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文化的迁移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文献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5篇第一篇:文献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文献综述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外汉语教学开始受到重视,有关于汉字教学各方面的研究都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偏误分析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如果从1984 年鲁健骥先生引进中介语理论算起,偏误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只有短短30多年的历史, 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迅猛,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 偏误分析的各项成果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在对外汉语语音、词汇、文字、语法等各个领域破土发芽。
为深入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
主题关于汉字学习的偏误分析,其本身发展就不是很早,所以这方面的综述更是不多。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些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综述,在这些综述中提到了关于汉字偏误分析的内容及成果。
例如潘先军的《近4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述评》(2003)、李蕊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2008)。
2005年,出现了专门针对汉字偏误分析的综述,如刘晓岚的《留学生汉字偏误研究综述》。
鉴于这方面的综述做得较少,我只是简要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的研究进行了查阅,主要针对语音、汉字、词类、语法等进行的分析。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分析研究者们主要分析对比了学生在声母、韵母、声调、轻重音、儿化音等方面的语音偏误,并提出了一系列纠正发音偏误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语音偏误分析的面貌,这为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避免语音上的偏误提供了帮助,并为我们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纠正语音偏误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帮助。
如郭宏的《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语音偏误例析》(2005)针对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纠正;叶南的《对外语语音偏误研究》(2008)针对学生的语音偏误,提出了一系列纠正语音偏误对策:《拼音方案》的策略性调整;声调、变调和轻声的音乐旋律练唱;韵母类推系联网络;声母纵横系联方阵。
第一讲对外汉语教学总论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一)性质、任务、根本目的1、性质: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一种外语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
2、任务:研究——(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原理;(2)教学的全过程;(3)教学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4)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
并由此制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3、根本目的: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培养外国汉语学习者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
简单地说,就是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1)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者掌握这个工具。
2)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3)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之间联系密切,人员交流往来越来越多。
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需要掌握的几个重要概念:母语()——从亲属角度,一般指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从国别角度,一般指外国语或者外族语。
第一语言()——人来到世界获得的第一种语言。
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
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学习或使用的其他语言。
目的语()——正在学习力求掌握的语言。
汉语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1、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包括汉语知识与技能、外语知识与技能2、文化与交际:包括中国文化与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3、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习汉语4、教学方法:包括汉语教学法、测试与评估、汉语教学课程、大纲、教材与辅助材料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5、教师综合素质:职业素质、职业发展与职业道德。
依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二)第二语言教学包括:(1)中国人学外语;(2)少数民族学汉语;(3)少数民族学外语;(4)外国人学中文(三)“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的区别(1)目的不同:语言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不是讲授语言学知识。
英汉两种语言的学习迁移及示例一、迁移的定义及分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涉及对于自己母语和汉语之间的对比,这种对比可能会促进学生学习,也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起抑制作用,这就是学习迁移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迁移指的是在一种条件下进行的学习对在另一种条件下进行的学习的影响。
人们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一通百通”,都可用学习迁移的道理解释。
学习迁移有几种分类方式,我们这里从迁移的影响结果分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1] 。
正迁移是指,将已有的知识、技能等在学习新知识及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从而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这就是先前的学习对于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正迁移现象。
正迁移现象可以表现在不同学科之间,例如学习语文有助于学习外语;也可以表现在同一学科的不同方面,例如小学数学的学习保证了中学代数的学习。
负迁移是指,表现在学生对于新旧概念之间互相混淆,从而产生干扰。
例如学习汉语拼音对于学习英语国际音标有干扰。
我们认为,负迁移现象一般是暂时性的,是经过练习、训练后可以被克服的[2] 。
贾德认为原则的了解可辅助学习的迁移,而教学的方法乃与迁移有极大影响。
教学时倘能善为联络,引起学习者的广大兴趣,则必可使正迁移的程度提高[3] 。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譬如,对母语为英语的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要充分对比汉英两种语言的特点,并进行对比分析。
下面我们着重探讨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学习汉语时在英汉翻译方面所面临的学习迁移问题。
前人将英汉翻译问题分为四种情况,即词汇偶合,词汇平行,词汇空缺,词汇冲突[4] 。
其中词汇偶合、词汇平行两种现象可归结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正迁移现象,而词汇空缺、词汇冲突两种现象可归结为负迁移现象,以下就这四种现象一一说明。
二、英汉翻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正迁移影响首先我们来探讨两种对于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学习汉语时起正迁移作用的词语对应关系。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70年代后期,偏误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题开始衰落。
80年代中期以来,偏误分析开始复苏并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受到普遍重视,现在一些学者们依然运用偏误分析,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并对学习者语言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
[1]一、偏误分析产生的背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每个教师在每节课上都或多或少地在给学生纠错。
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他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第二语言的形式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这表现在语言的各要素之中,通常把这种差距称为“偏误”。
应用语言学家科德Corder发表的《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一文中,对“失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s)进行了区分。
[2]失误具有偶然性,指口误、笔误等的错误。
属于语言运用的范畴,与语言能力无关。
犯错误的人大多数往往能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在必要时纠正这些错误。
如把本书说成了本子,这是偶然发生的。
而“偏误”则具有系统性,是语言能力的范畴。
出现“偏误”的人一般意识不到自己所出现的“偏误”,而且这些“偏误”往往会重复出现。
如:他刚跟我这里走,这种偏误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有规律的、有系统性的偏误。
所谓偏误分析,就是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发生偏误规律的过程,包括偏误是怎样产生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发生什么样的偏误,等等。
因此,偏误分析可以使我们发现习得规律并帮助我们预测和避免偏误,指导对外汉语教学活动。
二、偏误的类别(一)语音偏误学生学汉语首先遇到的就是语音问题。
对各个不同国家的学生来说,学习语音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困难。
在日常交际中,准确发音才能让听者理解,否则交际就难以进行。
以渤海大学韩国学生为例,韩国学生在发“f”音时有很大的困难,他们发出的音像是介于“f”和“h”的音,教师在教这个音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下唇接近上齿,形成窄缝,从唇齿间的窄缝中挤出,这样就发出“f”的音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第一语言: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双语(或多语)现象:指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这就称为双语或多语现象;本族语:指本民族使用的语言。
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结构系统,它显示构成该学科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部分是学科的理论体系。
语言能力: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规则体系。
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语法能力: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包括语音、拼写、词的组成、词汇、句子结构等规则,并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能辨别并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也就是语言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指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得体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话语能力:指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地处理语言的能力。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话语: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定环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话语分析:也成“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言语行为: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
(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说话人通过发生把这句话说出来,它所直接表达的是字面的意思。
言外行为:是通过一句话来表达隐含的真正意图,也就是言外之意。
言后行为:指一句话对听话人所产生的影响。
教育: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和培养的活动。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重点复习名词解释:1、过度泛化(过度概括):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比的方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文化偏误,这就叫做文化过度概括或者过度泛化。
2、文化休克(文化震荡症):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3、语构文化: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的特点,反映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可以紧密结合语法教学进行。
最大的特点是,重意合不重形式。
)4、交际文化: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5、中介语: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6、偏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7、阻碍性干扰:第一语言无而目的语有的东西在学习时要受到阻碍,如:汉字。
8、介入性干扰:第一语言有而目的语无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仍然要顽强地介入,如词形变化“时”9、效度:又称有效性,指测试的有效程度,即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能测出预订要测量的东西。
用秤来测高度,达不到测量的目的,无效测听力,用笔答方式,效度低。
10、信度: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也就是考试成绩是否反映了受试者的实际水平。
测试的共计应该固定,每次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则信度不高;如果误差很小,考试结果接近考试者的真实水平,则信度比较高。
测试的稳定性衡量信度的三个方面测试的等值性测试的内部一致性问答: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有利因素:1、语法方面: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2、语言方面:①音节数量少基本音节:400多个,加上四声:1300多个音节英语:几万种音节②音节规律严格:声韵调配合,无哑音节③词的音节构成简单单音节词+双音节词=总词数的85.6%3、词汇方面①汉语词的音节少,便于记忆②汉语词的结构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由能独立成词语素结合而成③构词法和造句法基本一致难点:1、语法方面:学会一种新的语法手段重“意”而不重“形”意合为主,隐形的语法关系丰富,表意灵活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句法结构中大量的述补结构和松散的主谓结构汉语中词类和句子成分是一对多的关系2、语音方面:汉语语音最大的难点在于声调3、词汇方面:①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量词和语气词,固定的四字词语,古语词名量词的搭配特定,不能随意使用有些量词和名词有意义上的联系有些量词有修辞效果②音译词少,难于联系其母语记忆词汇4、汉字方面: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拼音文字----汉字(意音文字)二、语构文化的灵活性、简约性。
学习迁移助力初中文言文阅读随着中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文化教育的提倡,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开始接触和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可以提升语文能力,培养综合阅读能力。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文言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学习迁移,助力初中文言文阅读呢?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
学习迁移在初中文言文阅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迁移是指将在一个知识领域或任务中获得的知识或技能转移到另一个领域或任务中的过程。
在初中的语文教育中,学习迁移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文言文阅读中,从而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诗词鉴赏的方法来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
学习迁移还可以帮助初中生培养综合阅读能力。
综合阅读是指阅读过程中全面而综合地理解和评价所读内容的能力。
通过学习迁移,学生可以将在探究其他文本时积累的阅读经验和技能应用到文言文的阅读中,从而提高对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
在阅读一篇现代散文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意义,然后将这些分析方法应用到文言文的阅读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文章内容和含义。
学习迁移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通过学习迁移,学生可以运用在其他文本中学到的文学审美和品味能力,来更好地欣赏和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在学习迁移助力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将在其他文本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文言文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共性和差异性,进一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多加思考和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 17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研究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及其教学对策的应用青岛科技大学/李书琴【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由于文化差异,一种文化现象在原语中通过某一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这势必会给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怎样在目的语中找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而在翻译中合理的运用教学对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翻译 文化负迁移 语际负迁移 语言 教学对策翻译就是指语言之间的转换。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另一种语言形式已经表达出来的内容的艺术,主要解决原文的内容和译文的形式之间的矛盾。
”关于翻译的本质,笔者认为翻译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播,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更是以语言和文字作为媒介和对象的翻译活动。
一、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由于不同的民族存在着文化差异,因此不同的民族在语言上有着不同的“背景设置”或“文化预设”,即语言翻译的参与者遇到了其文化的系列知识和理解(模式),这些知识和理解(模式)通过语言表达和传播。
文化预设的复杂性决定了语义认知模式的复杂性,所以翻译时就会产生障碍,而这种障碍就会妨碍与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和交流,这种现象就被称为文化负迁移。
当两种文化出现差异时,文化负迁移无疑会给我们翻译目的语文化带来干扰,因此,研究文化负迁移及其教学对策的应用对翻译文本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翻译中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原因1.认知模式的差异。
不同民族由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域的差异,对世界的认知模式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语言在词义和句法结构上往往会存在差异,进而会对翻译产生不同的影响。
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具体形式,势必与不同民族的认知模式息息相关。
一方面,由于不同民族认知的同一个世界,所以翻译是可行的。
另一方面,不同民族对同一世界的认知模式不尽相同,所以在表达的语义和语法方面也就不尽相同,势必会对翻译造成很大的障碍。
谈翻译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摘要:迁移是由心理学引入语言学范畴的一个概念。
迁移包括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能起助益性作用的正迁移和会起妨碍性作用的负迁移。
传统翻译教学过度强调母语文化对翻译学习的负迁移作用,母语文化的地位因而被弱化,不利于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有必要重视和发挥母语文化在翻译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并采取适当策略将其贯彻、贯穿于翻译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关键词:正迁移;母语文化;翻译教学;策略引言迁移(transfer)原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人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会将他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迁移运用于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
迁移包括有助益性的迁移和有妨碍性的迁移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故就有了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
就语言学习而言,对第二语言学习能起促进作用的可被视之为是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起阻碍作用的则属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在我国,我国英语教学研究者一般多从我们民族的文化背景、我们与英语民族的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等方面来研究汉语对于学习英语的负迁移作用,而对于汉语在学习英语尤其是在英汉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此,本文试从分析传统翻译教学思维模式中的弊端入手,来探讨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与翻译教学的关系,并对在翻译教学中如何实现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传统翻译教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弊端传统翻译教学具有单向度的特点,其表现是只有一个思维指向、一个思维角度、一个思维规则、一条评价标准、一个思考线索、一个思维结果。
单一化、固定化几乎成了翻译思维活动的固定模式:以对英语的语言文化为指向,以语言转换的相异性为思考角度,以英语感知为绝对重心,以所谓的“答案”为准绳,以单一的标准来评价译文的优劣。
这种思维模式的后果之一就是使许多翻译教师总是刻意突出两种语言的相异性,总是列举和论证两种语言间的种种差异,夸大母语文化在翻译中的负迁移作用。
浅谈在越南留学⽣汉语教学中如何避免负迁移并发挥正迁移的作⽤张美云(华北科技学院⽂法系北京东燕郊 101601)(E-mail myzhang@)【摘要】越南⼈学汉语较之欧美国家要容易得多,主要是因为汉语和越南语在语⾳、词汇、语法、⽂化等⽅⾯都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汉语教师可以充分利⽤这些密切联系,发挥正迁移的作⽤,减少负迁移的影响,提⾼教学质量。
【关键词】汉语教学越南语负迁移正迁移How to Develop the Positive Language Transfer, and Avoid the Negative Interference in Teaching Vietnamese Chinese Meiyun, Zhang(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ast Yanjiao,Beijing,China,101601)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people in Europe and America, it’s easier for Vietnamese to learn Chinese, which result from the reason that there are close connec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Vietnamese, especially in pronunciation, glossary and grammar. Therefore, the Chinese teachers can make good use of the connections in teaching Vietnamese Chinese, avoid the negative interferenc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Key words: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Vietnamese; positive language transfer; negative interference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兴未艾,全世界有近100个国家、3000万学⽣在学习汉语,来华留学⼈员已达⼗余万⼈之多。
在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因素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中级对外汉语教材更是如此。
《桥梁》是由陈灼主编,2012年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30课,上下各15课,每一课都由主课文和三篇副课文组成。
课文内容涵盖了环保、家庭、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
因此,本文以前人对文化因素和文化项目的研究为基础,以课文中的文化项目为中心,进行分析。
一、文化因素和文化项目对于文化因素,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与对目的语的理解和用目的语表达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
”关于文化因素的分类,张占一(1984)从功能角度把文化背景划分为“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张占一(1990)从语言和非语言角度,在交际文化中加入“非语言文化因素”,使“交际文化”这一定义更完善;陈光磊把“语言交际文化”分为“语义文化”“语用文化”“语构文化”等。
其中张占一的“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的分类影响更大。
尽管文化因素的分类较为清楚,但有关具体的文化项目的分类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系统。
比如赵贤州(1989)把交际文化的内容分为12项;魏春木、卞觉非(1992)把文化内容分为文化行为项目以及所属的114个子项目,等等。
如今,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的文化项目还缺少统一的选择标准和范围,一般还是根据编者的意图进行筛选和编写。
本文参考各家所言,把文化项目分为知识类和交际类,对《桥梁》课文中的文化项目进行分析,为课文的教学和设计提供参考。
二、课文中文化项目涉及的文化内容根据文化项目的分类,知识类代表本民族特有的物态、观念、制度等相关知识。
交际类包括那些在交往中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和社交礼仪。
对本教材的30篇课文进行统计得出:知识类文化项目的类别名称和次数有:人生观3篇(第2课、9课和14课),环保2篇(第11课和17课),思想观念3篇(第10课、12课和20课),婚姻恋爱5篇(第3课、5课、21课、22课和27课),当下流行的文化(微博、手机、整容)3篇(第13课、21课和23课),健康(吸烟、吸毒)2篇(第6课和25课),地域文化2篇(第15课和24课),儒家文化1篇(第28课),法律1篇(第16课),其他2篇(第29课和30课)。
浅谈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母语迁移的作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母语迁移的作用跨文化交际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教学,是指在不同文化中进行的语言教学。
作为一门现代教学学科,跨文化交际教学在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变革,而母语迁移作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在语言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浅谈一下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母语迁移的作用。
一、母语迁移的基本概念母语迁移是指一个人在学习一门外语时,由于其母语的影响,导致其在外语学习中出现一些与母语相关的语言行为倾向,而这些语言行为往往表现在语言结构、语音、语感和语用等各方面的特征上。
简单来说,母语迁移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以母语的语言特点为基础而出现的语言行为倾向。
二、母语迁移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作用1、增加学生的语言自信心和兴趣对于那些刚开始学习一门外语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感到很困难,因为那个新的语言似乎与他们的母语有着很大的差别。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母语迁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哪些方面与母语相似,从而增强他们的语言自信心和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一门新的外语。
2、促进学生的语言记忆和语言运用能力母语迁移是每个学生在学习外语时都会遇到的问题。
因此,对于教学人员来说,要在教学中利用母语迁移的原理,让学生更快地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的知识和技巧。
同时,在使用母语迁移的教学方法时,学生会对新的语言结构形成更为深入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记忆和语言运用能力。
3、促进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现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教授学生如何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交际。
如果教师能够将母语针对外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母语迁移教学方法进行指导,这将能够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现。
4、促进外语学习的效果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学生有时很难理解某些文化背景下的习惯和语言方式。
这时,如果教师了解一些母语的特点,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将母语迁移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虽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已经引起了广阔对外汉语教学工的重视,下面是搜集的一篇相关,欢送阅读查看。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简称为对外汉字教学。
它是“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
汉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讲清现代汉字的形、音、义,帮助学生认读汉字,书写汉字,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书面语”。
①长期以来,对外汉字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比拟突出的难点,是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开展的瓶颈,尽管此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外汉字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的解决,因此还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汉字教学水平的上下,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水平的上下,影响着留学生文化的了解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对外汉字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与汉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如果不能熟练掌握汉字,不但不能顺利进行书面交流,即使是口头交流,也会遇到许多麻烦,因为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字和同音词。
而运用汉字的能力又不是天生的,不能像语言那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习得,必须经过系统正规的学习。
因此外国留学生要想学好汉语,就必须首先学好汉字。
1.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具有形、音、义3要素,在这3个要素中,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又有着直接的联系。
汉语单音节词的意义,其实就是记录这个词的汉字的意义,而汉语双音节词的意义往往也就是所用汉字的组合意义。
因此,认识汉字,理解汉字,对掌握汉语、运用汉语具有非常重要的根底性作用。
2.掌握汉字还有助于提高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目标有二:一是会说汉语,能听懂汉语;二是能正确使用汉字。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归纳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归纳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归纳为:1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运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2提高学习汉语的学习兴趣和方法、培养学习汉语的自我能力;3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等。
大纲制定:就是要对语言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作出选择,其主要任务就是确定教学内容,并为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细化处理。
教学大纲的分类:结果式、过程式3.学科建设体系(1)定义:所谓学科建设体系,包括有关学科理论的各个方面和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以及学科发展和建设所涉及的各项内容,它由学科理论基础、学科基本理论、学科应用理论和学科发展建设四个部分组成。
(2)基本内容:①学科理论基础: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本理论赖以形成的基础,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和建设所应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②学科基本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核心理论,是学科存在的标志,它能全面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全面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用理论的研究。
③学科应用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基本理论的应用和体现,也即综合运用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教学中的某一实际问题。
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研究、教学大纲研制、学科课程设计等。
④学科发展和建设:是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尤其是作为一项事业可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进修培训、教学管理研究等。
2.交际能力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Hymes)60年代提出交际能力理论。
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1)偏误分析定义: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2.偏误的来源:a.母语的负迁移。
b.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泛化”c.文化因素的负迁移。
d.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英语教学中汉语教学迁移机制探微前言在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汉语教学迁移。
本文旨在探讨英语教学中汉语教学迁移机制,以期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方法来改善英语教学效果。
什么是汉语教学迁移?汉语教学迁移指的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利用自己掌握的汉语知识和思维方式来帮助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母语和外语是相互关联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难免会用到汉语的思维方式。
汉语教学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汉语教学迁移对英语教学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积极的影响是,汉语教学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和思维方式,尤其是对于那些与汉语有相似之处的英语知识,汉语教学迁移能够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消极的影响是,汉语教学迁移也会导致学生错误地使用英语知识和思维方式,因为有些汉语思维方式在英语中并不适用或者会导致歧义。
汉语教学迁移机制汉语教学迁移的机制包括语义迁移、语法迁移、语音迁移和文化迁移。
语义迁移语义迁移是指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或短语时,将其与汉语单词或短语的意思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英语单词或短语。
例如,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book”这个单词时,可能会将其与汉语中的“书”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这个单词。
语法迁移语法迁移是指学生在学习英语语法时,将汉语的语法结构应用于英语中,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英语语法规则。
例如,有些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被动语态时,会使用与汉语相似的被动语态结构来帮助理解。
语音迁移语音迁移是指学生在学习英语发音时,将其与汉语发音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掌握英语发音。
例如,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时,可能会使用汉语中相似的音素帮助记忆。
文化迁移文化迁移是指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文化知识时,将其与汉语的文化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
例如,学生在学习英语文化时,可能会将其与自己的汉语文化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英语文化。
浅谈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文化的迁移【摘要】全文通过介绍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学习者自身(母语)文化体系与目的语(汉语)文化体系之间的联系,指出阅读过程中学生母语及目的语文化之间的这些异同可能产生的结果(正迁移与负迁移),并重点指出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因同知异,以异达同,求同存异、和谐发展——达到对外汉语教学的终极目标:东西方文化彼此的理解、尊重以及相互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对外汉语阅读;相通;相悖;求同存异;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205-02
影响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因素众多,其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迁移十分重要。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
所以,割裂学生自身文化与目的语联系,单纯强调二者差异,或在教学中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及文化,将对外汉语教学建成空中楼阁,显然有悖人类认识及语言习得规律。
如何使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利用已有文化体系,掌握有效的阅读学习策略,从而能够在阅读中长期自然习得汉语,形成汉语语言学能?现就教师、学生、阅读教材三者文化知识层面的联系分析如下:教材所反映的教学内容是客体,起中介作用。
按其所包含的文化知识简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人类通知的文化,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基础科学和农业科学、生物学、医学等实用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
第二类:目的语自身特有的文化,即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中国文化体系。
包括物态文化层面的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面的行为、关系准则;行为文化层面的风俗习惯;心态文化层面人们的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
还可细致具体为不同的门类,诸如建筑、服饰、饮食、青铜、玉器、山、水、茶、酒文化等。
根据中国文化与学生自身文化体系的异同,可再分为两类,一:与学生自身文化体系相通的中国文化;二:与学生自身文化体系(表面)相悖的中国文化。
教材是教学之本,而实现阅读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则是正确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目的语知识,还要指导其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阅读目的语材料时,往往更多关注语音、词汇、语法,忽视篇章的语义及语用,更谈不上将自身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进行联系、归纳、汇总。
根据上述教材的文化分类,教师可分别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引导,使其达到对阅读材料的根本理解及吸收:首先,如何针对“人类通知的文化”开展阅读教学
对外汉语阅读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课基础知识,还应熟知一些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科学的基本常识,并充分了解学生已有文化知识体系。
换言之,其文化知识覆盖面贵在“博”,要集汉语、学生
母语、人类文化三方面知识于一身。
《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只有做到“博”,才能在教学中四通八达、游刃有余。
在“通知”文化这一类材料的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把握好教材内容,即所涉及到的文化知识;然后依据学生已有文化,点播学生将自身文化与汉字这一特殊符号所表达的文化接轨。
例如一篇关于大洋洲气候的文章,可能使学生产生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困扰。
而找出学生母语及目的语相关知识层面的联系,作为切入点进行阅读,则可以对化解这些困扰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读到主旨句——“大洋洲的气候”之后,即可提示学生暂停,然后带领学生简要回顾自身文化体系中大洋洲的相关知识,如:地理位置、历史变迁、文化特征、风土人情等等。
再引导学生回顾大洋洲的经度纬度、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以及形成原因等。
经由短短几分钟铺垫,再联系阅读材料中汉语字、词、句、篇的表达方式,材料的难度系数会降低很多。
而学生通过回顾(自身母语文化)——联系(目的语文化)——发展(目的语语言学能),在理解材料的成就感影响下,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也会相应简明、顺畅,有效形成母语文化对汉语语言学习的正迁移。
其次,如何针对“与学生自身文化体系相通的中国文化”开展阅读教学
学生母语及目的语文化体系相通之处体现在方方面面,以分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和汉藏语系的汉语词汇为例:英文goose一词除
去“鹅”的本意,还指蠢人——呆头鹅,这一比喻义在我们汉语中也一样存在,而kills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更与汉语“杀鸡取卵”同意,虽改鹅为鸡,却无区别;all roads lead to rome则与汉语成语“殊途同归”,或俗语“水流千里归大海”相似,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再及其它,学生读到儒家三圣,自然会想到几乎同时期的希腊三贤;读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根据所处历史时代及相关主张,也会联想到之后的欧洲启蒙运动。
至于中国文化中科技成就、传统建筑等等也都可与学生母语文化体系建立起大致对应的关系,这些联系与对应会为学生欣然接受。
教师所应做的就是是帮助学生找到、并指出阅读材料中母语及目的语的这些联系,引导学生站在communication的高度理解阅读材料,逐渐由接受到喜爱目的语文化,并以此为基础提高汉语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如何针对“与学生自身文化体系(表面)相悖的中国文化”开展阅读教学
与学生自身文化体系(表面)相悖的中国文化既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也是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
学生习惯从自身文化视角揣度目的语文化,并以自己的民族价值观衡量、评判目的语文化。
一旦发现目的语与自身文化体系某个方面大相径庭,就会极不适应,产生思维的文化冲突,甚至文化休克,给目的语学习造成极为消极的影响。
上述文化冲突有的体现于语言、习俗方面,有的体现于价值观
和行为规范方面,有的则因为认知模式的不同,有的是因为制度性文化的冲突。
那么,母语及目的语文化在这些看似迥乎不同的表象下,有无内在本质的联系和统一呢?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的原理,答案是肯定的,其联系、统一就体现在数千年来东西方文化的产生、发展与融合中。
例如,在精神文化方面,两者都大体经历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觉醒时代、宗教信仰、科学信仰几个大的发展阶段;就制度文化而言,也大体都经历了原始氏族公社、阶级压迫、民主与法治几个阶段;从经济形态看,都是由原始的采集、狩猎经济,逐步发展为农牧经济,再发展为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
此外,战争(如希波战争、十字军东征)、商贸往来(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游学(如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张骞、玄奘)、民族迁徙、侨民文化等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促进了两者的交流,使其发展逐渐显现出趋同化。
当今的世界更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愈加紧密。
因此,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大冲击、大碰撞,最终也将毫无疑问的演变为更深更广意义上的大融合、大发展。
当然,强调东西方文化之“同”,绝不是要否定两者之“异”,而是要客观、理性地认识到:“同”是本质,“异”是表象。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的眼光,顺应时代的潮流:“因同知异,以异达同,求同存异、和谐发展”。
真正到达对外汉语教学的理想彼岸,实现其终极目标:东西方文化彼此的理解、尊重以及相互的融合、发展。
只有以此为出发点,学生才能理解并接受与母语表面相悖的目的语
文化(因为所谓的相悖多数表现为语言或交际形式的不同),才能由认知学习策略到达元认知学习策略;同样,也只有以此为基础,对外汉语阅读教师才可以上升到一个相应的高度,平视学生母语及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才可以将学生“只知存异、不知有同”而产生的负迁移,智慧、策略地转化为正迁移,引领学生由认知的必然走向自由。
参考文献
[1] 程裕祯. 《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2] 叶蜚声等.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3]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4]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 李明滨. 《世界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