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红色家乡
- 格式:docx
- 大小:22.51 KB
- 文档页数:2
我的家乡红色记忆作文我的家乡,是一个看似平凡却充满故事的地方。
它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喧嚣,也没有名山大川的壮丽景色,但在那一片片熟悉的土地上,却深藏着让人难以忘怀的红色记忆。
小时候,常听爷爷坐在门前的老树下,摇着蒲扇,给我讲过去的事情。
爷爷说,我们村子虽然不大,可在战争年代,那也是革命的重要根据地。
村里的老人们都知道,当年有一支红军队伍曾在这里驻扎过。
那时候,村里的房屋大多是土坯房,道路也是泥泞不堪。
红军战士们来到村子后,没有丝毫的架子,和乡亲们亲如一家。
他们帮着村民们挑水、种地、修缮房屋,那股子热情和干劲儿,让乡亲们打心眼里喜欢。
我还记得爷爷讲过一个细节,当时村里有一位老大娘,独自带着小孙子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红军战士们知道后,不仅给她送去了粮食和衣物,还经常帮着她干重活。
有一次,小孙子生病发烧,红军队伍里的军医不顾自己的疲惫,连夜赶来为孩子诊治,守在床边直到孩子退烧。
老大娘感动得热泪盈眶,直说红军就是咱老百姓的亲人。
村子的西边有一座破旧的庙宇,红军把那里当作了临时的指挥所。
庙宇虽然不大,但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却承载了无数的决策和希望。
爷爷说,那时候,每天都能看到红军战士们进进出出,神色严肃而坚定。
他们在昏暗的油灯下研究地图,商讨战略,为了革命的胜利绞尽脑汁。
在村子的东边,有一片开阔的草地。
当年,红军在这里举行过军民联欢大会。
乡亲们拿出了自家舍不得吃的鸡蛋、水果,送给红军战士们。
战士们则为大家表演节目,唱着激昂的军歌,跳着有力的舞蹈,那场面热闹极了。
爷爷说,他当时还是个孩子,就挤在人群里,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心里充满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佩和向往。
村子后面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
红军战士们经常在那里洗衣服、洗澡。
有一次,几个小战士在河边玩耍,看到村里的孩子们在对岸眼巴巴地看着,就招呼他们一起过来。
他们在水里嬉戏打闹,笑声回荡在整个山谷。
那一刻,战争的阴霾仿佛暂时消散,只有那份纯真和欢乐留在了大家的心中。
我家乡的红色故事葫芦岛作文在渤海之滨,有一座美丽的城市,那就是我的家乡葫芦岛。
这里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有着许多令人热血沸腾的红色故事。
说起葫芦岛的红色故事,就不得不提到塔山阻击战。
塔山,并非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叫塔山堡。
周围是平缓的起伏坡地,西靠白台山,东临渤海,打鱼山岛在其前沿。
当年,为了保障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东北野战军在塔山地区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阻击战。
那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增援锦州,派出了大量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向塔山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而我们的解放军战士们,在这片土地上,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
我曾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起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他们说,当时战场上炮声轰鸣,硝烟弥漫。
战士们顶着敌人猛烈的炮火,毫不退缩。
有的战士腿被炸断了,就爬着继续战斗;有的战士身负重伤,依然坚持着向敌人射击。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无畏,那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不惜牺牲一切的决心。
一位参加过塔山阻击战的老兵回忆说,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敌人的飞机不停地在头顶上轰炸,炮弹像雨点一样落下来。
但是战士们没有一个人害怕,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守住阵地,绝不让敌人前进一步。
他说,有个小战士,才十七八岁的年纪,在战斗中被炮弹炸伤了眼睛,满脸是血。
可他依然紧紧地握着手中的枪,嘴里还喊着:“为了新中国,冲啊!”在塔山阻击战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集体和个人。
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塔山英雄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们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当你来到塔山阻击战的遗址,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战斗的激烈和残酷。
那一片片被炮火洗礼过的土地,那一座座残留着弹痕的碉堡,仿佛都在默默地诉说着那段历史。
在这里,你会看到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里面安息着无数为了新中国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
每到清明节,我们当地人都会自发地来到烈士陵园,祭奠这些英雄们。
我家乡的红色印记征文500字我家乡位于中国的一个小镇,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这个美丽的小镇上,红色印记无处不在,它们承载着家乡的革命传统和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首先,红色印记出现在我们家乡的革命历史上。
在旧中国时期,我家乡的人民曾经经历过千难万险的革命斗争,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他们浴血奋战,英勇抗敌。
在这段黑暗的历史中,一位位英雄人物涌现出来,他们的事迹被永远地铭刻在了家乡的历史中,成为了红色印记。
比如我家乡的那位抗日英雄张学良,他曾经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坚守家乡的土地,保卫了家乡的尊严和荣耀,他的事迹被铭刻在了家乡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永恒的红色印记。
其次,红色印记还出现在我们家乡的自然风光中。
家乡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都透着红色的光芒。
这里的农民在平凡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他们的汗水浸透了这片土地,呵护着家乡的绿水青山。
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红色的果实灿烂绽放,葡萄、苹果、梨子……一个个红色的身影在家乡的大地上跳动,成为了家乡自然风光中最美的一抹红色印记。
最后,红色印记还出现在我们家乡的文化传统中。
家乡的民歌舞蹈、传统戏曲、绘画艺术都渗透着浓厚的红色色彩。
这里的人民用歌声和舞蹈来颂扬革命英雄,用传统戏曲来传承家乡的文化传统,用绘画艺术来描绘家乡的美丽山川。
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艺术作品都成为了家乡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留下了深刻的红色印记。
总之,红色印记是我家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们承载着家乡的革命传统和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代表着家乡的自然风光和文化传统。
红色印记在家乡的土地上绽放,在人民的心中永远闪耀,成为了家乡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我深深地热爱着我的家乡,因为它留下了那么多红色的印记,成为了我的骄傲和自豪。
让我们共同努力,继承和发扬家乡的红色印记,让它永远绽放在我们心中。
我的家乡红色记忆作文
我家住在一个小镇,小河静静地流淌着,河边柳树的枝条轻舞摇摆。
夏天的时候,我会和伙伴们在河边捉蟋蟀,小伙伴们喜欢躲在柳树下,我总是第一个找不到他们。
我从出生就爱听爷爷讲故事,故事里透着红色记忆。
爷爷说,他小时候,镇里没有电,晚上没法点油灯。
有一次,他和伙伴们在田野里玩耍,忽然听到一阵阵激烈的枪声。
他吓得急忙起身躲到草丛里,从草丛里悄悄地往外看,看见了許多穿着军装的人。
他们手里拿着枪,正准备着和敌人激烈地战斗。
爷爷说,他慢慢地长大了,就加入了人民解放军,为人民保卫祖国。
他还看着我说,解放军和人民是一家人,他们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怕牺牲。
我慢慢地长大后,也要像爷爷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会好好学习,努力再努力,长大后,让家乡变得更美丽。
我的家乡,显露出红色记忆,我会永远铭记这段记忆。
这是我们牺牲的财富,我们要珍惜。
我家乡的红色记忆
我家乡是一个山区小镇,党的革命先驱毛泽东在这里流过血、写过文章,留下了许多红色的历史记忆。
在我家乡的中心广场上,有一座红砖砌成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诗句和题词,让人们永远铭记他在这里的革命贡献。
在山区的后山上,还有一座毛泽东旧居,它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老房子,保留了当时革命时期的旧貌,成为了红色旅游的热门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我家乡还有一座红色革命烈士纪念馆,展示了革命烈士们的生前事迹和革命历程,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艰辛和价值。
此外,还有一些以革命主题为底蕴的美术馆、文化宫等,让我们一代代人永远记得红色的历史,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幸福。
这些红色的记忆不仅是我们家乡的骄傲,也是全国的宝贵资产。
我们要好好维护和保护这些历史遗迹,让它们永远流传下去,激励我们走好今天的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我家乡的滁州红色记忆1500字作文作文一小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讲讲我的家乡滁州的红色记忆。
在滁州这片土地上,有很多英勇的故事。
有一位叫罗炳辉的将军,他特别厉害!他带领着战士们打了好多胜仗。
那时候,敌人很强大,但是罗炳辉将军一点儿也不害怕。
他总是冲在前面,为了保护我们的家乡,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拼命战斗。
还记得有一次,敌人来了很多很多,把我们的村子都包围了。
大家都很害怕,但是罗炳辉将军带着战士们悄悄地绕到敌人的后面,一下子就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村子保住了,大家都特别开心,都称赞罗炳辉将军是大英雄。
还有一个地方叫半塔保卫战旧址。
那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
战士们在那里坚守阵地,不怕敌人的枪炮。
他们有的受了伤,还继续战斗。
我们胜利啦!这些红色记忆,就像是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我们滁州的天空。
我们要记住这些英雄,好好学习,将来也像他们一样勇敢,保护我们的家乡,保护我们的国家!作文二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的家乡滁州有好多红色的记忆呢!先来说说小岗村吧。
以前呀,小岗村的人们生活可艰苦啦。
后来,有一些勇敢的叔叔阿姨站了出来,他们在一张纸上按下了手印,决定要改变小岗村的命运。
他们努力种地,不怕辛苦,慢慢地,小岗村变得越来越好,大家都能吃饱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还有定远藕塘烈士陵园。
那里安息着很多为了我们牺牲的烈士。
他们在战争中勇敢地和敌人战斗,有的年纪还很小呢,但他们一点都不害怕。
有一个小战士,叫小虎子,他才十几岁,就跟着队伍上了战场。
在一次战斗中,他为了保护受伤的战友,自己却受了重伤,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正是因为有这些英雄们,我们才能在美丽的滁州快乐地生活,上学校,玩耍。
我们可不能忘了他们的付出,要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长大了为家乡做贡献!希望小朋友们能和我一样,记住家乡的这些红色记忆,把它们放在心里,永远永远。
作文3000字左右我心中的红色江西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作文3000字左右我心中的红色江西篇1俗有“榕不过吉”之称,但榕树竟在吉安成活了!这棵榕树自然成了吉安的一处有名风景。
这棵树是在明万历年间,福建商人在吉安滨江边栽的,有多年历史了。
远看榕树,像一把永远不会合拢绿绒大伞;再近些看,好像一个伸开双手的人,在说:“欢迎光临!”;榕树离我们越来越近,像一群演“千手观音”的演员的手,是那么舒展,那么柔和。
在榕树边观察它的枝,发现三分之二的枝都是往江边倾斜的,而且江边的枝还往下倒,据说一年涨水,榕树的枝叶都垂到水里了;而另一边却往上升,比萨斜塔还斜呢!它的枝有上有下,有长有短,高的到了老坝上,低的几乎贴到了地面;枝长的十多米,短的只有几分米。
枝干的颜色有黄的、有橙的、有棕的、还有绿的,让人眼花缭乱。
枝上有一片片的小绿叶子,虽小,但多。
一簇里就有约片叶子!一大堆叶子形成一个“筛子”,把“沙子”——阳光一粒一粒地筛了下来。
枝头还有一颗颗小绿果实,像一颗颗小绿豆。
它的根比枝还粗糙,像八十高龄老奶奶的皮肤。
根不但粗糙,还很长,有人说,江里没水时,在河中央都能看到榕树的根,传说最长的根都长到了河的对岸呢!啊!吉安古榕,你虽然没有垂下的气根,没有一窝窝鸟儿,但你仍是吉安的有名风景!作文3000字左右我心中的红色江西篇2markdown复制我心中的红色江西我是一个小小的江西人,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对于家乡的红色文化我有着深深的热爱。
江西地处中国中部,山清水秀,饱经沧桑,拥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红色故事和遗址。
第一次接触红色文化是在老师给我们讲述井冈山的故事时,我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深深震撼。
百团大战的壮举,白毫银钩的谦逊,都让我油然升起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井冈山就像是一个伟大的摇篮,孕育了一批批革命英雄,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仍然不忘初心、百折不挠的顽强斗志。
除了井冈山外,延安、瑞金、南昌和吉安等地方,也都留下了红军的足迹。
我的家乡作文红色文化
《我的家乡,那抹红色情怀》
嘿,咱今儿就来说说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啊,那可是充满了浓厚的红色文化呢!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当地的红色纪念馆。
那一天,阳光特别好,大家都兴奋得不行。
一走进纪念馆的大门,那种庄严的氛围立马就笼罩过来了。
里面陈列着好多老物件啊,有红军用过的旧水壶、破了边儿的草帽,还有发黄的信件啥的。
我当时就特别好奇地凑近去看那些信件,虽然上面的字有些都模糊了,但还是能感觉到当年的那种热血和激情。
然后我们跟着讲解员,听她讲那些英雄们的故事。
有个英雄的事迹特别让我印象深刻,他在战斗中受了重伤,但还是坚持战斗,最后牺牲了。
讲解员讲得绘声绘色的,我感觉自己就好像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眼看到了英雄的壮举。
当时我心里就想啊,这些英雄们可真了不起,为了我们现在的生活付出了那么多。
从那以后,每次想起那次参观,我心里都热乎乎的。
家乡的红色文化就像是刻在我骨子里一样,让我特别自豪。
我知道,正是有了这些红色的记忆和精神,我们的家乡才会越来越好,我们也才能过上现在这么幸福的生活呀。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充满红色文化的地方,我永远热爱它!。
我的红色故乡——兴国县这是一片令人为之骄傲的红色故土,这是一个令人称赞的苏区模范县,这儿流水潺潺、山清水秀,这儿人情淳朴、人们其乐融融,这便是我的家乡,誉满中华的将军县——兴国县。
它曾用沉稳坚定的步伐走过一段艰难困苦的革命岁月,穿过一片片残忍无情的烽火硝烟,但它依然自信地踩着历史的节拍风尘仆仆地朝着新时代走来。
我们不曾忘记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这样一群怀揣坚定信念的革命战士,也不曾忘记他们用生命和信仰书写了一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苏区革命红色精神。
这个被誉为“模范兴国”的小县城曾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和战斗的地方,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
它的这一“模范兴国”的荣誉称号,则要追溯到那段烽火弥天的苏区革命岁月。
苏区时期,兴国县仅有23万人口,就有8万多人参军参战,为国捐躯的达5万多人,其中,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达12038名,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这无愧于“中国烈士第一县”的称号。
与此同时兴国人民在慰问红军、优待军属、筹集军粮、节省经费、发行公债、发展生产,普及教育等工作中,都曾做出巨大的贡献。
因此在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称兴国人民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并亲笔书写了“模范兴国”的奖旗授予兴国。
此外,在这片红色故土上,共孕育了56 位共和国开国将军,九死不悔、矢志不渝的陈奇涵少将便是其中一位。
1897年8月24日出生在兴国县潋江河畔坝南村农民家庭的陈奇涵,1916年在赣水源头赣州省立第四中学毕业。
他出生在民族危亡之际,书写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他生命中辉煌的转折点是在1925年春天,他辞去桂军军官学校区队长职务,进入广州黄埔军校,担任学生队上尉队长。
当时的广州英雄荟萃,群贤毕至。
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彭湃等一代共产党人,找到了他孜孜以求的救国之道—马克思主义。
之后经陈、许继慎两人介绍,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的家乡的红色故事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县城,别看它地方不大,可有着不少令人热血沸腾的红色故事呢。
我们这儿有一位老革命家,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李爷爷。
李爷爷年轻的时候啊,那可是个十足的热血青年。
那时候,日本鬼子在咱们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到处烧杀抢掠。
咱们家乡也没能幸免,老百姓们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李爷爷当时就想啊,这怎么能行呢?咱可不能就这么被欺负。
于是,他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偷偷地组织起了一支小小的抗日队伍。
这队伍刚开始的时候,要啥没啥,就几杆破枪,还有些自制的土炸弹。
可别小看这些东西,那在当时可都是宝贝呢。
有一次,鬼子得到消息说我们村子里藏了一些粮食,就打算来抢。
李爷爷他们得到情报后,就商量着怎么给鬼子一个下马威。
他们在村子周围设下了各种陷阱,像那种挖个大坑,里面插上尖尖的竹子,再用树叶和草盖起来的陷阱,就等着鬼子往里跳。
鬼子大摇大摆地进村的时候,那趾高气昂的样子可把大家气得牙痒痒。
可是李爷爷他们沉得住气,等鬼子走到陷阱附近的时候,突然一声大喊,然后就开始攻击。
前面的鬼子一下子就掉进陷阱里,哭爹喊娘的。
后面的鬼子还没反应过来呢,就被李爷爷他们用土炸弹炸得晕头转向。
这一仗啊,虽然不大,但是把鬼子打得灰溜溜地跑了,咱们村子里的粮食也保住了。
还有啊,解放战争的时候,我们家乡也是一个重要的地方。
有一座大桥,那可是战略要地。
国民党的军队想要守住这座桥,阻止解放军南下。
咱们解放军可不怕他们,就决定要把这座桥夺过来。
那时候,战斗打得特别激烈。
解放军的战士们一个个都像小老虎一样勇猛。
我听说有个小战士,年纪不大,但是特别勇敢。
他在冲锋的时候,腿被敌人的子弹打中了,鲜血直流。
可是他咬着牙,硬是拖着受伤的腿,继续往前冲,还大喊着:“同志们,冲啊,胜利就在前方!”这种精神啊,真的是让人特别佩服。
最后啊,解放军成功地夺取了大桥,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些故事啊,就像星星一样,在家乡的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
我们这些后人啊,每次听到这些故事,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也会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我的家乡长春的红色故事作文长春,这座我生长的城市,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红色故事。
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似乎都在默默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长春的南端,有一个叫南湖公园的地方。
小时候,我常跟着父母去那里玩耍。
那时只觉得湖水清澈,风景优美,却不知道这片宁静的土地,也曾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
南湖公园的那座纪念碑,高耸而庄严。
有一次,我好奇地问父亲:“这碑是为了什么而建呀?”父亲的眼神变得凝重,他缓缓地说:“孩子,这是为了纪念那些为了长春的解放而牺牲的英雄们。
”那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长春被国民党军队占据。
解放军为了减少平民的伤亡,采取了围而不打的策略。
可国民党军队却不顾百姓死活,封锁了城市,导致城内粮食极度短缺。
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有一位年轻的战士,叫小李。
他来自农村,家里很穷,但他怀着对新中国的向往,毅然投身到革命队伍中。
在长春的战斗中,他负责为城内的百姓送粮食。
那时候,敌人的封锁线十分严密,稍有不慎就会丢了性命。
小李和他的战友们趁着夜色,背着粮食,小心翼翼地靠近长春城。
一路上,他们要躲避敌人的巡逻队,还要穿过布满陷阱的道路。
有一次,小李不小心踩到了一个陷阱,腿被尖锐的树枝划伤,鲜血直流。
但他咬着牙,一声不吭,继续前进。
终于到了城下,可城墙上的敌人发现了他们,疯狂地开枪射击。
小李的几个战友倒在了血泊中,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愤怒和悲伤,但他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坚定地把粮食送进了城里。
经过艰苦的斗争,长春终于迎来了解放。
百姓们欢呼雀跃,可小李却在战斗中受了重伤,最终没能挺过来。
如今,站在南湖公园的纪念碑前,我仿佛能看到小李和他的战友们英勇的身影。
他们用生命换来了长春的今天,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
长春的解放大路,也是一条充满红色记忆的道路。
在路的一侧,有一座老旧的建筑,那曾是解放军的指挥所。
听爷爷讲,当时的指挥所里气氛紧张而忙碌。
指挥官们在地图前商讨着作战计划,电话铃声不断,情报人员进进出出。
有一位姓张的指挥官,已经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了。
我的家乡房山红色故事作文《我的家乡房山的红色故事》我家住在房山,这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尤其是那些红色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房山的历史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在我们房山,有好多爷爷辈的人,他们可都是经历过那些热血沸腾的年代呢。
我记得邻居王爷爷,他总是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给我们一群小孩子讲以前的事儿。
王爷爷说,在战争年代,房山就像一个坚强的战士,虽然遭受了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屈服过。
那时候,房山有好多勇敢的人,他们悄悄地为革命做着贡献。
就像那些隐藏在暗处的星星,虽然不那么显眼,但却默默地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
有一位叫李大叔的,他表面上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每天在地里干活,可实际上呢,他是在给山里的游击队传递消息。
他会把情报藏在菜篮子里,装作去赶集的样子,然后送到指定的地点。
这多惊险呀,就好像在玩一场超级刺激的捉迷藏,不过一旦被发现,那可就性命攸关了。
我就问王爷爷:“那李大叔不怕吗?”王爷爷笑了笑说:“怕呀,咋不怕呢。
可是他知道,有比自己性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还有那些在房山战斗过的英雄们。
我听学校的老师讲过,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战士们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没有丝毫退缩。
他们像一群威猛的狮子,守护着自己的家园。
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炮弹在身边炸开,可是战士们的眼神里只有坚定。
其中有一个小战士,年纪和我们差不多大呢,他紧紧握着手中的枪,小脸因为紧张和激动涨得通红。
旁边的老战士对他说:“小子,怕不怕?”小战士大声回答:“怕啥,咱们是为了胜利,为了房山的乡亲们!”他们就这样,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杀敌。
最后虽然牺牲了很多战士,但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房山的暂时安宁。
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壮举吗?我和小伙伴们每次听到这些故事,眼睛里都充满了敬佩。
我们会在村子里到处跑着,假装自己也是那些英勇的战士。
我的好朋友小明就会说:“我要当那个小战士,拿着枪冲锋在前。
”我就说:“那我就当给战士们送物资的村民,保证你们不会饿着肚子打仗。
介绍家乡红色景点
以下是一段关于家乡红色景点的介绍:
我的家乡位于中国的湖南省,这里有许多著名的红色景点。
其中最著名的是毛泽东故居,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毛泽东成长和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
故居建于1910年,是一座典型的湖南农村地主庄园,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农民自建的“小康农宅”。
在这里,您可以深入了解毛泽东的成长历程和早期革命活动,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此外,还有刘少奇故居、彭德怀故居等著名红色景点。
这些景点都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这里,您可以亲身体验那个时代的艰辛与辉煌,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
如果您对历史感兴趣,不妨来我的家乡一探究竟。
在这里,您一定会收获满满的知识与感动。
讲述自己家乡红色故事1000字河北一位老英雄,就是一面旗帜;一段经历;就是一段传奇,老英雄的事迹,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素材!日前,我们在校收看了《河北老英雄红色故事报告会》,通过观看报告会,我深切感受到老英雄们坚定的理想信念,聆听他们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感人事迹,让革命红心永不褪色。
报告会上4位进入毫耋之年的老英雄采取口述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讲述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马兰精神和八一精神,为现场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感人至深。
河北省平山县,党史学习教育的第一页,这里,是抗日英雄王二小牺牲的地方,史林山爷爷是和他一起放牛的小兄弟,他喊王二小“二小哥”,自小就传唱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故事,由史林山爷爷讲述,一位平易近人的爷爷,仿佛看到了已经去世的外公,小时候我们一群孙男弟女围坐在身旁,朴实的语言,字字句句叙述着二小牺牲前,牺牲时,牺牲后的详细情景,声泪俱下,感人至深,现场倾听故事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听了史老英雄的讲述,我顿悟:原来电影里演出来的情景是如此真实,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听了史老英雄的讲述,我觉得电影里的表演远不如老英雄的亲口讲述更让人动容。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再次证明,没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惜流血牺牲,不懈努力奋斗,团结凝聚亿万群众不断走向胜利。
92岁高龄的李银君老人,15岁入伍,一路奋斗而来,至今身体里还含有三块弹片,带着满身的军功章,讲述抗美援朝中的悲壮故事,三位战友为救自己而牺牲,李银君老人牢记他们的名字,70多年过去了,对抗美援朝的战争记忆犹新,远在异国浴血奋战,不忘背后有祖国和祖国人民的支持,永远充满力量。
92岁的老人,在舞台上高唱军歌,现场观众掌声阵阵,老人说起当年的战斗,满是自豪感,三天打掉敌人18辆坦克!马良山阻击战,抗美援朝最艰苦的时期,没有粮食,吃了一个月的雨水加海盐泡的海带,不是武器因素,人的决心、力量、共产党的领导是取胜的关键。
江苏盐城市东台市五烈镇,我的老家。
小时候并不明白为何叫作五烈,只是觉得听着很是顺口。
后来,偶然的一次历史课,才明白了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红的血肉,让五星红旗能够在天安门广场前再一次升起。
东台市五烈镇,是由孙宝明(孙保民)、李友群(李友存)、许文华、唐学海、陈维仁等五位烈士而命名的。
但来查阅资料才知道,自2010年新一轮乡镇改革后,原廉贻镇和广山镇合并到五烈镇。
廉贻镇、广山镇同样是以烈士朱廉贻、马广山命名的乡镇。
所以,五烈镇有7名烈士,被人们用镇命名的方式铭记下来。
五烈镇烈士纪念碑位于镇里的一处小公园之中。
公园里青松环绕,在岁月的浸润下,纪念碑褪去了陈旧的灰白色,已经无法分辨原来的颜色了,周围设有健身器材,常有老人在此处锻炼。
与别处纪念碑不同,五烈镇烈士纪念碑的底座有五面,每一面都刻着一位烈士的姓名和生平简介。
就这样,五位烈士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
朱廉贻,出生于一个有声望的开明士绅家庭里。
1941年春任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同年2月14日,驻在唐子镇附近的我兴化县政府机关、新四军一师二旅七团团部突遭日军袭击。
朱廉贻率领政府机关人员从唐子镇转移到陈家舍(现属东台市廉贻镇)。
面对穷追不舍的敌人,朱廉贻命令大家迅速转移,自己留下来阻击。
由于地形不熟,退至三面是河的“和尚圩子”。
为了不落敌手,朱廉贻奋不顾身跳入河中,终因不识水性而牺牲,时年37岁。
五烈镇的其余几位烈士,大多与朱廉怡相似,都牺牲在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中。
年龄最大的是朱廉贻,牺牲时37岁,年龄最小是唐学海。
他们在自己最好的年华,将生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留给后人无尽的思念。
可以说,烈士精神是五烈镇宝贵的无形资产和永恒的发展动能。
更让我感受到爱国教育的工作何其重要。
学习历史,听红色故事,感受先烈们的英雄气概,激励今天的青年奋进,恰逢其时。
想想今天,我们美好的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作为新一代的青年,生活在这和平的时代,沐浴着美好的时光,但即使身处和平年代,我们也绝对不能忘记历史,要谨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
我的红色故乡——兴国县这是一片令人为之骄傲的红色故土,这是一个令人称赞的苏区模范县,这儿流水潺潺、山清水秀,这儿人情淳朴、人们其乐融融,这便是我的家乡,誉满中华的将军县——兴国县。
它曾用沉稳坚定的步伐走过一段艰难困苦的革命岁月,穿过一片片残忍无情的烽火硝烟,但它依然自信地踩着历史的节拍风尘仆仆地朝着新时代走来。
我们不曾忘记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这样一群怀揣坚定信念的革命战士,也不曾忘记他们用生命和信仰书写了一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苏区革命红色精神。
这个被誉为“模范兴国”的小县城曾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和战斗的地方,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之一。
它的这一“模范兴国”的荣誉称号,则要追溯到那段烽火弥天的苏区革命岁月。
苏区时期,兴国县仅有23万人口,就有8万多人参军参战,为国捐躯的达5万多人,其中,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达12038名,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这无愧于“中国烈士第一县”的称号。
与此同时兴国人民在慰问红军、优待军属、筹集军粮、节省经费、发行公债、发展生产,普及教育等工作中,都曾做出巨大的贡献。
因此在
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称兴国人民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并亲笔书写了“模范兴国”的奖旗授予兴国。
此外,在这片红色故土上,共孕育了5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九死不悔、矢志不渝的陈奇涵少将便是其中一位。
1897年8月24日出生在兴国县潋江河畔坝南村农民家庭的陈奇涵,1916年在赣水源头赣州省立第四中学毕业。
他出生在民族危亡之际,书写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他生命中辉煌的转折点是在1925年春天,他辞去桂军军官学校区队长职务,进入广州黄埔军校,担任学生队上尉队长。
当时的广州英雄荟萃,群贤毕至。
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彭湃等一代共产党人,找到了他孜孜以求的救国之道—马克思主义。
之后经陈赓、许继慎两人介绍,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曾面对浩浩珠江,把自己比作涓涓细流,决心汇入江河,奔流到海不复回。
诚然,他的确做到了。
当面对加入国民党还是中共党的抉择时,他毅然声明:
“宁当普通的共产党员,不当国民党官,”于是他辞去黄埔军校少校中队长的官职,脱离了国民党;当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他毅然辞绝蒋介石的邀请而接受了朱德的邀约一起筹备八一起义;以及之后无论在长征中、还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屡屡遭受小人的诬陷、打压,他始终洁身自好,光明磊落,实事求是,坚持原则。
淡极始知花更艳,陈奇涵的一生就像兰花一样清淡高洁,像葵花一样忠心向阳。
高官厚禄引诱不了他,杀头通缉、冤屈打击动摇不了他,荣辱沉浮,泰然处之,实现了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党”。
回首往事,“问心无愧”的愿望,实践了他在党旗下的铿锵誓言。
如果说时间会流逝,生命终将老去、死去,那么对于像陈奇涵这样的无产阶级战士来说,有什么是始终不会改变的,那便是信念。
我们追寻这些将军的一生,这些从上一世纪烽火连天的战场上走来的老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功绩如耀眼的珍宝。
然而最为璀璨夺目、放射出奇光异彩的,还是他们那视名利如粪土、九死不悔、赤胆忠心跟定共产党的信念。
作为后辈的我们,需时刻缅怀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这种坚定的信念,这般高尚的品格。
正如“模范兴国”就是那些革命前辈用心血和汗水、青春和生命,树立起来的一面苏区的先进旗帜。
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应当珍惜这份历史的光荣,同时决不能躺在前人的工作簿上无所作为。
在艰苦的岁月里,革命前辈忠实践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人间奇迹。
到了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战火、没有硝烟、和谐幸福的社会,我们需更加拼搏进取。
,每当我看着这座古朴县城的身影,或是在日出的缕缕晨曦中亦或是在日落的淡淡余晖中,我总能感受到它始终散发着一种特有的光芒——那便是矢志不移的红色精神之光。
这片充满革命历史韵味的土地,在经历过烈焰一般的考验之后,凝聚了这般不一样的红色精神激励着我们勇往前行。
我的红色故乡——兴国县,一个积淀了美丽的红色故事与红色精神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