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结节分类及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15.33 MB
- 文档页数:83
肝硬化的类型,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门脉高压循环)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导致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小、变硬、变形引发门脉高压症和肝功能障碍,称为肝硬化。
肝硬化的分类国际上按形态上分为: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及不全分隔型肝硬化(为肝内小叶结构尚未完全改建的早期硬变)。
我国采用的是结合病因、病变特点以及临床表现的综合分类法: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性、淤血性、寄生虫性和色素性肝硬化等.以上除坏死性肝硬化相当于大结节及大小结节混合型外,其余均相当于小结节型。
其中门脉性肝硬化最常见,其次是坏死后肝硬化,其他类型少见。
病理改变一、门脉性肝硬化门脉性肝硬化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但在欧美以长期酗酒者多见(酒精性肝硬化),在我国及日本,病毒性肝炎则是其主要原因(肝炎后肝硬化).肉眼变化,早中期肝体积正常或略增大,质地正常或稍硬,后期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
由正常的1500减至1000g 以下.肝硬度增加,表面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大小较一致,最大直径不超过1cm。
切面见小结节周围为纤维组织条索包绕,结节呈黄褐色(脂肪变)或黄绿色(淤胆)弥漫分布全肝。
镜下,①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可有变性、坏死及再生现象。
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染色深,常出现双核肝细胞.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有两个以上。
②假小叶外周增生的纤维组织中有数量不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小胆管受压而出现胆汁瘀积现象,同时也可见到新生的细小胆管和无管腔的假胆管.二、坏死后肝硬化坏死后肝硬化,相当于大结节型肝硬化和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化,是在肝实质发生大片坏死的基础上形成的.肉眼观,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
肝脏病理评分标准
肝脏病理评分标准(Liver Pathology Scoring System)也称为伊甘(Ishak)评分系统,是一种用于评估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严重程度的系统。
该系统主要以肝细胞坏死、纤维化、炎症和胆道损伤为主要指标。
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1.肝细胞坏死:
0分——没有坏死
1分——少于50%的坏死
2分——50%-75%的坏死
3分——大于75%的坏死
2.纤维化程度:
0分——没有纤维化
1分——仅仅是存在纤维化现象,但不严重
2分——轻度纤维化,呈现网状纤维化和小叶间纤维化
3分——中度纤维化,呈现网状和小叶内有明显的粗纤维化
4分——重度纤维化,有严重的桥索状纤维化,有可能形成肝硬化
3.炎症程度:
0分——没有炎症细胞浸润
1分——轻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少于2个炎症细胞/20倍镜视野)
2分——中度的炎症细胞浸润(2-4个炎症细胞/20倍镜视野)
3分——重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大于4个炎症细胞/20倍镜视野)
4.胆道损伤:
0分——没有胆道损伤
1分——有轻度的胆道损伤
2分——有明显的胆道损伤
以上就是肝脏病理评分标准的具体内容。
该评分系统可以较为准
确地反映出肝脏组织的病理学改变严重程度,对于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肝硬化分级标准肝硬化分级标准一、概述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其特征是肝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的分级标准对于评估疾病程度、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标准主要基于肝功能和门静脉高压的程度,分为Child-Pugh分级和CTP分级系统。
二、Child-Pugh分级Child-Pugh分级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硬化分级标准,主要根据肝功能指标、腹水、凝血酶原时间和白蛋白水平进行评估。
具体分级如下:A级:5-6分,肝功能轻度异常,无腹水、出血等并发症,预后较好。
B级:7-9分,肝功能中度异常,有腹水或出血等并发症,需要积极治疗。
C级:10-15分,肝功能严重异常,有大量腹水、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
三、CTP分级系统CTP(Child-Turcotte-Pugh)分级系统是Child-Pugh分级的改进版,主要根据肝功能指标、腹水、脑病和出血进行评估。
具体分级如下:CTP A级:5-6分,肝功能轻度异常,无腹水、出血等并发症。
CTP B级:7-9分,肝功能中度异常,有腹水或出血等并发症。
CTP C级:10-15分,肝功能严重异常,有大量腹水、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四、其他指标除Child-Pugh和CTP分级外,还有一些其他指标可用于评估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如血清白蛋白水平、总胆红素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这些指标的变化可反映肝功能的减退程度和病情的进展情况。
五、治疗建议根据肝硬化分级标准,医生可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Child-Pugh A级和CTP A级患者,可采取保肝药物治疗和饮食调整;对于Child-Pugh B级和CTP B级患者,可在保肝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腹腔穿刺放液或利尿剂治疗腹水;对于Child-Pugh C级和CTP C 级患者,可考虑肝移植手术或人工肝支持治疗。
此外,针对不同并发症的治疗措施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
六、预后评估肝硬化分级标准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
肝硬化结节的CT和MRI诊断陈星荣,医学博士,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华山临床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关键词:肝硬化结节影像学诊断CT MRI肝硬化结节的常用影像学诊断方法为CT和MRI,其中部分为小HCC和癌前病变,因它们可以根治,故对其误、漏诊或处理不当将对患者带来巨大不良影响。
一肝硬化结节的命名和分类在1994年世界胃肠病变学术会议提出“结节性肝细胞病灶命名法”(以下简称“命名法”)之前,各家对肝硬化结节的命名颇不一致,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
目前大多数有关专家都采用此“命名法”,详见表1。
日本肝癌研究组1992年制订的“肝细胞结节组织学诊断标准和分类法”(简称“日本分类”)将肝细胞结节分为六类,可与“命名法”对应如下(表2)。
铁质沉着结节:在没有血色素沉着症(Hemochromatosis)和含铁血色素沉着症(Hemosiderosis)的肝硬化患者,RN和DN中可有铁质沉着,即铁质沉着RN和铁质沉着DN,总称之为铁质沉着结节(Siderotic Nodule)。
铁质沉着结节曾被称之为“铁质沉着再生结节(Sid erotic Regenerative Nodule)”,但约25 %的异形增生结节也为铁质沉着结节,故铁质沉着结节一词不应与铁质沉着RN为同义词。
二再生结节和异形增生结节的转归RN可逐步发展为HCC,即RN发展为LGDN和HGDN,再发展为带亚灶性HCC的DN(DN with Subfocus of HCC),进一步发展为小肝癌(“命名法”规定为小于2 cm,我国传统规定为小于3 cm),最终为肝癌(巨块、弥漫或大于2~3 cm结节)。
此过程也即所谓”多步(Multistep)癌形成过程”。
除多步癌形成过程外,HCC发生的另一途径为新生性(De Novo),即新生性HCC。
肝硬化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每年有3 %~10 %发生HCC,其中大多数为多步癌形成过程而来。
肝结节mr分类标准
肝结节的MR分类标准如下:
1. 肝血管瘤:由于肝血管瘤内缺乏肝脏细胞,使用肝细胞特异的对比剂,肝血管瘤在肝胆期呈低信号。
血管瘤是常见的良性病变,T2中高信号,边缘结节状不连续的强化、对比剂滞留都是提示血管瘤的证据。
2. 局灶结节性增生(FNH):FNH为肝细胞不规则增生,可伴中心坏死,好发于年轻女性。
MR诊断FN准确率较高。
平扫很难区分含肝细胞的FNH 与正常肝组织,T1WI呈等信号,T2WI可轻度高信号。
中心的坏死T1WI 可为低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
增强后,动脉期为均匀强化,门脉期与肝实质等信号,中心坏死可见延迟强化。
FNH不出现对比剂快速流出(washout)。
3. 肝硬化:肝硬化可分为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和混合型。
再生结节的大小和脂肪变性程度不同,MRI表现也有所不同。
4. 脂肪肝:脂肪肝的MRI表现包括SE和IR的T1WI呈正常信号,STIR序列和SE的T2WI信号可稍有增高,血管结构没有明显改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或症状,请及时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肝结节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本篇文章旨在介绍肝结节分级标准并对其进行概述、说明和解释。
肝结节是指在肝脏组织中出现的小的局部性改变,这些改变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
通过对肝结节进行分类和分级可以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有助于医生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并预测患者的预后。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肝结节分级标准。
首先,我们将概述什么是肝结节以及不同类型的分类方法。
然后,我们将重点介绍肝结节分级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基于影像学特征和生物学特征的具体分级标准。
接下来,我们将解释各个分级对患者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的指导作用。
最后,我们将总结肝结节分级标准的应用价值,并展望未来改进和更新这一标准的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讨论肝结节分级标准,在阐明其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同时,提出对其进一步改进和更新的必要性。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对肝结节分类和分级的原理以及临床应用中如何准确评估患者病情有更深入的了解。
并且能够意识到肝结节分级标准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可能的展望和方向。
2. 肝结节分级标准概述2.1 什么是肝结节肝结节是指在肝脏组织内形成的一种病变,它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小团块。
肝结节可以有良性或恶性的属性,其中恶性肝结节可能是原发性的(即起源于肝脏)或转移性的(即从其他部位扩散到肝脏)。
因此,对于发现的肝结节进行准确分类和分级非常重要,以指导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2.2 肝结节的分类根据影像学特征和生物学特征,肝结节可以被不同方式分类。
根据影像学特征,常见的分类有:低密度、等密度和高密度三类;根据生物学特征,常见的分类有:良性、可疑良性、恶性-低度活跃、恶性-中度活跃和恶性-高度活跃五类。
这些分类标准基于结节在医学影像技术中显示出来的特点,并且通过观察其形态、大小、边缘清晰度和内部强化/弱化程度等因素来进行判读。
2.3 肝结节分级标准的重要性肝结节分级标准的制定对于指导临床医生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肝硬化超声分级诊断标准
肝硬化超声分级诊断标准主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具体如下:
1. 轻度:超声显示肝脏实质弥漫性损伤,肝实质分布不均匀,肝脏表面不光滑或粗糙,但未出现比例失调、胆囊壁毛糙、胆囊炎改变、脾肿大或腹腔积液等情况。
2. 中度:超声显示肝脏实质弥漫性损伤,肝实质分布不均匀,肝脏表面不光滑或粗糙,可能伴有比例失调、胆囊壁毛糙、胆囊炎改变、脾肿大或腹腔积液等情况。
3. 重度:超声显示肝脏实质弥漫性损伤,肝实质分布不均匀,肝脏表面不光滑或粗糙,伴有比例失调、胆囊壁毛糙、胆囊炎改变、脾肿大或腹腔积液等情况,还可能出现肝脏边缘不规则或锯齿状等更严重的变化。
若出现以上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由医生通过检查明确具体情况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肝硬化的分期和分级标准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其主要特征是肝脏组织发生了结构性和功能性的不可逆变化。
这种疾病会导致肝脏功能受损,增加患者发展为肝癌或肝衰竭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评估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和预测患者的预后,医学界制定了一套肝硬化的分期和分级标准。
一、肝硬化的分期标准肝硬化的分期主要是根据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不同来划分的。
目前最常用的肝硬化分期标准是METAVIR分期系统和Ishak分期系统。
1. METAVIR分期系统METAVIR分期系统是一种常用的肝纤维化分期系统,通过对肝活检样本进行病理学评估,将肝纤维化程度分为四个等级:F0、F1、F2、F3和F4。
- F0级:无纤维化- F1级:纤维化仅限于肝脏周围的血管间隙- F2级:纤维化扩展到肝实质,但还未形成明显的肝小叶结构- F3级:明显的肝小叶结构破坏,但未形成结节- F4级:形成了结节,即肝硬化2. Ishak分期系统Ishak分期系统是另一种常用的肝纤维化分期系统,它将肝纤维化程度分为六个等级:0级到6级。
- 0级:无纤维化- 1级:纤维化仅限于肝门区- 2级:纤维化扩展到肝实质,但还未形成明显的肝小叶结构- 3级:明显的肝小叶结构破坏,但未形成结节- 4级:形成了结节,即肝硬化- 5级:肝硬化伴有较大的结节- 6级:肝硬化伴有肝硬化结节和血管破坏二、肝硬化的分级标准肝硬化的分级主要是根据肝功能受损的程度来划分的。
常用的肝硬化分级标准包括Child-Pugh分级和MELD分级。
1. Child-Pugh分级Child-Pugh分级是一种常用的肝硬化分级系统,通过评估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来判断肝硬化的严重程度。
该分级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指标:黄疸程度、腹水、肝性脑病、白蛋白水平和凝血功能。
根据这些指标的得分,将肝硬化分为A级、B级和C级:- A级:得分5-6分,表示肝功能相对较好- B级:得分7-9分,表示肝功能中等受损- C级:得分10-15分,表示肝功能严重受损2. MELD分级MELD(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分级是一种用于预测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分级系统。
肝脏结节的分类及检查方法
文章导读
肝脏结节,是指肝脏内部的纤维组织出现增生现象,同时,肝小梁的排列开始变得紊乱的一种症状。
肝脏结节按照病情的不同,可分为良性的结节和恶性的结节,想要判断肝脏结节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可以通过做肝脏常规超声检查来进行判断。
下面就给
大家介绍肝脏结节的分类和检查方法。
一、良性的结节
常见的有肝囊肿、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等。
它们一般生长缓慢,对人体健康来讲影响小,无需特殊处理,一般只需要定期随访即可。
但是如果过大的结节产生压迫症状,
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二、恶性的结节
也是我们常称的恶性肿瘤。
主要包括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细胞性肝癌、胃肠道、胆囊、乳腺等转移性肿瘤。
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生长迅速、容易发生转移,对生命危害大。
发现后一定要及早治疗,不能耽误。
三、肝脏常规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具有价廉、便捷、无创等优点。
常规超声检查建议患者空腹8小时以上,减少胃肠道气体对肝脏图像质量的影响。
常规超声能显示肝脏大小形态,肝内实质结构、管
道系统、血管走向与分布,明确有无肝脏结节、具体的大小与部位、初步鉴别结节的良恶性,适用于常规体检和结节的定期复查。
“肝结节”知多少肝结节的定义与分类根据1995年国际胃肠病学大会提出的分类标准:将慢性肝病中的各种结节分为再生结节和不典型结节两大类。
其中再生结节包含以下几类:单腺泡再生结节、多腺泡再生结节、硬变结节、段或叶的增生、局灶性结节样增生。
将不典型结节分为肝腺瘤、不典型增生灶以及不典型增生结节和肝细胞癌(HCC)。
不典型增生灶指直径<1 mm的病灶,如≧1 mm则称之为不典型增生结节。
肝结节性病变的病理特征肝细胞癌的癌前病变通常伴随着大细胞改变(LCC)和小细胞改变(SCC)。
通常由再生结节进展为不典型增生灶至不典型增生结节,根据异型程度,又可将不典型增生结节分为低级别不典型增生结节(LGDN)和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结节 (HGDN)。
再生结节是局灶性的肝细胞及间质的增生,逐渐形成肝实质小岛,小岛内有胆小管、Kupffer细胞、肝细胞等正常的肝组织。
增生的肝细胞被其周围的纤维基质分隔,并压迫周围基质,导致假小叶形成,结节的大部分或全部被纤维基质包绕。
小的再生结节直径一般小于3mm,大的再生结节直径一般为5-20mm,当超过20mm时通常为不典型结带。
部分再生结节的肝细胞内有铁沉积,这种结节,特别是直径超过8mm 的结节,癌变几率大于无铁沉积的结节。
再生结节主要由门静脉供血,有少量动脉血供存在,同周围正常肝组织相似。
肝结节演变的血供变化不典型增生结节进展为HCC的重要标志为非配比小动脉的出现及增多,而汇管区逐渐减少。
正常肝细胞由门静脉和肝动脉供氧,HCC生长出许多新生小动脉,由动脉供氧,它们不和小胆管伴行,不是汇管区的组成部分,称为非配比小动脉。
LGDN内可见汇管区,非配比小动脉较为少见,而HGDN非配比小动脉较多,汇管区仍可存在。
LGDN 边界清楚,周围有纤维组织包绕,肝细胞有微小的异型性,表现为细胞密度增加。
肝硬化再生节(RN)、肝不典型增生结节(DN)和小肝癌结节的磁共振表现并探讨磁共振(MR)诊断价值李妍【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检测中小肝癌结节、肝不典型增生结节和肝硬化再生结节的表现,并判断磁共振在三项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93例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所有资料的肝内结节特点进行综合性的总结和分析.结果肝不典型增生结节提示T2WI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1WI为较高信号,且在增强后强化不明显;肝硬化再生结节提示T2WI为低信号,T1WI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且二者呈正反相位;小肝癌结节磁共振下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多为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强化多为动脉中晚期强化.结论在绝大多数RN、DN和小肝癌结节的诊断中,磁共振都具有良好的临床鉴别能力,值得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借鉴.【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7(015)006【总页数】2页(P61-62)【关键词】肝硬化再生结节;肝不典型增生结节;小肝癌结节;磁共振【作者】李妍【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市中心医院影像科,辽宁铁岭1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735.7结合已有的临床研究资料来看,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磁共振成像(MRI)在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已经被广泛运用,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1];基于此,我院就将通过实际病例资料研究分析的方式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小肝癌结节、肝不典型增生结节和肝硬化再生结节在磁共振诊断中的不同表现,并通过实际病例资料的分析,对磁共振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综合性的评估,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93例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53.8±3.1)岁;其中合并肝不典型增生结节(DN)9个,肝癌结节19个,所有入选研究的病例资料均经手术确诊。
肝硬化结节肝硬化结节的影像诊断a)概念:肝硬化是以广泛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的一类慢性疾病。
b)病理:肝细胞大量坏死、正常肝组织代偿性增生形成许多结节,同时伴肝内广泛纤维化致小叶结构紊乱,肝脏体积缩小。
1、再生结节(regenerative nodule):内含位置异常的一个或多个门静脉分支的肝细胞结节,周围为纤维间隔或桥形纤维化,也称肝硬化结节。
2、不典型增生结节(dysplastic nodule):1mm以上的肝硬化结节,呈低度或高度分化不良,组织学不符合恶性标准,特点为结构紊乱、核拥挤及异型、不同程度的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增生。
·低级DN(LGDN)·高级DN(HGDN)3、DN癌变(结中结)4、小肝细胞癌(SHCC)5、一般而论,RN主要为门静脉供血。
DN也大多主要为门静脉供血,但DN,特别是HGDN,可有较多的动脉(肝动脉和非配对动脉(Unpaired Arteries)供血。
小于3cm的HCC异常动脉供血增加更多。
一、组织分型·小再生结节(小于/等于3mm)·大再生结节(大于3mm)动态增强CT门脉期,肝脏表面呈结节状,大RN在增强纤维间隔的对比下显示为相对较低密度的结节状影。
RN的CT、MRI表现CT平扫:等密度或表现为肝实质不均匀T1WI:等或略高信号T2WI:等或略低信号增强·动脉期:常无明显强化(亦有明显强化者)·门静脉期:等信号·延迟期:强化纤维网格中的低密度或低信号结节二、、不典型增生结节(DN)可单发或多发小的DN淹没于弥漫的RN中,难以检出影像学可检出较大的DN直径1cm 或更大CT平扫:多为等密度,少数为轻微高密度T1WI:等或略高信号T2WI:等或略低信号增强:·动脉期:多数无明显强化,少数可有明显强化·门脉期:等信号·延迟期:强化纤维网格中的低密度或低信号结节3、DN癌变的CT、MRI表现:病灶进行性增大;结节直径大于3厘米;T1WI信号降低;T2WI 信号升高;T2WI低信号病灶内出现略高信号小结节(结节中结节);结节内出现脂肪变性;血供由门静脉供血为主转变为肝动脉供血为主;病灶内出现动脉期强化结节(结节中结节强化);DWI上结节呈现高信号或部分呈高信号;出现假包膜;4、小肝癌:单个病灶直径小于等于3厘米;两个病灶,其直径之和小于等于3厘米MRI优于CTCT平扫等或略低密度常见信号模式·T1WI低或等信号,T2WI略高信号·T1WI略高信号,T2WI略高信号15~20%可见脂肪变性(化学位移成像)70~80%显示假包膜增强多为快进快出强化小结:肝硬化结节种类繁多DN为癌前病变以下表现可能提示DN癌变或小肝癌·结节较大(直径大于3cm)·进行性增大·整体或局部动脉血供增多·信号变化:T2WI信号增高·结中结,或结中结强化·脂肪变性·假包膜MRI显出肝硬化相关结节及早期癌变优于MDCT。
肝硬化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肝硬化概述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是各种慢性肝病一直发展,最终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
代偿期无明显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临床特征。
病人常因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门静脉血栓等多器官功能慢性衰竭而死亡。
英文名称:liver cirrhosis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消化系统疾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有一定的遗传相关性发病部位:肝脏常见症状:腹部不适、乏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脾大、黄疸、腹水、消化道出血等主要病因:肝炎病毒、酒精等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检查、腹部 B 超、CT、MRI、肝组织活检、胃镜等重要提醒:肝硬化有向原发性肝癌发展的可能性,应及早就医治疗。
临床分类:1、国外指南分期(1)代偿期①1期:1a 期和1b 期。
1a 期无明显症状。
1b 期有显著门静脉高压,尚无消化道静脉曲张。
②2期:消化道有静脉曲张,但无出血及腹水。
(2)失代偿期①3期:有腹水,无消化道静脉曲张出血,伴或不伴消化道静脉曲张。
②4期:有消化道静脉曲张出血,伴或不伴腹水或肝性脑病。
③5期:脓毒症,难控制消化道静脉曲张出血或顽固性腹水、急性肾损伤-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等多器官功能损伤。
2、按结节形态分类(1)小结节性肝硬化结节大小均匀,直径一般在3~5mm,最大不超过1cm,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酒精性肝硬化是典型的小结节性肝硬化,营养不良和贫血患者中也可见小结节性肝硬化。
(2)大结节性肝硬化结节粗大,大小不均,直径一般在1~3cm,慢性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常为大结节性肝硬化。
(3)大小结节性混合性肝硬化即肝内同时存在大小结节两种病理形态,大部分肝硬化为混合性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