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发展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易经起源于哪个朝代《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易经起源于哪个朝代呢?主要讲的而是什么呢,为大家介绍易经起源的起源和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易经起源于哪个朝代《易经》的产生:1、《易经》产生的年代: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
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
《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
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⑴、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⑵、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⑶、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易经主要讲的是什么第一节何谓《易经》“易经”是我国古老的经典,被称为“天书”。
是由学问与术数两大部分组成,内容涉及到哲学、历史、军事、医学与民俗等多个方面。
其中,易经中的道家术数经历代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四柱、八卦、六壬、奇门遁甲、太乙神数、梅花易数、紫微斗数、面相、手相、星相等术数均迎来百花齐放的局面。
可以说,易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周易》到底讲什么《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被广泛认为是古代哲学的基石之一。
它以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解释卦辞和爻辞,探讨了宇宙的形成与运转、人类的行为伦理以及预测未来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是《周易》的起源与背景、《周易》的主要内容以及《周易》的影响与意义。
一、《周易》的起源与背景《周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商代和西周时期,追溯到约公元前11世纪。
这个时期,古代中国正处在诸侯争霸、国家衰落的动荡时期,人们渴望寻求一种能够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和破解难题的方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周易》应运而生。
据史书记载,周文王为了寻求治国安邦之道,命令总召公西华编纂历史,而编纂历史的过程中出现了六十四卦的概念。
后来,国人用卜筮与卦辞相结合,形成了《周易》。
“易”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指象征河流的“河川易水”。
因此,《周易》的字面意思是“用河川之流来解释人生的变化”。
二、《周易》的主要内容1. 卦与爻:《周易》的核心是六十四卦与爻辞,它们是由阴阳、刚柔、乾坤等概念组合而成的。
每一个卦由六条爻组成,每一条爻由阴阳两个爻位构成。
卦与爻通过变化的形式表达了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事物的变化过程。
2. 卦辞与爻辞:《周易》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卦辞和爻辞。
卦辞是对六十四卦的解释,它们以简洁、深刻的文字阐述了卦象所代表的含义。
而爻辞是对每一爻的解释,旨在指导人们在某种情况下应如何行动。
卦辞和爻辞的解读需要通过玄学理论和象数推演来理解。
3. 阴阳五行:《周易》中提出了阴阳与五行的概念,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代表了一切事物的两个方面。
而五行则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属性,即金、木、水、火、土。
阴阳与五行的理论为《周易》提供了深刻的解释和应用。
三、《周易》的影响与意义1. 宇宙观与生活哲学:《周易》通过解读卦辞和爻辞,探讨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规律,深刻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关于周易的故事或传说
周易是一本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被誉为“变化之道”。
以下是周易的一些故事和传说:
1. 商纣王与周文王:相传周易最早由周文王创作,他是商朝末年的君主。
文王利用周易的变卦原理,指导商纣王进行兵战,最终推翻了商朝并建立了周朝。
2. 周公解梦:相传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他以聪明睿智而闻名。
有一次,周公在梦中得到了天神的启示,了解到梦境中的各种符号和象征意义。
他把这些梦境的解释整理成《梦书》,成为后世解梦的重要参考。
3. 《易经》的传世:据说周文王创作的《易经》最初是记录在八卦图、六十四卦爻辞和象辞的竹简上。
后来,周文王葬于城外的陵墓,他的妃嫔们为纪念文王,将竹简埋在了墓地中。
数百年后,有一个名叫邹衍的人发现了竹简,并将《易经》的内容整理出来,使之传世。
4. 八卦图的传说:相传,伏羲氏观察天地万物,发现宇宙万物的运行和变化都可通过八个天地之数和八种自然现象来表示。
于是伏羲氏创造了八卦图,用于阐述宇宙的变化和人生的道理。
5. 周易的学习:相传周易用来指导君王治理国家、军事指挥以及个人修养。
古代君王、贵族和学者都会学习《易经》,以期获得智慧和预测未来。
这些故事和传说,展示了《易经》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它不仅是一部指导国家政策和个人发展的经典著作,也是研究天文、地理、自然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第二部分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序言易学始于伏羲,是由河图与洛书发展而来,最初的易经版本是连山,起卦是艮;后来发展到归藏,起卦为坤;商朝末年周文王姬昌在羑里城学习、推演出后天八卦,遂有周易。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典籍,早在汉代就被尊为“五经之首”,为汉、唐、宋、元、明、清诸代文化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其体现出的“和谐”价值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周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数学、天文、医学、建筑、美学、文艺、史学等各个领域,堪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宝藏,被誉称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本部分拟陈列实物包括文王易碑拓片、竹简刻本周易、线装本周易(旧)、周易研究专著、堪舆用罗盘等。
)第一单元易学源流【展示点】易学源流《周易》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意思是说:《周易》这部书是由三位圣人在三个不同的时期完成的。
传说伏羲氏始作八卦,周文王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推演六十四卦而成《周易》。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作《易传》,成为先秦易学的集大成之作,使《周易》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典籍,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
春秋时期,筮法上出现过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吉凶由人、天道无常说。
战国时期出现过阴阳变易说。
汉代有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时期称玄学。
宋明时期,又出现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
92先秦易学脉络93伏羲先天八卦图94文王易图95孔子读易图96鬼谷子画像97邵康节画像98朱熹画像99五行终始说100汉代帛书周易第二单元文王演易【展示点1】文王演易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213年-公元前1117年),史称西伯,是商末周族的领袖,被商王帝辛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城。
周易的概括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典范。
作为一本重要的经典之一,周易的内容及其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周易的概括出发,简要介绍周易及其主要特点。
1. 周易的来源和历史周易也称《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
最早的《易经》据说起源于商周时期,是一部凝结了古代中国人千百年智慧和哲学思考的经典著作。
传说中,《易经》是由卜筮学家伏羲所写,后由周文王、邵公(周武王的大司马)等人加以发扬光大,逐渐形成现在的《周易》经文。
2. 周易的内容和结构《周易》一共包含了64个六爻卦,每个卦由六条爻线组成,共有384条爻线,其中包含着众多的象征和哲学思考。
卦与卦之间通过相生和相克的关系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价值观。
3. 周易的主要思想作为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思考的经典,《周易》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包括天人合一、阴阳相互转化、五行生克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易学的核心思想——“变”。
易学认为,人类处在变化不已、运动不息的世界中,只有适应这个变化、跟随变化,才能生存和发展。
因此,易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变化。
4. 周易的影响自古至今,《周易》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甚至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
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都与《周易》有着密切关系。
例如,周公旦在推翻商朝时,用《周易》的思想指引企图实现社会的变革;唐朝时期,张衡提出的天文学“图经”就是基于《周易》的卦象而设计的。
总之,《周易》是一部浩瀚深邃而又充满智慧的经典,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
它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哲学思考和智慧精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易经中的历史故事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主要阐述了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
《易经》中并没有直接的历史故事,但是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国古代的历史紧密相连的,因此,可以从《易经》的发展历程中找到一些与历史相关的故事。
1. 伏羲创易: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古代的部落首领伏羲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于是创造了八卦,这就是《易经》的最早雏形。
2. 文王演易:商朝末年,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他在囚禁期间,对伏羲的八卦进行了进一步的演绎,创造了六十四卦,这就是《周易》的雏形。
3. 王官易: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周朝的管仲和蔡仲都是《易经》的研究者,他们在政治实践中运用《易经》的原理,使得自己的国家强大。
4. 孔子讲易:据《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在晚年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讲解,他的弟子们将他的讲解记录下来,形成了《易经》的十翼。
以上这些故事,虽然并非直接出自《易经》本身,但是它们都与《易经》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易经》的历史故事。
周易发展史讲义周易发展史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八卦到六十四卦,《周易》经和传的形成。
第二部分:讲汉代以来各家学说对《周易》经和传的解释。
所谓“易学”即时指研究《周易》经和传流传和演变的学问。
是探求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学术,是理、气、象、数的统一体,是通过对《周易》占筮体例,卦爻象的变化,卦爻辞的解释,以及对这些解释的再解释而展开的。
《周易》被儒家尊为“六经之首”,道家奉为“三玄之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经典。
第一部分:一、易意,释“易”即“易”的本义,“易”学者对“易”的解释有以下四种:(1)《说文解字》云:“易”蜥蜴(易)、象形字,易古称“易”,俗称四脚蛇,其身外表可随十二时辰变色,是为“易”变。
(2)会意字,日月为“易”,其义为阴阳变化,日月合体义“易“明”二字,说明古人对天文的认识,日月行天,一来一往,一升一落,是为易变。
(3)在甲骨文、金文中“易”的象形字:“”简:“”像是一盛水器倾入另一器中之状,倒、分、亦含易变之义。
(4)今人黄振华经过考证,提出“日出为易”,甲骨文(殷代)有“”日出地平线,光芒下射,象征阴阳变化。
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二、“易”在“易学”是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此说由西汉末年学者提出。
(现发展变化、亦有四义,五义之说)(1)“简易”是方法观,讲同一性,规律性。
简易也是最高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只要我们了解了它,掌握了它,一切就变的简单了。
(2)“变易”是运动观,讲万物永恒运动而有生化,也是讲宇宙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
(3)“不易”是相对观。
讲万物相对稳定(不变)才具定性。
另一概念讲永远不变的是一个上帝、神、佛、本体、功能等。
三、“易学”早期经典:《连山》、《归藏》、《周易》等,一般说法,都认为《连山》、《归藏》古易已失,故以研究《周易》为对象。
(1)《连山》以“艮”卦为六十四卦之首,艮为山,故称《连山》,象山之出云,连绵不断。
《周易》简介古代中国的两部经典之一,《周易》是一部包含着奥秘与智慧的著作。
它是在中国古代智慧的积淀和哲学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您简要介绍《周易》的内容、背景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一、《周易》的内容《周易》通常被称为“易经”,它由两部分组成:《易经》和《系辞》。
《易经》包含六十四卦,每卦由六条爻组成,每条爻用阳线和阴线表示。
每个卦都具有独特的象征含义,象征着宇宙万物的不同状态和变化。
《系辞》则是对《易经》内涵的解释和阐释,通过解读卦辞、爻辞和文辞,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生的道路。
二、《周易》的背景《周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中国,据传是由一位智者名古子所创立,后经过多代智者的研究和扩充,最终形成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版本。
《周易》的创作与儒家文化、道家思想及中国古代宇宙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独特的地位使得它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三、《周易》的重要地位1. 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周易》涵盖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精髓,融合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
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宇宙、人生、时间和伦理道德的深刻思考,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预测与卜筮的工具《周易》在中国古代被广泛运用于预测和卜筮。
通过卦辞和爻辞的解读,人们可以预测天气、农作物的丰歉、君臣之间的关系等等。
在古代社会中,《周易》的卜筮术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在政治、军事和社会事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周易》不仅被视为精神智慧的积累,也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从古至今,《周易》的研究和阐释从未停止。
每一代学者都通过研究《周易》,试图从中发掘出更多的谜题和智慧,因此,《周易》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并持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周易》作为古代中国的经典之作,以其深邃的智慧、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直在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考和行为。
易经的历史易经的历史《易经》最初用于占卜和预报天气,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等各方面,是一部无所不包的巨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易经的历史,欢迎阅读!传统的说法周易的成书时间历来颇多争论。
传说远古的伏羲创八卦、夏禹将其扩充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记载在《连山》一书,《连山》以“艮”为第一卦。
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记载在《归藏》一书,以“坤”为第一卦。
依据司马迁《史记》的记“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后人因此认为《易经》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时候确立,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经》以“乾”为第一卦,并为每一卦写下“卦辞”(卦象的解释)。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则被认为是“爻辞”(每一爻的解释)的创立者。
卦辞和爻辞的内容不单影响周朝的历史,也影响到“诗经”的文学风格。
易傳主条目:十翼根据《史记》,春秋时期孔子对《周易》有所阐述与解释,参与了〈彖传〉(上下两篇)、〈象传〉(上下两篇)、〈系辞传〉(上下两篇)、〈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等篇章的编辑[5]。
共有十篇,称为“十翼”。
到了汉武帝以后,“十翼”被称为《易传》,并被列为《易经》的一部分。
《易传》为孔子所作,但也有学者认为是集体创作。
宋代欧阳修提出《易传》不是同一人所作。
清初学者惠栋说:“栋四世咸通汉学,以汉犹近古,去圣未远故也。
《诗》、《礼》毛、郑,《公羊》何休,传注具存;《尚书》、《左传》,伪孔氏全采马、王,杜元凯根本贾、服;唯《周易》一经,汉学全非。
”[9]。
当代的学者认为《易传》里面的篇章最早出现于中国战国时期,但亦有部分篇章是西汉年代所著。
近代研究在近五十年,出现了新的《易经》历史研究,西方和中国的学者根据商、周朝的占卜用的兽骨和龟甲上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以及其他史料研究。
1973年,湖南长沙的西汉马王堆出土了将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纪的《易经》、《道德经》和其他书籍,是现存《易经》的最早版本,并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认为是孔子所著的〈系辞传〉上、下,但并不包括《十翼》其他的部分。
周易易经全文解说引言易经,全称为《易经》或称《周易》,是我国古代典籍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易经记载了古代智慧与哲学思想,并通过六十四卦的形式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对《易经》进行全面解读,探讨其中的智慧和深意。
一、《易经》的历史背景1.传承与发展:《易经》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版本为《周易传》。
后来,儒家思想家孔子对其进行整理和发展,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易经》版本。
2.文化背景:《易经》的形成受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当时,人们普遍相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的,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他们试图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规律和关系。
二、易经哲学思想1.Yin阳观念:《易经》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阴阳。
阴阳是世界的核心动态,代表了一切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互为补充的方面。
阴阳的转换和平衡是世界的基本规律。
2.八卦和六十四卦:《易经》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式,表达了世界万物的变化和演化。
八卦代表了八个基本概念,每个卦则是由两个三爻组成,爻的变化代表了事物的变化过程。
3.变通思维:《易经》强调变通思维的重要性。
它告诉人们在面对复杂的情境时,应以柔顺的态度来变通应对,找到平衡点和最优解。
三、易经的应用领域1.治国安邦:古代中国帝王将《易经》应用于治国理政。
他们通过卦象的变化和解析,决策国家大事,预测天灾人祸,保障人民的福祉。
2.经商决策:商人在经商决策中常借助《易经》的智慧。
他们通过卦象的变化和解析,预测市场走势,选择正确的经营策略及时做出调整。
3.人生指导:《易经》也可以作为人生指导的工具。
它教人们如何应对人生的变化和困境,找到平衡与和谐,寻求个人发展和幸福。
四、易经的现代意义1.哲学智慧:《易经》中的哲学思想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它教导人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上寻求平衡和和谐。
2.科学研究:现代科学研究也不乏对《易经》的借鉴。
一些科学家运用卦象和易经思想,研究复杂系统的演化规律,如气候变化、经济模型等。
20世纪的《周易》古史研究陈桐生(汕头大学中文系,广东,汕头)摘要:20世纪以前的《周易》研究大体上分为占筮、义理、象数、考据四大派别,本世纪一些学者先后从古史角度研究《周易》,形成了《周易》古史学派。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本世纪《周易》古史研究从发掘《周易》中的历史故事到视《周易》为史书、从片段感想发展到完整体系的历程,讨论了不同阶段《周易》古史研究的特点和价值。
主词:《周易》;古史观;20世纪20世纪以前的《周易》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占筮、义理、象数、考据四大派别。
20世纪《周易》研究中最为令•人瞩目的现象是一些学者先后从古史角度研究《周易》,由此而在传统易学领域之外开辟了一条研究新路,形成了易学第五大派别:古史学派。
本世纪《周易》古史研究得益于《易传》的启示,这种启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易传》将《周易》的著述背景确定在殷周之际。
《系辞》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
‛这里所说的‚中古‛是指商周之际,‚当文王与纣之事‛指的是殷纣王拘文王于羑里之事。
《系辞》认为《周易》中充满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卦爻辞中多有危惧之辞,这应该与周文王被幽囚的困窘经历有关。
《系辞》运用‚其‛、‚耶‛这些犹疑猜测之辞,还不敢说《周易》的作者就是周文王。
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把这一层意思给挑明了:‚西伯盖即位五十四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史记•太史公自序》也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既然《周易》作者是周文王,那么它的著述时代就是在殷周之际,这启示后人从《周易》中寻找殷周之际历史的踪迹。
二是《序卦》从前后因果角度解释《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其中包含着作为历史最重要因素之一的时间观念。
《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周易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
《周易》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770年),当时使用
十二个“家”来编撰《周易》,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预测未来。
西周和《周易》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帮助了中国从一个缺乏远见的封建王朝转变为一个有远见的文明王国。
《周易》也被用于组织国家事务,操纵阶级关系和施行政策,这为当时的政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周易》也随之发展变化,成为比上述数字、象征、图表等
传统形式更加远见和复杂的文化产物。
《周易》融合了多种主题,如政治、社会、认知、艺术、和历史,它的最关键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洞察世界的新的思维方式。
例如,它将相互间没有关联的事物视为整体,人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道理,并综合这些发现进行预测。
《周易》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玄学的象征,它被认为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思
想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古老的传统,人们仍旧应用传统的“家”来表示《周易》的意义,以保留把复杂逻辑圈起来的基本思想的原始性。
《周易》的古老和新颖的思想一直在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一直流传至今。
二、文王作《周易》的历史背景《周易》是文王在总结商周时期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把历史事件、历史故事、人物等,以象立意,用符号和文字隐喻周人的政治纲领,寄托他的政治主张。
同时透过自然和社会生活现象,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
所以,欲读懂《周易》,先要了解文王作《易》的初衷和时代背景。
周文王姬姓,名昌。
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
商纣时为西伯,亦称西伯昌。
在位五十年,死后周人谥西伯为文王。
周族九世至太王古公亶父时期,由于受外族部落侵扰,被迫迁徙到了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西扶风县)。
周族至晚在武丁时期已经接受过商王朝授予的官爵。
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中有“令周侯”(《甲》436)的记载。
文王的父亲季历继位后,秉承古公遗道,发展农业,推行仁义,“诸侯皆向之”。
在加强与商的政治联系的同时,利用侵伐,扩张实力,使周族成为商朝后期的一个强大部族。
商王文丁(太丁)忧患不断强大的周族威胁,伺机杀死了季历。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十一年(公元前1114年)、周公季历伐翳徒之戎、获其三大夫、来献捷。
王杀季历。
”《史记·周本纪》载:“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
”文王继位后,周族在治国兴邦的国策中,又多了一项重要使命——戡商复仇。
他在位50年,(约前1105年—约前1056年在位)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文王为西伯而有圣德,天下归周者三分有二。
”但文王认为灭商时机尚未成熟,需等待时机。
这一战略思维在《周易》中用《需》卦来阐述,卦象为上坎下乾(水天需),意为水在天上,方云而未雨。
“需,待也;待,时也”。
南宋著名理学大家吕祖谦解释为“大抵天下之事,若能款曲停待,终是少错。
故容忍守静,敬慎待时,处需之道也”。
然而,孔子未能悟透文王心机,认为周文王得了天下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商,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论语·泰伯》记载:“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孔子把文王韬光养晦,待机而动的灭商战略行为理解为“至德”,正是思想教育家和政治家的区别,这点也说明孔子的《易传》并非完全符合《周易》本义。
《周易》的发展历史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
《周易》周文王著,文王出生在今陕西岐山周原古称西岐,后来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河南安阳汤阴一个县城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北2公里处)。
周易就这样诞生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
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
难。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
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
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
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
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周易经》研究被称为《易经》或“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
《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
”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
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
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灵信宗教网—简单购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