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院前救治流程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15
院前急救的流程院前急救是指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由急救人员对患者进行的紧急救治。
正确的院前急救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院前急救的流程:1. 辨认急救场景。
当你发现有人突然晕倒、呼吸急促、心脏骤停、出现严重出血等急救情况时,首先要冷静下来,判断现场是否安全,确保自己和患者的安全,避免二次伤害。
2. 拨打急救电话。
在确认现场安全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120),告知急救中心患者的症状、具体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急救人员能够尽快到达现场。
3. 初步评估患者状况。
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意识状态、呼吸情况、心跳情况和出血情况等。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4. 实施心肺复苏。
如果患者出现心跳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首先确保患者平躺在坚实的地面上,然后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直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5. 控制出血。
如果患者出现严重出血,要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出血。
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或衣物直接压迫伤口,同时保持患者的安静,直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6. 稳定患者状况。
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要尽量稳定患者的状况。
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急救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体温、保持患者的意识清醒等。
7. 协助急救人员。
当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要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向他们提供患者的相关信息,并协助他们进行急救操作。
同时要保持现场秩序,避免造成混乱。
以上就是院前急救的流程,正确的急救操作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希望每个人都能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为他人的生命安全尽一份力量。
希望大家都能牢记这些院前急救的流程,做到随时随地都能做出正确的急救反应。
严重创伤院前救治流程
张进军
北京急救中心 100031
创伤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卫生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00年以来,全球每年死于创伤的人数约200万,占全球死亡总数的9%,其中约50%为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
据2007年8月中国卫生部发布的《中国伤害预防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发生各类伤害约2亿人次,死亡约70~75万人,占死亡总人数的9%左右,是继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病之后的第五位死亡原因。
因此,创伤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第一大公害。
一、目的为了提高我院对创伤患者的救治能力,确保患者在紧急情况下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降低患者死亡率,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所有创伤患者的救治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交通事故、工伤、意外伤害等。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创伤患者救治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创伤患者的救治工作。
2. 设立创伤救治小组,由急诊科、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心内科、呼吸科等相关科室组成,负责具体实施救治工作。
四、救治流程1. 院前急救(1)接诊区护士接到急救电话后,迅速记录现场地点、受伤人数、病情、联系电话,并立即通知创伤救治小组。
(2)创伤救治小组迅速出车,到达现场后,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如止血、固定、吸氧等。
(3)将患者安全转运至医院,确保途中安全。
2. 院内救治(1)患者到达医院后,立即进行抢救,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血氧饱和度、血压等。
(2)根据患者病情,迅速进行相关检查,如X光、CT、MRI等。
(3)根据检查结果,由创伤救治小组进行会诊,制定治疗方案。
(4)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如手术止血、骨折固定、神经修复等。
(5)术后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五、应急响应1. 院前急救(1)接诊区护士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通知创伤救治小组。
(2)创伤救治小组迅速出车,确保在5分钟内到达现场。
2. 院内救治(1)患者到达医院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抢救工作有序进行。
(2)各科室密切配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六、培训与演练1. 定期对创伤救治小组成员进行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提高救治水平。
2. 定期组织创伤救治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七、总结与评估1. 对创伤患者的救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救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 定期评估创伤救治预案的执行情况,确保预案的有效性。
八、附则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创伤患者救治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如遇特殊情况,可由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严重胸外伤抢救流程如下:
急救处理:包括基本生命支持与严重胸部损伤的紧急处理,原则为维持呼吸道通畅、给氧、控制外出血、补充血容量、镇痛、固定长骨骨折、保护脊柱尤其是颈椎,并迅速转运。
处理威胁生命的严重胸外伤:张力性气胸需放置具有单向活瓣作用的胸腔穿刺针或闭式胸腔引流;开放性气胸需要迅速包扎和封闭胸部伤口;对大面积胸壁软化的连枷胸有呼吸困难者予以人工辅助呼吸。
拨打急救电话:急救的同时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120。
入院治疗:有休克者应取平卧位,或用中凹卧位。
保持安静,注意保暖,严密观察病情,注意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及尿量变化。
《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第一部分院前医疗急救第一章院前医疗急救范围及流程一、院前医疗急救范围急危重伤病指各种若不及时救治病情可能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其症状、体征、疾病符合急危重伤病标准。
院前急救人员必须及时、有效地对上述急危重伤病患者实施急救,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拖延救治。
二、院前医疗急救流程1.指挥调度中心受理急救呼叫电话。
2.接受指挥调度中心指令,2分钟内派出救护车。
3.在途中,通过电话与患者或第一目击者联系,指导自救并进一步确定接车地点。
4.到达现场后,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和现场救治。
5.告知病情、确定转送医院(向病人或第一目击者告知病情,联动“ 110”确定转送医院)。
6. 将患者的病情、救治情况及拟送达医院等相关信息报告指挥调度中心,建立抢救绿色通道。
7. 转运途中,陪伴患者身边,进行严密监护,确保途中安全。
8. 到达医院后,与接诊人员就病情与处置进行交接。
9. 完成任务,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任务。
第二章需要急救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急危重伤病种类一、需要急救患者的生命体征(一)心率 <50次/分或心率 >130次/分。
(二)呼吸 <10次/分或呼吸 >30次/分。
(三)脉搏血氧饱和度<90%。
(四)血压:收缩压<85mmHg 舒张压<50mmHg或收缩压>240mmHg 舒张压>120mmHg。
二、常见急危重伤病种类(一)急症疾病种类1.休克2.胸痛3.腹痛4.呼吸困难5.气道异物6.呕血7.咯血8.意识障碍9.小儿高热惊厥(二)危重症疾病种类1.循环系统(1)心脏骤停(2)急性冠脉综合征(3)急性左心衰竭(4)恶性心律失常(5)高血压危象2.呼吸系统(1)重症支气管哮喘(2)呼吸衰竭3.消化系统4.内分泌系统(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糖尿病低血糖昏迷5.神经系统(1)急性脑血管病(2)癫痫大发作6.意外伤害(1)坠落伤(2)爆炸伤(3)枪伤(4)电击(5)溺水(6)中暑(7)急性中毒(8)急性过敏性反应(9)动物性伤害7.外科危重症(1)创伤(2)颅脑损伤(3)胸部损伤(4)四肢损伤(5)烧(烫)伤8.妇产科危重症(1)阴道出血(2)产后出血(3)胎膜早破(4)急产(5)宫外孕第三章常见急危重伤病院前医疗急救诊疗规范一、急症的院前医疗急救诊疗规范(一)休克。
创伤科抢救工作流程1. 前言创伤科作为医院紧要的科室之一,负责接收和处理各种创伤患者,为了确保抢救工作的高效和规范,订立并实行本工作流程。
本流程旨在供应创伤科抢救工作的引导原则,确保及时、有效地处理创伤患者,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并发症。
2. 调配与组织•创伤科抢救工作由创伤科主任或副主任负责组织和调配。
•当有创伤患者到达医院门诊或急诊时,相关医务人员应立刻启动抢救流程,并通知创伤科主任或副主任。
3. 抢救前准备•创伤科主任或副主任依据情况决议是否召集相关人员参加抢救。
•抢救前,抢救团队应核实抢救设备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包含但不限于:监护仪、注射泵、吸引设备、氧气等。
•抢救前应进行相关工作人员的角色调配和沟通,确保各个环节的协调合作。
4. 患者评估与初步处理•抢救团队成员应依据患者的意识、呼吸、循环等情况,进行初步评估和处理。
并尽快将患者转移到抢救台。
•针对意识失去、呼吸困难或循环衰竭的患者,应尽快进行相应的抢救措施。
5. 快速评估•抢救团队成员应快速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评估,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可能存在的威逼生命的问题。
•快速评估包含但不限于:生命体征监测、体格检查、创伤评分、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6. 抢救优先级决策•依据患者的伤情严重程度和生命体征情形,抢救团队应确定抢救优先级,确保高危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通常情况下,抢救的优先级为:气道管理、呼吸支持、循环支持、掌控出血、疼痛掌控等。
7. 抢救措施与处理•依据患者的伤情和抢救优先级,抢救团队成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和处理,包含但不限于:开放气道、予以氧气、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输液、使用止血药物等。
•重症患者应优先进行快速血液制品输注以及可能需要的手术干涉。
8. 抢救团队的角色与责任•抢救团队成员应明确各自的角色与责任,紧密搭配,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抢救团队应确保有专人记录患者的抢救过程和治疗措施,并做好相关资料的保管。
9. 转诊与后续处理•抢救团队在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应及时与相关科室(如骨科、普外科等)协调,进行患者的转诊与后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