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2我们与法律同行知识点总结及课时习题
- 格式:docx
- 大小:24.19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课第2课时我们与法律同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课第二课时《我们与法律同行》的内容,主要围绕法律的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与法律的关系三个方面展开。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作用,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同时,教材还强调了我们应该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对法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过一些法律问题,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这一学情,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学会尊重和遵守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培养公民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我们与法律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的作用,以及如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讨论题目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导入新课《我们与法律同行》。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法律的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我们与法律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复习要点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1课时法律为我们护航1.什么是未成年人?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
2.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1)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2)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3)社会环境还比较复杂,还存在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
(4)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3.对未成年人保护作出特别规定和关爱的法律有哪些?(1)我国宪法和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对保护未成年人作出了特别规定;(2)我国还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专门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
4.我国对未成年人图书保护有哪几道特殊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四位一体,构筑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形成全社会关心、保护未成年人的有效机制和良好风尚。
(四道防线的理解见P99“相关链接”)5.我们未成年人应该如何实现自我保护?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受到特殊保护的权利,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2课时我们与法律同行1.学会依法办事依法办事,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树立法律信仰(1)为什么要树立法律信仰?(1)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
(2)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当法律真正成为我们的信仰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2《我们与法律同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与法律同行》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课第二框的内容。
这一框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对公民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认识法律对公民生活的意义。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法律的具体内容和实际运用还不够了解,法治观念尚未完全形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重要性,提高法治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识法律对公民生活的影响,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使学生明白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法律对公民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讨论题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导入新课《我们与法律同行》。
2.案例分析:呈现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法律在案例中的作用。
3.知识讲解:根据案例分析的结果,讲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法律对公民生活的影响。
4.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10.2 我们与法律同行一.选择题(共10小题)1.结合如图漫画,它启示我们()①依法办事必须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规定②执法人员为了维护权益可采取一切手段③依法办事要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习惯④执法人员在紧急状态下可以不依法办事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2.因集体土地被政府“征用”引发争议,某村民小组把衢州市人民政府告上法庭,副市长赵某出庭应诉,衢州人民告别了“告官不见官”的现象。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①村民学会依法办事②此案体现法律是我们的保护神③村民理性依法维权④此案激化了政府和人民的矛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依法办事,遵循法律而生活,就要做到()①遵守各种法律法规②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的一切诉求和愿望③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权益④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A.①③④B.③④C.①③D.①②4.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举出下列事例,你认为做法正确的是()A.张某在机场禁飞区放飞无人机,造成多个航班迫降或返航B.杜某用手机拍下违法占用应急车道的车辆照片并上传交巡警网络平台C.宫某在网络中传播不实消息,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D.王某在居民小区饲养大型宠物狗,经常吓到陌生人5.树立法律信仰,要求我们做到()①尊崇法律②信赖法律③遵守法律④捍卫法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国家信访局于2016年开通了“手机信访平台”,这一举措进一步畅通了百姓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的渠道。
老百姓通过手机信访有利于()①督促政府工作人员依法办事②从根本上杜绝违法乱纪现象③帮助解决老百姓所有的困难④公民更好地行使建议权、监督权。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7.青少年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之一。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普法教育()①能够促进青少年依法律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②能够促进青少年依法行使公民的权利和履行公民的义务③可以从根本上遏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④能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第2课时我们与法律同行一、选择题(2*13=26分)1、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是铭刻在公民们的()A、行为中B、内心里C、眼睛里D、记忆里2、法律秩序是我们健康成长所需要的,而良好法律秩序的形成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因此,我们应该( )A.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法律条文就行了B.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攀登科学高峰C.依法办事,善于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成为法律的坚定捍卫者D.积极锻炼身体,与违法犯罪分子斗争到底3、青少年是法治中国建设的()①受益者②制定者③参与者④推动者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中学生张某平时举止文明,明辨是非,乐于助人。
一天放学路上,张某发现有人正在偷窃电动车,他便立即报警。
最终,民警抓获了不法分子。
这一事例说明( ) A.道德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行为B.道德水平低的人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C.道德水平高的人勇于同违法现象作斗争D.对于任何违法行为都必须给予刑罚处罚5、七年级学生小瑜在逛街的时候,从路边摊买了一包薯片,吃完之后就出现了食物中毒现象,被送到医院就医。
后来发现,这包薯片是“三无”产品。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在社会生活中,有些单位和个人不遵守法律法规,肆意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②小瑜应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③小瑜应带人将该商贩痛打一顿④小瑜应该自认倒霉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决定,把12月4日设为国家宪法日。
建设法治中国,每个公民不能袖手旁观。
公民不仅是法治中国前行的受益者,更应该是参与者和推动者。
对此,我们每个公民应该()①积极宣传法律②知法懂法③信法守法④敢于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7、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自觉远离违法犯罪。
下列有助于我们远离违法犯罪的有()①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②树立法律信仰,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③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④在心中铭刻法治精神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8、“国家就像一部复杂的机器,其运行必须有章可循,必须有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4.10.2 我们与法律同行一.选择题(共10小题)1.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也说,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这两句话主要启示我们()A.法律本质特征在于其强制性B.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有效方式C.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全民知法D.加大宣传提高公民法治信仰2.法律信仰的树立,不是盲从,不是迷信。
法律信仰是蕴含在条文之内的精神内核、法律信仰的养成要具有合理的批判和有效的反思。
这段话说明,树立法律信仰,就要()①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②尊崇法律至上③让法治精神铭刻在我们内心④发自内心地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下列行为属于依法办事的是()A.工人吴某因为单位拖欠工资把单位的机器毁坏B.农民工李某讨要工钱未果,把老板告上了法庭C.小方被小明辱骂,便找人将小明狠狠地打了一顿D.张某觉得领导作风有问题,便在单位大门上贴了个大字报揭露4.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不符合依法办事的是()A.小倩上、下学路上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B.小明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同不赡养老人的邻居讲理C.热心律师利用空闲时间,向社会宣传相关法律常识D.解决纠纷,用武力比诉讼解决起来更痛快、过瘾5.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①自觉遵守者②忠实崇尚者③坚定捍卫者④严厉执法者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法治的根本意义在于依法办事,下列符合依法办事要求的是()A.有人欺负我,我就欺负他B.拆迁“钉子户”无理取闹C.为增加收入,尽量少交税D.在商场购物时,遵守秩序7.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普遍开发了网上执法办案与监督信息系统,逐步为一线执法民警配备执法现场记录仪,对重要执法实行同步录音录像,努力实现“在阳光下执法”。
这()①体现了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规范公正②不利于行政机关依法行政,降低工作效率③有利于保护和促进人权④有利于依法全面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是()A.增强规则意识,遵规守纪B.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C.增强权利意识,严格执法D.增强自护意识,免受侵害9.路××是某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去年以来经常逃课,迷恋网吧,常常夜不归宿,屡教不改,后发展到持刀抢劫,致人重伤,结果受到刑罚处罚。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10.2《我们与法律同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与法律同行》这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框的内容。
教材以我国法律的涵义、法律的特征、公民权利和义务、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等为主线,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规范。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理解程度有限,对于法律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和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生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于生活中的法律案例感兴趣,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涵义、特征,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学会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3.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涵义、特征,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掌握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法律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精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课第二课时我们与法律同行
知识点总结及习题
知识点总结:
1. 学会依法办事的原因
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2. 怎样学会依法办事?
⑴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①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
②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⑵依法办事,就要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3.树立法律信仰的必要性
⑴当法律真正成为我们的信仰时,才会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⑵有利于国家工作人员增强法律意识,在内心深处尊崇法律,运用法律思维、法律理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遵守和捍卫法律。
4.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依法办事,并不否定道德的重要性。
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利于促进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
课时习题:
一、单选题
1.法律秩序是我们健康成长所需要的,而良好法律秩序的形成需要我们每个
人的努力。
因此,我们应该( )
A.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法律条文就行了
B.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C.依法办事,善于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成为法律的坚定捍卫者
D.积极锻炼身体,与违法犯罪分子斗争到底
2.依法办事,遵循法律而生活,就要做到( )
①遵守各种法律法规,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②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③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④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由于生活阅历和经验很少,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行为的侵害,如被人勒索、敲诈、殴打、拐骗等。
如果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 )
①自认倒霉,忍声吞气,以免坏人报复②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③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④不惜一切代价与坏人搏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下列行为中,体现出公民法治精神和法律至上信仰的是( )
①吴利打电话向有关部门举报学校附近有一个黑网吧
②“又该缴税了。
”“嗯,我想想怎样少缴点税。
”
③八年级女生宁宁坚决制止父亲在工地建设上以次充好、违规操作的行为
④“爸,给钱我上学。
”“去,去,我和你妈离婚了,问她要去。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小李喜欢钻研电脑,听说制造病毒的黑客都很聪明,他想验证一下自己的技术实力。
于是,他也学着利用病毒来攻击别人的邮箱和一些公司的网站,最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这说明( )
A.他是一位电脑高手,大有前途
B.他的行为是违法行为,我们要依法办事
C.邮箱或网站的安全性太差
D.小李的水平太差,还要加强
6.14岁的小科为了弄钱去上网,和网友小刚商量出了合伙偷走堂哥的出租车,以此向堂哥要钱的鬼点子。
一天晚上,小科等3人在偷车时被堂哥发现,民警和30名的哥合力追击,将被盗车截住。
目前,小科和网友小刚因涉嫌盗窃被刑拘。
这告诉我们( )
①在我们身边,有一些同龄人,因缺乏法律知识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②网吧是这些同龄人走上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③我们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④要做到知法懂法,努力提高自己的守法自觉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7.“CCTV2015年度法治人物”李竹奎,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把干部政策法律理论学习和开展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相结合,提高了干部的法制观念。
李竹奎的事迹启示我们青少年应该( )
①树立法律信仰,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②尊崇法律,维护法律尊严③依法办事,成为法律的坚定捍卫者
④宣传法律知识,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38元大虾”让“好客山东”变成“宰客山东”。
面对宰客现象,仅靠法律的强制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将道德建设作为一项紧迫工程来抓。
这是因为( )
A.道德比法律更有约束力
B.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
C.法律是道德建设的保障
D.道德更适用于小事情
二、非选择题
9.洋洋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时事》,收获很大。
在学习过程中,他把重大时事要闻、学习的困惑和体会记录在自己的学习笔记里。
现摘录洋洋的部分学习笔记,请你帮他答疑解惑。
(1)【时事要闻】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说一说全面推进这一主题的总目标。
(2)【释疑解惑】①一次,我的邻居小华喝了在网吧认识的朋友给他的一瓶“神仙水”,之后不能自拔,原来水里掺了毒品。
后来,小华被强制戒毒。
这则案例对我们青少年学生有什么启示?
②今天中午我睡过头了,酒后的爸爸执意要开车送我上学。
途中,爸爸因酒驾被交警拘留。
爸爸酒驾被捕,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3)【学习体会】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建设法治中国,人人有责。
对此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参考答案:
1—5 CABDB
6--8 BDB
9.(1)依法治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①吸毒违法,要学会依法办事,遵守各种法律法规,远离毒品。
②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罚;酒驾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承担法律责任;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是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回答其中一点即可)
(3)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应该:
①依法办事,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②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③树立法律信仰,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