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15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分析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的原因。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5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5例患者治愈好转10例,死亡5例,死亡率33.33%,误诊时间4~48 h,平均(12.5±4.6)h。
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复杂多样,对特殊人群、特殊部位的疼痛要提高警惕,及时动态监测18导联心电图、心肌酶、心肌坏死标记物变化有助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减少误诊。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死率高,预后与及时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具有相关性,典型病例诊断多无困难,而不典型AMI则极易导致误诊及治疗不当,从而延误有效治疗。
为进一步了解不典型AMI的临床特点,提高确诊率及抢救成功率,对2010年2月-2013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5例不典型AMI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月-2013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5例AMI患者,男12例,女3例。
年龄45~75岁,平均(58.4±5.5)岁。
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性肺源性心脏病8例,高血压4例,冠心病史3例,高血脂2例,消化系统病史4例,糖尿病史3例。
1.2 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喘息、气促、呼吸困难症状为主要表现4例,以消化系统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症状为主要表现3例,以心悸、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3例,以低血压、休克为主要表现2例,以心衰为主要表现2例,以牙痛为主要表现1例。
1.3 实验室检查心肌酶检查:CK升高13例,平均(335.2±56.8)U/L;CK-MB升高11例,平均(76.1±22.6)U/L。
心肌坏死标记物检查:cTnI升高12例,平均(11.8±3.4)μg/L。
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左室前壁局限性运动减弱11例,右室扩大8例,肺动脉高压6例。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漏诊分析诊治体会
杨海慧;张航;李晓红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
【年(卷),期】2009(004)031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误诊、漏诊的原因,积累及时、准确诊断病症的诊治体会.方法对临床工作中收集的50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就诊过程进行追溯分析.结果 50例不典型AMI患者,误诊15例,疑诊者16例;20例经常规静脉溶栓成功,5例静脉溶栓未成功,38例患者7~15 d后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症状缓解;有5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分析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年龄因素、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非典型性及非典型心肌梗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做早期诊断、治疗.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杨海慧;张航;李晓红
【作者单位】665000,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665000,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普胸外科;665000,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12例误漏诊分析 [J], 张志荣
2.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漏诊误诊43例分析 [J], 曾文;宋明东
3.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28例误漏诊原因分析 [J], 王瑛;苏建新
4.非典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5例误诊漏诊误治分析 [J], 朱诗家;谭治国
5.老年急性心肌梗死80例漏诊误诊分析 [J], 叶字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漏诊分析诊治体会大家好,我是医生,本文中我将谈论自己在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和漏诊分析诊治体会。
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发生率正在上升。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超过20%的患者发生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由于其发生的症状和普通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相似,很容易误诊,而且漏诊率也很高。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包括头痛、胸闷等,但可以伴随传统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差异很大。
例如,心率可以很快、心率可以很缓慢,甚至可以发生频繁的心动过缓。
因此,临床上比较容易漏诊。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发现一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这位病人曾经发生过和传统性急性心肌梗死相似的症状,但症状不明显,没有引起太多的警觉。
在进行诊断时,由于病人表现出的症状不是传统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因此我有些踌躇,最终误诊为其他疾病,未能及时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
这个病例提醒我,诊断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时,不仅要注意传统性梗死的典型症状,还要考虑可能存在的非典型症状。
在分析上,应尽量把握住患者的诊断资料,包括心电图、测量心肌酶的升高情况等,以便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此外,在做梗死诊断时,应严格按照医疗文件的诊断程序办理,以免出现漏诊的情况。
同时,要及时采用局部血流恢复治疗,以减轻梗死肌肉的损伤。
本文提出,对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应仔细分析其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总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及时性是我们医生的重要任务,因此,一定要秉持慎重、谨慎的态度,仔细分析诊断资料,以便在准确诊断和及时诊治上取得最大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在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漏诊分析诊治中的体会。
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大家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加强对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漏诊分析诊治体会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的发病率、死亡率及医疗费用逐年增长,全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占全国死亡率的15%,留给医护人员的压力非常大。
而少数AMIs发生在非典型病史、非典型体征或非典型实验室检查,发病率占总体的约8%,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运用综合分析,结合基本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等诊断技术,准确诊断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实际上,对于非典型AMI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往往受到误诊、漏诊等因素影响,并且有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对非典型AMI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误诊、漏诊进行研究分析。
我在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担任医生一段时间后,参与了一些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诊断和治疗。
进行客观诊断后,发现这类病人的误诊和漏诊率相对较高,并且存在一些特点,以下是我所感受到的: 首先,关于误诊,它以“假”性急性心肌梗死最为常见,其次是将心肌梗死诊断为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从而未能正确诊断,导致患者晚期治疗落后,影响治疗质量和效果。
其次,漏诊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比如心肌梗死的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未能及时进行,从而导致治疗障碍。
漏诊也有其特点,往往是由于患者不清楚自己的诊断情况,急性病情发展,医生们疏忽了患者的体征表现而发生的漏诊。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有以下几点:首先,应做好病史采集,准确把握病人病史,特别是要深入了解个人病史,比如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以期发现潜在性心血管病因素,从而准确诊断。
其次,要及时、准确地进行心肌梗死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对于对于潜在性心血管病的患者,一定要及早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辅助检查,及早发现心肌梗死。
最后,合理使用药物治疗,妥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减少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及时开展抗凝治疗,减轻病情并促进心肌再灌注,以期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通过对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误诊、漏诊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病人,及早发现心肌梗死病人,尽快采取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改善病情,减少死亡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分析【关键词】心肌梗塞诊断
我院2005年-2009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24例,其中病初误诊38例,误诊率7.25%。
临床表现均不典型,占同期住院不典型AMI15.45%(246例)。
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45-85岁。
基础心脏病:冠心病16例,高血压心脏病6例,慢性阻塞性肺源性心脏病4例,无心脏病12例。
合并2型糖尿病16例,合并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26例。
1.2 方法经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所有病例均确诊为AMI。
入院8h内主要考虑其他疾病或漏诊,未采用溶栓、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为误诊病例。
1.3 误诊情况本组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16例,主要表现腹痛,其次有腹胀、腹泻、恶心呕吐,误诊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肠炎等;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10例,表现反复晕厥、意识障碍、偏瘫、反复眩晕、全身极度乏力,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呼吸系统疾病6例,误诊为哮喘发作、肺梗塞、感染性休克;其他分别误诊为牙龈炎、肩周炎、颈椎病。
其中伴心电图不典型24例,非特异性ST段和T波改变16例,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正常4例,十八导联心电图正常2例,室上速并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伴心肌酶不典型6例,4例心肌酶正常,仅肌钙蛋白升高;2例心
肌酶及肌钙蛋白在起病12h内正常,后复查升高。
2 结果
予卧床休息、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护心、支持对症等处理后10-14d,病情稳定28例,初步稳定后转院2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6例,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心脏性猝死4例。
3 讨论
3.1不典型表现原因(1)消化系统症状:腹痛最常见,其产生机制[1]为心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后与由上腹部传来的感觉纤维共同会聚于同一神经元,经同一传导途径上传;心室附壁血栓脱落使肠系膜动脉栓塞;迷走神经传入感受器几乎均位于心脏后下壁表面,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刺激迷走神经可产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
另外心排血量下降致胃肠供血不足、应激性溃疡也可出现消化系统症状。
(2)神经系统症状:冠心病常伴其他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当AMI时心排血量降低、心律失常、组织灌注不足、血流缓慢易致脑循环急性紊乱,可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征象,即所谓心脑卒中[2]。
(3)呼吸系统症状:AMI后由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可发生急性左心衰;心肌广泛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神经反射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可导致心源性休克。
当存在肺基础疾病及合并肺部感染时,容易和呼吸系统疾病混淆。
(4)其他表现:心肌急性缺血缺氧时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刺激心交感神经传入纤维产生痛觉,向C2-T10脊神经部分放射可引起上颌、颈部、背部、左上肢等部位疼痛。
(5)心电图不典型:非ST段抬高AMI仅有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常规十二导联不能反映后壁、右室梗死;梗死范围小,
多处或对应性梗死,梗死向量相互抵消可表现为正常心电图;合并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症、心动过速等基线异常,对病理性Q波及ST段偏移判断会造成干扰。
(6)心肌酶不典型:目前诊断早期AMI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有肌红蛋白、CK2MB、肌钙蛋白,以肌钙蛋白T最为敏感。
当小范围AMI时前两种酶可能正常,肌钙蛋白T升高。
本组有2例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在起病12h内正常,可能初为AMI先兆症状,出现心肌坏死后才升高。
3.2误诊分析(1)患者因素:本组以老年人多见,年龄45-85岁。
老年患者感觉神经传导减弱,对疼痛敏感性差;脏器功能减退,基础疾病多,AMI时表现多样而缺乏特异性;老年人记忆力减退限制了病史的准确性。
(2)医师因素:本组心血管科误诊4例,其他科室34例,可见多数非专科医师对AMI不典型表现认识不足,忽视了对疾病的全面分析造成漏误诊。
(3)对心电图及心肌酶在AMI作用缺乏足够认识:心电图是诊断AMI最快速有效的检查方法,应为老年人常规检查,但其灵敏性及特异性有一定局限。
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是诊断AMI必备条件,二者常需结合,动态观察。
3.3误诊预防(1)加强对老年人不典型AMI的认识:文献报道[3],老年人AMI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者占27.12%,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占21.18%,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占20.6%,其他5.3%,可见老年人AMI症状多不典型,如不注意识别,容易出现漏误诊。
对于老年患者突然发生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心力衰竭、呼吸困难、上腹胀痛或呕吐、晕厥、抽搐者,应想到AMI可能[4-5]。
(2)全面收集临床资料:注意有无心血管症状如气促、胸闷、心悸、乏力,既往有无
心血管病及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存在。
(3)重视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对于高度怀疑本病而心肌酶、肌钙蛋白、心电图正常者,也不能轻易排除本病,仍需动态观察。
(4)密切观察病情,全面分析:随着病情发展,心脏方面症状会逐渐凸显出来。
作为临床医生,应扎实基础,拓宽临床思维,对于其他病不能解释的症状和体征,要想到本病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沈新秀,祖军,梅远伦,等.以腹痛为表现的心肌梗死二例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4):14.
[2]于健.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误漏诊原因分析[J].临床医学,2006,26(10):89.
[3]王承辉.老年与非老年心肌梗死误诊患者临床特点的对比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2):5345-5346.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86.
[5]丁玉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20例诊断及误漏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6):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