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5
新人教新课标版二年级下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2课时-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48页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步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口答列式。
①32与18的和是多少?②32减去18的差是多少?③24除以8,商是多少?④6和8的积是多少?(2)算一算。
4×6÷8 70-25+13 8÷4×2说一说每道算式计算的第一步然后再计算。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1.出示主题图师:同学们,春天到了,看公园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到公园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呀?但去之前小精灵带来了一个问题,你们能帮助它吗?(出示问题)学生列式计算写在本上,然后指名回答。
学生1: 4×3=12 12+7=19学生2: 4×3+7=19学生3: 7+4×3=19(元)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其他同学同意吗?说说你的想法?师:三位同学说的都很好,第2个同学和第3个同学列的算式你是如何计算的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乘加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算式①4×3+7②7+4×3师:观察这两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学生1:4×3+7先算4×3=12(人)也就是在玩跷跷板的人,再用玩跷跷板的人数加上旁边观看的人就是一共的人数。
教师:7+4×3又该怎样计算呢?学生2:虽然7在前面,但也要先算4×3=12(人)再加上旁边观看的人数,一共有19人。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掌握小学数学二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能够准确地进行混合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混合运算中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1. 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混合运算是指在一个计算题中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法则,如加减乘除的结合。
2. 混合运算的方法•先乘除后加减•从左往右顺序计算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入混合运算的概念。
2.通过简单的算术题例子引出混合运算的方法。
3.讲解混合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1.继续讲解混合运算的方法,重点讲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
2.给学生出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
3.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计算。
第三课时1.给学生更多的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解答。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运用混合运算进行解决。
3.总结本单元的内容,强化学生对混合运算的掌握。
五、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混合运算。
2.数学游戏法: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来巩固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
3.解析讲授法:通过解题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方法。
六、教学评价1.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和评价,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2.给学生出小测验,检测他们对混合运算的掌握情况。
3.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文档《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单元《五单元混合运算第2课时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主要讲述了混合运算,第二课时着重讲解了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这一课时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法、乘除法的基本运算,但还未系统地进行过混合运算的训练。
因此,本课时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提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加减法、乘除法运算能力,但对混合运算的掌握还不够熟练。
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的运算规则,导致计算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则。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则。
2.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教学道具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则,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每组练习内容包括简单的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题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则。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一些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独立解决一些稍微复杂的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题目,提高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2.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3. 如何运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2. 让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3.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难点:1.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 如何运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2. 学生准备草稿纸、铅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加减乘除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二、讲解1. 教师通过PPT讲解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2. 教师通过黑板演示一些具体的例题,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习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2. 教师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板书设计:一、加减乘除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三、如何运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四、练习题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能够进行整数与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混合运算。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技巧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整数与分数的混合运算。
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难点1.整数与分数混合运算的转化和运用。
2.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
2.教辅资料:相关练习题和习题册。
3.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数字卡片。
4.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复习加减乘除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带领学生做若干整数与分数混合运算的例题。
3.帮助学生发现整数与分数混合运算的规律。
4.练习相关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1.引入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零食等。
2.让学生运用整数与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分组讨论解决方案,展示成果。
4.点评学生的表现,指导错误答案的改正。
第三课时1.带领学生复习前两堂课的内容。
2.完成相关习题,并在黑板上展示答案。
3.学生相互批改,讨论解题思路。
4.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展示知识脉络。
五、课堂作业完成《混合运算》相关习题,并按要求交作业。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混合运算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增加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文档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混合运算》40-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方法。
2.能够在题目中灵活运用各种运算符号。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题效率。
4.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1.加法与减法的综合运用。
2.乘法与除法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难点1.区分和灵活运用各种运算符号。
2.解决混合运算中的逻辑问题。
四、教学准备1.课本《数学下册》。
2.教师准备好的课件和习题。
3.小组活动和讨论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复习上次课的加法和减法。
2.给出混合运算的例题让学生自主尝试解答。
3.收集学生的答案,讨论解题思路。
第二课时1.复习乘法和除法。
2.结合例题,讲解混合运算中乘除的优先级。
3.练习乘除混合运算题目。
第三课时1.复习各种运算符号的用法。
2.提出挑战性的混合运算题目。
3.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馈1.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课堂实时反馈。
2.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解题中的错误。
3.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解题思路。
七、教学延伸1.布置家庭作业,巩固混合运算知识。
2.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运用数学知识。
八、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混合运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重逻辑思维,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优秀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2、经历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列出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2×4×7=36÷3÷2=15+10-8=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2、观察情境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摆正方体学习并探究了连乘和连除的计算顺序,这节课我们接着通过正方体来学习新的知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优秀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同级的运算顺序,学会用脱式解答同级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同级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脱式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口算练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单元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乘除法的基本运算,以及乘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学生将通过学习,掌握乘除法的运算规则,理解乘除法与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乘除法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使学生理解乘除法与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到混合运算中。
教学难点:1. 乘除法运算规则的掌握,特别是除法的运算。
2. 乘除法与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用,如何正确地进行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示例。
2. 计算器,用于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
3. 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乘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运算方法。
3. 引导学生进行乘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方法。
4.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单元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2. 乘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3. 乘除法与加减法的关系4.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方法5. 课堂练习题目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题,巩固乘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2. 综合练习题,运用乘除法和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乘除法与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乘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通过混合运算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于一些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强,需要更多的个别辅导。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人教版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混合运算,包括整数加减乘除法的基本运算,以及它们在四则运算中的组合运用。
学生需要掌握运算的优先级,即先乘除后加减,以及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会检查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中混合运算的应用。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整数加减乘除法的基本运算。
2.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运算优先级,包括括号的使用。
3. 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混合运算,并检查结果的合理性。
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运算优先级的理解和运用。
2. 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3. 解决实际问题中混合运算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教学内容和例题。
2. 学生准备练习本、笔等学习用品。
3. 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玩具等,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简单的混合运算题目,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讲解:讲解运算优先级的概念,以及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板书混合运算2. 板书内容:包括整数加减乘除法的基本运算,运算优先级,括号的作用,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作业设计1. 做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3.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混合运算现象,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整数加减乘除法的基本运算,以及运算优先级和括号的作用。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并检查结果的合理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对于运算优先级的理解和运用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此外,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混合运算现象,可以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认识,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材简析这一单元是学生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法,表内除法后把加减乘除放在一起的混合运算。
二年级上册学生接触到了加减混合运算,用竖式进行计算,这一单元第一次接触递等式计算、四则运算,学生不明白他们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合及表内乘除法混合运算的递等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混合、乘除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递等式计算。
第一课时混合运算(一)●教学内容教材47页例1●教学目标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顺序计算●教学重难点递等式的写法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启发明确目标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8+20=25-20=40+30=36-6=15+5+20=16-9-5=90-50+16=27×8=8×6=7×6=56÷7=72÷8=●合作探究达成目标同学们,还记得58-14+6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8-14 4444+06 50象这样的式子里有加法和减法两种运算的式子,就是我们以前用竖式的方法计算。
今天我们用另外一种新方法来计算。
2.探究解题方法:(1) 同桌讨论:①58-14+6该怎样计算呢?说出计算顺序:先算58-14,再用它们的差加上6②不能直接口算,请你想这样一步一步算一算好吗?(2)交流方法:指名做得快的两名学生将计算过程写到黑板上(板书)58-14+6=44+6=50(2)15÷3×5怎样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试做。
(3)师:这样的算式都是综合算式。
为了便于看出计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精选12篇)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篇1课题名称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教学目标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加、减、乘除混合算式。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运用脱式计算进行计算在前面的学习种没有讲过,这个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要求学生不但要运用刚学过的知识,还要将新学知识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只是在一年级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且还没有接触过带有乘除法的综合算式,对脱式计算也是第一次接触,比较陌生,因此在计算的过程中要运用几种新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难度相对较大。
教学方法填写示例1.通过复习勾起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回忆。
2.根据学过的知识为乘除法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3.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教学过程导入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35-20+10=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一、学习脱式计算格式53-24+38=29+38=67计算时,一步一步的运算,并且一行只写一步算式,等号上下对齐写在算式的左下角,我们就把这样的的计算叫脱式计算,也叫递等式计算。
通过复习回顾等发现: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知识迁移我们知道了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那下面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15÷3×5(一道题中有乘法和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一、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48-8+179×4÷6二、改错题,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写出改正过程。
5-26+4 56÷7×2=35 -30 = 8×2=5 =16小结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篇2教学目标:1、巩固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里添加小括号,会改变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主要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概念,学会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能够正确进行混合运算。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提高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但对混合运算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会对混合运算的顺序产生困惑,导致运算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提高学生的运算正确率。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运算顺序。
四. 教学重难点1.混合运算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混合运算的顺序判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实例讲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混合运算的方法,提高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例题等。
2.学具:为学生准备练习本、笔、算盘等学习用品。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混合运算实例,如购物、做饭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中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总价?从而引出混合运算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如先算加法再算乘法,以及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混合运算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提高运算正确率。
4.巩固(5分钟)通过游戏或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混合运算。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混合运算》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混合运算的概念。
2.能够正确应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进行混合运算。
3.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和除法进行混合运算。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教学工具:小黑板、彩色粉笔、教具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混合运算场景,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 新知讲解
1.介绍混合运算的定义和意义。
2.通过例题讲解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步骤和技巧。
3. 案例练习
1.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解决混合运算的案例。
2.随堂辅导学生解答疑惑。
4. 拓展延伸
1.提出一些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入。
2.开展一些实际应用的混合运算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5.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解题方法和技巧。
五、课堂作业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反思
•思考本节课教学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节课教学做准备。
七、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加减乘除
•步骤和技巧
以上是本次课程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单元教案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进行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
•熟练运用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加减法运算的先后顺序,并能运用交换律进行运算。
2.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拆分数字、借位等方式解决混合运算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先后顺序,能够正确运用加减法进行混合运算。
2.教学难点:•能够独立解决混合运算问题,尤其是在出现多个运算符时的处理能力。
三、教学准备•课件:包含大量混合运算例题的幻灯片。
•教学辅助工具:计算器、小白板及白板笔。
•课堂练习题:设计好的练习题,供学生课后练习。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复习导入1.以熟悉的简单加减法为例,复习学生对加减法的基本认知。
2.提出混合运算的概念,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节:混合运算基础知识讲解1.介绍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强调加减法的先后顺序和交换律。
2.演示如何通过拆分数字或借位等方法解决混合运算问题。
3.给出一些简单例题进行讲解和操练。
第三节:混合运算的综合练习1.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混合运算题目,供学生课堂上进行练习。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四节:课堂练习及小结1.让学生自主完成几道练习题,检验课上的学习成果。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混合运算过程中注意的细节和常见错误。
五、课后作业1.布置相关混合运算的练习题,要求学生掌握课上所学的知识。
2.鼓励学生课后积极思考,探索更多的混合运算案例,提高解题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涉及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和实例演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并掌握解题方法。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生活案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混合运算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能够熟练进行混合运算的题目;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混合运算的概念。
•熟练进行混合运算的题目。
难点
•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1.课件:包含混合运算的实例和练习题目。
2.复印好的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引入
1.利用实例引入混合运算的概念。
2.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混合运算解决。
第二节:讲解与练习
1.通过课件展示混合运算的相关概念和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加深对混合运算的理解。
3.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
第三节:拓展应用
1.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应用混合运算解决。
2.学生自主探究,列出解题步骤和答案。
3.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并进行讨论。
第四节:总结与作业
1.总结混合运算的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中未完成的题目,并思考如何应用混合运算
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混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上存在困难,需要重点加强训练。
应多开展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单元教案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主要讲述了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律。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整数加减法和乘除法的混合运算,以及简单的小数运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对运算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学生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可能会对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运算顺序,明确运算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正确进行整数、小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正确进行整数、小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2.教学难点:运算顺序的确定和运算法则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混合运算的例子和运算规律。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混合运算的掌握。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卡片、小算盘等教学道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算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创设生活情境,如购物、计算费用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出混合运算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混合运算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混合运算第2课时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人教新课标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数学第5单元“混合运算”的第2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规则和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快速地进行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 理解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2. 掌握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规则和运算顺序。
3. 能够独立、正确地完成混合运算题目。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 在混合运算中,正确运用乘除法和加减法。
3.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混合运算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3. 计算器(可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混合运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规则和运算顺序,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应用: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混合运算问题。
板书设计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混合运算第2课时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人教新课标版2. 教学内容: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3. 教学目标:理解概念,掌握规则,解决问题4. 教学难点:运算顺序,正确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题。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混合运算问题。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应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规则和运算顺序,能够独立、正确地完成混合运算题目。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通过作业和预习,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 运算顺序的重要性: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的正确性直接决定了最终结果的准确性。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渗透法制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法制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美德。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含加、减、乘、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加、减、乘、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学会解答两级两步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8+2+40= 2×3×9= 18÷3×4= 25+10-5=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二、探究新知(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问题:1、 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渗透法制内容和爱护环境教育。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破坏公有和私有财物是一种不良的行为,而且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明确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留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与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以,同学们在公共场所或私有场所游玩时,一定不要破坏其设施啊!记住了吗?3、 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4、 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4×3=12 12+7=19追问:这是谁列的? 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问题:1. 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2. 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3. 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4. 这个小括号该加吗?5. 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4×3+7 =12+7 =197+(4×3) =7+12 =19追问: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追问2 :为什么先算4×3?追问:见下页。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
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渗透法制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法制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美德。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理解含加、减、乘、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加、减、乘、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学会解答两级两步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8+2+40= 2×3×9= 18÷3×4= 25+10-5=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1、 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渗透法制内容和爱护环境教育。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破坏公有和私有财物是一种不良的行为,而且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明确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留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与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以,同学们在公共场所或私有场所游玩时,一定不要破坏其设施啊!记住了吗?
3、 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4、 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4×3=12 12+7=19
追问:这是谁列的? 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问题:1. 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 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 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 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 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4×3+7 =12+7 =19
7+(4×3) =7+12 =19
追问: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追问2 :为什么先算4×3?
追问:见下页。
7+(4×3)
=7+12 =19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问题:1. 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2. 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
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2-16÷4 7×6-2 6+4×6 81÷9+11 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小动物回家
(四)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
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7+12÷3
=7+4 =11
2. 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3.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第5题。
板书设计: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
教学反思:
一、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解算理。
教材为我们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通过解决两个问题来完成含有两级运算的,乘法在前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两步式题:含有两级运算的,且乘法在后需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两步式题。
对于解决第一个问题: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4×3+7)或(7+4×3
)实际上,学生在前几册中已经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也学过含
4×3=12 7+12=19
4×3+7 =12+7 =19
7+(4×3) =7+12 =19
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乘加、乘减)。
所以,在呈现情境图,学生搜集信息,出示问题后,提出: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便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是分步解答,一小部分学生列出了综合算式,只是格式需要指导。
为了让学生在运算过程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书写格式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思路,理解算理。
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两种列式的不同,揭示特征和课题。
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重点要指导的,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这里主要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从而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最后通过对两道综合算式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在综合算式中,有乘法,有加法或减法,都要先算乘法。
二、在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和格式。
练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本节课安排了三次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中揭示出运算顺序。
如练习中22-16 ÷4 、7×6-2、6+4×6、81 ÷9+11等,在练习中让学生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以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对运算顺序的体验。
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4个层次的不同练习:1、把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培养逆向思维。
2、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在改错中体验混合运算的格式和运算顺序,巩固新知,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
4、比一比,在比较中沟通联系,建立认知结构。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混合运算的掌握需要一定量的练习,重复机械的训练,往往造成学生的厌烦。
因此我们追求形式多样练习,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计算,从而充分发挥每一道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