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摩擦力
- 格式:ppt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22
课题: 第三节摩擦力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现象, 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理解滑动摩擦,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分析, 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新知自学】:认真阅读课本P60—61,后, 完成下面问题:1.在水平草场上滚动的足球最终会停下来, 主要是受到了力的缘故。
2.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 当他们做相对运动时, 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力, 这种力叫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有关, 表面受到的越大, 摩擦力也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有关, 接触面越 , 摩擦力也越大。
【合作学习】:一、摩擦力的方向1.摩擦力通常用f表示。
2.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总是阻碍互相接触的两个物体的相对运动。
3.摩擦力的方向与两个物体的相对运动相反, 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二、摩擦力的大小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课本图13.3-2)(1)提出猜想: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因素可能有:(2)实验器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探究过程: 图13.3-2①甲图和乙图比较, 相同, 不同。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②乙图和丙图比较, 相同, 不同。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三、摩擦力的利用和防止认真阅读课本P61—62“科学世界”内容后填空: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各说出一个相关的事例来。
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 各说出一个相关的事例来。
8.3摩擦力知识点归纳
一、摩擦力的产生
1、摩擦力的种类: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
2、定义:(1)滑(滚)动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滚)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滑(滚)动摩擦力。
(2)静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未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静摩擦力。
3、产生条件:(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有压力(2)接触面粗糙(3)两个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4、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二、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与其平衡的力的大小
例:用10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桌子,桌子没动,此时桌子受到的就是静摩擦力f静=10N 2、测量滑动摩擦力(采用转换法)
(1)工具:弹簧测力计(2)原理:二力平衡(3)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所示的拉力即:f滑=f拉
(4)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采用控制变量法)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1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注: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物体运动速度无关。
三、摩擦力的利用和防止
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使接触面光滑(3)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4)使接触面分离。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课件摩擦力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摩擦力》。
1. 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或准备相对运动、存在弹力。
4.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摩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摩擦系数和正压力的乘积来计算。
5. 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汽车刹车、自行车把手、鞋底等。
教学目标:一、理解摩擦力的定义、分类、产生条件和计算方法。
二、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一、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二、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三、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一、教具:黑板、粉笔、PPT。
二、学具:笔记本、尺子、橡皮。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刹车,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和产生条件。
2.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 通过实例讲解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与摩擦力相关的题目。
四、实验操作:安排一个摩擦力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板书设计:一、摩擦力的定义二、摩擦力的分类三、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五、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业设计:一、题目:计算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已知: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粗糙度为μ,正压力为N。
求: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大小。
答案:摩擦力大小为μN。
二、题目:解释自行车刹车时,为什么捏住刹车把手,自行车会停止运动?答案:因为刹车把手与轮胎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使得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从而使自行车停止运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
摩擦力知识点1、摩擦力(1)现象探究: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事例将手掌压在桌面上向前滑动在桌面上用力拉动牙刷草坪上滚动的足球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感知和原因感觉桌面对手的前进有一种阻碍作用发现刷毛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相反,说明桌面对刷毛的运动有一种阻碍作用草坪上滚动的足球会慢慢的停下来,说明草坪对足球的运动有一种阻碍作用物体能静止在斜面上没有下滑,说明斜面对物体的下滑有一种阻碍作用探究归纳: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表面总是凹凸不平的,在压力作用下这些凹凸不平的部位会相互啮合,如图所示。
当两个物体作相对滑动时,啮合部位就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作用,产生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一般用符号F f或f表示。
注意:摩擦力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此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摩擦力;另一种是两物体没有发生相对运动,但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如用力推箱子但未推动时,虽然箱子处于静止状态,但箱子在推力作用下已有了“要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此时地面对箱子就产生了摩擦力。
(4)滑动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①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②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③两接触面不光滑。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6)摩擦力的作用点:实际上摩擦力是作用在整个接触面上的,但为了研究方便可把摩擦力的作用等效到一个点上,可以把这个等效点取在接触面上,也可以取在物体的重心上。
(7)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注意:“相对运动方向”与“实际运动方向”不同。
如人走路时,脚用力向后蹬地,脚相对于地有向后运动的趋势,摩擦力阻碍向后运动,而成为脚向前运动的动力,因此地面给鞋底的摩擦力方向与人的运动方向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