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中医病因病机和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793.30 KB
- 文档页数:4
多发性硬化典型病例分析及概述全网发布:2011-06-23 19:35 发表者:黄德晖(访问人次:8895)(主诉)反复肢体麻木、无力、视力下降3年余,四肢无力加重3天。
(多发性硬化)(简介)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好发于青壮年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等相关,通过自身免疫介导,导致脑白质脱髓鞘等病理改变。
病灶表现为时间和空间多发的特点。
本病在中国以至于在亚洲被认为是少见病,其发病率约为1~5/100,000。
然而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核磁共振的发展,加之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有所提高,近些年多发性硬化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由于本病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误诊。
以下介绍1例经典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诊治经过。
一、病例介绍(一)主诉反复肢体麻木、无力、视力下降3年余,四肢无力加重3天。
(二)病史患者,女,39岁。
于2005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麻木,约6—7天后平脐处出现皮肤疼痛及束带感,并逐渐出现左下肢麻木无力,10月4日出现小便费力,来我院,经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及上胸髓内多发片状长T2信号,脑脊液蛋白增高,寡克隆区带阳性,诊为“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予激素(甲基强的松龙)、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后症状渐缓解。
2007年1月感冒后出现左眼视力下降,进行性加重至完全失明,在外地医院诊为“视神经炎”给予激素及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左眼视力恢复至0.7。
2007年5月感冒后出现右下肢无力,再次入我院确诊为“多发性硬化”予激素、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后右下肢无力渐好转,此后应用β干扰素间断治疗,2008年2月出现右眼视力下降,入我院予激素、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后好转, 2009年4月6日无明显诱因双侧肢体无力,以左侧为著,伴麻木感,行走困难,步态不稳,尚能持物,无头痛、头晕,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尿便障碍,在外口服强的松、卡马西平,注射腺苷钴胺治疗,效果差,入院。
多发性硬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CNS)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免疫介导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白质。
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
MS病理上表现为CNS多发髓鞘脱失,可伴有神经细胞及其轴索损伤,MRI上病灶分布、形态及信号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MS病变具有时间多发(DIT)和空间多发(DIS)的特点。
1 MS的临床分型MS好发于青壮年,女性更为多见,男女患病比例为1:1.5-1:2。
CNS 各个部位均可受累,临床表现多样。
其常见症状包括视力下降、复视、肢体感觉障碍、肢体运动障碍、共济失调、膀胱或直肠功能障碍等。
临床分型如下:1.1 复发缓解型MS(relapsing 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RRMS):此型疾病表现为明显的复发和缓解过程,每次发作后均基本恢复,不留或仅留下轻微后遗症。
MS患者80%-85%最初病程中表现为本类型。
1.2 继发进展型MS(second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SPMS):约50%的RRMS患者在患病10-15年后疾病不再有复发缓解,呈缓慢进行性加重过程。
1.3 原发进展型MS(prim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PPMS):此型病程大于1年,疾病呈缓慢进行性加重,无缓解复发过程。
约10%的MS患者表现为本类型。
1.4 其他类型:根据MS的发病及预后情况,有以下2种少见临床类型作为补充,其与前面国际通用临床病程分型存在一定交叉。
1.4.1 良性型MS(benign MS):少部分MS患者在发病15年内几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残留症状及体征,日常生活和工作无明显影响。
目前对良性型MS无法做出早期预测。
1.4.2 恶性型MS(malignant MS):又名爆发型MS(fulminant MS)或Marburg变异型MS(Marburg variant MS),疾病呈爆发起病,短时间内迅速达到高峰,神经功能严重受损甚至死亡。
上海针灸杂志2011年12月第30卷第12期 ·859·文章编号:1005-0957(2011)12-0859-01 ·临床报道· 李平教授针药并用治疗多发性硬化经验潘玥1,李平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开医院,天津 300193)【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针药并用;医案【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志码】 B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1.12.859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数研究认为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系统反应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
也有研究表明,MS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MS多在成年早期发病,最常累及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
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
其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视力下降、复视、膀胱功能障碍等。
迄今为止,MS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其治疗主要是抑制炎症脱髓鞘病变进展,防止急性期病变恶化及缓解期复发。
李平教授认为可以通过针药并用减少西药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减轻神经功能障碍造成的痛苦。
1 病因病机中医学文献中虽无多发性硬化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主症可将MS归于“痿证”、“喑痱”、“眩晕”、“青盲”等。
MS病位在脊髓和脑,与督脉循行恰好吻合。
肾主骨生髓,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为先天之本,肾精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经络、形体窍官的生理机能。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可濡养四肢百骸。
因此,MS 与脾、督脉关系密切,系脾肾两虚,督脉失养所致。
2 治疗方法2.1 针刺治疗取风池、完骨、天柱、神庭、水沟、四白、手三里、足三里等穴。
采用通督调神操作手法,患者先取坐位,用75%乙醇棉球穴位常规消毒,运用单手震颤进针法,医者手执0.30 mm×40 mm毫针。
中医药在多发性硬化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种病因不明、病程波动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近年来,中医药在多发性硬化症治疗方面逐渐受到关注,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多发性硬化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在改善病情、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
一、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理论基础1. 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中医辨证施治理论。
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强调个体差异和整体调理,在治疗上注重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达到治疗和养生的目的。
针对多发性硬化症的不同病情和病机,中医药采取针灸、中药调理等方法进行治疗。
2. 中医药整体观念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认为多发性硬化症是由于人体内部的失调导致的疾病。
因此,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是从整体上调理身体,促进自愈能力的提高。
二、1. 中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研究中医药在多发性硬化症治疗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的应用上。
许多研究表明,中药能够通过抗炎、免疫调节、抗氧化等多种机制来改善多发性硬化症的病情。
例如,黄芩、白芍等草药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黄连、黄柏等草药则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减少自身免疫反应;当归、川芎等草药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2. 针灸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研究针灸作为传统中医药疗法之一,也在多发性硬化症治疗中得到了应用。
研究发现,针灸能够通过调节自律神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等多种机制来缓解多发性硬化症的症状。
例如,激活特定穴位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并改善病患的运动功能;针灸还可以缓解疼痛、疲劳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中医药在多发性硬化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目前,中医药在多发性硬化症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许多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能够改善多发性硬化症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