心肌酶升高一般不明显。
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误诊观察与分析目的就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误诊进行观察与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所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回顾性观察与分析本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
结果30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患者误诊为1例肩周炎、3例循环系统疾病、10例消化系统疾病、6例呼吸系统疾病、5例神经系统疾病。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上具有多样化表现的特点,进行综合性判断,特别是要慎重诊断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尽量降低误诊率。
标签:分析;观察;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国内外许多文献研究表明[1-4]:急性心肌梗死由于病死率高、发病急等特点,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应该对其进行早期治疗、早期诊断,但是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发现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误诊而错过了最佳的疾病治疗机会,本文就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误诊进行观察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所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平均年龄为(65.00±1.00)岁,年龄为42~78岁,女67例,男23例。
其中3例患者为冠心病,8例患者为高脂血症,13例患者为糖尿病,17例患者为高血压。
1.2方法回顾性观察与分析本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同时参考《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和临床试验设计方案标准,自行设计制作了《30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观察表》,包括患者姓名、误诊疾病辅助检查、就诊时临床表现、年龄等,由专人来详细整理、记录以上内容,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5],见表1。
1.3统计学处理方法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
2结果2.1 30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患者临床表现1例(3.3%)出现左侧肩部疼痛,1例(3.3%)出现反应迟钝、皮肤湿冷、面色苍白、烦躁不安,且收缩压低于80 mmHg;3例(10.0%)出现头痛,10例(30%)伴随呕吐、恶心、且出现急性上腹痛,3例(10%)咳痰、咳嗽、伴随气促,5例(17.7%)咽炎、咽痛,7例(23.3%)头晕眼花。
心肌梗死误诊的思考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如果没有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会
导致严重的后果,如心衰、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
然而,心肌梗死的症状
与其他疾病相似,容易造成误诊。
造成心肌梗死误诊的原因有很多,如以下几点:
1.症状缺乏特异性。
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如胸痛、
呕吐、头晕等,容易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
2.患者自身因素。
有些患者由于年龄较轻、没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危
险因素,容易被医生误判为不是心肌梗死。
3.医生诊断技术不足。
如果医生没有经验,不能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也容易造成误诊。
为了避免心肌梗死误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询问和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
对于患者表达的症状和体征一定
要认真地听取和观察,如果有心肌梗死的风险,应该及时进行心电图、血
浆肌钙蛋白等检查。
2.加强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医生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
知识和技能,熟悉心肌梗死的诊断方案和治疗方法。
3.建立完善的医疗体系。
医院应该建立完善的医疗体系,包括规范的
操作流程、人员配备、医疗设备等。
同时,要重视医患沟通,加强患者的
教育和治疗。
总之,心肌梗死误诊是一项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只有加强医生、医院和患者的合作,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心肌梗死的发生。
心电图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缺血坏死,是临床较常见的危急重症。
心电图一直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存在少数心电图基本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
为了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准确率,本文作者结合我院2004~2011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18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0例早期心电图”正常”,占36.7%(70/186)。
本文就心电图”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误诊问题进行研究。
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4~2011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18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0例早期心电图”正常”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4例,女性26例;年龄35~82岁平均65岁。
1.2临床表现70例均具有可疑症状的表现。
心电图:起病48小时内心电图征象,窦性心动过速14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大致正常心电图10例,频发室性早搏2例,心房颤动6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16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2例,左前分支阻滞2例,II°A-V2例,预激综合征2例。
1.3实验室检查66例血清心肌酶、GOT、LDH、CPK动态增高。
临床误诊为肺心病10例,冠心病心绞痛4例,缺血性心衰14例,心源性休克4例,心律失常12例,心脏β受体兴奋4例,梗死后綜合征2例,梗死后心绞痛2例,肋间神经痛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例,脑动脉硬化及老年性痴呆4例,外科急症8例。
1.4确诊方法①凡易患体质,临床出现难用其它疾病解释的胸痛、胸闷、咳嗽、呼吸困难、肺水肿、心衰、休克、心律不齐、腹胀、眩晕、晕厥、意识障碍等具有其中1项以上者为急性心肌梗死可疑病例。
②对病后48 h心电图”正常”的可疑病例加作V4R/V7-8追踪描记心电图1 w。
③可疑病例除18导联常规连续心电图检查外做动态血清心肌酶系列实验室检查。
2讨论“正常”心电图是指急性心肌梗死后48 h内常规见心电图未见显示梗死图型。
急性心肌梗死5例误诊原因分析张晓明【摘要】近几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有显著增加的趋势,而缺乏典型症状占三分之一,易误诊,应引起基层医生的高度警惕.1990~2010年间,我院有43例AMI 误诊.其中误诊为消化道疾病17例,呼吸道疾病8例,急性左心衰11例,脑血管疾病4例,神经官能症1例,牙病1例,现结合临床病例资料分析误诊原因.例1:男58岁,因上腹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1小时来院急诊.查体:体温36.9℃、血压14.62/8.00kpa.表情痛苦、腹软,上腹部无压痛,诊断为急性胃炎,肌注654-2 10mg 后,疼痛缓解,但随后患者面色苍白,大汗,血压降呈10.65/6.64kpa.急查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2(031)002【总页数】1页(P74)【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分析【作者】张晓明【作者单位】同煤集团二医院,0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2近几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有显著增加的趋势,而缺乏典型症状占三分之一,易误诊,应引起基层医生的高度警惕。
1990~2010年间,我院有43例AMI误诊。
其中误诊为消化道疾病17例,呼吸道疾病8例,急性左心衰11例,脑血管疾病4例,神经官能症1例,牙病1例,现结合临床病例资料分析误诊原因。
例1:男58岁,因上腹部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1小时来院急诊。
查体:体温36.9℃、血压14.62/8.00kpa。
表情痛苦、腹软,上腹部无压痛,诊断为急性胃炎,肌注654-2 10mg后,疼痛缓解,但随后患者面色苍白,大汗,血压降呈10.65/6.64kpa。
急查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分析: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几乎都位于心脏后下壁表面,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刺激迷走神经,从而导致心脏后下壁AMI产生腹痛,临床上常表现突发性腹痛伴恶心呕吐,易误诊为急腹症,但前者一般无上腹压痛多伴有胸闷、不适,医生应想到AMI的可能,做心电图可确诊。
急性心肌梗死容易误诊的常见类型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是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常见类型,也是临床常见的急危症之一。
其首发症状典型者表现为持续剧烈的胸骨后压榨样疼痛。
典型胸痛患者容易诊断,但对于首发症状不典型AMI患者,由于基层医院因缺少冠状动脉造影等介入技术及各种条件的限制,则有可能导致诊断失误,延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就在临床工作中容易出现误诊的AMI作一简要归纳分析。
1 误诊类型1.1 以腹痛、腹泻、呕吐等为主要表现的AMI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胆囊炎、阑尾炎、胰腺炎等当下壁心梗时心输出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位于下壁的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感受器,受坏死心肌的刺激,故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胆囊炎、胰腺炎、消化道穿孔等,故对与进食无关的消化道症状,尤其是老年者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发现动态变化,早期明确诊断。
1.2 以牙痛、咽痛、颈项痛、肩背痛为主要表现的AMI误诊为牙周炎、咽喉炎、颈椎病、肩周炎患者不以胸痛为主诉,而是以其他部位放射痛为首发。
由于心肌缺血缺氧,造成酸性代谢产物如乳酸、丙酮酸、磷酸等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的传人纤维末梢,经1-5胸交感神经节和相应的脊髓段,传致大脑产生痛觉,这种痛觉反映在与自主神经进入水平相同脊髓段的脊神经所分布的皮肤区域,而引起异位放射痛。
对于单纯异位放射痛易误诊,但对于伴有面色苍白、大汗、活动中发生颈部痛或伴胸闷的牙痛病例则应想到可能潜伏着比较严重的疾病,真正的颈痛、牙痛不因劳力而加剧。
1.3 以低血压、心源性休克为首发症状,急性右室梗死时右室失去泵功能,而仅起通道作用,泵血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左心室舒张末期充盈不足,排血量锐减,出现低血压、休克。
所以对临床上不明原因的低血压、休克,尤其是老年患者在心电图12导联基础上一定要加做右室或V7~9导联,以便能除外急性右室梗死、急性正后壁梗死,这对明确诊断,取得良好预后至关重要。
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的常见原因与防范【关键词】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误诊
急性心肌梗死(即ami)作为内科常见的急症,能否及时诊断对该类患者的预后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年来临床资料表明,在收治的符合ami诊断标准的486例患者中有76例被首诊医生误诊,误诊率达到15.6%,而这些误诊病例多来自基层医院,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探讨影响ami诊断的原因对减少误诊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51例,女27例;年龄34-80岁,平均年龄为53.6岁。
这些患者的既往病史: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12例,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7例,高血压病的患者7例,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4例,心绞痛患者8例,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5例,脑血管病史的患者3例,糖尿病患者12例。
1.2临床表现
1.2.1首发症状胸痛的患者出现8例,腹痛与咽喉疼痛的患者各3例,其他部位痛的患者6例;呼吸困难的患者14例,咳喘患者13例,心悸患者8例,恶心以及呕吐的患者6例,反酸以及烧心的患者2例,腹泻以及腹胀的患者4例;其他首发症状的患者19例。
1.2.2体征心界扩大的患者11例,舒张期奔马律的患者24例,心尖部闻、2级与以上收缩期杂音的患者为18例,心率出现失常的患者17例;两肺底部闻及罗音的患者28例;上腹部压痛的患者17
例,具有其他体征的患者12例。
1.3辅助检查血白细胞(6.8-17.6)109/l,中性粒细胞
0.68-0.92,红细胞沉降率4-45mm/h。
血清心肌酶谱改变符合ami 诊断标准者73例(占96.1%)。
梗死部位:下后壁患者35例,其中有7例患者合并右心室梗死;前壁、前间壁的患者23例;广泛前壁患者5例;侧壁患者7例。
另有5例(占6.4%)患者的心电图只出现了不典型t波改变,以临床表现和心肌酶等作为确诊,因而梗死部位表现为欠确切。
1.4诊治情况本组患者的误诊时间5-44小时,平均为11.3小时。
被诊断消化系统疾病诊治19例占24.3%,其中误诊为胃肠炎7例,反流性食管炎3例,胰腺炎4例,其它为5例;按呼吸系统疾病诊治20例,占25.6%,其中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6例,肺气肿合并感染各5例,支气管哮喘4例、急性喉炎各5例;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诊治26例,占33.3%;按其他疾病诊治12例,占15.8%,其中诊治为感染性休克4例,口腔疾病5例,肾绞痛等其他疾病3例。
2讨论
2.1影响诊断的常见原因
2.1.1病人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因患者范围、部位、年龄以及基础病变等方面存在不同,因而临床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老年的糖尿病患者痛阈常存在显著增高。
本组以呼吸与消化系统症状等作为非心脏特征性表现的患者55例,占70.5%。
78例患者都没有典型的胸痛方面的症状,没有明显胸痛的患者占
66.7%(52/78),无任何疼痛者占21.8%(17/78),此17例无痛型ami中,老年患者11例,糖尿病患者12例。
2.1.2医生思路狭隘基层医院的一些医生对急性心肌梗的各类
临床表现没有足够的认识。
尤其是以呼吸、消化或者神经功能障碍作为首发表现者的患者,这些医生通常会忽视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检查,因而导致误诊。
本组患者有44例属于这种情况。
2.1.3医生过分依赖心电图结果心电图受患者基础疾病、体形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或者范围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特别是非q 波心肌梗死时患者的心电图改变通常会存在短暂且不典型的情况,单靠一次或者二次心电图就排除诊断难免容易导致诊断错误的出现。
本组研究的患者中首次心电图不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者为19例,占24.4%。
4例,占5.1%的患者及格过反复查心电图仍不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演变规律者,因为记录心电图的时间较晚,因而错过了演变时间。
此4例患者的首次心电图在其发病后32-40小时进行检查,只记录到不典型的t波变化,因而没有确诊与定位价值,这些患者以血清心肌酶与临床表现进行确诊。
2.1.4医生责任心不强医生在接诊时不询问患者病史,甚至不做心电图等面的检查,仅凭患者主诉医生就做出诊断与处理,也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常见原因。
本组因此误诊8例,占10.5%,其中一例因误诊误治发生心脏破裂而死亡。
2.1.5患者自身因素多数病人发病时首先自行诊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使用一些药物掩盖了病情,延误了正确诊断及治疗时机。
2.1.6医院医疗条件所限根据目前国内医疗现状,一些高、精、尖设备在基层医院还难以普及。
2.2防范
2.2.1因梗死发生的部位、范围、时间及每个病人身体素质不同,其表现也轻重不一。
故首诊医生不能仅凭借无相关症状就排除相应的疾病,要充分意识到疾病的个体差异性。
2.2.2临床上有许多为同症异病。
这就要求我们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要扩大诊断思维,抓住症状本质,不能拘泥于常见病的诊断上。
2.2.3针对出现某些症状的患者,一旦在家中自行处置后短时间内病情无缓解,应该意识到疾病的复杂性,立即求救或由他人护送到有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诊治,以利于预后康复。
2.2.4要客观认识本病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特别是心电图所出现的变化。
对短期内在确诊方面存在困难的,应该连续的对观察心电图与血清心肌酶进行动态的观察,尽可能和患者以往的心电图进行对照,必要时立即转到有条件的医院行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核素等检查,以提高确诊率。
2.2.5逐步提高卫生资源,努力改善基层医院医疗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