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赋》与《文心雕龙·神思》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从《文赋》到《神思》陆机《文赋》在总结前人创作经验和个人创作体会的基础上,首次系统而又完整地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过程。
陆机论创作,主要是从物、意、文三者关系入手的。
《文赋序》云:“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文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意”如何称“物”、“文”如何逮“意”的问题,即构思之意如何正确反映事物,而文辞如何准确表达构思之意。
如何进行艺术构思,是《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
首先,陆机论述了作家在构思前应当具备一些什么条件,才能使艺术构思得以顺利进行。
他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积累两方面内容。
《文赋》开篇就提出要“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即首先要深刻地观察万物以引起文思的萌发,又要钻研古籍以培养高洁的心情和从中汲取丰富的词藻。
陆机这里着重讲的是书本知识,而没有涉及到从现实生活中丰富知识的问题,但是书本知识和前人创作经验是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重要方面。
有了这两方面的准备之后,构思活动就能够顺利展开。
《文赋》对艺术想象特征的认识与描述,是文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艺术想象作为观念形态的活动,反映了心理的自由性。
在描述艺术想象开展情况时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这里涉及到了从想象活动开始到艺术形象的构成,当作家进入了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后,就能“收视反听,耽思旁讯”,一心一意开始构思活动,首先要进行丰富的艺术想象,它具有超越时空局限的无限性和广阔性。
而在艺术想象的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活动始终是与现实中的客观物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感情的逐渐鲜明与艺术形象的逐渐构成,是同步进行的。
当作家专心致志凝神之际,古今之事、四海之景,全都显现在头脑中。
这就揭示了艺术想象超越现实,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创作主体于须臾之际、于渺小空间而能化身万千,深进万物内心融造一个崭新的形象,领悟其生命内涵与幽微哲理。
《文心雕龙·神思》与《文赋》之想象论之异同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类像进行加工而建立新的表象的过程,在艺术创作中,想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又称为“艺术想象”。
马克思称赞“想象力”是个“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地伟大天赋”。
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
在中国古代文艺领域里,艺术想象早在一两千年前就被陆机、刘勰等杰出的文艺理论家所认识。
陆机的《文赋》是中国第一篇关于创作问题的专论。
对艺术构思,特别是艺术想象活动的特征及艺术形象创造的分析作出突出贡献;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是继陆机《文赋》之后对艺术想象的探讨,作了系统而全面的发挥,更为明确的理论概括。
下面本文将就艺术想象论比较《文赋》与《文心雕龙·神思》篇的异同,进一步阐发艺术想象的基木特点和重要作用。
一《文赋》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是中国古代第一篇关于创作问题的专论,它在很多力一而影响了六朝时期各派文学批评,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是从中汲取养料,并继承和发展了《文赋》的观点。
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文心雕龙》与《文赋》有着惊人的相似:第一,两者认为艺术想象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变化万般的思维活动。
陆机在《文赋》中虽末标出“神思”二字,却对艺术想象时的精神状态进行生动细微的描述:“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初。
其致也,情瞳眬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等,陆机以优美如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一幅广阔的思维活动的图景。
在刘勰看来:“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这一定义形象说明:“所谓‘神思,就是一种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受时空限制的奇妙的思维活动。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何以为远?刘勰认为,借助想象,作家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这就是说凭借想象,作家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千年之前,观察到万里之外。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是一部论文写作和修辞技巧的著作,而陆机的《文赋》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刘勰在《神思》中对陆机的《文赋》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首先,刘勰在《神思》中将陆机的《文赋》作为一个优秀的范例来讲解文学创作的要点。
他认为《文赋》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娴熟运用修辞技巧,煽动读者的情感,并且能够表达作者的真实感受。
刘勰对陆机的《文赋》进行了高度评价,并将其作为一种美文的典范。
其次,刘勰在《神思》中对陆机的《文赋》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探讨。
他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理论,如“发愤章”、“五音章”等,以补充和完善陆机的理论。
刘勰认为,《文赋》中的修辞手法可以进一步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修辞技巧和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方法。
此外,刘勰还在《神思》中扩大了对文学创作的范畴,不仅包括了陆机的骈文和辞章,还涉及到了其他文学形式,如诗歌、记叙文等。
他强调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认为文学创作应该直抒胸臆,感染读者的情感。
总的来说,刘勰在《神思》中对陆机的《文赋》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他肯定了陆机在修辞技巧和情感表达方面的成就,并且进一步发展了陆机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这些对陆机《文赋》的
继承与发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修辞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第一,神思的美学概念的来源(形成过程)神思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其内涵包括了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创作冲动的发生机制、艺术构思的基本性质、创作灵感的发生状态、审美意象的产生过程以及作品的艺术传达阶段等。
“神思”一词并非刘勰首创。
“神思”最早出现于先秦两汉的鼓吹曲,主要用来描绘人的精神面貌。
三国时期的曹植在《宝刀赋》中最先使用“神思”这一概念来表示人对事物的想象。
赋中有一句说的是工匠“规圆景以定环,摅神思而造象”,意思是说工匠给宝刀精心锻造一个日形的柄,是受了神灵的启发,依据神灵的启示来进行造像。
之后,不少人都运用了“神思”这一概念。
如:《三国志·蜀书·杜琼传》引谯周语:“由杜君之辞而广之耳,殊无神思独至之异也。
”《三国志·吴书·楼玄传》引孙吴华核的《乞赦楼云疏》中即有“宜得闲静,以展神思”。
《晋书·刘寔传》:“吾与刘颖川兄弟语,使人神思清发,昏不假寐。
”稍后于刘勰的南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
”刘宋画家宗炳《画山水画序》中也有“万趣融其神思”的说法。
虽然人们对神思的具体意义的解读不同,但都认为“神思”是一种想法。
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神思”已经是一个引起了普遍注意的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现象,因而论创作,不可不论“神思”。
陆机的《文赋》第一次较明确地谈到了艺术的想象问题。
他概括想象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在写作过程中,想象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期穷形而尽相”最后可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逼真地描写。
陆机在《文赋》中,虽较为形象地描述了艺术想象的过程,却未用“神思”一词,且缺乏理论的说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神思”做了详尽的阐释。
对于神思,刘勰是这样解释的:“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中文体论思想的比较分析文体的问题很复杂,文体到底分为哪几种?针对这个问题,很多古代文论家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这三个杰出的文学理论作品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谈到了文体论思想,这三个作品中关于文体论的部分相互继承又互相超越,向我们呈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思想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文体形成时代非常早,就现存出土文献看,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不少成熟文体了。
但作为文章学的文体论出现却非常晚,真正系统、成熟的文体论的出现,大概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而吴承学教授和李冠兰研究员认为:从早期文体学史特殊性的实际出发,文体观念发生的标志并不是文体理论上的自觉,而是在观念上区别文体与运用文体的自觉。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论·论文》、《文赋》和《文心雕龙》几个文学理论作品的阅读,我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体论思想体系。
本文尝试通过对《典论·论文》、《文赋》和《文心雕龙》三个中国古代杰出文学理论作品的对比分析,来粗略陈述文体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梗概,及三个作品在阐述这一问题时的相互继承与超越。
一、《典论·论文》中的文体论思想在《典论·论文》中,曹丕提出“文非一体”,他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曹丕所说的“文”,包括“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共计八种体裁。
他还首次提出了“文”的“本”、“末”问题即各种不同形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文”既有不同特征,又有共同本质。
这表明在当时文已开始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
他主张奏章和驳议适宜文雅,书信、论说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歌与赋体应该华美。
第一,神思的美学概念的来源(形成过程)神思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其内涵包括了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创作冲动的发生机制、艺术构思的基本性质、创作灵感的发生状态、审美意象的产生过程以及作品的艺术传达阶段等。
“神思”一词并非刘勰首创。
“神思”最早出现于先秦两汉的鼓吹曲,主要用来描绘人的精神面貌。
三国时期的曹植在《宝刀赋》中最先使用“神思”这一概念来表示人对事物的想象。
赋中有一句说的是工匠“规圆景以定环,摅神思而造象”,意思是说工匠给宝刀精心锻造一个日形的柄,是受了神灵的启发,依据神灵的启示来进行造像。
之后,不少人都运用了“神思”这一概念。
如:《三国志·蜀书·杜琼传》引谯周语:“由杜君之辞而广之耳,殊无神思独至之异也。
”《三国志·吴书·楼玄传》引孙吴华核的《乞赦楼云疏》中即有“宜得闲静,以展神思”。
《晋书·刘寔传》:“吾与刘颖川兄弟语,使人神思清发,昏不假寐。
”稍后于刘勰的南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
”刘宋画家宗炳《画山水画序》中也有“万趣融其神思”的说法。
虽然人们对神思的具体意义的解读不同,但都认为“神思”是一种想法。
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神思”已经是一个引起了普遍注意的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现象,因而论创作,不可不论“神思”。
陆机的《文赋》第一次较明确地谈到了艺术的想象问题。
他概括想象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在写作过程中,想象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期穷形而尽相”最后可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逼真地描写。
陆机在《文赋》中,虽较为形象地描述了艺术想象的过程,却未用“神思”一词,且缺乏理论的说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神思”做了详尽的阐释。
对于神思,刘勰是这样解释的:“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文赋》《文心雕龙·神思》关于艺术构思、想象、灵感的相关论述1. 引言1.1 概述艺术构思、想象和灵感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在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艺术家们凭借着自己的文赋和神思,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想象,创造出了许多伟大而卓越的作品。
本文通过探讨《文赋》与《文心雕龙·神思》中关于艺术构思、想象力和灵感的论述,旨在深入理解这些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文赋与艺术构思、文心雕龙·神思与想象力、灵感的来源和运用技巧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单介绍文章的目的,并对后续章节进行预览。
接下来的章节将详细探讨各个主题,并提供相关的案例和理论支持。
1.3 目的本篇长文旨在全面阐述《文赋》与《文心雕龙·神思》中关于艺术构思、想象力和灵感的论述。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经典文献中的观点和理论,我们将探讨艺术构思、想象力和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艺术构思、想象力和灵感相关领域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清晰撰写,请参考。
2. 文赋与艺术构思2.1 文赋的定义与起源文赋是指创作中对于内容构思的能力和才华。
它可以理解为作者脑海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运用言语的表达方式来呈现出来。
文赋一词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艺文》中,后来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被进一步详细阐述。
2.2 艺术构思的重要性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进行创作之前对于作品内核、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艺术构思对于作品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好的构思能够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意义,更好地传递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并将其有效地传达给观众或读者。
艺术构思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关乎整体结构和布局,还包括对细节和元素的精心安排。
它需要考虑到观众或读者会如何接受和理解作品,在不同层次上引发共鸣,并引导他们沉浸其中。
《文赋》与《文心雕龙·神思》的比较《文赋》与《文心雕龙·神思》篇都是论述文章构思的问题的名篇。
二者都认为创作构思的活动领域异常广泛,强调创作构思需要集中精神,用心对待。
其中《神思》一篇对《文赋》中的内容有一定的继承,但是它却在《文赋》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使之更加生动翔实,论述更加精辟,因此使之成为了一篇全新的文章。
个人认为《文赋》主要讲了在写文章时如何构思下笔的问题,而《文心雕龙·神思》则着重谈了如何构思的问题。
神思即构思,是指人们进行创作时的思维活动,包括回忆、联想、分析、组合等。
这是创作文章时最重要的一步。
陆机在《文赋》中写出了创作时精心构思的过程及落实到笔下应该注意的问题。
他说写文章时要注意客观事物的变化,写文章时要注意布局谋篇,不宜篇幅过长。
在上下文互相之间能产生影响时注意协调全文。
尽量做到“弊最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指出“虽杼轴于予怀,忧他人之我先。
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意思是“虽然文章出于自己的创作,但是也要担忧是否在此之前有人写过了。
如果确实(有人写过了)会伤及我的品誉,那么不管心里如何的喜爱也必须舍弃掉”。
这点是后人们最为称赞的。
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在创作文章时特别注意这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一篇中写出了在下笔时“所想”和“所写”之间存在的问题以及个人资质对创作文章的影响。
而且也写出了平时的积累(包括素材的积累和学识的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二者虽然都是在写文章构思的问题,但是重点却不尽相同。
《文心雕龙·神思》一篇所说的“积学以储宝”和《文赋》中的“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内容大致相同,即写文章需要对前代人的学识和典籍进行拜读和积累。
这是写文章的基础之一。
而在谈论下笔问题时,《文心雕龙·神思》谈到了创作时的想象和落笔之间的不同。
《文赋》则谈论的是写文章时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和篇幅的问题。
浅析《文赋》与《神思》中构思论之异同赋的创作论比较关于文章如何构思的问题,历来是文论家研究的重点。
陆机的《文赋》主要论述文士写作时怎样“用心”,的过程,其中着重论述了文章的构思问题。
《神思》是《文心雕龙》中关于文章构思的专论,它从构思前的准备工作讲到构思时的想象,由想象构成意向,由意向到语言,由语言到声律,再到作品写成后的修改,系统的论述了构思的问题。
本文将简要分析两篇专著中关于文章构思看法的异同。
神思即构思,是指人们进行创作时的思维活动,包括回忆、联想、分析、组合等。
构思是创作的第一步,构思之后才进入文辞表达阶段,所以刘勰说构思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陆机在《文赋》中也多次提到了构思的问题,可见,西晋至南朝的文人对创作构思十分重视。
《文赋》和《神思》中以下关于构思的观点是相同的:首先,二者都强调创作构思的活动领域是异常广泛的。
刘勰强调作家在进行构思活动时要思路开阔、思绪纷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所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陆机在《文赋》中也说“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讲的也是构思时思维活动的表现。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其实,在先秦诸子的思想中也有许多论及思维活跃性和广阔性的作品。
比如《庄子・在宥》云:“人心其疾�仰之间而再无四海之外。
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
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管子・!心术》篇则说心思专一者,能做到“万物毕得,翼然自来,神莫知其极。
昭知天下,通于四极。
”《荀子・解蔽》谓做到“大清明,则万物莫形而不见,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闻久远。
”《淮南子・精神训》还说,专一虚静、精神内守者,能“望于往世之前而视于来事之后。
”陆机和刘勰可能受到其中的启发而用于对写作构思的论述之中。
其次,二者都强调创作构思需要精神集中,虚静以待的心理准备。
《文赋》与《文心雕龙》比较研究【内容提要】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曾指出《文心雕龙》与《文赋》有着渊源关系,但二者广泛而复杂的内在联系和重要区别,仍然值得我们予以深究。
实际上,《文赋》与《文心雕龙》虽皆不遗余力追求文章之美,从而成为六朝“为艺术而艺术”时代的明证,但其理论的逻辑起点却高下有别,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亦不可同日而语,从而其根本的理论追求和价值取向也就貌同而实异。
《文赋》是一首文的赞歌、美的赞歌,《文心雕龙》则是一部文的哲学、文的美学。
【关键词】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二百多年前,清代著名者章学诚曾指出:“古人,惟论文辞而已矣。
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说而昌论文心。
”[1](P278)这段话历来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肯定,但刘勰之于陆机何所本,却仍然值得我们予以深究。
陆机的《文赋》不仅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也是第一篇完整、系统的文学论文;以“弥纶群言”[2](P727)为己任的《文心雕龙》与其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自是顺理成章的。
然而,《文心雕龙》与《文赋》之联系的具体情形,却是相当广泛而颇为复杂的,非一句“本于陆机氏说”所可解决。
一陆机的《文赋》确曾有意探讨为文之“用心”[3](P170),以此而论,谓《文心雕龙》与《文赋》有着某种继承关系,是有一定道理的。
尤其是《神思》一篇与《文赋》的关系,更是一脉相承而显然可见的[4](P29)。
但是,同是探讨“为文之用心”[2](P725),刘勰和陆机的着眼点却是大不一样的。
陆机所谓“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3](P170),指的是“放言遣辞,良多变矣”[3](P170),即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辞的问题;他要探讨的是“作文之利害所由”[3](P170),所谓“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3](P170),他重视的是如何具体操作的作文之“能”,因而他关心的始终是文学表现的技巧问题,也就是怎样写好一篇文章的问题。
刘勰也是“论文”[2](P726),甚至比陆机更详细地探讨了“作文之利害所由”,但其着眼点和所站的高度却有根本不同。
曹丕《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陆机《文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典论·论文》)(乙)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注:执笔),气倍辞前,暨(注:及)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刘勰《文心雕龙》)(丙)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陆机《文赋》)1.甲文作者运用了_______的手法,论述了文章的价值。
对个人,就是“______________”;对社会,则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2.根据乙文文意,“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的含义是:意翻空而易奇:__________________言征实而难巧:__________________3.对乙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一想到登山,脑中便充满着山的秀色;一想到观海,心里便洋溢着海的奇景。
B.作家登上了大山,在山上撒满了自己的情思,看到了大海,对大海充满了幻想。
C.作家一想到登山,情思里便拥有了山的风光,一来到大海,意念中又拥有了海的波涛。
D.作家登上了大山,情思里充满着山的风光,看到了大海,意念中翻腾着海的波涛。
4.丙文作者从阅读前人的作品和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创作中经常会出现“_________”和“________”的问题。
《文心雕龙?神思篇》简析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它也是世界文论史上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体系博大精深,论述广泛,全书分为文体论、创造论、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等几个部分。
《文心雕龙·神思篇》则是创作论的第一篇,《神思篇》讲了艺术创作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包括艺术想象、知识积累、作家素养、把谋篇构思到写成作品中所遇到的问题,作品修改等各种问题,总之,《神思篇》围绕着创作前各种各样的问题,揭示了艺术创造的审美规律。
一、艺术想象想象,是艺术创造中比较重要的手法,可以说,没有想象这个契机,我们就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来,陆机曾在《文赋》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
”而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所谈到的艺术想象与陆机的《文赋》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神思篇》的开篇中刘勰这样写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这些都说明艺术想象是一种超越空间和时间的活动,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活动,在开始想象的时候,我们的念头可以接触到千年以上,视线好像看到了万里之外,在这个时候,思想是最为活跃,也是最为自由的,我们可以任意想象,虽然艺术家的身体、经验、所见所闻受到了时空的限制,但是其想象与创造却是远远超出这个限制。
但是这种想象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幻想,乱想,它是受其内心的思想情感和理性所限制的,“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首先谈谈艺术的想象活动受情感的限制,艺术的想象活动,只有靠情感的指引,才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刘勰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精神靠物象来贯通,是情思变化所孕育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看到美好的景物,我们的情感总要充斥于此,这样才能感染我们,引起物与人的共鸣,这样想象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丰富起来,如果离开了思想情感的制约,那么精神就涣散了,就成了不着边际的瞎想,这样不会对艺术创作产生有益的作用。
作为《文心雕龙》创作论总纲的《神思》篇,其中心论旨是阐述作家创作的艺术想象问题,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并不始于刘勰,陆机在《文赋》中就曾对艺术想象活动作过形象的描述。
陆机在《文赋》中论及作家进入创作构思伊始的状态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①刘勰汲取了陆机的观点,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描述艺术想象的情况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
”刘勰认为,作家的艺术构思之所以能够腾展想象的翅膀,首要的条件就是做到内心虚空静默,由此方能凝神志远,以搜求万物的形貌于胸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刘勰总结作家创作的主体条件时首先指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②刘勰把这一条件视为他所说的“驭文之首术”中的首要的一点。
并不是对老庄著作中既有的概念术语的沿用,而是对老庄论进入道无所应秉有的心气虚静状态的一种语义取用。
老庄的论虚静,是提出一种虚心静气的体认“道”的方式,它属于哲学认识论的范畴,然而刘勰征引老庄的虚静说,并不是从他原本的哲学认识论意义上来使用的,而是在思维方式和审美境界意义下的转用。
刘勰在《神思》篇中为了阐述作家创作虚静入神的道理,他对老庄的“虚静”说是在怎样的意义上取用,又是在怎样的意义下转用于作家创作的呢?这是理解刘勰的“虚静”说的关键所在,实质上它也是如何认识老庄哲学的“虚静论”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说”的连接点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神思》篇中,“虚静”说是作为作家艺术创作的首备前提而提出来的,它要求创作主体虚化自己的心地,胸无成见,精神澄澈,通过内心的雪洗荡涤,以便给艺术想象活动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这样说来,作家在临文结构之前的虚静状态,其实也就是实现由生活态向审美态转变的精神转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家排除了在现实中所染有的尘俗杂念,生成了艺术审美的心胸。
从《文赋》到《神思》作者:张丽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7期摘要:陆机《文赋》,是古代第一篇以艺术构思为中心的创作论;刘勰《神思》是第一篇研究艺术构思的专论。
对于它们的渊源关系,清人章学诚说:“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说而昌论文心。
”①从《文赋》到《神思》反映了六朝时期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
关键词:《文赋》;《神思》;艺术构思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55-01陆机《文赋》在总结前人创作经验和个人创作体会的基础上,首次系统而又完整地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过程。
陆机论创作,主要是从物、意、文三者关系入手的。
《文赋序》云:“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文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意”如何称“物”、“文”如何逮“意”的问题,即构思之意如何正确反映事物,而文辞如何准确表达构思之意。
如何进行艺术构思,是《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
首先,陆机论述了作家在构思前应当具备一些什么条件,才能使艺术构思得以顺利进行。
他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积累两方面内容。
《文赋》开篇就提出要“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即首先要深刻地观察万物以引起文思的萌发,又要钻研古籍以培养高洁的心情和从中汲取丰富的词藻。
陆机这里着重讲的是书本知识,而没有涉及到从现实生活中丰富知识的问题,但是书本知识和前人创作经验是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重要方面。
有了这两方面的准备之后,构思活动就能够顺利展开。
《文赋》对艺术想象特征的认识与描述,是文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艺术想象作为观念形态的活动,反映了心理的自由性。
在描述艺术想象开展情况时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这里涉及到了从想象活动开始到艺术形象的构成,当作家进入了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后,就能“收视反听,耽思旁讯”,一心一意开始构思活动,首先要进行丰富的艺术想象,它具有超越时空局限的无限性和广阔性。
《文赋》与《文心雕龙·神思》的比较
《文赋》与《文心雕龙·神思》篇都是论述文章构思的问题的名篇。
二者都认为创作构思的活动领域异常广泛,强调创作构思需要集中精神,用心对待。
其中《神思》一篇对《文赋》中的内容有一定的继承,但是它却在《文赋》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使之更加生动翔实,论述更加精辟,因此使之成为了一篇全新的文章。
个人认为《文赋》主要讲了在写文章时如何构思下笔的问题,而《文心雕龙·神思》则着重谈了如何构思的问题。
神思即构思,是指人们进行创作时的思维活动,包括回忆、联想、分析、组合等。
这是创作文章时最重要的一步。
陆机在《文赋》中写出了创作时精心构思的过程及落实到笔下应该注意的问题。
他说写文章时要注意客观事物的变化,写文章时要注意布局谋篇,不宜篇幅过长。
在上下文互相之间能产生影响时注意协调全文。
尽量做到“弊最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指出“虽杼轴于予怀,忧他人之我先。
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意思是“虽然文章出于自己的创作,但是也要担忧是否在此之前有人写过了。
如果确实(有人写过了)会伤及我的品誉,那么不管心里如何的喜爱也必须舍弃掉”。
这点是后人们最为称赞的。
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在创作文章时特别注意这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一篇中写出了在下笔时“所想”和“所写”之间存在的问题以及个人资质对创作文章的影响。
而且也写出了平时的积累(包括素材的积累和学识的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二者虽然都是在写文章构思的问题,但是重点却不尽相同。
《文心雕龙·神思》一篇所说的“积学以储宝”和《文赋》中的“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内容大致相同,即写文章需要对前代人的学识和典籍进行拜读和积累。
这是写文章的基础之一。
而在谈论下笔问题时,《文心雕龙·神思》谈到了创作时的想象和落笔之间的不同。
《文赋》则谈论的是写文章时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和篇幅的问题。
由此可见,《文心雕龙·神思》对《文赋》的观点显然有一定的继承。
但是创作《文心雕龙》的刘勰显然知道“虽杼轴于予怀,忧他人之我先。
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的道理。
因此,他在对《文赋》进行借鉴的同时,不忘舍弃一些东西,而且加入了自己的新观点——个人资质对创作文章的影响,而即使是同一问题——比如写作时落笔的问题——刘勰也加入了自己的观点使之与《文赋》不尽相同,这使《文心雕龙·神思》成为了《文赋》的继承而不是剽窃。
《文赋》中强调创作需要一定的积累,需要借鉴前人的东西。
但是也不必过分拘泥前人,如果自己有新的观点和见解,有自己的言辞和话语,也一样可以写上去。
在写文章时,有时上文和下文分开看都是绝妙的文章,但是整合在一起则互相妨碍,这些都是正常的。
所以写文章时需要力求减少敝处。
在布局上要突出主题,一篇文章应该只有一个主题,而且遣词造句上需要言简意赅,不应拖沓冗长。
创作出来的文章如果和前人的雷同了,那么就算不忍心也要毁掉,不能损害自己的品誉。
《文心雕龙·神思》也强调了写文章需要积累。
但他写出了一个新问题:心中所想和笔下所写差距甚大。
作者详细解释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避免这种现象的方法。
这使文章增色不少,而且
异于《文赋》所论。
因此避免了“他人之我先”的嫌疑。
但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
否则那只是对《文赋》的改版而已。
刘勰的聪明之处在于舍弃了《文赋》中的一些观点而换上了自己的观点。
《文赋》中强调写文章不能与前人雷同,如果不幸发生了这种情况,那么只能毁掉自己的文章。
这是《文赋》中的亮点。
《文心雕龙·神思》并没有谈到这点,却谈到了写作与个人资质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才思敏捷、资质聪颖,那么创作一篇文章需要的时间就会很短。
如果一个人的才思不那么聪颖,那么写出一篇文章要经过多重思考,创作速度就会稍慢。
但是如果一个人才能平庸且胸无点墨,那么不论写的是快是慢,都不会是好文章。
这点成为了《文心雕龙·神思》的一个亮点,更成为了与《文赋》的显著区别。
总体来说,《文赋》和《文心雕龙·神思》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继承的关系,但是绝不是单纯的模仿和改写。
借鉴前人的东西,适当的进行取舍并融合自己的东西,使之成为阐述自己观点的一篇新文章。
这正是刘勰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