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81 KB
- 文档页数:2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3、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自主学习】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
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二、诵读词作,初步感知1、初读要求:读准字音2、诵读:注意节奏、语气、重音,初步把握作者情感。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本词主要表达什么情感?2.上片和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三.赏析探究(一)上阕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3、上片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二)下阕1、下片的“好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明月楼高休独倚”?2、下片写“黯乡魂,追旅思”,这种“思乡和羁旅”之愁,作者是想如何排遣?3、赏析“山映斜阳天接水。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2、理解以咏荷为出发点触发的思乡情怀;3、探讨本词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
资料链接: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是继柳永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
被称为是“词中老杜”,“词家之冠”。
著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
课堂活动:一、导入。
二、读词,注意读准字音,关注几个词的意思。
注音:燎( ) 溽( ) 侵( ) 窥( ) 楫( ) 浦( )注释:叶上初阳干.宿雨五月渔郎相.忆否三、整体把握诗歌情感要关注:1、直接表现情感的词;2、独特意象;3、知人论世。
四、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1、上半阕描绘了哪些场景?分别有怎样的特征?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情绪变化?重点分析:描写角度,意象的选择,手法,炼字。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2、下半阕怎样抒发思念之情的?直接抒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比较思乡诗歌:张籍《秋思》:欲作家书意万重;行人临发又开封。
高适《除夜作》: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
…….五、再次朗读诗歌,注意根据情感把握节奏。
六、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苏幕遮》课后练习阅读诗歌,回答1--3题。
苏幕遮·燎沈香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先描写室内活动燎香消暑,继写词人听到鸟雀在屋檐下欢快的叫声,再写词人走到室外,看风荷摇摆的美景,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B.“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运用拟人的手法,“呼”字表现出小鸟在骤雨初晴后欢快的叫声;“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高二语文选修导学案苏幕遮(教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2.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
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重点难点】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
2.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
【学法指导】1.“思、疑、释、练”课堂模式。
2.探究法,合作法,诵读法,背诵法。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2.背景介绍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与杜甫的《月夜》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国维因此称赞周邦彦:“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燎(liáo) 溽(rù) 楫(jí) 浦(pǔ)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①燎沉香 (点燃) ②消溽暑 (湿润) ③鸟雀呼晴(欢呼)④梦入芙蓉浦(水边 ) ⑤侵晓窥檐语(偷看) ⑥侵晓( 快天亮时)3.翻译下列句子①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雨后天晴,鸟雀欢快的鸣叫,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②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苏幕遮(燎沉香)》导学案文题解读一、词人名片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宋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音乐机关)。
精通音律,曾创作了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典丽清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钱塘才子周邦彦一生虽然没有遭受苏门词人那样沉重的打击迫害,但仕途并不得意,几度浮沉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流落的辛酸。
这种漂泊的孤独疲倦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所作咏物词既多,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重寄托开辟了蹊径。
二、诗词故事一曲新词动君王传说周邦彦在汴京时,和名妓李师师关系很好,常去她那里玩。
一天晚上,周、李二人正在谈词论曲,忽报宋徽宗驾到。
周邦彦没法脱身,只好藏在墙壁的夹层中。
周在偷听了这二人的谈话后,马上构思,写成了一曲《少年游》。
过几天,当李师师为宋徽宗演唱这首词时,徽宗认为该词讽刺了他,就把周邦彦押出京城。
为救周邦彦,李师师不久又为徽宗演唱了周邦彦写的《兰陵王》,徽宗听完,非常感动,马上下令把周召回,封他做大晟府的乐正。
这样,一曲《兰陵王》打动了宋徽宗,改变了周邦彦的命运。
后来,它迅速传遍京城,人们把它称做“渭城三叠”。
三、文题背景苏幕遮,唐教坊曲,本西域舞曲,是当时高昌国语言音译,原意是披在肩上的纱巾。
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
本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
文本赏读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苏幕遮》导学案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基本内容。
2、探究词人是如何将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结合的。
3、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2、体味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抒情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篇一、文学文化常识积累1、苏幕遮,名。
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
“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篇各五句四仄韵。
2、周邦彦(1057—1121),字,号,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之称,但在内容上有明显不足,多为泛咏旅思、绮情之作。
二、初读诗歌,准确朗读,识字正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燎.沉香()消溽.暑()芙蓉浦.()瞭.望()繁文缛.节()果脯.()干宿.雨()窥.视()通缉.()小楫.轻舟()2、根据拼音填词语。
消rù shǔ舟jí部shǔjí录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燎.沉香(2)消溽暑..(3)干.宿雨(4)芙蓉浦.(5)相.忆否(6)侵.晓窥言语4、熟读诗歌。
读出平仄。
《苏幕遮》双调62字,押仄韵到底。
注意“否”“浦”两字古音有别,在当时与此词前面的韵字同属上声“语”韵。
5、理解诗歌字面意思。
(翻译)课内研读篇一、再读诗歌。
理解诗意。
1、整体感知。
整首词按结构分为几层?所写内容如何理解?2、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原句回答。
二、反复诵读,品味鉴赏。
1、选取了怎样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上片中,词人调动了那些感觉器官?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意。
2、下片中,词人把空间的现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
他们是用什么联系起来的?课后问题二。
3、赏析。
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理解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4、背诵两首词。
【学法指导】课前预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阅读诗歌常用方法:(1)诵读涵咏;(2)知人论世;(3)入情入境。
【重难点预测】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知识链接】一、词的一般知识: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1、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2、北宋屮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3、南宋前期壮怀髙唱辛弃疾、陆游4、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二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1.作者:李煜,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咅律,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宋太祖幵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
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付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 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祌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苏幕遮》导学案
三维目标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学习重点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
(一)诵读初步感知
(二)细读理解内容
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
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三)美读体会情感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
明确:
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二、作业:背诵《苏幕遮》。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诵读本词,(2)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提升审美情趣,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朗读指导,(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2)品味本词重点语言。
一、自主学习:1、知人论世周邦彦(1057-1121),中国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他与属于旧党的苏门词人不同,在政治上倾向于变法的新党。
他二十八岁时,因向神宗献《汴京赋》,歌颂新法,而大获赏识,由太学诸生直升为太学正。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苏门诸君子纷纷回到朝廷,周邦彦则被挤出京城,到庐州(今安徽合肥)、荆州(今属湖北)、溧水(今属江苏)等地任职。
等到新党上台把持朝政,苏门词人尽遭远贬,周邦彦重返朝廷,官至提举大晟府。
由于不愿与蔡京奸党合作,晚年又被逐出朝廷,到顺昌(今安徽阜阳)、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为官。
徽宗宜和三年(1121)病逝。
2、注音燎沉香()消溽暑()芙蓉浦()干宿雨()小楫轻舟()3、释义燎沉香消溽暑侵晓窥檐语相忆否芙蓉浦二、合作探究:1、诵读。
诵读提示:节拍、韵脚、停顿、重音、语速、句调、感情等。
教学思路:初读——品读——美读。
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2、这首词中“一一风荷举”句炼字工夫了得,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请选取你认为用得好的词简要赏析。
苏幕遮【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2.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
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重点难点】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
2.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
【学法指导】1.“思、疑、释、练”课堂模式。
2.探究法,合作法,诵读法,背诵法。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2.背景介绍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与杜甫的《月夜》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国维因此称赞周邦彦:“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燎溽楫浦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①燎沉香②消溽暑③鸟雀呼晴④梦入芙蓉浦⑤侵晓窥檐语⑥侵晓3.用优美的语言翻译全词4.解答下列问题①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②下阕写了什么情?【整体感知】诵读感悟一、品味诗句,对话交流这首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构思精巧,自然天成。
1.“燎沉香,消溽暑”,你能从中读出词人早晨起来时的心情吗?点拨:词人的心情仅仅是因为天气吗?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有两个词非常传神,请找出并赏析。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鉴赏本词上片写景,下篇抒情的特点。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体会本词情景关系进而明确本词巧妙构思。
学习重点:1.鉴赏本词上片写景,下篇抒情的特点。
2.体会本词情景关系进而明确本词巧妙构思。
学习时数: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字音。
燎.()溽暑..()窥.()小楫.()2、作者及背景介绍周邦彦(1056—1121),字,号,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
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
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
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
他开拓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背景介绍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苏幕遮》学案及答案一、主题: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古代诗歌《苏幕遮》的词意、句意、篇章结构以及语言艺术,并配备了相应的练习题和答案,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诗歌。
二、引入:《苏幕遮》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歌以绿草、碧树、红花等元素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通过学习《苏幕遮》,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技巧,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三、课文分析:1、词意:(1)苏幕遮:名词,指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苏幕遮》。
(2)绿草:名词,指绿色的草。
(3)碧树:名词,指绿色的树木。
(4)红花:名词,指红色的花。
2、句意:(1)苏幕遮·绿草茵茵马蹄疾:指在绿草如茵的春天,马儿奔跑得很快。
(2)苏幕遮·碧树红花两相映:指在碧树和红花相互映衬的景色中。
(3)苏幕遮·生机盎然春意浓:指春天充满了生机和盎然春意。
3、篇章结构:《苏幕遮》共分为三个段落,每段以不同的情景为主题。
第一段描述了春天马儿奔跑的场景,第二段描绘了春天景色中的情感,第三段则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感慨。
三个段落层层递进,形成了完整的诗歌结构。
4、语言表达:《苏幕遮》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抒情的技巧,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感受。
诗歌采用了韵律、押韵等技巧,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四、关键词解析:1、苏幕遮:指白居易的诗歌作品。
2、绿草:指绿色的草。
3、碧树:指绿色的树木。
4、红花:指红色的花。
五、答案提示:1、《苏幕遮》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白居易?答案:唐代2、“苏幕遮”在诗歌中指的是什么?答案:《苏幕遮》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抒情诗。
3、诗歌中的“绿草”、“碧树”、“红花”指的是什么?答案:诗歌中的“绿草”、“碧树”、“红花”指的是春天的景色,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
4、诗歌的篇章结构是怎样的?答案:《苏幕遮》共分为三个段落,每段以不同的情景为主题,层层递进,形成了完整的诗歌结构。
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周邦彦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演说家,其著作涉及文学、历史、政治等多个领域,其中《苏幕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故事为蓝本,以爱情为主题,通过描绘花间派的爱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状况。
本文将从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意象等方面对周邦彦《苏幕遮》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这一文学佳作。
一、情节分析《苏幕遮》以苏小妹与宓妃的爱情为主线,围绕着她们之间的矛盾、纠葛展开,揭示了古代女性在婚姻、情感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具体来说,情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苏小妹被赵云才求娶这一部分主要描写苏小妹的家庭背景和身世,以及她被赵云才所求娶的过程。
赵云才是一个土豪,他冒充宰相薛平贵的家丁,混进苏小妹父亲的家中,利用金钱和权势迫使苏小妹嫁给他。
苏小妹不愿意嫁给他,但是在父亲的逼迫下,不得不嫁给了他。
第二部分:苏小妹与宓妃相遇这一部分描写了苏小妹和宓妃相遇的情景。
苏小妹在出嫁的途中,偶然遇到了宓妃,两人一见钟情。
但是,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压力等因素,她们的爱情无法得到认可和实现。
第三部分:苏小妹与宓妃的纠葛这一部分描写了苏小妹和宓妃之间的纠葛。
苏小妹由于不满意婚姻生活,开始对赵云才产生厌恶,与此同时,她也对宓妃心怀感情。
但是,赵云才发现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对苏小妹进行压迫和控制,甚至派人杀害了宓妃。
这一事件使得苏小妹深受打击,与赵云才之间的矛盾和纠葛也逐渐升级。
第四部分:苏小妹最终放弃爱情这一部分描写了苏小妹最终放弃爱情的过程。
她不愿意继续生活在不幸和苦难之中,最终选择饮毒自尽,自愿结束生命。
二、人物形象分析《苏幕遮》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各具特点。
主要人物包括苏小妹、宓妃、赵云才等。
1、苏小妹:她是一个温柔、聪明、有情有义的女子。
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精选10篇)《苏幕遮》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因此诵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学生可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篇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相关情况,理解本词内容,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
【学习重难点】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荷花的图片配乐将学生带入情境之后,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检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
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春雨、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著有《片玉集》,也称《清真集》。
三、初读感知(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美,生读,教师范读。
)诵读全词,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四、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
(学生完成)上片写夏日早晨清新明丽充满生机的美景。
下片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五、合作探究鉴赏手法(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拨提升)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
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
(1分)词人在室外见到了摇曳生姿的“风荷”,引发了词人的思乡感情。
(2分)感情抒发得自然真切,不漏痕迹。
(1分)【教师拓展】触景生情《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重、难点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课前预习案一、知识链接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派词人,字,号。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回忆并写出两句写荷花的诗句:二、自主预习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燎( ) 溽( ) 楫( ) 浦( )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燎.沉香( ) 消溽.暑( ) 鸟雀呼.晴( )梦入芙蓉浦.( ) 侵晓窥.檐语( ) 侵晓( )..3、自主梳理词意,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课中探究单1、词的下阕抒发了什么情?2、《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2、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3、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赏析这一名句。
课后检测单1、默写填空。
燎沈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小楫轻舟,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小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宋]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学生版《苏幕遮》导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苏幕遮》导学案主编:翟艳香审核:聂建英【学习目标】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情绪变化,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语言,感受意境,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周邦彦是_________后期著名的________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主要内容。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如《苏幕遮》。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旧时词家称他为“词家之冠”。
他的词在语言的运用和层次的布局上独具匠心,被誉为“”。
2、积累写荷花的名句名诗。
【基础过关】一、加点字注音:燎.沉香( ) 消溽.暑( ) 干宿.雨( ) 小楫.( ) 芙蓉浦.( )二、解释加点字:燎.沉香消溽.暑侵.晓窥.檐语干宿.雨.一一风荷举.芙蓉浦.五月渔郎相...忆否三、我的问题【自主学习】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从下片来看,本词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抓词语,品诗意)2、上片描绘的怎样的图景(用四字结构概括其内容)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3、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4、诵读这首词的上阕你将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风荷举”三字是轻读还是重读下阕诵读时你将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诵读二、品味语言,自主赏析,体会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
1、方法指导炼字型试题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使用了什么技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达到怎样的效果。
《苏幕遮》导学案
一、导入作品,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继柳永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是“词中老杜”,“词家之冠”。
著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
二、诵读词作,初步感知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
思考: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2、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
四、内容赏析,深入了解
(一)赏析上阕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哪几幅图画?词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几幅图画的?
2、问题探究(语言品味)
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
(二)赏析下阕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1、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哪些字较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2、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思考探究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情与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中“呼”和“窥”两个字有何妙处?
2、《月夜》
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积累写荷的诗句。
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一个君子的形象。
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荷花来比喻自己美好高洁的节操。
大家还知道哪些写荷花的诗句?
4、积累羁旅诗的主要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