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狗文化差异视角看狗习语翻译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97.35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中西方“Dog”文化的差异作者:王彦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06期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并且具有不同的内涵。
就拿动物来说,不少语言都有许多以动物为内容或作比喻的词,其中莫过于对“dog”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由于中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dog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比如英美人可能对他的朋友说You are a lucky dog.其意思是说“你这个家伙真走运。
”这话在他们眼里并不含任何侮辱的含义,相反却表示一种亲昵关系,但这句话在汉语中就含有贬义的性质了,中国人听到这句话后会以为你在骂他是一只狗。
同样一句话,就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却产生了如此反差。
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文化,这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不了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持续增长了,我们应该在继承中国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选择的了解西方文化,吸收西方知识。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西方狗文化的差异做进一步的了解,以便我们能更好的和外国朋友交流。
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它既可爱又听话。
在西方,狗被人们宠爱着,很多家庭都会养狗,人们无微不至地照顾它,有的甚至把它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而在中国,很多人养狗都是冲着好玩,解闷或者看家防贼,并没有受到很好的待遇,这是狗在生活上在中西方的一些差异,但也不意味着在中国所有人都是这样对待狗的,有的人还是很宠爱它,珍惜它的。
现在说说狗在中西方语言文化上的一些差异吧。
首先,我们先从现实生活中一些带狗字的成语和常用语入手。
在中国,带狗字的语句常常含有贬义的色彩,被拿来讽刺他人,甚至被拿来作为粗俗的字眼辱骂他人,践踏他人的人格。
例如:1、在中国,把一个受人豢养而帮助别人作恶的人称为“走狗”或“狗腿子(lackey)”;2、把一个失去靠山,到处乱窜,无处投奔的人说成是“丧家之狗”;3、骂一个作恶成性的人时用“狗吃屎的本性不会改”;4、非常气愤时骂人用“你这个狗东西(this dirty dog. )”5、“狗嘴里吐不出象牙(what can you expect from a dog but a bark.)”;“狗屁不通(unreadable rubbish/mere trash)”总之,在汉语中这些带“狗”字的成语给人的感觉是可恶,讨厌,气愤等,无形中狗在汉语言文化中的地位就非常低了。
从中英文化差异中浅议英汉习语翻译的区别与比较06外语系(3)班06050307 单彩敏1.引言习语又称熟语,它通常包括成语、俗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因此对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来说,做到彻底精确地理解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习语的翻译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习语之所以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是和这种历史文化的沉积分不开的。
汉语习语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述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
同样,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历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组合结构和修辞方法与英美文化密切相关。
因此,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英汉习语进行对比,使语言学习者能加深了解这两种语言习语的文化异同,消除交流障碍和困难,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摘要习语又称熟语,堪称语言之精华,它通常包括成语、谚语、典故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
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沉积的产物,它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英汉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它们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在此考察了英汉语言中心理与文化的同异现象。
关键词:英汉习语心理文化对比翻译2. 英汉习语的不同所反应的文化背景差异2.1生活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无不与人们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地处西欧边缘,与西欧很多国家相邻,国内有很多富有特色、享有盛誉的城市和河流,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都反映在习语上,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比如“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 (进退维谷)”,“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把煤送到纽卡斯尔———英国的产煤中心),“Set the Thames on fire”(火烧泰晤士河,伟大的壮举)。
论动物习语英汉差异及翻译策略习语是人类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凝练出的智慧结晶,也是各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无论在生产还是在生活中与动物的关系密切,大量与动物相关的习语融入到人类的语言中。
但由于各国的文化差异、居住环境的迥异导致了相同动物在不同的语言里却表示不同含义的文化现象,这就带来了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对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所表现出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例探讨了动物习语的一些翻译方法。
标签:动物习语;英汉差异;翻译策略G41前言习语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凝练、积累的语言精华,它们将言简意赅的哲理富于短小精悍的句子里,并极富民族特色。
在英语里,习语有谚语、成语、俚语、俗语等,按其结构来分,有复句、单句、甚至仅仅为一个短语。
英语习语的翻译先要正确理解其含义,在此基础上,还得明白它们在意思、文化等方面与汉语的差异,在充分考虑了原文的文化特性之后方可着手翻译。
人类由于和动物联系紧密,在长期的观察、饲养、驯化,或食用,或生产劳役中,他们掌握了许多花鸟虫兽的习性,因此创造出诸多以动物为载体的习语。
但因各民族生活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不同文化环境下所创造出的习语表达的意思也必定有所差异。
2文化差异对习语中动物比喻形象的影响这类从长期生产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习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称得上是文化的活化石。
大凡是历史悠久的语种,它们语言里都有丰富的习语,其中不乏与动物有关的众多习语。
各类动物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英汉动物习语也不例外。
这两种语言以其悠久的历史创造出了极富文化底蕴的动物习语,也使得各自的语言表达形式愈发丰富多彩。
英汉习语在选用动物作喻体时有的动物相同意义相近,如“the fishes in trouble water”和“浑水摸鱼”意义就相似;有的动物相同而意义却不同,如“jus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与“虎落平阳”;有的动物不同可意义相似,如“hold a wolf by the ears”与中文“骑虎难下”就属这类。
中英文化视角下动物习语的翻译作者:马利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5期摘要:英语和汉语中,有许多包含动物形象的习语。
这些动物习语不仅具有其固有的字面意思,还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东西方人类对同一种动物有着迥异的看法,其联想的事物也截然不同,因而英汉动物习语各自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就存在差异。
1正确,恰当地翻译动物习语,译者需了解其包含的文化背景。
除此之外,还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动物习语;翻译方法作者简介:马利捷,女,汉(1986.8.10-),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6--011、文化视角下动物习语的翻译意义世界上的国家如此之多,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英汉之间也是如此,其文化也存在着诸多差异,所以动物习语的使用有时也是不同的。
因此,对于动物习语的理解应基于其国家文化,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对于翻译动物习语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也是避免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有效途径。
2、动物习语中翻译的不对等现象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方法,它们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是有差异的。
所以,同一动物形象的意义可能也是有差异的。
一方面,它们的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却不同;另一方面,动物名称在源语中有丰富的语用意义而在目标语中却没有。
因此,动物习语的翻译要基于英汉文化差异,即动物习语文化上的不对等。
下面,简述几方面导致动物习语翻译不对等的原因。
2.1地理环境差异导致的不对等不同的社会地理环境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生活经验产物,同一种动物形象可能在西方人和中国人眼中的认同感是不同的。
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从而导致看待同一件事物的思维方式或方法不同。
中国主要是一个陆地国家,人民主要从事于农耕劳作,其农耕文化为习语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英汉语狗文化内涵差异对比与翻译作者:钟玲李延林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狗是人类最熟悉的动物之一,在人类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随着中西文化的发展,中西方狗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人们对狗所持态度不太一样。
英汉语中包含很多狗形象的习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不同文化内涵的习语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思想,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关键词: 狗,文化内涵与差异,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作者简介:钟玲(1987-),女,江西赣州市宁都县人,中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MTI翻译硕士笔译,文化翻译学,文学翻译,科技翻译。
李延林(1960-),男,湖南益阳市资阳区人,中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荣誉博士、中国译协专家会员、湖南省科技与商务翻译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湖南一级期刊《文史博览》理论版理事等。
研究方向:文化翻译学;文学翻译;翻译理论;MTI翻译硕士培养研究基金项目:湖南省教改项目: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2005]280(86)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关系密切,狗是人类最熟悉的动物之一,与人类患难与共,被称为通人性的动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据奥地利习性学家劳伦兹的说法,狗是最早被驯化的动物。
狗驯化后,多为人类用来看家护院。
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发展变化,各民族形成了丰富的狗文化。
在英汉语言中,狗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都表示家养的,有四条腿,可帮人看家护院的一种动物[2]。
但其文化内涵意义却差异甚大,由于中西方人们对狗的态度和喜好不一,狗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也完全不一样,含有“dog”的英语习语通常具有褒义,而含有“狗”的汉语习语通常具有贬义,中西方狗文化大相径庭。
二狗在汉英文化中的文化内涵1. 狗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随着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在中国,越来越来多的人将狗视为朋友、伙伴及家庭的一分子,养狗当宠物在各大城市成为一种潮流趋势,可见,人们对狗的喜爱更胜从前,那种谈狗色变的状况已得到改变。
中西方文化关于狗的不同内涵一,引言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深深根植于其民族的文化之中,既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其民族文化的载体。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语言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即便是作为同意实体的动物名称狗,其所包含的寓意及其文化内涵也迥然不同,各自形成了独特额的狗文化观,本文主要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剖析狗在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内涵,努力使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沟通更加的准确和有效。
二,狗在中西方文化中产生差异的原因狗作为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之一,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
据奥地利习性学家劳伦斯推测,远古的时候并没有狗这种动物,人类祖先把狩猎到的狼崽饲养起来并通过的不断的驯服,于是便产生了今天的狗。
由于地域环境、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因素,使得中西方对狗的观念存在着差异,归根到底还是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起源决定的。
(一)狗在西方文化中的特点(二)狗在中国文化中的特点而中国文明主要起源于农业文明,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催生了农业耕作的繁荣。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人则更喜爱性情温顺而又力大无比的诸如牛马驴之类的动物,而对无益于农耕却食量很大的狗没有什么好感。
再加上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高贵气节总是为人称道的; 相反, 为一己私利对强权卑躬屈膝, 对其他弱势人群则仗势欺人, 或作为权势的爪牙镇压群众, 则是为人不齿的没有人格的卑劣之辈。
很不幸的, 依附于人的狗其摇头摆尾的形象, 凶恶的嘴脸,尖利的牙齿,刺耳的叫声以及狗咬乞丐, 尤其是豪富之家的狗对穷人的攻击等,很容易让人与这些阿谀谄媚的小人和倚仗权势对穷人作威作福的无耻之辈联系起来,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高尚的品格背道而驰。
因此, 狗被附带上了谄谀的、势利的、无耻的、品行卑劣的等社会文化涵义。
由于中国人对狗这一动物的思维定势和联想习惯, 中国文化中的狗在直接意义的基础上赫附上了明显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色彩,其从头到脚、从里到外, 浑身上下无一是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文化的精华。
习语是承载着最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单位。
中西习语语义有相同之处,但差异更多、更突出。
习语语义的差异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文化差异。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与动物相依共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动物习语的使用频率极高,而人们往往在语言上根据本民族的习俗、生活方式的不同赋予各种动物不同寓意。
“狗”文化作为动物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中西方对于“狗”还是有许多偏见和差异。
文化的差异赋予了同一动物习语不同的内涵。
下面,笔者将以“狗”在中西习语中的文化差异为例,为大家展示了解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1.汉语习语中的“狗”汉民族很早就驯化了狗,中国有漫长的养狗、用狗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狗”文化。
汉语作为汉名族文化的载体,拥有大量有关狗的字、词、成语和谚语,无论褒贬都反映了汉民族对狗的重视。
习语以最简短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短小精悍、干净利落、言简意丰,是语言中的精华。
1.1与狗有关的词语汉语中可见许多有关“狗”的词汇与成语。
由于狗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民间有担心小孩体质弱就给起贱名“狗娃”、“狗蛋”的习俗;表达对某人或某种身份的厌恶有“狗东西”、“狗贼”、“狗奴才”、“狗官”和“狗皇帝”等。
这些都表现了狗在中国人心中的卑劣低贱的地位。
甚至在自谦的时候也会用到狗“犬子”、“小犬”。
此外,“狗腿子”、“走狗”、“看门狗”、“哈巴狗”等词表现了狗在人们心目中趋炎附势和奴性的形象。
1.2与狗有关的成语汉语成语中丰富的有关“狗”的成语也体现了汉民族对其的复杂感情。
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因此狗常与反面形象联系在一起,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
故汉语中虽有许多与狗有关的谚语,它们大都含有贬义。
如“鸡鸣狗盗”、“狗尾续貂”反映了狗的卑劣、低贱。
“狗仗人势”、“众犬吠声”反映了狗的趋炎附势。
“狼心狗肺”用来形容人冷酷无同情心,无感恩心。
中西文化差异-论“狗”与“ dog”【摘要】词义在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上都可以显示出一定的民族性,例如“狗”,虽然中西方对这种家畜都是喜爱的,但用于指人时,褒贬义就大相径庭。
本文就此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狗dog 中西文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很多人都很喜欢狗,因为狗忠诚,老实,任劳任怨,是人类很好的伴侣,有些老人还在丧偶之后,把自己养的狗亲切地称为“老伴”,但是当“狗”用于指人时,褒贬义就大相径庭,我们先来看西方带有“dog”的词组和谚语:Dogfight(激战),doggish(泼辣,华丽),top dog(当权派;头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意指:大家都有走运的一天)。
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
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谗言可畏,欲加之罪,何患无辞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个幸运儿。
a lazy dog懒汉a gay dog一个快乐的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谚]好狗应该啃好骨头, 有功者受赏。
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谚]死狮不如活狗。
A staff [stick] is quickly [soon] found to beat a dog with. [谚]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
as [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非常开心[高兴]Barking dogs seldom bite.[谚]爱叫的狗不咬人; 咬人的狗不露齿。
be (old) dog at (a thing)对...有经验; 对...很内行Beware of a silent dog and still water.[谚]提防不吠的狗, 小心静止的水。
论英汉文化习俗差异下的习语翻译差异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本文所指习语是就其广义而言,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习语形成于使用过程中,经过实践的考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它们有着固定的结构和浓厚的历史色彩。
习语同文学作品一样是语言的精华: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世界上凡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的成语,汉、英两种语言即是如此。
由于汉、英两族在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及思想方法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反映在成语的形象、含义及用法上也大不相同。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给翻译带来了困难。
只有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才能使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清楚地表达意思。
一文化习俗的对比1.环境差异习语的形成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人们的生活以航海打渔为主;而汉民族生活在亚洲大陆东部,地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和,人们的生活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上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同一词汇的理解、联想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形容一个人非常奢侈浪费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因此有许多与山有关的成语,如“安如泰山”、“开门见山”、“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及“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等。
而在英语中则有许多有关于船和海的习语,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完全对应的习语。
而且,地域不同,各地自然景观亦各有特点,具体反映在语言上也有所不同。
2.传统习俗差异在英语和汉语习语中所反映的风俗习惯差异是多方面的。
“狗”在汉英两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是截然不同的。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几乎都带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等。
而英美民族却把狗看成忠诚的伙伴,常用狗来比喻人。
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not have a dog's chance(毫无机会)”、“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
英语中“狗”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各种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在存在差异的同时亦有相同之处,“狗”就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
弄清英语中“狗”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才能更好地完成英汉文化间的跨文化交际【关键词】英语狗文化喻义翻译大千世界,除了人类还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自然世界。
动物和人类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地域环境、各国文化传统、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的差异,各种动物在不同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喻义,同时也具有共性。
如同汉语一样,“狗”在英语语言中也是很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
英语中有很多借助“狗”的习性来形容人的习语和谚语,此类的习语和谚语通常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蕴含寓意和哲理,能深刻地反映人类特性,在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
而只有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从而准确地翻译这些谚语,才能为英汉两种文化交流构建起桥梁。
1.英语中“狗”的文化喻义这一对狗的称呼来表示对狗地位的轻视。
在明代学者顾起元《客座赘语》中就有“嘲事之失度,人之失意也曰狗”(《唐汉解字》,2003)。
与狗相关的不少习语谚语也多含有鄙视、轻蔑贬义色彩,如:“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皮膏药”、“狗急跳墙”、“狗仗人势”、“挂羊头卖狗肉”、“狗眼看人低”等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狗已经成为了一种宠物。
狗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里已是人类忠诚的伙伴和朋友。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汉语里狗的地位仍是很卑微的。
狗是为了作伴,把它当成宠物,甚至当作家庭的一员,把狗的名字以自己崇拜或喜欢的人的名字来命名,以“he”作为对狗的代词,有些西方人则直接亲切地称自己的狗“kids”;在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作品《野性的呼唤》中,混血犬别克被描写的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可见作者对狗的喜爱。
英语中与狗相关的谚语和习语多为褒义。
比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立功者受奖) 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凡事讲求实际)work like a dog.(工作卖力)还有些情况下“dog”被直接译为人。
在个人主义取向的观念影响下,西方人强调个人的作用,敢于承认事实,以事实为依据。
同时,在思辨性思维的作用下,交际中多注意谈话的内容和实质,不注意外在的表现,说话直来直去。
同时,他们的感情十分外露,表达方式也比较直接,但是这样的方式对于生性内敛的中国人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
群体主义取向使得人们讲究群体的力量,在集体中也看重和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所以中国人并不喜欢当众表现自己,即使是优点,也喜欢轻描淡写地讨论,绝对没有西方人那样浓墨重彩的表现方式。
3.英汉中对他人表示感谢的礼貌方式有所不同(1)在受到别人帮助表示感激时,英语文化倾向于肯定对方的付出以表谢意,如“Thank you for your great help.”,而汉语文化中倾向于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以表歉意,如“很抱歉给您带来这么多麻烦”。
(2)在家庭内部成员的道谢方式上也存在不同。
西方的家庭成员之间,无论是谁接受了帮助都要表示感谢,而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说表示感谢。
西方人热情开朗,感情外露,同时亲人间界限明确,家庭观念较薄弱,家庭成员之间也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即使是亲人也要“明算账”。
相比而言,中国人少说感谢,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比较重,认为大家都是一家人,没有必要把感谢挂在嘴上;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天性保守,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强调一种“尽在不言中”的感觉,打破了这样的美感,反而显得关系生疏、不亲近。
4.英汉邀请礼貌和回绝表达存在不同西方人在邀请别人时往往简单而直接,如美国人在邀请别人时会说:“我明天晚上有个聚会,如果你想来就来吧。
”如果对方想去就会直接接受,如果对方拒绝,邀请者也通常不会发出第二次邀请。
可是相同的情况发生在中国人之间就不是一次邀请就算邀请了,邀请与被邀请就像是打太极一样,讲究你来我往,往往要经历好几次邀请和推辞才算邀请结束。
这是因为在汉语文化中,面对“邀请”这种表示好意的行为,受邀者从来不会第一次被邀请就直接接受,那样会显得过于急切,是不礼貌的;反复推辞几次才是礼貌的行为。
从中英文中与狗有关的习语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内容摘要中英两种语言因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其各具民族特色的习语。
其中与狗有关的习语有很多,其所使用语境差异也很大,差异原因包括:习俗差异、生存环境的差异、历史人物典故。
二者所属的文化不同从而导致这些差异,中英文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弄清差异、学好语言的关键。
关键词:与狗有关的习语、差异、语言与文化In the two languages because of its unique history and culture gave birth to the ethnic characteristics of its idioms. And dog-related idioms which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their use of context is also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asons include: custom differences, differences in living environment, historical figures allusions Both belong to different cultures leading to these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a clear difference in the relationship, the key to learn the language.Key Words: dog-related idioms difference language and culture从中英文中与狗有关的习语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深厚的内涵,而习语又是语言的一部分,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