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3课 活动课:时事溯源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13
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教案一、教学分析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本课是初中部编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最后一节历史课,以活动课的形式表示历史学科“溯源”的本质,同时又在世界史《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这一单元的结尾,要求紧密集合时事,可以说是升华本单元的点睛之笔,也是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
2.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本课通过活动任务、活动目标、活动建议、活动过程、活动评价五个主要部分构成。
是一个完整的活动课内容,先布置任务、设定目标,再根据建议进行活动过程,最后给整个活动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在问题引领之下,得到任务驱动,实现教学目标。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是非常严密的,以正在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为引子,通过追溯疫病的历史之源,既能回顾历史上数次对人类影响巨大的疫病史,又能引导学生思考当下我们如何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挑战与今后中国发展的机遇。
通过日常生活的变化导入,引出思考,人类历史上是否有类似的疫病;历史上的疫病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后疫情时代人们的思考等三个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获得将现实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体验。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1.时空观念:了解历史上数次重大疫病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知道疫病对世界格局的改变,如各国的国际地位因疫病改变的空间认识。
2.史料实证:运用官方数据与地图,展示新冠疫情对世界各国的实际影响。
3.家国情怀:知道中国在对防控疫情方面做出的贡献,体现了大国担当,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探究人类历史上的疫病,以及这些疫病的发生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2. 难点:了解疫情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从而知道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应该是和谐共处的,要建立自然友好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从设置问题“新冠疫情改变着我们哪些生活?”导入,让学生讨论新冠疫情之后日常生活发生的变化,如上学要戴口罩、量体温,经常要做大规模核算采样,参与志愿活动志愿抗击新冠疫情,出行访友、进出商场等场所都要出示健康码等等。
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教材分析:这节课是本册书也是整个初中历史的最后一课。
这是一节活动课,主题是时事溯源,去探究时事的现状、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初中历史已经基本学完,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
对国家战略、国际关系比较感兴趣,关心时事、渴望了解当前的世界形势。
他们乐于思考,敢于争论,已经开始喜欢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
活动目标:1、通过时事溯源,了解相关史事的细节,分析相关史事发生的历史环境,提高分析能力。
2、初步掌握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现实问题的思维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解释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3、通过掌握的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表述自己的观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4、在本次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同学们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课题,培养团体协作的精神。
活动建议:1、请同学们选择几件感兴趣的时事,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课题,组织小组,选定搜集资料的方法,分工合作。
2、从网络、电视和报刊中寻找与时事相关的线索和评价,追溯时事的历史渊源。
3、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讨论,组员相互提问、辩驳,形成提纲。
活动重点、难点:资料的收集和筛选;资料的呈现方式的选择。
活动过程:一、图片导入:《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设计意图:直观展示时事。
)大屏幕展示习主席的话:“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
”师: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把握今天,企及未来。
所以,今天任何一件国际时事政治的背后,我们都可以通过历史的追究,找到它深刻的历史根源。
(设计意图:切入本课主题,追寻时事背后的历史根源。
)师:下面播放微课视频,进行历史名词的溯源,来了解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名字的由来。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微课,清楚、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一带一路”概念由来及设计理念)师:课前老师已经给大家布置了溯源任务,同学们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形式上也十分丰富。
很多同学把溯源资料交给了老师。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是一节活动课,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当前时事,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时事意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时事新闻的介绍,二是新闻背后历史事件的挖掘。
教材以活动为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时事新闻也有一定的关注度。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新闻背后的历史事件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新闻背后的历史,帮助学生建立起时事与历史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可能对活动课的形式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当前时事,掌握新闻背后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提高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增强历史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当前时事,掌握新闻背后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2.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关注时事、关注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活动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条时事新闻,进行自主探究,了解新闻背后的历史事件。
3.小组合作:学生将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新闻背后的历史溯源。
4.分享与交流: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让学生认识到关注时事、关注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学情分析1.从知识积累来看,通过这半年的学习,学生对近现代国际关系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对各大国关系,国际格局,国家战略与恐怖主义的滋生,种族、民族冲突,宗教等问题有了深入探究的强烈愿望。
青年学生关心国际、国内时事政治动向,渴望了解当前局势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从已有经验水平来看,经过三年的学习与探究,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学习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分工合作、搜集整理等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活动项目本课内容是九年级下册的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在时事选择时确定为“中东问题的由来”,选择这一内容的原因:一方面中东巴以争端问题跌宕起伏,仍是当今国际社会担忧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供查询的史料极其丰富,网络、报刊上都有介绍,易于学生收集;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国际时事热点,可能会比较感兴趣,容易形成自己的观点。
活动目标1.学会将历史课的学习与时事内容的学习有机结合,开阔思路,提高学习兴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以历史小报的形式开展学习,培养自己收集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和把握时事热门话题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
活动准备收集有关中东巴以问题的历史读物,通过网络查找资料。
在收集资料的初期,学生因为是第一次自己动手做,觉得杂乱无章,理不清思路。
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回顾中东问题的历程,通过讨论,知道了要有目的、有专题地去收集资料,可以把中东问题分成几块,如中东问题的由来、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巴以冲突、中东和平进程等。
因此,各小组在确定了自己的主题后,分工合作,能者多劳,从而使收集资料工作进入了正规。
学生所收集的资料来源十分广泛,既有报刊,又有因特网,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由于是带着目的去收集的,因此很自然地就学会并掌握了各种查找技能,而当学生一旦进入角色,对信息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不但信息丰富,更具有特色。
从最后展示来看,学生所收集资料涉及的内容,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料。
初三复习课:从被动到主动:全球化视角下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探索和省思三维目标:1、能力与知识:了解并理解近现代中国在对外开放中的探索史实。
2、过程与方法:利用各类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从近现代开放的探索中,树立全球史观,认识到人类文明的的多样性,从而理解文明中“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探索和省思教学难点:如何体现全球化视角。
教学过程:导入:师:翻开历史的画卷,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场景映入眼帘。
张骞出使西域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万国衣冠会长安彰显了盛唐气象,郑和七下西洋扬国威展大明雄风。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的展开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开放”的探究,一起走进全球化视野下的近现代中国。
一模板:潮流与趋势师:屏幕上的四幅图反映了世界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与潮流?生:(全球化趋势)师:这三幅图反映了当时中国是怎样的状态?生:(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加强,外交政策上闭关锁国的)师:此时的中国是顺应了世界发展的趋势还是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呢?生:(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师: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与当时的中国现实状况产生了矛盾,矛盾的焦点在哪呢?生:(文明的矛盾,制度的矛盾…….)师: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不断的发展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最终确立起来。
面对世界市场的开放,当时的中国依然坚守着闭关锁国的态度。
这种态度可行吗?那中国对外开放的出路和选择在哪呢?第二模板:出路与选择1、被动开放困局显师:1793年,英国政府派使者马嘎尔尼率使团前往中国庆祝乾隆皇帝寿辰。
使团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仅仅是为了庆祝乾隆的寿辰吗?当时的英国不远万里来祝寿的目的是什么?生:(通商)师:此时英国为什么要提出通商的要求呢?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需要更多的原料更大的市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最大的市场在哪呢?在中国)师:当时清政府是什么态度?生:(拒绝)师:为什么清政府会拒绝呢?生:(1、自给自足小农经济2、维护清朝封建体制)师:这次英国使团访华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通过外交手段以达到两国通商的目的,遗憾的是,这一次外交以失败而告终。
活动课:时事溯源教学设计--关于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的辩论会活动任务:根据美国舰艇闯入我国南沙群岛,美国依靠其强大的军事科技在世界任意妄为,选择科技发展这个主题,探寻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利弊,从而进一步认识人类应该怎么样发展科技,怎么样利用科技,真正做到科技为人类服务,用科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活动目标:1.通过时事溯源,会分析史实,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情。
2.通过辩论能正确认识科技给人类带的便利和困扰。
3.通过掌握的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辩论,能让学生相互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活动过程:一、教师导语师:5月6日,美国两艘导弹驱逐舰“普雷布尔”号和“钟云”号突然闯入中国南沙南薰礁与赤瓜礁12海里范围内航行。
事件发生后,中国海军迅速对美国军舰进行了识别查证和警告驱离。
之所以美国敢这样,是因为美国军事科技相当发达,美国用先进的军事科技来推行霸权主义,给人类带来灾难,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发展科技利弊的大讨论,今天我们也将参与到这一场大讨论中。
今天我们也就科技的利弊来进行一场辩论。
掌声有请今天辩论会的主持人郭芷均。
二、辩论过程主持人:现场的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们的辩题是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请先允许我介绍一下今天辩论的双方及评委。
正方主辩是汪华芸,二辩是周清泉,三辩是刘丽,四辩是张晓宇,反方主辩是车宥龙,二辩是孙奕,三辩是卢宇萱,四辩是肖喆,评委是熊老师。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今天我们看到了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益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它给我们带来一些弊端,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下面请双方辩手从三次科技革命成果运用方面给我们一个答案。
每辩一次加5分,如果掌声热烈,再加1分。
首先请双方各方主辩开场陈说。
正方主辩:我方一致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从第一次科技革命来说,正是因为英国的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开始提高了生产效率,而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将人类带入了大机器生产时代,大工厂时代,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大大减轻了人类的劳动。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导学案导学案课程名称:历史课程单元:九年级下册课程内容: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一、教学目标:1. 了解时事溯源的概念和意义。
2. 学会使用溯源法分析时事问题。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时事溯源的概念和意义。
2. 溯源法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溯源法进行分析。
2. 如何发现历史背景和根源。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新闻事件或者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当前时事问题的根源和历史背景。
2. 学习概念(10分钟)教师讲解时事溯源的概念和意义,强调时事问题往往有其深层的历史根源,也有着发展的脉络。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事件和背景,可以更好地分析当前的问题。
3. 溯源法的基本步骤和技巧(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溯源法的基本步骤和技巧,例如:(1)确定时事问题:选择一个当前的时事问题或者社会热点。
(2)寻找历史线索: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找到历史上相关的事件和背景。
(3)分析历史背景:了解历史背景和原因,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4)研究发展脉络:通过追溯历史发展的脉络,了解该问题的发展和变化。
(5)总结对比:总结当前问题与历史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问题的根源和发展。
4. 活动实践(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选择一个当前的时事问题或者社会热点,运用溯源法进行分析,并展示分析结果。
活动可以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时事问题: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不同的时事问题。
(2)寻找历史线索:每个小组根据所选时事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历史线索和相关事件。
(3)分析历史背景:每个小组讨论所选时事问题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4)研究发展脉络:每个小组追溯历史发展的脉络,了解所选问题的发展和变化。
(5)总结对比:每个小组总结所选问题与历史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问题的根源和发展。
5. 活动总结(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时事溯源的意义和方法,并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活动课_时事溯源》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了解时事新闻的重要性和影响。
2. 掌握查找、筛选和分析时事新闻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导学内容:
1. 时事新闻的定义和特点。
2. 查找时事新闻的渠道和方法。
3. 筛选和分析时事新闻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导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时事新闻,为什么要关注时事新闻,时事新闻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步:进修(15分钟)
1. 教师介绍时事新闻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时事新闻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学生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渠道查找一则近期的时事新闻,并记录下来。
3. 学生分组讨论所查找到的时事新闻,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分析。
第三步:实践(2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时事新闻筛选和分析的练习,选择一则时事新闻进行深入钻研。
2.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事新闻的背景、原因、影响等方面,并撰写一份简短的分析报告。
第四步:总结(10分钟)
1.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报告,互相交流和讨论。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时事新闻的重要性和进修方法。
课后作业:
1. 每日关注一则时事新闻,并记录下自己的看法和分析。
2. 撰写一篇关于时事新闻的小论文,包括对一则时事新闻的分析和思考。
评判方式:
1.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的时事新闻筛选和分析报告。
3.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时事溯源》评课稿1. 引言《活动课时事溯源》是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中的一节课,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活动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的成因、影响和历史演变的规律。
本评课稿将对这节课的设计和实施进行评估,以探讨其教学效果和改进空间。
2. 课程设计2.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2.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生的原因,如何影响社会和个人。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演变规律和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
2.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讨论、表达观点和听取他人观点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历史事件的背景介绍:通过教师讲解或学生小组研读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包括背景、时间、地点等。
•历史事件的成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探讨事件中涉及的主要因素和关系。
•历史事件的影响分析: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研究,分析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并总结归纳。
•历史事件的演变规律: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和归纳历史事件的演变规律和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
2.3 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了解历史事件。
•问题导向: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成因和影响。
•小组合作: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通过集思广益和相互讨论的方式,共同分析和总结历史事件。
2.4 多媒体运用本节课的多媒体运用主要用于呈现历史事件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图片。
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将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
3. 课程实施3.1 教学环节本节课按以下步骤进行: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活动课_时事溯源》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时事新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和分析能力;2.掌握查找、筛选和整理时事信息的方法;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4.激发学生对时事热点话题的讨论和思考。
导学内容:1.时事新闻的定义和分类;2.查找时事新闻的渠道和方法;3.分析时事新闻的要点和背景;4.讨论时事新闻的影响和意义。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时事新闻,为什么要关注时事新闻,时事新闻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什么等问题,激发学生对时事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步:讲解时事新闻的分类(10分钟)教师介绍时事新闻的分类,如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时事新闻所涉及的内容和影响。
第三步:查找时事新闻的方法(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查找时事新闻,并传授如何筛选和整理有价值的时事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第四步:分析时事新闻的要点和背景(20分钟)教师选择一则热点时事新闻,与学生一起分析新闻的要点、背景和涉及的各方利益,引导学生思考新闻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和影响。
第五步:讨论时事新闻的影响和意义(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就所选时事新闻展开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引导他们分析新闻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第六步: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时事新闻对学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关注时事并培养对时事的独立思考能力。
拓展延伸:1.要求学生每周选择一则时事新闻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撰写读后感或评论;2.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新闻发布会或辩论赛,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对时事新闻的分析和表达能力;3.邀请媒体从业者或时事评论员来校进行讲座,与学生分享时事新闻背后的故事和见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已经对时事新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关注时事、热爱进修,不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活动课_时事溯源》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时事是指当前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闻,它们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是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来源。
《活动课:时事溯源》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而设计的。
二、设计目标:1. 提高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和敏感度。
2.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认识。
三、设计内容:1. 选择时事话题:每周选择一个热门时事话题,如环境污染、教育改革、社会公对等,让学生了解并思考这些话题对社会的影响。
2. 阅读分析: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报道、评论和分析,了解不同观点和声音,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3. 辩论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让他们就时事话题展开思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4. 撰写观点:要求学生结合自身观点和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时事话题的观点文章,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
5.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时事话题的影响,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认识。
四、设计步骤:1. 每周选择一个时事话题,引导学生了解并思考这个话题的背景、原因、影响等。
2. 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分析,让他们阅读相关报道、评论和分析,了解不同观点和声音。
3.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让他们就时事话题展开思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4. 要求学生撰写观点文章,结合自身观点和所学知识,表达对时事话题的看法。
5. 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时事话题的影响,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认识。
五、评判方式:1. 参与度评判:根据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讨论和参与情况评判。
2. 作业评判:根据学生的观点文章质量评判,包括逻辑性、论证力和表达能力等。
3. 实践评判:根据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评判,包括参与度、表现和反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