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第三章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新人教A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3
第3课时概率的基本性质[核心必知]1.预习教材,问题导入根据以下提纲,预习教材P119~P121,回答下列问题.在掷骰子试验中,定义如下事件:C1={出现1点};C2={出现2点};C3={出现3点};C4={出现4点};C5={出现5点};C6={出现6点};D1={出现点数不大于1};D2={出现点数不大于3};D3={出现点数不大于5};E={出现的点数小于7},F={出现的点数大于6},G={出现的点数为偶数},H={出现的点数为奇数}.(1)事件C1与事件H间有什么关系?提示:事件H包含事件C1.(2)事件C1与事件D1间有什么关系?提示:事件C1_与事件D1_相等.(3)事件C1与事件C2的并事件是什么?提示:事件C1∪C2_表示出现1点或2点,即C1∪C2={出现1点或2点}.(4)事件D2与G及事件C2间有什么关系?提示:D2∩G=C2.(5)事件C1与事件C2间有什么关系?提示:这两个事件为互斥事件.(6)事件E与事件F间有什么关系?提示:这两个事件为对立事件.2.归纳总结,核心必记(1)事件的关系①包含关系:一般地,对于事件A与事件B,如果事件A发生,则事件B一定发生,这时称事件B包含事件A(或称事件A包含于事件B),记作B⊇A(或A⊆B).不可能事件记作∅,任何事件都包含不可能事件.②相等关系:一般地,若B⊇A,且A⊇B,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相等,记作A=B.(2)事件的运算①并事件:若某事件C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或事件B发生,则称此事件C为事件A与事件B 的并事件(或和事件),记作C =A ∪B (或C =A +B ).②交事件:若某事件C 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 发生且事件B 发生,则称此事件C 为事件A 与事件B 的交事件(或积事件),记作C =A ∩B (或C =AB ).(3)概率的性质①范围:任何事件的概率P (A )∈[0,1].②必然事件的概率:必然事件的概率P (A )=1.③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不可能事件的概率P (A )=0.④概率加法公式:如果事件A 与事件B 互斥,则有P (A ∪B )=P (A )+P (B ).⑤对立事件的概率:若事件A 与事件B 互为对立事件,那么A ∪B 为必然事件,则有P (A ∪B )=P (A )+P (B )=1,即P (A )=1-P (B ).[问题思考](1)在掷骰子的试验中,事件A ={出现的点数为1},事件B ={出现的点数为奇数},A 与B 应有怎样的关系?提示:A ⊆B .(2)在同一试验中,对任意两个事件A 、B ,P (A ∪B )=P (A )+P (B )一定成立吗?提示:不一定,只有A 与B 互斥时,P (A ∪B )=P (A )+P (B )才一定成立.(3)若P (A )+P (B )=1,则事件A 与事件B 是否一定对立?试举例说明.提示:事件A 与事件B 不一定对立.例如:掷一枚均匀的骰子,记事件A 为出现偶数点,事件B 为出现1点或2点或3点,则P (A )+P (B )=12+12=1.当出现2点时,事件A 与事件B 同时发生,所以事件A 与事件B 不互斥,显然也不对立.[课前反思]通过以上预习,必须掌握的几个知识点:(1)事件的关系: ;(2)事件的运算: ;(3)概率的性质: ;(4)互斥、对立事件的概率: .在五一劳动节小长假中,某商场举办抽奖促销活动,根据顾客购物金额多少共设10个奖项,规定每人仅限抽奖一次.[思考1] 某位顾客抽奖一次能否同时抽到一等奖和二等奖? 提示:不能同时抽到.[思考2] 抽到的各奖次间是互斥事件还是对立事件?提示:是互斥事件而不是对立事件.[思考3] 怎样认识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名师指津:1.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两个事件A 与B 是互斥事件,包括如下三种情况:①若事件A 发生,则事件B 就不发生;②若事件B 发生,则事件A 就不发生;③事件A ,B 都不发生.而两个事件A ,B 是对立事件,仅有前两种情况,因此事件A 与B 是对立事件,则A ∪B 是必然事件,但若A 与B 是互斥事件,则不一定是必然事件,亦即事件A 的对立事件只有一个,而事件A 的互斥事件可以有多个.(2)联系: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在一次试验中都不可能同时发生,而事件对立是互斥的特殊情况,即对立必互斥,但互斥不一定对立.2.从集合的角度理解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1)几个事件彼此互斥,是指由各个事件所含的结果组成的集合的交集为空集.(2)事件A 的对立事件A -所含的结果组成的集合,是全集中由事件A 所含的结果组成的集合的补集.讲一讲1.某小组有3名男生和2名女生,从中任选2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判断下列每对事件是不是互斥事件,如果是,再判别它们是不是对立事件.(1)恰有1名男生与恰有2名男生;(2)至少有1名男生与全是男生;(3)至少有1名男生与全是女生;(4)至少有1名男生与至少有1名女生.[尝试解答] 判别两个事件是否互斥,就要考察它们是否能同时发生;判别两个互斥事件是否对立,就要考察它们是否必有一个发生.(1)因为“恰有1名男生”与“恰有2名男生”不可能同时发生,所以它们是互斥事件;当恰有2名女生时它们都不发生,所以它们不是对立事件.(2)因为恰有2名男生时“至少有1名男生”与“全是男生”同时发生,所以它们不是互斥事件.(3)因为“至少有1名男生”与“全是女生”不可能同时发生,所以它们互斥;由于它们必有一个发生,所以它们对立.(4)由于选出的是1名男生1名女生时“至少有1名男生”与“至少有1名女生”同时发生,所以它们不是互斥事件.(1)判断事件是否互斥的两步骤第一步,确定每个事件包含的结果;第二步,确定是否有一个结果发生会意味着两个事件都发生,若是,则两个事件不互斥,否则就是互斥的.(2)判断事件对立的两步骤第一步,判断是互斥事件;第二步,确定两个事件必然有一个发生,否则只有互斥,但不对立.练一练1.一个射手进行一次射击,有下面四个事件:事件A:命中环数大于8;事件B:命中环数小于5;事件C:命中环数大于4;事件D:命中环数不大于6.则( ) A.A与D是互斥事件B.C与D是对立事件C.B与D是互斥事件 D.以上都不对解析:选A 由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定义可判断A正确.故选A.对空中飞行的飞机连续射击两次,每次发射一枚炮弹,设A={两次都击中飞机},B={两次都没击中飞机},C={恰有一弹击中飞机},D={至少有一弹击中飞机}.[思考1] 若事件A发生,则事件D发生吗?它们是什么关系?提示:若事件A发生则事件D一定发生,它们是包含关系.[思考2] 事件B和事件D能同时发生吗?提示:不能同时发生.[思考3] 事件D与事件A,C间有什么关系?名师指津:A∪C=D,即“至少有一弹击中”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有一弹击中,一种是两弹都击中.讲一讲2.在投掷骰子试验中,根据向上的点数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A={出现1点},B={出现3点或4点},C={出现的点数是奇数},D={出现的点数是偶数}.(1)说明以上4个事件的关系;(2)求两两运算的结果.[尝试解答] 在投掷骰子的试验中,根据向上出现的点数有6种基本事件,记作A i={出现的点数为i}(其中i=1,2,…,6).则A=A1,B=A3∪A4,C=A1∪A3∪A5,D=A2∪A4∪A6.(1)事件A与事件B互斥,但不对立,事件A包含于事件C,事件A与D互斥,但不对立;事件B与C不是互斥事件,事件B与D也不是互斥事件;事件C与D是互斥事件,也是对立事件.(2)A∩B=∅,A∩C=A,A∩D=∅.A∪B=A1∪A3∪A4={出现点数1或3或4},A∪C=C={出现点数1或3或5},A∪D=A1∪A2∪A4∪A6={出现点数1或2或4或6}.B∩C=A3={出现点数3},B∩D=A4={出现点数4}.事件间运算的方法(1)利用事件间运算的定义.列出同一条件下的试验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分析并利用这些结果进行事件间的运算.(2)利用Venn图.借助集合间运算的思想,分析同一条件下的试验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把这些结果在图中列出,进行运算.练一练2.盒子里有6个红球,4个白球,现从中任取三个球,设事件A={3个球中有1个红球,2个白球},事件B={3个球中有2个红球,1个白球},事件C={3个球中至少有1个红球},事件D={3个球中既有红球又有白球}.问(1)事件D与A、B是什么样的运算关系?(2)事件C与A的交事件是什么事件?解:(1)对于事件D,可能的结果为1个红球2个白球,或2个红球1个白球,故D=A ∪B.(2)对于事件C,可能的结果为1个红球2个白球,2个红球1个白球,三个均为红球,故C∩A=A.讲一讲3.一名射击运动员在一次射击中射中10环、9环、8环,7环,7环以下的概率分别为0.24,0.28,0.19,0.16,0.13.计算这名射击运动员在一次射击中:(1)射中10环或9环的概率;(2)至少射中7环的概率;(3)射中环数小于8环的概率.[思路点拨] 先判断所求事件与已知事件的关系,然后选择公式求解.[尝试解答] 设“射中10环”“射中9环”“射中8环”“射中7环”“射中7环以下”的事件分别为A,B,C,D,E,可知它们彼此之间互斥,且P(A)=0.24,P(B)=0.28,P(C)=0.19,P(D)=0.16,P(E)=0.13.(1)P(射中10环或9环)=P(A∪B)=P(A)+P(B)=0.24+0.28=0.52,所以射中10环或9环的概率为0.52.(2)事件“至少射中7环”与事件E“射中7环以下”是对立事件,则P(至少射中7环)=1-P(E)=1-0.13=0.87.所以至少射中7环的概率为0.87.(3)事件“射中环数小于8环”包含事件D“射中7环”与事件E“射中7环以下”两个事件,则P(射中环数小于8环)=P(D∪E)=P(D)+P(E)=0.16+0.13=0.29.(1)运用概率加法公式解题的步骤①确定诸事件彼此互斥;②先求诸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再求其和.(2)求复杂事件的概率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将所求事件转化成彼此互斥的事件的并;二是先求对立事件的概率,进而再求所求事件的概率.练一练3.(2016·洛阳模拟)经统计,在某储蓄所一个营业窗口等候的人数及相应的概率如下:排队人数012345人及5人以上概率0.10.160.30.30.10.04求:(1)(2)至少3人排队等候的概率是多少?解:记“无人排队等候”为事件A,“1人排队等候”为事件B,“2人排队等候”为事件C,“3人排队等候”为事件D,“4人排队等候”为事件E,“5人及5人以上排队等候”为事件F,则事件A、B、C、D、E、F互斥.(1)记“至多2人排队等候”为事件G,则G=A∪B∪C,所以P(G)=P(A∪B∪C)=P(A)+P(B)+P(C)=0.1+0.16+0.3=0.56.(2)法一:记“至少3人排队等候”为事件H,则H=D∪E∪F,所以P(H)=P(D∪E∪F)=P(D)+P(E)+P(F)=0.3+0.1+0.04=0.44.法二:记“至少3人排队等候”为事件H,则其对立事件为事件G,所以P(H)=1-P(G)=0.44.——————————————[课堂归纳·感悟提升]———————————————1.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事件间的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理解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及关系,难点是了解并利用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解题.2.本节课要掌握以下几方面的规律方法(1)判断两事件互斥、对立的两个步骤,见讲1.(2)事件间运算的方法,见讲2.(3)用概率加法公式解题的步骤及求复杂事件概率的两种方法,见讲3.3.本节课的易错点有两个:(1)混淆互斥、对立事件概念致错,如讲1;(2)分不清事件间的关系而错用公式导致解题失误,如讲3.课下能力提升(十七)[学业水平达标练]题组1 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1.(2016·大同高一检测)给出以下结论:①互斥事件一定对立.②对立事件一定互斥.③互斥事件不一定对立.④事件A与B的和事件的概率一定大于事件A的概率.⑤事件A 与B互斥,则有P(A)=1-P(B).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A.0个 B.1个 C.2个 D.3个解析:选C 对立必互斥,互斥不一定对立,∴②③正确,①错;又当A∪B=A时,P(A ∪B)=P(A),∴④错;只有A与B为对立事件时,才有P(A)=1-P(B),∴⑤错.2.从1,2,…,9中任取两数,①恰有一个偶数和恰有一个奇数;②至少有一个奇数和两个数都是奇数;③至少有一个奇数和两个都是偶数;④至少有一个奇数和至少有一个偶数.在上述事件中,是对立事件的是( )A.① B.②④ C.③ D.①③解析:选C 从1,2,…,9中任取两数,有以下三种情况:(1)两个奇数;(2)两个偶数;(3)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至少有一个奇数是(1)和(3),其对立事件显然是(2).故选C.3.掷一枚骰子,记A为事件“落地时向上的数是奇数”,B为事件“落地时向上的数是偶数”,C为事件“落地时向上的数是3的倍数”.其中是互斥事件的是________,是对立事件的是________.解析:A,B既是互斥事件,也是对立事件.答案:A,B A,B题组2 事件的运算4.给出事件A与B的关系示意图,如图所示,则( )A.A⊆B B.A⊇BC.A与B互斥 D.A与B互为对立事件解析:选C 由互斥事件的定义可知C正确.5.(2016·台州高一检测)掷一枚骰子,“向上的点数是1或2”为事件A,“向上的点数是2或3”为事件B,则( )A.A⊆BB.A=BC.A+B表示向上的点数是1或2或3D.AB表示向上的点数是1或2或3解析:选C 设A={1,2},B={2,3},A∩B={2},A∪B={1,2,3},∴A+B表示向上的点数为1或2或3.题组3 用互斥、对立事件求概率6.若A、B是互斥事件,则( )A.P(A∪B)<1 B.P(A∪B)=1C.P(A∪B)>1 D.P(A∪B)≤1解析:选D ∵A,B互斥,∴P(A∪B)=P(A)+P(B)≤1.(当A、B对立时,P(A∪B)=1).7.某射手在一次射击中,射中10环、9环、8环的概率分别为0.2、0.3、0.1,则此射手在一次射击中不超过8环的概率为( )A.0.5 B.0.3 C.0.6 D.0.9解析:选A 此射手在一次射击中不超过8环的概率为1-0.2-0.3=0.5.故选A.8.市场上供应的灯泡中,甲厂产品占70%,乙厂占30%,甲厂产品的合格率是95%,乙厂的合格率是80%,则从市场上买到一个是甲厂生产的合格灯泡的概率是( ) A.0.665 B.0.56 C.0.24 D.0.285解析:选A 由题意知本题是一个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甲厂产品占70%,甲厂产品的合格率是95%,∴从市场上买到一个甲厂生产的合格灯泡的概率是0.7×0.95=0.665,故选A.9.盒子里装有6个红球,4个白球,从中任取3个球.设事件A表示“3个球中有1个红球,2个白球”,事件B表示“3个球中有2个红球,1个白球”.已知P(A)=310,P(B)=12,求“3个球中既有红球又有白球”的概率. 解:记事件C 为“3个球中既有红球又有白球”,则它包含事件A “3个球中有1个红球,2个白球”和事件B “3个球中有2个红球,1个白球”,而且事件A 与事件B 是互斥的,所以P (C )=P (A ∪B )=P (A )+P (B )=310+12=45. 10.在数学考试中,小明的成绩在90分以上的概率是0.18,在80分~89分的概率是0.51,在70分~79分的概率是0.15,在60分~69分的概率是0.09,在60分以下的概率是0.07,计算:(1)小明在数学考试中取得80分以上成绩的概率;(2)小明考试及格的概率.解:记小明的成绩“在90分以上”“在80分~89分”“在70分~79分”“在60分~69分”为事件A ,B ,C ,D ,这四个事件彼此互斥.(1)小明成绩在80分以上的概率是P (A ∪B )=P (A )+P (B )=0.18+0.51=0.69.(2)法一:小明及格的概率是P (A ∪B ∪C ∪D )=P (A )+P (B )+P (C )+P (D )=0.18+0.51+0.15+0.09=0.93.法二:小明不及格的概率为0.07,则小明及格的概率为1-0.07=0.93.[能力提升综合练]1.从装有2个红球和2个白球的口袋内任取2个球,那么互斥而不对立的两个事件是( )A .“至少有1个白球”和“都是红球”B .“至少有1个白球”和“至多有1个红球”C .“恰有1个白球”和“恰有2个白球”D .“至多有1个白球”和“都是红球”解析:选C 该试验有三种结果:“恰有1个白球”、“恰有2个白球”、“没有白球”,故“恰有1个白球”和“恰有2个白球”是互斥事件但不是对立事件.2.甲、乙两人下棋,甲获胜的概率为40%,甲不输的概率为90%,则甲、乙两人下成和棋的概率为( )A .60%B .30%C .10%D .50%解析:选D 设A ={甲获胜},B ={甲不输},C ={甲、乙和棋},则A 、C 互斥,且B =A ∪C ,故P (B )=P (A ∪C )=P (A )+P (C ),即P (C )=P (B )-P (A )=50%.3.现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共5本书,从中任取1本,取出的是理科书的概率为( )A.15B.25C.35D.45解析:选C 记取到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书分别为事件A 、B 、C 、D 、E ,则A 、B 、C 、D 、E 互斥,取到理科书的概率为事件B 、D 、E 概率的和.∴P (B ∪D ∪E )=P (B )+P (D )+P (E )=15+15+15=35.4.对一批产品的长度(单位:毫米)进行抽样检测,如图为检测结果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根据标准,产品长度在区间[20,25)上的为一等品,在区间[15,20)和区间[25,30)上的为二等品,在区间[10,15)和[30,35)上的为三等品.用频率估计概率,现从该批产品中随机抽取一件,则其为二等品的概率为( )A .0.09B .0.20C .0.25D .0.45解析:选D 由图可知抽得一等品的概率为0.3,抽得三等品的概率为0.25,则抽得二等品的概率为1-0.3-0.25=0.45.5.(2016·合肥高一检测)为维护世界经济秩序,我国在亚洲经济论坛期间积极倡导反对地方贸易保护主义,并承诺包括汽车在内的进口商品将最多在5年内把关税全部降低到世贸组织所要求的水平,其中21%的进口商品恰好5年关税达到要求,18%的进口商品恰好4年关税达到要求,其余进口商品将在3年或3年内达到要求,则包括汽车在内的进口商品不超过4年的时间关税达到要求的概率为________.解析:设“包括汽车在内的进口商品恰好4年关税达到要求”为事件A ,“不到4年达到要求”为事件B ,则“包括汽车在内的进口商品在不超过4年的时间关税达到要求”是事件A ∪B ,而A ,B 互斥,∴P (A ∪B )=P (A )+P (B )=0.18+(1-0.21-0.18)=0.79.答案:0.796.同时掷两枚骰子,既不出现5点也不出现6点的概率为49,则5点或6点至少出现一个的概率是________.解析:记既不出现5点也不出现6点的事件为A ,则P (A )=49,5点或6点至少有一个的事件为B .因A ∩B =∅,A ∪B 为必然事件,所以A 与B 是对立事件,则P (B )=1-P (A )=1-49=59. 故5点或6点至少有一个出现的概率为59.11 答案:597.袋中有12个小球,分别为红球、黑球、黄球、绿球,从中任取一球,得到红球的概率是13,得到黑球或黄球的概率是512,得到黄球或绿球的概率是512,试求得到黑球、黄球、绿球的概率各是多少?解:从袋中任取一球,记事件“摸到红球”“摸到黑球”“摸到黄球”“摸到绿球”分别为A 、B 、C 、D ,则有P (B ∪C )=P (B )+P (C )=512;P (C ∪D )=P (C )+P (D )=512;P (B ∪C ∪D )=P (B )+P (C )+P (D )=1-P (A )=1-13=23.解得P (B )=14,P (C )=16,P (D )=14.所以得到黑球、黄球、绿球的概率各是14,16,14.。
3.1.3 概率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以及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念;通过事件的关系、运算与集合的关系、运算进行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的类比与归纳的数学思想.(2)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①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②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③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P(B).(3)正确理解和事件与积事件,以及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情趣.教学重点: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教学难点:事件的关系与运算.教学方法:讲授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全运会中某省派两名女乒乓球运动员参加单打比赛,她们夺取冠军的概率分别是2/7和1/5,则该省夺取该次冠军的概率是2/7+1/5,对吗?为什么?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概率的基本性质.二、新课讲解:Ⅰ、事件的关系与运算1、提出问题在掷骰子试验中,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C1={出现1点},C2={出现2点},C3={出现3点},C4={出现4点},C5={出现5点},C6={出现6点},D1={出现的点数不大于1},D2={出现的点数大于3},D3={出现的点数小于5},E={出现的点数小于7},F={出现的点数大于6},G={出现的点数为偶数},H={出现的点数为奇数},……类比集合与集合的关系、运算说明这些事件的关系和运算,并定义一些新的事件.(1)如果事件C1发生,则一定发生的事件有哪些?反之,成立吗?(2)如果事件C2发生或C4发生或C6发生,就意味着哪个事件发生?(3)如果事件D2与事件H同时发生,就意味着哪个事件发生?(4)事件D3与事件F能同时发生吗?(5)事件G与事件H能同时发生吗?它们两个事件有什么关系?2、活动:学生思考或交流,教师提示点拨,事件与事件的关系要判断准确.3、讨论结果:(1)如果事件C1发生,则一定发生的事件有D1,E,D3,H,反之,如果事件D1,E,D3,H分别成立,能推出事件C1发生的只有D1.(2)如果事件C2发生或C4发生或C6发生,就意味着事件G发生.(3)如果事件D2与事件H同时发生,就意味着C5事件发生.(4)事件D3与事件F不能同时发生.(5)事件G与事件H不能同时发生,但必有一个发生.4、总结:由此我们得到事件A,B的关系和运算如下:①如果事件A发生,则事件B一定发生,这时我们说事件B包含事件A(或事件A包含于事件B),记为B⊇A(或A⊆B),不可能事件记为∅,任何事件都包含不可能事件.②如果事件A发生,则事件B一定发生,反之也成立,(若B⊇A同时A⊆B),我们说这两个事件相等,即A=B.如C1=D1.③如果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或事件B发生,则称此事件为事件A与B的并事件(或和事件),记为A∪B或A+B.④如果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且事件B发生,则称此事件为事件A与B的交事件(或积事件),记为A∩B或AB.⑤如果A∩B为不可能事件(A∩B=∅),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即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⑥如果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即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有且仅有一个发生.Ⅱ、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1、提出以下问题:(1)概率的取值范围是多少?(2)必然事件的概率是多少?(3)不可能事件的概率是多少?(4)互斥事件的概率应怎样计算?(5)对立事件的概率应怎样计算?2、活动: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结合自己对各种事件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概率的意义: (1)由于事件的频数总是小于或等于试验的次数,所以,频率在0—1之间,因而概率的取值范围也在0—1之间.(2)必然事件是在试验中一定要发生的事件,所以频率为1,因而概率是1.(3)不可能事件是在试验中一定不发生的事件,所以频率为0,因而概率是0.(4)当事件A与事件B互斥时,A∪B发生的频数等于事件A发生的频数与事件B发生的频数之和,互斥事件的概率等于互斥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之和.(5)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则A∪B的频率为1,因而概率是1,由(4)可知事件B的概率是1与事件A发生的概率的差.3、讨论结果:(1)概率的取值范围是0—1之间,即0≤P(A)≤1.(2)必然事件的概率是1.如在掷骰子试验中,E={出现的点数小于7},因此P(E)=1.(3)不可能事件的概率是0,如在掷骰子试验中,F={出现的点数大于6},因此P(F)=0. (4)当事件A与事件B互斥时,A∪B发生的频数等于事件A发生的频数与事件B发生的频数之和,互斥事件的概率等于互斥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之和,即P(A∪B)=P(A)+P(B),这就是概率的加法公式.也称互斥事件的概率的加法公式.(5)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P(A∪B)=1.所以1=P(A)+P(B),P(B)=1-P(A),P(A)=1-P(B).如在掷骰子试验中,事件G={出现的点数为偶数}与H={出现的点数为奇数}互为对立事件,因此P(G)=1-P(H).三、例题讲解:例:如果从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那么取到红心(事件A)的概率是41,取到方块(事件B )的概率是41,问:(1)取到红色牌(事件C )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D )的概率是多少? 活动:学生先思考或交流,教师及时指导提示,事件C 是事件A 与事件B 的并,且A 与B 互斥,因此可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和公式求解,事件C 与事件D 是对立事件,因此P(D)=1-P(C). 解:(1)因为C=A∪B,且A 与B 不会同时发生,所以事件A 与事件B 互斥,根据概率的加法公式得P(C)=P(A)+P(B)=21.(2)事件C 与事件D 互斥,且C∪D 为必然事件,因此事件C 与事件D 是对立事件,P(D)=1-P(C)=21.四、课堂练习:教材第121页练习:1、2、3、4、5五、课堂小结:1.概率的基本性质是学习概率的基础.不可能事件一定不出现,因此其概率为0,必然事件一定发生,因此其概率为1.当事件A 与事件B 互斥时,A∪B 发生的概率等于A 发生的概率与B 发生的概率的和,从而有公式P (A∪B)=P (A )+P (B );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 与事件B 有且仅有一个发生.2.在利用概率的性质时,一定要注意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 与事件B 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其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形:(1)事件A 发生且事件B 不发生;(2)事件A 不发生且事件B 发生;(3)事件A 与事件B 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 与事件B 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①事件A 发生B 不发生;②事件B 发生事件A 不发生,对立事件是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 六、课后作业:习题3.1A 组5,B 组1、2. 预习教材3.2.1 板书设计。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3.1.1 —3.1.2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第一、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2)正确理解事件A 出现的频率的意义;(3)正确理解概率的概念和意义,明确事件A 发生的频率f n (A )与事件A 发生的概率P (A )的区别与联系;(3)利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发现法教学,通过在抛硬币、抛骰子的试验中获取数据,归纳总结试验结果,发现规律,真正做到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提高;(2)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掷币”,“游戏的公平性”,、“彩票中奖”等问题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理解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亲身试验来理解知识,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二、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事件的分类;概率的定义以及和频率的区别与联系;(2)教学难点:用概率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件加以注意、分析,结果可定性地分为三类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指导学生做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无意识地发现随机事件的某一结果发生的规律性;2、教学用具:硬币数枚,投灯片,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设想:1、创设情境: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是很难给予准确无误的回答的。
例如,你明天什么时间起床?7:20在某公共汽车站候车的人有多少?你购买本期福利彩票是否能中奖?等等。
2、基本概念:(1)必然事件:在条件S 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 的必然事件;(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 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 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 的确定事件;(4)随机事件:在条件S 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 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 下重复n 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 是否出现,称n 次试验中事件A 出现的次数n A 为事件A 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 出现的比例f n (A)=nn A为事件A 出现的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 ,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 发生的频率f n (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 (A ),称为事件A 的概率。
2021-2022年高中数学第三章第一节《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新人教A版必修3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来自**。
我说课的题目是《随机事件的概率》,内容选自于高中教材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三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随机事件的概率”是第三章《概率》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入门课,也是一堂概念课。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不确定事件,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事件的一门学科。
概率也是每年高考的必查内容之一,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及生活中的随机事件的概率的计算,这些都是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必备的数学素养,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①事件的分类;②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概率的稳定性;③正确理解概率的定义。
难点:随机事件的概率的统计定义.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2)正确理解事件A出现的频率的意义;(3)正确理解概率的概念和意义,明确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与事件A发生的概率P(A)的区别与联系;(4)利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发现法教学,经历抛硬币试验获取数据的过程,归纳总结试验结果,发现规律,真正做到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提高;(2)通过三种事件的区分及用统计算法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概念的提炼和小结的归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亲身试验来理解知识,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2)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做”数学的精神,享受“做”数学带来的成功喜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1. 教学方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件加以注意、分析,指导学生做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无意识地发现随机事件的某一结果发生的规律性;2.教学手段:利用硬币及多媒体等设备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分析(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给学生讲一个故事——《1名数学家=10个师》: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例,数学家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了英美海军无力解决的问题,这便是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编写时间:2021年月日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总第课时编写人:课题3.1.3概率的基本性质授课班级高二班授课时间2021年月日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事件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和交、并运算;(2)正确区分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3)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并能用之解决有关问题.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事件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和交、并运算教学难点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并能用之解决有关问题课型新课主要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讲解教学模式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教学手段与教具几何画板、智慧黑板.教学过程设计各环节教学反思一、教学过程问题一:事件之间的关系和运算指的是什么?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对概率定义的印象,作好知识铺垫.师生活动:教师先提问,然后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问题1:观察课本119页上的探究问题,类比集合与集合的关系、运算,你能发现事件的关系与运算吗?问题2:如何用图表示事件之间的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问题3:课本中并事件、交事件、互斥事件、对立事件是如何定义的?与集合类比,如何用图表示事件?例题1 2.从整数中任取两数,其中是对立事件的是()①恰有一个是偶数和恰有一个是奇数②至少有一个是奇数和两个都是奇数③至少有一个是奇数和两个都是偶数④至少有一个奇数和至少有一个偶数A.①B.②④C.③D.①③变式训练1下列各组事件中,不是互斥事件的是()A.一个射手进行一次射击,命中环数大于8与命中环数小于6运算与集合的关列出事件与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件?P(A)+P(B).”发生的概率,等于这n)+P(A(3)互斥事件不一定是对立事件.()(4)若事件A为必然事件,则P(A)=1.()2.把红、黑、蓝、白4张纸牌随机地分发给甲、乙、丙、丁四个人,每人分得1张,事件“甲分得红牌”与事件“乙分得红牌”是()A.对立事件B.不可能事件C.互斥但不对立事件D.以上答案都不对3.一箱产品中有正品4件,次品3件,从中任取2件,其中事件:①恰有1件次品和恰有2件次品;②至少有1件次品和全是次品;③至少有1件正品和至少有1件次品;④至少有1件次品和全是正品.是互斥事件的组数为()A.1组B.2组C.3组D.4组4.甲、乙两人下棋,甲获胜的概率为40%,甲不输的概率为90%,则甲、乙下成和棋的概率为()A.60%B.30%C.10%D.50%四、配餐作业A组1.某小组有3名男生和2名女生,从中任选2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那么互斥不对立的两个事件是()A.至少有1名男生与全是女生B.至少有1名男生与全是男生C.至少有1名男生与至少有1名女生D.恰有1名男生与恰有2名女生2.抽出20件产品进行检验,设事件A:“至少有三件次品”,则A的对立事件为()A.至多三件次品B.至多二件次品C.至多三件正品D.至少三件正品3.若事件A与B为互斥事件,则下列表示正确的是()A.P(A∪B)>P(A)+P(B)B.P(A∪B)<P(A)+P(B)C.P(A∪B)=P(A)+P(B)D.P(A)+P(B)=14.从一箱产品中随机地抽取一件,设事件A={抽到一等品},事件B={抽到二等品},事件C={抽到三等品},且已知P(A)=0.65,P(B)=0.2,P(C)=0.1,则事件“抽到的不是一等品”的概率为()A.0.7B.0.65C.0.35D.0.3B组5.某战士射击一次,若事件A(中靶)的概率为0.95(1)P(A的对立事件)=________;(2)若事件B(中靶环数不小于5)的概率为0.7,那么事件C(中靶环数小于6)的概率=________;(3)事件D(中靶环数大于0且小于6)的概率=________;6.某地区的年降水量在下列范围内的概率如下表所示:年降水量(mm)[200,250][250,300][300,350][350,400]概率0.300.210.140.08则年降水量在[200,300](mm)范围内的概率为________,年降水量在[300,400](mm)范围内的概率为________.C组7..某公务员去开会,他乘火车、轮船、汽车、飞机去的概率分别为0.3、0.2、0.1、0.4.求:(1)他乘火车或乘飞机去的概率;(2)他不乘轮船去的概率;(3)如果他去的概率为0.5,请问他有可能是乘何种交通工具去的?7.在某一时期内,一条河流某处的年最高水位在各个范围内的概率如下表:年最高水位[8,10)[10,12)[12,14)[14,16)[16,18)(单位:m)概率0.10.280.380.160.08计算在同一时期内,河流这一处的年最高水位在下列范围内的概率:(1)[10,16)(m);(2)[8,12)(m);(3)水位不低于14m.五、教后反思。
河北省涞水县高中数学第三章概率3.2.1 古典概型说课稿新人教A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涞水县高中数学第三章概率3.2.1 古典概型说课稿新人教A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涞水县高中数学第三章概率3.2.1 古典概型说课稿新人教A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古典概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2)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过程与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模拟试验让学生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每一个试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观察类比各个试验,归纳总结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体现了化归的重要思想,掌握列举法,学会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概率的计算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评价身边的一些随机现象。
适当地增加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尽量地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和学习中与古典概型有关的实例。
使得学生在体会概率意义的同时,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是古典概型,分清在一个古典概型中某随机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教学方法与理念】:与学生共同探讨,应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
三、教法及学法分析【教法分析】: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引导发现和归纳概括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教学过程,观察对比、概括归纳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其概率公式,再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法分析】: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归纳和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四、教学过程项目内容师生活动理论依据或意图教学过程分析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在课前,教师布置任务,以数学小组为单位,完成下面两个模拟试验:试验一: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分别记录“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要求每个数学小组至少完成20次(最好是整十数),最后由科代表汇总;试验二: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分别记录“1点”、“2点”、“3点”、“4点”、“5点”和“6点”的次数,要求每个数学小组至少完成60次(最好是整十数),最后由科代表汇总。
第三章概率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2、正确理解事件A出现的频率的意义。
3、正确理解概率的概率和意义,明确事件A发生的频率f n〔A〕与事件A发生的概率P〔A〕的区别与联系。
4、利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抛硬币、抛骰子的试验中获取数据的过程,培养探索、归纳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和亲身试验来理解知识,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强科学意识。
二、课前预习导学请同学们阅读P108—112,完成以下问题1、事件的有关概念〔1〕必然条件:在条件S下,_________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简称必然事件;〔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__________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简称不可能事件;〔3〕确定事件:__________事件与___________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简称确定事件;〔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___________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简称随机事件。
〔5〕_________事件与________事件统称为事件,一般用________表示。
2、概率与频率〔1〕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_________,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nAn为事件A出现的__________,显然频率的取值X围是____________。
〔2〕概率:在大量重复试验后,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如果逐渐________在区间[0,1]中的某个______上,这个便称为事件A的概率,用P〔A〕表示,显示概率的取值X围是[0,1],且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_________,必然事件的概率为___________。
概率的基本性质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概率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三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频率和概率的基础上,与集合类比研究事件的关系、运算和概率的性质。
它不仅使学生加深对频率和概率的理解,还能进一步认识集合,同时为后面“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在学习概率知识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过渡作用。
2. 教学目标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并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了解随机事件间的基本关系与运算;掌握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并会用其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在借助掷骰子试验探究事件的关系和运算的过程中,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研究概率的基本性质,发展分析和推理能力。
最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制定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事件的关系与运算;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
二、说学情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而在教学之始,必须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以前,已经掌握了集合关系、运算,频率与概率的内在联系,对用频率估计概率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有所掌握,特别是学生进入高二以后,数学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们的观察探究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一般会出现的问题或困难是:概率加法公式的发现以及将其公式化的过程。
三、说教法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它在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讨论交流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大家好,我叫!我说课的题目是《随机事件的概率》,内容选自于高中教材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三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一、教材分析类比发现法是学生通过已学过的方法类比总结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如:角的画法的总结与五角星的画法。
它也体现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的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点对称时坐标的变化规律,为问题2图形的对称奠定基础。
淡化难点,使学生产生强劲的学习动力。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随机事件的概率”是第三章《概率》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入门课,也是一堂概念课。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不确定事件,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事件的一门学科。
概率也是每年高考的必查内容之一,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以及生活中的随机事件的概率的计算,这些都是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必备的数学素养,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①事件的分类;②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概率的稳定性;③正确理解概率的定义。
难点:随机事件的概率的统计定义.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知识目标: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思想;能够用自然语言描述解决具体问题的算法;理解正确的算法应满足的要求。
(2)正确理解事件A出现的频率的意义;(3)正确理解概率的概念和意义,明确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与事件A发生的概率P(A)的区别与联系;(4)利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求函数的最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剩下的问题就是有没有一种更一般的方法,能运用于更多更复杂函数的求最值问题?教学设计中注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得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观察、分析、归纳,以形成认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
3.13 概率的基本性质1.理解、掌握事件间的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2.掌握事件的交、并运算,理解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及关系.3.掌握概率的性质,并能用之解决有关问题.1.事件的关系(1)包含关系.一般地,对于事件A与事件B,如果事件A,则事件B一定,这时称事件B包含事件A(或称事件A包含于事件B),记作(或A B).不可能事件记作,任何事件都包含不可能事件,即.类比集合,事件B包含事件A可用图表示,如图所示.(2)相等关系.一般地,若,且,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相等,记作A=B.类比集合,事件A与事件B相等可用图表示,如图所示.【做一做1】同时抛掷两枚硬币,向上面都是正面为事件M,向上面至少有一枚是正面为事件N,则有( )A.M N B.M N.M=N D.M<N 2.事件的运算(1)并事件.若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事件B发生,则称此事件为事件A与事件B的(或和事件),记作=(或=A+B).类比集合的运算,事件A与事件B的并事件可用图表示,即如图所示的阴影部分.(2)交事件.若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事件B发生,则称此事件为事件A与事件B的交事件(或积事件),记作=(或=AB).类比集合,事件A与事件B的交事件可用图表示,即如图所示的阴影部分.(3)互斥事件.若AB为(A∩B=),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其含义是,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发生.①事件A、事件B互斥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即事件A与B互不包含,A B,B A.②如果事件A与事件B是互斥事件,那么A与B这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为0[]③与集合类比,可用图表示,如图所示.(4)对立事件.若A∩B为事件,A∪B为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其含义是: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一个发生.①对立事件的特征: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且必有一个事件发生.②对立事件是特殊的互斥事件,即对立事件是互斥事件,但互斥事件不一定是对立事件.③从集合角度看,事件A的对立事件,是全集中由事件A所含结果组成的集合的补集.【做一做2-1】抛掷一枚均匀的正方体骰子,事件P={向上的点数是1},事件Q={向上的点数是3或4},M={向上的点数是1或3},则P∪Q=,M∩Q=【做一做2-2】在30件产品中有28件一级品,2件二级品,从中任取3件,记“3件都是一级品”为事件A,则A的对立事件是.3.概率的几个性质(1)范围.任何事件的概率P(A)∈(2)必然事件的概率.必然事件的概率P(A)=(3)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不可能事件的概率P(A)=(4)概率加法公式.如果事件A与事件B互斥,则有P(A∪B)=①事件A与事件B互斥,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加法公式将不能应用.②如果事件A1,A2,…,A n彼此互斥,那么P(A1+A2+…+A n)=P(A1)+P(A2)+…+P(A n),即彼此互斥事件和的概率等于其概率的和.③在求某些稍复杂的事件的概率时,可将其分解成一些概率较易求的彼此互斥的事件,化整为零,化难为易.(5)对立事件的概率.若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那么A∪B为必然事件,则有P(A∪B)=+=1①公式使用的前提必须是对立事件,否则不能使用此公式.②当一事件的概率不易直接求,但其对立事件的概率易求时,可运用此公式,即使用间接法求概率.【做一做3-1】事件A与B是对立事件,且P(A)=06,则P(B)等于( )A.04 B.05 .06 D.1 【做一做3-2】已知P(A)=01,P(B)=02,且A与B是互斥事件,则P(A∪B)=答案:1.(1)发生发生B A A(2)B A A B【做一做1】 A 事件N包含两种结果:向上面都是正面或向上面是一正一反.则当M发生时,事件N一定发生.则有M N 2.(1)或并事件A∪B(2)且A∩B(3)∩不可能事件不会同时(4)不可能必然有且仅有【做一做2-1】 {向上的点数是1或3或4} {向上的点数是3}【做一做2-2】至少有一件是二级品3.(1)[0,1] (2)1 (3)0 (4)P(A)+P(B) (5)P(A) P(B) 【做一做3-1】 A P(B)=1-P(A)=04【做一做3-2】 03 P(A∪B)=P(A)+P(B)=01+02=031.若事件A与事件B不互斥,则P(A∪B)=P(A)+P(B)不成立剖析:否定一个等式不成立,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例如:抛掷一枚均匀的正方体骰子,向上的点数是1或2或3或4或5或6为事件A,且A=B,则A∪B表示向上的点数是1或2或3或4或5或6,则P(A)=P(B)=P(A∪B)=1,P(A)+P(B)=1+1=2,所以此时P(A∪B)≠P(A)+P(B),即P(A∪B)=P(A)+P(B)不成立.上例中P(A∪B)=P(A)+P(B)不成立的原因是事件A与事件B不是互斥事件.其实对于任意事件A与B,有P(A∪B)=P(A)+P(B)-P(A∩B)(不要求证明也不要求会用),那么当且仅当A∩B=,即事件A与事件B是互斥事件时,P(A∩B)=0,此时才有P(A∪B)=P(A)+P(B)成立.2.事件与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剖析:事件与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B A=)=([|||||]题型一判断互斥(对立事件)【例题1】判断下列各事件是否是互斥事件,如果是互斥事件,那么是否是对立事件,并说明理由.某小组有3名男生和2名女生,从中任选2名同去参加演讲比赛,其中:(1)恰有1名男生和恰有2名男生;(2)至少有1名男生和至少有1名女生;(3)至少有1名男生和全是女生.反思:判断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时,主要用定义判断.当两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时,这两个事件是互斥事件;当两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且必有一个发生时,这两个事件是对立事件.题型二概率加法公式的应用【例题2】某射手在一次射击训练中,射中10环,9环,8环,7环的概率分别为021,023,025,028,计算这个射手在一次射击中:(1)射中10环或7环的概率; (2)射中7环以下的概率.分析:(1)利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解决;(2)转化为求对立事件的概率.反思:求复杂事件的概率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将所求事件转化成彼此互斥的事件的并(如本题(1)),二是先求对立事件的概率,进而再求所求事件的概率(如本题(2)).题型三 易错辨析【例题3】 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向上的一面出现1点、2点、3点、4点、5点、6点的概率都是16,记事件A 为“出现奇数”,事件B 为“向上的点数不超过3”,求P (A ∪B ).错解:设向上的一面出现1点、2点、3点、4点、5点、6点分别记为事件1,2,3,4,5,6,则它们两两是互斥事件,且A =1∪3∪5,B =1∪2∪3P (1)=P (2)=P (3)=P (4)=P (5)=P (6)=16则P (A )=P (1∪3∪5)=P (1)+P (3)+P (5)=16+16+16=12P (B )=P (1∪2∪3)=P (1)+P (2)+P (3)=16+16+16=12故P (A ∪B )=P (A )+P (B )=12+12=1错因分析:错解的原因在于忽视了“和事件”概率公式应用的前提条件,由于“朝上一面的数是奇数”与“朝上一面的数不超过3”这二者不是互斥事件,即出现1或3时,事件A,B同时发生,所以不能应用公式P(A∪B)=P(A)+P(B)求解.答案:【例题1】解:(1)是互斥事件.理由是在所选的2名同中,“恰有1名男生”实质是选出“1名男生和1名女生”,它与“恰有2名男生”不可能同时发生,所以是互斥事件.不是对立事件.理由是当选出的2名同都是女生时,这两个事件都没有发生,所以不是对立事件.(2)不是互斥事件.理由是“至少有1名男生”包括“1名男生、1名女生”和“2名都是男生”这两种结果,“至少有1名女生”包括“1名女生、1名男生”和“2名都是女生”这两种结果,当选出的是1名男生、1名女生时,它们同时发生.这两个事件也不是对立事件.理由是这两个事件能同时发生,所以不是对立事件.(3)是互斥事件.理由是“至少有1名男生”包括“1名男生、1名女生”和“2名都是男生”这两种结果,它与“全是女生”不可能同时发生.是对立事件.理由是这两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且必有一个发生,所以是对立事件.【例题2】解:(1)设“射中10环”为事件A,“射中7环”为事件B,则“射中10环或7环”的事件为A ∪B ,事件A 和事件B 是互斥事件,故P (A ∪B )=P (A )+P (B )=021+028=049, 所以射中10环或7环的概率为049(2)设“射中7环以下”为事件,“射中7环或8环或9环或10环”为事件D ,则P (D )=021+023+025+028=097 又事件和事件D 是对立事件, 则P ()=1-P (D )=1-097=003 所以射中7环以下的概率是003【例题3】 正解:记事件“出现1点”“出现2点”“出现3点”“出现5点”分别为A 1,A 2,A 3,A 4,由题意知这四个事件彼此互斥.则A ∪B =A 1∪A 2∪A 3∪A 4故P (A ∪B )=P (A 1∪A 2∪A 3∪A 4)=P (A 1)+P (A 2)+P (A 3)+P (A 4)=16+16+16+16=231.从装有5个红球和3个白球的口袋内任取3个球,那么,互斥而不对立的事件是( )A .至少有一个红球与都是红球B .至少有一个红球与都是白球[。
概率的基本性质《概率的基本性质》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内容选自于高中教材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三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五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事件的关系与运算,二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多以基本概念和性质为主。
它是本册第二章统计的延伸,又是后面“古典概型”及“几何概型”的基础。
在整个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也是考查的热点之一。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难点: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二、教学目标分析(1)正确理解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以及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念;通过事件的关系、运算与集合的关系、运算进行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的类比与归纳的数学思想.(2)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①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②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③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P(B).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索的能力。
(3)正确理解和事件与积事件,以及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情趣.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分析1.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实验观察、质疑启发、类比联想、探究归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论证、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分析一、导入新课:全运会中某省派两名女乒乓球运动员参加单打比赛,她们夺取冠军的概率分别是2/7和1/5,则该省夺取该次冠军的概率是2/7+1/5,对吗?为什么?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概率的基本性质.二、新课讲解:Ⅰ、事件的关系与运算1、提出问题在掷骰子试验中,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C1={出现1点},C2={出现2点},C3={出现3点},C4={出现4点},C5={出现5点},C6={出现6点},D1={出现的点数不大于1},D2={出现的点数大于3},D3={出现的点数小于5},E={出现的点数小于7},F={出现的点数大于6},G={出现的点数为偶数},H={出现的点数为奇数},……类比集合与集合的关系、运算说明这些事件的关系和运算,并定义一些新的事件.(1)如果事件C1发生,则一定发生的事件有哪些?反之,成立吗?(2)如果事件C2发生或C4发生或C6发生,就意味着哪个事件发生?(3)如果事件D2与事件H同时发生,就意味着哪个事件发生?(4)事件D3与事件F能同时发生吗?(5)事件G与事件H能同时发生吗?它们两个事件有什么关系?2、活动:学生思考或交流,教师提示点拨,事件与事件的关系要判断准确.(小组讨论)3、讨论结果:(学生陈述)(教师补充)(1)如果事件C1发生,则一定发生的事件有D1,E,D3,H,反之,如果事件D1,E,D3,H分别成立,能推出事件C1发生的只有D1.(2)如果事件C2发生或C4发生或C6发生,就意味着事件G发生.(3)如果事件D2与事件H同时发生,就意味着C5事件发生.(4)事件D3与事件F不能同时发生.(5)事件G与事件H不能同时发生,但必有一个发生.4、总结:由此我们得到事件A,B的关系和运算如下:(学生总结)①如果事件A发生,则事件B一定发生,这时我们说事件B包含事件A(或事件A包含于事件B),记为B?A(或A?B),不可能事件记为?,任何事件都包含不可能事件.②如果事件A发生,则事件B一定发生,反之也成立,(若B?A同时A?B),我们说这两个事件相等,即A=B.如C1=D1.③如果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或事件B发生,则称此事件为事件A与B的并事件(或和事件),记为A∪B或A+B.④如果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且事件B发生,则称此事件为事件A与B的交事件(或积事件),记为A∩B或AB.⑤如果A∩B为不可能事件(A∩B=?),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即事件A与事件B在任何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⑥如果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即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有且仅有一个发生.㈡概率的基本性质:1、提出以下问题:(1)概率的取值范围是多少?(2)必然事件的概率是多少?(3)不可能事件的概率是多少?(4)互斥事件的概率应怎样计算?(5)对立事件的概率应怎样计算?2、活动:(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结合自己对各种事件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概率的意义: (1)由于事件的频数总是小于或等于试验的次数,所以,频率在0—1之间,因而概率的取值范围也在0—1之间.(2)必然事件是在试验中一定要发生的事件,所以频率为1,因而概率是1.(3)不可能事件是在试验中一定不发生的事件,所以频率为0,因而概率是0.(4)当事件A与事件B互斥时,A∪B发生的频数等于事件A发生的频数与事件B发生的频数之和,互斥事件的概率等于互斥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之和.(5)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则A∪B的频率为1,因而概率是1,由(4)可知事件B的概率是1与事件A发生的概率的差.3、讨论结果:(学生陈述,教师补充)(1)概率的取值范围是0—1之间,即0≤P(A)≤1.(2)必然事件的概率是1.如在掷骰子试验中,E={出现的点数小于7},因此P(E)=1.(3)不可能事件的概率是0,如在掷骰子试验中,F={出现的点数大于6},因此P(F)=0. (4)当事件A与事件B互斥时,A∪B发生的频数等于事件A发生的频数与事件B发生的频数之和,互斥事件的概率等于互斥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之和,即P(A∪B)=P(A)+P(B),这就是概率的加法公式.也称互斥事件的概率的加法公式.(5)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P(A∪B)=1.所以1=P(A)+P(B),P(B)=1-P(A),P(A)=1-P(B).如在掷骰子试验中,事件G={出现的点数为偶数}与H={出现的点数为奇数}互为对立事件,因此P(G)=1-P(H).例1 一个射手进行一次射击,试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互斥事件?哪些是对立事件?事件A:命中环数大于7环;事件B:命中环数为10环;事件C:命中环数小于6环;事件D:命中环数为6、7、8、9、10环.分析:要判断所给事件是对立还是互斥,首先将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弄清楚例2如果从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那么取到红心(事件A)的概率是1/4 ,取到方块(事件B)的概率是1/4 ,问:(1)取到红色牌(事件C)的概率是多少?(2)取到黑色牌(事件D)的概率是多少?分析:事件C是事件A与事件B的并,且A与B互斥,因此可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和公式求解;事件C与事件D是对立事件,因此P(D)=1—P(C).「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去。
数学说课案例《随机事件的概率》一、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人教版数学必修3中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入门课,也是一堂概念课。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不确定事件,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事件的一门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节内容在概率这一章中,是后续知识——概率的意义及性质、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基础,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地位。
课标要求: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体会概念、结论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2)正确理解概率的概念,明确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2、过程与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区分三种事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2)发现法教学,经历抛硬币试验获取数据的过程,归纳总结试验结果,发现规律,真正做到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亲身试验来理解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和总结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与数学理论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难点:正确理解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缺乏兴趣,学习数学缺少主动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部分学生不爱或不敢发表见解。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本节课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采取了体验探究、合作交流与讲授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行小组合作形式,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
数学: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概率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大家好!我叫***,来自**。
我说课的题目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内容选自于高中教材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三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事件的关系与运算,二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多以基本概念和性质为主。
它是本册第二章统计的延伸,又是后面“古典概型”及“几何概型”的基础。
在整个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也是新课改以来考查的热点之一。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难点: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了解随机事件间的基本关系与运算;
⑵掌握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并会用其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⑵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情趣。
三、教法分析
采用实验观察、质疑启发、类比联想、探究归纳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掷骰子的试验中,我们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
C1=﹛出现的点数=1﹜, C2=﹛出现的点数=2﹜C3=﹛出现的点数=3﹜,C4 =﹛出现的点数=4﹜,
C5 =﹛出现的点数=5﹜,C6=﹛出现的点数=6﹜.D1=﹛出现的点数不大于1﹜D2=﹛出现的点数大于3﹜,
D3=﹛出现的点数小于5﹜,E=﹛出现的点数小于7﹜,F=﹛出现的点数大于6﹜,G=﹛出现的点数为偶数﹜,
H=﹛出现的点数为奇数﹜…
⑴以引入例中的事件C1和事件H,事件C1和事件D1为例讲授事件之的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
⑵从以上两个关系学生不难发现事件间的关系与集合间的关系相类似。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把事件和集合对应起来。
「设计意图」引出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2、探究新知
㈠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⑴经过上面的思考,我们得出:试验的可能结果的全体←→全集
↓↓
每一个事件←→子集
这样我们就把事件和集合对应起来了,用已有的集合间关系来分析事件间的关系。
集合的并→两事件的并事件(和事件)
集合的交→两事件的交事件(积事件)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区分集合关系与事件关系之间的不同。
(例如:两集合A∪B,表示此集合中的任意元素或者属于集合A或者属于集合B;而两事件A和B的并事件A∪B发生,表示或者事件A发生,或者事件B发生。
)「设计意图」为更好地理解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打下基础,
⑵思考:①若只掷一次骰子,则事件C1和事件C2有可能同时发生么?
②在掷骰子实验中事件G和事件H是否一定有一个会发生?
「设计意图」这两道思考题都很容易得到答案,主要目的是为引出接下来将要学习的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体验它们各自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⑶总结出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的图形演示使学生们能更好地理
解它们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⑷练习:通过多媒体显示两道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及时巩固对互斥事件和对立
事件的学习,加深理解。
㈡概率的基本性质:
⑴回顾:频率=频数/试验的次数
我们知道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由于频率在0~1之间,所以,可以得到概率的基本性质.
(通过对频率的理解并结合前面投硬币的实验来总结出概率的基本性质,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结果)
3. 典型例题探究
例1 一个射手进行一次射击,试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互斥事件?哪些是对立事件?
事件A:命中环数大于7环;事件B:命中环数为10环;
事件C:命中环数小于6环;事件D:命中环数为6、7、8、9、10环.分析:要判断所给事件是对立还是互斥,首先将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弄清楚
例2如果从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那么取到红心(事件A)的概率是1/4 ,取到方块(事件B)的概率是1/4 ,问:
(1)取到红色牌(事件C)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D)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事件C是事件A与事件B的并,且A与B互斥,因此可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和公式求解;事件C与事件D是对立事件,因此P(D)=1—P(C).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去。
4、课堂小结
⑴理解事件的关系和运算
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小结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味与深化,使知识成为系统。
让学生尝试小结,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补充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新知识。
5、布置作业
习题3.1 A 1、3、4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