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研备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2.12 KB
- 文档页数:3
《望岳》教案(最新3篇)《望岳》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望岳》。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杜甫《望岳》赏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韵译】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赏析】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望岳》教学设计(优秀5篇)杜甫大家都十分熟悉,是我们古代的伟大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古诗词作品,让我们受益无穷。
望岳就是其中一首。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5篇《望岳》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望岳的写作思路。
《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篇一我们伟大的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数不胜数。
要说山,较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
那么,请问大家“五岳”分别指的是哪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学生回答)从古到今,为赞美、歌颂泰山,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其中,一位唐代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历来被人们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
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呢?作者是如何描绘、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是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
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1、教师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学生齐读。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2、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归纳。
1、透过一联,你可以知道泰山的怎样的形象?2、第二联,哪两个词用得较好?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3、第三联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组研讨展示,教师总结)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此神奇秀丽,严峻挺拔,那么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南龙山下,那么大家用你们手中的笔来描绘一下你心中的南龙山吧!学生作品展示。
1、背诵默写全诗;2、预习本课其余两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望岳杜甫写景:一、二句:远望之景:夫如何、青未了(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三、四句:近望之景:钟神秀、割昏晓(神奇秀丽、巍峨高大)五、六句:细望之景:生层云、入归鸟(云雾缭绕、飞鸟盘旋)七、八句:极望之情:凌绝顶、众山小(勇于攀登、俯视一切)抒发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优秀4篇)望岳篇一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我们的生活处处也有诗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读唐诗300首诗,我领略了李白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和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
我最喜欢的是杜甫写的《望岳》因为从这首诗中,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每一句都在写望见的风景。
还有到泰山边上,甚至是还没有进入齐鲁故地,远远的望见了泰山,他便发出了感叹,那传说中的泰山会是何等的雄奇呢?即便是不在齐鲁境内,却绿色作文网依旧可以看到青山连绵,巍峨屹立。
那泰山似乎被造物主所钟爱,将各种美丽的景色都汇聚在了它这里,任由它将山南与山北的阳光割断,一面是清晨,一面是黄昏。
写诗的那年,杜甫才二十四岁,刚刚在洛阳应试,落弟不中,悻悻而归,心中不快。
在被生活和现实所打击后,杜甫开始了他的游学旅程,在这种漫无目的的游荡中。
杜甫来到了泰山,见到了层峦叠嶂,千峰万壑的泰山。
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呐喊,更是述志,更是自我激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果踩不过荆棘的小道,如果受不了攀登的辛苦,那么便不配得到绝美的风光。
《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篇二一、激趣以“走近五岳”“走近泰山”“走近杜甫”为题,在介绍某作家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本诗的含义,从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
二、品读按照“听——读——品——评”的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感情,激发想象。
三、领悟这里的领悟是带领学生悟读诗质。
着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作用。
四、立志“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作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
杜甫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的: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dài )(2)决眦入归鸟眦(zì)(3)白头搔更短搔(sāo )(4)浑欲不胜簪簪(zān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2)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3)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4)浑欲不胜簪浑:简直(5)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四、朗读课文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杜甫《望岳》教案(6篇)杜甫《望岳》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a、重点字词的含义;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准备】:ppt【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幻灯1)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表达情感与美感。
诗歌是观照诗人情感的一面镜子。
诗配上音乐则称为歌。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领域的一颗璀璨的名珠,好多诗人的形象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看下面这句话是对哪个诗人的评价?二、作者并背景介绍1.说说你印象中的杜甫师补充要点(幻灯3)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板书课题,并释题)“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2.《望岳》写于唐开元盛世时期,诗人二十四五岁,正值青年时期。
三、初步朗读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句式特点为“二二一”或“二一二”)2、自由读、指名读、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分组讨论)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3、释句。
五、深入研读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幻灯7想一想)2、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3、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导概括并板书:首联: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颈联: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尾联:不畏艰难俯视一切六、名句赏析有人说诗歌是要“品”的,就跟茶一样。
你不细细的品,是品不出它的味道的,你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的品,才能品出他的味道。
例如这两个字:(幻灯8品一品)1、“阴阳割昏晓”中的“割”一直被后人推崇,为什么?2、赏析“造化钟神秀”中“钟”字的妙用。
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6篇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6篇 作为⼀名⽼师,往往需要进⾏教学设计编写⼯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篇1 【教学⽬标】 1、领略泰⼭雄伟神奇的景⾊; 2、感悟诗⼈蓬勃的朝⽓和远⼤的抱负; 【教学重点】 1、泰⼭雄伟神奇的景⾊; 2、诗⼈蓬勃的朝⽓和远⼤的抱负。
【教学难点】 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1、作者⽣平; 2、泰⼭的有关知识; 3、字⾳、字形; 【教学⽅法】 朗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河秀丽,景⾊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就有很多,但在群⼭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最⼤呢?泰⼭──五岳之⾸,“泰⼭归来不看岳”呀。
今天我们就⼀起来领略⼀下杜甫笔下的泰⼭是如何⼀番景⾊! ⼆、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我⾸先请⼀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下。
师板书:字,⼦美;号,少陵野⽼;世称杜⼯部;⼈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与李⽩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壕吏;新婚别、垂⽼别、⽆家别) 2、范读课⽂,强调字⾳、字形。
这⾸诗有⼀些字的注⾳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下。
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齐读两遍。
3、初读课⽂,了解诗句⼤意。
下⾯同学们⾃读课⽂,借助⽂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
然后⽼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同学们将课⽂⼀齐朗读⼀遍。
缺乏感情。
第⼀、⼆两句,我们应该⽤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下,再试着读读。
古诗《望岳》优秀教学设计篇1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朗读技巧。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借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导入我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在众多景物之中,中国人对山是情有独钟。
而群山之首当属五岳。
古人曾说“王岳归来不看山”。
师:你知道五岳指哪五座山?(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师:五岳之首呢?泰山的确,我国自汉代确立“五岳”之说以来,泰山就以它五岳之首的独有风姿卓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留下了无数经典传说和美词佳句。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
二、板书课题:望岳三、教学过程:1、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一首是咏东岳泰山,一首是咏西岳华山,还有一首是咏南岳衡山。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
题解:什么是岳?(高大的山)标题是“遥望泰山”之意。
作者简介:(屏幕)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屏幕)3、指导朗读:师:要理解一首诗,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怎么来读呢?大家一定还记得:“凡读书必须要做到字字响亮,不可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全诗。
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范读全诗。
4、整体感知诗意: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
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5、内容品析。
“诗联赏析法”来品析这首诗。
它需要以下几个步骤:(屏幕)第一步:解说注释(借助书下注释,无注释的补充资料。
字典等工具书)第二步:描述诗联(将零散的字词解释连成一句通顺的话)第三步:品析字句(哪个字用的好,用的准,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第四步:揣摩情感(全诗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前两部分内容6、串讲四联意思(借助书下注释)7、赏析:师:杜甫被称为“诗圣”。
语文试讲望岳教案模板〔共8篇〕第1篇:望岳教案《望岳》教学设计活动目的1.初步感受泰山的巍峨雄壮。
2.理解泰山成为“五岳之首”的原因。
3.熟悉本次活动的古诗原文。
理解汉字“鸟”的字故事。
活动准备1.教学DVD、教学CD、挂图和字卡"鸟"。
2.视频《盘古开天地》。
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播放教学CD十一月的古乐《高山》,请幼儿欣赏。
指导语:听这首曲子时,你想到了什么?他的曲名是《高山》,你爬过山吗?你还知道什么山?二.活动展开1.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指导语:我们刚欣赏完古乐《高山》,下面老师给大家播一个有关“天下第一山”的视频。
2.欣赏古诗《望岳》播放教学DVD,结合挂图,和幼儿一起欣赏。
指导语:小朋友,你们知道远远地望着泰山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吗?我们一起来听听《望岳》吧!3.文化拓展:“鸟”的字故事。
〔1〕播放“鸟”的字故事。
〔2〕带着幼儿跟着动画里“写大字”环节,用食指在空中画一画。
〔3〕出示字卡,复习稳固。
三.活动完毕播放教学CD十一月的古乐《高山》老师带着幼儿一起表演盘古开天的故事,演到故事结尾,泰山成为五岳之首后,一起重温古诗《望岳》。
教学反思:第2篇:《望岳》教案望岳渠县第三中学向超一、教学目的:a、领略泰山宏伟神奇的风光;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二、教学重点:a、泰山宏伟神奇的风光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三、教学难点:诗中哲理的理解四、根底知识:a、作者生平;b、泰山的有关知识;c、字音、字形;五、教学方法:朗读法六、教学时数: 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风光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风光!〔二〕讲授新课: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望岳(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望岳》是杜甫创作的诗歌,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的雄伟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豪情壮志。
本诗作为教案设计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人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泰山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勇于攀登,不断进取;(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与理解;(2)诗歌意境的感悟;(3)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描绘手法和抒情手法的运用;(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泰山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激情,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泰山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2)简介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板书课题《望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句段,分析诗歌的结构;(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景物描写、抒情手法等;(3)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望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岳》。
(2)理解《望岳》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等。
(3)分析《望岳》的诗歌形式、韵律、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岳》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望岳》的诗意和诗境。
2. 杜甫的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望岳》中意象的分析。
2.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望岳》的意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杜甫的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望岳》的原文、译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望岳》的朗读和背诵。
3.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望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分析《望岳》的诗歌形式、韵律、意象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望岳》的诗意和诗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教学(1)引导学生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分享杜甫的爱国事迹,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望岳》的艺术价值和杜甫的文学地位。
七、课后作业1. 背诵《望岳》。
2. 写一篇关于《望岳》的读后感。
3. 调查了解杜甫在其他诗歌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九、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望岳》的情况。
2. 学生对《望岳》的意境分析和讨论成果。
《望岳》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望岳》。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望岳》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本篇课文是一首诗歌,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畏惧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学习本诗,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了解杜甫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创造风格和杜甫宽广的心胸和凌云的壮志,体会杜诗的高妙。
二、说学情我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从小就背诵诗歌,但是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还稍显不足。
她们已经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多数学生只听过,没有亲眼见过泰山,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世界还是有着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因为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能够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本课的重点是教学生如何分析诗歌。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背诵诗歌。
2.通过赏析诗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解读思想感情的能力。
3.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重点:同小组讨论和朗读,重点解读“望”。
难点:领略泰山雄奇的景色,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情境体验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堂好课,必然有一个漂亮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将以“泰山”为切入点,从诗歌入手,吊起学生的胃口。
《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望岳》,详细内容为诗篇《望岳》的全文解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望岳》的诗意,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2. 通过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望岳》的诗意和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泰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望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详细解析诗篇的全文,分析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4. 例题讲解:选取诗中的典型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中的其他句子,尝试分析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主题,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望岳》2. 诗人:杜甫3.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4. 写作手法:意象、对仗、夸张、拟人等5. 主题:豪情壮志、热爱大自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望岳》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附件:作业答案1. 《望岳》中的修辞手法有:意象: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通过描绘泰山的壮美景象,表达诗人的豪情壮志。
对仗: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使诗句韵律优美,富有节奏感。
夸张: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突显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拟人:如“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使自然景象充满生动感。
《望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岳》。
(2)理解《望岳》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等相关知识。
(3)分析并欣赏《望岳》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岳》的诗意。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岳》。
(2)理解《望岳》的诗意和修辞手法。
(3)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分析《望岳》中的意象和诗意表达。
(2)从不同角度解读《望岳》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望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望岳》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望岳》的诗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分析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启发学生思考。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望岳》的感悟和体会。
(2)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望岳》。
2. 结合课文,分析《望岳》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3. 写一篇关于《望岳》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在情感态度方面,注重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八年级语文上册《望岳》教案精选2篇篇一:《望岳》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宏大的国家山河秀丽,景色美丽,名山大川数不胜数。
要说山,最出名的当然是“五岳”了。
那么,请问大家“五岳”分别指的是哪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学生回答)从古到今,为赞美、歌颂泰山,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喜闻乐见的诗句。
其中,一位唐代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历来被人们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
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呢?作者是如何描绘、赞美泰山雄奇壮美的景色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是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二、作家作品简介及背景介绍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
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三、朗读诗歌1、老师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学生齐读。
四、初步感知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学习小组沟通,有否疑难及互答)2、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详细归纳。
五、再次诗朗诵,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透过第一联,你可以知道泰山的"怎样的形象?2、其次联,哪两个词用得最好?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3、第三联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组研讨展示,老师总结)六、拓展延长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此奇妙秀丽,严峻挺立,那么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南龙山下,那么大家用你们手中的笔来描绘一下你心中的南龙山吧!学生作品展示。
七、课堂小结八、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全诗;2、预习本课其余两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望岳杜甫写景:一、二句:远望之景:夫如何、青未了(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三、四句:近望之景:钟神秀、割昏晓(奇妙秀丽、雄伟高大)五、六句:细望之景:生层云、入归鸟(云雾缭绕、飞鸟回旋)七、八句:极望之情:凌绝顶、众山小(勇于攀登、俯视一切)抒发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理想。
小学古诗《望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望岳》这首古诗。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悟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2.感悟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山吗?泰山是其中的一座,它有着怎样的地位呢?2.学生回答:泰山是“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的美誉。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望岳》这首诗,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交流朗读感受,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句意思: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分析诗句修辞手法:(1)设问:岱宗夫如何?(2)比喻: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夸张: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4)对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感悟诗人情感:诗人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同时,诗人立志攀登泰山之巅,寓意着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望岳》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背诵《望岳》这首诗。
2.写一篇关于泰山的作文,题目自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望岳》这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感悟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积极思考。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可能未能完全消化吸收,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2.感悟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对话示例:教师:“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句诗中,“造化钟神秀”是如何形容泰山的?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这是说泰山的神奇秀丽仿佛是自然造就的杰作;“阴阳割昏晓”又是什么意思?学生尝试回答,教师解释:这是描述阳光在泰山的不同面产生的明暗变化,犹如昼夜之分。
《望岳》杜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扡负。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教学准备]:ppt、道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诗题解读1.“五岳”导入。
2.“望”是远远的看。
“岳”是指高大的山,本诗指泰山。
明确: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二、作者简介1.指名简介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人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工部等。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称为“诗圣”。
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三、初步朗读1、看拼音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注释译文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PPT展示)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六、作品鉴赏1.逐句赏析诗歌。
2.总结归纳。
七、赏析与积累3.提问:请找出诗歌中包含哲理的句子,并赏析。
4.明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也蕴含着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