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望与日月食
- 格式:pptx
- 大小:7.07 MB
- 文档页数:5
中国古代天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术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古代天文学术语及其解释:
紫微垣:又称中宫,是古代中国星官中的一个,位于北天中央位置,被认为是天帝的居所。
北斗:指北斗七星,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被视为天体导航的重要标志。
二十八宿:又称二十八舍,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描述星空区域划分的术语,分为四组,每组七宿。
浑天仪:是中国古代用于观测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由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发明。
十二辰:中国古代对一天十二个时辰的划分,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朔望月:指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平均为29.53059天。
黄道:指太阳在星空背景上所走的路径,也是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
赤道:指地球赤道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也是天球上的一个基准线。
岁差:指地球自转轴的周期性运动导致星座和太阳位置的相对移动现象。
日食:指月球运动到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时,月球遮挡住太阳光的现象。
月食:指当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球之间,三者处于同一直线
上时,地球遮挡住太阳光的现象。
流星雨:指流星群在夜空中划过形成的壮观景象,通常以星座或彗星命名。
彗星:指长尾巴的星体,通常由冰、尘埃和岩石组成,轨道很长,绕行一周需要数百年。
银河:指横跨夜空的明亮光带,由无数恒星组成,也是银河系的一部分。
闰月:指为了调整农历与回归年之间的差异而增加的一个月份。
这些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些常见术语,其中许多至今仍在使用,并成为现代天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和贡献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球概论-地球和月球1.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日月食可分为哪几类?日食: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到向日一侧,其影子落到地面,被月影扫过的地区所见太阳被月轮遮蔽的现象;日食可分为三种类型:日全食、日环食与日偏食。
月食: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到背日一侧,全部或部分进入地球的影子时而使月轮暂时失去光辉的现象;月食可分为两类:月全食和月偏食。
2.日月食形成及其类型与天体的影子有什么关系?日月食的形成与日地月的相互运动而导致地球、月球相互遮掩或落入对方的影子中密切相关;日月食之所以有不同类型,是因为地球或月球的锥形影子可分为特征不同的几个部分:本影、伪本影和半影。
处在月球本影区所见日食即日全食;外在月球伪本影区所见日食即日环食;而外在月球半影区所见日食即日偏食。
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即月全食;月球部分进入地球本影即月偏食;月球进入地球半影区即半影食。
3.日月食发生过程有何不同?日食过程,是月球在天球上向东赶超太阳,从而遮蔽太阳的过程;日食开始于日轮西缘,而结束于日轮东缘;月食过程,是月球在天球上向东赶超地球本影,从而被遮蔽的过程;月食开始于月轮东缘,而结束于月轮西缘。
月球赶超日轮和地球本影过程中,两个圆面会发生两次外切和内切,分别称为初亏、食既、生光和复圆四种食相。
日月全食都要经历初亏、食既、生光和复圆四种食相,但具体含义略有不同;日环食过程,日月轮虽有两次内切,但无真正的食既和生光;日偏食与月偏食过程,两圆不会发生内切,即无食既和生光。
4.日月食发生的条件是什么?朔望条件:日食必发生在朔(日月黄经相等),月食必分生在望(日月黄经相差180°);逢朔未必有日食,逢望未必有月食;朔望条件只是日月食发生的必要条件;交点条件:月球和太阳同时位于黄白交点附近。
5.什么是食限?食限与黄白交角、月地及日地距离有什么关系?食限:日月食的发生,要求太阳和月球相对于黄白交点的角距离不能超出的限度:黄白交角:黄白交角越大,日月食限均越小;月地距离:月地距离越远,月轮越小,日月食限都越小;日地距离:日地距离越远,日轮越小,日食限越小;而地本影截面视半径越大,月食限越大。
中国地理部分学习地理从情养兴趣开始一、朔望月与恒星月差异的原因1.朔望月:29.53天;恒星月27.32天。
2.原因:设太阳、地球、月亮一直线,若月球不饶地球公转,则“1个月”后月亮与地球一直线,但不与太阳三者不共线。
实际情况是“1个月”后太阳地球月亮仍然一直线,这一段差值就是朔望月与恒星月的差异。
二、产生日食和月食的原因1.日食一定发生在新月,月食一定发生在满月;但不是每次新月都有日食,不是每次满月都有月食。
2.原因:若只是某一平面或从侧面看三者成一直线,只能说明其怡逢新月或满月。
若空间结构成一直线,才会出现日食或月食。
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从上海出发绕着地球一直向西走,你能回来吗?2.从上海出发绕着地球一直向南走,你能回来吗?为什么?3.北半球夏天时南半球冬天;北半球春天时南半球秋天。
请问:北半球1月份时南半球几月份?4.如果把世界地图纹在身上,你选择哪个部位?为什么?5.三点水加个“来”,这个字读什么?为什么?6.三点水加个“去”,这个字读什么?为什么?Chapten1:国土和疆城一、疆域和行政区划1.从世界看中国中国处于北半球,东半球,大多在北温带2.疆域面积960万平方干米3.四至点①最北端:莫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②最南端:南沙群岛曾母暗沙附近③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④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上二、濒临的海洋1.起始海岸线鸭绿江河口一北仑河河口2.海岸线长度1.8万多干米3.四海一洋(洋是主体部分,洋的边缘为海)渤海:四海种面积最小,我国的内海之一,黄河入海口黄海:黄海东海分界线—济州岛,与韩国隔海相望东海:长江入海口,与日本隔海相望南海:“四海”种面积最大的一个注:我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我国的内海有:渤海,琼州海峡三、疆界和邻国四、行政区划1华北地区2东北三省2.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中,省级行政区有34个。
其中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 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
月全食是被什么挡住了
是地球挡住了月亮。
月全食是月食的一种,当月亮、地球、太阳完全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地球在中间,整个月亮全部走进地球的影子里,月亮表面变成暗红色,形成月全食。
月食形成的条件:
现在我们知道月食的出现,并不是每个朔和望都会有,还需要满足三线向这个要求。
而朔望和三线同时满足才行,这主要是因为月球绕地球的公转面并不符合黄道(地球绕太阳的公转面),而与黄道有5度左右的角度。
因此,达到月食的条件,关键是看月亮轨道面与黄道的交点是否能与日地连线相吻合,这段时间被称为食季,可见日食的月食并不是你想要的样子,实际上也不是你想要的样子。
此时,我们可以考虑这样一种情形:月球绕地球运行,轨道平面与黄道夹角,地球绕太阳运行,这样一圈下来,理论上应该有两个交点与日地连线重合,因此,在这两个周期中,如果地球与月球相交,正好处在朔和望期(新月,满月),则将发生日食和月食。
或许有的朋友此时会有这样的错觉:就像一年四季一样,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对应的月份总是3、6、9、12个月(不计地球的进动),那么,食季的出现是否也是一个固定的一年两个时间呢?
确实不是,因为除了地球引力之外,月球还受到太阳引力的影响,虽然没有地球引力那么强大,但在这种微弱的影响下,月球轨道的方向会随时发生变化。
日月食发生的规律
太阳在天球上沿黄道作周年视运动,每日自西向东运行约59′8″。
黄道和白道的交点也在沿黄道不断移动,其方向是自东向西,每日约移动3′11″,18.6年则运行一周(360°)。
以黄白交点的升交点为参照点的太阳运动周期,叫做食年。
一个食年的时间等于346.62日,比回归年约短19日。
因此,每个回归年的日食和月食发生时期,平均比前一年发生的时期约提前19天。
太阳在天球上运行,通过黄白交点附近一定范围(食限角以内)那段时间,即可发生日食和月食的时期,称做食季。
在每个食年里,太阳两次经过黄白交点,就有两个可发生日食和月食的时期。
这样,每个食年也就包括有两个食季。
一个回归年为365.2422日,比一个食年大约多19日。
所以,在一个回归年内,最少也会有两个食季,在有的回归年内则会有两个以上的食季。
日食和月食是由于月球、地球的周期性公转运动形成的。
因此,日食和月食的发生也具有周期性。
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同许多周期性变化的天文现象相关,是受多种天文因素制约的。
其中,影响日食和月食的主要天文现象周期有:日月会合运动的周期——朔望月;太阳沿黄道通过升(或降)交点的周期——食年;月球沿白道通过升(或降)交点的周期——交点月;月球通过近地点(或远地点)的周期——近点月。
日食和月食的发生,严格受这些天文现象变化周期的制约。
日食日食形成的原理日环食。
日食必定发生在“朔日”(即农历初一)。
地球和月亮都是不发光的球体,它们在太阳的照射下,在背向太阳的一面必然发生黑影。
当月亮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时,如果太阳、月亮和地球正好位于或接近同一直线,这样便发生了日食。
日食是一种十分壮观的天文现象,尤其是日全食,更是使人敬畏,终生难忘。
阳光灿烂的白天,光焰无际的日轮突然被一团黑影逐渐蚕食、吞噬,当黑影把目轮完全挡住的时候,天空的亮度骤然下降一百万倍。
原来的太阳位置,变成暗黑的月亮圆面,夺目的贝利珠耀眼而出。
刹那间,夜幕降临,本来明亮的天空,变得繁星似锦,昏暗的大地上凉风习习,气温陡降,鸡犬惊叫着逃回自己的巢穴,有时空中的飞鸟也会失去自控而坠落到地上。
日食发生的规律1.日食和月食的“季节”日、月食的发生必须是新月和满月出现在黄白交点的一定界限之内,这个界限就叫做“食限”。
计算表明,对日食而言,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8度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日食;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6度左右的范围内,则一定有日食发生。
对月食而言,如果望月在黄道和白点的交点附近12度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月食;如果望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0度左右的范围内,则一定有月食发生。
由于黄道和白道的交点有两个,这两个交点相距180度,所以一年之中有两段时间可能发生日食和月食,这两段时间都称为“食季”,它们相距半年。
太阳每天在黄道上向东移动约1度,由于日食的食限为18度左右的范围,太阳从黄道和白道交点以西的18度运行到黄道和自道交点以东的18度,大约需要36天,也就是说日食的每一个食季为36天。
对于月食而言,它的食限为12度左右,因此月食的每一个食季就只有24天。
2.一年之中有几次日食的一个食季是36天,这个天数比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29.53还要长。
因此在一个日食的食季内必定会发生一次日食,也可能发生两次日食。
一年之中有两个日食食季,所以在一年之内至少有两次日食发生,也可能有四次日食发生(如果每个食季中都包含两个朔日的话)。
1950-2000年历日天象——朔望日、二十四节气日期时间徐厚骏本文给出每年的二十四节气和朔、望的日期(包括星期、干支)和时间,朔日(日食一定在朔日)为农历每月的初一,望日(月食一定在望日)为农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
如果望日在十六日,则十六的月亮比十五的圆。
二十四节气是在黄道上按角度每15度一个节气,由于黄道是个椭圆,在椭圆上相同的角度对应的弧长并不同,所以相邻的两个节气之间的时间也不相同;黄道和天赤道之间的夹角为"448.21'2623ο=ε,黄道和天赤道相交的两个点,合称二分点;其中,视太阳沿黄道由赤道南通向赤道北的一点称为春分点(黄经、黄纬、赤纬均为0o 、赤经为0时);视太阳沿黄道由赤道北通向赤道南的一点称为秋分点(黄经180o ,赤经为12时,黄纬和赤纬均为0o )。
在黄道上与二分点相距90o 的两点,在天赤道南的称冬至点(黄经270o ,赤经18时,赤纬ε−)日短夜长,地面上的日影最长,是人类最先认识的节气,在天赤道北的称夏至点(黄经90o ,赤经6时,赤纬为ε+)日长夜短,合称为二至点。
一般在上半月的节气称节气,在下半月的节气称中气,农历的月份与中气对应,正月包含雨水、二月包含春分、三月包含谷雨、四月包含小满、五月包含夏至、六月包含大暑、七月包含处暑、八月包含秋分、九月包含霜降、十月包含小雪、十一月包含冬至、腊月包含大寒,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冬至到大寒的时间间隔最短,夏至到大暑的时间间隔最长。
十一月、腊月和正月很少没有中气,所以干脆规定不得设为闰月。
如1984年农历甲子年不含中气的月设为闰十月,十一月包含冬至和大寒两个中气,腊月包含了雨水。
而1985年农历乙丑年正月不含中气也不是闰月。
和节气有关的还有每年夏季最热的三伏天,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初伏到中伏是十天,中伏到末伏有时是十天有时是二十天,末伏为十天。
日食和月食1 日食分为三类: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
其中日食中的全食和环食又叫中心食。
在同一时间,中心食和偏食发生在地球的不同地区;2月食分为月全食和月偏食,没有月环食。
在发生月全食前后,必同时伴有月偏食阶段。
无论食发生月全食还是月偏食,全球(夜半球)各地同时看到同类的月食。
3 日(月)全食分为:偏食-全食-偏食三个阶段,划分三个阶段的是四种食相:初亏、食既、生光和复圆。
4发生日(月)食总条件为①朔望条件:日食必发生在朔,月食必发生在望。
②交点条件:日食发生在朔、月食发生在望;但逢朔未必发生日食,逢望未必发生月食。
日食的条件是日月相合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月食的条件是日月相冲(望)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
5就全球而论,发生日食次数比月食要多。
但对一地而言,见到月食的次数远多于日食。
因为月食时见食地区广(夜半球各地均可见),而日食时,地球上只有狭窄地带可见。
可以分为七个阶段:1、月球刚刚和半影接触时称为半影食始,这个时候肉眼觉察不到;2、月球同本影接触时称为初亏,这时月偏食开始;3、当月球和本影内切时,称为食既,这时月球全部进入本影,全食开始;4、月球中心和地影中心距离最近时称为食甚;5、月球第二次和本影内切时称为生光,这时全食结束;6、月球第二次和本影外切时称为复圆,偏食结束7、月球离开半影时,称为半影食终。
在月偏食时没有食既和生光,半影月食只有半影食始、食甚和半影食终。
月球在半影内时,月面亮度减弱很少。
只有当月球深入半影接近本影时,肉眼才可以看出月球边缘变暗。
月球在本影内时也不是完全看不见,即使在全食食甚时,也可以看到月面呈现红铜色。
这是因为太阳光通过地球低层大气时受到折射进入本影,投射到月面上的缘故。
日食日食是月球绕地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这时是农历初一。
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月球挡住了射到地球上去的太阳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太阳系相关知识1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原理日食一定发生在朔,即农历初一当日[2]。
此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但因地球轨道(黄道)与月球轨道(白道)成5°9′交角,故并非每次朔日皆有日食发生,而日食发生时,日月两者皆一定在“黄白交点”(升交点或降交点)附近。
《说文》说“日蚀则朔,月蚀则望”,唐代诗人卢仝的诗句“望日蚀月月光灭,朔月掩日日光缺”,即讲述月食发生于望,日食发生于朔的道理。
理论上日全食则只发生在月亮的远日区。
根据计算,月亮的远日点与太阳的远日点同时发生时,地球能够观看全日食窗口的宽度约208千米,月亮的远日点与太阳的近日点发生时,地球能够观看全日食窗口的宽度约100千米(只有本影区而无半影区)。
至于月球在近日点时,地球每一个角落就都只能观测到日环食,也就是太阳的半影区与本影区重叠。
[编辑]种类A本影区出现日全食。
B伪本影区出现日环食。
C半影区出现日偏食日食可以分为四类:日全食:太阳比月球宽400倍,但离地球也是400倍远。
[3]由于对称的缘故,月球的暗影,也就是落在地球表面的阴影,宽度正好可以遮住整个太阳。
太阳光球完全被月亮遮住,原本明亮的太阳圆盘被黑色的月球阴影遮盖。
然而,也只有在日全食发生时才可能用肉眼观测到模糊的日冕。
日全食只在月球位于近地点时发生,此时月球的本影锥长度较月地之间距离长,本影锥才能扫到地球表面。
由于太阳的实际体积比月球大很多,所以日全食通常只能在地球上一块非常小的区域见到,因为月亮的本影对太阳来说只是一个小点。
(在全食区之外,所见的食相是偏食)。
最近一次日全食发生于2010年7月11日,下一次的日全食将发生于2012年11月13日。
∙日偏食:中国史书上称“日有食之,不尽如勾”,造成日偏食的原因是因为观测者落在月球的半影区中,观测者会看见一部分的太阳被月球的阴影遮盖,但另一部分仍继续发光。
太阳和月球只有部分重合,依据两者中心的视距离远近(太阳被月球遮盖的最大直径)来衡量食的大小。
通常日偏食是伴随着其他食相发生,如日全食或日环食或日全环食。
月相概念:月相,指的是人们站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亮(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原理:月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只能反射太阳的光。
当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月球反射向地球的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图1 宇宙中的地球变化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整个周期为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
其中各个阶段对应的农历时间为:新月(初一)、上弦月(初七/初八)、满月(十五/十六)、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
图2 月相的变化规律月亮升起的方位:在夜空中,月亮和太阳一样,东升西落。
但有时候月亮出来的时候,太阳仍然存在,所以我们看不到月球反射的光。
①在月初时,夜幕来临后,月亮从偏西方升起,然后继续向西移动;②月初-月中,月亮升起的方向逐渐向东移,然后自东向西落下;③月中时,月亮在偏东方升起,然后自东向西落下;④月中-月末,月亮升起的方向逐渐西移,然后自东向西落下;⑤月末时,月亮从偏西方升起,然后继续向西移动,落下。
图3 月相升起的方位知识拓展:月球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周期都为27.32天。
因此,月球永远都只有同一面,朝向地球。
日食概念:月球运动到太阳、地球的中间时,如果三者恰好处于一条直线,月球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即发生日食现象。
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左右。
分类:根据太阳光被遮挡的程度,分为日全食(完全遮挡)、日偏食(部分遮挡)、日环食(只遮挡中间的太阳光)。
日全食、日环食发生时,周边的一片环形区域可以看到日偏食。
图4 日食的原理及分类月食概念:地球运动到太阳、月球中间时,如果三者恰好处于一条直线,地球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即发生月食现象。
月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十五左右。
分类:根据太阳光被遮挡的程度,主要分为月全食(完全遮挡,全部位于地球的本影区)、月偏食(部分遮挡)、半影月食(位于地球的半影区,太阳光仍能强烈照射)。
图5 月食的原理。
朔望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朔望在文言文中有两个意思。
一是指月亮的两个极端位置,即朔(shuò)和望(wàng)。
朔指月亮从黑暗中开始变亮,即新月初现;望指月亮圆满光亮的状态,即满月。
这两个词常用来表示月相的变化。
另一个意思是指农历月份的第一天和十五日。
朔指农历月的第一天,即新月初一;望指农历月的十五日,即月圆之时。
这两个词也常用来表示农历的日期。
在古代文言文中,朔望常常用来表示月相变化和农历日期,是非常重要的时间概念。
朔望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主要与时间、月相、农历等相关,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时间指示。
明日塑月日食月食古文己丑年六月初一,会百年难逢之日食。
恰卯巳之间,观者如潮,由作此记。
朝而天阴,日隐隐而时现。
卯时稍晴,日耀而刺目。
时至初亏,赤乌始缺。
由上及下,缓缓渐进。
既而更甚,形似弯弓。
当是时,天阴云蔽,四野暗淡,人皆乐之,或大呼,或长啸。
继则弓灭,惟一点明星居环云之中,莹莹如珠。
霎时日没,宇宙昏昏而天地暗,乾坤沉沉而九方冥。
其在场者,无不为此景所服。
食甚近末,西北有大亮,众人异之。
忽而生光,日之渐出,天地始明。
少顷,江山如洗,神州焕然一新,宛若世之新生也!观者皆徐徐而退,兴然而归。
穹庐渐明,杳渺无垠;素云青天,明晰可辨。
开怀仰望,日月辉而叩颡。
念万物之变化,悟世界之更替,叹奇景之壮阔,感自然之伟力。
天降幻象,不禁超然,其昼如夜,不禁折服。
人之何其微也,人之何其鄙也!吾思至此,亦已足矣,拥内心之欢悦兮,乐悠然而自得。
斯此雄景,百年不遇。
今幸而得见,实乃毕生一大幸事也。
惟历时至短,未免惜也。
然此乃天定,不可变更。
唯有不舍分秒,不弃细微者也。
嗟夫!如此奇观,人之百年得有几回?东坡有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呜呼!人之在世,今朝可知明朝之事邪?世事之难料,祸福之无时,岂由人定?欢愉疾之如流水,常感时逝而悲,且长恨不作长存,有可奈之若何?其必尽溺于乐,不虑其忧。
太白诗云:“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既欲料之其后事而不可得,又何将此刻虚度?尽兴则生无虚度也。
余也浅薄,偶遇奇像而发一时之感,作此拙文,见笑于大方之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