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
- 格式:doc
- 大小:47.01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历史七下第七课教案教材版本: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大航海家的探险事迹。
3. 思考大航海时代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
2. 大航海家的探险事迹。
教学难点:1. 思考大航海时代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2. 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大航海时代?为什么大航海时代会发生?大航海时代对欧洲和世界有何影响?二、讲授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10分钟)详细介绍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包括欧洲人对新大陆的探索和殖民、航海技术的发展、新航线的开辟等内容。
三、介绍大航海家的探险事迹(15分钟)分别介绍哥伦布、麦哲伦和麦哲伦等大航海家的探险事迹,讲述他们的背景、目的和成就,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航海家在大航海时代的重要地位。
四、思考大航海时代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5分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大航海时代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并结合课堂内容进行展示和分享。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大航海时代的重要意义,并布置阅读相关资料、撰写小结或制作PPT等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介绍大航海家的探险事迹,并引发学生思考大航海时代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旨在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历史的作用和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七下第七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掌握巴黎人民起义的时间、过程和意义。
2. 掌握罗伯斯庇尔等人掌握政权后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热月党人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过程。
3. 理解法国大革命对法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巴黎人民起义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讨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辩证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法国大革命的关注,认识其在法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引导学生认识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巴黎人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 罗伯斯庇尔等人掌握政权后采取的主要措施。
3. 热月党人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过程。
【教学难点】1. 巴黎人民起义的背景和意义。
2. 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措施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法国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2. 提问:法国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引发了什么重大事件?二、新课内容展示1. 巴黎人民起义a. 介绍巴黎人民起义的背景:封建等级制度、三级会议的召开。
b. 讲述巴黎人民起义的过程:起义的爆发、攻占巴士底狱。
c. 分析巴黎人民起义的意义: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
2. 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措施a. 介绍罗伯斯庇尔等人掌握政权后采取的措施:废除封建制度、推行革命政策。
b. 分析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措施:巩固了革命成果,但过于激进,导致国内动荡。
3.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a. 介绍热月党人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过程: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派。
b. 分析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意义:确立了共和制,为法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小结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巴黎人民起义、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措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2. 强调法国大革命对法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七下历史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知识点第七课知识点:1.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
3.汉武帝的开疆拓土政策。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Lesson 7:1.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Western Han and Eastern Han periods.2. The political system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Wu of Han.3. Emperor Wu's territorial expansion policy.第八课知识点:4.红军长征的背景和经过。
5.中央红军抵达陕北的意义。
6.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Lesson 8:4. The background and process of the Red Army's Long March.5.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entral Red Army's arrival in northern Shaanxi.6. The impact of the Long March on the Chinese revolution.第九课知识点:7.反法西斯战争爆发的原因。
8.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9.抗战胜利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Lesson 9:7. The causes of the outbreak of the anti-fascist war.8. China's position and role in the anti-fascist war.9. The impact of the victory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on the world order.。
初一历史第七课笔记初一历史第七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和农业经济。
本课笔记将从多个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本课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是指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主要包括了皇帝、贵族、士人和农民等阶层。
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贵族是皇帝的亲信和助手,士人则是负责管理国家事务和传承文化的人才,而农民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劳动力。
其次,本课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农民种植粮食和经营农田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繁荣,也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
古代的农业技术相对简单,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农具进行耕作。
另外,本课还提到了封建社会中的礼仪制度。
礼仪制度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和社会交往。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必须遵守各种礼仪规定,包括尊敬长辈、恭敬上级、尊重祖先等。
礼仪制度的存在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此外,本课还介绍了封建社会中的文化传承和教育。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士人承担着传承文化和教育后代的重要角色。
他们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和修养自己的品德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同时,士人也担任着政府的职位,负责管理国家事务。
总结起来,初一历史第七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和农业经济。
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包括了皇帝、贵族、士人和农民等阶层。
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活动,农民种植粮食和经营农田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封建社会还有严格的礼仪制度和重视文化传承和教育的特点。
这些内容都是初一历史第七课的重点内容。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出。
初中下学期历史第七课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
2. 使学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的理解。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课本和学习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了解和疑问。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2. 教师详细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经过,包括开国大典等重要事件。
3. 教师通过展示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如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等。
三、课堂讨论与思考(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对他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思考和感受。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伟大意义。
2.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收获和对未来的展望。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自己的思考,撰写一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短文。
2. 学生通过访问长辈或查阅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发展变化,并在课堂上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历史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新中国成立对他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历史,了解国家的发展变化,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点+练习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1)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2)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1、北宋与辽一澶渊之盟(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
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易混辨析“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
第七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掌握赵州桥、雕版印刷术李白、杜甫、白居易及其代表作等知识2.通过师生对唐诗共同进行赏析,使学生学会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教学难点】唐朝科技文学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教法学法】学后教、当堂训练、阅读、自学、启发、探究。
【知识链接】多媒体展示民歌一赵州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关于赵州桥的这段民歌,人人皆知。
赵州桥像民歌所说的是鲁班修建的吗?八仙之一的张果老真的曾经骑驴在桥上走过吗?史书上对此无记载,这已成为历史之谜。
今天我们一起对这一千年之谜做一点解读。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阅读教材33页-34页,第一标题“高超的建筑水平”回答问题1赵州桥建造时间: _____ 朝。
2、设计建造者:_________3、历史价值:是___ 现存最古老的一座___________ 。
4、长安城建筑特点: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___的城市。
5、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城北的__________ 。
(二)阅读教材34页-35页,第二标题“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回答冋题1 ______ 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2、唐朝印制的《________ 》是世界上现存_________ 的、标有___ 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唐朝杰出医学家_____ ,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写成《________ >>,这部书在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世尊称__________ “___________ ”。
他故乡的一座山也被称为a ”(三)阅读教材35页-36页,第三标题“光耀千古的诗坛”回答问题:1、________ 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二、合作探究1、有人说印章是雕版印刷的先驱,也有人说石头书是雕版印刷的先驱,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2、你能否本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各自的诗歌特色?【达标检测】1.以下关于赵州桥的描述错误的是()A.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桥B.这座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C.由隋朝的李春设计D. 七百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2.唐朝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A.罗马B.洛阳C.长安D.耶路撒冷3•你认为诗句“十二街如种菜畦,百千家似围旗局”是描写()A.唐都长安B.隋朝赵州桥C.扬州城D.大明宫含元殿4.唐朝时,长安城内最宏伟富丽的建筑是()A.大雁塔B.含元殿C.玄武门D.大明宫5.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A.唐朝B.元朝C.隋朝D. 北宋6.本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信念,以毕生心血写成《千金方》一书的杰出医学家是()A.张仲景B.华佗C.孙思邈D.李时珍7.古人云“琴棋书画诗酒茶”,可见自古以来“诗酒”就不分家,那么中国古代“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诗人是()A.杜康B. 李白C.杜甫D.白居易8.与唐朝诗人杜甫情况不符合的是()A.他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B.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史诗”C.“三吏” “三别”是诗史名篇D.他的诗气魄雄浑。
初中下学期历史第七课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
课时:第七课
教材:《历史》下册
主题:秦朝的兴起和统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朝的兴起和统一背景
2. 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手段
3. 分析秦始皇统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重点难点:
1. 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手段
2. 分析秦始皇统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教材
3. 板书
4. 影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秦始皇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的背景和影响。
然后提出问题:秦始皇是如何统一中国的?这个统一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讲授(15分钟)
1. 讲述秦朝的兴起和统一的历史背景,介绍秦国的强大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
2. 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手段,包括征战、改革和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三、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秦始皇统一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每组呈现自己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总结(5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影响进行总结,写一篇文章。
同时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了
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 1 )生产生活:契丹族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 2 )建立政权: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 3 )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 )生产生活:党项族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 2 )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 3 )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知识点2 辽与北宋的和战3.概况: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4.澶渊之盟( 1 )背景: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 2 )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 3 )作用: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知识点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5.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6.议和( 1 )内容: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 2 )作用: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北宋与辽、西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史料回顾: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
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
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
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能维持多久……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辽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的关系第一篇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七岁,赵策划兵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试讲教案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试讲题目是《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在讲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激趣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大家请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与北宋同时代的政权有哪些吗?它们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辽的建立:
师:(课件出示辽国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辽为什么能兴起并建立政权?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回答的十分正确;
三、西夏的建立:
师:(课件出示西夏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西夏是谁建立的?它与北宋的关系
如何?
师:同学们的观点十分独特,让我也深受启发;
以上是我的试讲内容《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敬请各位评委老师点评,指导。
谢谢大家!
注释(括号里的内容是要做的动作,其余的可以通过言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