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23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
《曹刿论战》和《秦晋肴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
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的散文家有着深刻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曾经大量采用这两书的材料,并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汉代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文章,其雄辩风格得之于这两书也很多。
历代史书的编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记叙文,在语言和表现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
”(《文史通义·诗教上》)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未必符合实际,但后世的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则是无疑的。
先秦说理散文不仅标志着说量议论文体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说等因素。
之深远,苏、张之纵横,《韩非》之排奡,《荀》、《吕》之平易,皆为后世文章之祖。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1. 定义和特点散文是一种自由写作形式,以白话表达感情、思想和意境。
它与诗歌和骈文相对,不受严格的格式要求,注重真实性和表达个人情感。
中国古代散文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 追求自然真实:强调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描写,反映社会风貌。
- 注重个体情感:展现作者内心体验、情感抒发,以及人性的喜怒哀乐。
- 批判思辨性:反思社会问题,审视人生道德伦理等。
- 融合修辞技巧: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手法提升艺术感染力。
2. 先秦散文时期中国古代散文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其中,《离骚》是最早被公认为散文的作品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庄子》、《列子》等哲学类著作。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
代表性的作家有嵇康、阮籍、刘宋慧远等人。
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寄托理想为主题,形式上则注重韵律的运用。
4.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风格更加多样化,包括了骈文、小品文、游记等多种形式。
著名的散文家有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等。
5. 元明清时期在元明清时期,散文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谷。
散文作品大多是政治宣传或礼仪制度方面的论述,缺乏个性和艺术性。
6. 当代散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当代散文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许多作家将自己身世经历与社会状况相结合,深入探讨现实问题和个人情感。
7. 总结中国古代散文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从先秦到当下都留下了许多精彩之作。
这些散文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更深刻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阅读古代散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性情感的交融。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散文主要以齐民要术等科技专著为主,以实用性为重。
这些著作主要关注于农业生产和社会治理等实际问题,语言简洁明了,内容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
同时,一些名家如孔子、荀子等也在他们的著作中运用了一些散文的写作技巧,令散文不再只是平实的记述,开始体现一些文学性的特点。
汉代,随着国家统一和文化繁荣,中国古代散文进入到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时期,散文的内容开始多元化,形式也更加多样。
著名的《世说新语》就是一本在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散文集,它收录了132个短篇散文,以言志德行为核心,以生动活泼的言语风格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这些散文具有思想性、道德性和文学性的特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割据的局面,散文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但是,这个时期的散文仍然具有一定特色。
著名的魏晋风骚文化就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兴起的,它在短篇散文创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些散文以抒情为主题,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另一个巅峰时期。
唐代的散文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琐碎的笔记和志怪小说也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体。
这些散文包含了对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也有不少描写山水的作品出现。
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刘禹锡等在他们的散文中成为了代表。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散文在发展中逐渐从实用性向文学性转变,从描述实际问题向抒发情感思想转变。
它不仅是人们思索人生、社会的工具,也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通过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流派的发展和演变,中国古代散文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点,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散文发展概况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那么,古代散文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呢?首先,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一)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兼散文集。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
分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主要是哲学家用以说理,历史散文主要是史学家用以记事。
诸子散文流派众多,汉代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在当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比较著名的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墨家的《墨子》,杂家的《吕氏春秋》等。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
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以记言、记事为主。
内容更丰富,形式多样。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是一部大事记,《春秋》记事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一字一句都暗含褒贬之意,后人称之为“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
现存的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世称“春秋三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春秋》所作,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一般认为左丘明所写,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许多精彩的部分。
中国散文发展历程
中国散文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的诸子百家时期,但散文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散文(先秦时期-唐朝):早期的古代散文以诸子百家
的哲学著述为主,如《论语》、《孟子》等,以及历史记载、议论文等。
唐代出现了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散文运动,追求真实、自然和人情味,将散文从哲学思辨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2. 唐宋散文:唐代的散文以韩愈和柳宗元为代表,强调个人情感、境界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达到了雄辩、豪放的艺术效果。
宋代的散文则更加细腻、婉约,以苏轼、欧阳修等为代表,注重描写自然景物、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3. 元明清散文:元代的散文受到戏曲和杂剧的影响,兼具戏剧性和故事性,以关汉卿的《窦娥冤》等为代表。
明代的散文则更注重叙事和描写,以冯梦龙的《喻世明言》等为代表,发展了小说体裁。
清代的散文则以阮元、杨慎等人为代表,注重感情的表达和哲理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4. 近代散文:近代中国散文的发展受到启蒙思想和西方文学影响较大。
鲁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散文作品批判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的艰辛和痛苦,影响深远。
20世
纪下半叶以来,散文的发展更加丰富多样,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作家,如朱自清、舒芜、余秋雨等,他们的作品从个人感悟到社会批判,成为中国散文的重要代表作,体现出时代的
风貌和思想的进步。
总的来说,中国散文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代表作,对于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总结
古代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分
为三个阶段:初期发展、鼎盛时期和后期衰落。
初期发展
古代散文的初期发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散文主要
是以器物的记叙和说明为主,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实用需求为目的。
代表作品有《竹书纪年》和《纪异记》等。
这些作品对后来的散文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鼎盛时期
古代散文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唐宋时代。
这一时期,散文开始追
求艺术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体裁。
代表作品
有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韩愈的《师说》等。
这些作品以其雄浑豪
放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后期衰落
古代散文在晚清和近代时期逐渐衰落。
这一时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性思潮的影响,散文开始向小说和诗歌等其他文学形式靠拢,失去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这个时期,代表性的作品有《志怪小说》和《新闻小说》等。
尽管如此,古代散文依然保留了一部分传统的元素,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总结
总的来说,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期发展、鼎盛时期和后期衰落三个阶段。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思想深度,为中国文学贡献了许多经典之作。
虽然在后期有所衰落,但古代散文依然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 张义炎,温静怡等 (2003). 《中国文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可以从早期散文、骈文、世说新语、唐宋文和明清文五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早期散文在先秦时期开始发展。
它以散漫的形式,通过记叙、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思想感情。
《诗经》中的风、雅、颂,以及《楚辞》中的赋、东方朔的《杂说》等,都可以视为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品。
骈文则是在古代散文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体形式。
它以双对句为基本单位,具有较严格的格律要求。
《左传》中的编年体史书,以及《楚辞》中的离骚、招魂、涉江辞等,都是骈文的代表作品。
骈文的出现,使得古代散文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部重要的作品,它由刘义庆编纂而成。
世说新语以短文故事的形式,以身边人们的言行举止为素材,展现了多样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
它在古代散文发展的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唐宋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代的散文以文人士大夫阶层为主要创作力量,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意境,同时也有很多政论和议论的作品。
安禄山《慈恩寺塔》、韩愈《师说》等都是唐代散文的代表作品。
宋代的散文则更加注重审美意境的追求,出现了很多以山水田园为背景的作品。
苏轼的《东坡扇·送友人》、米芾的《黄州快哉亭记》等作品,都是宋代散文的代表作。
明清文是古代散文发展的后期阶段。
在明代,杨慎《世说新语》的再传以及儿童散文的创作有一定的发展。
清代则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散文家,如袁枚、纳兰性德、黄庭坚等。
他们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较为成熟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意境。
总的来说,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从早期散文到骈文,再到世说新语、唐宋文和明清文,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这些散文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一】(一)散文概述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
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
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二)散文的古今概况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
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散文的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一、先秦散文诸子散文(说理)卜辞(殷商、巫师)——《尚书》(商周、史官)——历史散文(记事)诸子散文:汉代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代表:儒家有《论语》、《孟子》、《荀子》;道家有《老子》、《庄子》法家有《韩非子》;墨家有《墨子》; 杂家有《吕氏春秋》等文风方面:《论语》言简意赅《墨子》讲究逻辑《孟子》言辞雄辩《庄子》想象奇特《荀子》论证缜密《韩非子》犀利峻峭历史散文:史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等《春秋》只是编年的大事记,写得比较简约。
其中的褒贬是通过一字一句来显示的。
后人称之为“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
其中的意义很不容易为读者所领会,后来就有解说、补充它的书出来。
现存的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世称“春秋三传”。
二、汉代散文政论文:贾谊、晁错史传文:司马迁、班固汉赋:司马相如、扬雄、枚乘、班固、张衡等《史记》作者司马迁创造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在汉以后一直是历代王朝正史所沿用的体制。
《汉书》的体制虽承袭《史记》,但它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至王莽四年(公元23)共229年的断代历史。
赋:赋的特点:体物写志,注重铺陈,词藻华美,色彩绚丽。
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
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
最早写作赋体作品的是战国后期的荀子。
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先秦时期1.第一部散文集《尚书》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
《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
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2.历史散文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
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
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
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周礼》、《尚书》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了诸如宣扬道德、品德的散文。
到了汉代,《汉书》、《史记》等官方史册被视为散文的经典,其中的文章长短不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随着唐代的到来,散文进入了黄金时期。
唐代出现了一批以韦应物、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优秀散文家。
他们对社会风俗、自然风光、人生哲理等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表述方式。
唐代的散文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即文学随笔。
这种散文的特点是自由、流畅、随心所欲,一种自由散漫的写作风格,代表文学家有鱼玄机、白居易、杨炎等。
随着宋代的到来,散文逐渐转向了注重文字的精益求精。
宋代散文以苏轼、苏辙、文天祥、张耒等为代表,他们擅长用细致入微的笔触、细致入微的刻画等手法来提高文字的表现力,其作品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及自然主义的观点。
明代的散文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出现了以修辞手法为主的文赋、以细腻的特点为主的笔记等多种类型。
明朝散文家茅盾、林语堂、丰子恺等人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表现出极强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复杂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并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
清代散文则强调实用性、清新自然,以提高百姓能力为目的。
清末已经出现了以革命文学为代表的新写作方向,这种方向强调的是社会变革、反对封建思想等方面的散文。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散文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各种文学派别和时代变革的影响,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不言可喻,是中华文化珍贵的遗产。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古代散文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古代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
《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报告辞,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比喻,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
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
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
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XXX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
《论语》是记录XXX言论的语录体散文,精炼简洁,含义深刻。
所记XXX言论,,如“逝者XXX,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大都带有格言的意味。
书中不仅XXX的音容笑貌,就连XXX、XXX、XXX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侍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具体的感受。
《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XXX晚年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编篡的。
它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
XXX讲究养气,文章有充沛的气势,但又往往曲折生姿,富有幽默感。
《孟子》议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地展示。
XXX总能为他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确切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
《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及其XXX恣肆、变化莫测、挥洒自如的风格,对后世文章多有沾溉。
XXX评《XXX.》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其他诸子百家,如《墨子》富于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荀子》朴实深挚,说理透辟,取XXX审;《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对后代都有相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