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 格式:pptx
- 大小:464.14 KB
- 文档页数:20
肝硬化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治疗方法概述: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其特征为肝脏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和功能丧失。
随着疾病的发展,肝纤维化逐渐增加,最终导致健康的肝脏组织被纤维组织所代替。
本文将探讨肝硬化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以及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肝硬化的病理生理学变化1. 肝纤维化:在肝硬化早期,长期存在的慢性损伤会导致胶原沉积在肝组织中,形成纤维间隙,并且阻碍血液流动。
逐渐形成具有大量胶原纤维的结节,并且紧密包围周围血管、肝窦和门静脉区域。
2. 肝功能减退:受到纤维结构覆盖和正常组织替代影响,正常功能受到限制。
例如,乙醇摄入引起酒精性肝硬化时,酒精和其代谢产物乙醛的累积会导致肝细胞脂质过氧化、引发活性氧自由基反应,并破坏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血管改变:由于纤维组织的不断增加,肝内血液流动阻力增加,能量损耗明显。
在门静脉高压情况下,典型的表现是食管静脉曲张和腹水形成。
4. 肝功能失调:包括合成减退(如凝血因子缺乏)、解毒能力下降(中毒风险增加)以及胆汁生成和排泄障碍。
二、肝硬化的治疗方法1.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进行治疗。
例如,提前干预并控制乙肝病毒感染可以有效减少肝硬化发生率。
对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戒酒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
2.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给予相应药物治疗。
对于肝性脑病,可使用乙酰谷氨酸或乳果糖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腹水,常规的处理方法包括限制钠摄入以及利尿剂的应用。
3. 促进肝再生:一般情况下,肝脏具有自我修复能力。
因此,某些治疗手段可以促进肝细胞再生和修复过程。
例如,通过门-体分流术来减轻门静脉高压状态,能够刺激肝细胞的再生。
4. 肝移植:对于失去大量正常功能并且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晚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是最有效和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
总结:肝硬化是一种逐渐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过程,在早期及时干预和控制其进展至关重要。
了解肝硬化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有助于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肝硬化病理生理肝硬化病理生理改变:一、肝脏机能减退因肝细胞大量坏死,而新生的肝细胞功能又远不及正常,故导致肝功能减退,如血浆白蛋白的合成、胆色素的代谢、有害物质的去毒、雌激素的灭能、抗利尿激素的增加、继发性醛固酮增多,以及凝血因子制造等诸多功能均受到影响而引起各种临床表现。
二、门静脉高压因肝小叶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使门静脉血液通道减少。
在再生的肝细胞团中,毛细血管异常曲折,阻碍血液流通。
加之门静脉分支肝动脉分支之间的直接交通,使门静脉压力大为升高。
门脉压正常低于1.96kpa(200mmH2O)。
当门脉压超过2.94kp a(300mmH2O)时,出现胃肠道淤血、脾脏充血肿大、腹水形成,以及门静脉与腔静脉间的侧支循环建立等。
门静脉与腔静脉的侧支循环主要见于以下几个部位:⑴食管下段及胃底部,胃冠状静脉与食道静脉吻合。
⑵在直肠下段,肠系膜下段的痔上静脉与下腔静脉的痔中,痔下静脉吻合。
⑶在脐部周围,自出生后已闭锁的脐静脉及脐旁静脉重新开放,并与腹壁皮下静脉吻合。
⑷腹腔器官与腹膜后组织接触处,如肝及膈之间的静脉,脾肾韧带中的静脉等。
在上述各个侧支中,以食道下端者出现较早,且容易破裂引起大出血而危害生命。
其原因为:①食道静脉距门静脉近,易受门脉高压的影响。
②食道静脉位置甚浅,处于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中,当静脉曲张时,这层结缔组织也受压萎缩。
③食道静脉位于胸腔,受吸气时胸内负压的影响,使门静脉血液更易流入。
三、腹水腹水的形成除门静脉高压外,还有以下几个因素:(一)低蛋白血症肝脏合成白蛋白的机能减退,蛋白质摄取不足,肠道淤血致消化吸收障碍。
当血浆白蛋白低于25-30g/L时,常有腹水及肢体水肿。
(二)肝淋巴液失衡当肝静脉流出道受阻时,血浆自肝窦壁渗透至窦旁间隙(Disse腔),致肝淋巴液生成增多,每日可达7-11L (正常为1-3L),大量淋巴液超过胸导管回流输送的能力,淋巴液自肝包膜表面及肝门淋巴管溢出至腹腔,这种腹水的蛋白含量高,产生速度快,且不易吸收。
肝硬化一、定义肝硬化(cirrhosisofliver)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是在肝细胞广泛变性和坏死基础上产生肝脏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并形成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的破坏。
病变逐渐进展,晚期出现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和多种并发症。
它是严重和不可逆的肝脏疾病,我国城市50~60岁年龄男性组肝硬化年死亡率为112/10万。
二、临床表现在我国本病患者以20~50岁男性多见,青壮年患者的发病多与病毒性肝炎有关。
肝硬化的起病和病程一般缓慢,可能隐伏数年至十数年之久(平均3~5年)。
起病时可无症状,病情逐渐发展,到后期出现两大类主要症状,即肝功能衰退和门静脉高压症。
此时可出现黄疸、腹水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临床分类也以是否出现上述表现将肝硬化划分为代偿和失代偿期。
(一)代偿期肝硬化无上述临床表现。
无症状者占30%~40%,常在体格检查或因其他疾病行剖腹术时,甚至尸体解剖时才被发现。
其他一部分患者症状无特异性,如低热、乏力、恶心、体重减轻、白细胞及血小板低下,在求诊时怀疑此诊断。
部分慢性肝炎患者行肝活检时诊断此病。
(二)失代偿期肝硬化1.一般症状包括食欲减退、乏力和体重减轻。
前者常伴恶心呕吐,多由于胃肠瘀阻性充血、胃肠道分泌与吸收功能紊乱所致。
腹水形成、消化道出血和肝功能衰竭更加重此症。
由于进食、吸收消化功能障碍引起体重减轻。
有时由于腹水和水肿,体重减轻并不明显,但可见患者有明显的肌肉萎缩。
乏力常与肝病活动程度一致,除由于摄入热量不足外还与肝功能损害导致胆碱酯酶减少影响神经肌肉正常功能以及乳酸转化为肝糖原过程障碍,肌肉活动时乳酸蓄积有关。
2.腹水患者主诉腹胀,少量腹水常由超声或CT诊断,中等以上腹水在临床检查时可发现,后者常伴下肢水肿。
5%~l0%腹水者可出现肝性胸水,见于右侧,但也有双侧甚至仅为左侧胸水者。
这是由于胸腔负压导致腹水经过隔肌缺损处进入胸腔有关。
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一、定义 :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
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二、病因:1. 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重叠感染2. 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饮酒(每日摄入乙醇 80g达10年以上)。
3. 胆汁淤积:引起原发性或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4. 循环障碍:慢性心衰、缩窄性心包炎、 Budd-Chiari Syndrome等肝淤血、缺氧肝细胞坏死、纤维化淤血性肝硬化5.代谢紊乱:肝豆状核变性(铜代谢异常)、血色病(铁质沉着)。
6. 工业毒物或药物:中毒性肝病。
7. 营养障碍:吸收不良和营养失调、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降低了肝脏对其他致病因素的抵抗力。
8. 免疫紊乱:自身免疫性肝炎。
9. 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
10.原因不明:隐源性肝硬化。
三、发病机理:多种病因1、泛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纤维支架塌陷(破坏);2、残存肝细胞不沿原支架排列再生,形成不规则结节状肝细胞团(再生结节);3、来自汇管区和肝包膜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纤维束,形成汇管—汇管、汇管—中央静脉纤维间隔,这些纤维间隔重新分割包绕再生结节和残存肝细胞形成假小叶(典型的肝硬化改变)。
4、肝内血管床缩小、闭塞或扭曲—血管受挤压,门V、肝V、肝A关系失常。
肝细胞变性坏死增生、形成结节;维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
再生结节挤压血管床缩小、闭塞、扭曲,门静脉,静脉,动脉支关系失常,通吻合支形成。
门脉高压形成。
四、病理:1.小结节性肝硬化:直径多在 3-5mm,不超过1cm,最常见。
2.大结节性肝硬化:直径 1-3cm,最大可达5cm。
3.大小结节混合性:4. 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五、临床表现(一)、代偿期 :乏力、纳差、腹胀、恶心、上腹隐痛、肝、脾轻度肿大,肝功能基本正常。
肝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解析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
本文将从肝硬化的定义、病因、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疾病。
一、肝硬化的定义肝硬化是指肝脏发生进行性纤维化和结构重建,导致肝功能受损、肝组织结构紊乱的一种疾病。
它是由各种慢性肝病引起的,如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二、肝硬化的病因肝硬化的病因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
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长期感染这些病毒会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和纤维化。
酒精性肝病是由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的,酒精会直接损害肝细胞,导致肝脏纤维化和肝功能受损。
三、肝硬化的病理过程肝硬化的病理过程主要包括肝脏纤维化和结构重建。
在肝炎或其他损伤的刺激下,肝脏会产生大量的纤维母细胞,这些细胞会合成胶原和其他胶原样蛋白,逐渐形成纤维组织。
同时,肝脏内的正常肝细胞会逐渐减少,被纤维组织所取代,导致肝脏结构的重建和功能的丧失。
四、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水、黄疸、肝性脑病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
腹水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引起腹部积液。
黄疸是由于肝细胞受损,无法正常代谢胆红素,导致黄疸的出现。
肝性脑病是由于肝脏无法正常清除体内的毒素,导致中毒性脑损害。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由于肝脏门脉高压引起,导致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容易发生出血等并发症。
五、肝硬化的治疗与预防目前,肝硬化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病因的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病因的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戒酒等,以减少肝脏的损伤。
对症治疗主要包括利尿剂、抗生素、维生素等,以缓解症状和改善肝功能。
此外,积极预防肝硬化的发生也非常重要,包括接种乙肝疫苗、减少酒精摄入等。
总结起来,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肝脏纤维化和结构重建。
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
内科学肝硬化课件一、疾病概述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其病理特征是肝细胞坏死、再生和纤维化。
肝硬化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如长期饮酒、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肝硬化的主要症状包括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前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后者则表现为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大等。
二、病理生理肝硬化时,肝细胞大量坏死,残留的肝细胞无法完全替代已坏死的肝细胞,导致肝脏结构发生变化,形成假小叶和纤维间隔,使肝脏逐渐硬化。
门静脉高压也是肝硬化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门静脉系统血管扩张和曲张,进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肝硬化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肝功能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可以观察肝脏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肝功能检查则可以反映肝脏的功能状态。
鉴别诊断方面,需要与肝癌、脂肪肝等疾病进行区分。
四、治疗与预防治疗肝硬化的主要目标是改善肝功能、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肝移植等。
预防方面,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长期饮酒、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
五、预后与转归肝硬化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取决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病因、治疗方式等因素。
部分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可以逆转病情,但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治疗以控制病情。
六、总结肝硬化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需要综合治疗和长期管理。
了解肝硬化的病理生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病情。
患者及家属也需要了解肝硬化的特点,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学课件课件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疾病,以及它们的发生、发展、预防和治疗。
这门学科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也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下面,我们将从中医内科学课件的角度出发,探讨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及学习方法。
一、中医内科学课件的基本内容中医内科学课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肝硬化求助编辑百科名片肝硬化标本肝硬化(livercirrhos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脏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
具体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导致肝硬化。
该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则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直至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死亡。
西医学名:肝硬化英文名称:livercirrhosis所属科室:内科-消化内科发病部位:肝脏主要症状:乏力,易疲倦,食纳减退,蜘蛛痣,腹胀,肝区隐痛传染性:无传染性目录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病理生理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临床表现(一)症状(二)体征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一般治疗抗纤维化治疗腹水的治疗并发症的治疗干细胞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肝移植预后肝硬化吃什么好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病理生理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临床表现(一)症状(二)体征并发症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一般治疗抗纤维化治疗腹水的治疗并发症的治疗干细胞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肝移植预后肝硬化吃什么好展开病因引起肝硬化病因很多,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为主,欧美国家以慢性酒精中毒多见。
①病毒性肝炎:主要为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约占60%~80%,通常经过慢性肝炎阶段演变而来,急性或亚急性肝炎如有大量肝细胞坏死和肝纤维化可以直接演变为肝硬化,乙型和丙型或丁型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可加速发展至肝硬化。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不发展为肝硬化;②慢性酒精中毒:在我国约占15%,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长期大量饮酒(一般为每日摄入酒精80g达10年以上),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的毒性作用,引起酒精性肝炎,继而可发展为肝硬化;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随着世界范围肥胖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病率日益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