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审图要点
- 格式:docx
- 大小:16.56 KB
- 文档页数:6
结构审图要点:1.设计总说明1.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场地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建筑场地类别、抗浮设计水位等是否正确。
1.2 建筑单体±0.00所对应的绝对高程与规划总平面一致。
1.3 地基持力层的描述:若采用天然地基,说明本建筑单体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___;若为人工地基,说明地基处理方式、复合地基承载力及建筑单体的最终沉降量;若为桩基,说明桩的材料及沉桩方式等。
1.4 结构使用的材料:钢筋:梁柱中各受力纵向钢筋、较大开间的楼板、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当用圆钢直径大于10时)、基础受力钢筋、墙体受力钢筋等采用HRB400。
构造柱及过梁的纵向筋、地下室防水板及地下室外墙的分布钢筋等采用HRB335。
混凝土:对于别墅及花园洋房,地下室、基础及地上采用C25,设备基础、圈梁、构造柱等次要构件采用C20,其他均应满足计算及构造需求,避免强度过高。
1.5 活荷载(特指荷载规范中不明确的部位),恒荷载(特指梁板上的建筑面层和车库顶板上的覆土等产生的恒荷载)是否与设计委托一致。
1.6 防水混凝土的使用部位、抗渗等级是否明确、恰当。
1.7 钢筋的接头形式(不同的规格分别描述如搭接、机械连接等)是否明确、恰当。
1.8 构造柱、圈梁的位置及做法、过梁的做法、墙柱与砌体之间的拉结钢筋等是否明确、恰当。
1.9 墙上开洞的补强措施。
结构洞口的填充等是否明确、恰当。
1.10 对基础的施工要求,如挖槽、验槽、回填等的要求,和对不良地基的处理措施等是否明确、恰当。
1.11 如有冬季施工可能时,是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1.12 预制构件目录中的构件名称、数量、图集号、是否准确。
1.13 构件代号表中的代号与详图中采用的是否一致。
1.14 对施工中应遵守的施工验收规范是否准确无误。
1.15 楼板上预留孔洞(直径大于300)大样图,小于或等于300时做法是否明确、恰当。
1.16 剪力墙住宅内隔墙中长度小于500mm的墙垛做法是否明确、恰当。
1.审查依据国家相关规范、规程、规定及地方标准,方案(初步)设计审批文件。
2.审查要点2.1.总则2.1.1.设计说明与规范规定、施工图应相符。
2.1.2.结构构造应满足规范要求,正确选用现行通用标准图。
2.1.3.建筑物的稳定性、安全性审查,包括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是否安全可靠。
2.1.4.抗震设防明确: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基本烈度、设防烈度、近震与远震、场地土类型、结构抗震等级。
2.1.5.合理取用设计荷载,楼、地面荷载应满足装饰要求。
2.1.6.结构高度、高宽比应满足规范要求。
2.1.7.合理设置结构变形缝。
2.1.8.结构设计使用的计算程序符合要求。
2.1.9.结构设计不影响建筑功能。
2.1.10.结构设计的经济性。
2.1.11.施工中可操作性。
2.2.基础部分2.2.1.基础的选型应充分研究地质勘察报告,选择适当持力层,当持力层下有软弱下卧层时,设计中是否已考虑。
在需做地基处理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特点,参考周边同类建筑的地基处理模式,参考专家意见,选择经济可靠的地基处理方案。
2.2.2.软土地基上房屋、长度超过60m的狭长形建筑须作地基变形计算及提出变形控制措施,高度变化较大的又未设沉降缝的建筑应有沉降差的计算和控制措施。
2.2.3.组织技术讨论会或研讨会,对各类可以使用的桩基的工程特性、经济性进行技术交流,充分吸收专家和其他技术单位的意见(公司各有关部门均可参加)。
2.2.4.最终桩基形式的确定尚应根据建筑物四周环境条件、基坑支护等条件综合考虑。
2.2.5.桩基持力层的确定应经济合理,应有不同桩径的承载力设计比较,设计参数的取值应准确,且桩位的施工可操作性强。
桩基的承载力取值是否合理,对预制桩可通过提前试桩来确定,对人工挖孔桩、冲钻孔桩可通过现场土体取样和地质报告相互对照以及试桩来确定。
2.3.地下室2.3.1.厚度较大承台的设计,或者浇捣面积较大的地下室底板厚度的确定是否经济合理,设计中是否有防裂措施。
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等。
(5)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结构的统一做法和构造要求及标准图选用。
(6)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构件耐火极限、钢结构放火、防腐蚀及施工安装要求等。
(7)施工注意事项,如后浇带设置、封闭时间及所用材料性能、施工程序、专业配合及施工质量验收的特殊要求等。
3.5地基和基础3.5.1基础选型与地基处理(1)基础选型、埋深和布置是否合理,基础底面标高不同或局部未因惆愿报告建议的持力层时结构处理措施是否得当。
(2)人工地基的处理方案和技术要求是否合理,施工、检测及验收要求是否明确。
(3)桩基类型选择、桩的布置、试桩要求、成桩方法、终止沉桩条件、桩的检测及桩基的施工质量验收要求是否明确。
(4)是否要进行沉降观测,如要进行观测,沉降观测的措施是否落实,是否正确。
(5)深基础施工中是否提出了基础施工中施工单位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基坑开挖和工程降水时有无消除对毗邻建筑物的影响及确保边坡稳定的措施。
(6)对有液化土层的地基,是否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地基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液化土中的桩的配筋范围是否符合GB50011-2001第4.4.5条的要求3.5.2地基和基础设计(1)地下室顶板和外墙计算,采用的计算简图和荷载取值(包括地下室外墙的地下水压力及地面荷载等)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有人防地下室时,要注意审查基础结构是人防荷载控制还是建筑物的荷载控制。
(2)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是否对下卧层进行了强度和变形验算。
(3)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是否正确,群桩的承载力计算是否正确:桩身混凝土强度是否满足桩的承载力设计要求;当桩周土层产生的沉降超过基桩的沉降时,应根据JGJ94-94第5.2.14条考虑桩侧负摩阻力。
(4)筏形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见GB50007-2002第8.4.10-8.4.13(5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桩基沉降验算、高层建筑高层部分与裙房间差异沉降控制和处理是否正确。
结构审图要点:1、设计总说明1、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场地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建筑场地类别、抗浮设计水位等就是否正确。
1、2 建筑单体±0、00所对应得绝对高程与规划总平面一致。
1、3 地基持力层得描述:若采用天然地基,说明本建筑单体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___;若为人工地基,说明地基处理方式、复合地基承载力及建筑单体得最终沉降量;若为桩基,说明桩得材料及沉桩方式等。
1、4 结构使用得材料:钢筋:梁柱中各受力纵向钢筋、较大开间得楼板、约束边缘构件得箍筋(当用圆钢直径大于10时)、基础受力钢筋、墙体受力钢筋等采用HRB400。
构造柱及过梁得纵向筋、地下室防水板及地下室外墙得分布钢筋等采用HRB335。
混凝土:对于别墅及花园洋房,地下室、基础及地上采用C25,设备基础、圈梁、构造柱等次要构件采用C20,其她均应满足计算及构造需求,避免强度过高。
1、5 活荷载(特指荷载规范中不明确得部位),恒荷载(特指梁板上得建筑面层与车库顶板上得覆土等产生得恒荷载)就是否与设计委托一致。
1、6 防水混凝土得使用部位、抗渗等级就是否明确、恰当。
1、7 钢筋得接头形式(不同得规格分别描述如搭接、机械连接等)就是否明确、恰当。
1、8 构造柱、圈梁得位置及做法、过梁得做法、墙柱与砌体之间得拉结钢筋等就是否明确、恰当。
1、9 墙上开洞得补强措施。
结构洞口得填充等就是否明确、恰当。
1、10 对基础得施工要求,如挖槽、验槽、回填等得要求,与对不良地基得处理措施等就是否明确、恰当。
1、11 如有冬季施工可能时,就是否提出了相应得要求与注意事项。
1、12 预制构件目录中得构件名称、数量、图集号、就是否准确。
1、13 构件代号表中得代号与详图中采用得就是否一致。
1、14 对施工中应遵守得施工验收规范就是否准确无误。
1、15 楼板上预留孔洞(直径大于300)大样图,小于或等于300时做法就是否明确、恰当。
结构施工图审图要点第二部分结构施工图一:不满足设计深度要求的问题1 未标出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2.1条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应符合表9.2.1的规定。
表3.4.1 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摘自混凝土规范3.4.1条)环境类别条件一室内正常环境二 a 室内潮湿环境;非严寒和非寒冷地区的露天环境,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b 严寒和寒冷地区的露天环境、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三使用除冰盐的环境;严寒和寒冷地区冬季水位变动的环境;滨海室外环境四海水环境五受人为或自然的侵蚀性物质影响的环境注: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划分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JGJ24的规定表9.2.1 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环境类别板、墙、壳梁柱≤C20 C25~C45 ≥C50 ≤C20 C25~C45 ≥C50 ≤C20 C25~C45 ≥C50一20 15 15 30 25 25 30 30 30二 a - 20 20 - 30 30 - 30 30b - 25 20 - 35 30 - 35 30三- 30 25 - 40 35 - 40 35注: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
二:违反―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问题1. 板支座负筋和板跨中配筋偏小,不符合混凝土规范9.5.1条规定。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表9.5.1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力类型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0.6一侧纵向钢筋0.2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注:a.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b.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c.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d.当钢筋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结构审图要点:1.设计总说明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场地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建筑场地类别、抗浮设计水位等是否正确。
建筑单体±所对应的绝对高程与规划总平面一致。
地基持力层的描述:若采用天然地基,说明本建筑单体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___;若为人工地基,说明地基处理方式、复合地基承载力及建筑单体的最终沉降量;若为桩基,说明桩的材料及沉桩方式等。
结构使用的材料:钢筋:梁柱中各受力纵向钢筋、较大开间的楼板、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当用圆钢直径大于10时)、基础受力钢筋、墙体受力钢筋等采用HRB400。
构造柱及过梁的纵向筋、地下室防水板及地下室外墙的分布钢筋等采用HRB335。
混凝土:对于别墅及花园洋房,地下室、基础及地上采用C25,设备基础、圈梁、构造柱等次要构件采用C20,其他均应满足计算及构造需求,避免强度过高。
活荷载(特指荷载规范中不明确的部位),恒荷载(特指梁板上的建筑面层和车库顶板上的覆土等产生的恒荷载)是否与设计委托一致。
防水混凝土的使用部位、抗渗等级是否明确、恰当。
钢筋的接头形式(不同的规格分别描述如搭接、机械连接等)是否明确、恰当。
构造柱、圈梁的位置及做法、过梁的做法、墙柱与砌体之间的拉结钢筋等是否明确、恰当。
墙上开洞的补强措施。
结构洞口的填充等是否明确、恰当。
对基础的施工要求,如挖槽、验槽、回填等的要求,和对不良地基的处理措施等是否明确、恰当。
如有冬季施工可能时,是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预制构件目录中的构件名称、数量、图集号、是否准确。
构件代号表中的代号与详图中采用的是否一致。
对施工中应遵守的施工验收规范是否准确无误。
楼板上预留孔洞(直径大于300)大样图,小于或等于300时做法是否明确、恰当。
剪力墙住宅内隔墙中长度小于500mm的墙垛做法是否明确、恰当。
单独设计的预制构件、预应力构件、部分钢结构、幕墙等的要求是否交代清楚。
梁上开洞的允许位置、大小及相应的补强措施是否明确、恰当。
结构审图要点:1.设计总说明1.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场地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建筑场地类别、抗浮设计水位等是否正确。
1.2 建筑单体±0.00所对应的绝对高程与规划总平面一致。
1.3 地基持力层的描述:若采用天然地基,说明本建筑单体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___;若为人工地基,说明地基处理方式、复合地基承载力及建筑单体的最终沉降量;若为桩基,说明桩的材料及沉桩方式等。
1.4 结构使用的材料:钢筋:梁柱中各受力纵向钢筋、较大开间的楼板、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当用圆钢直径大于10时)、基础受力钢筋、墙体受力钢筋等采用HRB400。
构造柱及过梁的纵向筋、地下室防水板及地下室外墙的分布钢筋等采用HRB335。
混凝土:对于别墅及花园洋房,地下室、基础及地上采用C25,设备基础、圈梁、构造柱等次要构件采用C20,其他均应满足计算及构造需求,避免强度过高。
1.5 活荷载(特指荷载规范中不明确的部位),恒荷载(特指梁板上的建筑面层和车库顶板上的覆土等产生的恒荷载)是否与设计委托一致。
1.6 防水混凝土的使用部位、抗渗等级是否明确、恰当。
1.7 钢筋的接头形式(不同的规格分别描述如搭接、机械连接等)是否明确、恰当。
1.8 构造柱、圈梁的位置及做法、过梁的做法、墙柱与砌体之间的拉结钢筋等是否明确、恰当。
1.9 墙上开洞的补强措施。
结构洞口的填充等是否明确、恰当。
1.10 对基础的施工要求,如挖槽、验槽、回填等的要求,和对不良地基的处理措施等是否明确、恰当。
1.11 如有冬季施工可能时,是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1.12 预制构件目录中的构件名称、数量、图集号、是否准确。
1.13 构件代号表中的代号与详图中采用的是否一致。
1.14 对施工中应遵守的施工验收规范是否准确无误。
1.15 楼板上预留孔洞(直径大于300)大样图,小于或等于300时做法是否明确、恰当。
1.16 剪力墙住宅内隔墙中长度小于500mm的墙垛做法是否明确、恰当。
浅谈三审的必要性和结构审图要点建筑设计不仅要保证结构安全,还要保证项目品质,这两条是底线,几乎所有的甲方和设计方都会重视。
另外,还需保证设计经济性,保证图纸质量......在设计周期越来越短,设计费越压越低,设计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大的今天,光靠设计师的自觉自律来保证质量恐怕不现实。
在最低价中标的当下,图纸的错漏碰缺和约定模糊的地方,往往是施工单位敲甲方竹杠的有力武器。
可能还得借助第三方力量对图纸进行精细化把关,也就是引入第三方精细化审图,简称三审或精审。
可能有人会问,业主已经委托强审了,干吗还要多花一笔冤枉钱精审呢?有这个想法,只能说明业主吃变更、维权、索赔的亏还不够多。
其实精审的性价比很高,精审后图纸变更率可以降低70%-95%,现场随便发生一个小变更,造成的损失就能覆盖三审的费用了。
下面来看看第三方审图的价值和审图内容:接下来以结构专业为例,简述一下结构审图思路和控制要点:一、结构专业精细化审图内容二、结构专业精细化审图要点分类1.总体、总说明通用部分2.结构选型和布置3.结构荷载、模型、计算书4.结构地下室和基础部分5.结构主体梁、板、柱、墙6.楼梯、墙身大样等7.预制装配部分8.专业间协调配合三、结构总体、总说明通用部分审图要点1.施工图、结构计算书等资料是否齐全2.图纸中引用过期规范及图集3.图纸深度应达到国家《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要求4.结构层高、层数、平立剖面与建筑相符5.结构安全等级、抗震设防类别、场地类别、结构抗震等级是否准确6.总说明中墙体材料是否与建筑相符7.±0.000标高相对绝对标高与建筑相符【实例】±000绝对标高结构与建筑总图不符四、结构选型和布置审图要点1.基础形式是否与主体结构、地勘等条件一致2.结构体系、形式选择是否合理3.楼盖结构形式选择是否合理4.墙柱竖向构件位置与建筑一致,合理性、是否影响功能、品质审查5.关键位置梁布置、梁高、结构净高应满足建筑要求【实例】梁顶标高有误,未上翻,影响建筑开门高度五、结构荷载、模型、计算书审图要点1.结构荷载取值与建筑图做法及使用功能一致2.消防车荷载与建筑总图中消防登高面、车道等平面布置是否一致3.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等参数审查4.屋顶水箱、电梯机房吊重、大型空调室外机等荷载是否遗漏【实例】较大悬挑混凝土雨蓬荷载漏5.结构模型中相关参数取值是否合理6.结构建模与实际施工图是否相符【实例】结构模型中结构布置与图纸不符7.计算书完整性检查,无遗漏8.计算结果各项指标是否满足规范要求、超限审查判断六、结构地下室和基础部分审图要点1.根据地勘报告建议,抗浮水位取值合理性审查2.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是否与建筑说明一致3.车库楼板和顶板结构选型合理或已经执行建设单位标准4.桩、基础图中桩数量、基础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等与计算书是否一致5.基础底板、筏板等变厚度和高差处等特殊部位应绘制详图6.基础的标高正确,有高差的部位处理方式合理可行7.试桩数量及位置是否有误8.桩基、独基、筏基等基础详图尺寸与平面图一致9.核查地下室车道净高,一般不小于2200mm,是否满足风管安装净高要求10.复核地下室集水井,电梯井的位置、大小、深度等是否与建筑设备图纸一致七、结构主体梁、板、柱、墙1.结构施工图违反强规强条【实例】框架梁支座配筋率超过2.0%,箍筋直径需放大一档2.结构构件配筋不满足计算要求【实例】梁配筋不足3.结构图纸表达矛盾4.结构做法有安全隐患5.结构材料选用不合理6.结构配筋不便于施工八、结构楼梯、大样审图要点1.楼梯存在安全隐患【实例】楼梯滑动支座节点悬挑过大2.结构节点做法不符合业主建造标准3.节点配筋做法不经济九、预制装配部分审图要点1.装配率、预制率计算是否合理2.预制墙拆分模数统一、合理、经济3.叠合板拆分方向、模数是否合理4.预制构件深化图纸审核十、专业间协调配合审图要点1.结构平面布置与建筑不符【实例】平面开洞位置结构与建筑不符2.结构梁、板或墙体标高与建筑不符【实例】结构标高与建筑不符3.结构开洞、节点做法与建筑不符4.结构构件影响建筑净高【实例】结构梁高与建筑墙身不一致,影响建筑立面5.结构构件影响建筑效果6.结构梁高影响设备管线7.结构未预留设备洞口或位置不符。
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一、基础要求:1、永久荷载、可变荷载的取值是否与总平面图一致.2、建筑结构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的确定是否合理;地震设防区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类别、地震设防烈度的确定是否符合规定。
3、所采用的结构材料及其强度等级、计算指标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4、是否正确应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成果;是否避开抗震危险地段,建在不利地段区是否采取有效措施。
5、温度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逢的设置与处理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当采取可靠技术措施后,温度伸缩逢最大间距限值可适当放宽,但不宜超过限值的20%).6、主楼与群房关系的技术处理是否得当。
7、建筑设计是否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
对不规则的建筑结构是否采用符合实际的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其薄弱部位的抗震构造措施是否合理、有效。
8、采用的结构体系是否合理、可靠.9、选用的标准图是否正确、安全。
10.对不便用图表示的内容是否作出准确说明。
11.楼(屋)面板、楼梯板的厚度和予应力构件是否符合防火极限要求。
二、场地、地基与基础:1、是否根据建筑类别和场地类别正确调整抗震措施(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2、软土地基、山区地基和液化土的处理方法及相应技术措施是否合理、有效,能否满足结构安全要求。
3、人工地基的处理方法和施工检测要求是否符合规定。
4、基础的有效埋置深度是否规范规定的最小深度。
5、基础类型的确定及其构造是否安全、可靠、可行。
6、桩基的沉桩方法及终止成桩的条件是否安全和符合环保要求。
7、基桩的平面布置是否符合最小桩距规定,桩及桩基承台的构造是否合理、安全。
8、一个独立结构单元是否为同一基础型式,持力层是否在性质不同的地基土。
9、是否存在局部地下室;地下室抗震等级的确定、地下室底板为板筏时的内力计算与配筋构造、后浇带的设置与构造是否符合规定。
三、多层及高层钢筋砼结构:1、结构高度、高宽比是否符合适用条件。
2、框架、抗震墙的抗震等级,是否符合规范规定。
3、框架是否连续而不中断,是否存在不成榀“框架”;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周边是否设“端柱”。
建筑结构专业审图要点施工图审图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是否符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其他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2、地基基础和结构设计等是否安全。
3、是否符合公众利益。
4、施工图是否达到规定的设计深度要求。
5、是否符合作为设计依据的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要求。
6、工程设计是否符合规划批准的建设用地位置,建筑面积及控制高度是否在规划许可的范围内。
7、设计合同中设计任务书内容的要求。
8、禁止及限制使用材料和技术的要求,核对设计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在目前的条件能否达到要求,成本的情况,对社会效益贡献的情况。
正文文字大小:大中小一、施工图审图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是否符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其他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2、地基基础和结构设计等是否安全。
3、是否符合公众利益。
4、施工图是否达到规定的设计深度要求。
5、是否符合作为设计依据的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要求。
6、工程设计是否符合规划批准的建设用地位置,建筑面积及控制高度是否在规划许可的范围内。
7、设计合同中设计任务书内容的要求。
8、禁止及限制使用材料和技术的要求,核对设计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在目前的条件能否达到要求,成本的情况,对社会效益贡献的情况。
二、建筑专业(一)、施工图深度1 、设计说明基本内容(1工程概况:建设地点、用地概貌、建筑等级、设计使用年限、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建筑布局、建筑面积、建筑层数与高度。
(2主要部位材料做法,如墙体、屋面、门窗等(应考虑“节能设计”)。
(3节能设计:应说明建筑物的体形系数、耗热量指标及主要部位围护结构材料做法、传热系数等;(4防水设计: 地下工程防水等级及设防要求、选用防水卷材或涂料材质及厚度、变形缝构造及其它截水、排水措施。
屋面防水等级及设防要求、选用防水卷材或涂料材质及厚度、屋面排水方式及雨水管选型; 潮湿积水房间楼面、地面防水及墙身防潮材料做法、防渗漏措施。
(5)建筑防火: 防火分区及安全疏散;消防设施及措施:如墙体、金属承重构件、幕墙、管并、防火门、防火眷帘、消防电梯、消防水池、消防泵房及消防控制中心的设置、构造与防火处理等。
设计、柱图墙图、柱图7.9当楼板为构造配筋时,除特殊要求外(采取加强措施),其最小配筋为:C7.10首层门洞雨棚、出屋面机房雨棚、贴主楼外墙出地面的风井、采光井盖板应在板图中画出定位尺寸,并画出配筋大样图。
标准层板图中,应画出空调板、飘窗板定位尺寸。
C7.11建筑平面大洞口周边、转角窗房间楼板、楼层平面薄弱处、温度应力较大处楼板应采取加强措施,如楼板厚度适当加厚,配筋双层双向拉通。
C7.12当项目为毛坯(非地暖)交付时,户内客厅、餐厅、卧室(卫生间、阳台除外)、公共区域结构板预留建筑面层对应降板高度应≥60mm(50mm不够),以避免水管布置时对结构板切槽,影响结构板承载性能。
C7.13后浇带应在基础图、剪力墙图、各楼层板图中画出,后浇带布置应避开涉水房间(如:卫生间),应注明:后浇带在浇注混凝土封闭且达到设计强度前应采取临时支撑等安全措施。
C8.1梁图的模板与板图的模板应完全一致,即板图中有的开洞、楼梯间、挑板(空调板)等标注内容梁图中也应体现。
C8.2梁图审查时,应将梁布置图套在对应建筑平面图上核对,查看梁布置是否合理,建筑隔墙下是否设梁(跨度小于1.8米时,可不设梁,采用板底加筋形式),是否存在梁压门现象(梁穿过门洞上方),公区梁设置不应影响吊顶,重点核对标准层、户型变异层、有露台层、屋面层。
原则上卧室、客厅、餐厅天棚不应露梁,特殊情况需经甲方认可。
B8.3客厅和餐厅相接处尽量避免有梁或者梁高尽量做低,必须设梁时应经甲方认可。
卫生间、厨房、阳台上方不应有梁穿过。
若设备平台、阳台后期外扩成卧室,则改造前的临时隔墙下不得设梁。
C8.4梁下无隔墙时,净高不小于2.4米,若小于2.4米时,需经甲方认可。
C8.5当项目为毛坯(非地暖)交付时,卫生间100厚隔墙下楼面梁应降标高以避免露梁台,详见标准化设计总说明。
C8.6原则上结构外围梁的梁底标高同建筑窗洞顶标高,次梁高度不应高于所搭接的主梁高度。
梁下无墙体时,悬臂梁应与封边梁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