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模板-实验7-2用转动惯量仪测定刚体转动惯量
- 格式:doc
- 大小:269.50 KB
- 文档页数:5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用三线摆法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
2、加深对转动惯量概念的理解。
3、掌握用游标卡尺和秒表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三线摆是由三根等长的悬线将一水平圆盘悬挂在一个固定的支架上构成的。
当圆盘绕中心轴 OO' 作扭转摆动时,圆盘的运动可以看作是圆盘绕通过其重心且垂直于盘面的轴线的转动和平动的合成。
设圆盘的质量为 m,半径为 R,对于通过其重心且垂直于盘面的轴线的转动惯量为Ic。
当圆盘扭转一个小角度θ 时,圆盘的势能变化为:ΔEp = mgh其中,h 为圆盘重心上升的高度。
由于θ 很小,所以可以近似认为:h ≈ Rθ²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圆盘的势能变化等于其动能的变化,即:ΔEp =1/2 Iω²其中,ω 为圆盘的角速度。
又因为圆盘的摆动周期为 T,所以ω =2π/T。
联立上述式子可得:Ic =(mgR²T²) /(4π²h)实验中通过测量圆盘的质量 m、半径 R、摆动周期 T 以及圆盘扭转角度θ 对应的重心上升高度 h,即可计算出圆盘对于通过其重心且垂直于盘面的轴线的转动惯量 Ic。
三、实验仪器三线摆、游标卡尺、米尺、秒表、待测刚体(圆环、圆柱等)、托盘天平。
四、实验步骤1、用托盘天平测量圆盘和待测刚体的质量。
2、用游标卡尺测量圆盘和待测刚体的直径,分别测量多次,取平均值。
3、调整三线摆的悬线长度,使上下圆盘之间的距离约为 50cm 左右。
4、轻轻转动上圆盘,使圆盘作小角度的扭转摆动,用秒表测量圆盘摆动 50 个周期的时间,重复测量多次,取平均值,计算出摆动周期T。
5、将待测刚体放在圆盘上,使两者的中心轴线重合,按照上述方法测量系统(圆盘和待测刚体)的摆动周期 T'。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圆盘质量 m =______ g,直径 D =______ cm,半径 R =D/2 =______ cm。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了解刚体转动惯量的概念和定义;2.学习利用旋转法测量刚体转动惯量;3.掌握利用平衡法测量刚体转动惯量的方法。
实验仪器:1.旋转法实验装置:圆盘、转轴、杠杆、螺旋测微器、质量砝码等;2.平衡法实验装置:平衡木、质量砝码、支撑点等。
实验原理:1.旋转法实验原理:设刚体的转动惯量为I,当刚体在转轴上匀加速转动时,在力矩M作用下,刚体产生角加速度α。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和角动量定理可得到:M=Iα(1)在角加速度恒定的情况下,转动惯量I与力矩M成正比。
2.平衡法实验原理:刚体转动惯量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转轴位置的移动来改变刚体的转动惯量,使得转动惯量I和重力力矩Mg达到平衡,即:Mg=Iα(2)在刚体转动平衡的状态下,转动惯量I与重力力矩Mg成正比。
实验步骤:1.旋转法实验步骤:(1)将圆盘固定在转轴上,并将转轴竖直插入转台中央的孔中。
(2)将杠杆固定在圆盘上,使得杠杆能够自由转动。
(3)在杠杆上加上一定的质量砝码,使得圆盘开始匀加速转动。
(4)测量转轴上的螺旋测微器的读数,记录下圆盘旋转一定角度时的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5)记录下圆盘质量与加速度的数值,计算出实验测得的转动惯量。
2.平衡法实验步骤:(1)将平衡木放置在支撑点上,使得平衡木可以自由转动。
(2)在平衡木上加上一定的质量砝码,使得平衡木保持平衡。
(3)移动转轴的位置,直到平衡木重新平衡。
(4)记录下转轴位置与加在平衡木上的质量的数值,计算出实验测得的转动惯量。
实验数据处理:1.旋转法实验数据处理:(1)根据螺旋测微器的读数,计算出圆盘旋转的角度。
(2)根据实验测得的圆盘质量和加速度的数值,计算出实验测得的转动惯量。
2.平衡法实验数据处理:(1)根据转轴位置的变化,计算出实验测得的转动惯量。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通过旋转法和平衡法两种方法测得的刚体转动惯量进行比较和分析。
分析实验数据的偏差和不确定度,讨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刚体转动惯量测定实验报告刚体转动惯量测定实验报告引言:刚体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对转动的惯性的物理量,它对于研究刚体的旋转运动以及机械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形状的刚体的转动惯量,探究刚体的几何形状对转动惯量的影响,并验证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
实验装置和原理:本实验采用的装置主要包括转动惯量测量仪、刚体转动轴、质量盘、质量块等。
实验原理基于转动惯量的定义:刚体绕轴线转动的转动惯量等于刚体上各质点质量与轴线距离平方的乘积之和。
实验步骤:1. 首先,将转动惯量测量仪的转动轴与刚体转动轴对齐,并固定好。
2. 确保转动惯量测量仪的刻度盘归零,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3. 将质量盘和质量块按照实验要求放置在刚体上。
4. 用测量仪测量刚体转动的角度,并记录下来。
5. 重复以上步骤,测量不同质量和形状的刚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转动惯量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刚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不同形状的刚体,例如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以探究几何形状对转动惯量的影响。
首先,我们测量了不同质量的长方体的转动惯量。
根据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转动惯量与质量成正比的关系。
因此,我们预计随着质量的增加,转动惯量也会增加。
实验数据显示,转动惯量与质量的变化趋势符合预期,验证了转动惯量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接下来,我们测量了不同半径的圆柱体的转动惯量。
根据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转动惯量与半径的四次方成正比的关系。
实验数据显示,转动惯量与半径的变化趋势符合预期,进一步验证了转动惯量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最后,我们测量了不同半径的球体的转动惯量。
根据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转动惯量与半径的五次方成正比的关系。
实验数据显示,转动惯量与半径的变化趋势符合预期,再次验证了转动惯量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测量和分析,我们验证了刚体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并探究了不同几何形状对转动惯量的影响。
实验三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中惯性大小的量度。
它与刚体的质量、形状大小和转轴的位置有关。
形状简单的刚体,可以通过数学计算求得其绕定轴的转动惯量;而形状复杂的刚体的转动惯量,则大都采用实验方法测定。
下面介绍一种用刚体转动实验仪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的方法。
实验目的:1、理解并掌握根据转动定律测转动惯量的方法;2、熟悉电子毫秒计的使用。
实验仪器: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通用电脑式毫秒计。
仪器描述: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如图一,转动体系由十字型承物台、绕线塔轮、遮光细棒等(含小滑轮)组成。
遮光棒随体系转动,依次通过光电门,每π弧度(半圈)遮光电门一次的光以计数、计时。
塔轮上有五个不同半径(r)的绕线轮。
砝码钩上可以放置不同数量的砝码,以获得不同的外力矩。
实验原理:空实验台(仅有承物台)对于中垂轴OO’的转动惯量用J o表示,加上试样(被测物体)后的总转动惯量用J 表示,则试样的转动惯量J 1 :J 1 = J –J o (1) 由刚体的转动定律可知:T r – M r = J α (2) 其中M r 为摩擦力矩。
而 T = m(g -r α) (3) 其中 m —— 砝码质量 g —— 重力加速度 α —— 角加速度 T —— 张力1. 测量承物台的转动惯量J o未加试件,未加外力(m=0 , T=0)令其转动后,在M r 的作用下,体系将作匀减速转动,α=α1,有 -M r1 = J o α1 (4) 加外力后,令α =α2m(g –r α2)r –M r1 = J o α2 (5) (4)(5)式联立得J o =212212mr mgrααααα--- (6)测出α1 , α2,由(6)式即可得J o 。
2. 测量承物台放上试样后的总转动惯量J ,原理与1.相似。
加试样后,有 -M r2=J α3 (7) m(g –r α4)r –Mr 2= J α4 (8)∴ J =234434mr mgr ααααα--- (9)注意:α1 , α3值实为负,因此(6)、(9)式中的分母实为相加。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实验报告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实验报告引言:刚体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对转动运动的惯性大小的物理量。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量刚体转动的角加速度和外力矩,来计算刚体的转动惯量。
通过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验证刚体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并进一步理解刚体转动的基本原理。
实验原理:刚体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为I = Σmr²,其中I为刚体的转动惯量,m为刚体上的质量元素,r为质量元素到转轴的距离。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推导出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方法。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所用的装置包括一个转轴、一个刚体、一个质量盘、一个细线、一个计时器和一个测力计。
实验步骤:1. 将转轴固定在水平台上,并确保转轴能够自由转动。
2. 将刚体挂在转轴上,并调整刚体的位置,使其能够在转轴上自由转动。
3. 在刚体上选择一个质量元素,将质量盘放在该质量元素上,并用细线将质量盘与刚体连接起来。
4. 在细线上挂上测力计,并将测力计的读数调整到零位。
5. 给刚体一个初速度,使其开始转动,并同时启动计时器。
6. 在刚体转动的过程中,记录测力计的读数和计时器的时间。
7.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在刚体上选择不同的质量元素进行实验。
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步骤中记录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刚体的角加速度和外力矩。
根据刚体转动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得到刚体的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为I = α / τ,其中I为刚体的转动惯量,α为刚体的角加速度,τ为刚体所受的外力矩。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我们可以得到不同质量元素下的角加速度和外力矩的数值。
将这些数值代入公式中,我们可以计算出刚体的转动惯量。
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和理论值,我们可以验证刚体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的处理,我们得到了不同质量元素下的角加速度和外力矩的数值。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刚体的转动惯量的数值。
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值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吻合较好,证明了刚体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的准确性。
篇一: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目的:1.用实验方法验证刚体转动定律,并求其转动惯量;2.观察刚体的转动惯量与质量分布的关系3.学习作图的曲线改直法,并由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1.刚体的转动定律具有确定转轴的刚体,在外力矩的作用下,将获得角加速度β,其值与外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即有刚体的转动定律:m = iβ (1)利用转动定律,通过实验的方法,可求得难以用计算方法得到的转动惯量。
2.应用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如图所示,待测刚体由塔轮,伸杆及杆上的配重物组成。
刚体将在砝码的拖动下绕竖直轴转动。
设细线不可伸长,砝码受到重力和细线的张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下落,其运动方程为mg – t=ma,在t时间内下落的高度为h=at/2。
刚体受到张力的力矩为tr和轴摩擦力力矩mf。
由转动定律可得到刚体的转动运动方程:tr - mf = iβ。
绳与塔轮间无相对滑动时有a = rβ,上述四个方程得到:22m(g - a)r - mf = 2hi/rt (2)mf与张力矩相比可以忽略,砝码质量m比刚体的质量小的多时有a<<g,所以可得到近似表达式:2mgr = 2hi/ rt (3)式中r、h、t可直接测量到,m是试验中任意选定的。
因此可根据(3)用实验的方法求得转动惯量i。
3.验证转动定律,求转动惯量从(3)出发,考虑用以下两种方法:2a.作m – 1/t图法:伸杆上配重物位置不变,即选定一个刚体,取固定力臂r和砝码下落高度h,(3)式变为:2m = k1/ t (4)2式中k1 = 2hi/ gr为常量。
上式表明:所用砝码的质量与下落时间t的平方成反比。
实验中选用一系列的砝码质量,可测得一组m与1/t的数据,将其在直角坐标系上作图,应是直线。
即若所作的图是直线,便验证了转动定律。
222从m – 1/t图中测得斜率k1,并用已知的h、r、g值,由k1 = 2hi/ gr求得刚体的i。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刚体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在旋转过程中抵抗转动的性质,它是刚体围绕轴线旋转时所具有的惯性量。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测定刚体关于不同轴线的转动惯量,了解刚体转动惯量的概念与测定方法。
实验目的1.了解刚体转动惯量的概念与意义;2.学习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方法;3.实验测量刚体转动惯量,验证测定方法的正确性;4.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刚体转动惯量的定义为:$$I=\\Sigma m r^{2}$$其中,I为刚体的转动惯量,m为刚体质点的质量,r为质点到轴线的距离。
本实验主要使用转动盘进行转动惯量的测定。
转动盘由一个固定轴和一个可以转动的圆盘构成。
通过改变转动盘上的物体的位置,改变物体相对于固定轴的距离,可以测定不同轴线上刚体的转动惯量。
根据转动盘的平衡条件,可以得到刚体转动惯量的表达式:$$I=\\frac{T^{2} m}{4\\pi^{2}}$$其中,I为刚体的转动惯量,T为转动盘的周期,m为物体的质量。
实验步骤1.将转动盘调整到水平,固定好;2.在转动盘上放置圆柱体,使其与转动盘的轴线垂直;3.移动圆柱体,调整圆柱体相对于轴线的距离(例如:5cm、10cm、15cm等等),记录下距离;4.切换到计时功能,转动圆盘,记录下5次振动的周期;5.根据周期与距离的关系,计算刚体的转动惯量;6.将圆柱体移动到不同距离,重复步骤4-5,记录不同距离下的转动惯量;7.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出转动惯量与距离的曲线图。
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距离下的刚体转动惯量。
将数据绘制成转动惯量与距离的曲线图,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二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实验原理推导的公式,我们可以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拟合出转动惯量与距离之间的关系,得到拟合直线的斜率即为刚体转动惯量的比例系数。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测定了刚体转动惯量,并绘制了转动惯量与距离的曲线图。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较为一致,验证了实验方法的正确性。
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刚体转动惯量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刚体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旋转惯性的物理量,它是刚体旋转运动中的重要参数。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转动惯量,探究转动惯量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实验装置与方法:本次实验使用了旋转台、刚体转动惯量测量仪以及一系列不同形状的物体。
首先,将待测物体放置在旋转台上,并使其与旋转轴保持垂直。
然后,通过测量旋转台上的角度变化以及所施加的扭矩,可以确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圆盘、长方体和球体,以便进行比较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转动惯量,得到了一系列数据。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我们发现转动惯量与物体的形状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圆盘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公式I = 1/2 * m * r^2计算其转动惯量,其中m为圆盘的质量,r为半径。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值相符合,验证了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的准确性。
此外,我们还发现物体的质量分布对转动惯量的影响。
以长方体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公式I = 1/12 * m * (a^2 + b^2)计算其转动惯量,其中m为长方体的质量,a和b为长方体的边长。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发现当长方体的质量分布不均匀时,其转动惯量会发生变化。
这表明物体的质量分布对转动惯量的测量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在实验中予以考虑。
此外,我们还对球体进行了转动惯量的测量。
球体的转动惯量可以通过公式I = 2/5 * m * r^2计算,其中m为球体的质量,r为球体的半径。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发现球体的转动惯量与其质量和半径的平方成正比。
这一结果与理论计算相符合,进一步验证了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的准确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不同物体的转动惯量,并探究了转动惯量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转动惯量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以及质量和半径的平方成正比。
刚体转动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使用刚体转动实验仪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
2、验证刚体转动定律和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3、掌握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刚体的转动惯量刚体绕固定轴转动时的转动惯量 I 等于刚体中各质点的质量 mi 与它们各自到转轴距离 ri 的平方的乘积之和,即:I =Σ mi ri²2、刚体转动定律刚体绕定轴转动时,刚体所受的合外力矩 M 等于刚体的转动惯量 I 与角加速度β的乘积,即:M =Iβ3、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若刚体对通过质心 C 的轴的转动惯量为 Ic,对与该轴平行且相距为d 的另一轴的转动惯量为 Ip,则有:Ip = Ic + md²三、实验仪器刚体转动实验仪、秒表、砝码、游标卡尺、米尺等。
四、实验步骤1、调节刚体转动实验仪将实验仪调至水平状态,通过调节底座的螺丝,使实验仪上的气泡位于水准仪的中心。
调整塔轮和定滑轮之间的细线,使其处于紧绷状态,且与转轴垂直。
2、测量塔轮半径 R 和绕线轴半径 r使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塔轮的外半径 R1、内半径 R2,取平均值得到塔轮半径 R。
同样用游标卡尺测量绕线轴的半径 r。
3、测量刚体的质量 M 和形状尺寸用天平称出刚体的质量 M。
用米尺测量刚体的几何尺寸,如圆盘的直径、圆柱的长度和直径等。
4、测量空载时刚体的转动惯量在刚体上不添加砝码,轻轻转动刚体,使其在摩擦力矩的作用下做匀减速转动。
用秒表记录刚体转过一定角度θ所需的时间 t1。
5、测量加载砝码时刚体的转动惯量在绕线轴上逐渐添加砝码,使刚体在重力矩的作用下做匀加速转动。
用秒表记录刚体转过相同角度θ所需的时间 t2。
6、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将两个相同的圆柱体对称地放置在刚体上,使其质心与转轴的距离分别为 d1 和 d2。
测量刚体在这种情况下转过相同角度θ所需的时间 t3。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次数|塔轮半径 R (cm) |绕线轴半径 r (cm) |刚体质量 M (kg) |空载时间 t1 (s) |加载时间 t2 (s) |平行轴时间 t3 (s) |||||||||| 1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2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3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2、数据处理(1)计算塔轮半径 R 和绕线轴半径 r 的平均值:R =(R1 + R2) / 2r =(r1 + r2) / 2(2)计算空载时刚体的角加速度β1:β1 =θ / t1²(3)计算加载砝码时刚体的角加速度β2:β2 =θ / t2²(4)计算空载时刚体的转动惯量 I1:I1 =(M (R r)²) /(β1 g)(5)计算加载砝码时刚体的转动惯量 I2:I2 =(M (R r)²+ mgr) /(β2 g)(6)计算平行轴定理验证时刚体的转动惯量 I3:I3 =(M (R r)²+ 2m(d1²+ d2²))/(β3 g)3、误差分析(1)测量仪器的误差:游标卡尺和秒表的精度有限,可能导致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梧州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成绩: 指导教师:
专业: 班别: 实验时间: 实验人: 学号: 同组实验人:
实验名称: 实验7-2用转动惯量仪测定刚体转动惯量 实验目的:1.用实验方法检验刚体绕固定轴的转动定理。
2.测定几种不同形状刚体的转动惯量,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3.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实验仪器:1.HM-J 型智能转动惯量实验仪:转动惯量仪和数字存贮毫秒计。
2.实验仪配套器材:信号线2根、定滑轮1套、砝码1个、移轴砝码2个、圆环1个、圆盘1个。
3.物理天平1台、游标卡尺1把、卷尺1把。
实验原理:
设转动惯量仪空载时的转动惯量为I 0, 称为本底转动惯量。
如果不给该系统加 外力矩,使该系统在某一个初角速度的 启动下转动,此时系统只受摩擦力矩的 作用,根据转动定律则有:
(7-2-1)
式中I 0为本底转动惯量,M 为摩擦力矩,负号是因M 的方向与外力矩的方向相反,β1为角加速度,计算出β1值应为负值。
若给该系统加一个外力矩(即连接砝码),则该系统满足以下关系:
(7-2-2)
(7-2-3)
(7-2-4)
β2是在外力矩与摩擦力矩共同作用下系统的角加速度,r 是塔轮的半径。
由(7-2-1)、(7-2-2)、(7-2-3)、(7-2-4)式联解,可得本底转动惯量为:
(7-2-5)
2021
()
mr g r I βββ-=-01
M I β-=mg T ma -=02Tr M I β-=2a r 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