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选读-天命之谓性61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4.26 MB
- 文档页数:61
“天命之谓性”:《中庸》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意蕴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2-27 13:32:21 点击:1摘要:“天命之谓性”是《中庸》开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对《中庸》生命思想的集中表达和总体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性、普遍性、目的性。
“天命之谓性”所表达的生命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意蕴,回答了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等教育哲学中最基础的问题,即教育活动的展开在起点上基于生命(“天命之谓性”);在过程中循于生命(“率性之谓道”);在目的上又归于生命(“尽性”、“成己”、“成物”)。
在今天看来,《中庸》的生命及其教育哲学思想仍有宝贵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天;命;性;生命;《中庸》“天命之谓性”是《中庸》开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对《中庸》生命思想的集中表达和总体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性、普遍性、目的性。
“天命之谓性”所表达的生命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意蕴。
一、“天”、“命”与“性”的本质内涵1. 天:生生不息、创生万物的本源存在《中庸》中的“天”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①一样,具有多重含义:其一,自然之天。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中庸》第二十六章)这里所言的天是对地而言,自然之天的色彩非常浓厚。
其二,人格意义上的天。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中庸》第二十章)朱子注解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中庸章句集注》)“诚”即是真实无妄。
“天”的本性真实无妄,其运行也真实无妄。
由“诚”到“诚之”,由“天之道”下贯成“人之道”,让人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中庸》之“天”具有的某种人格上的意义。
其三,主宰之天。
《中庸》还说:“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中庸—天命之谓性【张居正讲评】这书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中是无所偏,庸是不可易。
子思以天下的道理,本是中正而无所偏倚,平常而不可改易。
但世教衰微,学术不明,往往流于偏僻,好为奇怪,而自失其中庸之理,故作为此书以发明之,就名为中庸。
【讲解1】这一部分文字,我觉得不需要专门地来翻译,应该是都能够读懂。
只是,有一些文言文词语,我需要去略微解释一番。
张居正所说的平常,跟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平常,多少有点不一样。
张居正所说的平常,指的是经典的话语,应该是作为法则,作为你的平时所遵循的典范。
因为经典的经字,就有永恒,万事不可改易的意思。
所以呢,这种平常,它的含义,有点儿法则,规则,规范的含义,但是又不同于我所说的这几项。
大家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应当注意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异。
偏僻,在张居正那里,指的是偏颇邪僻的意思,跟现代汉语所说的偏僻的角落中的偏僻不是一个意思。
而且,在古文里面,偏和僻,各是一个文言词语,跟现代汉语中的组合词偏僻,成分与结构并不相同。
发明,古文中的发明,指的是阐发和讲明白,而不是现代汉语中所说的科技发明。
一般地,经典中的话语,有很多的不易理解,有很多的容易解释错误的地方。
对于这样的一些个前人解读错误,或者是其他人解读错误的地方,某人将这一段经典的话语给阐发和讲解明白,这个叫做发明。
在古代汉语中,这个发明,往往会含有新发明的一点意思。
那就是说啊,某人在解释经典的时候,如果这样的解读含有前人所未讲的道理与含义,这样的阐发与讲解,往往被称为发明。
我们的讲解中,多数的解读,都是直接从张居正那里搬过来的。
但是呢,局部的地方,会有前人所未讲的解读,因而,我们的讲解,会是存在着一些个发明的。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张居正讲评】这是《中庸》首章,子思发明道之本原如此。
命字,解做令字。
率,是循。
修,是品节裁成的意思。
子思说:“天下之人,莫不有性,然性何由而得名也?盖天之生人,既与之气以成形,必赋之理以成性,在天为元亨利贞,在人为仁义礼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
出自《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翻译: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
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
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
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
《中庸》全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第01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以上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源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
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
」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02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