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教案)《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 格式:docx
- 大小:12.08 KB
- 文档页数:6
苏幕遮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苏幕遮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导入婉约派的词,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大家想一想有哪些?有李清照的《声声慢》、《醉花阴》,柳永的《望海潮》《雨霖铃》,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位婉约派词人的作品,被誉为“词中老杜” 的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作者简介: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向神宗献《汴都赋》歌颂新法而升太学正,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周邦彦被挤出京城,到庐州(今安徽合肥)荆州(今湖北)等地做官。
不久,重返政坛,官至提举大晟府。
但由于不愿与奸党蔡京等人合作,晚年被逐出朝廷,到顺昌(今安徽阜阳)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做官。
徽宗宣和三年,病逝于南京(今河南商丘)。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别离的趋向。
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开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标准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
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
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奉献与深远的'影响。
三、朗读1.生示范朗读,注意字音。
2.初读此词,你觉得它主要表达了什么感情?答:思乡之情3.那么你觉得朗读时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答:上片欢快,下片黯然神伤4.大家又没有注意,这首词读起来很有韵律,为什么呢?答:因为押韵,韵脚是:1. 暑、语、雨、举。
《苏幕遮》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北宋中后期词坛上一位有代表性的词人。
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二、词文赏析:(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
”)--张炎《词源》。
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段落极为分明。
1、“燎沉香,消溽暑”描述室内的活动。
梅雨季节,一场连绵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面又潮又闷,人的心情也闷闷的。
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2、这两句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词人室内的活动?明确:是从嗅觉、触觉两方面来描述的。
词人嗅到点燃的沉香弥漫室内的清香,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
“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作者醒后的第一个感受。
3、“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明确:听觉方面来写的。
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鸟雀的鸣声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
4、“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这又是词人从哪个角度写的?明确:从视觉、听觉方面来写的。
词人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朝窗外望去,首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
“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苏幕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一篇中国古典名篇,苏轼的《苏幕遮》常常被用来教学。
在人教版的高二选修中,也将其作为重要的课文之一。
如何为学生设计一节有趣且有收获的《苏幕遮》教学课程呢?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阐述。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准确理解《苏幕遮》的主要内容,了解其中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字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剖析文本,撰写相关的文学评论或读后感。
教学重难点:1. 庖丁解牛式的阐释。
2. 突出作者的文学艺术性。
3. 了解宋代文学特点,理解宋代士人的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从文学的角度剖析《苏幕遮》。
2. 分析《苏幕遮》的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夸张和比喻等。
3. 了解《苏幕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畅谈对其中内容的感悟。
教学方法:1. 阅读课: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中的细节和文学技法。
2. 讲解课:对文章结构和文学技法进行剖析,解读文章中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3. 讨论课: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提问,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思考,让学生学以致用。
4. 作业课:设计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剖析文章,整理思路,撰写文学评论或读后感。
教学手段:1. PPT讲解:通过图片和文字,向学生详细解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 视频讲解: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文学技法。
3. 互动游戏: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强化。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2.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完成的作业的质量,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 根据知人论世的学习原则理解诗歌的内容。
2.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把握诗歌的内涵及意象。
一. 《虞美人》知人论世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
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二. 基础知识1. 词也叫、等。
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宋的一种新诗体裁。
句式长短不一,按既定的词牌填写创作。
2.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
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等。
3. 下列句子,按风格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⑤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⑤⑥/②④三. 诗词赏析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春花秋月”多给人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引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chéng)触,反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苏幕遮》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代表之一,作为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高中选修课程中,《苏幕遮》也是一个必修的文学作品,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苏幕遮》,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
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了解《苏幕遮》的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理解《苏幕遮》的结构和主题。
(2)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式。
(3)分析《苏幕遮》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的技巧。
(4)探究《苏幕遮》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苏幕遮》的阅读与分析。
教师需要对《苏幕遮》的结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文化内涵进行详细分析,并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
首先,教师应该对《苏幕遮》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从作者、时代、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诞生的背景。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教师需要对《苏幕遮》的情节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苏幕遮》的情节发展是层层递进的,令人阅读时难以放下。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分析《苏幕遮》中情节发展的技巧,探讨作者如何安排情节,为学生提供深度分析的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接着,教师应该对《苏幕遮》中的主题进行详细讲解,并从文化、哲学、思想等多个角度来进行解读。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所反映出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从中找到与自身类似的部分,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最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由于文言文较为复杂,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会遇到些许困难,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细节、理解词法、句法等基本知识,并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文学素养。
人教版选修《苏幕遮》导教案设计(学生 )高二语文选修这首词上阕写景,整体风格开朗,朗读时要有一种高兴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愁闷,声音低落,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转为高兴,声音洪亮,节奏加速,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这人已经置身室外,视线宽阔,境地清远,朗读时语势要连导教案苏幕遮【学习目标】 1.认识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2. 掌握词中自然清幽的境界,认识用词格律谨慎、语言清爽自然的特色。
3.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领会词的音韵美。
【要点难点】 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
2. 剖析诗词的意象及境界,掌握诗人的感情。
【学法指导】 1.“思、疑、释、练”讲堂模式。
2. 研究法,合作法,朗读法,背诵法。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周邦彦( 1057-1121 ) ,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乐律,擅长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美了词的体系形式。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以后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代更名为《片玉集》。
周邦彦是继苏轼以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一样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着重抒怀言志,而是重申精心勾勒,法度井然,着重词境的开辟。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以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2.背景介绍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爽自然,是清真词中少量的例外。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 1083 )至哲宗元佑元年( 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就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涨阶段。
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土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纯真。
与杜甫的《月夜》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国维所以夸赞周邦彦:“词中老杜,非先生不行。
”【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燎溽楫浦2.联合说明解说要点词语的意思① 燎沉香②消溽暑③鸟雀呼晴④梦入芙蓉浦⑤侵晓窥檐语⑥ 侵晓3.用优美的语言翻译全词4.解答以下问题①上阕写了哪些景, 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②下阕写了什么情?【整体感知】朗读感悟一、品尝诗句,对话沟通这首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上片写景,下片抒怀,表现想念故土的情怀,构想精良,自然天成。
《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苏幕遮》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是著名的长篇小说。
作品以明朝万历年间的南京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民间的生活和人情世故。
本文将根据人教版高二选修情况,为学生设计苏幕遮学案,从多个层面全面了解这部经典之作。
一、预习环节1. 推荐阅读《苏幕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建议学生提前阅读,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具体任务在阅读本书时,可以关注以下问题:(1)作品描写的背景是什么?(2)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3)作品中有哪些经典的语句?(4)作品的情节走向如何?(5)你认为作品想要表达什么?二、理解环节1. 详细阅读学生可从多个角度阅读本书,比如说,通过主题阅读、情节阅读等方式理解作品,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定位和分析难点和重点部分。
2. 文化背景了解学生还需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了解南京明朝时期的风俗习惯,人物性格特点等。
三、交流环节1. 小组讨论学生可分成几个小组,针对本次阅读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体验。
2. 课堂展示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课堂展示,学生可以展示各自的阅读体验,以及自己对故事的见解。
四、应用环节1. 作文要求学生把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写出来,可以写文学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观点等。
2. 创意性思考要求学生以《苏幕遮》为背景,创造自己的文学作品,可以是小说、散文、诗歌等。
(本学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过对《苏幕遮》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南京风俗和文化背景,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走向。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理解,增强沟通和表达能力。
在应用环节中,学生可以写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和评论,也可以通过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2《苏幕遮》是元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文学及中国戏曲史上的珍品之一。
《苏幕遮》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使用说明:请在课前阅读“知识链接”部分和完成“基础过关”部分,请语文科代表把“基础过关”一、二、三小题答案展示在黑板上;第四小题可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在课堂上质疑。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
2、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背诵本词,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品味语言,把握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旧时词家称他为“词家之冠”。
他的词在语言的运用和层次的布局上独具匠心,被誉为“词中老杜”。
他的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少有咏物之作。
漂泊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如《苏幕遮》。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2、积累写荷花的名句名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宋周敦颐《爱莲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北宋周邦彦《苏幕遮》“五月荷花红满湖,团团荷叶绿云扶。
”元廼贤《月湖竹枝词》“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
”清王夫之《玉楼春•白莲》“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苏东坡《阮郎归•初夏》“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弄轻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 李白《古风•二十八》【基础过关】一、初读,注音:燎沉香消溽暑窥檐语干宿雨小楫轻舟芙蓉浦二、二读,解释加点字:燎沉香消溽暑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梦入芙蓉浦三、三读,找出本诗的韵脚(押韵的字):四、四读,理解词意(知人论世,紧扣文本,反复诵读,质疑释疑)【自主学习】一、朗读、背诵(要求:紧扣情感的表达去揣摩朗读的语调和语速)诵读提示:本词上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
《虞美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虞美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篇一」《虞美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题《虞美人》课堂类型欣赏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点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难点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在讲课之前,我想先提一个问题:大家在历史课的学习和平时的课外阅读以及观看影视剧的过程中,有没有想象过,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生活大概会是怎样的呢?(学生作答)我年幼的时候也曾经作过和大家一样的想象,帝王之家的生活应该是锦衣玉食,无忧无虑,惟我独尊的,中国古代有不少诗词都描述了皇家生活的华贵气象。
比如这样几句:“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大家可以想象,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时辰已是正午,宫女往精致的香炉里添着香料,宝座上的皇帝正观赏着盛装的宫女们翩翩的舞姿。
我们知道,皇帝号称“天子”,拥有这样一种生活,可是却有人曾为这几句词的作者--南唐后主李煜写过这样两句诗:“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李煜的词《虞美人》,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板书标题)二、关于李煜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
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人教版高二选修《虞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了解李煜的生平经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2掌握《虞美人》的创作背景、意境及艺术特色。
1.3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能力目标2.1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3.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虞美人》的创作背景、意境及艺术特色。
1.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2.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人生感慨。
2.2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介绍李煜的生平经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2激发学生对《虞美人》的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虞美人》,理解诗歌内容。
2.2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3.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诗歌解析4.1教师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5.课堂小结5.2强调诗歌的美学价值。
6.作业布置6.2学生自主选择一首李煜的诗歌进行鉴赏。
四、教学案例1.诗歌意境分析1.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1.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亡国之痛。
2.修辞手法讲解2.1“虞美人”这一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的美好愿景。
2.2“往事知多少”的疑问句式,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无奈。
五、教学反思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3.教师在讲解诗歌时,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4.作业布置合理,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课题《苏幕遮》课堂类型欣赏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教学难点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周邦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诵读多种形式调动学生三、赏析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
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
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
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
动景如生。
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
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
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
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虞美人》导学案编写:李均审核:刘纯冰分管领导:肖华明【学习目标】1、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2、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学习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自主预习】一、关于李煜: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柔靡。
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窠臼。
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关于词的知识: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可分为上下两段,叫“片”或“阙”2、词牌名: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
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
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
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
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
“虞美人”因以逐渐成为词牌名三、前人评价:①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
”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②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
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
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虞美人》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煜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2、品味词中优美的语言,学习其独特的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蕴含的愁绪和感慨。
(2)赏析词的艺术特色,如比喻、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词人复杂深沉的情感内涵。
(2)理解词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诗词的长河中,有许多经典的词作流传至今。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充满哀愁与感慨的词——《虞美人》,感受词人李煜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煜,字重光,南唐后主。
他在政治上无能,却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虞美人》是他在亡国后被囚禁时所作,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哀叹。
(三)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四)文本赏析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1)这句词开篇就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2)“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何希望它们结束?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东风”这一意象有何寓意?(2)“不堪回首”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理?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雕栏玉砌”和“朱颜”分别指代什么?(2)这句词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这一句是如何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的?(2)这种比喻手法有何妙处?(五)艺术特色1、以景抒情词中通过描绘春花秋月、东风、明月等自然景象,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愁苦。
2、对比手法今昔对比,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突出了世事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3、比喻精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比作滔滔不绝的江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深、愁之多。
(六)课堂讨论1、李煜的愁仅仅是因为亡国之痛吗?2、这首词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七)总结归纳通过对《虞美人》的学习,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李煜的亡国之痛和人生感慨。
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周邦彦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演说家,其著作涉及文学、历史、政治等多个领域,其中《苏幕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故事为蓝本,以爱情为主题,通过描绘花间派的爱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状况。
本文将从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意象等方面对周邦彦《苏幕遮》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这一文学佳作。
一、情节分析《苏幕遮》以苏小妹与宓妃的爱情为主线,围绕着她们之间的矛盾、纠葛展开,揭示了古代女性在婚姻、情感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具体来说,情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苏小妹被赵云才求娶这一部分主要描写苏小妹的家庭背景和身世,以及她被赵云才所求娶的过程。
赵云才是一个土豪,他冒充宰相薛平贵的家丁,混进苏小妹父亲的家中,利用金钱和权势迫使苏小妹嫁给他。
苏小妹不愿意嫁给他,但是在父亲的逼迫下,不得不嫁给了他。
第二部分:苏小妹与宓妃相遇这一部分描写了苏小妹和宓妃相遇的情景。
苏小妹在出嫁的途中,偶然遇到了宓妃,两人一见钟情。
但是,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压力等因素,她们的爱情无法得到认可和实现。
第三部分:苏小妹与宓妃的纠葛这一部分描写了苏小妹和宓妃之间的纠葛。
苏小妹由于不满意婚姻生活,开始对赵云才产生厌恶,与此同时,她也对宓妃心怀感情。
但是,赵云才发现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对苏小妹进行压迫和控制,甚至派人杀害了宓妃。
这一事件使得苏小妹深受打击,与赵云才之间的矛盾和纠葛也逐渐升级。
第四部分:苏小妹最终放弃爱情这一部分描写了苏小妹最终放弃爱情的过程。
她不愿意继续生活在不幸和苦难之中,最终选择饮毒自尽,自愿结束生命。
二、人物形象分析《苏幕遮》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各具特点。
主要人物包括苏小妹、宓妃、赵云才等。
1、苏小妹:她是一个温柔、聪明、有情有义的女子。
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精选10篇)《苏幕遮》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因此诵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学生可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篇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相关情况,理解本词内容,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词人的思乡之情。
【学习重难点】赏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荷花的图片配乐将学生带入情境之后,与学生对话交流,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检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
周词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春雨、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著有《片玉集》,也称《清真集》。
三、初读感知(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美,生读,教师范读。
)诵读全词,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四、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
(学生完成)上片写夏日早晨清新明丽充满生机的美景。
下片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五、合作探究鉴赏手法(学生展示点评,教师点拨提升)1、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
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
(1分)词人在室外见到了摇曳生姿的“风荷”,引发了词人的思乡感情。
(2分)感情抒发得自然真切,不漏痕迹。
(1分)【教师拓展】触景生情《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苏幕遮》导学案【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2、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3、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预习案】一、文学知识1、关于作者周邦彦(1057-1121),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2、创作背景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
与杜甫的《月夜》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国维因此称赞周邦彦:“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
”二、预习思考1、给下列字注音。
燎()溽()楫()浦()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小楫轻舟()叶上初阳干宿雨()梦入芙蓉浦()侵晓窥檐语()()3、思考:(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赏析。
(2)本词要表达了什么情感?三、温故知新【课内探究案】探究一、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联系两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情与景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作简要分析。
探究二、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些字表现出来的?选两个字作赏析。
探究三、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这个评价?探究四、找出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法相同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妙处。
【课外拓展案】一、阅读《月夜》,回答问题。
《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人教版
高二选修)
综合性学习教案
年级:高二编写:谢一彰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制时间: 2013--12
班次:小组: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理解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4、背诵两首词。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
阅读诗歌常用方法:(1)诵读涵咏;(2)知人论世;(3)入情入境。
【重难点预测】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知识链接】
一、词的一般知识: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为了说明方便,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
1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
2、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
3、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
4、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
二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自由诵读,诵读时注意
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轻重、读出感情;
②理解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感情、走进作者内心。
在诵读的基础上共同明确词本的词眼及感情基调(B级)
二、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或者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B级)。
3、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4、从全词来看,哪个字最能直接表现词人的感情?这种感情从何而来?请结合词句回答。
5、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的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写愁?写出了愁的哪些特点?
三、课堂小结
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
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
而在治国上一筹莫展的李煜面对故国,只能是悲从中来,伤心怀旧,最终死于自己心爱的词。
而李煜的成功,恰恰也是从他做亡国奴的那天开始的,可以说,是亡国的代价,造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
他的成功,在于他的作品里的凄丽愁绪依然笼罩着千年以后的我们, 我想他在饮下宋太祖赐的牵机药时,心里肯定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哀,一是为帝王的悲哀,二是为诗人的悲哀。
有人说,政治是艺术的天敌,的确,太感性、太重视自己的内心的人是不适合做领导的。
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年,看着李煜忧郁的脸,我们会觉得李煜如果不当皇帝,放歌于山林之间,相信一定是陶令一流的谪仙。
五、当堂检测
背诵这首词
《苏幕遮》【知识链接】
1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奇葩,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唐诗的兴盛和发展,达到了古代诗歌史上的巅峰。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
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 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出
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
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
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
当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
调,其章节抑场抗坠、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表现力。
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
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
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
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正音后、朗读全词。
把不会读的音写在下面,并查工具书。
2、朗读全文并进而试着背诵。
二、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1、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3、下阕写了什么情?
4、《苏幕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体会一下这景和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是通过哪个意象反映出来的?
5、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首词上片,下片,表达了。
四、当堂检测
1、背诵这首词。
2、解释下列字词
溽暑侵晓
窥檐语清圆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谢一彰 3、
翻译下列句子。