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四年下册
- 格式:doc
- 大小:139.00 KB
- 文档页数:11
2015四年级下册人文与社会教案课题第1课干流起点“北极漠河”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了解黑龙江概况,资源。
2、黑龙江对家乡的意义。
教学重点黑龙江的概况。
教学难点了解黑龙江概况,资源。
教学准备课件、教材教程一、导入新课黑龙江是我国的第三大江,是我们省最大的一条江,它环绕在我们的省内,是我们的母亲河,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二、了解黑龙江概况1 、黑龙江地理位置及水系:上游有两源:北源石勒喀河(上源鄂嫩河)出蒙古国北部肯特山东麓;南源额尔古纳河,上源又分3支,其中一支海拉尔河发源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西侧古利牙山麓。
南、北两源在漠河以西洛古河村汇合后始称黑龙江。
2 、黑龙江的物产:棒打狍子,瓢舀鱼,山鸡飞进饭锅里。
”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当年人烟稀少而生物资源丰富的北大荒。
与野生动物资源一样,自然水域资源也经历了一个由物产丰富到趋于枯竭的过程。
程三、小资料黑龙江两岸资源及风土人情:1、森林资源:黑龙江省西北部为大兴安岭北段,北部是沿黑龙江右岸自西北向东南延展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则是由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和完达山等构成的东部山地。
山脉的延伸方向主要是由北北东向南南西。
是我国最重要的林区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
2、黑龙江人生活习惯:过去的东北农村,几乎家家养狗,可以就地取材;二是轻便保暖,戴在头上,帽耳朵一系,又长又厚的绒毛把头脸遮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任你风吹雪打,我自然不“冻”;三是方便耐用,一顶狗皮帽子戴个十年八载的没问题,而且还可以随时随地坐在屁股底下当座垫……狗皮帽子大都是自家做的,将狗皮熟好后,照帽胎的样子剪裁好,就可以缝制了,面料视经济状况而定,有花旗布的,有华达呢的,讲究一点的用礼服呢或灯芯绒。
不过这狗皮帽子也有个小小的缺点,就是新制成的时候,一到下雪天就散发出些微腥味。
黑龙江冬季漫长,吃感才是一种习俗,干土豆片,豆角片,茄子片等可以一直吃到夏天来临,干菜味道浓郁,口感劲道,深受人们喜爱。
年级:四年级学科:人文与社会教材:黑龙江教育出版社课时一课时主备:王文典审核: 授课时间 :第一单元沿江说风物第1课中国第三大江-黑龙江教学目标:1、了解黑龙江概况,资源。
2、黑龙江对家乡的意义。
教学重点:黑龙江的概况学习难点:了解黑龙江的物产具准备:地图及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黑龙江是我国的第三大江,是我们省最大的一条江,它环绕在我们的省内,是我们的母亲河,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二、了解黑龙江概况1、黑龙江地理位置及水系:上游有两源:北源石勒喀河(上源鄂嫩河)出蒙古国北部肯特山东麓;南源额尔古纳河,上源又分 3 支,其中一支海拉尔河发源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西侧古利牙山麓。
南、北两源在漠河以西洛古河村汇合后始称黑龙江。
蜿蜒东流沿途接纳结雅河、布列亚河、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大支流,最后在俄罗斯境内注入鄂霍次克海。
全长4370千米(从上源至河口),流域面积 184.3万平方千米。
在中国境内河长3474千米,流域面积约88.7 万平方千米,占流域的 48.1%。
从黑龙江南北源汇合点起,到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点止,为中、俄界江。
自洛古河村至黑河市为上游,长900千米;黑河市至乌苏里江口为中游,长950千米;乌苏里江口以下为下游,长970千米。
黑龙江流域水量丰富。
流域年径流量3465亿立方米。
2黑龙江的物产:棒打狍子,瓢舀鱼,山鸡飞进饭锅里。
”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当年人烟稀少而生物资源丰富的北大荒。
与野生动物资源一样,自然水域资源也经历了一个由物产丰富到趋于枯竭的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鲟、鳇鱼主要产区为黑龙江萝北江段以下。
此后,资源量逐年衰减,同江、勤得利、萝北等地资源逐渐枯竭,内陆渔港沿流域逐步下移,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下移到抚远江段,逼近黑龙江的入海口。
哲罗鱼、细鳞、茴鱼、江鳕等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青鱼、鲂鱼、细鳞斜颌鲴、花羔红点鲑等22种已处于濒危状态。
与史氏鲟、鳇鱼一样,大麻哈鱼是我国渔业当中的珍稀种和特有种。
人文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学情分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带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教材主线和重点,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机结合,突出了爱家乡、爱祖国、生产与生活、交通与生活,通信与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内容,现将该册教材的总体特点介绍如下。
一、教材基本特点(一)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四年级下册教材的显着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
如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
第四单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历史演变、未来通信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文明通信,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
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的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有利于实现品德教育的无痕性。
(二)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四年级下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
四年级地方课程下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2.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历史1. 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
2.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第二单元:家乡的地理环境1. 学习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2. 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
五、教学计划第一周:家乡的历史(一)1. 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历史。
2. 讲解家乡历史发展脉络,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
第二周:家乡的历史(二)1. 继续讲解家乡的历史,深入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2. 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加深对家乡历史的认识。
第三周:家乡的地理环境(一)1. 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本信息。
2. 讲解家乡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第四周:家乡的地理环境(二)1. 分析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优势和特点。
2.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
第五周:家乡的特色文化1. 讲解家乡的特色文化,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2. 学生动手实践,体验家乡特色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图片、视频、地图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家乡历史和地理的直观认识。
2.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特色文化。
3. 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四年级下人文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职业,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在不同场合与不同人交往的礼仪。
4. 使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5.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各种职业介绍常见的职业,如医生、教师、警察、消防员等。
让学生分享自己父母或亲人的职业,了解职业的特点。
2. 第二课时:尊重劳动讲解劳动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学习有关劳动的歌曲或故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3. 第三课时:人际交往礼仪学习在不同场合与不同人交往的礼仪,如问候、道谢、道歉等。
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学会运用礼仪。
4. 第四课时:合作的重要性讲解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力量。
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
5. 第五课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
学习有关积极向上的歌曲或故事,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职业、礼仪和合作的重要性。
2. 运用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实践性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通过学习歌曲、故事等,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相关书籍、报纸、杂志等阅读材料。
3. 音频、视频设备,用于播放歌曲、故事等。
4. 小组活动所需道具和用品。
六、教学内容6.第六课时:我们的地球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位置、地球上的生物等。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环境问题,如污染、气候变化等。
《中国第三大江——黑龙江》的说课第九小学聂启华说教材:教学内容是黑龙江九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沿江说风物》,第一课《中国第三大江——黑龙江》。
本课让学生了解黑龙江原为中国内河,现为中俄两国界江,是位于中国最北面和最东面的大江,全长为4370千米,流域面积为174万平方千米,它也是世界著名的十大河流之一,是我国第三大江。
通过观察黑龙江流域图,使学生感知黑龙江水系发达,江河湖泊众多,沿江的风光优美,物产丰富,还具有独特的民风民俗。
增进学生对家乡乡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生已经从很多方面了解家乡黑龙江的一些情况,比如黑龙江名字的由来、气候变化、地理环境等。
在所学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黑龙江江河湖泊众多、水系发达、沿江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通过收集资料让学生获得更多信息,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和探究学习,使学生了解黑龙江的流域,以及黑龙江流域的风光、物产、风情等,增进学生对家乡乡土文化的认知。
2、通过课前搜集黑龙江及家乡河流的物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体验黑龙江的美丽、富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自豪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黑龙江流域组成及物产和民俗风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看黑龙江的流域图,知道流域组成,了解黑龙江的物产及独特风情。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做课前调查,收集黑龙江及家乡河流的物产资料。
2、师生共同搜集黑龙江流域的美丽风光图片,各种鱼类及物产的相关图片。
说教法学法: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几个特点:第一,注重教学中清净的创设,比如:激趣导入设计,让在学生兴趣盎然中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突出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
比如:我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黑龙江的物产和民俗风情的信息,并在课堂上交流。
来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堂上小组汇报与展展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校:年班姓名:一、填空。
1、黑龙江位于中国最()和最()的大江,全长()千米,流域面积()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大河。
2、黑龙江省江省主要的城市有()、()、()、()和()等。
3、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的()、()、()、和()中心。
二、选择。
1、黑龙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流之一.A 三 B 七 C 十2、“中国寒地水稻之父”是()。
A 徐一戎 B 袁隆平三、判断。
1、黑龙江的省会是哈尔滨。
()2、东北地区是“共和国农业摇篮”。
()3、镜泊湖是中国最大的火山溶岩堰塞湖。
()4、牡丹江市因牡丹江从市区穿过而得名。
()四、简答。
1、“三江”指的是哪三江?2、现代城市生活在改变传统方式的同时,带来了哪些问题?学校:年班姓名:一、填空。
1、黑龙江位于中国最()和最()的大江,全长()千米,流域面积()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大河。
2、黑龙江省江省主要的城市有()、()、()、()和()等。
3、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的()、()、()、和()中心。
二、选择。
1、黑龙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流之一.A 三 B 七 C 十2、“中国寒地水稻之父”是()。
A 徐一戎 B 袁隆平三、判断。
1、黑龙江的省会是哈尔滨。
()2、东北地区是“共和国农业摇篮”。
()3、镜泊湖是中国最大的火山溶岩堰塞湖。
()4、牡丹江市因牡丹江从市区穿过而得名。
()四、简答。
1、“三江”指的是哪三江?2、现代城市生活在改变传统方式的同时,带来了哪些问题?学校:年班姓名:一、填空。
(14分每空1分)1、黑龙江位于中国最(北面)和最(东面)的大江,全长(4370 )千米,流域面积(84 )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三)大江。
2、黑龙江省江省主要的城市有(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和(佳木斯)等。
3、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
二、选择。
(3分每题1.5分)1、黑龙江是世界著名的(C)大河流之一.A 三 B 七 C 十2、“中国寒地水稻之父”是( A )。
四年级下人文与社会教案一、第一章:家庭与社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和社区的组成和功能。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对社区的归属感。
1.2 教学内容:家庭的组成和功能:家庭成员、家庭关系、家庭教育等。
社区的组成和功能:邻居、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调查访问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和功能。
二、第二章:传统节日与文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节日习俗和活动:贴春联、放鞭炮、扫墓、赛龙舟等。
2.3 教学方法:通过故事讲解、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节日习俗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第三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2 教学内容: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原因: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3.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四、第四章:公共安全与自我保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公共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和法律法规的习惯。
4.2 教学内容:公共安全的基本知识: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防溺水等。
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紧急情况下的求助、自我防护等。
4.3 教学方法: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公共安全的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紧急疏散演练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第一单元沿江说风物第1课中国第三大江-教学目标:1、了解概况,资源。
2、对家乡的意义。
教学重点:的概况学习难点:了解的物产具准备:地图及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是我国的第三大江,是我们省最大的一条江,它环绕在我们的省,是我们的母亲河,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二、了解概况1、地理位置及水系:上游有两源:北源石勒喀河(上源鄂嫩河)出蒙古国北部肯特麓;南源额尔古纳河,上源又分 3 支,其中一支海拉尔河发源于中国自治区大兴安岭西侧古利牙山麓。
南、北两源在漠河以西洛古河村汇合后始称。
蜿蜒东流沿途接纳结雅河、布列亚河、松花江、乌里江等大支流,最后在俄罗斯境注入鄂霍次克海。
全长4370千米(从上源至河口),流域面积 184.3万平方千米。
在中国境河长3474千米,流域面积约 88.7 万平方千米,占流域的 48.1%。
从南北源汇合点起,到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与乌里江汇合点止,为中、俄界江。
自洛古河村至市为上游,长900千米;市至乌里江口为中游,长950千米;乌里江口以下为下游,长970千米。
流域水量丰富。
流域年径流量3465亿立方米。
2的物产:棒打狍子,瓢舀鱼,山鸡飞进饭锅里。
”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当年人烟稀少而生物资源丰富的北大荒。
与野生动物资源一样,自然水域资源也经历了一个由物产丰富到趋于枯竭的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鲟、鳇鱼主要产区为萝北江段以下。
此后,资源量逐年衰减,同江、勤得利、萝北等地资源逐渐枯竭,陆渔港沿流域逐步下移,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下移到抚远江段,逼近的入。
哲罗鱼、细鳞、茴鱼、江鳕等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青鱼、鲂鱼、细鳞斜颌鲴、花羔红点鲑等22种已处于濒危状态。
哈鱼由北太平洋溯河洄游至我国水域产卵。
9月上旬,农历秋分前后,在乌里江群体数量逐日增多;9月下旬,群体数量达到高峰。
至10月上旬群体数量显著减少,直到江河封冻前回归结束。
上游支流呼玛河、嘉荫河曾是我省境传统的大麻哈鱼洄游产卵场,过去这里河水清澈见底,风景秀丽,平坦的沙底河道上布满适合大麻哈鱼产卵的鹅卵石。
最新2015黑龙江四年级下册人文与社会教案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它是我们省内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它养育了我们,让我们了解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和物产吧。
二、了解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和水系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黑龙江、松花江和辉南江的交汇处,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平原之一。
它的水系非常发达,有三条重要的江河交汇于此,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
三、了解三江平原的物产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
此外,这里还盛产水果、蔬菜、畜禽等农产品。
同时,三江平原也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和木材生产基地之一。
四、了解三江平原的重要性三江平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森林资源、木材生产基地,还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我们的家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让学生了解了它的地理位置、水系、物产和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这个地方。
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深入了解三江平原的作用和意义。
二、了解概况:建三江的故事始于1958年的北大荒,当时这里只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草甸子。
但在1968年6月30日,XXX成立时,共接收国营农、牧、渔场93个,合编为5个师(辖58个团)、3个独立团。
1969年7月15日,经XXX报请国务院,XXX批准,同意组建XXX确定正式组建六师,将原属三师的二十三团、XXX、XXX、XXX和在抚远地区新建的六个团拨归第六师建制。
也就是XXX的前身XXX将军出任XXX师长。
XXX带领官兵、职工和下乡知青,向荒原宣战。
将这片荒原建成了今天的粮食基地。
建三江的变化也是显著的。
XXX是北大荒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1972年获准重返北大荒,把多年积蓄的热情和力量全部投入到试验田。
为了准确及时地观察每一个品种长势长相变化,他长时间泡在水田中。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黑龙江人文与社会》人文与社会课程是基于我省实际,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省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基本目的而开设的地方性必修课程和综合文科课程,是我省每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其修习的质量同样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部分,也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部分。
一、人文与社会的课程优点有以下几点1、具有地方性和必修性:引导学生通过对上述黑龙江省省情的学习、认识、感悟,传承和弘扬黑龙江的文化和精神。
2、具有乡土性和综合性:指导学生走出学校,采用调查走访参观的学习方式来加深对家乡的认识,指导学生参与社会更好的做人。
这体现了它的综合性。
3、具有人文性和社会性:本课程在取材范围上,以我省现行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类资源为基本课程内容,以综合反映我省概貌为基本方式。
4、具有活动性和探究性。
教材为帮助学生更多地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提高学生综合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对课程实施中的活动的设计和探究环节的安排,具有活动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的特点。
我认为本学科不在意学生掌握了多少教材上给出的知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体验性知识、生成性知识;在能力上,要求学生获得不局限于一个学科领域,而是在现实生活背景下更为有用的综合技能,比如对复杂的现实生活问题进行观察、发现、捕捉,分析、整理、综合,特别是对解决途径的辨别、选择和探究等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编写中对课程实施中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设计和探究环节的安排很多。
通过这样一些探究活动的设计,引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主动运用已学知识重新构建新知识的综合能力,从而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落在实处,也为中学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社会与人文知识点汇总本文档汇总了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社会与人文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进行复和总结。
第一单元:我的家乡- 家乡的地理位置: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
- 家乡的风土人情:描述家乡的特色文化和人文风情。
- 家乡的名胜古迹:介绍家乡著名的名胜古迹及其历史背景。
第二单元:小小气象学家- 天气变化:研究如何观察和记录不同天气的变化。
- 气象仪器:了解常用的气象仪器,如温度计、雨量计等。
- 季节变化:认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第三单元:交通工具的发明- 交通工具的分类:介绍陆地、水上、天空等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
- 交通工具的发明史:了解一些著名交通工具的发明历史和影响。
- 安全出行:研究交通安全知识,提倡文明出行和安全乘车的意识。
第四单元:家庭生活- 家庭成员和角色:了解家庭成员的不同角色和责任。
- 家庭活动:介绍一些常见的家庭活动,如节日庆祝、共同研究等。
- 亲子关系:培养亲子间的相互关爱和沟通能力。
第五单元:食物与健康- 营养均衡:了解食物中的不同营养成分及其作用,培养良好的饮食惯。
- 食物来源和加工:追溯食物的来源和加工过程,提倡健康饮食。
- 食品安全:研究食品安全知识,警惕食物中的安全隐患。
第六单元: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了解其起源和庆祝方式。
- 传统手工艺: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和特点。
- 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介绍中国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如诗词、剪纸等。
以上为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社会与人文知识点汇总,希望对学生的学习和复习有所帮助。
请根据教材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索,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丰富学生对黑龙江当代与历史的感受,深化对家乡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升华并不断稳固对家乡持续的热爱之情,初步形成为家乡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志向和愿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能力素质的有效迁移和发展;促进学生对人类经典文化和多样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并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使学生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等的关系中进一步得到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我省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民族民俗、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在针对现实世界所展开的各种具体学习活动中,获得一定量的体验性知识;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人士之间的互动,以及时空环境资源作用于个体等环节获得一定量的生成性知识;获得一定量的与人文与社会课程相关的学习、研究、实践、创造、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一般性的、基础性的方法论知识,某些必要的与学生心理及接受能力相符的特殊方法的知识。
通过基于现实的学习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发现、提出、分析、记忆、质疑、探究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制定具体学习计划、展开实际学习活动、反思学习过程与方法、评价学习效果,以及收集整理信息、分析综合信息等学习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具体学习活动的计划、实施和评价等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运用口头、文字、数字、图示等语言文字、动作行为和电子媒体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通过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社会各界人士之间的表达倾听、研究探讨、合作互助等学习活动和过程,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交流交往交际能力;通过对小组、课题组、班级具体学习的策划、实施和总结评价等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通过对综合的复杂的现实生活问题的观察、发现、捕捉,分析、整理、综合,特别是对解决途径的辨别、选择和探究,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